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護國息災法語  (第五集)  1991/2  美國舊金山大覺蓮社  檔名:20-004-0005

  印光大師《法語》第五講,就是第五天,他這個題目,是「略釋天台宗六即義兼說吃素放生」。這個題的意思,與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有很大的關係,我們在這個地方,可以細心的來研究討論。一開頭大師說: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契理契機。至頓至圓。洵為當今之唯一無上法門。】

  這幾句話,實在是很不容易說得出來,如果對於佛法沒有全盤的認識,而且還要甚深的理解,這個話不容易說得出來。這個『三根』,所謂講上根、中根、下根,「根」是講的根性。換句話說,這個法門從上來說,是等覺菩薩他也求生淨土,這是上根之上者,最上者。講到下根,往往我們看到有不認識字的,沒有念過書的,是粗人,這樣的人他老實念佛,他也能往生;換句話說,這個法門是無所不包。而不像一般其他的法門,其他法門那的確是要講條件的。譬如說禪宗,那的確要上上根,上根還不行,要上上根。跟這六祖在《壇經》裡講的話,那個沒錯,因為上根的人學禪他不能出三界。印祖在《法語》裡頭講到這問題,我們在倓虛法師「念佛開示」裡頭,他也講到這問題。他說上根的人學禪他有成就,但是多半都生在四禪天,就看他的功夫深淺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禪天沒有出三界,天福享盡了還是要受六道輪迴,這個事情很麻煩。像他老人家前面一次舉的圓澤禪師,那就是上根人,他的確參禪得到禪定。諸位要曉得,得到禪定就有神通,佛家講的五通,他不是六通,如果要得漏盡通他才有用處,才能超越三界。漏就是煩惱,他煩惱沒有斷盡,煩惱沒有斷盡三界六道輪迴業因不斷,他既有因當然有果報。

  如果見思煩惱斷盡了,三界之內他因沒有了,所以三界之果他當然不受,那要到阿羅漢才行。所以單單得到禪定不行,像圓澤禪師他雖然得到禪定,他有他心通,他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可是來生還是在人道。像這樣的情形,我們在歷史上,所看到的太多太多,好像《德育古鑑》裡面,就舉了將近有一百多個人的例子,將修行功夫有成就轉世,但是轉世多半是享福,享福縱然有修行,功力不如前一生。所以在六道輪迴,就一世比一世要差一點,轉個幾世之後就是一般的凡夫。即使密宗這些大喇嘛、活佛來轉世也是如此,每轉一世比前面一世功行總是要差一些,不會說是一次比一次進步。那種人當然有,那太少太少,絕大多數總是一世不如一世。這個原因我們不難想到,那就是世間五欲六塵這些誘惑,這些物質誘惑的力量,確實這是一代比一代嚴重。像現在我們人過的生活,在三十年前,中國說三十年叫一世,三十年前跟現在,在物質享受上要差很多。再三十年之前,所以你愈往上面去看,人愈樸實、愈老實。現在人修行,比從前人難得太多太多,就是物質誘惑的力量太大。這個法門的好處,就是它不要限定什麼資格,什麼樣的根性、什麼樣的程度不限定,統統都可以修學,只要老實去做都會有成就,這種成就真正是不可思議。絕不是四禪天人、四空天人所能夠比的。

  底下他講『契理契機』,機是根機,「契機」這沒有話說,剛才講了『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契機是沒問題。這個契理難,確實是契理,可是懂得這個理的人不多,正如古德常說「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連等覺菩薩對於淨土的道理,還是不十分清楚。我們今天唯一能信的,就是相信聖言量,釋迦牟尼佛決定不欺騙我們,他所講的這樁事情決定是真實的,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的人格。相信譯經的法師,鳩摩羅什大師翻這個經沒有翻錯,何況這部經在唐朝時候玄奘大師、窺基法師,他們師徒給我們做了證明。那就是窺基大師留了一部註解,流通在後世,《阿彌陀經通贊疏》,證明這部經在印度梵文經典裡面確確實實有,確確實實是釋迦牟尼佛說的,羅什大師翻的沒翻錯,我們相信的是這些。如果撇開這些,要不相信的話,那這個經的的確確就難信了,為什麼?它裡面的事在理上很難講得通。哪有帶見思煩惱的人,居然有等覺、地上菩薩那種受用,這不可能的事情,可他在西方世界他確實是如此。一般經典裡面,大小乘經典,佛都是這麼說,成佛要修行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是個很大的數字,這數字在《華嚴經.根自在主童子》那一章,那個計算很費事,印度這個計算數目字單位有一百五十多個,這是個大數。

  過去我們在台中慈光大專講座裡面,李老師有個簡單的說法給學生,但是這個數目字的計算法是不是正確,我不敢講,正確一定要依《華嚴經》。他說的這數字已經很大了,他照我們中國這個計算,說萬萬為億,萬億為兆,用兆做單位,上面是一千,下面八個萬,底下那個單位是兆,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一個阿僧祇,所以我們看到這數字是天文數字,要三個阿僧祇劫這才能修成佛。修成什麼佛?這講到天台宗,天台宗講佛有四個等級,四種藏通別圓,這三大阿僧祇劫修成的是藏教佛,可見得這個位次並不高。要修成圓教佛呢?那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無量劫,我們聽到這個說法合理,的確合理。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時間就短,短得太多太多,所以這就叫人很難相信了。為經上講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上善之人數字多得不得了,這上善指誰呢?實在講就是圓教佛,就是圓教的佛。圓教等覺菩薩那差不多就是佛。

  他們修行多久才成就的?經上明明白白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到現在才十劫。換句話說,他就是修得再久也不過就十劫,十劫跟阿僧祇劫不能相比,沒法子比的。他修的是不是要十劫才能修到等覺菩薩地位?我們再看在道理上講,不須要,為什麼?譬如有的人,阿彌陀佛那個世界一成立他就去往生的,那到現在是十劫;有些阿彌陀佛已經在那裡弘法五劫,他才去的,他到現在才五劫。由此可知,在西方極樂世界從凡夫修成圓教佛果,時間不長。依現在來論的話,這個時間最長也不過十劫,就能證到圓教的佛果這不可思議,這是千經萬論裡頭找不到的,十方諸佛剎土裡頭也沒這個事情。所以這個法門是特別法門,難怪十方諸佛都讚歎。我們《彌陀經》講到後面講到六方佛,玄奘大師翻譯的十方佛,十方諸佛讚歎。所以像這些種種奇特實實在在不可思議,這是講契理,它的確是契理,這個理甚深,不是一般人能夠了解的。所以這一句裡頭的契理是真契理,就是一般人不容易接受。

  『至頓至圓』,這個法門修學要真正下決心修學,七天就能成功,就是頓極、也圓極了。「圓」是什麼?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看經上常說的,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他圓證三不退。這圓證三不退,我們注重這圓字,因為一般講圓證三不退是什麼地位?是等覺菩薩,像觀世音、大勢至這樣的菩薩才是圓證三不退。如果單單講證三不退沒圓,最起碼的三不退,是圓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到等覺有四十一個階級,所以他這個的確是「至頓」,頓極了。蕅益大師《要解》裡面跟我們說他的身分,你說他是等覺菩薩他不是,他是凡夫,他見思煩惱沒斷;你說他凡夫吧,他又圓證三不退。所以是一切俱是,一切俱非,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真正難得之處。所以大師在這裡讚歎,『洵為當今之唯一無上法門』,這句話一點都不錯。我們學佛,學佛法在一切法裡頭,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能夠真正明瞭淨土、認識淨土,實實在在就像《彌陀經》上所講的,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所以我上次講到《要解》裡面蕅益大師講的,「深信大願即是無上菩提」,我看了這一句話我深受感動,這一句了不起!

  這個發無上菩提,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善財童子出去參訪裡面,第一句話我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那就是無上菩提。那是什麼資格?是圓教初住以上。他在文殊菩薩那個地方修行,修到十信心滿,就是圓教十信位修滿畢業了,這發無上菩提心出去參學,這樣的身分。這個念佛人,只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深信,一個大願;就跟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那裡畢業出去參學,發無上菩提心,這地位就相等了,這個真不可思議。我們想想是不是真的?真的,這個話一點不假。因為他有深信,他有大願,這個人決定往生,一往生就圓證三不退,那不是無上菩提是什麼!當然是無上菩提。深信這個我們要搞清楚,蕅益大師在《要解》前面給我們講信,他提出六條,第一個相信自己,這就是此地講契理,甚深之理。也就是《華嚴經》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相信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我們自性所現,本識所變,你要相信這個。但是這一條你曉不曉得,實在講沒有太大的關係,你能夠曉得,好,為什麼?你這個念佛,就是執持名號有理持、事持,這理持。理持這個人他信心清淨,他沒有疑惑,他有這個好處;如果對這個理不了解,只相信事也行,也決定得生。你就相信西方世界是真有,阿彌陀佛確有其人,我們念佛到臨終他真的來迎接,你相信這個事,這叫事持。事持可說是宗教的信念。

  理持,就超越了宗教,他是理智的、是智慧的,不是感情的。宗教的熱忱是感情的,他行、管用,我們能夠這樣信得過之後要發願,這個願叫做大願。所以可以說這個世出世間一切的願,沒有比這個願更大。你發願參禪,我要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發願去學密,我即身成佛。都比不上發願求生淨土這是真的,你發那些願,你一生拼命努力去修行,縱然有了結果了,那個果不究竟,參禪生到四禪天了沒出三界。這個密宗裡頭即身成佛,大師在這裡講得很清楚,成的是藏教佛,那比圓教差得太多太多。藏教佛還沒見性,比不上初住菩薩,可是藏教佛已經斷了見思煩惱。所以如果真正學密,自己要問自己,我那個煩惱斷了沒有?如果沒有斷,欲界都出不去。欲界出不去;換句話說,初禪天沒分。初禪天都沒分,你想想看,你那是什麼成就?縱然修得再好,欲界的人天福報。所以你要曉得這個結果,然後你再想想,這個念佛不可思議。

  所以念佛人,這個佛菩薩、祖師教給我們的,我們心裡面所想的就是想佛,所念的、掛念的也就是念佛;我們的願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決定要生。所以時時能夠憶念佛,時時想生淨土,就是這個願就叫做大願,這個願是無比的大願。這個願就是四弘誓願,這個願就是十大願王,圓圓滿滿。如果你沒有這個願,你修四弘誓願,那四弘誓願是假的,不是究竟、不是徹底的;你修十大願王,那十大願王也不能達到這麼樣圓滿的目標。我們現在心裡面想的東西太多了,亂七八糟,要把這些亂想統統放下,想阿彌陀佛。我們對這世間的欲望太多,這個欲望要放下,要曉得人生苦短。你所希望的得到了,得到之後怎麼樣?得到之後痛苦也來了,又怕失掉,患得患失苦!沒有得到天天想得,得到的時候又怕丟掉,總是在苦惱當中,你這個心得不到平靜。所以對世間法來講隨緣,你要明理,如果諸位要深深讀《了凡四訓》,你就會覺悟,你自己命中有的福報丟不掉的。所以有福的人,不管到什麼地方他享福;沒有福的人,無論到什麼地方他都受罪,他受苦。可見得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不大,這個實實在在的話。一般人受環境影響,其實環境不能影響人,還是佛法說得有道理,「境隨心轉」。環境影響人是心隨境轉,那是環境影響人,心隨境界轉;佛法不是這麼說的,佛法是境隨心轉,這個說得有道理。

  境隨心轉,我心好,所謂說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縱然環境不好你到那裡去做,環境會轉好,環境會隨你心轉。如果你自己沒有這個自信心,天天去迷信,去講求風水、講求命運,你完全被外面境界控制,你苦一輩子。那個風水、命運有沒有?有,怎麼改法?從內心改。不從外頭境界改,外面境界改不掉的,這是一定要明瞭的,要從內心去轉境界,而不是從外面境界來改造你的命運。但是外面境界還是要改造自己心,譬如說佛法它這個外境,它叫你供佛像,佛像這外面境界,供養佛像是什麼?看到佛像要改自己的心,它是這個意思。我們供阿彌陀佛,見到阿彌陀佛,心裡就是念念憶念阿彌陀佛,一心想生淨土,看到佛像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我們供養觀世音菩薩,就學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天天拜觀音菩薩。所以佛門裡面它用外面境界提醒你自己,還是從內心轉境界,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然後才能夠真正談得上這個修行。好,我們再看,翻過來看這六即佛,六即佛在第三十面第一行從當中看起:

  【隋天台智者大師。著觀無量壽佛經疏。立六即佛義。以對治自甘墮落及妄自尊大之病根。其說甚精。學者不可不知。】

  這先敘說天台大師建立『六即佛』的用意,說它的用意,這是出在《觀無量壽佛經疏》。以後他的學生就是四明尊者,把這《疏》又加以註解,這就變成了《疏鈔》。所以這《觀無量壽佛經疏鈔》,《疏》是智者大師作的,《鈔》就是四明尊者作的,解釋得非常的詳細。

  【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觀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也。】

  他說了六種,這就是六種不同的佛。什麼叫「六」?什麼叫「即」?它這有解釋,接著底下解釋:

  【六。以明階級淺深】

  這『階級』一層比一層深。

  【即。則明當體就是。】

  『當體就是』,這的確是不假,「當體」是真實,雖然是「是」,它這個意思有淺深不一樣。我們把「六即」的意思要是搞明白,我們自己就不會『自甘墮落』,也不會『妄自尊大』,你在整個佛法修學過程當中,這個心是清淨平等的,這就很有受用,所以它的好處在此地。我們把它這裡頭重要的句子,我們念一念,我們看第二段,就是在三十面第二段,講這個「理即佛」。

  【理即佛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雖背覺合塵。】

  這就是現前的環境,『背』是違背,違背了你自己的覺性,你現在跟五欲六塵混在一起叫『合塵』,這就是凡夫。

  【輪迴三途六道。而其佛性功德。仍自具足。故名理即佛。以此心之理體即是佛也。】

  我們就念到此地。佛在《華嚴》上就是從這個觀點上立論,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就是從這說的,天台大師也就是依據這個而發明的。我們今天這個心,實在講我們所有一切的作用,都是心在起用。縱然是妄心,妄心的本體是什麼?妄心本體是真心。真心是什麼?真心就是佛心,就是佛。這真心為什麼會變成妄心?迷了。迷什麼?迷了自己,不是迷在外面。是迷了自己,自己不認識自己,自己迷了自己這就叫妄心,迷失本性。但是本性一樣還是起作用,不能說迷了就不起作用,迷了一樣起作用。所以一切作用都是本性的作用,都是真心起用。我們撇開相用不談,單說真心,單說理體,這就是佛,本來佛,佛就是覺;換句話說,本來覺。《大乘起信論》裡面講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覺就是此地講的『理即佛』。佛法講平等,依據什麼道理講平等?就是依「理即佛」講平等,這是真正的平等,從理上講決定是平等。所以我們待人接物用不平等的心,就是錯誤,為什麼?不平等心違背了自己的覺心,「背覺合塵」。如果我們用平等心,那我們就合覺背塵,這就是修行。所以別人對我們不平等,那是他在迷,我過去跟他一樣迷,現在我覺悟了,他迷,我不迷,他用不平等心待我,我用平等心待他,我不迷。如果說這樣我們會吃虧,你要還有個吃虧的念頭,你迷。為什麼?如果你覺悟了,我這樣是修福,我這福報更大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很少人懂得這個道理。我這邊丟掉了那邊會來,來了更多,你這邊不肯丟那邊不能來。

  所以佛教我們修布施,教我們放下,教我們捨,你命裡頭有的丟都丟不掉,你丟掉了就來了;命裡頭沒有的,保也保不住,想什麼方法都保不住,不是你的。我看到好像昨天、是前天報紙上,馬可仕的那些財產在美國的,全部還到菲律賓政府,不是他自己的,想什麼方法也保不住,不是他的;如果是他的,怎麼丟都丟不完。你想想看,那麼多的財產,如果他要是個聰明人、覺悟的人,把那些錢在菲律賓做社會福利事業,利益大眾,他是全民擁戴的領袖,而被全世界人尊敬。到底哪個得失的帳,他不會算!所以說真正覺悟人做法,跟一般人做法不一樣,這是個淺顯的例子,我們容易懂。所以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決定不能輕視人,自己也不會自卑,所以才能用清淨心、平等心待人接物。佛法修行以這個為依據的,這點很重要、很重要,從理上說的。下面這是講修行的層次,先從「名字即」,在三十一面第二行:

  【名字即佛者。或從善知識。或從經典。聞知即心本具。寂照圓融。不生不滅之佛性。于名字中。通達瞭解。知一切法皆為佛法。一切眾生皆可成佛。所謂聞佛性名字。即得瞭解佛法者。是也。】

  這個我們念到此地。這就是你初學學佛法,接觸到佛法了解了,知道心性,就是本來具足的心性,就是佛。像前面的理即佛,你懂得了、你明瞭了,這雖然明瞭,可是我們現在還是個凡夫,我現在知道了,知道我有佛性,我也是佛。我雖然是個佛,可是事實上還是個凡夫,我現在是名字佛而已。理懂得了,懂得了沒有證得,如果證得這個理就叫究竟佛,圓滿佛。現在理是明瞭了,這個講我們講悟叫解悟,理解了是解悟,沒證到,解了沒有證到,所以這種佛叫名字佛。所以名字位中,哪個不是名字佛?凡是通達佛教教理的,都是名字佛。沒有聞佛法的那不算,他連這個根本不懂,他連名字佛也沒有,他還沒懂得。真正把這個搞清楚的人,這人就是名字佛,他曉得就信心建立,他有成佛的可能,為什麼?我本來是佛。大師在此地說這段話用意就是告訴我們,你自己覺悟,你曉得你本來是佛,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問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成佛,這個用意在此地。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不能輕視人,為什麼?一切眾生雖然他沒有接觸到佛法,他雖然不懂,對理上不懂,不懂是不是沒有?有。所以對於任何一個有情眾生我們都要尊重,我們明白,明白的人才會尊重他;不尊重,糊塗人他不明白。真正明白的沒有不尊重人的,不但是人,一切眾生他都尊重。

  如果講到圓滿的地方,像《華嚴經》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不但有情眾生尊重,無情的眾生也尊重。這點我們學佛的同修要注意,如果有這個毛病要改進,為什麼?學佛是要真正做,不是空談。從那裡做起?從本身做起,從家庭做起。本身剛才講了,待人接物真誠、理智不能動感情,這是個人。理智就不容易做錯事情,也不容易說錯話;感情用事會做錯事情,所以造惡業。避免惡業,斷惡修善要理智、要整潔,整齊清潔。所以我們走到人家家裡面去,看看人家家裡面,如果這個家裡一切陳設整齊清潔,這個家興旺。如果你要去一看,這個家裡的東西堆得亂七八糟的,這個家不會興的,那是衰相、是敗相。所以一定是連小孩從小都要培養他,整齊清潔,放東西有固定的地方,要教他放好,從小養成習慣。甚至於我這個桌子上,我哪一樣東西放哪個地方都固定的,我這茶碗就放在此地,縱然沒有燈的時候我一摸就拿到,方便。用完之後還放這個地方,固定在此地,這點很要緊、很要緊,千萬不能夠疏忽。

  小是家庭,大是國家,所以在我們中國,諸位如果讀《左傳》,這《春秋左傳》就有很多這種例子,有些人到其他國家去觀光看一看,就曉得這個國家的興亡。他看些什麼東西?看政府那些官員,看老百姓這個生活,一看就曉得,聽他們平常談些什麼話?唱些什麼歌?就知道這個國家有沒有前途。我們心裡很清楚、很明白,可是說了之後,自己也要就剛才講的要理性。這個有善根的,他可以接受的,我們就勸他改進;如果自己平時很貢高我慢、很自負的,那就一笑了之,恭維幾句,什麼也不必說。為什麼?說了他不能接受,不但不能接受,他還起反感,他還把你當仇人看待,那又何必?所以說能夠接受的,有善根的幫助他,規過勸善。不能接受的,可以用一種旁敲側擊的方式,不能直接跟他說,避免傷害他的尊嚴,所謂自尊心。所以說名字位中,像我們現在明白這個道理了,在六即佛裡頭,我們是名字即佛。到觀行呢?觀行就是修行,比名字就高了。名是有名無實,一點也不管用,曉得是曉得不管用,這是六道裡頭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一點辦法也沒有,所以再進一步這修行。看底下這一段:

  【觀行即佛者。依教修觀。即圓教五品之外凡位。】

  這講圓教,因為智者大師他是學《華嚴》的,《華嚴》是圓教,而且是一乘大經。我們講修行,修行就是『觀行』,修行裡面就「觀」,觀拿現在的話來講,哲學裡頭常講人生觀、宇宙觀,這個觀跟哲學裡頭講的人生宇宙觀,這個意思相通的,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觀念。你要把觀念糾正過來,觀就是行,你的觀念指導你的行為,言行都是從觀念裡面生的,觀就是行,這就是真正講功夫了。前面講過有禪有淨土,這有了,名字位中沒有,到此地是真有。所以前面講過什麼叫有淨土?你真的心裡頭有阿彌陀佛,真的想生西方淨土,你就有淨土,你就有了,有了你就決定能成功。怕的是沒有,怎麼沒有?心裡頭還想五欲六塵,還想這個娑婆世界,而把西方淨土、阿彌陀佛,當作生活當中一種點綴,有也好、沒有也不妨,這不行,這是沒有淨土。一定要把阿彌陀佛、西方淨土,當作我們第一樁大事情,沒有比這個更大,沒有比這個更重要了,這個叫有了,這才有淨土,有淨土就是你觀行有了。下面這五品位就是五種修行方法,這是凡聖同居土,智者大師他老人家講的,他往生西方淨土所證的地位,就是五品位,就是這個位次。

  【一隨喜品。】

  什麼叫『隨喜』?這個意思非常的廣泛,此地舉出一點,這點很重要。重要在什麼地方?譬如在現在我們在這社會上,所接觸的佛教就五花八門,有禪、有教、有密,你在經典上到處都能聽到,到處都能夠見得到。見到、聽到「隨喜」,絕無毀謗,決定不能說我這個法門好,你們那個都不如我,不可以說的。為什麼?八萬四千法門都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哪個法門都好,所以我們要隨喜,不要批評。我們修這個法門,他修那個法門,我修這個法門能成就,他修那個法門他以為能成就,是不是真的能成就當然誰也不敢說。我這一次在DC講演的時候,裡面有個居士,有人告訴我,他也是自命不凡,對於經教也相當通達,他學禪的。所以在提出問題,他的問題最多,長篇大論,把別人時間統統佔住了。我怎麼答覆他?禪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禪好,你老人家上根上智可以修。我不行,我下根下智沒有法子,只好念佛求生淨土。他就沒話講了,不跟他爭,然後我們再談到說禪心要清淨,禪心要平等。換句話說,你的心還不清淨、還不平等,這我們不必明說,你會聽你自然就曉得了。所以到第二天他話就少了,少了很多很多。這些地方我們要注意到,這叫隨喜。無論哪一宗、無論哪一派、無論什麼樣法師,我們都隨喜、都歡喜讚歎,我還是學我這一門,絕不受影響這叫隨喜。譬如說密宗要建道場,禪宗要建道場,我們有力量也幫忙,隨喜功德。不能說他不是我這一派的。除非它是邪教,邪教是對社會人心有傷害的,這個我們決定不幫助他;他是正法,我們就應該要幫助他。所以把宗派這些隔閡要打破,不要有這種分別心。

  可是自己修的這個法門了解,對整個佛法全盤都了解,你用心自然不一樣,態度也不會一樣,彼此互助合作,互相幫助,個人修個人的,都會有成就。到他哪一天修到有困難,覺得不通的時候:你試試看這念佛,看看怎麼樣。這個可以。禪宗大徹大悟的大德,甚至於密宗很多,最後晚年回過頭來念佛的人很多,他都會有成就的,所以這叫隨喜。這是很重要,而且是很大的,知道這個隨喜,平常我們在生活當中,要能隨喜眾生,只要與我修行無礙的,實在講你修別的行有障礙,念佛沒有障礙。念佛怎麼樣?我心裡念,你討厭我念佛聲音,好我就不念,我心裡念,還是沒有障礙。所以念佛的確講沒有障礙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心裡頭信阿彌陀佛,想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沒有人妨礙得了你。因此順境、逆境、善人、惡人統統可以隨喜,應該要修隨喜。為什麼?你自己曉得,你真正發願,你已經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是娑婆世界的人,現在在娑婆世界不過是暫住幾天而已,為什麼不跟大家結個善緣?縱然是惡人,我也跟他結個善緣,結了善緣,將來成佛可以度他,這是惡人也要跟他結個善緣,也不跟他結惡緣,要懂得這樣的隨喜。隨喜的心清淨,隨喜的心平安,隨喜的心法喜充滿,沒有怨恨,這個很要緊、很要緊。所以十大願王裡面有「隨喜功德」,很重要的一條修行法,在這五品它是列在第一。

  【二讀誦品。】

  他是天台宗:

  【讀誦法華。及諸大乘經典。】

  天台宗的,我們曉得這個原則,我們『讀誦』,大乘你不一定讀誦《法華》。但是如果我們是念佛求生淨土,諸位要記住,淨土宗的經論要天天讀,三經一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彌陀經》,要常常「讀誦」。自古以來有很多好的註解,可以常常閱讀,這一方面東西讀熟了再讀別的,再讀其他的大乘經論,我們要以這個為優先,第一是先念這些。最優先的呢?就是《彌陀經要解》跟《彌陀經疏鈔》,這兩部書很重要。《要解》意思很深,在近代《要解》有兩部講義,一個是圓瑛法師的,一個是寶靜法師的,寶靜法師叫《親聞記》,有兩種註解,這兩種註解都好。圓瑛法師他是個專修淨土的人,但是他在教上他一生專攻《楞嚴》,可以說是近代《楞嚴經》的專家,他從二十五歲開始發心學《楞嚴經》,一直到晚年,到七十四歲寫了一部《講義》。經過他的修改,所以《講義》現在流通得很廣,我們學佛社很多,從台灣寄過來的很多。他是教專攻《楞嚴》,行在彌陀,所以他的三求堂:求福、求慧、求生淨土。記這個筆記的人現在還在大陸,明暘法師現在還在上海。老法師從前講經的地方圓明講堂,大概現在是明暘法師在那邊。

  像《楞嚴》可以讀,是一部好書,《法華》、《華嚴》都好,可是這些書裡頭,我覺得最難讀的,恐怕還是《法華經》,《法華經》一定要看註解,才能看出裡面的好東西。換句話說,一定要有人介紹,沒有人介紹,你看看不出什麼好東西來。就好像我們如果到故宮看商周的那些古物,你看看都是破銅爛鐵,它有什麼意思,你看不出它的好處。必須要有個行家給你介紹,你才曉得它這個價值,真正有意思。所以一般人看的時候,他不喜歡那個東西,他喜歡什麼?明清那些玉器很漂亮,他喜歡那些東西,那些東西跟商周破銅爛鐵價值比較,不能比!那真是寶貝,所以這個要內行的人。這個智者大師《法華經文句》那個註解,那就是介紹,他入那個境界他能把它介紹出來,你才曉得這個東西是好。所以讀誦大乘經典要幫助你的關鍵,幫助你就是培養你正覺的人生宇宙觀,這就是佛法。佛法講覺,正覺就是佛法,正覺的宇宙人生觀,幫助你對於一切法的理解。所以大乘經典要常常讀,讀經就跟佛菩薩交談一樣,天天跟他見面、天天跟他談談話,親近諸佛菩薩,所以我們不能離開。

  在這邊我期望你們這些同修們,對於你們兒女的教育,要想方法教他學文言文,好像到小學畢業,初中的時候就可以下手。文言文是一把鑰匙,是《四庫全書》、三藏經典的一把鑰匙,你花上個三年的時間就可以把底子打好。我記得我帶了有一部民國初年的,小學生模範作文,那裡頭大概有好幾十篇,將來可以把它影印出來。如果這邊有人開中文班教小朋友,拿那個教材來教,或者我到台灣,再去找一點、蒐集一點這些淺顯的文言文,適合於兒童的,來教他們。他們能夠在這上有修養的話,那以後方便、太方便了,直接接觸到中國的經典,這是說到「讀誦」。

  【三講說品。】

  讀了之後要『講』,這個「講」當然也是很廣泛的,像這樣我們一個講座的型式也是講,平常朋友們聊天也是講,就說談話的內容,就是不離這個宗旨,自利利人,要發心講。如果真正想把這個東西學好,一定要上講台,人有很多習氣、毛病,這個自己要曉得,自己要知道,自己哪一種毛病重,就要想辦法對治。因為我自己我明瞭,我很懶惰,治懶惰的病不好治,我這個讀書有點小聰明,在過去的時候心不專一什麼都看,所以常識很豐富。因為有點小聰明,所以就不念書了,應付考試只要十分鐘就夠了。我在學校念書,這一天考試了,考試前十分鐘把這書翻一翻,答了幾個題目就不成問題,就能答得出;其餘的時間就玩去了,就不念書。尤其我那個時代跟父母不在一起,沒有人督促。我們在抗戰期間是公費學生,住在學校裡,吃也在學校,所以跟老師是比較上接近,騙老師很容易、很簡單,考試六十分就及格了。所以一答題,那個時候念書跟現在不一樣,跟台灣完全不相同,台灣,我看到台灣這念書的學生,下一世不能做人,太苦了,太苦太苦了,那麼小背那麼多書,那麼痛苦。我們在大陸上不一樣,大陸上考試通常什麼?一般老師出題目就是六個題目選五題,而且都是可以自由發揮的。所以不要死念書的可自由發揮,一題二十分。有些老師勤快一點出得多的,就是十二題答十個題、選十個題,它最多的,通常一般都是五題,五題是選四題、六題選五題。還有比較懶惰一點的老師,只出兩個題目,一個題目五十分,這我們那時候都常有的事情。所以這念書就是非常輕鬆、非常愉快,玩的時間多。我玩的時間都到圖書館看書,看喜歡看的東西,所以常識很豐富,但是不專、不精。

  所以要想治這懶惰,但是你要是沒有精深,你這學問不能扎根,學東西不堅固。所以我對治的方法就是上講台,上講台欺騙大眾不容易,這很難,老師只有一個人好騙!大眾這麼多人,你說在台灣至少有一百多人在那裡聽,那麼多眼睛看著你,你要沒有充分的準備真的下不了台。所以過去人家講我,「他喜歡講經。」我告訴他,「我不喜歡講經,治病,我不會講經,我才這樣勤奮的來做,等我將來會講經,你請我講我都不會跟你講。」所以自己要曉得自己毛病,要想方法來對治,上台講經是對治自己懈怠的毛病很有效。一個禮拜你要去講一個鐘點,這一個鐘點至少你要用三十個鐘點去準備,你要沒有三十個鐘點,你上台會手忙腳亂。這是個方法,逼著自己不能不用功,可是這個方法真是很有效,而且進步也很快。譬如最初上台去講,的確要準備三、四十個小時,講上個一年、兩年熟了,一個小時可能你只需要三、四個小時準備就夠了。再講熟了大概一個小時準備一個小時也就夠了,再熟的時候準備一個小時,大概可以講七、八個小時,已經很輕鬆了,這是我自己的一個經驗。我自己有的時候很認真看書,看一天八個小時,一個月都講不完,就行了,可以講一個月。所以很輕鬆,每天什麼人找我去玩都可以,我都陪他去玩,玩回來之後不要準備,打開經典就講,這就熟了,一定要熟。所以現在熟了之後曉得什麼?現在這個理論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曉得念佛重要了,現在曉得念佛。現在讀誦大乘、什麼講經對我來說不重要,念佛重要,一天到晚佛,所以這個要緊。真正曉得才肯幹、歡喜幹,幹得不會厭,愈念精神愈好;你不曉得、不明白,愈念愈提不起精神。這是「講說」很要緊。

  【四兼行六度品。】

  可見得『兼行』的時候,是以「讀誦、講說、隨喜」為主,附帶的學『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是菩薩修學的六大綱領。我們要隨分隨力的去做,幫助你觀行,可見得佛法修行先自己後別人,自己沒有修成功,沒有法子幫助別人。所以自己一定要有相當的成就之後,然後才正行六度,正行六度是以幫助別人為主,你說自己已經根基隱固了。這個根基隱固,諸位要曉得,到什麼時候才穩固?這要知道,自己確實有把握了,這個時候可以正行六度。自己還沒有把握兼行六度,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譬如往生極樂世界自己確實有把握了,絕對沒有問題,我可以正行六度,我可以全心全力的去幫助別人。就像智者大師一樣,他雖然是五品位,位次不高他真能去!真能去位次低一點無所謂,我拿我的時間去幫助別人。假如說自己沒有把握,把自己的捨掉,完全幫助別人就錯了,那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到最後自己還是六道輪迴,還是三途六道這個麻煩,這是絕對絕對錯誤。先成就自己,再幫助別人;有很多人他顛倒了,他先全心全力幫助別人,自己修行疏忽了。

  像從前古時候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梁武帝就如此,他幫助別人,他是正行六度,但是他自己疏忽掉了,自己沒有修行。他護法到處蓋寺廟,幫助出家人弘法利生,他搞這個事情,自己修行疏忽掉。所以他的果報人天福報而已,這是不對的。我們今天修行修淨土的,決定能夠往生,到什麼時候自己有把握往生?你不要問別人,自己曉得、自己知道。到那個時候之後,就看你自己發心,你要還是兼行六度,你自己品位會增高,你再加功用行。你說我到這裡可以了,我在幫助別人,修大慈大悲也非常好,福報很大,與眾生廣結法緣,將來成佛之後法緣殊勝,這個確實如此。雖然成佛,佛教化眾生是一樣的,但是法緣不相同。像我們講十方世界這些諸佛的法緣,沒有一個人比得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法緣比別人就殊勝。你以釋迦牟尼佛跟彌勒佛兩個人相比,彌勒佛的法緣沒有釋迦牟尼佛殊勝,所以這個在因地上發心不一樣。我們要發心廣結善緣,結緣又不礙自己修行這是最好的辦法,不妨礙自己修行,這講正行六度。底下講的:

  【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觀行轉勝者。】

  這就是自己成熟之後,利他實際上就是自利,教學相長,有很多道理不是自己想到的,想不到的,往往在教學當中悟出來的。平時讀誦發現不到,講的時候或者別人在問的就有很多的啟發,所以菩薩沒有不教化眾生的,這是講到觀行。再看「相似」,諸位翻開三十二面,觀行要是修成就了,如果我們拿這一套理論用在我們念佛上,就是功夫成片生凡聖同居土。諸位要曉得,名字位中只能夠跟西方世界結個法緣,種一個遠因,這一生不能往生,觀行這一生能往生,觀行有成就決定能夠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如果到相似位,那就不是凡聖同居土了,而是方便有餘土,這就是事一心不亂,這得定,得念佛是三昧了,他這個位次高。在三十二面第二行:

  【相似即佛者。謂相似解發。】

  這個『相似』就是雖然還不是佛,有點像;前面觀行連像都不像,不像,用功是不錯,還不像。為什麼還不像?見思煩惱沒斷。「相似」是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無明沒斷,見思煩惱斷,所以滿像。因為他跟六道眾生完全不一樣。前面「觀行即」,跟六道眾生一樣,見思煩惱不斷。

  【即圓教十信之內凡位也。】

  實在講是圓教七信到『十信』,由此可知,圓教的初信到六信是觀行位。七信到十信這四個位次是相似位,初住以上那是分證位,那是明心見性了,根本無明也破了幾分。

  【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

  『斷思惑』,它這個講斷證的功夫,與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相等,這個出三界,七信位出三界了。八信、九信、十信斷塵沙惑,無明沒斷,斷塵沙惑,這就是相似即。在修行功夫上來說,其他的法門確實是難,要到這個境界不容易。念佛人就是用一句佛號,你的深信大願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夠到這個地位。不但能到這個地位,能到圓滿佛果的地位,所以它這個比其他法門,確確實實是要來得簡單、容易。一句阿彌陀佛從初發心念成佛,當中不要再加任何東西摻雜幫助都用不著,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就成功了。所以我們用這個方法,這一生當中到相似、到分證都可能,都能做得到;但是用其他法門,我看實實在在不容易。這個方法能做得到。可是你不要求,功夫自自然然成就,到了一個階層,你也不要生歡喜心,繼續不斷的再努力,他層次自然會提高。如果心裡有求,這個求心就是障礙,心不清淨,所以心裡頭只要有阿彌陀佛,連什麼一心不亂都不要,都不要去想這些,念念就求生西方淨土。阿彌陀佛來不來迎接,也不要去考慮這些,你考慮這些都打閒岔,到時候他一定來!你何必操這個心,用不著操這個心。不要疑惑,疑就是障,決定不疑這叫深信,深信就是不疑,一點懷疑都沒有。「分證即」,在三十二面倒數第三行:

  【分證即佛者。于十信後心。破一分無明。證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證法身。是為法身大士。】

  所以『分證位』裡面,它有四十一個階級,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所以等覺菩薩也是分證位。這在念佛就是理一心不亂,證到這個地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跟常寂光淨土,這個地位就非常非常高,所以這是法身大士。跟《華嚴經》裡面所講的境界完全相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也是分證位,可是到這地方的確不容易。我們看《壇經》,六祖大師他老人家一生這個會是最殊勝的,在我們中國真是空前絕後,三十七年,在他會下到分證位的人,只有四十三個人,這是在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過去沒有,他以後也沒有。有些禪師一生在教學生當中,有一、二個到這個境界的,那就很難得。你看五祖的時候只有一個,就學生六祖一個;甚至於一生這學生當中,一個都沒有到這境界很多很多,太多太多了,所以這個的的確確不容易。永明大師所講的「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這是有道理。

  我們再看慧遠大師在東晉的時候,他在廬山建念佛堂,就是東林蓮社。現在這個蓮社還在,將來有機會到大陸可以去看一看,聽說現在還有一百多人在那邊念佛,這是古道場。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一共是有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往生,一個不漏。後去的人都是看到,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來接引,他們那些同伴、老同修都跟著阿彌陀佛一道來接引的,那是一個都不漏的。由此可以看到,念佛比參禪容易,那個成就當然就更不必說。所以禪必須要到分證位才算叫有禪,前面講過,前面這有禪有淨土裡講過。淨土裡面怎麼說?觀行位就有淨,這個不一樣,禪到相似即還不能叫有禪,為什麼?他不能出三界。他生四禪天,他不能出三界,所以還不能叫有禪;淨土就是觀行位,見思煩惱不斷就叫有淨,所以你可以看這難易相差很大很大。「究竟即位」在三十三面第二段裡頭:

  【究竟即佛者。從等覺。再破一分無明。】

  這『一分無明』叫生相無明,什麼叫生相?就是現在有很多科學家、宗教家在這探討的,這宇宙怎麼來的?這些森羅萬象什麼時候來的?怎麼變現?什麼理由變現出來的?就是這個問題,這是從無明生的。如果這一品無明斷掉,這所有現象都沒有了。所以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所說的,「覺後空空無大千」,那就是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但是佛到這地位他破不破?他不破。不破也是究竟即位,為什麼?他有能力破,他不是沒有能力。不像等覺菩薩,等覺菩薩想破破不了,沒能力;這個人是有能力破而不破,所以他還是究竟即。他為什麼不破?破了之後就不度眾生了,他就超越掉了,所以這叫真正慈悲。菩薩的身分度化眾生,假如他要一破了,他就不能到這來,他的緣就沒有了。這個事情就好比一個比喻,好像人在作夢,忽然覺悟了他在作夢,他可以醒過來,好像夢裡面有很多事情要做,還有很多眾生在那裡,他可以醒過來,他不醒過來,為什麼?夢裡頭還有很多眾生,他去度化他、他去教化他、去教他們覺悟,就這個意思。有能力醒過來他不醒,所以他這是自在。所以我們今天在佛經裡面講的這些諸佛,都是這種地位,他要是真正斷了無明沒得說了,還說什麼?什麼也沒有。到這個境界不破,他這一關他不打破,所以實際上圓教的佛都是等覺菩薩。但是他這個等覺菩薩,跟一般剛剛證的等覺菩薩不一樣,一般剛證到等覺沒有能力破這品無明。他們這有能力他不破,所以等覺就是佛,這是真正的慈悲。所以說:

  【則真窮惑盡。】

  『真』是真性,真性證到究竟圓滿了,沒有比這個更圓滿。『惑』是什麼?就是迷惑,就是無明。無明斷盡,真是一點都沒有了。

  【福慧圓滿。】

  諸位要特別注意這一句,我們求福、求慧,『福慧』是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求的。就是外面這些財寶也是本性具足的,這是一般人不曉得。你心地真正清淨,真正平等慈悲,福報就有,本性裡面的福報。你不要擔心:萬一我餓死了怎麼辦?凍死了怎麼辦?沒這個道理。翻開歷史,古今中外這些學佛的人,在家、出家哪個餓死了?你們看到哪個餓死了?沒有。清苦一點是有的,但是人家那個清苦他自在,心清涼自在。孔老夫子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人家是覺得那很窮苦,他樂得不得了,比誰都樂,他那個樂是真樂。絕對不是世間人講的,五欲六塵享受這個樂能比的,那不是的,他真樂。他物質缺乏不?他不缺乏。我們一般人感覺得他很缺乏,他自己看,他不缺乏。如果能夠說多修布施,多結法緣,這物質生活非常豐富的。尤其我們看歷史上這陶朱公,就范蠡,越王勾踐的大夫范蠡,這個人是了不起的人,我們大陸上供財神供他。現在台灣供財神供關公,我們想不出什麼道理出來,關公什麼時候變成財神爺,想不出道理。范蠡很有道理,他是個做生意的人,三聚三散,發了大財,發大財布施,統統布施掉從小買賣再做起,沒做幾年又發了,命裡頭有財丟都丟不掉,一次比一次發得多。這個如果再拿世法來想,也能想得通,你發了大財統統布施掉,你再做生意誰不照顧你?大家都照顧你,曉得你發財我們大家都沾光!也得想盡方法幫助你發財,這一定有道理的,世法出世法都是有道理。所以「福慧圓滿」的,自性裡頭福慧圓滿。

  【徹證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入妙覺位。而成無上菩提道矣。】

  這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到究竟圓滿。究竟圓滿就是前面講的理即完全顯現出來,沒有一絲毫的障礙,這就是「究竟即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佛告訴我們,一生當中到究竟即。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那些等覺菩薩、補處菩薩,究竟即的地位不少。一個世界只有一個領導人,不能有兩個領導,所以佛只能有一個。其餘的縱然到了這個地位,也要降一等以等覺菩薩的身分來幫助阿彌陀佛。其實與阿彌陀佛同等地位的人很多很多,這些人最重要的,就是我們曉得,十劫當中成就的,這個重要。這是任何世界、任何經典裡面所沒有的,所以曉得這個道理。我們再翻開第三十四面,看第一行第二個字起:

  【佛既徹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心。見一切眾生。與佛無二。故于怨于親。皆為說法。令得度脫。雖是極其惡逆不信之人。亦無一念棄捨之心。因見彼是未成之佛故也。】

  這個幾句話我們要把它多念幾遍,要牢牢的記住,對我們自己修行有大利益。我們的修行為什麼不能成功?為什麼功夫不能得利益?毛病就在此地,心不平等。不平等的心修行不得力,為什麼不平等?不曉得事實真相。你要曉得事實真相了,縱然極惡的人,冤家來對你,你不但不恨他,而且你真正的會覺得感激他,為什麼?業障消了,業障消掉之後福慧就現前。如果你一看到冤家對頭生氣,你福慧都沒有了,慧變成了煩惱,福變成了惡業。你要是不生氣,他怎麼樣對你你能夠忍受得住,能夠以一個平等心、善心對待他,這一個福慧的增長比什麼都大,這是修福修慧的好機會。我再告訴諸位,我在沒學佛之前,我對於一般這個事理我都看得很清楚。我有一次在台北,曾經遇到兩樁事情,那個時候三十九年、四十年台灣出版業不發達,有些好書買不到。我從大陸上帶了一些書,很喜歡看的書,文藝的東西。我們在搬家的時候,被我一個同事順手牽羊牽走了,書是我很喜歡、很愛的書,有問大家,也問到他,他說不曉得,沒看見。過了大概有幾個月,有別的同事,因為我們住的宿舍,他是另外一個宿舍,一個宿舍三個人住,他的同伴告訴我:你丟的那些東西都在他那裡,都在他那個地方。

  我就曉得了,曉得問他不承認。但是這個東西實在是不忍心割愛,那個時候還沒學佛、沒學布施,不知道布施。所以我有一天趁他不在的時候,我就跟他那個同伴,因為一個房間住三個人,三個人都有鑰鎖,他就帶我到那房間,我又把那東西給拿回來。以後他知道了,知道的時候,有一天藉故很生氣,在辦公室裡頭把我臭罵一頓,借題發揮。我們辦公室有二十多個人,他罵的時候我一句話不說,我低著頭隨他罵,他罵了半個多鐘點罵累了不罵了,罵累了。罵、打架兩個人都是一般見識,所以處分兩個人一樣處分。你看我們在學校裡,學生打架的時候兩個人統統罰跪,為什麼?兩個人一樣的!如果當中有一個好一點,打不起來,所以那一天我若要是回他,那不就吵起來了,吵起來結果不是兩個都受處分。隨他罵,罵了半個多鐘點他罵累了不罵了,也就沒有事了。過了三天,他來給我道歉,「我很對不起你那一天。」我說「我很感激你。」為什麼很感激?一般人讚歎我很有修養。他要不罵我,我怎麼會有修養?我的長官怎麼會那麼樣器重我!就因為他罵了,所以我在單位地位增高了,大家對我尊重,我很感激你。這互為因果的,所以有很多人,你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還有一次比這更嚴重,是有個同事打我,也是有一點誤會,他打的時候我不還手,最後打不下去了,他真的很尷尬,打吧也不是,不打吧自己下不了台,那個搞得他好難看、好難為情。也是有很多朋友、同事來看著,那真有沒辦法。所以打的時候要還手,打得就愈打愈熱鬧,這一面打,一面不還手,這是他最難看,也過了幾天來跟我道歉,我說「沒關係,希望你以後不要打人,再憤怒的時候不要動手。」這給他一個很嚴重的教訓。對我來講,我那個時候階級雖然很低,多少那些大官、大將對我都很在乎,認為什麼?我這人很有修養,說話很有分量。所以這好處很多,而且又能感化人,到最後都變成最好的朋友。所以待人處事要理智,不要動感情,尤其在衝動時候自己要冷靜,愈冷靜愈好,學佛的人要注意這點。所以這個幾句話教訓非常之好,我們常常要記在心裡。學佛了,最好是一生我們不開口罵人、不動手打人,人家怎麼樣加給我們的侮辱,我們也如如不動。這個末後大師有幾句話,我們把它念一念,諸位看一看,在三十五頁第一行下半段:

  【至於此次皈依弟子之供養。決定全作為賑災之用。印光絕不取用分文。蓋我是一孤僧。既無廟宇。又無徒弟。除衣食外。留錢無用。一旦命終。火化之後。骨燼投入大海了事。亦無需造塔。及作任何紀念也。】

  這個大師生平他老人家就是這個主張。

  【且此皈依之事。最初我本不允。亦以屈文六居士。】

  『屈文六』以後到台灣,住在台灣桃園大溪,他傳密教他是上師,他來找過我,我沒答應他。因為我們那時候有幾個人在大溪住,住得很苦,也是生活非常清苦。我是一個星期在大溪關帝廟講兩次經,就講《文昌帝君陰騭文》,講兩次經,大家信徒送一點菜、送一點米,就靠那個過日子。但是能過得去就是了,也沒有什麼缺乏,也沒有挨到一餐餓就是。「屈文六」在這傳密,就派了人來找我們,希望我們皈依跟他學密,他每個月津貼我們三百塊錢生活費用,一個人三百,我們五個人就一千五了,那就會過得很舒服、很好了。我們的廟裡住持和尚寂光法師就動了心,動了心:這好事,這好事情,我們求之不得。當中也有兩個,我們五個人當中有兩個是屈文六的學生,兩個都是出家人,一個法融、一個明演,跟我也都是好朋友,他們跟屈文六學密。老寂光跟我商量,我說「好事是好事,我們只值三百塊,三百塊就賣給他,只值三百塊。如果他要是真正好的上師,我今天拜在他面前,他把我趕出去,我佩服他。我想想我不夠資格學密。」不夠資格學密,還要拿這個利來誘惑我們,要我們到他那裡去,他那個密也不要談,這樣就作罷。他從前曾經做過新疆省的主席,在過去做過新疆省主席,晚年學密。遇到過這麼一樁事情。

  【圓瑛法師之惇勸。謂諸發心者求法情殷。為滿彼等之願。情不可卻。故為允可。余素輕視金錢。不似他人。每名弟子需出香敬若干。始準備皈依。余則即無錢亦可皈依。只要其能誠敬修持耳。】

  這一段話我看到的時候,我們的確很感慨,因為印祖我沒有見過,沒見到過他。大陸上的佛教我也不清楚,因為我在大陸念書的時候,我不信佛,所以對這個一無所知。到台灣之後,我是四十二年才開始學佛的,我三十八年到台灣,四十二年開始學佛。以後曾經聽說,有些法師講經,在外面講經先談價錢的,你請我講這一部經要多少錢?這我聽說過的。我看到這一段,怎麼皈依還要談價錢,這是我以前沒聽說過的,皈依還要談價錢。印光法師說這個話當然有根據的,當然不是胡造謠言的。假如皈依都要談價錢,這個不成話、實實在在不成話。所以這佛法難怪現在很多人印的經典,後頭「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是佛法的衰相,我們自己要明瞭。至少我們自己要明白,真正修福修慧不談這些,決定不要談到錢,甚至於那個真正想修學,他有困難的,我們一定還要幫助他,我們有錢還要幫助他。不但不希望他拿錢,我們還要拿錢去幫助他,我們只要大家能夠聞到佛法,只要大家能夠覺悟回頭就好。當然最要緊的,是希望他能相信淨土,他的一生成佛,幫助一個人成佛,這是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決定不能做這些事情。好,今天我們就討論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