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四八集)  2011/1/2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24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量壽經解》第三百零一面第二行,從當中看起:

  「如《維摩經.香積佛品》云: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此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這是《維摩經》上一段話,說香積國的菩薩根性與我們這個世間不一樣。由此可知,《易經》上所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是一個真理,物總是一類一類的。人也是志趣不一樣,根性不相同,善根福德因緣互有差別,興致相同的很容易聚在一起,興趣不同的就不太容易聚集在一塊。譬如喜歡娛樂場所唱歌跳舞的,喜歡這些的,跟我們喜歡聽經念佛的人,永遠走不到一起。我們的佛堂、講堂他們不會來,他們的舞廳、歌廳我們也不會去,跟這種情形一樣。十方世界諸佛菩薩,他要接引各個不同根性的眾生,也分別不一樣的國土,相同的根性他會生在一起,他有一個引力。在佛法裡面講他能看到光,這個光看到他很熟悉、很歡喜,自自然然他就到那個地方聚會,諸佛世界亦如是。娑婆世界耳根最利,用耳根用習慣的人,也自然到娑婆世界來了。香積國這是聞香,聞香是五根裡鼻根最利,他聞香能開悟,舌根最利,他嘗味能證果。

  所以維摩居士「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這個香積國教主這尊佛,「以何說法」?用什麼方法來度化眾生?「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不用言語,不用文字,「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律行就是戒律威儀,用什麼方法教他?用眾香就可以。眾香,我們相信這個香的氣味眾多,品類不一樣,這是那個國土的天人,凡聖同居土的。「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此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菩薩至少是方便土的眾生,他不是同居土的,同居土的是天人。就如同世尊教六道眾生,我們講普世的教育,講什麼?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這一定是相同的。佛說這些都在《阿含經》裡面,所以阿含這最初十二年是普世教育。菩薩是大乘裡面才有這個稱號,小乘裡面有聲聞、有緣覺,這個世界人天接著就是菩薩,佛教導他們,是讓他們坐在香樹下。我們知道這個香樹品類一定非常複雜,代表不同的法門,不同的善根福德因緣。聞此妙香就能夠開悟,就能夠證果,契入如來的境界。

  「今極樂妙香亦復如是,功德無邊,普熏十方,廣作饒益」。極樂世界的寶香,前面我們看到過,不但是性德的流露,而且有阿彌陀佛本願德行的加持,所以它有無邊的功德,也能叫十方眾生聞到佛的香,見到佛的光,最普遍的利益是幫助他增長正念,增長信心,這是最普遍的。如果善根深厚,福德因緣在將成未成之時,這個關鍵的時刻,聞香、見光都能觸發他的開悟。這個我們在古大德、祖師大德記載裡面看到很多,所謂六塵說法,屬於這一類。《華嚴經》上有一句話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句話意思很深,很不容易理解。這些經論我們讀多了,慢慢就能夠體會到,那是為什麼原因?我們現在也模模糊糊知道一些了,因為沒有一法不是性德流露,既然是性德,那一切都是能會通的。我們講三種現象,自然現象、精神現象、物質現象,它是通的,它當中沒有障礙,《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都是真實的。所以我們才體會到佛所講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高下差別,都在眾生自己根性不相同,外面境界確實沒差別。我們講這三種現象都沒有差別,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所以「能令聞香眾生,皆修佛行」,他開悟,他契入了,「塵勞垢習」這是煩惱,我們這邊大乘經上所說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華嚴經》上所講的妄想、分別、執著,「自然不起」,用這個方法幫助一切眾生斷煩惱、開智慧。下面說,「見經中第二十品」,第二十品是「德風華雨」。「極樂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這是經文上說的,「其香復熏十方世界」,這些都為我們顯示事事無礙的法界,這是諸法實相。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

  到這個地方這是一願,第四十四願,「普等三昧願」。

  【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

  這是第四十五,「定中供佛願」。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章裡頭兩願,我們看黃念老的註解,「右章中」,右面這章,「從至於成佛以前,表第四十四普等三昧願。定中以下,表第四十五定中供佛願。從第四十四以下諸願」,一直到四十八願,「皆為彼國以外,他方菩薩,聞彌陀名,得殊勝法益之願」。文字不多,交代得很清楚。前面四十三願,全都是說十方世界念佛求生淨土的,彌陀加持他們。向下,四十四願以下五願,最後這個五願是沒有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彼國是極樂世界以外的,不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以外的他方世界的菩薩。也就是講十方佛國一切菩薩,如果有這個緣分也聽到阿彌陀佛的佛號,正如同古大德所謂的「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菩薩級別不一樣,有十信位的菩薩,有十住菩薩、十行菩薩、十迴向、十地菩薩不一樣。無論是哪個等級的菩薩,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沒有不得利益的,這個不可思議!

  「首第四十四」,這個末後五願,四十四是第一,「為聞名得諸三昧,至於成佛之願。逮者,及也。《易繫辭》水火相逮。註曰:水火不相入,而相逮及。」我們常講水火不相容,可是《易經》裡確實有水火既濟這一卦,那換句話,真的不相容嗎?不是,能相容。能相容而不相容,那是緣不同,這個裡頭意思很深。不要說法界虛空界,太大了,我們單單講這個地球,或者再縮小我們單單講這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再縮小我們這個城市,這裡頭的居民能相容嗎?能不吵架嗎?能不衝突嗎?能。什麼時候能?大家都覺悟了就能,如果迷惑顛倒那就很難了。這就說是用真心就能,用妄心就不能。妄心為什麼?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損人利己這就發生衝突了,就不能相容,水火不相容了。如果一旦開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我是一個清淨圓明體,所有一切對立全化解了,不再對立,那不水火就既濟了嗎?對於我們現前眾生來說,佛陀教育太重要了。

  在過去陳大會先生跟我做過兩次訪問,訪問的題目叫「和諧拯救危機」,有第一集、第二集。這一次在這個月初我們在馬來西亞又遇到了,也做了一次訪問,我們叫這次訪問「和諧拯救危機第三集」。我們也邀請了馬哈迪,馬哈迪長老從外國回來,身體很疲倦沒參加。他把這個題目改了兩個字,他說「教育拯救危機」,很有道理,可見得他這個長老很重視教育。不過教育兩個字太籠統,教育很多,所以我又想了兩個字再冠上去,「聖賢教育拯救危機」,這樣就很圓滿,這兩個字不能不加。不加,現在每個地方都辦教育,教育挺發達,學校挺多,為什麼不能解決社會問題?所以講聖賢教育,聖賢教育好,包括所有宗教、所有族群的聖賢。「聖賢教育拯救危機」,用這個名稱,也把聖賢教育突出了。這是講到水火既濟,它本來是相同的,它是一個自性變現的,沒有不相入的。不相入,它不是正常,相即相入才是正常的。也就是說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當中,找不到有衝突的,為什麼?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怎麼會有衝突!

  「又逮者,追也。據《會疏》意,令聞名人,即時得諸三昧,故言皆悉逮得」。這個意思也好,這追是什麼?趕上了,勇猛精進他追上來了。讓聞彌陀名號的這些人,名號功德確實不可思議。我們這個世間聞名號的人多,很多,念佛的人多,聞名的人比念佛的人更多。有很多聞名,你問他曉不曉得阿彌陀佛?曉得。他念不念?他不念。阿彌陀佛什麼意思都不知道了,他說那是宗教、那是迷信。念阿彌陀佛能得好處,得什麼好處?他沒見到。可是他阿賴耶識裡頭有沒有淨宗的善根?有。這一生當中不成熟,有來生後世,遇到緣的話這個善根會增長。換句話說,我們每個善根成熟的人,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的人,都是過去無量劫以前也跟他們一樣,都是這麼走過來的。所以我們對這些人也祝福他們,要稱讚他們;不能輕視,不能小看他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幫助阿彌陀佛宣揚德號。差不多也是在十年前吧,我在香港講經,有一天在路上我坐在車裡,看到馬路上的行人穿上這襯衫、T恤,上面印的是奇奇怪怪的花紋。我這一想穿這種衣服到處走,為什麼不穿衣服印上阿彌陀佛?讓大家不都種了善根嗎?我這一提倡,果然就有人印,還有人印上經文的,甚至於還有人把佛像印上去的。我說佛像印上就不太好,衣服流汗再要去洗,不太恭敬,寫名號就可以了,用阿彌陀佛名號就可以了。這是什麼?這就是讓一切沒有接觸到佛法的人,或者對佛法有深重誤會的人,讓他一歷眼根永為道種。我們走在路上是也能念佛,不要太大聲,太大聲很耗力氣,不費力氣小聲念,從我們身邊走過的人,他能聽見我們在念佛。還有一種方便,現在有念佛機,很多人身上帶著念佛機,到處都聽到佛號,真的冥陽兩利,令許許多多眾生得聞彌陀名號,肯定他得殊勝法益。

  下面說,「《宋譯》曰:所有十方一切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號」,都是跟彌陀極樂世界緣分淺一些的人,要幫助他們,這些菩薩眾聽到彌陀佛號,「應時證得寂靜三摩地」。寂靜三摩地是什麼?就是經題上所講的「清淨平等覺」,為什麼這樣講?你要是真正了解阿彌陀佛這句話最淺顯的意思,我們就能體會到。名號可以翻,並不難翻,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智慧、或者翻作覺悟。所以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完全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智、無量覺,好翻。智慧從哪裡生的?從清淨心生的。覺從哪裡生的?從平等心生的,跟經題相應。所以本經,佛告訴阿難,你要不要見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誰?就是阿彌陀佛的別名,阿彌陀佛就叫清淨平等覺,就是無量覺、無量智,就這個意思。所以應時證得,這一聽到之後,菩薩根性利,煩惱輕、智慧長,所謂是一聞千悟。我們中國人講人聰明,聞一知十,聞一知百,菩薩一聞千悟,尤其是級別高的菩薩,像十地菩薩,我們一點都不會懷疑。「其中應時證得,亦即皆悉逮得之意」,這意思都能夠相通的。

  「清淨者,所住之三昧,無染無著」,因為他沒有執著,見思煩惱斷了,得清淨心,所住之三昧無染無著,「故曰清淨三昧」,這他得到的。「如《會疏》曰:寂靜三摩地,無縛無著,故名清淨。」縛是煩惱的代名詞,好像繩索把你綑綁起來,你不自由了。所以斷煩惱也叫解縛、解脫,你把煩惱解除了,脫離苦難得大自在。著是著相,跟縛的意思是相通的,這個地方統統都是煩惱的代名詞。「又解脫者」,念「謝」是動詞,念「解」是名詞,也就是說把煩惱解除了,脫離六道輪迴,脫離三界,這叫解脫。「所住三昧,離一切繫縛而自在,名曰解脫三昧。如《會疏》曰:止觀無礙,故名解脫。」解脫這個名詞境界差別很大,我們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華嚴經》上講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從初信位到等覺。初信煩惱解開了,脫離初信位,他就到二信;二信的煩惱再解開,他脫離二信就到三信,這叫解脫。他要沒有辦法解開,他就沒有辦法脫離,就不能提升。所以菩薩五十一個階級,每個階級都很不容易解開,頭一關是最難,頭一關我們現在都沒有辦法解開。頭一關就是小乘的初果須陀洹,《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要解什麼?見思煩惱裡頭,要把見煩惱解開,就是見惑。

  三界總有八十八品,佛在教學裡面把八十八品見惑歸納為五大類,我們好記。五大類,第一個是「身見」,我們有沒有把它解除?不再執著身是我了,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現在先給你講這個。往上面,再往上去到相當地位的時候告訴你,我所有也沒有,我與我所俱不可得。那是什麼?那是開悟的菩薩了,差不多十信心滿,就告訴你我所有的也是假的,也不存在,頭一個破身見。第二個破邊見,「邊見」就對立,相對的,我跟人就相對,跟事也相對,跟天地萬物也相對,就是你我他,這相對。所有一切衝突、業障、習氣,全都從相對裡面生出來的,如果相對的解開了,煩惱習氣一大半就去掉了。下面第三、第四中國人叫成見,某人成見太深,這是什麼?自以為是,就妄想、執著,全是錯誤的。因為有成見,你不能隨喜功德,你不能恆順眾生;如果成見沒有了,你就能修隨喜,你就能恆順眾生。所以這些東西,我們堅固執著這一關突不破,突不破我們今天是什麼地位?佛教小學是十信位,我們在佛教小學的門口沒進去。見惑放下,解開了,你才脫離凡夫的地位,進入聖人,初信位的菩薩是聖人,不是凡夫了。他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決定不墮惡道,七次往返他就脫離六道輪迴,你看解脫了,他就能脫離了。到第七信菩薩就脫離六道,他就生到四聖法界方便有餘土。我們就曉得,解脫這個名詞,也是從初發心到妙覺果位天天都用它,解脫就是放下,解就是放下,解開,脫就是脫離,提升了,向上提升了。不斷向上提升,到究竟果位第五十二個次位,這究竟位。

  《會疏》裡面說一句,「止觀無礙,故名解脫」。止是放下,觀是看破,止觀沒障礙,不但沒有障礙,就像前面講的水火既濟,它相輔相成,止幫助觀,觀又幫助止,互相幫助,這解脫。「又曰:念佛三昧,能除一切煩惱,能解脫生死,故須名清淨解脫三昧。」一切三昧當中,三昧也是梵語,印度話,也可以翻,這些都叫做尊重不翻。三翻作正,昧翻作受,三昧是什麼?是正常的享受,也翻作正定。換句話說,正常的享受是定,是清淨心。喜怒哀樂都不正常,為什麼?心動了。諸佛如來,像阿羅漢就得正受,他在一切境界裡不動心了,不會受到外境的干擾,這叫正受,梵語稱之為三昧。念佛三昧能除一切煩惱,我們今天念佛煩惱除不掉,為什麼?功夫不夠,這句佛號沒念熟,功效沒有把它念出來。怎樣是功效念出來的樣子?煩惱念掉了,就是念佛三昧的樣子。譬如順境、善緣,人生歡喜心,歡喜也是情緒,也是你動了妄念,你被境界轉了,一句阿彌陀佛把這種歡喜心壓住,恢復正常。遇到逆境、遇到惡緣,瞋恚心生起來,怨恨心生起來,這都是不正常。儒家用禮來節制,情緒可以發作,不要太過分,這裡頭有分寸的,別超過,儒不出六道輪迴用這個可以。佛要超越六道,超越六道這東西不行,一定要把它除得乾乾淨淨。所以這一句佛號功德大!外面境界接觸了,裡面七情五欲起來,立刻用這句佛號壓下去,這就功夫。這是把你的精神專注在佛號上,你就不會受外面境界干擾,這叫功夫,這叫真念佛。

  念到什麼程度?念到外面境界接觸也不干擾,不念佛也不干擾,心也是平靜的。這是什麼?這就叫念佛三昧你得到了。不念佛也是這樣的,念佛也是這樣的,統統不受外境干擾,要練習。《論語》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習就是要在生活上練習,要練這個功夫。我們雖然學不知道習,也就說在日常生活上,這句佛號沒用上,還是讓我們情緒不斷的發作,每天依舊生活在七情五欲的世間,這是什麼世間?這是輪迴的世間。每天七情五欲往外面透,這個心叫輪迴心,輪迴心所造一切業,都是輪迴業,念佛也是輪迴業,念佛是輪迴裡面的善業,來生得福報,不能斷煩惱,不能解脫,這不能不知道。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所以修行,我們實在講只有在學佛,沒有修行。修是修正、修理,行是行為,起心動念是意業的行為,言語是口業的行為,身體動作是身業的行為。我們天天學佛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我們所學的沒有對上,兩回事情,它不是一回事情,這就是什麼?學而不習,學而不修。《論語》上講的習,跟我們佛門講修是一個意思,我們天天在學沒有修,我們這些煩惱習氣沒把它修正過來,這時候功夫不得力,談不上功夫,沒有功夫,沒有用功哪來的功夫?

  學了真幹那就叫功夫,譬如你真幹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真的用這句阿彌陀佛把它壓住,才壓住怎麼樣?它又起來,好像總是壓不住,這是你在做了。不是壓不住,你的功夫還不得力,煩惱習氣的力量比你念佛的力量大,你壓不過它。你要努力認真去幹,天天幹,時時刻刻提起來馬上就幹。三年五載大概在念佛一個小時當中,還有三、五個妄念,功夫慢慢得力了。念上個五年、六年,進念佛堂念一支香一個半鐘點,一個妄念沒有,那叫功夫得力,還不叫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什麼?不念佛的時候,日常生活當中外面所有境界,你看到都不動心,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三昧,三昧成就往生就成就。得念佛三昧的人隨時走,阿彌陀佛隨時來接引你,你念頭只一想佛來接引我,佛就來了。不要怕,十萬億佛國土的距離,我們這念頭才起,佛已經知道了。佛為什麼來接你?因為你對這個世界一無所求,一無所念,他就來了。我們今天求佛,求佛來接引,佛為什麼不來?我們對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牽掛,很多沒放下的。佛要是真來了,我們還不想去,那佛也不好意思,所以佛不來,你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他就真來;你是假的,他不來,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所以念佛三昧真的能除一切煩惱。

  這句話你如果真能記得,在日常生活當中喜怒哀樂,或者講情緒發作的時候,這一句佛號能把它伏住。密宗裡三密相應,效果就更大,我們雖然是專修念佛法門,但是也可以用它這種方法來幫助我們,就是念佛加上觀想。觀想什麼?《金剛經》上兩句話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境界現前,你立刻提起這兩句,你就恢復正常,就不再情緒化。記住,時時刻刻要提醒,在在處處要提醒,不能提醒你就迷了,你就跟著境界轉。跟著境界轉,就叫用輪迴心造輪迴業,你怎麼能出得了輪迴?要想出輪迴,我們只造西方世界的淨業,「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淨業。這個世界六根對著六塵是染業,讓我們的六根統統對著阿彌陀佛,才能夠遠離這些染污,不再著相,萬緣放下了,我們才真正去得了。真幹的人,人家做出榜樣給我們看,他能做到,我們也能做到,三年五載就成就了。成就之後你還沒有往生,佛還沒來接引你,你自己心裡想去,他還沒有來接引你,那肯定佛給你任務。佛的光明、智慧、願力加持你,這個世界上肯定有很多跟你有緣的人,你去接引他們、去幫助他們,多帶一些人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這麼個任務。絕對不是叫你在這個世界有什麼享受,沒有這個意思。五欲六塵稍稍有一點貪戀,你就墮落了,你就去不了,這不能不知道的。縱然三昧成就住在這個世間,那就是菩薩再來,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在隨喜裡頭學妙用,「隨緣妙用,威儀有則」,給一切初學人做好榜樣,給社會大眾種善根,這個住世就有意義了。所以念佛,能除煩惱,能解脫生死。

  「又普等者,普者普遍,等者平等。《悲華經》謂之遍至三昧」,這平等叫遍至三昧。「《芬陀利經》謂之普至三昧。《宋譯》謂之普遍三摩地。《唐譯》謂之平等三摩地門」。這是本經不同的版本,以及大乘經論裡面對於普等兩個字的解釋,多看看,它的意思我們就明瞭,普遍平等,這是講用心。《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接著就是「平等」,最後是「覺」,這個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會疏》釋曰:若依諸師,但是菩薩所得三昧名也」,也是三昧的一個名稱。「憬興云:普者,即普遍義。等者,即齊等義。所見普廣,佛佛皆見,故所住定,名為普等」。這是佛知佛見,為什麼?如果就真諦來講這是如來境界。普是無所不見、無所不明,等是平等,只有明心見性才真正見到法法平等。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實在是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什麼人見到?明心見性,也就是說《華嚴》圓教初住菩薩才有普等三昧。普等三昧,我們就知道了,剋實而論是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裡面法身菩薩才有。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還沒有,十法界六道就不說了,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都沒有,他們有清淨三昧,他沒有普等三昧,要見性才有普等。

  「玄一云:由此三昧力,普見諸佛世尊,故言為普。平等現無所不見,故言普等。」也是剛才所說的意思,實際上就是《還源觀》上說的,三種周遍裡面的第二種。也是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最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還源觀》第二句說「出生無盡」,但是它是平等的,確實沒有高下。所謂高下是六道凡夫一種錯覺,錯覺怎麼產生的?是從分別執著產生的。離開分別執著不就平等了嗎?所以一切法本來是平等的;那個不平等是我們自己的成見,不是別的。法法皆如,法法皆是,如什麼?如其性。是什麼?是性,性相一如,體用不二。「若約選擇本願正意」,這是這麼多種的講法,在彌陀四十八願裡面是什麼意思?「則是念佛三昧德號也」,這是四十八願裡的意思,是念佛三昧的德號。「普謂普遍,凡聖通入之義」,六道凡夫,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聲聞、緣覺、菩薩是聖人,小聖,法身大士是大聖,大聖、小聖、凡夫統統都從念佛法門悟入,這是普的意思。「等謂平等,念一佛功德,等同一切佛之義」。你有沒有聽明白了?你要是真聽明白了,你就念一尊阿彌陀佛,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全念到了。《華嚴經》上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一就是阿彌陀佛嗎?不一定,任何一尊佛,一佛就是一切佛,一切佛就是一佛,平等義!

  我們為什麼一定不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偏念阿彌陀佛?本師釋迦牟尼佛叫我們念阿彌陀佛,你聽不聽話?有聽話的、有不聽話的,我見過。早年我在香港講經,有一位法師他就是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不念阿彌陀佛。他問我們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我說釋迦牟尼佛叫我念阿彌陀佛,我就念阿彌陀佛。他不聽釋迦牟尼佛的話,他要念釋迦牟尼佛,可不可以?當然可以。只要你一心專念,念到一心不亂,你要是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會來接引你。同樣一個道理,經也是如此,念這部《無量壽經》,就是念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經,一即一切。如果我們在這兩句話裡面聽懂了,聽明白了,從此之後死心塌地,什麼都不要了可不可以?可以。有人這麼幹嗎?有。你要問哪一個人?蓮池大師,我們淨土宗第八代的祖師,明朝末年人。他老人家明白之後說了一句話,「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不再搞了,把那部《大藏經》放下,就一部《阿彌陀經》,他是專念《阿彌陀經》。八萬四千行,這是行門,念佛的方法,八萬四千方法,他只修念佛法門。哪個人喜歡,自己去修。他不幹了,他完全放下了,一本《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他成為一代祖師,也是通宗通教,顯密圓融,到最後徹底放下。

  「《菩薩念佛三昧經》曰:譬如眾生,若依須彌金色之邊,其身即與彼山同色;所以然者,山勢力故。」我們先說這,這是比喻,這個比喻也不難懂,我們說一個更容易體會的比喻,跟這個意思相接近。當太陽下山的時候,你看到那紅紅的太陽,陽光不刺眼,你能夠用眼睛對著它看。如果你是穿白的衣服,你那衣服都染上紅色,你的身體也染上紅光,這比喻就更容易體會到,什麼緣故?日落的勢力故。也就是中國古人所講「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你接近哪個境界,你會受這個境界的感染,凡夫。只有菩薩才不受感染,凡夫是決定受感染的。學習的環境就非常重要,所以從前修行人把道場建立在山上,人跡罕至之處,它清淨,沒人去,自己也不下山,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不被外面環境所污染。現在難了,太難太難了,為什麼?山上建的道場,像在中國五台山、峨嵋山這些名山,現在纜車可以進去,你看多方便,遊客就很多很多了。寺廟裡有電視,全世界幾乎這些頻道都能收得到,道人不出山他天天知道天下事,他的心會不受感染嗎?就不可能。這些東西,說真話這是魔道,不是聖賢之道。

  我曾經有魔王波旬來找過我,我問他:來找我幹什麼?我沒得罪你。他說我沒有跟他商量,就侵入他的道場。我說「沒這個事情,什麼時候侵入你道場?」原來我們有一個電視,電視不是我做的,陳彩瓊居士她做的,不是我做的。可是這個電視裡面內容,確實是播放我講經的這些節目。於是我這才恍然大悟,電視是魔王的道場,網路是魔王的道場,無線電這些電台都是魔王的道場,我的確是沒有跟他打過交道。我們今天也用了網路,也用了衛星電視,所以他來找我。我說好吧!請你護法,我在我們這裡都供養那個牌位,魔王波旬的牌位,請你來聽經,請你來護法,請你發一點慈悲心不要讓這個世界毀滅,讓這個世界眾生也感激你的慈悲,每天燒香念佛迴向給你供養。這不是大家都好嗎?有什麼過不去的?其實魔他沒有別的,名利心很重,貢高我慢、嫉妒心也很重,我們今天把所有的功德都迴向給他,我們替你做事情,我們替你打工,所有的利益統統歸你。所以佛在世他護法,佛滅度之後,他破佛法。我們今天要學釋迦牟尼佛,邀請他來護法,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性本善,佛在大乘經上說得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魔本來也是佛,只是煩惱太重變成魔了。他如果知道煩惱性空,他就能恢復本性。這是我們自己修行,也應當幫助他們的。

  下面又舉個比喻,「又如諸水悉入大海,同其一味;所以然者,以海力故。」這就契入它的境界,契入它的境界就變成一味。陸地上這些大江大河水統統流入大海,沒有流入大海,河水味道不一樣;流入大海,味道統統一樣,用這個比喻。「若人得念佛三昧,亦復如是。是普遍義也」。念佛三昧像大海,念佛三昧像大山,你入它的境界,你自然就跟它合而為一。「《文殊般若經》云: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禮念阿彌陀佛,於中國佛門農曆年,一般道場都拜萬佛懺,做這個法會。萬佛懺大概至少都要十天到半個月,這個法會才能做圓滿,就拜萬佛!我們想想,是拜萬佛好,還是專拜阿彌陀佛好?我相信諸位心裡就很清楚,拜萬佛好像給一萬多尊佛結了緣,你的心念是散亂的;如果這半個月一天拜三千拜阿彌陀佛,你的心是專一的,不是散亂的,而是一心不亂,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一般人一天三千拜他很辛苦,如果果然能夠堅持,他拜個三天、五天就會很輕鬆。這兩種法會的方法都是非常殊勝,可是功德不相同。修福德呢?福德也不相同,功德、福德都在存心,你心地要清淨專一,功德大,福德也大;心地要是散亂,只有福德,沒有功德。而且福德也不如一心拜阿彌陀佛的功德大,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

  下面,「《讚阿彌陀佛偈》云:我以一心讚一佛,願遍十方無礙人。是平等義也」。「《會疏》以清淨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為念佛三昧。蓋念佛三昧為寶王三昧。具是一切三昧功德,自當同具種種三昧之名也」。這是《會疏》裡面所說的,說得好。他以清淨三昧得清淨心的;解脫三昧,這個簡單講是離苦得樂;普等三昧,這前面所說的,這三種都叫做念佛三昧。換句話說,念這句阿彌陀佛可以得清淨心,可以得到真正的解脫,離苦得樂,可以得到普等三昧。普等是法身菩薩所證的,清淨、解脫是二乘菩薩所證的。所以念佛三昧為寶王三昧,這寶王是讚歎它,為什麼?念佛三昧具足一切三昧功德。你要問為什麼?因為一切功德不出四十八願,彌陀四十八願可以說已經具足一切三昧功德了。自當同具種種三昧之名,所以尊之為寶王三昧。都在這個地方顯示念佛功德的殊勝,真實不可思議。世出世間、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一句彌陀名號全都包括了。哪一法能離開無量覺?哪一法能離開無量智慧?所以一句名號統攝一切法門,一個不漏。能遇到這個法門的眾生,福德、因緣、善根可以說都是第一殊勝。不是具足這樣殊勝的善根福德因緣,你怎麼會遇得到?

  遇到,不肯修呢?古大德常說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這是什麼原因?只要是聽到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肯定往生,這一生不能往生,來生;來生不能往生,後生;縱然無量劫之後,他還是憑這個佛號往生。這個道理我們了解,一切眾生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善根是有了,福德未必有;有福德,未必有因緣;一定要善根福德因緣同時具足,這一生才會有成就。我們現前因緣有了,大家都遇到這個緣了,能不能成就?在善根。善根是什麼?信解。你是不是真的搞明白?為什麼?沒有真正搞明白,你就會懷疑,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你對它的信心不真,帶著疑惑。福德是真幹,沒有福德就是沒有真念佛。要知道,念佛人是世出世間第一個大福報的人。你在這個世界上擁有千億萬的財產,億億萬的財產,沒用,死了帶不去。「阿彌陀佛」,你死了以後就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去,你說哪樣能比?在這個世界上你做大梵天王,做摩醯首羅天王,死了還要搞輪迴出不了六道。再高的地位,再高的權勢,再大的財富,沒用,人何必為這個去奔波,去自找苦吃?生活在這世間很簡單,一般人一天三餐飯,一件衣服可以穿二、三十年,你還操什麼心?蓋個小茅蓬可以遮蔽風雨,多自在!那叫幸福美滿。無憂無慮,無牽無掛,逍遙自在,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天上人間第一等大福報。在這個世間一生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說你多快樂。這樣的人,中國古人講「人到無求品自高」,世間人稱你為高人,高在哪裡?高在無求、無爭。別人爭,我讓他;別人求,我不求。

  能讀聖賢書,天天親近佛菩薩、親近聖賢,多快樂!這一生當中一天都不空過,消業障、積功德,斷煩惱、長智慧,你說你多自在。你要不是對於聖賢教誨真正明白了,你做不到,你會去貪圖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你就掉在坑裡去了。那是什麼坑?那是六道輪迴的坑,你墮落在那裡面去。那裡頭墮落進去很容易,從那裡頭出來太難太難了,為什麼?愈陷愈深,造作的業愈造愈重。從這些地方我們體會到,世尊當年在世,為什麼要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你就明白。四十九年長時薰修,聖人真實教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才會有成就,你才真正找到永遠解脫六道輪迴的門路。這個門路是八萬四千門路裡頭最殊勝的,通暢無阻,人人都能夠行得通。其他道路有,有相當艱難,沒有智慧、沒有能力你通不過。這個門路,阿彌陀佛在前面帶著我們走,只要跟定阿彌陀佛決定不會迷失方向,不會迷入歧途。所以凡夫修行成佛,最穩當的法門,最容易的法門,最簡單的法門,最可靠的法門,也是最快速的法門,而且成就最高的法門,你遇到了。你要把這些話真聽懂了,你這一生就沒白過,決定得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今天我們在此地一會,若干年後我們在極樂世界再會,我們互相尊重、互相敬愛,如同父子兄弟姊妹。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的關係全變成同學,極樂世界修學的環境無比殊勝。《往生論》上讚歎的極樂世界三種莊嚴,老師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這同學莊嚴;第三是國土莊嚴,那就是修學環境莊嚴。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實際上講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要認識清楚了,這一句佛號就能讓你得到這三種究竟圓滿的莊嚴。所以《文殊般若經》上這句話,意味深廣無際,讓我們死心塌地不再有疑惑,「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

  「《讚阿彌陀佛偈》云:我以一心讚一佛,願遍十方無礙人。是平等義也。《會疏》以清淨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為念佛三昧。蓋念佛三昧為寶王三昧。具是一切三昧功德,自當同具種種三昧之名」。這些話都是幫助我們堅定信心、堅定願心,這一生當中我們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永恆不變,什麼都能夠捨。這個地方附帶給我們解釋「三昧」,這是印度話,「即三摩地」,我們在經上這些名詞看得很多,三摩地、三昧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定,三翻作正,昧翻作定,也翻作正受。「詳解見第二品」,前面詳細講解過,此地在這地方順便再提一提。下面是「總持」,總持這是用中文翻譯過來的,梵語叫「陀羅尼」,翻成中國意思叫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意。「謂持善不失」,善法你能保持不會失掉。「持惡不生」,對於惡法不會生起。「並能持無盡義」,前面第二品也講過。「深妙之總持,故曰深總持」。我們念佛人,諸深總持,實際上就是一心持念彌陀聖號,一生決定往生不退成佛,這就是此地所講的諸深總持。「十方菩薩,因聞名故,得諸三昧,與深總持,安住定中,得成正覺,故曰至於成佛」,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我們學了要增長信心,堅定正願,一心一意決定求取。

  就像蕅益大師所說,有人問他老人家,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希望得到什麼品位?他跟人說:我只要能得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非常滿意了。蕅益大師不是普通人,這個人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肯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你一看他註解的《彌陀經要解》,註得多好,印光大師說,「即使是阿彌陀佛再來,給《彌陀經》作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話說絕!印光大師的身分露出來了,他是西方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菩薩這樣讚歎,那蕅益大師是什麼人我們就可想而知。這就是說明,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那個功德都是無與倫比,無比的殊勝。為什麼?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嗎?真正不可思議。所以這一願普等三昧願,太殊勝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