淨宗學會精神導師、追本溯源福慧基始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19/2/19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60-012-0006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阿彌陀佛!我們這節課,剛才看了我們淨老和尚這些弘法的回顧,特別在晚年,把佛法弘揚到各個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國家、民族,不同的文化,這個也是很具體的表現出佛陀教育不是宗教。過去我們早年聽到淨老和尚講的佛教不是宗教,是初步的認識,它的本質的確是教育。到晚年,把佛陀的教育精神融入到各個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這是最圓滿、最具體的呈現出佛教是教育。我們在這個當中是學習佛陀教育,所以佛陀教育跟什麼宗教、跟什麼樣的人都能交流,只要我們學會了,自己這個根扎穩了,就能像老和尚這樣跟各個不同宗教、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人事交流,沒有障礙了。如果沒有深入佛法、沒有深入經教,那這個很難做到,總是有一個隔閡、一個障礙,不但跟其他宗教有障礙,就連佛教自己本身,不同的宗派都有隔閡。

  在二OO二年,我們第一次跟我們淨老和尚去參加日本岡山聯合國和平會議,這是受格里菲斯大學的委託,代表學校參加這個會議。還沒有參加這個和平會議之前,我們到了京都,因為我們淨老和尚也知道日本的佛教,不同的宗派它是老死不相往來的,你是什麼宗的,他分得很清楚。不但不同宗分得清楚,就是同一個宗不同的派,也分得很清楚。像禪宗五個派,在日本都還保存,法眼、溈仰、曹洞、臨濟、雲門,這五個宗派,這是六祖以後傳的,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不同的派他還是不相往來,一樣修禪宗。淨土宗也是一樣,淨土宗在日本目前有三個宗,有淨土宗、有西山淨土宗、有淨土真宗。有一年我們到北海道去,看到外面招牌寫一個淨土宗的寺院,進去一看,裡面一個佛堂,椅子擺了好幾百個,我就想,這個地方來做三時繫念很理想,跟他們借。就請同修去問,寺院那個櫃台就說,你們是修什麼宗的?我們這裡是淨土宗。同修說,我們也是修淨土宗。他說那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是淨土真宗,你們淨土宗,不一樣,不借。所以淨土宗跟淨土真宗一樣修淨土的,這個當中有隔閡。

  西山淨土宗,這是依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主修的,這個淨土宗,有依《無量壽經》主修的,有依《阿彌陀經》主修的。我有問他們,你們是怎麼分的?他說主修的經典不一樣。你看同樣一個宗、不同的派,他都有隔閡。所以那一年我們淨老和尚到京都去,他先請客,把所有宗派的長老、住持統統請來,大家在一起吃飯、喝啤酒,日本和尚都喝啤酒,他們也可以吃炸雞腿,我們只能吃素,所以請他們吃飯,我們也辦了素的。主要就是說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們不同宗派才開始有接觸往來,不然在這個之前,他們不同宗的是不往來的,分得很清楚。所以老和尚也要打破他們這個執著,都是釋迦牟尼佛傳的,應該要有往來。各人修各人的沒關係,一門深入,跟其他宗派往來並不是要改變你原來修的,只是一個交流。所以我在日本也看到這種情況。再早是新加坡,團結九大宗教。

  我們老和尚,我仔細聽他怎麼跟這些宗教的人往來,他講的是什麼內容,我是聽這個。所以我們看這些影片,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我們不是看熱鬧,要看門道。老和尚這些做法,他是在告訴我們什麼,他在教我們什麼,我們要看這個。不是看那些熱熱鬧鬧的,這些形式上的,看完之後什麼也不知道,也沒有學到什麼。所以我都是注意聽他老人家怎麼講的。後來我聽了一個心得,他是依《華嚴經》這個理論才有辦法跟這些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交流,《華嚴經》才有這個理論。因為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沒有障礙,跟任何人都沒有障礙,甚至跟邪魔外道也沒有障礙,邪魔外道是他邪魔外道,我們不受他影響。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學習拓開心量,拆除對立。《金剛經》講破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破四相,四相破了就沒對立了。現在為什麼有障礙?因為有對立。對立從哪裡來?從分別執著產生的。分別執著,根本是在起心動念,妄想產生的,妄想發展分別,分別再發展執著,執著是最嚴重的,造成六道輪迴就是執著。所以《華嚴經》講,「奇哉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不能證得。

  我們看這些東西要回歸自性,回歸自己,不是去外面心外求法。所以看了這個,不是叫大家去羨慕老和尚這麼高成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跟佛同等的智慧德相,也沒有什麼好自卑的,自卑什麼?大家都一樣;也沒有什麼好貢高我慢的,大家都有。所以佛法它是真的平等法,大乘佛法是平等法。所以我們看這個影片要知道回歸自性。我們每一個人身分不一樣,擔任的工作不一樣,也不必一定要跟誰一樣,各人因緣不一樣。所以我們學習也是學習老和尚的心法,不是去追求外面這些形式。有些人不善學、不會學,也學錯了,有人學老和尚這樣去出名,在國際上有名,都搞到名聞利養去了,那個搞錯了。其實這些名利,你真正如理如法修學,到那個時候自然就是這樣,你也不用刻意去求。沒有不要羨慕,有了也沒有值得歡喜的,總之一切都是為了利益眾生,以這個為前提,這樣我們每個人都能各安其位。

  成佛、學佛是平等法,平等當中有差別相,有一些作用、時節因緣不同有差別。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都是佛菩薩,都是明心見性的,都是佛。六個是出家眾,其他四十七位都是在家,有老有少、有男有女,還有外道(其他宗教的),還有示現貪瞋痴的。你看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說明我們現前社會上各行各業,各種不同的身分、不同的地位,有高有低、有尊有卑,男女老少這些差別相。但是相有差別,性沒有差別,所以《六祖壇經》六祖也講,人有南北,佛性沒有南北。他到五祖那邊去參學,五祖說獦獠也有佛性嗎?獦獠就是那個時候南方,廣東、福建稱為南蠻,沒有文化、沒有開化的地方,獦獠就像我們現在講原住民。你也有佛性嗎?六祖根性很利,他說人有南北,佛性沒有南北,佛性都平等、都一樣。相不一樣,性一樣,所以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我們學習,看老和尚這個,我們要回歸自性。

  在我們的工作崗位上,把我們的工作做好、做圓滿,這樣就功德圓滿、功德無量了。所以我們也不必羨慕別人,盡我們的本分來做就可以。我們現在有多少因緣、有多少能力,我們盡心盡力來做就圓滿。別人能做到很好,我們一定要隨喜、要讚歎,要盡心盡力去支援,讓這個功德能夠得到圓滿。所以老和尚在前面領導我們去做這些種種弘法的事情,我們在後面,我們是後勤支援單位。後勤很重要,前面好像在打仗一樣,如果沒有後勤補給的單位,那你怎麼打?所以要打仗,第一個要先有後勤,沒有後勤不能打,沒辦法打。所以我們在幕後做的工作就是後勤,老和尚做的這一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分。隨喜功德,大家都一樣,我們不一定要去站在台上照相;有沒有照相,大家隨喜功德都平等、都一樣的,要這麼學,你才會學到真正的東西。不懂得學的人,爭先恐後去照相,遇到事情又不發心,那不是真正在學習。所以看這個片,我們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接引大眾,一般人都是看熱鬧比較多,看到這些很羨慕,但是慢慢引導他還是要入佛法。所以老和尚這些示現,他教我們什麼,這個是最重要,他的內容是什麼。

  這節課就是我們老和尚六十年的弘法回顧,第四項是「淨宗學會精神導師」。這個精神導師,他的精神是什麼,我們要搞清楚。他的精神就是在《無量壽經大經科註》,那個就是他的精神。如果離開經教,代表他精神的是什麼?淨宗學會主修的經典就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部經就是我們的精神導師,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淨老和尚他自己提倡、講解、極力弘揚的就是這部經,這部經就是他精神的內涵,他的內涵就是這部經。在最近這一次講的第四回《大經科註》,黃念老的《科註》,這部《科註》就是我們淨宗學會的精神導師,我們淨老和尚他指導我們要學習這部經。所以有人有法,有法有人,依法,人都是依法。我們淨老和尚依這部經做為修行的法門,依這個法,我們也要依這個法,如果你不依這個法,依人那就不對了。所以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我們一定要這麼學習。

  所以不能把老和尚給他塑造一個個人崇拜,那會把老和尚害了,現在到處被人家攻擊、批評,這個我們要知道怎麼去避免。他帶領我們、指導我們修學就是這部經,這部經就是我們淨宗學會的精神導師。這個經是淨老和尚他教導我們的,他教導我們,他指導的,他勸大家要修這部經,所以我們都要回歸到這部經典。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不在世了,三寶以法為中心,法就是經典;四依法第一個也是要依法,依法不依人。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精神導師就是這部經典。有很多人不懂,他變成只塑造老和尚個人那個崇拜的形象,完全搞錯了,那不是老和尚的意思。你看他老人家一生,極力提倡就是這部經,他的精神就在這部經、這部《大經科註》,在晚年給我們講了又講。不能偏離這部經,另外去給他塑造一個個人崇拜的精神形象,那完全搞錯了,這不是老和尚的本意,他根本不會接受這個,我對他老人家很了解,深入經教。

  我們看了那麼多影片,看他老人家怎麼應答。有一年在澳洲,大家講得很激動,要老和尚長久住世,大家這種發心真是讓人感動,跪在他老人家面前。那我要注意聽的是他老人家怎麼回應,老人家講得很理性,絕對沒有被這些感情所動,感情是迷。所以大家都希望我們淨老和尚長久住世,那一天在網路,有一個法師也給我講:「悟道法師,我們大家一起來求老和尚長久住世。」你要老和尚長久住世,不要離開這個世間,那你的意思是勸老和尚不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我們淨宗一天到晚勸人家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那你現在把老和尚留在娑婆世界,「你老人家最好不要去極樂世界,長久住在娑婆世界」,不變成這個意思了嗎?你說他問我這個問題,我怎麼回應?考一考大家。我的回答,我說老和尚住世不是他個人的意思。如果阿彌陀佛希望他住世,還有任務給他,像海賢老和尚這樣,要做一個榜樣給大家看,就多留他一些時間住世表法。因為眾生太苦了,沒有一個好樣子可以學,佛要他留下來,他住世的時間就長。如果阿彌陀佛現在接他去,我說他老人家也一定會去的,也不會說捨不得這個世界,不跟佛去西方極樂世界。一輩子講經,一直勸人家往生,到最後自己不往生,那不是鬧笑話了?佛來了還捨不得走。所以我的態度,我說阿彌陀佛要留他下來,自然會留他下來,老人家活到一百二,甚至一百六、二百,有需要一定會加持的;如果時節因緣到了,佛來接引到西方,那是無量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師父也會跟佛去;他都勸我們大家去極樂世界,不可能他老人家自己不想去。他留在世間完全是佛菩薩安排,我說這是佛菩薩安排,由佛菩薩來安排,這樣就對了。

  我們凡夫總是感情用事,阿彌陀佛如果要來接老和尚去極樂世界,「師父你不要走,最好在娑婆世界不要走」,我們能這樣講嗎?這樣講就跟我們老和尚平常教導不就違背了嗎?所以以後人家問這個問題,我這個方法提供你們,你這樣就圓滿了。也不是不讓師父常住,就佛菩薩安排。我們又不是修其他法門,修淨宗就是要求生極樂世界,那你怎麼可以要求師父不要往生極樂世界?這不可以,違背我們淨宗修學的宗旨,這個不對。所以應該由阿彌陀佛安排,阿彌陀佛覺得需要多住世,他就一定加持我們老和尚延長壽命,來幫助這個世界苦難的眾生。如果眾生度到一個階段,階段性圓滿了,佛要接他老人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也要聽佛的,也要聽阿彌陀佛的安排,是不是這樣?不然就違背我們淨宗修學的宗旨了。

  所以現在很多同修其實都是感情用事,但是師父教我們要智慧,不能感情用事。感情是迷情,迷,實在講還是凡情、還是迷情。我們之所以在六道生死輪迴,就是情執太重,捨不得、放不下這個娑婆世界。所以念佛,我們不是這一生才念,過去不曉得念了幾輩子了,為什麼沒往生?對這個世界貪戀、留戀,放不下、不想去,沒有發願。所以《彌陀經》講信願行,講得很清楚。我們希望這一生脫離輪迴,不能像過去生這樣;像過去生這樣,我們來生來世還繼續輪迴,這是阿彌陀佛最不願意看到的。他勸你來這裡無量壽,你偏偏不要,要在那邊六道輪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受盡苦難,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我們一樣聽佛菩薩安排,有需要,我們就留下來。我們修淨宗,淨宗就是信願念佛,要求生淨土;如果你不發這個願,那就不是在修淨宗。我們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壽命沒到,那也不要急著走,也不要說我現在非趕快走不可,也不要急著走,時間到了,佛自然來接引。如果這個世界有需要,還要我們來這裡幫助有緣眾生,阿彌陀佛會把我們留下來,時間留長一點,來幫助一些有緣眾生同歸淨土。所以隨緣就是這樣,隨緣就是隨順各人的因緣,不要攀緣。

  所以這個地方講到淨宗學會精神導師,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所以現在特別是大陸上,很多同修都感情用事,招了很多嫉妒障礙,也不要完全去怪別人,也要反省我們自己到底怎麼做的,先反省自己、調整自己,這個非常重要。我們護持淨老和尚,主要護持老和尚他一生弘法。所謂護法護法,他這個人有法,我們是護他這個法。法跟人是連帶在一起,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主要是他有法,我們護這個法,不是護個人。有很多人崇拜個人,護持一個人,那就錯了,那是變成護人,不是護法。我們講護法護法,是護法不是護人,要懂這個道理。這個人有法,我們護持他弘揚的這個法;要護這個法,當然要護持這個人,由他來弘揚這個法。所以這個人有法你才能護,沒有法你亂護不行。所以護持是護持他這個法,不是護持個人形象,不是的,這個要分清楚。

  第五條,「追本溯源,福慧基始」。福跟慧都是要有根本,根本在孝敬。孝是中華文化根,敬是中華文化本,這是福慧的一個基礎,它的源頭、開始,福慧就是從這個地方生起來的,福慧從孝敬修。所以《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第一福第一句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你看三福,三福第一句、第二句就是三福最基本的,也就是三福的大根大本;講到最根本就是第一句,因為第一句「孝養父母」,孝養父母是最根本的。能孝養父母才能奉事師長;如果沒有孝養父母,那也做不到奉事師長。所以孝養父母,淨業三福十一句經文,其實後面十句經文都是落實孝養父母的。你能做到奉事師長,才是真的孝養父母。你不能說我在家裡孝養父母,到學校不聽老師的話,那就不是真的孝,你沒有孝養父母。所以奉事師長還是孝養父母。「慈心不殺」也是孝養父母,「修十善業」也是孝養父母。「受持三皈」,出世間法就是從受持三皈開始。前面第一福,「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是世間的孝,世間的孝養父母;從「受持三皈」就是出世間的孝,受持三皈也是孝養父母,「具足眾戒」,持戒,「不犯威儀」,這個也是出世間小乘的孝養父母。小乘佛法的孝養父母就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就是孝養父母,出世間的孝,但是是小乘的孝,佛門基本的。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那是入世大乘菩薩福,大乘的孝養父母,這個孝養父母到第三福才圓滿。

  所以孝養父母,《觀經》這個淨業三福十一句經文,其實後面十句統統是落實前面第一句「孝養父母」。孝養父母有世間的孝養父母,有出世間二乘的孝養父母,有大乘菩薩的孝養父母。你看《地藏菩薩本願經》,在我們佛門公認是孝經,佛門的孝經。儒家孔子也註一本《孝經》,你看每個人的身分地位不一樣,要怎麼做才是盡孝,在《孝經》裡面都有講。出世間法也是一樣,總之孝養父母,一定是度父母成佛,那才是究竟圓滿的孝養父母。要度父母究竟成佛,最方便、最快速、最究竟、最圓滿的,無過於勸導父母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那就究竟徹底的孝養父母。你看《地藏經》光目女、婆羅門女,還有兩個國王、大長者子,他們都是發願要度無量無邊眾生,都度到成佛,他們才要成佛,這樣成為地藏菩薩的。所以度一切眾生成佛就是大孝,究竟圓滿的孝。

  所以追本溯源,福慧基始,本就是淨業三福,我們現在從這個世間孝開始來修。具體的,現在我們淨老和尚這些年提倡的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出家眾加上《沙彌律儀要略增注》,出家人四個根,在家人三個根。我們這三個根、四個根能夠落實,就是追本溯源,福慧的基始,福跟慧基本的開始就從這裡修起、從這裡做起。我們現在也開始修大乘了,《無量壽經》,這個夏老會集的五種原譯本可以說是最圓滿的,他從做人講到作佛。要能夠讀到這部經典,實在講也不容易,如果沒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也遇不到,遇到了他也不相信,他也不接受,所以必須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如果善根福德因緣欠缺一點,這一生還可以補足,這一生精進一點,可以把它補圓滿。要補圓滿,我們淨老和尚《大經科註》第四回講的多聽,多聽幾遍,幫助我們補充不足的善根福德因緣。因為我們現在要聽這個經很方便,有播經機,網路也在播,走到哪裡都很方便,都可以聽這個經,幫助我們生起信願念佛,這個經非常重要。只有過去世善根福德因緣很深厚的人他不用,像海賢老和尚、鍋漏匠,他們雖然不認識字,但是他們的善根福德因緣很深厚,他一接觸到,師父教他一句佛號老實念、念到底,他就能老實念,三年、五年他就成就了,他一部經也沒念過。這是善根福德因緣很深厚的,雖然不認識字,但是他能老實念佛,他就能成就。我們不老實,總是善根福德因緣不足,所以要補充,這一生要多補充。補充的方法,多聽經、多學習、多修福,補足我們缺乏的善根福德因緣。

  現在的因緣可以說很具足了,因為現在要聽到這部經都很容易,比過去方便太多太多了。過去要聽個經真的是很難得,像以前聽經,我們都要到現場去聽,聽完就完了,當時也沒有人去錄音,拷貝出來流通,沒有。大概有一、二個居士帶著自己那個手提的錄音機,他錄了一卷回去自己聽,也沒有做出來流通。早年沒有,到後來才有,後來又有錄影帶,又加上有影像、有字幕,後來有VCD、DVD,現在VCD、DVD也都被淘汰了。現在播經機,一個小小的,什麼經都有,你帶到哪裡都可以聽,還有有螢幕的,你要看螢幕、看字幕也有,小小的,你走到哪裡可以帶到哪裡,電腦網路。所以現在聽經這個因緣,實在講是很具足,也很方便。

  現在就是我們的善根、福德,聽了之後要能夠理解,不理解要多聽,多在佛前懺悔,懺除業障。我們業障消了、智慧增長了,那我們就會聽得明白;我們有業障在,聽不懂,聽不懂就是有業障。所以要懺除業障,多念佛、多拜佛、多修福,多為大眾服務,福能除障,培養我們的善根福德。福德就是去修,能夠依教奉行。所以現在因緣有了,我們根據這個因緣來補充我們缺少的善根、福德。《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必須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這句佛號圓圓滿滿的都含攝了,含攝了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但是我們常常忘記,常常丟失了這句佛號,所以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還是缺少。因此要聽經、修福、多念佛,現在念佛機也很方便,我們也是要常常提醒自己,還有念珠也是提醒我們念佛的。所以真正明白這句佛號的功德不可思議,一分一秒都不願意讓它空過,這個真的是認識這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分秒都不願意讓它空過。現在念佛機也是一個補助,主要還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善根福德要具足,我們對這句佛號的感受就不一樣了,就會珍惜。

  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下面是用午齋的時間,祝大家禪悅為食,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