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  (第二十四集)  1988/7  台灣華藏圖書館大專講座  檔名:05-001-0024

  現在請看經文,第九十三面倒數第二行末後這一句看起。

  「又轉輪王有沉香寶,名曰象藏,若燒此香,王四種兵,悉騰虛空。」轉輪聖王福報很大,現在在這個世間沒有,如果有這麼大福報的國王出現在世間,眾生都享國王的福報,天下太平,安和樂利。亂世,這個世間沒有轉輪聖王。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大福德的國王出現在世間,這個世間有一種沉香寶,這個香一燃,國王所統轄的軍隊都可以騰起空中,這種香實在講也很特殊。我們現在雖然沒有轉輪王出世,在古時候,空中飛行的那只是一個想像,沒成為事實。現在變成事實,現在不但空軍在天上飛,海軍也有飛機,甚至於陸軍也有直昇機,都飛到空中去了,這是與轉輪聖王軍隊有相似之處。這些地方都是比喻,用這來做比喻。

  底下這個話就重要了。「菩提心香,若一發時,即令一切善根,永出三界」,這個四句重要。菩提心正像前面所講的,就是發真正懇切的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一發則一切善根都具足,因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無比的善根、無比的福德。我們今天修福,修第一等的福德,有力量幫助別人,沒有力量自己修,都能夠成就。如果有力量不能幫助別人修,這是不如法的,在淨土修學是有欠缺的。因為三種淨業裡面末後一句「勸進行者」,勸進行者就是盡心盡力的幫助別人,勸別人修行。我們沒有力量,我們有這個心,功德也是圓滿的;有力量而不肯去做,功德不圓滿。所以圓滿功德怎麼講?盡心盡力就圓滿了。

  「又如波利質多羅樹,其皮香氣,一切華香,皆不能及。」這個樹古時候印度有,我們通常稱為多羅樹,它梵文的音譯是波利質多羅樹,樹皮有香氣,而且這個香氣非常微妙,一切香都比不上它。因此佛在經上也常常用這個來做比喻。「菩提心樹,所發大願功德之香,一切二乘五分法香悉不能及。」五分法香就是小乘人所講的五分法身,五分法身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比不上一個發菩提心的人功德殊勝。「又波利華,一日熏衣,薝蔔等華,雖千歲熏,亦不能及。」薝蔔是梵語,《大智度論》上說,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黃花樹,南方人稱為梔子。這個樹身很高,花很香,它結的子可以作藥,所以中藥裡面有梔子。梔子的果實也可以做染料用,它的顏色是黃的,可以做染料用。佛在經上也常常用這個樹花、果實來做比喻,因為它的花很香,古時候人常常用這個花來薰衣服。這個花薰衣服薰一天,衣服就有很濃的香氣了,用其餘的花薰很久都難得有香氣。千歲是形容詞,就比喻其他一切花比不上梔子花,比不上它。

  「菩提心華,一生所熏諸功德香,一切二乘無漏功德,百千劫熏,亦不能及。」前面只是一個形容,未必是事實,後面講的是事實,這絕對不是形容。為什麼?聲聞、緣覺無漏的功德,他們證入偏真涅槃,所以稱之為無漏功德。偏真涅槃只斷見思煩惱,像阿羅漢,雖然斷見思煩惱,見思煩惱的習氣沒有斷;緣覺雖然高明一點,見思煩惱習氣斷了,可是往明心見性還有相當遙遠的距離,不是容易得到的。在三種不退裡面,聲聞、緣覺如果是回小向大,充其量只能做到一個行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實在講行不退還不見得能保得住。經上不是說舍利弗尊者想修大乘菩薩法嗎?結果退心了。他發心要學菩薩行,就有帝釋天王來試驗他、來考驗他,就變了一個人在路上等著舍利弗,看到舍利弗來了,他就哭哭啼啼的,覺得非常難過。舍利弗要行菩薩道,看到這可憐的人,問他你為什麼哭?為什麼那麼痛苦?他說我家裡老人病得很重,現在大夫開了藥,需要藥引子,這藥引子我找不到,我在這邊哭,沒有辦法了,不能救老人。他就問他,你要什麼樣的藥引子?他就跟他說,需要證阿羅漢果的人的眼睛才能做引子。

  舍利弗心裡一想,我證了阿羅漢,那好了,我就行菩薩道,就捨一隻眼睛,挖個眼睛給他,把眼睛挖給他。挖一個眼睛還有一個眼睛。他這一挖,挖好了之後那個人就說,你真是難得,很可惜的是你這個眼睛挖錯了,我要左眼,你挖的右眼。這是故意找他麻煩的,他要挖了右眼,他一定說我要左眼,右眼不行。舍利弗說你為什麼不早講?早講我給一個你,還可以留一個,這麻煩大了,再挖我就變成瞎子,兩個眼睛都沒有了。沒有法子,要行菩薩道,發了這個願,只好把這個眼睛再挖給他。給他之後,這個人拿來聞一聞,這不行,這個眼睛不及格。兩個眼睛拿去丟掉,丟到旁邊不要了。舍利弗心裡一想,菩薩道難行,算了,我還是當小乘去。就退心了,還是去修小乘去,菩薩道難行,不容易。這就說明什麼?他只有位不退,行還是退,還是退轉。這就是說連舍利弗都禁不起考驗,我們這個世間有幾個人能禁得起考驗?這是捨內財布施,我們今天身外之物都捨不得,都放不下,所以要談成就不容易,實實在在不容易。

  真正發願求生淨土,這個世間,所謂身心世界一切要能放得下;你要是放不下,西方極樂世界就去不成。為什麼?決定不許可你帶一樣東西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你帶不去的。此地你的財產帶不去,你的地位、榮耀帶不去,你的妻子兒女帶不去,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帶得去;身心世界要放得下,才不至於造成往生的障礙。所以真正念佛人,在這個世間吃得飽、穿得暖,住的地方不漏雨,可以遮蔽風雨,足矣,夠了。為什麼?沒有留戀,沒有牽掛,他才能夠去得了;如果有留戀、有牽掛,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像前面所講的,一生念佛,臨終都不能往生。不是佛法不靈,是你自己有障礙,這些都叫做業障。你想想看,前面講了四種業障,出不了那四種,都是業障。勸你放下是為你自己好,是為你自己永脫輪迴,為你自己速成佛道,為這個,於別的人沒好處,於自己有好處。所以菩提心一發,確確實實聲聞、緣覺望塵莫及。

  底下講,「人天香者,華嚴云,人間有香,名曰象藏」,這個實在講就是轉輪聖王出世,世間有這種香出現。「因龍鬥生,若燒一丸,雨七日香,若遇著者,皆成金色,眾生嗅者,七日快樂,無有諸病」,這是人間有這種寶香。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好像還沒有聽說過,必得世間眾生福報大,這些寶物它就會出現。眾生福薄的時候,這些東西自然就消失了,就沒有了。經上所說的,古時候有,現在沒有。此地一共說了十種,從人間到天上。這段文相當長,有好幾行,我們念一念好了。第二「摩羅耶山,出旃檀香,名曰牛頭」,牛頭旃檀是檀香裡面最好的、最殊勝的,「若塗身者,火不能燒」。這個香有避邪的功能,塗在身上跳到火坑裡面,火燒不到身,它有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

  「海中有香,名無能勝,若塗螺鼓,其聲發時,敵軍皆退」,這個香叫無能勝,出在大海裡面。螺,古時候沒有現在這種號角,古時候吹螺。如果把這個香塗在螺跟戰鼓上,它所發出音聲能夠震動敵軍,就把他的鬥志都喪失掉,所以他會退卻。「阿那婆達多池側邊,出沉水香,名蓮華藏,若燒一丸,普熏閻浮,聞者離罪,戒品清淨。」這個池在喜馬拉雅山,好像是印度河的發源地,佛經裡面講這個池裡頭住的有龍王,那邊出產一種叫沉水香,我們叫沉香,這個香放在水上會沉到水底。現在我們燒的檀香裡面也有沉水香,價值都相當之高,現在一兩賣多少錢我不知道;我記得在十幾年前,好的沉水香,一兩合我們台幣大概要十幾萬的樣子。這個香你聞它的時候好像沒有香氣,顏色也是黑黑的,深黑色的。它是木頭,你拿在手上很輕,並不重,可是放在水裡它會沉下去。你一燒的時候香味很濃,香氣很遠,所以它的價值相當之高。

  過去你們常常念《水懺》,《水懺》裡面是講悟達國師的故事。悟達國師也是很了不起,十世高僧,戒品、解行都能相應,很可惜他沒能求生淨土,這是唯一遺憾的事情。在第十世這時做高僧,十世的修行累積的功德很大,做了皇帝的老師,就稱國師。皇帝對他非常敬重,供養他一個沉香寶座,就像獅子座一樣,這獅子座質料是沉水香,那個價值就高了,太高了。皇帝送他一個沉香寶座,他貢高我慢心生起來了,自以為很了不起,瞧不起別人。這個念頭一生起來,他德行馬上就退轉,原本有護法神守護、保護他,這一念傲慢心起來,護法神走了,不護持他。冤家債主找來,他得了個人面瘡,幾幾乎乎把命送掉。這個故事在《慈悲三昧水懺》裡面,是得力於迦諾迦尊者救了他,這個故事很能夠感動人。所以修行的功夫修得再好,怕的是到你一下錯用了心,全功盡棄。他畢竟是十世高僧,遇到迦諾迦尊者。

  像諦閑老法師早年那個徒弟,參禪十幾年的功行,那也相當不錯了。後來在禪堂裡面升做首座和尚,好了,也是傲慢心起來,護法神跑掉了,冤家債主找到身上來。他就沒有阿羅漢來幫助他、救他,沒人救他,結果還是投江死了,去當土地公了。一世的修行變成一個福德鬼,土地公是福德鬼,初一、十五都有人去拜拜他。他的冤家是誰?是他過去的太太。他是因為已經結了婚才出家的,他太太不同意,他一定要出家,他太太跳水自殺了。這個冤魂時時刻刻在他周圍環繞,他有護法神,她沒有辦法,她這個鬼魂不能靠近。到他一念貢高我慢,護法神走了,太太這鬼魂才有辦法附他身上,拉他跳水死,去當土地公,太太當然就是土地婆!這個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所以你曉得德行多麼重要,一個錯誤的念頭就把一生的功行毀棄掉了。《金剛經》上警告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你要能夠忍耐。這都是不能忍耐,到後來貢高我慢,自以為了不起,輕慢別人,才遭這個難。這都是很值得我們去警惕的。

  沉香我們俗話講避邪,沉香能避邪。此地給我們說,若燒一丸普熏閻浮,閻浮就是我們地球。我們現在講再好的沉香,也不是阿那婆達多池的沉香。為什麼?我們今天沉香燒的時候沒有這種效果,我們今天燒一丸,我們這個大樓上下兩層能聞到就算不錯了,沒有這樣大的力量。它這個香燒一丸,拿現代的話來說,我們整個地球無論哪個地方都能聞到,閻浮提洲。真正是寶香,就是聞者滅罪,身心清淨,戒品清淨。在古代的時候相傳還是有的,過去歷史上有記載的,我有這麼個印象。是個出家人從西域到中國,見到皇帝當然帶點禮物,就是我們俗話講進貢,貢品裡面就有這個香,好像一丸還是兩丸。但是在過去禮節裡頭,香要不能達到一斤不能進貢。因為東西太少了,他好像只帶了幾粒,分量不到一斤,所以進貢的時候朝廷不收,他好像帶了四粒的樣子,很小粒的四丸。皇上不肯收,於是乎他就燃一丸,這一丸香一燃,整個長安城都聞到,一個城的人都聞到,才曉得這是真正的寶香。這是破了例子,皇帝把那個三丸也要了,不嫌太少,也要了!這是在歷史上有這麼個記載,一個城市都能聞得到。現在像這種寶香的確不但我們沒見到,聽都沒聽說過。

  第五說「雪山有香」,雪山就是喜馬拉雅山,喜馬拉雅山是終年積雪,所以在印度,就是北印度尼泊爾,稱它作雪山。「名阿盧那,若有嗅者,離諸垢染」,這個香也是避邪滅罪。「羅剎界中,香名海藏,輪王燒時,王及四軍,皆騰虛空」,這跟前面所講的有點相似。第七,「善法天中有香」,善法天就是忉利天,我們欲界第二層天,「名淨莊嚴,若燒一丸,而以熏之,普使諸天,心念於佛」,這個香一燒,天上人聞到之後都會念佛。「須夜摩天,香名淨藏」,這是欲界第三層天,「若燒熏之,夜摩天眾,集天王所,而共聽法」。它這個香是信香,皇宮裡面請佛、請到菩薩來講經說法了,這香一燒,大家聞到都來聽法,這香有集眾的利益,信香。「兜率天中有香,名先陀婆,若燒一丸,普雨一切供具,供養諸佛菩薩。」這個香也是寶香,像如意寶一樣,香燒一丸,許多這些供養具,我們心裡想要的香花、幢幡這種種供養具,從天空當中落下來。這個雨是動詞,就是從空中降下來的意思。第十說「普變化天」,這是欲界第五天,也就是化樂天,「香名奪意,若燒一丸,於七日中,普雨一切諸莊嚴具。」這個時間也是空中落下這些莊嚴具,比兜率天福報要大,兜率天只有一次,它七天不間斷,可見這寶香功德之殊勝。

  下面說「清涼疏鈔云,初喻發菩提心香」,這裡前面一共有十個比喻,這段是《華嚴經疏鈔》,這十個比喻合法,所以精彩的地方在這一段。第一種講的人天香,就是象藏,比喻「發菩提心」。第二種就是牛頭旃檀,比喻作「忍香」,忍辱,「瞋火不燒」,說這個香塗在身上火不能燒,比喻忍辱波羅蜜。這條很重要,我們修行究竟能不能成就,關鍵在忍辱。佛經裡面常講「火燒功德林」,什麼火?瞋恚之火。我們遇到一些不稱心的事情,看到一些不如意的法,這時候自己要提高警覺。為什麼?實在講這是魔看到你在那裡修功德,修得不少了,他嫉妒,他希望你的功德統統燒掉。但是他沒有辦法把你的功德毀掉,功德只有自己毀掉。他就故意來逗你,逗你什麼?逗你發脾氣。你果然一發脾氣,你把你自己的功德燒掉,魔就歡喜了。魔王,你看我叫他燒功德,他很聽話,他就把他功德燒掉了。火燒功德林,一發脾氣功德就沒有了。所以你要想一想,你究竟修了多少功德,你想想從什麼時候到現在還沒發脾氣,你就這麼多的功德。如果到臨命終時發了個脾氣,那好了,一生都完了,這是要真正提高警覺。

  什麼逆境現前我都不發脾氣,為什麼?我曉得修積功德不容易,為什麼輕易把自己的功德給毀掉,這是愚痴。你要想保全你的功德,記住,絕對不發脾氣,你才能保全功德。所以《金剛經》上菩薩六波羅蜜,特別著重在兩門上,講得最多,「布施、忍辱」,布施是你修功德,忍辱是你保持功德。你雖修,你不能保持,隨修隨丟,沒有用處,你一點功德都沒有。所以布施在修,修要能保得住,所謂積功累德,用什麼去積?忍辱才能夠積功累德。如果不能夠忍辱,功德隨修隨燒,實在講修的沒有燒的多,自己把功德毀掉,真正是愚痴、真正是可憐。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心裡不高興都不行,心裡不高興已經是怒火在裡面燒了,不過沒有發出來,你的功德已經快燒光了。所以說功德很難,太難!不容易。

  佛菩薩也有發脾氣的時候,那是不是火燒功德林?不是的,佛菩薩發脾氣是辦事、是手段,他像唱戲一樣,看到你們不聽話了,狠狠發一頓脾氣,大家都乖了。他裡頭有沒有發脾氣?沒有,他發脾氣是表面的,肉皮上發脾氣,裡頭沒有,裡面是清淨,所以他成就功德,他不燒功德。我們凡夫外面發脾氣,裡頭也發脾氣,這糟糕了,功德燒光了。你如果能夠學佛菩薩,裡面清涼,外面裝樣子發脾氣,就像唱戲一樣,表演給別人看的。裡面有沒有?沒有,一點都沒有。這個行,這個可以,這是辦事情的手段,可以用,事事無礙,絕對不是真的發脾氣。如果你內心裡頭真的動了瞋恨,那就完了,你功德就燒得乾乾淨淨。這是我們要特別留意的。不要自己把自己毀掉,魔毀不掉你,你要曉得,是你自己毀掉你自己的前途。魔在那裡煽動,你根本不理會他,他有什麼辦法?一點辦法都沒有。他在那裡煽動,你居然就聽話,你就聽他擺布,這是你自己愚痴。說老實話,你的功德毀掉,魔不負責任,你賴不到他頭上去,還是你自己要負責任。決定不能怨天尤人,是你自己把持不住,你自己不能忍辱。所以這條在菩薩行裡頭比什麼都重要,你不能忍就不能精進,你就得不到禪定,你念佛就得不到功夫成片;換句話說,你這一生不能往生,還是六道輪迴。如果心地瞋恚心重,愚痴心重的話,還是要墮三惡道,麻煩大了,太大了。所以自己一定要提高警覺。

  第三就是無能勝香,它比喻的是「進香」,忍辱、精進,「魔軍退散」,比喻這個意思;你能夠勇猛精進,決定不會退轉,比喻這個。「次五如次,是五分法身香」,就是聲聞、緣覺所修的。第四就是沉水香,沉水香的功德,聞了以後能夠滅罪,能夠戒品清淨,這就是比喻的「戒香」。雪山阿盧那香是比喻的「定香」,你聞到之後「得離垢三昧」,能夠離一切煩惱,能夠離一切妄想,你能夠得定。第六就是海藏香,羅剎界當中的海藏香比喻的「慧香,王及四兵皆騰空者,慧證空故」,證得空慧,比喻這個意思。第七是講淨莊嚴香,就是忉利天的,這是比喻「解脫香,心念於佛,脫五欲故」。第八就是解脫知見香,是夜摩天裡面的淨藏香,「雲集聽法,是知見故」。第九「稱法界香」,是兜率天上的先陀婆香,「一名四實,此宜用鹽,香似此故」。第十是「忘能所香,故名奪意,今之佛法身香,具眾功德,亦猶是也」。

  這段文我們把它念完了,比喻跟合法都不難懂,如何把它應用在我們修行生活之中?這是要緊的。我們學佛的人,如果你家裡面供的有佛像,你早晚都會燒香,香不要燒多,一支就好了。尤其現在住的房子,公寓房子,房子不大,房子很矮,如果燒多了,香煙實在講有礙於衛生。而且燒香決定要燒好香,不好的香對我們身體健康不利,一定要燒好香,燒一支。好的香一支,一個家裡面都會聞得到。聞到這個香味,要起像經上講的十種觀想,這就叫入香光室,香光莊嚴,這個觀想開智慧。要不然我們燒香有什麼用處?燒香就是希望我們能夠明瞭香裡面所含的意義。雖然佛說的這十種香不在我們面前,我們拿我們凡夫這個香做代表,我們觀想這十種境界,觀想這十種殊勝的功德利益,這樣就好。否則的話,這香白燒了。

  佛需要聞香嗎?不需要,實在講我們凡夫這個香煙,佛如果是凡夫的話,聞到這個香掉頭而去,把他薰跑了。好在佛大慈大悲,他不著相,還好他不會跑掉,他要是著相,聞到這種下劣之香,他聞了受不了,他跑掉了。我們要明白這個意義。香是給誰聞的?是給我們表法的,這個地方講表法講得圓滿,講得殊勝,因為這裡講到香光莊嚴。通常最低限度,我們觀想,這個香沒有白燒,觀想的時候,香表心香。尤其是我們修淨土法門,信願行這是三資糧,香表信,所以香叫信香,它表信。香又叫戒香,你看香讚裡面有「戒定真香」,所以它表戒、表定。我們燃香,或者是聞到香氣,要想到戒、定,要想到信。這是我們六根觸這個境界提起自己的正念,信是正念,願行是正念,戒定是正念,幫助我們提醒這些的。否則的話,這香燒得就毫無意義了。

  現代有電燈,何必還要點油燈?何必還點蠟燭?從前是沒有電燈,我們用油燈、用蠟燭來供佛還說得過去。可是大家不曉得,油燈跟蠟燭表法很明顯,電燈雖然能表法,不明顯。燈代表什麼?光明,心地光明,電燈能表這個意思。另外一個意思就不顯了,什麼意思?犧牲自己,照耀別人。蠟燭表這個意思,蠟燭放光明,犧牲自己,捨己為人,表這個意思。油燈也是表這個意思,你看油燈點,油慢慢的點乾了,意思就是什麼?以我們的智慧,以我們的精神,以我們的體力,服務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造福,取這個意思,取捨己為人。我們學佛,犧牲奉獻的精神要像油燈、要像蠟燭,燃燒自己,照耀別人。電燈顯不出來這個意思,只能代表一個光明,除這個之外顯不出來。所以我們在佛前面還是要點油燈,還是要點蠟燭,看到這個就想到我有沒有做到,我能不能犧牲自己去服務社會,去服務眾生,沒有自私自利。

  所以要曉得,佛法沒有一樣道具不是表法的。這些東西拿現代的話來說是佛門的道具,代表的意義非常之深遠,我們要明瞭,否則是白供了。佛前供花,花代表因,先開花後結果,花表因行。菩薩的因行是什麼?六度,代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花代表這些。我們在佛前供果,供水果,果是什麼?代表菩提涅槃;如果是修淨土的人,果就代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代表圓證三不退,一生成就無上菩提,它表這個意思的。不是供給佛菩薩吃的,花不是供給佛菩薩看的,他也不要看,他也不要吃。

  我聽說今天還有個同修,我不曉得誰,是不是已經來了?他打電話來,我也沒接到,說請我幫他家裡佛像開光。我在此地就順便替你家佛像開光了,我明天不要去了。佛像開光是什麼意義?你家裡面新供的佛像,請一個法師,或者居士大德都可以,給你家人說明供養佛像的意義,這叫開光。我為什麼要供養佛像?供養佛像代表什麼意義?開光是藉佛像開我們自己心地光明,是這樣開光,而不是請個法師去替那個佛像開光,一開光佛像就靈了。那我就告訴你,你趁早不要供佛像,你供養這個法師,這法師叫佛靈就靈,叫他不靈就不靈,這個法師比佛本事大得多了,你供養那個佛像豈不是愚痴嗎?你為什麼不供養這個法師?錯了,顛倒了,顛倒錯亂,沒有這個道理。

  如果你家裡面供養佛像是釋迦牟尼佛,你要懂得供養釋迦牟尼佛的意義。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根本老師,供養他第一個意思是報恩的意思,報本反始,像我們一般人家供祖先的意義相同。我們念念不忘祖先,我們學佛的人念念不忘我們根本的老師,尊師重道,報本反始,報恩的意思。第二個意思是見賢思齊,他也是凡夫修成佛的,我們一看到佛像,我也要成佛,我也要跟他一樣,這是把我們學佛、成佛的願望提起來了。沒有見到佛像忘掉了,見到佛像想起來,我要成佛,這個念頭就生起來,「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第二個意思。第三個意思是佛名號裡面含的意義,釋迦是能仁,就是仁慈的意思。我們見到這個佛像,知道這個名號,我們待人接物是不是慈悲?是不是仁慈?提醒我們這一點;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就是心地清淨,我們自己對待自己是不是身心清淨。所以釋迦牟尼,釋迦是對人,對人要大慈大悲,對自己要身心清淨,它表這個意思。這三點意思明白了,這就是佛開你自性光明。哪裡是人有資格替佛開光,我不懂這個道理。這個叫開光,供養釋迦牟尼佛這尊像,這是開光。

  如果你供養的是西方三聖,當中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是我們的根本老師,西方極樂世界現在的教主,現在佛。我們一見到他,我們就想到什麼?想到經典上所講,他在因地裡面修行的功德,值得我們敬佩,值得我們讚歎,值得我們效法。我們發願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這位現在的老師,他不是過去的,他是現在佛,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名號裡面,阿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的意思,彌陀是量,佛是覺,整個名號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覺。如果再加上南無,南無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皈依的意思。皈是回頭,我們從一切迷惑顛倒回過頭來,我們要依自性覺、無量覺,樣樣都覺,樣樣不迷,這是阿彌陀佛代表的意義。所以這尊佛像開我們自性無量覺,開這個光明。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誰?我們自己本性裡面的大慈大悲就是觀世音菩薩。藉著觀世音菩薩的像,將我們自己本性觀世音菩薩顯露出來,看到一切眾生在苦難當中,我們能夠伸出援手,能夠幫助他,能夠救度他。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唯有真正的智慧才是最大的勢力,為大慈大悲所依賴的。慈悲要以智慧為基礎,不是感情的慈悲,不是愛緣的慈悲,是清淨、平等的慈悲。

  西方三聖代表這個意義,諸位總得要曉得,這是藉佛像開自己的智慧光明。乃至供養具裡面都如此,像燃燈代表的心地正大光明,燭與油燈特別表捨己為人,香表信、表戒定,花表六度萬行,果表我們期望的往生菩提涅槃,這些都叫開光。所以我在這個地方給大家家裡供的佛像做了總開光。我說話給你說真話,不騙你。有些寺廟裡面給塑的佛像搞開光,裝模作樣,俗話說「和尚不作怪,居士不來拜」。你曉得開光的目的在哪裡?真正開光的意思沒說清楚,不知道;做那些形式上的,統統把本來的意思喪失掉,藉著開光這有一大筆收入,好事。不如法。所以我在各處講經說法很不受寺院法師的歡迎,把我趕出來,不得已搞到這個地方來講經。我給你講真話,處處得罪人,走頭無路;可是對諸位有真實的利益,這一點都不假的,佛門裡面一絲毫迷信都沒有。

  底下第二段,「略述自己修行」,這是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他自己修行的方法,提供給我們做一個參考,我們願意學他也行。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我』是大勢至菩薩自稱,他怎麼修行的?『本因地』,「本」是講最初,初發心的時候。因為他現在已經修成理一心不亂,在楞嚴會上這二十五位菩薩都是代表圓教初住菩薩,就是修成楞嚴大定。楞嚴大定就是我們念佛法門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他到這個境界,這是剛剛修成這個境界。理一心不亂裡面就有四十一個階級,從圓教初住一直到等覺菩薩,統統叫理一心不亂。由此可知,大家都得理一心,理一心裡頭有淺深程度上不相同。初住菩薩就得理一心,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統統叫理一心,所以理一心裡面有四十一個階級。在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但是在楞嚴會上是代表的初住菩薩。「本因地」是講初發心的時候,可見得他老人家修行,真的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他就是用念佛這一個法門,並不藉助於第二個法門,真的叫一門深入。

  『入無生忍』,「無生忍」是成就。註解裡頭「本因,因也,無生,果也,次句」,講入無生忍是「徹果該因」,所以說「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因與果分不開的,特別顯示在念佛的法門當中。所以念佛稱為蓮宗,用蓮來代表,蓮花很特別,就是因果同時,蓮有花的時候,蓮蓬上就有蓮子。它不像別的花先開花後結果,蓮花是因果同時。這就是告訴你,念佛人他是因果同時的。你現在一發心,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就有你一朵蓮花。我們這裡發心是因,七寶池中長一個蓮花就是果,同時的。我們這裡念得愈勤,那個蓮花長得愈大,光色愈好,這就是自己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住處,居住的處所。

  我們看註解。「心者,述己念佛,非用分別意識而念,乃六根都攝,一心不亂念也。」這也是特別提示給我們,我們念佛用什麼念?要用心念,而不是用識念。這個心是什麼?真心。識是妄心,識心是會變的,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就是我們俗話講念頭。念頭它不定,這是妄心,分別、執著,這就是我們講的第六意識,不能用這個心念。要用什麼心?用真心,真心是沒有妄念,真心離念,離一切妄念,沒有妄念。所以佛在《觀經》裡面講菩提心,菩提心的本體叫「至誠心」,誠是真誠,真誠到了極處就叫做至誠心,用這個心念。這個心永遠不會變,用這個心念佛才行,這才叫都攝六根,一心不亂,也就是淨念相繼。要用這個心來念,那可以說是念念與佛相應,念念滅罪不可思議,像《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的,「念一聲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我們要是看了經本,這是不是太過分了一點?這一句阿彌陀佛不難,哪一個不會念?有這麼大的作用!那多做一點罪也不要緊,念一聲就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可是要知道,人家念是用真心念,才有這麼大的力量;我們今天用的心是妄心,沒有這麼大的力量。這個心一面念佛一面還在打妄想,怎麼能滅得了罪?滅不了罪。真心念佛,念佛裡頭決定沒有一個雜念,所以它的力量有那麼大,能滅一切罪。所以我們淨土經上,三輩九品統統要發菩提心,就是決定要用真心,要用誠心。真誠心不僅僅是用在念佛上,我念佛用真誠心,我處事待人接物我就用虛妄心,這行嗎?不行,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這就難了。我用真誠心念佛,我處事待人接物也是真誠心,這樣才能往生,才能夠滅罪。如果說我念佛用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人家用什麼心對待我,我也用什麼心對人,給諸位說這樣不能往生。為什麼?因為你念佛那個心還不是真心,你自己認為是真心,絕對不是真正的心,真心只有一沒有二。你念佛跟處事待人接物是兩個心,根本就不是真心,你是二心不是一心。所以一心處事待人接物,都要用像念佛那個心。

  也許有人要問了,我用真心真誠對人,別人都用妄心對我、欺騙我,那我不是處處上當嗎?處處吃虧嗎?沒錯,你在這個社會上是要吃點虧,是要上點當。但是吃虧上當怕什麼?縱然吃一百年虧,上一百年當,後來不得了,你成佛作祖了,這叫忍辱。如果說一點小虧都不肯吃,一個小的當都不肯上,好了,你還是幹六道輪迴,你還是搞三惡道,生生世世給這些眾生討債還債,沒完沒了,西方極樂世界你沒分。你要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現在在這個世間,說老實話,你能活一百歲嗎?活不了。在這個世間數十年一彈指就過去了,吃虧上當算什麼!這雞毛蒜皮的小事。再想想我到這個世間來,赤裸裸來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上什麼當!我錢財被人騙去了,你根本就沒有帶一個錢來,騙光了也沒上當,我本來就沒有帶來。是自己以為吃虧上當,其實一點虧也沒吃,一個當也沒上,成就無量無邊殊勝功德利益,我們為什麼不肯幹?不肯幹是愚痴、愚昧、糊塗。頭腦清醒一點就不會了,就覺悟了。所以一個肯吃虧、肯上當的人,這個人是覺悟了,這個人不迷;一點虧都不能吃,斤斤計較,這個人是迷惑顛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