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八八集)  2011/2/1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28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百四十五面,第七行看起:

  「志願無倦」,從裡這看起。「倦,疲也,厭也。《華嚴經》普賢大士十大願王,概括其願末之意為: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至迴向)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乃至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是即志願無倦之義也」。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十願略略的說了一遍。因為前面都學過,在《華嚴經》裡也學過,雖然學過沒落實。所以遍數不怕多,愈多愈好,印象深刻,參透其中的義理自然就會落實。所以凡是不能落實,是我們知見上的問題,我們對它的認知程度不夠,夠了自然就能做到,這是我們多年學習的經驗。古人也是這樣教導我們,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聽講絕不是聽過一遍就滿足,一遍聽過了,真的是所謂耳邊風,吹過之後就了了,人家問起來:我聽過。其中的真實義幾個人參透?不能夠依教奉行,就不能得真實利益。懶散,自古以來是一切眾生的通病,菩薩也不例外。所以佛教菩薩六個科目就是六波羅蜜,其中有精進這個用意很深,精進是專門對治懈怠的。

  精進是菩薩唯一的善根。世間法的善根有三善根,具足這三善根就能成就一切善法,這三善根是不貪、不瞋、不痴。世法之善,菩薩當然具足,菩薩能不能成佛、能不能斷煩惱關鍵在精進,所以菩薩的善根只有一條,精進。精進從哪裡做起?還是從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什麼道理?凡是懈怠、懶散都是知之不足,章嘉大師所說的「大乘佛法知難行易」。我們自己知道自己知的不足,那就要在知這方面下功夫,真精進求智慧。古人說得好,是真的不是假的,有道理,「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知就滿足,一千遍念下來,他得三昧了。如果是把《無量壽經》念一千遍,要怎麼個念法?一天念三遍,一年差不多就接近一千遍。一天都不能缺課,每天念三遍就能得念佛三昧,能得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然後再讀這個經,裡面意思就懂了。前面一千遍不懂意思,不要緊,不要著急,不必求解,只求清淨心。清淨心,在日常生活當中不受外面六塵環境的干擾,清淨心就得到。你要知道清淨心是你自己本來有的,你的心本來是清淨的,得到不要歡喜,得到不要驕傲,人人都有。一驕傲,這一歡喜,你的三昧就失掉,可惜!得來不容易,下那麼大的功夫。這個時候如何保持它永遠不要失掉它?就是後頭這一句「忍力成就」,你要能忍,決定沒有傲慢心,決定沒有嫉妒心,你真得道了。真得道的人,這個道就是三昧、就是智慧,三昧是得道的門徑,你進了門。智慧是登堂入室,你得到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利益就是智慧。果然能保持,若干時日之後必然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自性般若智慧圓滿現前,這叫成就。

  所以普賢十願要認真修,從禮敬、讚歎,禮敬是入門的頭一堂課。讚歎就是隨喜功德,讚歎能夠對治自己的傲慢,對治自己的嫉妒,這兩個煩惱是許多初學菩薩境界不能向上提升的第一個因素,這不能不知道。「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這兩句話跟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一個意思。後面是「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三業清淨,無有疲厭是勇猛精進。我們現在讀得很多,這些句子非常熟悉,隨時脫口而出,可是怎麼樣?沒有得到真實受用,於是對經教生不起信心。你要問好不好?好,好在哪裡說不出來。對自己有沒有好處?不能說沒好處,好處太少,多半人的身上沒看到好處,十願沒有一願能做到,這個問題我們不能不知道。知道了,想在這一生成就,你就不能不認真去探討、去反省,毛病到底出在什麼地方,決定不在外緣都在自己。古人所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你才能把病根找到,從根本上消除,問題就解決了。

  古聖先賢這老祖宗們對得起後世,為後人設想得太周到,留下這些典籍,這些典籍裡面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我們真正得到了、消化了,都有很大的受用。得到而沒有消化、沒有受用,那個可惜,那個得到不是真的得到。我們今天學院保存這個典籍,儒釋道,可說是相當豐富,沒有人去閱讀,沒有人去研究,身在寶所,依然是空手沒得到,你說多可惜。你說我根基不好,可以補救,用一、二年的時間就全補足,時間不要長。一個人帶頭做,就會影響二、三個人,這二、三個人帶頭做,就能影響整個學院。如果這個心不肯發,說發心求生淨土是假的,不是真的,這一生未必能去得成。發真心就在當下,是不是真幹也在當下,前面說過,請轉法輪要請自己,請佛住世也要請自己。普賢十願綱領是普賢菩薩說出來的,我們如果要是會,恭恭敬敬接受過來依教奉行。首先用儒釋道這三個根來接受十大願王,換句話說,十大願王我們用儒釋道三個根來落實,然後舉一隅以三隅反,境界才能大幅度的向上提升。世法說,《學記》裡面講的七年小成,我們今天可以這麼說法,兩年扎根,再五年就是七年,小成,小成是什麼?得三昧。九年或者十年就大成,大成開悟了,縱然不能大徹大悟,大悟是非常可能的。大徹大悟是佛,大悟是菩薩,我們做得到,不是做不到。

  這一段講的是「志願無倦之義也」,志願一出問題,人馬上墮落,這個事情太多太多了,古時候就不少,現在更多。現在人確實禁不起考驗,稍稍有點不如意,他就不幹了,他就走了。而真正修道人是天天在考試,人對你的考試、事對你的考試、物對你的考試,看你能不能通過?外面人事物都在誘惑你,你對外頭誘惑明瞭、通達,長智慧,再怎麼誘惑,我如如不動,這是增長定功。天天都在誘惑,合你意思的,你受它誘惑就增長貪心;不合你意思的,它在外面誘惑你就增長瞋恚心,就會生起怨恨心,這是禁不起考驗。你說你修道,那些魔王站在旁邊笑話,假的不是真的;禁得起考驗的,那是真的。所以這些考驗的人事物,都要用真誠恭敬心感恩他們,沒有他們,你的功夫怎樣提升?你怎麼知道你功夫得力?功夫得力就不受誘惑了,不受外面環境干擾,我自己的清淨平等覺重要。他們所作所為各人自己負責,我不能代替他,他也不能代替我。業因果報無法逃避,只是來早來遲的問題,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肯定有惡報。

  「忍力成就。忍力者,忍辱之力。」就是六波羅蜜裡忍辱波羅蜜,這個名詞的翻譯是特別為中國人起的。早年這些翻經大師到中國來了,中國人把辱看得很重,殺頭可以忍,恥辱不能忍,把恥辱看得這麼嚴重。所以翻經的法師把忍波羅蜜,就下頭用忍辱,這講辱都能忍,還有什麼不能忍?取這個意思。這是翻經大師的智慧,他們的善巧方便。「法住師云:忍有三種:一者安苦忍,謂於世違事能受故。」就是違背你的喜愛,換句話說,你討厭的、不喜歡的這些事情,你都能夠忍受。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三衣一缽,樹下一宿,這是安苦忍,佛為我們表演。人能夠安貧樂道,這個社會就安定和諧,你看這個功德多大!我們要積功累德,這點就很了不起,為什麼?能忍的人,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心是安定的。安定心生智慧,他不生煩惱,所以處於貧賤,他仍然是快樂,像顏回一樣。在社會上沒地位這叫賤,沒有財富這叫貧,顏回這兩種都沒有,沒有財富、也沒有地位,可是顏回的生活幸福、快樂、美滿,從哪裡來的?安貧樂道。世間人不知道他、不認識他,佛菩薩認識他,聖賢人認識他。現在一般社會說迷信,其實並不迷信,真有鬼神,鬼神尊重他。這是安苦忍的功德。

  「二、他不饒益忍」,他是別人,別人對自己不饒益,用現在的話來說,別人對我或是毀謗,或是侮辱,或是加害,這都屬於不饒益,能忍。這底下一句也說清楚,「謂他於己有違損能受故」。違背自己的意願,傷害自己的名利,能受!像我剛才舉的例子,這個我們在一生當中肯定遇到的,我們修行,幫助社會、幫助大眾做點好事,會遇到許許多多的障礙,在現在這個社會,你想像不到的障礙。你好心好意幫助他,他在那裡問我:「你為什麼幫助我?你有什麼企圖?你的目的何在?」你說:我沒有企圖,也沒有目的。「那你不是神經病嗎?你怎麼幹這個傻事?」這都是我們這麼多年來常常碰到的。我們也了解,遇到別人問我們,「我們想修一點福。」修什麼福?「來生福報。」你相信有來生嗎?「是,我相信有來生。」我們把因果教育送給他,告訴他有來生,信不信隨他,信很好,不信也好,為什麼?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到哪一天發現到真有來生,他很感激你,以前某人跟我說過,我不相信,現在知道是真的。這要學菩薩的善巧方便,能忍。

  「三、法思維忍,謂於法無分別故。」這要忍,這個不忍真不行,這就你修學佛法,學佛的經論,或者學世間人的經典,四書五經這一類的,你要不要去思考?想這一句話、這一段是什麼意思?這很平常的事情。聖賢佛菩薩叫我們要忍,忍什麼?別去想它。為什麼?你去想它,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聖賢、佛菩薩的意思。為什麼?因為佛菩薩沒有意思。經典上的話是從佛菩薩清淨智慧流露出來的,所以它沒有意思。我們要離妄想分別執著心去接觸它,你就真正體會到它的意思,那個它的意思不是它,是什麼?是自性的意思。自性裡面本來具足智慧德相,佛菩薩是恆順眾生,隨心應量,自然流露出來的。所以它沒有意思,沒有淺深,也沒有廣狹,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眾生聽到個個都歡喜,眾生根利的他聽的意思很深,眾生根性很薄的他聽的意思很淺,聽的人個個都得利益。這個得利益就像古人的比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聽的人他自己心裡明白,妙就妙在這裡,所以法叫妙法。你聽經聞法能得多少,全是你自己,與外面不相干,與老師也不相干,全在自己。老師為我們講解,老師的境界我們不知道,世間老師講,意思就很淺近;有修有證的老師去講,高深莫測。得不得利益?得利益,肯定得利益。如果要不得利益,他不就白講了!哪有這種道理的?

  所以馬鳴菩薩教給我們,讀誦、聽教要懂得三個原則,第一個不執著言說相,讀誦不執著文字相;不執著名字相,這名詞術語;不執著心緣相,心緣相是你只恭恭敬敬、誠誠懇懇讀下去,不想文字裡的意思,都不要去想。這樣的讀誦是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學一次學成功,遵守這個方法去讀、去聽,遵守這個方法這是持戒。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修定,沒有分別不用第六識,沒有執著不用第七識。你不用第六識,妙觀察智就現前;你不用第七識,平等性智就現前。換句話說,你的心是清淨平等的,清淨平等心叫三昧。久久薰修,自然開悟,開悟之後你看到這個經文字字句句無量義,這是法喜充滿。為什麼說無量義?自性無量,自性無量就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無量,真會念。聽教亦如是,聽教就是聽講,像我們現在在一起學習,我們分享。你要能守住這個原則,這一堂課兩個小時,兩個小時修什麼?修戒定慧,用這個方法將戒定慧一次統統學了,每天都用這個方法。人家真用功的人一天八個小時、十個小時,最好是十個小時,聽經可以聽光碟,或是在網路、在衛星。讀誦就用經本,一本書不更換,沒開悟不看第二種,開悟我再廣學多聞。開悟的樣子是什麼?最普通、最普遍的答問,別人有疑難問題提出來,你應對如流,不用思考,智慧開了。你沒有去想想這個問題,這問題我應該怎麼回答他,沒有想到這個,問題提出來,自然就回答。往往答完之後自己感到歡喜,我答得很好,我怎麼會這樣答覆。自己要想想這個問題,想怎麼答,還答不出來,妙!這是什麼?智慧現前,就這麼回事情。

  「此三忍成就,故曰忍力成就。」一個安苦,安貧樂道;第二個能夠忍受一切人的批評,特別是惡意的都能忍受。不但不計較,而且還有感恩的心,這個難,真正有感恩的心才得到受用。為什麼沒有感恩的心?你沒有得受用。得受用,聽到別人批評,認真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如果他批評得對,我真有這過失,我從今就改掉,感恩他,他提醒我;沒有,更要感恩他,他出這個考題,我通過了。通過這個考試,自己提升了,你能不感恩他嗎?他要是有惡行惡念,他造業,他造業幫助我提升。不但我感恩他,我還有行動,把自己修學功德迴向給他,幫助他減輕苦報,這應該的,禮尚往來。你沒有真實智慧,你看不到這一層,那別人毀謗你,你怨恨他,這一怨恨可麻煩了。怨恨什麼?將來的果是冤冤相報,冤冤相報就沒完沒了,苦不堪言,雙方都痛苦。所以這種現象現前,立刻就化解掉,沒有了。學佛學這麼多年,這是小本事、小聰明一定要有;這種小本領都沒有,那我們佛就白學了。菩薩,大乘經裡面常常稱菩薩為「仁者」,仁慈,仁慈的人,菩薩都是仁慈的人,仁者無敵這是菩薩。菩薩永遠不會跟人事物對立,為什麼?邊見破了,邊見是對立,二邊。

  前面跟諸位說過,菩薩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這菩薩,最起碼的菩薩。你還有這麼多對立,你是凡夫,你連菩薩的邊都沒沾上。身見、邊見、成見都放下,這個人是真菩薩,雖然是個小小菩薩,他不是凡夫。真是這樣修成,念佛求生淨土,恭喜你,你到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不是凡聖同居土。諸位要記住,《金剛經》上四相破了,你不執著,四相不執著你就是方便土的菩薩;四相沒破是凡聖同居土。所以這叫「忍力成就」,忍辱有力了起作用。聽到稱心如意的事情,歡喜;聽到別人羞辱、毀謗你,你會生氣,你是凡夫,念佛往生是生凡聖同居土。生凡聖同居土往生的時候,這些煩惱習氣要用佛號伏住才管用;如果臨終最後一念伏不住,那就又搞輪迴去了。能不能往生在最後一念,我們想想,我們能有把握在最後一念能伏得住嗎?現前伏不住,最後一念是沒把握的,那真得碰運氣了。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曉得,現前要學到能伏得住,能受得了。布施是放下,放下是積功累德;忍辱是保持,你這功德能不能保持全靠忍辱波羅蜜。如果沒有忍辱波羅蜜,修積的功德不能保持,佛法裡面所謂「火燒功德林」,那個火是瞋恚之火,這個火一冒出來,清淨心沒有了,平等心沒有了,正覺沒有了,回歸到六道,沒有上升。

  「又《會疏》明十忍,疏曰: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及。」這話是真的,也就是說忍辱之德超過持戒、超過苦行,有忍辱肯定有持戒、苦行,就在他日常生活當中他樣樣能忍。他有同情心,他有憐憫心,他有慈悲心,他處處忍讓,事事節儉。像《了凡四訓》裡面所說的,袁了凡的夫人冬天為兒子縫棉衣,家裡有絲棉。了凡先生看到的時候,她用的新棉花,「絲棉比棉花更好,家裡有絲棉,為什麼不用絲棉用棉花?」他夫人說,「絲棉的價值高,她把絲棉換了棉花。絲棉只能做一件,我換成棉花可以做二、三件,兒子有得穿,也可以送給窮苦的人穿。」了凡先生聽了點點頭,「兒子有福了。」學佛的人要常常為別人想,我初出家在寺院裡面住過兩年,我所見到的,寺院出家人不知道惜福,為什麼?供養來得太容易,助長奢侈浪費的習氣。這是什麼?這損福報,這個事情肯定有果報。要知道,我過去講這個話講得多,這個社會上哪個行業都容易,唯獨出家這個行業不容易,為什麼?它負的有很大的因果報應在其中。信徒供養不管多少,他是真誠恭敬心來供養,希望修福。我們修的什麼福?接受這供養能消化得掉嗎?古大德告訴我們,「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能隨便接受嗎?

  我們看印光大師一生的行誼,他接受十方供養,供養的錢財,自己一分錢都不用,完全拿來去印經布施,做法布施。這經上說的,「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一切布施當中也是法布施為最。他幫助這些眾生種福,用這個錢辦一個佛經流通處,它叫弘化社,在蘇州報國寺,弘化社就是這些錢辦的。遇到有災難,旱災、水災,從印經款項裡面撥出一點去賑災,這我們看到的。除此之外,他這個專款是專用,沒有用在任何別的分上,建設寺廟沒有聽說印光法師拿過錢。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想到,印光法師對因果這樁事情,他多麼重視!而我們一般出家人疏忽了。印祖生在我們這一代,去我們不過是一甲子而已,李老師是他的學生,當時在台灣我們初學佛的時候,李濟華老居士也是印祖的學生,趙默林這些人統統都是印光大師的學生,這些居士表現得都不錯,都是我們學佛的好榜樣。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就把《印光法師文鈔》,那個時候正續兩編一共是四本,他老人家送給我,叫我學印光法師。我讀過一遍很受感動,很受啟示。現在《印光大師全集》流通,內容非常豐富,末法時期如果能依教奉行,我相信都能往生。這是近代人,他所說的、所寫的契合現代人的根機,文字是很淺顯的文言文。所以學文言文,用《文鈔》也是個很好的選擇,文字學到了,佛法也學到了,一舉兩得。李老師講的熟讀一百篇,就可以在《文鈔》正續兩編裡面去選一百篇,真正能念熟,能念到能背誦,相信你的文言文基礎就夠了,跟讀《古文觀止》沒兩樣。我也有希望同修發心,把現在出家人的那些毛病要改過來,不改過來念佛不能往生,還得繼續去搞六道輪迴。

  接著說,「能行忍者,可名為有力大人。」大人就是菩薩,有力是什麼力?忍力。「忍辱正治瞋恚」,治是對治,瞋恚是病,嚴重的煩惱。瞋恚是地獄的因,常常心裡有瞋恚的念頭,這個跟地獄的緣就深了。貪婪是餓鬼,愚痴是畜生,貪瞋痴這是三惡道的業因。「通斷三毒」,三毒是貪瞋痴,主要是對付瞋恚的,貪瞋痴都治。六度裡修行人最重要的是兩個,一個是布施,一個是忍辱。下面,「《寶雲經》於菩薩所修法,各說十法。中說忍法」,就是十法當中說忍法。「菩薩有十法,能淨於忍」。菩薩有十法,《寶雲經》上說的這一段,黃念老全部節錄下來了。「何等為十?一、內忍,二、外忍,三、法忍,四、隨佛教忍,五、無方所忍,六、修處處忍,七、非所為忍,八、不逼惱忍,九、悲心忍,十、誓願忍。」先把這十個名詞報出來,然後每一條節錄下來的我們看,「一、內忍。云何名菩薩內忍?」什麼叫菩薩內忍?「菩薩飢渴寒熱,憂悲疼痛,身心楚切」,楚是苦楚,切是悲切,「能自忍受,不為苦惱,是名內忍」。這就是前面三種忍的安苦忍,內忍是屬於安苦忍,出家人生活很清苦,尤其是初出家依靠寺院道場。初出家的規矩,這個規矩是古人立的,百丈清規上立的,所謂「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你初出家五年學戒,從你剃頭那一天五年,這什麼意思?用現在的話說,你在常住裡頭做義工,為大眾服務,這是非常有道理的。五年之後你不再做這些工作,新出家的人來服侍你、來照顧你,五年的時間修福修慧。

  哪有一出家就茶來伸手、飯來張口,過這麼悠遊自在的生活?沒有這種道理的。所以初出家的時候,不管你是什麼出身,出家就平等,勞動的事情,苦事情,廚房的事情全都要做,它是輪流做的,所以常住什麼樣的事情你都會。老一輩常說出家人三把刀,第一把是剃頭刀,你得會剃頭;第二把菜刀,你能當大廚;第三把刀是剪刀,你能做衣服,這是基本生活上可以不求人。現在寺廟跟從前不一樣,以前寺廟沒有外面來的義工,沒有。什麼事情出家人統統要做,所以小和尚初出家五年很辛苦,這主要是修福報。否則的話,你老了誰侍候你?你侍候過別人,你老的時候有人侍候你,這很公平的。現在的寺廟呢?現在寺廟富有。從前寺廟它有固定的經濟收入,它不靠信徒,它沒有經懺佛事,也沒有法會。寺廟都有田地、有山林,租給農民去耕種,收租,農民收成的時候給一些,給寺廟。所以寺廟的經濟生活非常穩定,心安則道隆。

  佛經上說「法輪未轉食輪先」,你生活不能安定,你怎麼修道?現在的寺廟沒有恆產,經濟收入就有問題。所以靠經懺佛事,靠法會收入,收入相當可觀,寺廟富起來了,很多這些工作人員在外面請,出家人不必做。我在台灣剛出家的時候,看到大的寺廟,那裡面的大廚,待遇跟酒店差不多,差不多能跟現在的五星級酒店那樣的待遇,出家人生活也過得非常優裕。為什麼請這麼好的大廚?因為法會佛事裡頭,很多這些貴人都到廟裡面來吃飯,一定要好好供養他,他吃得很歡喜,下一次還來做佛事。我們就明白了,這個接待就是必要的。所以寺院用高薪去雇這些大廚,他們拿工資的。寺院裡面有些工作的,管財務的、管公共關係的都雇用在家的信徒,有專業的。所以寺廟確實管理得非常好,開銷也可觀,但收入多。這逐漸逐漸變質,不像是出家人了,出家人粗重事情都沒有了,他們的工作就是早晚殿,再就是經懺佛事法會。跟古代完全不一樣,所以這是寺院庵堂的質產生變化。

  當初方東美先生告訴我,學佛經哲學要到經典裡面去學,寺院裡可能學不到。我們了解了,完全要依靠經典,依靠經典不能不用功。現在我們看到一個胡小林居士,這是學習經典的一個典範。他聽我講經,拿著經本回去怎麼樣?每個字、每個詞都查字典。一天用大量的時間,二、三個小時專門查字典,把這些名詞術語統統整理出來,再聽我這個光碟就不一樣了。這就是講經要準備,所以要備課;聽經一樣的,也要準備。如果你沒有準備這個功夫,你聽不到東西。我早年跟李老師,李老師難得,因為講經一個星期只講一次,所以我們有充分的時間去準備。他講,譬如今天要講這段經文,大致上我們都能夠估計得到,從哪裡講到哪裡。我要用多少時間來做準備聽經的工作?至少二十個小時。我也要把裡面的字詞查清楚,我還蒐集許許多多古大德的註疏,重要的註疏。我跟李老師學《楞嚴經》,這是一部大經,我蒐集二十多種不同的註解,我選擇五種,我都要把這五種看一遍,在字典上查清楚、查明白,再聽老師講。我的記憶力非常好,第二天晚上我複講,要把老師東西統統講一遍。我複講的聽眾只有六個人,我們是個小班七個人,這七個人是我找的,我們志同道合在《楞嚴經》上下功夫。我複講,他們很慈悲,那時候我出家了我複講,所以老師《楞嚴經》講一遍,我也講了一遍。我講完之後,我這六個同學都是學講經的,請他們批評,請他們指教,提出問題,我們共同來討論。我們有疑惑不能解決,再去問老師。《楞嚴經》講了三年,一個星期一次。

  我學了這部大經之後,以後講過七次,七次只有兩次講圓滿,其他的五次沒講圓滿。那個時候沒有這些科學工具,我們連錄音的設備都沒有。有文字的這些資料,但是也都找不到了,這麼多年搬家,搬了太多次都散失了。以後有這些設備,有錄音、有錄影這一部分保留下來了。當年我在台中,這些小部經總共學了三十多部,大經就是《楞嚴經》,這學一部大經。所以學習要認真、要吃苦!這三種忍,第三種就是講學習,學習要不肯吃苦,不能成就。讓別人都給你準備好,那個沒用處,你自己沒有悟處;必須自己真幹,自己有悟處。講經不容易,老師教導我們,發心講經世出世間法都要通達,這個難。世間法不講別的吧,就這一部《四庫全書》能通嗎?出世間法這一部《大藏經》,能不能通?你通了出世間法,不通世間法,那是契理不契機;通世間法不通佛法,是契機不契理,都做不到。那要怎麼學法?老師最後教導我,我們唯有求感通,就求感應。怎樣求感應?誠心,真誠心。真誠心上還得加個字,至誠,真誠到極處就有感應,靠感應來通世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要不要留意?要。

  現在我們真的有了方便,這說起來你們這代人有福報,古人已經把這些資料編好了。世間法兩部書,這兩部書的內容都包括修身,我們可以說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人把這些東西都蒐集好,編成一本書,《群書治要》,唐太宗下令編的。這是世法裡頭最精華的東西,你怎樣管理一個國家?你怎樣管理你的企業、管理你的公司、管理你的家庭?這個材料太豐富了。另外一套是治學,如何恢復中國傳統文化,民國初年我還沒出生,就有一批專家學者想到這樁大事,從《四庫》經史子集裡選擇精華,最好的東西選擇出來,編成一部八冊,我叫它做小四庫,你才有辦法下手。這麼好的東西,你真是無從看起,現在人家把裡頭最好的抄出來了,抄成一本來給你看。經一本,史有一本,子書兩本,集有三本,集裡頭文好像是兩本,詩詞一本,都是精華。你讀這兩樣東西,世間法就通了。佛經選一本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世法就這兩本書就可以了。

  這兩本書我們都印了一萬套,《群書治要》已經印好,大概過幾天我們就可以收到一套,他先送給我看,然後我們再分送。《國學治要》大概四月底可以出版,真難得,真不容易。典籍擺在你面前,古聖先賢的苦心,問題你們肯不肯發心學?肯發心學得真幹,真幹十年下來,你們在佛門是大師級的人物,十載寒窗一舉成名。今天學院這樣好的讀書環境,這個道場比所有佛教道場都殊勝。你們不需要到外面化緣,也不需要去做經懺佛事,每個人在此地都可以專攻一門經論。同學們在一起,佛法裡常講依眾靠眾互相勉勵、互相督促,訂上進度表,我今年一年要完成哪些課程。最重要的是基礎課程,基礎課程一個是文言文,一是三個根,一定先從這裡下手。沒有這個你沒有根,你學什麼都學不好,用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把根紮好。出世間法《無量壽經》好,這一部經一生受用無窮,你把它學好,能講得很透徹,全世界每個地方都需要。但是你一定要發願十年不下山,你在圖文巴老老實實住十年,把學業完成,道業完成,你才能在全球弘法利生。沒有十年的定功,你不會成就。

  學院在此地今年是十年了,這個十年你們沒成就,希望下面第二個十年,你們不要浪費了,第二個十年浪費了,那就沒救了。一切放下,放下雜念,你們真正肯幹,我相信佛菩薩慈悲,常住的工作,有很多發心到這邊來參學的居士們,他們可以負起這個責任。寺院的管理我們可以交給在家人,我們可以付他工資,聘雇他來管理我們寺院。出家人什麼都不管,專心讀書,專心學佛,十年之後你們成就了。現在不能成就是什麼?你們拉雜的事情太多,妨害你的清淨心,你不能專心。我相信我們的寺院收入能夠雇得起幾個人,請他們來管理。只要你們好好的學,三寶會加持這個道場。希望大家多想想,不然的話,光陰一去不回頭,怎麼辦?你們想了之後再來告訴我,我希望大家個個成就。我們為佛法做個好榜樣,道場確實是正法,我們自己在認真學習,所學習到的都要落在生活上。

  這十種忍內容很精彩、很豐富,「二、外忍」,外忍你看它說的,「云何名菩薩外忍。菩薩從他聞惡言罵詈,毀辱誹謗,或毀辱父母兄弟姊妹眷屬」,這就是別人毀謗你,不毀謗你自己,毀謗你的父母,毀謗你的兄弟姊妹,這樣狀況,或者是毀謗你的和尚阿闍黎,毀謗你的老師,毀謗你的同學,「或聞毀佛法僧」,謗佛、謗法、謗僧。「有如是種種毀訾,菩薩忍辱,不生瞋恚,是名外忍」。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一般人遇到這個事情他忍不住,怨恨就生起來,瞋恚心生起來。佛菩薩不是這樣教我們的,我們要注意,佛菩薩教我們什麼都要忍,你才能有成就。像這些東西講得不錯,舉的這些例子,如果我們不能忍,我們肯定退心,這一退心我們的道業就失掉,全盤失敗了,損失不是別人,是自己。一個人要有成就,經上講的這麼多這些磨難,這些磨難你能夠通過你就成就了;你有一關不能通過,你就墮落了。又何況在這個時代,所謂是法弱魔強,你要不懂得忍辱波羅蜜,你怎麼會成就?什麼樣的苦都要忍,什麼樣的辱都要忍,堅持自己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才會有成就。過去社會上一般人,多少還學一點古聖先賢的教誨。現在完全沒有了,你做好事人家罵你,侮辱你;你做壞事,人家讚歎你也幫忙你。做好事,不但不幫忙,他還把你毀掉,你還做不做?看你能不能忍。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