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善導疏菁華  (第十七集)  1993/11/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3-008-0017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二頁,從第十七段看起:

  【一一二、言迴向發願心者。過去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悉皆真實深信心中。迴向願生彼國。】

  這是講到菩提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這是菩提心的第三個。雖說三心,其實是一體的,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至誠是菩提心的本體,深心跟「迴向發願心」就是自利利他,就是自受用與他受用。應該怎麼樣迴向、怎樣發願?大師在此地教給我們,『過去及以今生』,過去我們不記得,不記得不要緊,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一定修有善根。假如過去生中沒有修善根,這一生就不可能得人身,來人道得人身那就不可能。我們得人身,而且又遇到佛法,不但遇到佛法,遇到佛法裡第一殊勝的法門,可見得我們過去生中善根是很深厚的。所以一定要想到,過去及今生,今生是這一生當中。『身口意業』,身體所做的,凡是利益眾生的、利益社會大眾的都是善,那都是善根。凡是自己聞到佛法,像經上常說的讀誦大乘、供養、持名,這些也都屬於善根,世間法或者出世間法。如果單單講善根,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世間善根有三種,無貪、無瞋、無痴;換句話說,世間包括六道,六道之中所有一切善法都從這三樣生出來。

  因此貪瞋痴又叫三毒煩惱,世間所有一切的惡法都是從貪瞋痴生的,一切善法從無貪、無瞋、無痴而生。佛要不跟我們說,我們哪裡會知道?佛這麼一說,我們仔細想想,確實是這樣的,佛講得很有道理,佛說的確實是事實真相。由此可知,我們要真正想成熟善根一定要從斷貪瞋痴下手,修學無貪、無瞋、無痴,這叫從根本修。出世間的善根只有一個,精進。所以六度裡頭,精進波羅蜜是菩薩善根,這是出世間法。出世間法是以世間法為基礎,所以菩薩、聲聞、緣覺決定沒有貪瞋痴。他要是有貪瞋痴他是世俗凡夫,怎麼能成聖人?所以貪瞋痴統統沒有,煩惱習氣都斷了。所以他們善根就是精進,能夠勇猛精進,他的道業成就非常的快速。這是說明我們過去、今生所修世出世的善根。

  除這個之外,『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隨喜」是好事,隨喜功德,別人修積功德,我們隨喜,我們也沾了光,我們功德跟他一般無二,這才知道隨喜不可思議。怎麼隨喜法?見到別人存好心、做好事,利益大眾、弘法利生,我們心裡生歡喜心。如果我們自己有能力,還得要盡心盡力幫助他,成人之美、成人之善,成就別人的善行,成就別人的好事,就是自己在修善,就是自己在積德。所以決定不能夠嫉妒、障礙,嫉妒、障礙造的罪業就深了。為什麼說造罪業很深?因為這個人做的善事是能叫許多眾生得利益,不是他一個人。我們看這個人不順眼,嫉妒他、瞋恨他、障礙他、破壞他,佛家給你結罪不從他一個人身上,你們一對一那個罪業很小,結罪是從哪裡結?許多眾生的利益被你破壞,這個罪過大了。

  所以古時候人,就是報仇,報仇的他也等待機緣,等什麼機緣?譬如他這個人做官,做官是個好官,為國為民,利益眾生,這個時候不能報仇。為什麼?因為你一報仇,這個地方許多人民得不到利益。要等什麼時候報仇?等他退休,他不再做這個利益眾生的事情了,這個時候來報仇。他就曉得,我一定要顧慮一切眾生許多人的利益,我的仇人今天替許多人做利益,替社會做福利事情,雖然有仇,我都不能報,這個人明理,這是對的、正確的。當然佛法裡面講大慈大悲,怨親平等,把那個恩怨一筆抹消最好,我們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才對。所以這個隨喜功德,不但生歡喜心,而且要盡心盡力去成全他、去幫助他,這才是真正的隨喜。「凡」是凡夫,一般人所做的善行、善事我們要隨喜;「聖」是聖人,小乘初果以上就是聖人。阿羅漢、辟支佛、諸佛菩薩,他們在因地當中,這個身口意就是三業所修,世間的善根,出世間的善根。

  大師教我們『悉皆真實深信心中』,迴向的心跟你所得的功德完全成正比例,真實信心迴向,那個功德就很大了。『迴向願生彼國』,這個好,這才叫真正大智慧,這就不是普通人,他不求世間的名利,不求人天的富貴,專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世間人沒有大智慧,三業所修一切善根,他所希望的是得人天福報,得這個,小福在人間享,大福報在天上享福,享天福。可是人間天上六道輪迴都不是究竟的,沒有大智慧的人看不清楚。我們很幸運遇到大乘經典,從經典當中佛菩薩為我們開導,使我們逐漸明瞭世出世間法的真相。真相明白了,這才曉得六道絕不是我們久居之處,一定要想方設法超越輪迴。真正超越輪迴,那就是一般宗教裡面所講的真正得到永生了。可是六道輪迴也不是那麼容易超越的,一切大乘經論裡面所講的修學方法,雖然在理上講都能夠超輪迴,都能夠了生死成佛道。可是我們的根性很劣,那些法子我們要依照去修學,在這一生當中很難達到我們的理想目標。唯獨淨宗持名念佛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好,是仗佛,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是靠佛超越三界的,不是靠自己的本事,自己不行,沒有能力,靠佛。這是稀有難逢的法門,我們這一生遇到,所以一定要「迴向願生彼國」。西方極樂世界能不能往生,信願最重要,我真相信、真願意,這就是「真實深信」,這樣的真信心中一定能夠滿願,這個迴向就能夠得生。再看底下這一段:

  【一一三、迴向發願願生者。必須決定真實心中迴向。】

  真實心中,決定不同於我們對西方淨土,有的時候相信,有的時候懷疑;有的時候想往生,有的時候這個世界還很可愛,捨不得走,這個心就不真實,這就難。所以一定要『真實心中迴向』,信心清淨堅定,決定不疑。不要說人間富貴,現在忉利天要請你去做天王,你願不願意去?更高的大梵天請你去做天王,那個快樂自在,你去不去?不能去。今天說老實話,不要說人間的富貴,天上請我去當天王我也不幹。為什麼?天王不稀奇,我們從前做過,不是沒有做過。無量劫來六道裡頭那個滋味都嘗盡了,每一個同修你們都當過天王,也下過油鍋,也到地獄裡去過,統統都去過的。所以這個不是究竟法,那個樂享受盡了,苦就來了,古人常講「樂極生悲」,樂到了頭就生悲。所以一定要知道,三界六道不究竟,決定求生淨土,這個世間不可以留戀。這「真實心中迴向」。

  【願作得生想。】

  這個得生淨土的意念要常常保持,時時刻刻我們有信心,我們決定得生淨土。你要問,憑什麼?憑我對這個世間六道沒有留戀,天上人間富貴榮華都不留戀,你這個生淨土信心就具足了。

  【此心深信。由若金剛。】

  『金剛』是比喻,信心像「金剛」一樣,決定不動搖,決定不為一切破壞。這底下講:

  【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

  這句話非常重要,『異見』是不同的見解,不同的修學,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行門修學的方法。我今天下午有個同修來看我,他說他的朋友被一些學佛的同修拉去了,他們不念阿彌陀佛,念南無妙法蓮華經。我一聽我就曉得這個必定是日蓮宗,日蓮宗在世界上也相當活躍,他們的信徒也很多,他們不念阿彌陀佛,念南無妙法蓮華經。人各有因緣,不必去勉強,我們遇到要勸他念阿彌陀佛,能回頭很好,不能回頭,我們的信心不動搖,這就對了。類似這種情形在現代的社會裡頭很多。說實實在在的話,要想了生死出三界,唯有念佛求生淨土這一個方法,除這一個方法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如果要是說修世出世間善根,求世出世間福報,行,各種法門都可以,都可以得到人天福報。說人天福報很好聽,說真格的,人天福報也不那麼容易得到,一定要真的是善心、真的是善行,這才能得人天福報。如果像前面所說的「雜毒之善」,諸位要曉得,雜毒之善是決定不能往生的,善導大師跟我們講得很明白。不但不能往生,你所修的一切福報不在人天,人天都不能雜毒,何況求往生?

  所以貪瞋痴不可以不斷。當然斷貪瞋痴很難,你一定要減少,貪瞋痴的念頭必須一年比一年淡,一年比一年少,這樣將來我們往生就不會發生障礙。一定要看淡,一定要減少,我們的佛號才能把煩惱伏得住,就是壓得住。決定不會被不同的見解、所學,不被他們誘惑,不被他們動搖,不被他們破壞,這點非常非常重要。我們過去生中也是學了這個法門,就學了淨土法門,所以我們對淨土有很深厚的善根。為什麼沒去?大概就是你的同參道友來了,勸你還得參一點禪,還得學一點密,再碰到日蓮宗教你念個南無妙法蓮華經,好了,這西方淨土沒有去得成了,這是死了又搞六道輪迴。我們就是被這個害了,這不是善知識,這叫惡知識。雖然他沒有惡意,他也是好心,我們是真正受害。

  【唯是決定一心。投正直進。不得聞彼人語。即有進退。心生怯弱。迴顧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

  我們的態度,『唯是決定一心』,一心念佛,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投正直進』,這就對了,這個人一定成就。『不得聞彼人語,即有進退』,不可以說聽到人家怎麼講我們信心就動搖,跟著別人走,那就錯了。前面善導大師說得好,地前菩薩、辟支佛、阿羅漢,乃至十地菩薩,來跟你講,還有別的法門比這個還更好,這個未必能成就,我們都不聽,都不能夠被他動搖信心。這真是說到了極處,怎麼可以輕易聽人幾句閒話我們信心就動搖,又被他所轉?這個要緊,要牢牢的記住。所以古人修學跟我們今人不同,古人無論是在家學佛或者是出家學佛,我們如果細細的讀一讀《高僧傳》,讀一讀《居士傳》,你就曉得,古人真的孝順父母、尊重師長,尊師重道,都是跟一個老師,不是三心二意。跟一個老師容易成就,我就聽一個老師的話,老師沒有答應,不可以親近別人,特別是在初學的階段。

  初學階段一般的期限是五年,就是你最初開始學的五年。這個五年關係非常重大,我們中國俗話常說「先入為主」。初學的時候信心薄弱,如果讓他接觸多了,接觸的人多了,接觸的法門多了,他的心一定就亂了,這是最可怕的。所以老師對於這個學生一定要負責認真的教導,不能讓他隨便聽講,不能讓他隨便多看書。五年希望他一門深入,他在這一門當中奠定了基礎,建立信心,決定不動搖,然後才可以參學,才可以聽聽別人的,看看別人的,別人有哪些長處、哪些缺點自己心中了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得其利,不受其害。

  實在說《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就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善財童子的老師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菩薩當中智慧第一,他當然選擇第一法門。善財是他得意的門生,最喜歡的徒弟,當然教他念佛求生淨土。文殊會下基礎奠定,這個根紮穩了,文殊放他出去參學,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參,就是你可以接觸外面,可以多聽聽、多看看、多比較比較。他這一出去第一個遇到的善知識,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法門,跟他老師所講的完全相同,這個信心就更深、更堅定。往後參訪的善知識每個人所修的法門都不一樣,他都看、都聽,聽了、看了如如不動,還是老實念佛,沒有跟著人走。到最後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是我們修行人的榜樣,特別是我們修淨土人的榜樣,這要記住。所以不能隨便聽人家話。

  這是『心生怯弱』,心裡害怕,怕的什麼?怕的不能往生,怕的不能成就,那就大錯特錯,不要被人家嚇到。我們一定要依佛在經上所說的決定勇猛精進,決定不退轉,這樣才對。你這一退轉,我們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無比的殊勝,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讚歎,這種利益當面錯過,那叫真錯了,你一生做錯的事情這是第一樁大錯。再看底下這一段:

  【一一四、佛法不思議。隨出一門。即出一煩惱門。隨入一門。即入一解脫智慧門。為此隨緣起行。各求解脫。我之所愛。即是我有緣之行。汝之所愛。即是汝有緣之行。是故各隨所樂而修其行。必疾得解脫也。】

  這一段特別把它節錄出來提供諸位同修做參考。因為我們學佛,認識學佛的朋友很多,他要來拉你去的時候你怎麼辦?你不去又得罪了他,也不曉得怎麼跟他講法。善導大師在這裡教我們怎樣應付這些好朋友,這學佛的好朋友也不得罪他,也恭維他,我們也可以不去,這個方法確實很妙。說的是正理,首先讚歎佛法,只要是學佛,大小乘都是不可思議。學佛你能『出一門』,「出」是超出,超出什麼?超出『煩惱門』。煩惱太多太多了,所以你學得一個法門就能斷一個煩惱,你入一個法門就入一個解脫,解脫就是自在,智慧開了,煩惱少了,智慧就開了。這是講一切佛法都不外乎此。所以『為此隨緣起行,各求解脫』,釋迦牟尼佛、一切諸佛為什麼為我們講這麼多的經論,為我們說了這麼多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這是平常講的;再多,真的是無量法門。八萬四千那確實是有這個頭數的,有這個數字的,那不是隨便說的,在《佛學大辭典》、《教乘法數》裡面都查得到,那一個也不少,確實是八萬四千。所以這八萬四千煩惱,你能夠超越一個你就少一個煩惱,你就得一個自在。煩惱就不自在,煩惱斷了就自在,智慧就開了。所以佛是應一切眾生不同的根性、不同的愛好開這麼多法門,只要你肯修一定能得利益,就是「各求解脫」。

  哪一個法門最好?這就很難講,真正的標準是你喜歡的法門,這就是最好的,容易成就;你不喜歡的法門,修起來困難,有障礙,容易退心。正如同我們親近善知識,我們想跟一個老師修學,哪一個老師最好?沒有標準。世出世間法,佛常說,我們要常常記住,都在一個緣,緣是什麼?緣就喜歡。哪個老師最好?我最喜歡這個老師,我最尊重這個老師,這個老師就是我的好老師。為什麼?我喜歡他,我尊敬他,他講話我聽,我肯照做。那個老師我不喜歡他,我不尊敬他,他講得再好我也不聽,不聽就沒有用!所以好老師,我的老師好,未必是你的好老師,你的好老師未必是我的好老師,都在這個緣上。所以師生是緣,沒有緣,那個老師再有學問、再有道德、再有本事也沒有辦法教你。為什麼?你不喜歡他,他講的東西你不相信、你懷疑,這就沒有法子。你尊敬的,你喜歡的,他講的東西你一點都不懷疑,心甘情願去照做,那哪有不成就的!所以我們心目當中要找老師,就找這個老師,這就跟我們有緣了。

  法門也是如此,佛的經典這麼多,我們都很喜歡,都很喜歡都學,我們沒有這能力,也沒有時間,哪裡能都學?你一定要在眾多經典裡面選擇一個你最喜歡的經典,學起來就很高興,讀那個經晚上都可以不睡覺,愈讀精神愈好,為什麼?喜歡。不喜歡的東西,看個二、三頁就打瞌睡,精神都提不起來。所以統統在一個緣上,這個一定要知道。我們緣不同,我喜歡念佛,念佛跟我有緣;他喜歡參禪,禪跟他有緣。他念佛念不下去,我參禪參不能入定,緣不相同,一定要懂這個道理。真的根性利的人,而且對大乘法興趣也多的人,自己選擇法門不曉得如何抉擇,也有個方法,古人用過的,在佛像面前拈鬮,用這個方法。要很誠心,至誠恭敬求佛菩薩來給我們做決定,這個方法也行。

  像唐朝時候宗密大師,華嚴第五代的祖師,他就是在佛前拈鬮,三次他都拈到《圓覺經》,所以他一生依《圓覺經》學,一生弘揚《圓覺經》,他成就了,這是用的這個方法。我們淨土宗蕅益大師也常常在佛前用拈鬮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是求佛加持,求佛為我們抉擇法門,這個也好,只要誠心誠意一定得感應。不可以輕率心,很隨隨便便不恭敬,那就沒有感應了;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求,一定有感應。選擇法門那是我們一生修學最大的一樁事情。如果你要選擇念佛往生的法門,跟諸位說,十方一切諸佛看到都歡喜、都讚歎,不求他他也保佑,不求他他也加持。為什麼?太難得了,過不久,再過幾年,他就成佛,這樣的人佛怎麼不歡喜?佛怎麼不加持?佛不加持他還加持誰?了生死出三界,圓成佛道,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快的,沒有了。所以這諸佛是無比的歡喜。

  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你們大家都讀《無量壽經》,你看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的時候,他講別的經沒有這個現象,講《無量壽經》的時候,十方一切諸佛加持,加持釋迦牟尼佛。所以釋迦牟尼佛那一天容光煥發,精神飽滿,顯得比一切時候都好,人家看到,連阿難看到都驚奇。阿難是侍者,天天跟佛在一塊,從來沒有看到佛今天這個相貌這麼莊嚴、這麼好看,他非常驚奇!那是什麼?因為講《無量壽經》,一切諸佛加持。我們也是同樣一個道理,你們如果稍微注意一下也能夠會發現,我在講台上比在台下好看。在講台上有佛加持,不講經下了台沒有佛加持,這是實實在在的。我自己知道,我說出來,很多同修告訴我,點點頭沒錯,一上講台不一樣,佛加持的。你們每個人要發心講經,上講台都有佛加持,誠心誠意的宣揚這個法門,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大家,推薦給大家。這是一切諸佛歡喜得不得了,沒有比這樁事情更歡喜的,選擇這個法門真的是有緣。

  我們有緣的未必是他有緣,他有緣的,於我沒有緣的,就是『我之所愛,即是我有緣之行』,「行」就是我們修行。『汝之所愛』,你喜歡禪、喜歡密,那是你有緣的行門。只要我們每個人隨著自己歡喜這個法門去修行,認真去修行,都能夠得到解脫,都能夠得到殊勝的功德利益,這是一定的。我們這樣來應付一些不同見解、不同修學的這些同參朋友就不會得罪他。他聽聽點點頭,你說得也滿有道理,好了,我就不勉強你了,這樣就好。

  【一一五、行者當知。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

  這是大師在此地特別為我們開示,『行者』,發心修淨土的這個人,你應當知道。如果你的目的是想多知道一些佛理,想多知道,為什麼?便於接引大眾。譬如你發心講經說法,我在前面也曾經說過,除了淨宗經論之外,這一切大乘經論要涉及,要多看,小乘經論也要懂得,不能說一問不知道,這個不行。不僅如此,真正發心弘法利生,世間法還要知道,世間法不通不行。你看大眾來,找來來問的,十之七、八都是講世間法,世間法也要能應付。世出世間法都要通達這就相當不容易。所以可以涉獵,可以去研究、去讀誦,是求解,這個可以的。『從凡至聖』,我們現在是凡夫初發心,即使將來我們證得了菩薩的果位,甚至於到等覺菩薩,都可以學,學是可以廣學多聞。可是修行不行,行只能一條路,不可以兩條路。底下說:

  【若欲學行。】

  『行』是講修行。

  【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

  講到行門,一定要選擇一個有緣的法門,要專、要精,這個樣自己這一生當中才決定成就。弘法利生是菩薩事業,現在菩薩不來,我們發心,濫竽充數,聊勝於無。可是自己必須要自己度量自己,不能因為弘法利生把自己往生給耽誤掉,那就是大錯特錯了。要像智者大師一樣,自己往生有把握,這個弘法利生還沒有什麼大妨礙,不妨礙我往生,妨礙我品位沒有關係,品位低一點無所謂,捨己為人,行,自己決定要得生,這是起碼的一個條件,我們必須要有。如果自己沒有把握往生,我們暫時把弘法利生這個事情放一放,努力求自己往生,修往生這個法,這才是正確的,才是對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或者這個人慈悲心特重,我自己雖然還沒有把握,像地藏菩薩一樣,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你們先成就,我後成就好了,這樣的慈悲心非常難得,也實在是值得人尊敬、佩服。

  在末法這個環境裡面我們應該怎麼修?專修自己有緣法門相應的經論,學個一部、二部就夠了,就很好。從前一個法師在一個地方弘法利生他真的要博學多聞。為什麼在一個地方?一個地方,譬如我在這裡,這次跟諸位講《觀無量壽佛經》,上一次在這邊講《彌陀經要解》、講《無量壽經》,每次講的都不一樣,你必須要知道得很多。否則的話,這部經講完了,好,下次從頭再來講這部經,沒人聽。你們說這個經我已經聽過了,我不要再聽。講個三遍、四遍,一個人都沒有了。所以必須要廣學多聞,你才能夠應付得了大眾。現在交通方便,資訊也發達,我學一部經就可以,我在這裡講一遍,一遍講完了我到別的城去又講一遍,世界上每個地方都講一遍,你這一生還有許多地方還沒去,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在去年,在加州,有個同修從別的州來,來看我,問我,他說法師,你要不要建道場?大概是聽說有人要捐地。我就跟他說,我說我發心講經,現在國內、國外請我講經的地方不止三百個,真的不止三百個地方,我說我每個地方去講一個月,從今年起,講到一百歲都講不完,我還要什麼道場?一部經就行,三百個地方,一個地方去講一次,就已經差不多到一百歲。所以現在好,現在交通方便,一個地方住一個月,天天都作客,都做貴賓,人家都招待得很週到,你看這個日子多好過,多快樂。所以我教你們學會一部經就行,你這一生當中處處作上客。我學《彌陀經》、學《無量壽經》,於我自己修行的相應,決定不礙自己修行,不妨礙自己往生,這個方法好。所以不必學很多,因為我們不必住一個地方講。住一個地方要講多少年,像李老師在台中一下住了四十年,那沒有法子,所以他講幾十部經,他在一個地方。我們是一個地方講一部經,講完就走,這最好,最好的方法。

  現代環境跟古時候的環境不一樣,古時候環境,一個道場,真的住在那個地方一住就是幾十年,跟現在不相同。這些話說就是一個主意,一定要與自己修行的行門相應,自行化他統統不妨礙,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就是化他,這個樣的修學最得力,真的,又跟許多人結法緣,法緣結得愈多愈好,將來你成佛度的眾生就多。所以不能不與眾生結法緣,這個非常的重要。這是講的學與修,這是要相應最好,這個樣子就是中國古人所講的「事半功倍」。『少用功勞,多得益也』,這也就是事半功倍的意思。所以這個經學一部就好了。這是我勸奉同修,常常講,如果你沒有這個因緣到外地各地方講,在新加坡也行。我這個月在你家裡講,你家裡的小客廳三個人、五個人,我跟你講《彌陀經》。在你家講完了,下個月我到他家去講,新加坡人家不少,恐怕也有幾萬戶。你要每個家裡去講一部,大概也要講一百多歲才能講完。這個方法好,你愈講你的信心愈堅定。總而言之,不管人多人少,不管在什麼地方,你講這部經,諸佛歡喜,龍天擁護,那個加持的力量就特別顯著。再看底下這一節:

  【一一六、愛心常起。能染污善心。瞋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

  這一段實際上就是講的三毒煩惱,是我們修行、往生最大的障礙,最嚴重的妨害,一定要把它消除。你要知道這個厲害,有這個東西存在,我們怕往生的時候魔來干擾,這一生稀有難逢的因緣就這樣喪失掉了,這是非常可怕、非常可惜的事情。我們從現在起就要對於這個事情時時刻刻提高警覺,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決定不貪,也不必故意去捨棄,都用不著,一切隨緣,有也好,沒有也好,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有計較心。有些人聽到我這個話就會想到,學佛的人怎麼這麼消極?不錯,學佛的人是有消極的一面,難道你們世間人就不消極嗎?同樣的消極。什麼事情消極?做好事消極,念佛消極,求往生消極,不幹不是消極嗎?你們對哪些事情積極?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很積極。我們學佛的人也有積極的一面,我們念佛求生淨土積極。我們那個消極是你們積極的,你們積極的是我們消極,咱們彼此都有積極、都有消極,拉得很平。一定要知道,不能隨便聽人家幾句話我們的信心就動搖,那就不好。

  所以說『愛心』,斷很難,它一斷不就證果了!那問題就解決了,斷不了。『常起』就麻煩,不要叫它「常起」,偶爾起起可以,不能叫它常起,為什麼?它『能染污善心』,這個「善心」是清淨心。我們應該怎麼做法?理跟事要同時下手才行。理明白了,我們常常觀察這個世間的真相,特別像《金剛經》上提示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理。事上我們所珍惜的、所貪愛的要能夠布施,要能夠捨,不要害怕。你不捨,你要曉得,捨這個就是捨六道輪迴,就是捨生死。這是世間人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的人少,我們生生世世搞生死輪迴,就是這些東西放不下,被它害了。所以你能夠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捨掉,生死輪迴的因放下了,出三界容易,往生淨土品位當然高,這個道理在此地。財要怎麼個捨法?當然這是智慧,真正的智慧沒有分別。

  唐朝時候,禪宗有個大德龐居士,這很多參禪的人都曉得,他的家裡非常富有,是個財主。他學了佛,參禪開悟了,有了心得,他表現的就不一樣,他把他家的財產統統裝在一條大船上,把這個船划到長江的當中,船上砸個洞沉下去,統統不要了。生活怎麼辦?打草鞋。草鞋你們沒有見過,也許你們現在到大陸內陸也許還能看到。他就每天編織草鞋,編幾雙鞋賣掉,賣幾文錢,買一點東西,吃得很快樂,很自在的,他過這個日子。人家就問他,你那麼多的財富你不要,為什麼不去做點好事?這個社會上慈善救濟事業不是好事嗎?為什麼不做一點好事?他老人家答覆得很妙,「好事不如無事」。你們想想這個味道,他這個做法實際上就是把這句話留在人間,告訴你好事不如無事!無事才第一好事,有事不是好事,有事心不清淨。心清淨才有智慧,心不清淨沒有智慧,看什麼都迷惑顛倒。

  所以我們學佛要知道,緣不一樣,有人喜歡做好事的,我們有這個緣,統統給他做好事去;我們自己,自己無事,這就好了。這個裡面你要有智慧,善巧方便,你就都會運用,會運用得很自在,這是學佛得真實利益。何況自性功德真正不可思議!龐居士明心見性,自性裡面無量的智慧、無量功德、無量寶藏取之不竭,用之不盡。這是世間人沒有法子理解的,他不會懂。世間人修福,讀《了凡四訓》就好,《了凡四訓》念通了,念明白了,你就敢做好事,敢捨。我有錢敢布施,為什麼?曉得這個布施出去,過幾時回來的還會加利息,比放在銀行靠得住,銀行會貶值,這個不會貶值的。菩薩的見解、行持跟我們凡夫確實不一樣。所以要捨貪,捨貪的方法就是修布施,以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修布施。你有智慧,你的布施會成就很大的功德,會利益很多眾生,這是一定要有智慧。所以種福確實種在非常肥沃的福田當中。

  這底下『瞋嫌』,瞋恚,「嫌」是嫌棄,就討厭的意思,都是屬於瞋恚的一分。這裡面雖然沒有講愚痴,說了一個貪,說了一個瞋,痴就在當中。他要不愚痴他怎麼會有瞋心?他要不愚痴他怎麼會有貪心?貪瞋都是從愚痴來的。所以說貪瞋,痴一定在其中。瞋恚心就更可怕,「火燒功德林」,什麼火?瞋火,瞋恚之火。所以六道,我們佛門講,印度有一些宗教也講六道輪迴,為什麼?他們那些修行人都有定功,有定,這個六道裡面的狀況他能見得到,定中可以見到,所以他們知道得很清楚。外國的有些宗教,他們以誠心、敬心修持,也能得到感應。所以其他宗教也講地獄,也講天堂。地獄裡面最普遍的一個現象,中國、外國都一樣,你們看他畫這個地獄的圖一片火海,到處都看到火在那裡燒。地獄的火從哪來的?瞋恨之火,所以地獄是瞋恚心變現出來的。人一發脾氣,你看一身都發熱,火上來了。所以感得地獄是一片火海。瞋恚,要切記在心頭,修行人不發脾氣,發脾氣,功德沒有了。什麼是功德?清淨心是功德、戒定慧是功德。一發脾氣,清淨心沒有了,戒定慧也沒有了。所以這積功累德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你要問,你有多少功德?那就要問你什麼時候發過脾氣?早晨還發了脾氣,那好了,你的功德只有幾小時,脾氣發完之後,到現在還沒有發,這就是你的功德;發了脾氣以前的那個都不算,沒了,火燒功德林。

  所以說『功德之法財』,這個財就是講智慧、德能,這脾氣一發都沒有了。因此我們學佛的人常常提高警覺,魔,妖魔鬼怪,就怕我們積功累德,他是最嫉妒的。用什麼方法來破壞?沒有辦法,只有讓你發脾氣,你一發脾氣,他就很歡喜,為什麼?你的功德沒有了,他很高興。所以凡是引起你發脾氣的,都是那個魔王看到嫉妒心,故意挑撥你,讓你發脾氣,讓你自己把你自己的功德燒掉。你也就很聽話,乖乖的燒掉,你說冤枉不冤枉?我們學佛的人知道這個事實狀況,他來一誘惑,我知道了,你是想要我自己燒功德,我偏不燒。我不但不發脾氣,我歡歡喜喜對待你,這樣才成就功德。所以積功累德要像彌勒菩薩一樣,一天到晚滿臉笑容,從來也不發個脾氣,從來也不動一念瞋恚心,這就對了。

  可是諸位要知道,佛法的運用技巧太多,為什麼?有時候不發脾氣不能辦事,一定要發脾氣。那個發脾氣是什麼?是大慈大悲,不是真發脾氣,裡面清淨涼爽,外面裝模作樣,一拍桌子事情辦成功了,大家都乖乖的。那是辦事,那是手段,那不是瞋恚,功德有沒有燒掉?沒有,一點也沒燒掉,不但沒有燒掉,功德還增加。所以發脾氣要學唱戲一樣,是舞台上表演的,劇本上寫的,這個時候你要笑,那你就一定要笑;這個時候你要生氣,你就一定要生氣,不是出於自己的,這就對了。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做這個樣子,心裡頭不能真動火,心裡頭沒有,這是辦事的手段,可以的。你才曉得佛法是圓融的,無礙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叫佛法。如果你不懂得這個理,不曉得怎麼運用,一昧守著見到任何人都笑咪咪的,你什麼事情都辦不成,那就不是佛法,那就學呆了。所以叫死在佛教之中,那就錯了,佛法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的,該怎麼用法就怎麼用法。統統是慈悲心、真誠心、利益眾生心,這就是菩薩,無論在哪個行業統統是菩薩,各行各業都有菩薩在。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