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 (第二集) 1983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1-0002
《佛說阿彌陀經》第二講,還是繼續的給諸位介紹,「淨土科學觀」的第三段,在第三段裡面要給諸位介紹的是通途斷惑。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佛法的概略,以及修學的態度、要領,從前面結論上來看,我們曉得佛法的教學、修學,都是合乎科學的統系,合乎科學的精神,合乎科學的方法。佛法實在可以說得上是博大精深,在一般教學過程上來講,也就是說到斷惑證真。所謂的真,都是講的真如本性,眾生迷失了真如本性,佛法的教學,無非是教一切眾生,如何恢復他的真性。
我們看表解上所說到的,我們用這兩個圓圈來代表「本性」,這兩個圈是不得已而畫出來的,諸位一定要曉得,實際上它是一個圈,不是兩個圈。今天第三段,我們討論通途斷惑之原理,我們用這個圈來代表真如本性。在有情眾生來說就叫做「佛性」,所謂有情就是有感情的。我們今天學說裡面所講的動物,凡是動物都是有情識的,所以這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本性。在無情上來說,無情就是包括現在所謂的植物與礦物,這叫無情,無情的分上我們叫它做「法性」。但是,諸位要曉得,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並不是有兩個性。因此情與無情它的關係我們就明白了,《華嚴經》裡面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道理就是在此地。經裡面給我們說,像《楞嚴經》裡面講的「性一切心」,性就是指真如本性,一切就是有情、無情,心當作本體講。真如本性是一切有情、無情眾生的本體,拿今天學術界的話來說,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在佛法裡面稱之為真如本性。《華嚴經》裡面講的一真法界,都是說的這個境界,說的這個事實。
現在問題是發現真如本性,怎麼變成了情識,變成這個東西。我在這個圖裡頭畫的,這裡頭有白的圈圈,有黑的圈圈。這個白的圈圈我們把它比喻作善的種子,黑的圈圈把它比喻作惡的種子。這就是原本是很清淨的,現在裡面為什麼會有善惡?諸位要曉得,這就是經論裡面所講的真如本性,一變為阿賴耶識。但是諸位要曉得,阿賴耶識的這個圓圈,就是這個圓圈並不是兩個圓圈,實際上是一個。為了我們辨別一個清淨,一個染污,為了區分這個染淨,我們把它畫成兩個圓圈,實際上是一個圓圈。就是原來是這個樣子,現在變成這個情形,裡面有善惡種子,這個我們叫情識。在唯識裡面稱之為阿賴耶識,這種情形是阿賴耶識,像這種情形也稱為真如本性。
今天我們雖然不談唯識,可是這段與唯識有密切的關係。變成這種情形之後,這個裡頭就有善惡的種子,白的代表善,黑的代表惡,於是它就變現出見相兩分。什麼叫「見分」?什麼叫「相分」?見分是「精神」,所謂相分就是「物質」。諸位一看就曉得,我們這個世界,不外乎是精神與物質之結合。說到物質,包括我們的身體,我們這個肉體是物質,外面六塵境界是物質。精神就屬於心理,物質屬於是生理的,精神與物質也是同源,同發生在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真如本性,所以說性一切心。精神迷的時候,自己束縛了自己。「迷縛為二執」,二執就是我執與法執,就變成這兩種執著,這是有情眾生生死的根本。人我執,我執是三界之內所謂分段生死的根本;法執,是三界之外變易生死的根本。所以迷了佛性、法性,變成兩種執著。如果把這兩種執著打破,解脫了,這是佛學上沒有的名詞,我們在此地假定給它定個名詞叫「心能」,這是對這邊來講的,這就是心的能力。心能是什麼?在佛法裡面講就是般若智慧,無量無邊的智慧。
再從這邊來看,相分就是物質,「物質收縮為原子」,這是今天科學家所講的,「分解為質能」。分解為能量,質量跟能量是一不是二,所以質量可以化為能量,能量可以化為質量。今天科學裡頭所發現這個變的方法,這是以動,是以極大的速度,可以把物質變成能量。現在科學家懂得,在原理上已經肯定、承認了,質與能可以互相轉變。換句話說,能量可以變為物質,物質可以變為能量,可以互相轉變。現在科學家已經接近轉變的邊緣,雖然這麼說把質變成能,就是現在所謂原子彈,這個原理就是這麼發明的。可是如何能夠將能量變為物質?現在科學家曉得有可能,但是依然做不到,沒有辦法,不曉得怎麼變法,知道是能變,可是不知道是怎麼個變法。
諸位要曉得,宇宙之間這個能量是無量無邊的,如果有一天有辦法將能量變為物質,諸位想想,我們的資源,我們的物質還會有缺乏嗎?不會!今天全世界每個國家政府都感覺得人口的壓力,想方法來節制人口。諸位想想,為什麼要節制人口?就是大家覺得我們地球上資源是有限的,如果人口要無限的膨脹,總有一天我們的資源會枯竭,怕這點。要想控制人口增加率,諸位曉得,這是個很笨的一種消極方法。聰明、積極的辦法應該怎麼做法?應該去研究怎麼樣使能量把它變成物質。那世界上人口再多,我們不怕,為什麼?有的是資源。真的要是把這個能量變成物質的話,確實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那還怕什麼?
但是科學家、哲學家今天能夠發現的、能夠理解的,只是佛法相分這邊。至於見分這邊,就是精神這邊他還沒注意到,不要說他沒發現,他現在還沒注意到。而在佛法裡頭早就說明,佛法是著重在見分這邊,就是在精神這邊;而不著重在相分,物質那邊。為什麼?因為在原理上,佛告訴我們「相隨心轉」,換句話說,相分是隨著見分轉的。因此只要在見分上、心能上解決了,這個物質是不成問題的,是沒有問題。我們要是看看《彌陀經》裡面講的西方極樂世界,他們的科學比我們發達,因為我們現在只知道這個原理,不知道怎麼個變法,西方極樂世界早就知道這個變法。而且這種變的方法就是能變為質,質變為能,不是某幾個科學家用些儀器才能夠變,不是的。西方極樂世界人人都有把能轉變成質,質轉變成能,有這個辦法,有這個能力,家家有這個能力,所以說那個地方是科學世界;我們這個地方科學的發展,跟它相比差得太遠了。
我們繼續再往下面看底下這個解釋,轉變在佛法裡面是講「靜」,就是講定的功夫,禪定。甚深的禪定能夠把我法二執打破,變成了無量無邊的智慧光明。這邊告訴我們「見相淨」,淨是清淨,見分與相分清淨了,所現出來的相就是淨土。這個西方淨土就是這麼來的,它見分清淨,相分清淨,裡面只有善法,沒有染法,只有善沒有惡。「見相要是穢,則現穢土」,穢是不清淨,見分跟相分不清淨,就是帶著有無明煩惱、貪瞋痴慢,有這樣的心就現惡相,現不平等、鬥爭、互相殘害,這種不清淨的相,現穢土。
因此可知「十界心造」,十是講十法界,十法界從上面講是佛、菩薩、緣覺、聲聞;下面這是六道,有天、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這是大家所熟知的,這個十法界是心造的,這個心就是見分,就是我們講的見分,是你見分所造的,十法界的轉變既然是你心造,當然是你心轉的。所以你今天想成菩薩、想成佛能不能做到?能做到。為什麼?因為你有心,這是要心去轉變它。
佛法的理論亦如是,所以在結論上告訴我們,「見相同源」,見分、相分同一個阿賴耶識,同發生在阿賴耶識裡頭。「心物不二」,這是心,精神這個部分是心,精神跟物質不二。「染淨一如」,染與淨是一體的,悟了,覺悟就清淨,迷惑了就染污,所以染淨是一。「質能同體」,這是今天科學所發現的,因此體上講是一如,相上講它有差別。用那是各有各的用途,因為它相不一樣,它作用就不一樣。譬如像水,水在液體的時候可以解渴,可以行舟;它要在固體,結成冰,冰有冰的作用,它就有障礙,把它築成一道冰牆它就變成妨礙;如果把它加熱變成水蒸氣,它可以推動機器。從前的火車是用水蒸氣推動的,輪船也是用蒸氣機來推動的。由此可知,雖然體是一樣東西,你看它變成氣體,它的相是氣,變成液體,變成固體,這個相不相同,它作用也就不一樣。《華嚴》告訴我們「一切唯心造」,《唯識論》裡面給我們講「萬法唯識變」,都是說的這個道理。
通途的成佛,所謂成佛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成佛的道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道理,必須要「斷二種障,要轉識成智」。所以千經萬論,八萬四千法門,全都是發明這個道理。哪二種障?第一是煩惱障,要「斷煩惱障,我執破」,不再執著這個身體是我,也不再執著能夠思惟想像的是我的心,不執著這個肉體是我的身,我執就打破了。我執打破了,三界之內的分段生死就盡了,這個我們講「證大涅槃」,涅槃是印度話,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不生不滅。第二「斷所知障,法執破」,界內、界外的變易生死就盡了,「證大菩提」,菩提是覺,就是大智、大覺,圓滿究竟的大覺悟,這是斷二種障。這兩種障礙了我們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必須要把它斷除。
斷了二種障就轉識成智,這多少要懂得一點唯識學,就很容易明瞭。要「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就是眼耳鼻舌身識,眼識、耳識乃至於身識,這個前五識成就所作的智慧作用。「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第六就是意識,我們現在把它當作心,實際上它是妄心,把它一轉變變成妙觀察智,因為第六意識善於分別,它轉變就變成妙觀察。第七識它是一種執著,所以說我執、法執,它的執著能力最大;現在把它轉變,它不執著了,不執著人我,也不執著法我,這就變成平等性智。有執著就不平等,所以有第七識的存在,決定沒有平等心;轉第七識才有真正的平等性智,平等心現前。「轉第八為大圓鏡智」,這個大圓鏡是比喻,第八識就是阿賴耶識。就是前面我們所畫的兩個圈圈,見相同源的大圓鏡智,這叫根本識。大圓鏡是比喻,大是比喻它廣大無邊,因為它含藏無量無邊一切法,圓是圓滿,這個鏡,好像一面鏡子一樣,無所不照。
在修行功夫上來講這個斷障轉識,佛在一般經裡頭說有「五十二個位次」,就是階層一層一層的。時間上講要「三僧祇劫」,所謂是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夠把這個問題斷除。由此可知,這是個很大的問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佛說得雖然是容易,可是諸位要曉得真正能夠理解,實在是不容易;理解之後又能夠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的,更不容易。照這個方法來修行,能夠保持著不退轉,一直達到轉識成智的目標就更難了。因此,在整個佛法上來說,一般接觸過佛學的高等知識分子,對於佛法可以說無不羨慕。雖然羨慕,他也懷著恐懼,認為什麼?理,實在太好了,太圓滿了,但是做不到,正如古人所謂望洋興歎。這一般接觸佛法的這些聰明才智之人,也是望著佛法而興歎。特別是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確實是不容易斷惑轉智。為什麼?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無論是我們所學習的、所見聞的,無不是增長二執,無不是增長見聞。諸位要曉得,增長見聞就是增長所知障,你要斷所知障,天天所知障在增長,怎麼能斷得了?在社會上天天是增長欲望,增長欲望就是增長貪瞋痴,那是增長的煩惱障,你看這個二障要斷,卻天天在增長。所以佛法的修學就成了一種很大的障礙。
可是八萬四千法門,無論是哪個法門,如果說不斷二障,不轉識成智,而能成佛作祖者,無有是處,沒有這個事情,沒有這個道理。這樣看起來,我們還會有成就的希望嗎?要成就除非只有這麼個法門,「特別法門」,特別在哪裡?特別在不要斷煩惱,不必轉識成智就成就。這個太奇怪了,簡直叫人不可能相信,因此這個特別法門也叫做難信之法。如果沒有這個法門,我們這個時代眾生學佛絕不會有成就。而佛給我們開了這個法門,末法時期的眾生才有得度的機緣,真正是得到了一線光明。
特別法門裡面,我今天要給諸位說的一個是事,一個是理,理事都特別,這個特別法門就是佛法裡面的,「淨土宗,持名念佛」。先跟諸位講「淨土之事」,當然在此地不能夠詳細介紹,詳細的介紹我們要到經文裡面,跟諸位再細細的來研究、討論。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這個依報就是生活環境,那邊黃金為地。黃金為地是怎麼說?這個意思就是講馬路路面,我們今天地球上造的高級公路,這些道路用柏油鋪的,柏油所鋪的路面,我們覺得這很不錯。西方極樂世界鋪道路地面,就像我們這邊用柏油,它那邊是用黃金,諸位想想,這個世界多麼的富足,金地,金地是指道路。
「七寶行樹,七重欄楯,七寶樓閣,七寶蓮池,八功德水」,在這經裡面所看到的都是七。所以有的時候同學來給我講,他說家家門口都是七寶,七重行樹,七重欄楯,七寶樓閣,那有什麼意思?有什麼好看?諸位要曉得,經典裡面所講的七不是代表數字,而是代表圓滿。所謂圓滿的意思就是隨心所欲,我希望我院子裡面有什麼花,有什麼樹,這個院子自然就有這個花,就有這個樹。喜歡有多少棵就有多少棵,喜歡怎麼排列就怎麼排列,一切隨心所欲,這就叫做七;與《華嚴經》的十一樣,它是表法的不是數字。七之表法,在我們東方所謂四方、上下再加上當中,這叫做七,所以是很圓滿;《華嚴經》裡面十,從一到十是個圓滿的數字。《彌陀經》講這個七字,跟《華嚴經》講這個十字,是同樣一個意思。所以這個金地、寶樹、欄楯、樓閣、蓮池、八功德水,這是我們講的生活環境裡頭,舉個簡單例子。
煩惱障盡了,那個世界好,好在此地,你生到那個裡面這麼好的環境。在我們世界,我們講美國很富足,美國有也有窮人,但是諸位要曉得,美國那個窮人家裡面都還鋪著地毯,由此可知,他們的生活水準之高。西方極樂世界哪家道路不是黃金?哪家不是七寶行樹,七重欄楯,七寶樓閣?由此可知,在十方世界裡面,生活環境這個水準最高的,的確要算是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它的生活水準之高,家家富足,人人富足,沒有煩惱;換句話說,物質上所需要的他沒有缺乏。不會像我們這個世界為衣食而操心,每天忙著生活,西方極樂世界不必。所以到了那個地方去,他因為沒有煩惱障,煩惱自然斷掉了,不斷而自然就斷掉了。
再講所知障,第二個「說法」,這就是講教育,這是生活,這是教育。教育在人身上來說比什麼都重要,我們中國古人早就說過,「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說明教學的重要。我們要建立一個國家,要統治那些老百姓,在政治設施上什麼最重要?教育最重要。西方極樂世界也不例外,阿彌陀佛也曉得教育重要,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統治,是用教學來統治。而且是「六塵說法」,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都說法,不必要人講,你眼見色,開悟,一見色開悟了;耳聽音聲,一聽又開悟了;吃飯,嘗味道,又開悟了。無所不覺,無所不知,這個世界本身了不起。我們今天的教學無可奈何,在今天我們的科學發展,利用電視已經覺得很進步了;要比起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那我們差得太遠了。
還有一樁事情,就是「清旦供佛」,經裡面所說的,每天早晨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好像我們這裡出去參加晨跑,或者是早操,有益於身心的健康。極樂世界這些大眾,他們早晨也有這個習慣,早晨出去散散步,可是他們是有目標的。他到哪裡去?十方世界有諸佛,早晨帶著花,帶著天花去供養佛去。不是供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自己家裡的佛,本世界的佛那不必說。他供養他方世界的佛,供養多少?經上講的「十萬億」,諸位想想,一個大千世界只有一尊佛,他要供養十萬億佛,豈不是每天早晨出去轉一圈,就已經經歷十萬億個大千世界了。假如說一個大千世界是一個銀河系,諸位要知道,他早晨出去玩一玩,就已經經歷了十萬億個銀河系,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今天最進步的太空火箭,從地球射到月亮,這個距離是很近,還要幾十個小時。人家只一個早晨已經遊歷十萬億個銀河系,回來什麼時候?吃早飯的時候。他去供養佛,諸位要知道,見到佛,佛一定給他說法,不要說多,一尊佛給他說一句,他每天早晨出去逛那麼一圈,已經聽了十萬億句的佛法。你們想想,他怎麼能不開悟?供佛是修福,佛是最大的福田,種福;聞法是開智慧。每天早晨出去遊歷一番,已經是福慧雙修,那就不必再談別的了。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環境,怎麼可能有所知障?所知障盡了,斷掉了。剛才跟諸位說,通途修行的原理是要斷二障,到極樂世界二障不斷,自然斷掉了。
再講「正報」,正報是講的身體,「光壽無量,一生補處」,光是光明,我們今天講光采非常好,某一個人光采、風度、智慧;壽是講壽命,健康無量。因此阿彌陀佛,古人把他翻成「無量光佛、無量壽佛」。佛光壽無量,在那個地方所有的眾生,每個人無不是與佛一樣的光壽無量。不像我們這個世界生命很短促,長壽的也不過一百多歲;壽命短的,古人所講「人生七十古來稀」。這樣短促的壽命要想成就一樁事情不容易,譬如前面講的斷惑,轉識成智,要經歷五十一個位次,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在極樂世界人看起來這是小事,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壽命是無量壽。
我們就把這個無量當作一個數目字來看,印度數目字單位裡頭有無量這個單位。無量是多少數字?阿僧祇個阿僧祇,是阿僧祇乘阿僧祇叫一個無量。我們不要講太多,就說一個無量,他的壽命是阿僧祇個阿僧祇,那三阿僧祇算個什麼?好比我們人間壽命百歲,而這個事情多少時候可以完成?三個小時就可以完成。一個人活一百歲的壽命,三個小時它算什麼?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人看三阿僧祇劫,就像我們看三個小時這麼長的時間,這是大自在。所以諸位要求長生不老,到哪裡去?只有到西方極樂世界才長生不老。我們這個世界沒有辦法,做不到!
說到成就則一生補處,一生他就完成,補處是什麼?是等覺菩薩。補是後補,補處是後補佛;換句話說,他一生成佛了。雖然成佛,他不在佛位,必須等別的佛他退休了,他去做後補去。像現在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做為後補佛,釋迦牟尼佛的法運終了之後,他來補缺,底下他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示現成佛。這個事情,是從凡夫地修到等覺菩薩,一生完成,在其他任何一個世界都不可能。唯有在西方極樂世界,他一生完成,所以他變易生死盡了。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正報之殊勝。
再說我們「往生」,剛才講破二種執著,斷煩惱障、斷所知障都是我們辦不到的。二種障不斷叫帶業,帶業能夠往生,這是不可思議之處。我們前面講過這是想不通的道理,理太深,事情也太奇怪,所以說理事都特別,這稱之為特別的法門,理事都特別。往生,我們在本經跟諸位要細細的討論,這是回什麼事情?這是什麼個道理?經上常說這一個法門叫「二力法門」。這是兩種力量,一種是阿彌陀佛的力量,他幫助我們;另外一種力量,就是自己的力量。自己力量跟阿彌陀佛力量結合起來,這個法門它特別在這裡。
除這個法門之外,在佛法裡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我們所謂說佛菩薩的力量,就是佛菩薩講的這些經典,這些道理,這些法門來教導我們,來幫助我們,如此而已。唯有這個法門是阿彌陀佛他的神力,確實能夠幫助我們,臨命終時帶業往生。不帶業往生的我們不必說,為什麼?那個通途法門裡頭有不希奇,事理都是很正常,都是不難明白的,我們不談它。我們今天要談的就是帶業往生,這是個很不可思議的事情。也許諸位要問,到我們臨命終的時候,佛才來接引;如果我們這個壽命不要了,現在我就想去,佛來不來接引?給諸位說,佛也來接引。靠得住嗎?決定可靠;有證據嗎?古往今來的實證很多。
像宋朝瑩珂法師,將來到經文裡頭,我再跟諸位詳細的來說這個公案。他求往生,念佛念了三天三夜,阿彌陀佛現前告訴他,「你的壽命還有十年,十年以後,你壽命盡的時候,我一定會來接引你往生」。這個等於是授記,可是瑩珂法師他自己不願意,他說「我還有十年壽命我不要了,我現在就想跟你去,可不可以?」阿彌陀佛笑笑,「好!三天以後我來接你」。他高興得不得了,於是乎向大眾宣布,三天以後佛來接引我往生。寺院的大眾聽了他這個話半信半疑,如果對他修持上來說,大家對他懷疑;而聽他說話語氣那樣肯定,那樣的果斷,不像是妄語。所以大眾也就是姑且聽之,也替他做了準備。到了第三天瑩珂沐浴,把身體洗得乾乾淨淨,換上新衣服,早課的時候要求大眾給他誦《彌陀經》,念阿彌陀佛的佛號,送他往生。佛號剛剛起,還沒有念幾聲,瑩珂就告訴大眾,「阿彌陀佛來了,我已經看到了,現在要跟他走了。」向大眾告別辭行,他就在大殿上坐化。
這是史傳上有記載的,可見得這個帶業往生真實不虛。瑩珂法師是個業障很重的人,他都能夠做得到;怕的是你不曉得這個道理,你不曉得這個方法。如果這個道理明白,方法也曉得了,正是永明延壽大師所說的,「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遺漏。這是我們應當要好好的記住,這是個實在了不起殊勝的法門,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法門,有理論、有方法、有數不清的例證。我們如果說再要不相信,就像佛在經裡面所說的,對於這個法門不相信,多半都是過去生中由惡道中來,他帶著惡道的習氣,於如來的正法不能接受,不能夠信受奉行。這是自己錯過了機會,自己耽誤了自己,諸位想想,這是多麼可惜的事情!這是說的帶業往生。
其次往生還有一樁不可思議的,那就是「永不退轉」。我們曉得通途的修行,無論什麼人在修學過程當中,總是有進的時候,也有退步的時候,所謂是進進退退。這種現象也許我們自己有,可是不必著急,不必害怕,為什麼?自古以來人人都有。如果說只有進沒有退,他一生當中必定成佛,哪裡要三大阿僧祇劫?這個要三大阿僧祇劫,就是因為他有退,所以時間才會拖長。初學的時候總是進得少,退得多,所謂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這種現象太普遍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情況特殊,剛才說六塵說法,清旦供佛,我們不要講別的,就講這兩樁事情,所以他沒有退墮的因緣,只進不退。
其實這個事情也並不很難懂,像我們現代學校的教學,學生的成績,我們念書在學校裡頭,學生成績每個月考試有進步、有退步。可是諸位要曉得,在我們從前私塾的教學,有進步沒有退步,那是什麼原因?私塾教學它不是同一個標準。像我們現在學校教學,它是同樣一個標準,在這個標準有超過的,進步;有不及的,就退步。以前私塾教學是每個人各個有他自己的標準,譬如說甲這個學生他的能力很強,他一天可以背一千字這樣的進度,老師每天教他背一千字,他不退。乙就笨一點沒有這個能力,一天只能背一百字,老師每天就教他背一百字,他也不退。如果要是講這個乙也要叫他每天背一千字的話,他就得要留級了,甚至於被開除,跟不上。
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各人以各人自己善根福德因緣,各個蒙佛加持,所以只要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證三種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也是不可思議。因此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他不退轉,所以他分段生死就了了,真的超越六道生死輪迴,這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如果在通途上來說,要想超越三界六道輪迴,分段生死要了,必須要煩惱障斷盡,要修成阿羅漢,要修成九次第定,這很難。佛在小乘經上講,證得須陀洹果之後,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才能夠把煩惱障斷盡,超越六道生死輪迴。諸位要曉得,人間壽命不長,天上壽命長,這個七番生死要多少時間!所以不能一生成就。這個法門是一生成就,一生往生,一生成佛,所以這個法門叫當生成就的法門。
這是從「因緣果」上來說,諸位一看也就明白了,這講「分段盡」,這兩條是因,煩惱障盡,所知障盡,這是成佛之因。分段盡就是往生,帶業往生這是緣,正報;變易生死盡了,這是果報,這是成佛,一生補處就是成佛。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確具足圓滿菩提的因、緣、果,我們要是把這點看清楚了,我們對於這個法門就相信,決定不會再有懷疑。為什麼?你看為什麼能夠成佛?圓滿菩提就是成佛。為什麼能成佛?因為因緣果他統統具足,那他怎麼不成佛!而這個因緣果,我們自己具不具足?具足。今天我們最重視的這個緣,因是我們真如本性裡頭,阿賴耶識十法界的種子沒有一個人不具足,缺的就是緣,今天我們只要把往生的緣具備,我們能夠帶業往生,永不退轉,我們成佛也就是一生決定可以做到,這是淨土不可思議之事。
底下再給諸位介紹「淨土之理」,有事必有理,理論的依據是什麼?我們也從這四層上來看,先說「依報」,就是環境,剛才說過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的質能轉變,他都做得到。不像我們今天把少數這些物質轉變為能量,只有那些科學家,還要特殊的設備,像核子反應爐,要用這個設備才能夠把質轉為能。西方極樂世界不必要,每個人都有這能力,每家都有這個能力,所以他得大自在。因為能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想要什麼物質,能量就會轉變什麼物質。像大本經裡面講,極樂世界的人他想吃飯,這一念之中他的飯菜都現前,想吃什麼菜什麼菜就現前。而且餐具想用金的碗,餐具都是金的;想用銀的,餐具都是銀的。隨心所欲,變化所現,它就變現,吃完之後不要,也用不著去洗碗、洗碟子,不要了。為什麼?這些物質一轉變又變成能,就化為烏有。諸位想想,這是我們科學家一天到晚也在想的!想到什麼?理上是講得通,事情辦不到,不知道怎麼變化。它那裡懂得這個方法,所以他才大自在;這個原理,我們科學家已經承認了。
「說法」,為什麼它六塵說法?何以有清旦供養十萬億佛這種能力?說老實話,這種能力連光速都趕不上。我們今天曉得,最快速度是光,一秒鐘三十萬公里。一秒鐘三十萬公里,說是一個清早晨,要去遊歷十萬億個銀河系,做不到;他的速度,比光的速度大得太多了。這種能力從哪裡來?這個說法是「離言慮分別」,故說法無有窮盡。這個道理在我們地球上二、三千年來,佛法教學裡面見到過一點跡象。有些聰明智慧絕頂的人,他的能力從哪來的?是因為他離言慮分別。
像六祖大師他的能力之所以產生,靠他的清淨心。「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清淨,心清淨所示現的萬德萬能。在經典裡面,我們看到舍利弗尊者辯才無礙,有人請問釋迦牟尼佛,舍利弗尊者何以有那麼大的智慧?佛解釋給他說,舍利弗的心就像一個鼓一樣。諸位想鼓裡面有些什麼東西?鼓裡面是空空如也,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這就說明心清淨至極則生智慧,這種智慧為他受用,則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說法無盡之理。顯示在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清旦聞十方諸佛說法,是根據這個道理。
講到「正報」,就是前面講的轉識成智,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所以叫光壽無量,是這麼個道理。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能夠轉識成智,我們的光明壽量是業報所顯現的,業報所顯現的時間就不長。你的業報善,你示現的身相好,健康長壽,你有福;如果你的業力不善,所示現的身相醜陋,壽命不長,不很健康,而且還造惡業,受業力的支配,不自在。再講到往生,往生有性具、有事造,這是很重要的。說法離言慮分別,言是言語,慮就是思惟,離言語思惟,離一切分別故無盡;「正報,識性轉」,轉成大圓鏡智,所以光壽無量。
「往生,性具事造就成自然」,這往生的事,我們真如本性裡頭具足,這是因。事造,這是緣,我們今天要修往生之事,怎麼個修法?依據《彌陀經》裡面所講的理論方法來修學,這就是事造;將來佛來接引我們往生,這就是成就,這是結果,因、緣、果統是自然的。我們還懷疑什麼?諸位從這個事理上來看,你承不承認西方極樂世界是個科學世界?我們今天講科學發達,跟西方極樂世界比一比,真是小巫見大巫,差得太遠了。
末後我們做個「結勸」,總結勸勉,首先我們對這個事情要把它認清楚。淨土就是我們所講的,淨土宗或者淨土的法門,是「科學之極峰」,科學最高明的處所,是「哲學之精華」。無論講科學、講哲學,你不懂得淨土,不曉得這個法門的理論、方法、境界,你談不上科學與哲學。是「法門之大成」,我們從《華嚴經》就能看得很清楚,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顯示的,這是無量無邊法門裡面之大成。這一個法門具足了一切法門,一切法門不能夠包括這一個法門,這一個法門可以包括一切法門。我們今天講修行,應該採取哪個法門?不說自己曉得了,因此,我們應當要覺悟。
古德告訴我們「欲漏未除」,欲是五欲六塵,漏是煩惱,五欲六塵、一切煩惱你沒有斷,這時候你的果報,你的境界是「輪迴無盡」。你在六道裡頭要受生死輪迴,這是一樁非常可怖的事情,就是非常可怕。你難道不怕嗎?你沒有認真去想想這個問題嗎?要怕,怕有什麼辦法?如果說怕,沒有辦法解決,這個話是廢話,這也不應該說。怕,不要緊,真害怕,害怕,我們出去,我們這一生超越輪迴。雖然我們欲漏未除,我們也有辦法超越輪迴,那是什麼?帶業往生。「淨業正因,當生成就」,帶業往生是淨業正因,是當生成就的佛法,那你怕什麼?這個事情最可貴、最要緊的是要你信得及,你要能相信。
「學貴圓解」,圓是不偏、是不缺;解是理解。世出世間的學問都要圓滿的理解,不要解偏了,不要有所偏差。「行(修行)貴專一」,行門貴專一,所以諸位要記著,你的解貴圓,你的行貴專一。「智者當取」,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應當要取法。大意就給諸位介紹到此地。古人講經,在講經前面都講玄義,我們今天是用這篇講演來代替玄義,說明淨土的價值,說明淨土之可信,說明淨土為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應當修學的,應當要採取的。
下面我們就介紹這部經,首先要介紹經題,本經的經題,《佛說阿彌陀經》六個字,這六個字就有四個段落,第一段「佛」這個字,第二段是「說」這個字;第三段是「阿彌陀」,這是一句印度話;第四段是「經」。我們就按著這四個段落,來給諸位簡單的介紹,至於自古以來七立選題,就是七種方法立題目,我們前面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頭介紹過,此地不講,直截了當的跟諸位介紹本經的經題。
我們先看看「佛」這個字怎麼講法,學佛先要曉得佛這個字的含意。在表解裡面我們將佛這個字的大意顯示出來,佛是「覺」的意思,它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覺裡面又有三個意思,「本覺,始覺,究竟覺」,我們現在一段一段的來看。什麼叫本覺?所謂本覺是說「自己本有覺性」,覺性不是外來的。我們舉個比喻來說,譬如眼能見,能見是你本有的覺性;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嘗、意能知。見、聞、覺、嘗、嗅、知這就是覺性。古德常講「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就是指自己本有的覺性,這是本覺。
所以佛在大乘經常講「眾生本來是佛」。佛是什麼?佛就是覺性,你有覺性,那你怎麼不是佛?《金剛經》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法就是性,本覺之法是平等的,是不二的,眾生與佛是一樣,一點差別都沒有。現在佛跟眾生有了差別,差在哪裡?差在覺迷。眾生一向迷失了本覺,對自己本有的覺性迷失了,這就是凡夫;不迷就是佛,迷了就是凡夫。不管迷不迷,如果從本體上說,從本覺上說那是佛;從現相上講有覺,有不覺。現相上講,覺是佛,不覺是凡夫。凡夫這是一念迷,迷了之後,現在他覺悟了,這個覺悟就叫做「始覺」,始覺一定是依本覺。
他怎麼會覺悟?這個地方舉兩個因緣,第一個因緣,他有「知識開導」,知,知道這樁事情;識,認識這樁事情。就是對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他知道、他認識,這在佛門裡面稱之為善知識,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老師。他善知、善識一切眾生本有覺性,善知、善識是法平等,無有差別,這是一個因緣,使我們能夠覺悟。其次一個因緣那是「讀經」,譬如像楊仁山居士,他就是因為偶然的一個期間,讀了一部《大乘起信論》,他覺悟了。他是個讀書人,讀書人當然都喜歡書,有一天他逛舊書攤,在舊書攤裡頭發現有一本《大乘起信論》,他就把它買了回家去看看。這一看,發現到佛門裡面所說的道理太完美、太美妙了,於是乎從此以後蒐集佛經來研究,後來成為一個大佛學家,對於中國近代的佛學有深遠的影響。他是偶然讀一本佛書,而開始覺悟的,這就叫做始覺。
始覺裡面有淺深次第之差別,所以它有究竟,有不究竟。譬如說我們凡夫,現在在凡夫地,我們遇到好老師,我們讀經,現在覺悟了,但是這不是究竟的覺悟,也就說不是究竟的始覺。什麼是究竟始覺?成佛叫究竟始覺。由此可知,這個始覺就是你開始覺悟,天天都是始覺,為什麼?天天都開悟一點。昨天開悟了一點,今天又悟到一點,天天都是始覺。因此在佛法位次上,菩薩五十一個位次,位位都是始覺,到成佛了,成佛叫究竟始覺。究竟始覺就是此地講的「究竟覺」,究竟覺是講究竟始覺,成佛了。「菩薩地盡」,十地以上等覺菩薩,等覺菩薩叫十一地,十一地再上去,菩薩地沒有了,因為再上去就成佛了。菩薩地盡,盡了頭到成佛了。「惑盡智圓」,惑就是根本無明,所謂的是根本生相無明斷盡,智慧圓滿了;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統統圓滿了。「究竟大覺」,這是佛,究竟大覺是我們對佛的稱呼,這叫究竟覺。這是解釋佛的意思。
還有經上常講的三種覺,自覺、覺他、覺滿。「自覺,異凡夫」,自覺就是始覺,因為凡夫不覺,不自覺;佛自覺,不同於凡夫。「覺他,異二乘」,二乘是聲聞、緣覺,我們講阿羅漢與辟支佛,這兩種人自覺。但是怎麼樣?他不覺他,覺他是教化眾生,他只有自覺,不教化眾生;菩薩教化眾生,菩薩自覺又覺他,所以不同於二乘人。第三個意思,佛的覺是圓滿究竟覺,所以不同於菩薩;菩薩雖然覺,自覺覺他不圓滿,就是前面所講非究竟,佛是究竟。因此我們講佛是三覺都圓滿,這個成佛。
還在一切經裡常常見到的,佛有「三身」,第一個叫「法身」,法身是理具之身,是說的理,理具身。什麼理?真如本性圓滿清淨周遍法界,盡虛空遍法界這是一法身;法身也是今天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之本體。這點不太好懂,我們在此地舉個比喻來說,一般人功夫不到家的都會作夢,諸位曉得,作夢的時候時間短,醒得快,到你一醒過來,你就覺悟了,我剛才做了個夢。想一想夢裡頭有些什麼事,還很清楚,夢裡什麼境界還滿清楚的,還能想得起來,像是真的一樣。可是你有沒有曾經想到,你那個夢從哪來的?你夢中的自己,夢中所有的人物,山河大地,乃至於夢中的天空,是不是你自己心裡變現之物?不錯,是我心裡變現之物。換句話說,這個時候你整個的心變成了夢境,整個的夢境就是你的心相,你要說你的心像什麼樣子?心變成整個夢境,整個夢境的樣子,就是你心的樣子。所以你要覺悟,你夢中哪一法不是你自己?這才恍然大悟,夢中整個境界都是自己心變現,夢中整個的境界原來就是自己一法身,所以說法身圓滿就是這個意思。夢境時間短,容易覺悟,我們今天真如本性迷失了,變現出這個樣子是什麼?就是盡虛空遍法界,十法界的依正莊嚴,都是我們自性清淨心變現的妄相。經上常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道理就在此地,這一切萬法的理體,稱之為理具之身。
什麼叫「報身」?報身是說智慧之身,是講的智身。「惑盡」,迷惑斷盡了,智慧圓滿,這叫報身。諸位要記住,因為這是常常見到的,將來在一切經裡頭常常會看得到的,就是煩惱障、所知障、無明障,根本無明,全都斷盡了;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都圓滿了,所現的相叫報身。報身也是自受用身;法身是理體,自他是共有的,這是情與無情所共有的。報身這是自己的受用身。
「應身」是功德之身,我們常講修得的,法身不是修得,是理具的。佛在經上常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意思也在此地,從法身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報身跟應身都要靠修得,報身是自受用所現,應身他受用所現的。譬如佛智身圓滿之後,還要修相好光明,他為什麼要去修相好光明?為了要度化眾生。眾生貪戀相好光明,佛滿眾生的欲望,換句話說,為眾生而修相好光明,修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叫眾生一見到佛就生歡喜心,就願意親近佛,不捨離佛,佛才有辦法來教導他,才有方法來度他;換句話說,教他的時候他肯接受,這叫應身。佛皆有三身,這個三身禪宗六祖大師在《壇經》第五章裡面,跟我們說得非常之親切,諸位可以參考。
本經所說的佛,這個佛的意思,前面略略給諸位介紹了。此地所指的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本是根本,我們最根本的一個老師,佛門弟子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從前我們中國念書人,尊崇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這是我們中國最古老的一個教育家,談到教育用他來做代表。所以佛門弟子尊稱自己的老師為本師,他是我們根本老師。釋迦牟尼都是梵語,都是印度話,釋迦翻成中國意思是「能仁」,仁慈,這是「大悲」的意思。牟尼也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叫「寂默」,寂默是定,表「大智」的意思。為什麼寂默是大智?諸位要曉得,寂默是清淨心,清淨心能生智慧,智慧是從定當中生的;沒有定就沒有智慧。所以本師的名號,釋迦是他的姓,牟尼是他的名字,在他的姓名裡面表顯出仁慈、清淨,寂默就是清淨,表現的這個意思。
實在講他在我們這個世界,尤其在這個階段,提倡正智、正覺的教學,拈出這個教學的宗旨,就在名號上顯示出來。因為現階段娑婆世界的眾生,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沒有慈悲心,太缺乏仁慈,無論在哪個地區,這三千年來無論在哪個時代,我們都看到有戰爭、有殘殺。尤其是在現前這個階段,科技的發達變成了最危險、最恐怖的核子武器,使我們全球每個人心、精神都不能夠得到安穩,這就是缺乏仁慈。所以佛陀的教學,這是以仁慈為教學的宗旨。
其次我們看看這個世界的人,人心太亂了,定不下來,靜不下來,所以佛的教學宗旨,教我們把心靜下來,定下來。定心、清淨心這就能生智慧,智慧就能夠把一切的理論、一切事實的真相,都會搞得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就不會做錯事情。所以佛的名號,實在上裡面已經暗含著把教學的宗旨顯示出來,我們今天要學的就是學釋迦牟尼,學仁慈、學寂默,也就是學慈悲、學清淨。能仁就是慈悲,寂默就是清淨,以慈悲、清淨是自利,這裡面有無窮的受用,一片慈悲,一片清淨,這種心多自在,多快樂。
我們要是講到人生享受,究竟圓滿的真正的快樂,無比的快樂,就是慈悲心跟清淨心;教化眾生也是以慈悲、清淨利他。在我們中國教學裡面所提倡的是「止於至善」,這是我們的理想,是我們的願望。在佛法裡面教學,確實做到至善,善到極處,無以復加!我們止於至善的教學,用在佛陀教學上最恰當不過。如果我們拿儒家教學來說,儒家教學三大綱領是「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是大學之道。明德是自覺,親民是覺他,止於至善是覺行圓滿,覺滿才是止於至善。
所以儒家所講跟佛法的教學,實在講並沒有兩樣。儒家的經典分量少,所說的全是綱領,全是原理原則,不太容易叫人看得很清楚、很明白。除非有很高的智慧,有很高的悟性,他才能夠理解先王之道。佛法的經論多,文字多,所以它解釋得清楚,解釋得明白。如果我們把儒家的經典,跟佛法的經典合起來看,自然能夠融會貫通。中國人所講的聖人,印度叫做佛;中國人講的賢人,印度人稱菩薩。聖賢之道無非是自覺,覺他,覺滿;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特別是在佛的名號當中顯示出來了。本經的經題六個字,第一個字是佛,佛說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說阿彌陀經」這個題目下面這五個字,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到底下一次,再跟諸位把這個題目就可以講圓滿了,然後我們就可以看到經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