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2-042-0162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學習班學生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郭帅华、开道法师  (第一六二集)  2015/8/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2-0162

  老法师:请坐,大家请坐。好,我们开始。

  学生:大经科注学习班心得汇报。师父上人尊鉴:下愚弟子今日汇报之题目为「圣学基础字义浅释之三」。

  仁

  《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忎,古文仁从千心。」常人之情,於至亲则多相亲爱,如母之爱子、子之孝父。《孟子》曰:「仁者爱人。」正义曰:「以仁存乎心者,是爱人者也。」《墨子.经说下》:「仁,仁爱也。」故「仁」之言仁爱也。《周礼.地官.大司徒》:「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郑玄注曰:「爱人及物曰仁。」《孟子.尽心章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郑玄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二,偶数也。即《仪礼》郑注所谓「相人偶」之义,前儒之训仁皆主「相人偶」之说,即以人意相存问,彼此相亲密之辞。徐铉曰:「仁者兼爱」,二如己之与人相亲。《礼记.经解》:「上下相亲谓之仁。」仁爱之心由己而发,施仁爱之行於他人,故从人从二会意也。

  《孟子.尽心章下》亦曰:「仁也者,人也。」正义曰:「孟子言为仁者,所以尽人道也,此仁者所以为人也。盖人非仁不立,仁非人不行。合仁与人而言之,则人道尽矣。」於此而知,仁者,人当行之道也,人之所以为人者在此耳。与人相亲爱,扩而广之,则为博爱,韩昌黎曰:「博爱谓之仁。」仁之古文为从千从心,为「忎」,千言其多也。唯仁能服众心,心之仁爱扩充天下,泽及千万人。千万人皆以己之仁爱心施於他人,爱心遍世间,则是天下一家也。

  申而言之,仁字之「二」亦指两种关系而言,小则人与人仁爱,进而升之,家与家仁爱,团体与团体仁爱,乃至宗教之间互行仁爱,国与国间互行仁爱,仁爱之心施於自然万物,则世界和谐自至、幸福美满永随也。

  仁又为仁德之人,《论语.学而》:「泛爱众,而亲仁。」邢昺疏:「亲仁者,有仁德者则亲而友之。」

  爱

  今「仁爱」之爱,本义为行走之貌。《说文》:「爱(),行皃。从夊(音虽) (音爱)声」,为爱之后起字。《玉篇.心部》:「,今作爱。」因其为行貌,故从表行走之「夊」,爱行而废矣。仁爱之爱,本字为「」,《说文》:「,惠也。从心旡(音记)声」。本义为仁爱,《尔雅.释诂》:「惠,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及子产卒, 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史记.郑世家》集解引贾逵注曰:「爱,惠也。」许慎受学贾逵,故依其师说训「惠」。生於心,故从心。「旡」为饮食气逆不得息,气息下行为其常态,气逆则在上在外。人具爱心,则惠利於人,亲爱之心在於外,故爱从旡声也。

  「爱」又为亲爱之称,《战国策.赵策四》:「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用之事、物,则为喜爱。《字汇.心部》:「爱,好乐也。」人之情,过爱於物,则不忍割舍,故爱又引为吝啬。《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赵岐注曰:「爱,啬也。」爱,惠也;惠,仁也;仁,亲也;爱、惠、仁、亲四字义近。

  和

  《说文》:「和(),相譍也。从口禾声。」本义为声相应。「和」原作「咊」,为左形右声,今作左声右形。《易.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因乃言或声之相应,故和从口。《说文》:「禾,嘉榖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因得时之中也,中和而生,中和而成,故名为禾。禾之音含「中」义,和亦含「中」义,故和从禾声,声中有义。

  和者,兼容协和之谓也。凡调和得中者,古多名为和声。《说文.龠部》:「和,调也。从龠禾声。读与和同。」乃指音乐调和得其适中之律也,龠为竹管,以和众声,故从龠。经典多假和为和。《说文.皿部》:「盉,调味也。从皿禾声。」乃指饮食调和得其适中之味也,调味必於器中,故从皿。因书写简便故,今则和行而和、盉皆废矣。(段玉裁语)

  和为修身、处事之要,亦为中华精神之要,有三:一为修身之要,须得其身心之和。和必兼「中」言,仁在其中矣。《广韵.戈韵》:「和,不坚不柔也。」郑《目录》言《中庸》之旨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言喜怒哀乐乃属外情,缘事而生,未发之时,澹然虚静,心无所虑而当於理,乃清净本性之体,故「谓之中」。有喜怒哀乐之情,虽复动发,皆以中节限之,不使过之,犹如盐梅相得,性行和谐,故云「谓之和」。无事则清净无染,遇缘则发之中节,若琴瑟之弦,上下高低,无不协调。故中之以为体,天下之大本;和之以为用,天下之达道。中和两具,天地得其位,万物得其育也。

  二为处事之要,须得其人我之和。和必兼「敬」言,顺在其中矣。《礼记.乐记》:「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言圣王立乐,使君臣上下同听之,上之敬下,下之敬上,则莫不和敬也。众人皆不齐,和而容之,敬而勿谤,得其人和矣。诸事咸不一,和而顺之,敬而勿怠,得其事和矣。见不同者,求同存异,敬而勿毁,得其心和矣。学有异者,和而不同,敬而勿轻,得其道和矣,乃佛门所谓「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者也。得其人和、事和、心和、道和,天下大同也矣。

  三为华夏精神之要,须得其万物和谐。和必兼「平」言,公在其中矣。《易.咸》:「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言圣人设教,感动人心,以文化人,使变恶从善,改邪归正,故得万邦协和,天下和平。故和者,与人无求,平心待人,人我一体也;与世无争,公心利世,物我一如也;与物无别,爱心遍界,万法一源也。

  平

  《说文》:「平(),语平舒也。从亏(音于)从八。八,分也。」本义为言语平舒,若惊语、快语者,不平者也。凡言语舒者,其心平也,其心平者,其气和也。亏,像其气出而平和舒缓也,上一者,如其气之平也;亏为气之平,平为言之平,故从亏。八,分也,如其平和之气均分调适也,亦若其语速、语调和缓适中也,故从八。

  「平」由语气平舒引申为凡安舒之称,其要在於心平也。水平可自照照他,心平可观己观物也。心平者,修身之平也;平静者,自处之平也;平和者,心态之平也;平直者,为人之平也;平正者,处事之平也;平易者,待人之平也;平稳者,接物之平也;平常者,生活之平也;平安者,人生之平也。

  恕

  《说文》:「恕(),仁也。从心如声。」本义为推己及人。《贾子.道术》:「以己量人谓之恕。」《声类》:「以心度物曰恕。」 徐灏笺:「戴氏侗曰:『推己及物谓之恕。』」皆言推己之心及於他人,使他人之心皆如我心也。己之心不欲人之轻贱诽谤,当思人之心亦如我心,亦不愿轻贱诽谤加身。故凡我所不欲者,亦不以己之所不欲者加诸人,是所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己之心欲己之能立、能达,应知人之心亦如之,欲立、欲达也。故凡我所欲立、欲达者,先以此心施诸人,是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恕从心生,故从心。推他人之心如己心,《周礼.大司徒》唐贾公彦疏: 「如心曰恕。」故恕从如声,声中喻义。以恕道存心,推之於人,推之於物,扩而充之於天下,则诸善行之,诸恶禁之,是则名为仁人矣。《孟子.尽心章上》曰:「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言勉强以忠恕之道而行之,以求仁之术为最近。(赵岐语)故许慎训「恕」为「仁」,至精至确也。

  恕道为儒家至紧要者,《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立己达,忠也;立人达人,恕也。自古圣贤至德要道,皆不外忠恕,能行忠恕,便是仁圣,故夫子言「忠恕违道不远」也。忠恕之道,即一以贯之之道,故门人闻曾子此言,不复更问矣。(刘宝楠语)

  恕道存心,己有过,当思:过者,人我所不免,於人有过则应谅之;己有缺,当思:缺者,万物之常态,於人不足则当容之。己困,欲人助之,当思:人皆有困,於人有难则须拯之。己有幼时,赖亲、师养教而有成,当思:幼者尚多,於少者则必怀之。己终有老,赖人安之,当思:老者亦众,於老者则必敬之。如是行之,仁心自具,道业自足也。

  智

  今智慧之「智」乃后起字,其本字作「知」。《说文》:「知(),词也。从口从矢。」又作「」,《说文》:「识词也。从白从亏从知。」、智音义皆同,本为一字,经典多用为知。概而言之,初但作「知」,后增体为「」,隶省作「智」,楷书本隶书定为通行字耳。智慧乃知识之引申,《释名》:「智,知也。无所不知也。」 知识乃智慧之体现,所谓「有德者必有言」。凡明了於心,必能顺出於口,故「知」从口。智者出言无碍,如矢之迅捷也,故「知」从矢。知又为智者之称,《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恭敬

  恭、敬义近,故连说之。《说文》:「恭(),肃也。从心共声。」《说文.部》:「肃,持事振敬也。」故恭之本义为肃敬,乃威仪显现於外之谓也。恭、敬义近,析之有别,恭以貌言,敬以心言。《尚书洪范》:「貌曰恭。」貌者,容仪也,容仪能恭,则心肃敬也。(孔颖达语)《论语.季氏》:「貌思恭,事思敬。」《论语.颜渊》:「与人恭而有礼。」恭虽在貌,然行恭者在心,故从心。 「共」为「恭」之古文,经典多以共为恭。《诗.抑》:「温温恭人」,《释文》本作共;《书.无逸》:「徽柔懿恭」,石经《尚书》残碑作共;故恭从共声。

  《尔雅.释诂》:「恭,敬也。」《汉书.五行志》:「内曰恭,外曰敬。」郑玄《礼记注》曰:「恭在貌,而敬在心。」恭必合敬而言,其义乃全。不然,若「貌恭而不心服」之类,非真恭也。

  综上述,知恭者,「容貌庄敬、行合礼容」之谓也。然非仅於此耳。恭训肃,肃乃持事诚敬之称,知「恭」非但指容,亦指事也,乃持事专敬不怠之谓也。《释名.释言语》:「恭,拱也,自拱持也。」《书.尧典》:「允恭克让。」郑玄云:「不懈於位曰恭,推贤尚善曰让。」其此之谓乎。

  《说文》:「敬()肃也。从攴(音扑)苟(音吉)。」本义为恭敬。《易.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颖达疏:「内谓心也,用此恭敬以直内。」《说文》:「苟,自急敕也。从羊省,从包省。从口,口犹愼言也。从羊,羊与义、善、美同意。」乃己严於督己、勤於修身、谨慎不懈之谓也。修身在谨言慎行,故苟从包省;从口,表把口封闭,不轻忽出言之义也;从羊省者,表吉祥也,修身可得吉祥也。凡有敬心,必然勤於修身,谨言慎行,故敬字从苟。有敬心者,必不懈怠,严於律己,如同手拿棍棒(攴)督促修学,故敬字从攴。

  敬为中华文化之大本也,《礼记.曲礼》曰:「毋不敬。」言敬为礼本,人君行礼无有不敬,行五礼皆须敬也。申言之,无有不敬之谓也。内具敬心,外备恭貌,出以敬人,作以敬事,用以敬物,俯仰以敬天地,广而敬万物,一切恭敬。如此,虽不中,不远矣。

  恭敬由礼而生,圣王制礼,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禁邪僻、矫自肄、自废者也。好恶无节於内,邪僻广诱乎外,则必至丧天理而穷人欲,此自肄之失也。沉於懈怠,溺於自安,无奋然振作之风,如《孟子》所谓「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此自弃之失也。肄则更之以敬,弃则改之以恭,渐至「庄敬日强,安肄日偷」,则可德学日新矣。故古之所谓恭敬者,亦使人人不能自放、自懈也。

  圣

  《说文》:「圣(),通也。从耳呈声。」本义为无所不通之称。《书.大禹谟》:「乃圣乃神,乃武乃文。」孔传:「圣,无所不通。」《白虎通》曰:「圣者,通也,道也,声也。」《书.洪范》:「睿作圣。」孔传:「於事无不通谓之圣。」孔颖达申其义曰:「睿、圣俱是通名,圣大而睿小,缘其能通微,事事无不通,因睿以作圣也。」郑玄《周礼注》云:「圣通而先识也。」是言识事在於众物之先,无所不通,以是名之为圣。观上是知,春秋前所谓圣人者,多指通人也。(朱骏声语)

  耳之用在於听闻,人之六根,耳根最利,以耳根入道,易契合本性,故念佛以摄耳谛听为最要紧者也。孔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知耳根贤於舌根耳。故圣从耳。范升云:「圣者无不闻。」张舜徽曰:「圣之言声也,谓声接於耳而不闭塞也。」故《风俗通》曰:「圣者,声也。」杨慎曰:「声入心通之谓圣。」耳有闻於外,皆能通达;声听耳入心而无碍,是谓之声。知「圣」者,初由耳通,继而无所不通也。

  圣者无不通,为修道最高之称,若世间之最高学位,德、学究竟圆满之人也,乃《易经》所谓「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者也。然古之所谓圣者有其人与?曰:有也,尧、舜是也。曾不闻《中庸》「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乎?因其为圣人,故仲尼祖述之,孟子言必称之也。然圣可修而至与?曰:可也。昔曹交问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答曰:「然。」以此知圣可修而至也。然如何修耶?曰:明人伦,尽本分也。《孟子》曰:「圣人,人伦之至也。」「离娄上」又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告子下」,孟子又详而言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故学圣者,明伦尽分也,敦行孝弟,至於圆满;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皆合乎圣人之旨,终至全然如一,则为圣人矣。

  圣於古籍中多与「聪明」相连,《中庸》:「苟不固聪明圣智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荀子.宥坐》:「聪明圣知(智),守之以愚。」《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耳目聪明而心圣智。」如是者皆是也,故圣又为聪明之称。《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王弼注:「圣、智,才之善也。凡精通一事者亦谓之圣,晋王羲之精书法,谓之书圣;唐吴道子精绘画,谓之画圣;唐杜子美精律诗,谓之诗圣;皆言精通其事,常人莫能及也。」

  贤

  《说文》:「贤(),多才也。从贝臤(音铅)声。」本义指贤能,贤能德才兼众,故为世所重,为君所用。《玉篇.贝部》:「贤,能也。」《周礼.地官.乡大夫》:「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郑玄注:「贤者,有德行者。」贝者,货财也,为世所用,亦为人所宝;贤能者,其惠於世,如货才之用;其贤於人,因而人君用而宝之。《尚书.旅獒》:「所宝惟贤,则迩人安。」故贤从贝。贤字,古但作「臤」,后加贝作贤,臤遂废而不用矣。《说文》:「臤,坚也。古文以为贤字。」贤亦有坚义,《说文》:「能兽坚中,故称贤能。」故贤从臤声,声中喻义。

  贤为多才之称,引申凡多曰贤。《玉篇.贝部》:「贤,多也。」 《诗.大雅.行苇》:「序宾以贤。」郑玄笺:「谓以射中多少为次第。」贤者德才出乎众人,故贤引申为胜。《仪礼.乡射礼》:「若右胜则曰右贤於左。」郑玄注:「贤,犹胜也。」贤者多任要职,自多事务,故贤又引申为劳。《诗.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毛传:「贤,劳也。」 贤者福国利民,为君所重,故贤亦引申为尚。《论语.学而》:「贤贤易色。」邢昺疏:「上贤谓好尚之也。」

  古今治国之道,其要在知贤用贤,贤人在乎位,则国可治,民可安,如舜之举皋陶、汤之举伊尹、文王举太公,皆得国之大治也。昔在周初,武王伐纣,灭殷立周,曰:「予有乱(治)臣十人,同心同德。」言臣虽少,然皆贤良,故能成事也。《中庸》言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尊贤位於修身之后,居於第二,可见其重也。人君得贤人辅弼,能临事不惑,所谋者善,如太宗之有魏徵也。然贤何可至耶?去谗臣,让其重位也,不仁者远,则仁者斯进矣;远酒色,立其德业也,得道多助,贤者乐佐也;贱货贵德,万民敬之,贤者群至也。故为政之道,以举贤才为要务也。

  以上为不肖弟子愚见,弟子德薄学浅,障深业重,凡所汇报,多有缺漏,恭请师父上人慈悲开示。不肖弟子郭帅华顶礼敬呈。

  老法师:帅华实在说也非常难得,人老成忠厚,是个好人,书念得不错,应该也是自学成就的,好像没有什么学历。这篇文章,对於圣学基础几个用字特别提出来解释,用心良苦。

  第一个提出来的是「仁」,仁是儒家学术的核心。早年汤恩比提出,「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就有人问我,孔孟学说是什么?大乘佛法又是什么?汤恩比博士没说。大家都知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就用这里面四个字来解释,第一个就是仁,第二个就是义,第三个就是忠恕。仁义忠恕,能不能帮助这个世间解决问题?确实能。今天社会为什么搞这么乱?就是不仁、不义、不忠、不恕。这四个字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手段就是教育,所以教学为先,不教不行,人是教得好的。

  早年间有人问我,实在说我自己也有疑惑,人真能教得好吗?在汤池办这个实验成功了,我们有信心了,不再怀疑。汤池教学成功,我们得到的结论,两句话:第一个证明儒佛都说人性本善,证明这个话是真的,这个话写在三字经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不再怀疑了;实验成功第二句话,那就是让我们相信「人是可以教得好的」,而且很快。我们中国,把老祖宗东西丢掉一百五十年了,前面五十年还有,还剩下不少。都市里面,愈是大都市,丢干净了,小城市有,农村里头有,没丢掉。我这个年龄,生长在农村,小时候十岁离开农村,搬到城市,十岁已经很懂事了,这一生的根基全是在农村里面扎的。农村里面有私塾,农村里面的居民老实、纯朴,现在社会不好的风气,在那个时候完全没有。

  农村风气好,没丢掉,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不管认不认识,不管有什么关系,人与人之间有那个诚意,不认识见面也打招呼。尤其是走路的人,那个时候没有交通工具,统统要走路。没有公路,有大路,这个大路是什么?推车的,骑马的,抬轿子的,那是交通主要的道路,乡下人叫大路,连接大路是小路,主要的道路,现在都变成公路了。我们在农村里看到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大概跟过去是不能比了,过去不知道,我们小孩,哪知道过去,只知道眼前。生活在那个环境当中,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日出而作,农民主要是耕种,早晨起来,太阳出来了,到田里工作去了。中午有的时候回家吃饭,有的时候是家里把饭菜做好送到田里面,午餐就在那里吃,吃了他还要工作。晚上回来,起得早,也睡得早,大概农村的生活,晚上八点钟都睡觉了。早晨天还没亮就起来了,应该早晨起床是三、四点钟,现在的时间,八、九点钟就睡觉了。

  我们看到这些德目,德目他给我们解释清楚了,将《说文解字》里头所说的都注在这里头,我们要多看看。仁、爱。现在求恢复传统文化,从哪里做起?从我做起,要从我心中做起,传统文化才有救。如果我们要希望别人,那你肯定会失望,你肯定会把信心完全丧失掉;信心丧失掉,不容易恢复。所以这个事情是我们自己一生德行上的事情、学问上的事情,不能依靠别人,我们做好了,自自然然影响别人。我们也不要求著影响别人,自自然然影响别人那是真的,我们真诚心在做,时间久了别人感动了,有时候要十几年、二十年。

  我们同学当中,大家看到胡小林尽孝,学佛以后真落实,以前对父母不知道孝敬,学佛之后才知道。父母对他意见很多,完全对他没有信心。晚年,年岁大了,老人了,身体毛病也多了,照顾得无微不至,父母相信了。至少也十年工夫,父慈子孝,看到效果了,感动许多人。父亲在老朋友面前赞叹儿子好,真孝顺,这个儿子到哪里去找?孝顺从哪里学来的?从佛法学去的。不反对佛法了,觉得佛法是好,教出这样的儿女,晚年唯一的依靠。

  仁、爱,这两个字意思是相通的,圣人都是从这扎根。我们这些年来重视宗教团结,所有宗教经典核心价值观,我把它总结就一句,「仁慈博爱」。所以宗教能不能团结?能,它核心价值观是相同的。再说到我们中国老祖宗,把这桩事情名之为宗教,真是有大学问,这名字太好了。这十几年来,我们是从一九九八年开始做宗教团结的工作,那个时候我住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难得,他跟这些宗教相处都很熟,替我介绍。我们一家一家去拜访,用佛家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真的把宗教团结起来。新加坡的宗教有个联谊会,有五十年的历史,但是从来没有真正联谊过,只是每一年过年在一起吃一餐饭,这些每个宗教的领导人聚会一次,平常不相往来。

  我去之后,把活动搞得很频繁,平常都往来,每一个宗教办大活动,我们其他宗教统统参加。这样往来就很频繁,每个月都有好几次的聚会,这不是一年一次,一个月聚会好几次,有三、四次,就很熟了,什么话都谈了。我还邀请他们旅游,旅游是最好的机会教育,旅游是从早到晚在一起,什么话都谈,十几天。办旅游我请客,一切费用我们替他负担,喜欢。那时常常去旅游,拜访其他的国家宗教团体,游览古迹名胜,收的效果很大。二OO六年我们有个机会在联合国办活动,我就把十个宗教代表带到联合国,这是头一次,联合国从来没有碰过宗教,在联合国,咱们手牵著手,为世界和平做祈祷,做得很成功。以后教科文组织主动成立了一个宗教办公室,开始跟宗教联系,以前没往来。

  宗教这两个字,宗,中国辞典里头有,你去查,有三个意思,三个是主要的,第一个就是主要的,第二个重要的,第三个尊崇的;教也有三个意思,教育、教学、教化。这两个字连起来,就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学、尊崇的教化。从哪里生出来的?从仁慈博爱里面流出来的,从智慧流出来的,从真心流出来的。我们上面再加两个字,就更清楚了,宗教是人类主要的教育,宗教是人类重要的教学,宗教是人类尊崇的教化。汤恩比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专门研究历史的历史学家,他告诉我们,人类的历史,先有宗教,后有文明。如果没有宗教的文明,没有宗教的文明他在历史上看过,大概两百年就消失了,这文明就没有了。所以宗教产生文明,宗教是文明的根,这话说得重要!

  在中国,我们看历朝历代,特别明显是汉朝,佛教到中国来。隋唐是佛教的黄金时代,唐太宗重视,佛门里一些大德都封为国师,华严宗的贤首国师、清凉国师,皇帝自称弟子,你看多隆重。宗教教育皇上自己亲自来抓,都懂得用儒治国,用佛教化人民百姓,用道祭祀祖宗、祭祀天地鬼神,全用上了。对山川大地,一切万物,都要有个爱心,都要有个尊重的心,与大自然和睦相处。所以这几千年来,这个族群就长治久安。只有末代皇帝不尊重传统文化,问题就出来了。但是改换一个朝代,下面一个帝王出现,他政权巩固了,立刻就推动传统文化,所以盛世又出现了。

  满清末年我们看到很可怜,盛世不一样,康熙、雍正、乾隆,中国是地球上第一强国,强盛的国家。为什么盛的?重视学术,重视教育。末代的帝王多半是把教育丢掉了。满清末年出了个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对於这些东西不感兴趣,在我们想大概读书不多,对文化不认识,宫廷里面讲经这个规矩她废掉了。清统一中国之后,宫廷里面世世代代都礼请儒释道的,现在讲专家学者,那是什么?高人,到宫廷里面讲学。一些讲学的资料在《四库全书》里头还看得到,还保留著,讲义,让我们看到宫廷里讲些什么,有资料可以查到。慈禧废除了,相信扶鸾、扶乩,换句话说,相信鬼神,这就搞迷信亡国的,这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国家大事不请教这些大臣,跟神明往来,听神的教诲,结果神教到最后把她亡国了,这是搞迷信。

  所以宗教,每一个宗教都不是迷信,都是教育。佛教纯粹是教育,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教什么?我答覆人家问我汤恩比的话,他说佛教能救这个世界,佛教讲什么?真诚、慈悲。儒家仁义忠恕,真诚慈悲,现在这个社会就缺这个,这个拿出来真管用。用什么方法?还是得用宗教,希望每个宗教都出来教学,宗教回归教育,不再搞迷信,宗教互相学习,宗教要把这些德目做出来,做出榜样给世间人看。现在这个世间确实,没有仁,没有爱,也没有和,这些德目都有名无实,迫切需要我们把它做出来。就是老祖宗世世代代相传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佛所传的,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普贤十大愿王,行了,就能救世界,一点都不假。所以这一份资料也可以把它印在我们祭祖特刊里面,这个德目很好,解释得很好,很清楚,帮助大家。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大德同修慈悲,阿弥陀佛!惭愧弟子甘肃骊靬古城金山寺佛学班释开道,今天恭敬报告的主题是「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现在正值末法时期第二个一千年,刚过去四十二年,佛的法运还有九千年,现在及未来九千年的众生,唯有依靠念佛法门得以度脱。念佛法门的理论依据:「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法肯定自己,所以叫自佛,自己本来是佛,本具圆满的智慧、德能、相好,没有一样是从外面来的,我们要向内去求。怎么求?方法就是念佛。阿弥陀佛是真正的「我」,现在这个身体哪里是我,会思考想像的也不是我,是妄心、假我,身体是假中之假。念佛是声声唤醒自己,念念不离本尊阿弥陀佛。

  念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万亿劫生死重罪。《净修捷要》云:「万德洪名,能灭众罪,果能一向专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纯熟,且可福慧增长,临命终时,圣众现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花开得见,阿弥陀佛。」念老在《报恩谈》中说: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万德所庄严的,是万德所成就的,称为万德洪名。这一句阿弥陀佛,不仅具有了万德,而且可以名召万德。蕅益大师说,念佛可以「全摄佛的功德成自己的功德」。念佛就把阿弥陀佛的全部功德变成我们自己的功德,念这一句佛号有这么大的功效!

  然念佛法门易行难信,念佛所得功德无量无边,念起来却无比简单容易,令人难以相信。念老给我们举个比喻,好像「吃馒头」。阿弥陀佛累劫修行,发四十八大愿,积功累德,建造极乐世界,好比「做馒头」。从土地的开荒,到小麦的选种、播种、耕耘、施肥、间苗、浇水,然后小麦成熟了收割。割下来之后要打,打了之后要磨,磨成面粉之后,和面、发面、揉面、蒸馒头,最后做成了,馒头才能到口边。这么一步步的来,时间很长,相当不容易。但我们念佛是从「吃馒头」开始,馒头给了你,只要你自己嚼(这个没人给你代替),那就能成就。极乐世界已经建好了,我们只要肯去、肯念佛就成了。你不用自己去研究去做馒头,只要愿意吃馒头,愿意相信、愿意去、愿意念佛,就得到了佛累劫修行的无量功德。

  「能灭众罪」, 念佛可以消灭我们的各种罪业,消我们的各种病痛。有个常念佛的人腰痛,念老就让他拼命念佛。疼得难过,这是逆加持。於是这个人就拼命念佛,念来念去,没有我自己了,找我找不著了,就是无我!一般人都以为有个「我」存在,这个身体是我,那是妄想的结果。而通过念佛达到无我,这个人的腰疼也就没有了,好了。这是前几年发生的事。其实,不要说是腰疼,再厉害的病,通过念佛达到无我后,都可以好的。我们念佛为什么病不好?因为夹杂妄念,念念又不念了,怀疑、间断,没有专心念到无我,没有念出清净心。贤公老和尚念观音菩萨一个多月,腿疮自动好了,就是因为拼命念、专心念,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清净心现前,病就好了。

  「果能一向专念,自然垢障清除」,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自然我们心中的污垢、障碍都消除了。念佛能把心中的烦恼念掉,不念佛就是在念烦恼。天天念烦恼,偶尔念念佛,烦恼去不掉啊!多多念佛,烦恼就没有了,多多念佛就是消除业障。我们的家人不信佛,而且障碍我们,经书给你扔掉,怎么办?只要多多念佛,自然垢障消除。真能一向专念,所有障碍会迎刃而解,自然消除。

  「不但道心纯熟」,多多念佛,我们向道之心才能纯熟。古大德说「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我们熟悉的是贪瞋痴,处处自私自利、处处为我打算,吃点什么好吃的,去哪个地方玩,这些都熟极了!而向道的心:我要念佛,我要去极乐世界,我要帮助人,这些心却是陌生的。修行就是要转变,把生处转熟,把熟处转生,要把我们这个道心、菩提心、慈悲心、出离心、念佛心都变成很熟;而世间的财色、名利、事业、家庭、种种欲望这一切熟悉的东西,我们反要变成生处。世间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梦幻泡影,要看破放下。学佛是学智慧,只要肯放下、肯念佛,圆满的智慧、德能就能现前。要把自己心里种种牵肠挂肚的人事物统统放下,不想了,专心念佛,心里只放阿弥陀佛。念佛使我们道心纯熟。

  「且可福慧增长」,念佛使我们的福报和智慧都增长。不管做世间事或出世间事,都需要福报。比如你报了名打佛七,却突然生病去不了,这是福报不够。有福报的人,若想要一套书,没几天就有人送来了,心想事成,这是福报。念佛增长福报,更重要是增长智慧,念佛心清净了,常生智慧,不生烦恼。

  「临命终时,圣众现前」,在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和许多大菩萨,许多圣众以及与我们有缘的往生者都来接引,「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是佛的慈悲力庇护、加持,使我们的心不乱,心不颠倒、头脑清醒。这个靠的是他力,也就是佛力,是弥陀四十八愿的愿力,所以阿弥陀佛称为「大愿之王,佛中之王」,佛的愿力特别殊胜。我们信愿持名,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在临终的时候,佛和圣众就现在眼前,

  「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花开得见,阿弥陀佛。」接引往生,阿弥陀佛称为「接引佛」,佛左手捧著莲花,右手垂下来。现在我们听闻到念佛法门,真正发愿去,在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就会长出一朵莲花,上面挂著你的名字。你每天念佛,勇猛精进,这朵莲花就愈开愈大,金光闪闪,千枝百叶。等临终时,阿弥陀佛就拿著你自己念的这朵莲花来接引你,佛光一照,我们业障、病苦消除,念佛功夫提升。原本没有念到功夫成片的,立刻提升到功夫成片;原本已经功夫成片的,立刻提升到事一心不乱。佛右手下垂表示接引,轻轻一托,我上莲台,全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加被使我们能去。

  一到极乐世界就不是父母所生的这个肉身了,而是在莲花之中自然化生,自然变化出来的,称为「莲花化生」。往生之后,大家都与阿弥陀佛的相好庄严一模一样,身有八万四千相,每一相有八万四千随形好,每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

  念佛,在我们活著时就得莫大利益,除病苦、消业障、去烦恼、增福慧、获功德,让我们身心健康,让我们离苦得乐。贤公老和尚是我们念佛人最好的榜样,一句佛号念了九十二年,活到一百一十二岁,老而不衰,身体健康如壮年人,每日种田劳作,能穿针、能上树。一生受尽磨难,却没有烦恼,天天欢喜,看什么都好。念佛人是世间最有福报的人,念佛人是世间最有智慧的人。念佛帮助我们临终身无病苦,头脑清醒,顺利了却生死大事。往生极乐世界,永脱轮回,一生成佛。

  所以千经万论赞叹念佛法门,释迦牟尼佛慈悲为我们介绍,讲《无量寿经》,教导我们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讲其他经典都只讲一次,唯独《无量寿经》多次宣讲,这是佛的大慈大悲。《净修捷要》夏老说:「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往后的末法九千年,一切众生得度全靠念佛法门。经云:「当来之世,经道渐灭,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将来佛法灭时,所有经典都灭,只有《无量寿经》再留一百年,遇到这部经典,真正相信,都可得度。可见这部经典的重要,适合末法,凡圣齐收。《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所说的第一经,第一稀有难逢法宝,是末法时期众生得度的第一宝典。

  师父上人以自己六十多年学佛的经历,给我们验证净土法门的殊胜。以六十年的教学,讲《楞严经》、《华严经》等大经大论,给我们导归净土念佛法门。近年又以贤公老和尚给我们做为净土法门的印证。师父晚年八十五岁开始专修专弘《净土大经科注》,专讲《科注》,不换题目,给我们做出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的最佳示范。师父不但说,而且做出来给我们看,身行言教,无限慈悲。

  一句佛号都能往生,我们今天加一部《无量寿经》,这部经典帮助我们断疑生信。因为对极乐世界认识还不清楚,必须要依靠这部经典。极乐世界是我们的老家,经念得愈熟,对老家愈清楚,愈喜欢。经典帮助我们转念头,把六道丢掉,一心一意专想阿弥陀佛。《无量寿经》字字句句其味无穷。所以听经很重要,听经明理开智慧。师父上人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是为加深我们念佛的信愿。《要解》云: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故每天的听经念佛,比吃饭睡觉还重要,听经念佛是我们今生最重要的一桩大事,紧紧抓住这个,往生净土才有把握。师父说每天至少要保证两个小时经教的薰习,方式我们可以听经、读经、看讲记,天天薰习。

  念佛,师父提倡用十念法,包括慈云灌顶大师的十念法、印光大师十念法和师父的十念法。

  一、慈云灌顶大师的十念法:每日早晚洗漱后,在佛前或面向西方,合掌恭敬念十口气的佛号,每一口气中念多少佛号不限。关键坚持一生,天天不断。

  二、印光大师十念法:十念记数念佛,从一句到十句,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从一句到十句,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三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三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四句,三三四,共十句,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从早到晚,行住坐卧,任何时候念佛都可以用这种十念法,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

  三、师父的十念法:念十句佛号,时间是早上晚上各一次,三餐饭前各一次,上午上下班各一次,下午上下班各一次,一共九次。贯穿全天,每次念十句佛号,时间很短。也是贵在坚持,天天不间断。

  以上三种方法可以全用,也可以只用一种或两种,主要是帮助我们提起佛号,天天不忘念佛,时时不忘念佛,遇事不忘念佛。念佛是最重要的大事,念佛要养成习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正如贤公老和尚所说:「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啥都是假的。」我们听明白了,要下定决心,从现在起,从一个很小的定课开始,天天念。连小孩都可以念,念老认识的一个学生,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念佛,后来考上大学了,他一天念到八万声佛号。念佛让他整个命运都转换了,很顺利。不仅自己念,全家人都念就更好了,建立一个佛化家庭,大家做菩提眷属。

  我们念的每一句佛号都没有白念的,决定功不唐捐。《印光法师文钞》记录了一个例子:最近江苏无锡念佛的人很多,有一位厨师会做素菜,凡是打佛七的地方都请他来煮素菜,他每天都听到大众念佛。后来,他的儿子临终时,告诉他说:「我要死了,却不能投生到好地方,你把你的佛给我,我就可以投生好去处了。」厨师说:「我又没有念佛,怎么给你呢?」他儿子说:「你的佛多得很,你只要说一声,我就好去了。」厨师说:「那随便你,要多少就拿多少吧。」他的儿子马上就安详的去世了。厨师说:「我自己平常没有念佛,怎么有佛呢?」明白的人告诉他:「你做菜时,在念佛堂旁边,每天常听大家念佛,所以也有很大的功德。这是无心听,如果留心注意听,功德更大。」由此可知,念佛的功德非常殊胜。(原文见《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张觉明居士书九)

  听别人念佛的功德尚且这么大,更何况自己诚心念佛,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一句阿弥陀佛的功德无量无边,再没有任何一法能超过这个功德的,它达到登峰造极,这一句佛号统摄一切法门,统摄一切经教,统摄一切诸佛菩萨的德号。我们倘若劝人念佛,他不肯念也不要紧,他听到一声佛号就已种下善根,听久了有大功德。所以播放佛号功德无量,受度化的有形无形众生无量无边。

  在这个世间,我们是过一天就少一天,黄泉路上不分老少,人命在呼吸之间。好好把握当下,每天问问自己:我到底是往西方走,还是往地狱钻?地狱去不得,看看医院里面,开膛破肚做手术,钢钉夹板如上刑罚,躺在病床疼痛难捱,还只是现前的花报,果报在地狱。地狱里一天一夜万死万生,痛苦惨烈千倍万倍。宝莲在前,刀山在后,孰去孰留,自己选择。也许现在我们过得还行,但放眼全球,每天多少天灾人祸在发生,洪水台风、地震火灾、瘟疫车祸,多少人病苦挣扎、被杀被辱、饿死渴死、家破人亡,那都是我们的同类啊!今天的他,可能就是明天的我。还有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师长、亲朋好友、有缘众生,都在地狱三途中受苦煎熬,我哪能漠不关心,贪恋眼前安逸呢?要赶紧自度、度他,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好好念佛,今生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愈早愈好,才能真正帮助一切苦难众生。

  师父上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心为祖国、为人民、为众生,虽受尽猜疑、排挤、攻击,从无怨言。年近九十的老人,毕生奉献给佛法,佛陀教育事业,一生弘扬净土念佛法门,每天孜孜不倦的讲经教学,教化天下众生,帮助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老人家对世间一无所图,只希望把《无量寿经》传下去,把净土法门传下去,把中国传统文化传下去。恩师所说的就是他所做的,言行一致,不欺骗人。不管别人说什么,开道都会以恩师为人生的榜样,以师志为己志,认真学习落实《无量寿经》,将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弘扬下去,恢复佛教是教育的本来面目,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学习恩师,一生修忍辱,什么都能忍耐,别人的毁谤侮辱是我成长最好的养分。永远感恩,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与一切众生同生净土,同圆种智。

  以上是惭愧弟子开道的粗浅心得报告,有许多错误不足之处,恳请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大德同修多多批评指正。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开道顶礼敬呈。

  老法师:开道这一篇报告对我们大家都有好处,提醒我们,警惕我们。他说的完全正确,现在社会风气感得来的是动乱,还有灾难。佛在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贪瞋痴慢疑这五毒,贪欲感得来的是水灾,海啸、江河泛滥;瞋恚感来的是火灾,地球上的温度上升、火山爆发,这是属於瞋恚;愚痴感来的是风灾,台风、飓风、龙卷风,这些都是对社会大众造成严重的灾难;傲慢所感的是地震;怀疑所感的是山崩地陷,山崩,一般所说的土石流,地陷,土地突然陷下去。我没有亲自见到,有很多同修告诉我,现在这种情形愈来愈多。所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念佛人就不会遇到这些灾难。现在这个社会,天灾人祸天天都有,频率没有和缓,好像不断在上升。这些现象,就像开道师所说的,都在提醒我们,要认真努力念佛,往生极乐世界。

  佛菩萨出现在世间,为什么?决定没有为自己,是为了慈悲怜悯一切苦难众生,帮助一切苦难众生离苦得乐。他们有大智慧有大福报,做得很圆满,很彻底,离苦要离究竟苦,什么叫究竟苦?轮回是究竟苦。现在帮你离苦了,可是你还要搞六道轮回,那没有离开。要能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才是真正离究竟苦。得乐要得究竟乐,真乐,这个真乐永远不会失去。怎么才叫人得究竟乐?劝你往生到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就是得究竟乐,永远不再受苦,不但没有苦受,连苦的名字都听不到。

  佛用什么方法?用教化。夏莲居老居士慈悲,为我们末法九千年众生会集《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原译的五种版本都有缺陷,所以在中国这几千年来,很少人学这部经。注解只有两种,不如日本人,日本的祖师大德对《无量寿经》注解有二、三十种。蒙古文里面的《大藏经》,金教授告诉我,《无量寿经》就有二十多种,我们相信,绝对不是佛一次所说。这二十多种我希望他翻成汉文,有翻成汉文的必要,为什么?如果要不能翻成汉文,蒙古文我想再过五十年就没人懂了。现在懂满洲文的人已经很少了,听说只有几个人,这几个人要过世之后就没人再懂了。这些东西里面有一部分东西汉文没有,缺少的,一定要把它补出来,这个功德无量无边,把释迦牟尼佛的大法永远传承下去。

  我们要知道,早年传到中国的梵文经典为什么现在一样都找不到,什么原因?中国的学者,外国的学者,就是从印度到中国来这些法师、这些大德,他们都知道,梵文是拼音文字,凡是拼音文字,寿命都不能长久,为什么?语音会变化,一百年、两百年就听不懂了。语文是一致的,话听不懂,文字也看不懂了,它有这个限制。翻成汉文,翻成汉字、文言文,就没有这个顾虑,汉字、文言文是超越时空,不受时间限制,不受空间限制,可以传到千年万世,心就定了。所以,那些梵文经典翻成中文之后,校对决定没有错误,剩下的梵文就可以不要了,没有人重视,没有人收藏,就不见了。从这个地方就知道,古人已经知道中国汉字、文言文,表意的载体,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只要用这种文字写下来,就能往下传到千年万世不会改变。三千年之后,懂得汉字、文言文的,他全能看得懂。

  这个发明在全世界只有中国一家,没有第二家。所以我们今天有个想法,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族群都有聪明人,都有高人,他们的这些著述没有翻成文言文,这是很大的遗憾。他们自己也知道,表音的文字大概寿命只有两百年,两百年之后人家看不懂了,看不懂就丢掉了,考古学家少。所以我们就想到,今天全世界听说汉学热,很多人都想学,好事,我很赞成。我们要培养老师,比什么都重要,对全世界推动汉字、文言文,我们把中国的国宝赠送给他们,国宝就是《四库全书》、《四库荟要》。这是国宝,学这个东西受用无穷,绝对不是黄金、七宝所能够相比的,无法相比。这个东西启发人的智慧,带给个人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社会安定,国家富强,天下太平,你说你到哪里去找这个宝?真管用。

  我们希望年轻人发大菩提心,要救中国传统文化,不但要救,我们承传下来,发扬光大,向全世界每个国家、每个族群去推展。大家都能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仁慈博爱、孝悌忠信、仁爱和平,就会帮助全世界,我想至少可以造成千年盛世,永远不会有战争了。这个功德有多大,这多么有意义,值得我们去做。怎么做法?先从自己做起,我自己做到了我才能教别人,自己没有做到,教别人,人家说你是假的,不是真的,首先自己做到。自己做到了,刚才说了,个人身心健康,法喜充满。传统文化对个人有什么好处?就有这个好处,健康长寿,在这个世间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真正得大自在。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