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2-042-0161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學習班學生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郭帅华、妙音、开寂法师  (第一六一集)  2015/8/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2-0161

  学生:《大经科注》学习班心得汇报。师父上人尊鉴:下愚弟子今日汇报之题目为「圣学基础字义浅释」之二。

  孝

  《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者,立身之基,百善之先。天地之常经,人伦之大本也。子善于侍奉父母为孝,父传子,子传孙,代代如是,以至于今。从老省者,省「老」字下之「匕huà」,「匕huà」,变也,后作「化」。人老则衰,髪由黑变白,体由壮变衰。孝子不忍睹父母之衰,故省老下之「匕huà」也。又,省「匕huà」者,明老(父)子一体,承传如一也。善事父母者为子,秉父母之教传之后世者,亦为子,故「孝」字从子。

  修身、立德乃至一切行门皆从孝起,而后亦皆统归于孝矣。(马一浮语)故圣人常述之,《论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孝经》:「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钩命决》引孔子言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白虎通》:「已作《春秋》,复作《孝经》何?欲专制正于《孝经》也。」是以《春秋》与《孝经》并称。《尚书》叙尧德先「亲九族」,舜首「克谐以孝」。人伦之道,父子有亲居首,而后君臣夫妇。此其重孝之明证也。

  夫《孝经》之言孝,始于爱身,谨言慎行,自尊自爱,不使身、德有所毁伤,孝之下手处也。中于事亲,使父母衣食、受用无缺,敬之,顺之,诚如曾文正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之训,而后善继父母之志也。终于立身,在于立身行道,继善成性,继往圣开太平,成己成人而后已,孝之全者也。

  弟

  《说文》:「弟,()韦束之次弟也。从古字之象。」本义为次第之称,韦者,生革之属也。革缕束物,辗转围绕,势如螺旋,束之不一,而上下之次第生焉,「弟」之篆书字体即像革缕缠绕物品之形。是知次第之「第」,本字为「弟」,后作「第」者,后起增偏旁体也。

  《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释名》:「弟,第也,相次第而生也。」兄者为先,弟者为后,如次第然,故「弟」引申为兄弟之「弟」,作常用义。弟又为弟道之称,后加「心」作「悌tì」,经典多用作「弟」。《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邢昺疏:「孝于父母,顺于兄长。」《荀子.王制》:「能以事兄谓之弟。」《左传.隐公元年》:「段不弟(悌),故不言弟。」名以表德,言共叔段不遵为弟之道,失实则无名,故春秋不以弟相称也。弟又用作副词,相同于「但」,《汉书.陈平传》:「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颜师古注:「弟,但也,语声急也。」弟又为「和易」之称,《尔雅.释诂下》:「弟,易也。」郝懿行疏:「弟者,通作悌。」《诗.小雅.青蝇》:「岂弟君子,无信谗言。」郑玄笺:「岂弟,乐易也。」

  忠

  《说文》:「忠,()敬也。从心中声。」敬,肃也。肃,持事振敬也。故「忠」者,处事诚敬、尽心无私之谓也。未有忠而不敬者,未有敬而不尽心者,故段玉裁注本依唐元行冲《孝经疏》补「尽心曰忠」四字。敬由心发,故「忠」从心。中者,内也。贾谊《新书》:「爱利出中谓之忠。」《周礼.大司徒》:「知仁圣义忠和。」郑玄注:「忠,言以中心教人以善谓之忠。」《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皇侃疏曰:「忠谓尽中心也。」故「忠」从中声,声中喻义也。

  杨倞《荀子.礼论》注曰:「忠,诚也。」诚心为人曰忠,《论语.学而》曰:「为人谋而不忠乎。」言诚心为人所谋曰忠,是知臣子诚心事君报国,亦谓之忠,关羽尽心辅佐刘备,永无二心,大义凛然,后人以「忠义」称之。宋岳飞尽心报国,仁智并施,高宗曾手书「精忠岳飞」,制旗以赐之。《左传》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言以情审察,不用使之有枉,是知君王上思利民,亦谓之忠也。又,外强内温,忠也;患不忘国,忠也;危身奉上,忠也;匡君使中,忠也;大公无私,忠也;竭意不讳,忠也;德之正厚,忠也;教人以善,忠也;义明物亲,忠也。

  信

  《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人为三才之一,具天地最贵之性,与天地同称为大,当守天地自然之道也。日月有常,四时有序,节气皆随时而致,不爽毫厘,此天地之信也。而人自当法之而守信,故「信」从人从言会意,明人言无不信之理耳。诚者,不伪也,犹今之言真也,信言不虚,故训「诚」。言出之于口,而发之于心,信于是乎生焉。由衷之言,方能有信,故信之古文作「訫」,从言从心,以明言必由衷之义,《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其此之谓乎。《礼记.曲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言鹦鹉、猩猩虽能言,然而无信,有言之象,无信之实,故非为人也。

  「信」又为「使」之称,古之两国,凡盟约、交会,皆发使传言以表其信。《三国志.魏志》:「马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此之「信」,即使也,使者传信,故名为「信」也。人言为信,不虚妄也,故「信」又有不欺之义。《礼记.礼运》:「讲信修睦。」郑玄注:「不欺也。」《论语》:「信近于义。」皇侃疏:「不欺也。」「信」又有专一之义,《白虎通》:「信,专一不移也。」凡人之情,信于人,则听其言而不疑;信于事,则施之用而不改;信于道,则力于行而不退。是「专一不移、诚实不欺」,可得为「信」也。

  礼

  《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说文》中,凡「从某从某,某亦声」字,皆会意兼形声字,声咸兼义也。《礼记.祭统》曰:「礼有五经(吉、凶、军、兵、嘉),莫重于祭。」故以吉礼为首,字从表祭祀之「示」。豊者,行礼之器,簠簋俎豆之类是也,祭品之所盛放,以亯xiǎnɡ先祖神灵者也。上部,像器中有物(徐灏语),或谓像二玉在器中之形。(王国维语)故「礼」从豊,豊亦声,声中喻义也。礼、履音近,此亦声训。履,鞋也,足之所依。引申凡所依皆谓之履。《礼记.祭义》:「礼者,履此者也。」《荀子.大略》云:「礼者,人之所履也。」《白虎通.情性》云:「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故「礼」训「履」。《礼记.祭器》曰:「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反其本性,勤修古道,不忘先王之初教,言有常,行有则,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不义不善去身,则能感召千福致身、百慧致心。《礼记.祭统》曰:「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后汉书.荀爽传》:「礼者,所以兴福祥之本而止祸乱之源也。」故训「所以事神致福也」。综上述,乃知《说文》「礼」字之训,乃本诸经也。

  《孝经》曰:「礼者,敬而已矣。」敬为礼之本,故礼有五经,其主在敬,若失其敬,虽有礼名,而无其实也。或人,或事,有序则治,无序则乱,以礼别之、约之,则人、事有序矣,故礼亦言序也。《礼记.乐记》曰:「礼者,天地之序也。」言礼可明贵贱也。《礼记.曲礼上》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言治身立行,交接得否,皆由于礼也。古以礼乐治国,礼以教人,乐以化民。礼为诸事之本,不可须臾离也。《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综上述,可知礼之用大矣,立身治国,不可不重也。

  义

  《说文》:「义,()己之威仪也。从我、羊。」今之所用「义」者,乃古「威仪」之「仪」本字,乃己身恪守威仪也。《说文》:「仪,度duó也。」乃己于人交,己身应有之威仪也。是知「义、仪」二字相对为文,或即一字,若「悳」之训「外得于人,内得于己」,而有内外之分也。「仪」乃己对人尽威仪,故加「人」以别之。《左传》:「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是以有礼义、动作、威仪之则。」是知「礼义」与「威仪」、「礼仪」不同也。「礼义」者,谓己身恪守威仪,即宋儒所谓己身不可一日无检点也。「礼仪、威仪」者,乃与他人互尽其威仪,威仪之现于外者也。(刘师培语)「仁义」之「义」本字为「谊」,古经传多用之,《史记》、《汉书》亦多有之。《书.太甲》:「兹乃不义。」释文:「义本作谊。」《说苑.政理》:「此治国之道,使民之谊也。」《思玄赋》:「愿竭力以守谊兮。」「仁义」之「义」周时作谊,汉时作义;「威仪」之「仪」,则周时作义,汉时作仪。(段玉裁语)今俗以「谊」为「恩谊」字,以「义」为「仁义」字,以「仪」为「威仪」字,此古今之变也。

  《说文》:「谊,人所宜也。从言从宜,宜亦声。」《中庸》云:「仁者,人也;义者,宜也。」本义为道义、法则,为人之所宜行者也。《中庸》:「仁者,人也;义者,宜也。」《礼记.祭义》:「义者,宜此者也。」许慎训「谊」为「人所宜」,盖本古训也。古人之行,皆以义为归,言为德之体现,故亦求其合于义也。《论语.宪问》:「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论语.学而》:「信近于义,言可覆也。」《孟子》:「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故「谊」从言。谊为人所宜行,故从宜,宜亦声。

  「义」常与「仁」合言,所谓「仁义」也,乃儒家之核心教化,《易传.系辞》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仁义为人之根本也。《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配义与道。」赵岐注:「义谓仁义,可以立德之本也。」

  「义」又常与「利」并言,《易.文言》:「义,利之和也。」《左传》:「义以生利。」《孟子》曰:「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利由义而生,亦由义而存也。世之欲得利者,当着力于义,义之所在,利之所在也。故当「喻于义」,不当「喻于利」耳。无义之利,不是真利耳。恪守其义,必得其利,义中之利,所在皆吉;唯见其利,必忘其义,既忘其义,利亦弗依。

  廉

  《说文》:「廉,()庂也。从广兼声。」仄,侧倾也。《仪礼.乡饮礼》曰:「设席于堂廉东上。」郑玄注:「侧边曰廉。」故「廉」者,堂屋侧边之谓也。位于堂屋之侧,故从表房屋之「广」。兼,并也,从手持二禾相并以会意。廉位于屋边,兼通里外也,故从兼声,声中喻义。

  堂之侧边必有棱角,故「廉」引申为棱,《广雅.释言》:「廉,棱也。」《礼记.聘义》:「廉而不刿,义也。」孔颖达疏:「廉,棱也;刿,伤也。」言玉体虽有廉棱而不伤割于物;人有义者亦能断割而不伤物,故云义也。」

  「廉」又为正直、廉洁之义,乃为八德之一,韦昭注《国语》云:「虞御史曰:『廉,直也。』」《广雅》:「廉,清也。」《墨子.修身》:「贫者见廉,富者见义。」《孟子.离娄章下》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正义曰:「此章指言廉、惠、勇,人之高行也。」廉洁之人,日常用度必然节俭,故「廉」引申为俭,《广韵.盐韵》:「廉,俭也。」

  耻

  《说文》:「耻,()辱也。从心耳声。」《说文.辰部》:「辱,耻也。」二字为互训,然义略有分,辱乃屈辱,耻乃羞耻耳。(张舜徽语)本义为羞辱,《国语.越语上》:「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言吴王夫差羞辱勾践也。耻生于心,故从心。受耻辱者,凡责备、辱骂,皆听之于耳;耻生于心,则必达于面,而有耳根发热之感,所谓「面红耳赤」是也,故从耳声,声中喻义。

  有耻辱之事,则羞愧于心。故勾践能卧薪尝胆,养精蓄锐,终灭吴以雪前耻也。故「耻」引申为羞愧,《广韵.止韵》:「耻,慙也。」古之人,受圣贤之教,知人性至为尊贵,人之所以为人,以其能参赞化育,具仁义礼智信之常德也。若常德不备,则耻之于心,心有耻意,则必思改之而复本具之德,所谓「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亦必勇于进取、勤于改过迁善也。故《中庸》曰:「知耻近乎勇。」耻心一发,则奋然而起,不甘自堕而彻改懦弱之心矣。(朱子语)又,人具耻心,则有所不为,自能谨护心行,不违正道也。《论语.子路》:「行己有耻。」孔安国注曰:「有耻者,有所不为。」言士有耻在身,则恒有可耻之事,若有不善,耻而不为也。

  《了凡四训》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耻之要若此也。然何能具耻心耶?《孟子.尽心章上》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言羞耻之事为不正之道,正人耻之而不为也。造机变陷阱以作攻战之用,非古之正道,是无耻心也。不耻不如古之圣人,则何能为贤人哉?《孟子章指》曰:「不慕大人,何能有耻?」是知,欲立耻心者,则必思慕圣贤,以古圣人为准,有齐圣齐贤之心,正如韩昌黎公《原毁》所谓:「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有志在圣贤之心、齐圣齐贤之行,则何患耻之不能在心乎。

  综上述,知人具耻心,一则勇改过,二则不为恶也。故「耻」为修身之基,亦乃八德之一。志在圣贤者,不可不备也。

  以上为不肖弟子愚见,弟子德薄学浅,障深业重,凡所汇报,多有缺漏,恭请师父上人慈悲开示,不肖弟子郭帅华顶礼敬呈。

  老法师:郭帅华的这一篇报告,对于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有很大的贡献。问题说出来了,如何实现?这就是问题。古圣先贤他能做到,为什么?现在人学了,都说明白了,为什么做不到?说来说去还是个教育问题。古时候的人,地大,人少,人少事情就少,圣贤教诲每一个人都重视,每一个家庭重视,没有不认真教下一代的,自己做出最好的榜样给下一代看。所以老师一定是身行言教,身行在前,言教在后,都是做出榜样给晚辈看。现在这个社会,我们把传统东西丢掉太久了,至少一百五十年,再往上推是两百年,两百年前疏忽了。这个地球上人口不断在增加,科学技术也不断在提升,特别是物质的享受,把学养不够深的人都蒙蔽了,又何况上行下效。这句话非常重要,中国谚语所谓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在上是领导的人要做出榜样,下面才会效法;上面的人所做的样子不好,下面就不能改过,这个问题才真正严重。我们丢了这么久,现在的社会科学技术、物质文明突飞猛进,精神文明是大幅度的倒退,甚至于真的有不少人把这桩事情忘掉了,什么叫礼义廉耻,什么叫信义和平,讲到孝悌连那个念头都生不起来,这是大问题,真正需要菩萨出现。

  菩萨到人间来干什么?来救人的。所以佛门大德,无论在家、出家,常常劝人发菩提心。从哪里劝起?一定要从自己做起。自己不劝自己,怎么会影响别人?今天,无论世法、出世间法,都是要从自己做起,自己不能做,那说这些话是骗人,是欺骗人的。自己要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影响多少就影响多少。不能像自己想我要做出多么大的事业、多么大的影响,那是不可能的,那是缘分,你自己发心,这个社会缘有没有成熟?别人跟你不是一样的想法,不能要求人。然而,我们尽心尽力去影响人,这是应该的。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事情不必要成功,做到一半失败了,失败也要做,这就是知耻近乎勇,不能说失败就不做了。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所认知的,我对这个有认识,了解它,这个东西好,对整个人类都有利益,就一往向前,什么都不顾,成功很好,失败也好,失败还干。

  释迦牟尼佛这条路给我们做出最佳的榜样,一生干什么?教学。世尊教学没有学校,如果要有学校,他要不要操心?有学校就有开销,有开销就得去找钱,中国古人有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那还伸手问人要钱,这就不行了。所以你看他的方法多好,过游牧生活,哪里有缘到哪里去,缘不足少住几天,缘好多住几天,看别人念头稍微冷淡一点就走路了,不要等人赶你走。这种生活好。在现在这个时代,印光法师教给我们建小道场,同参道友不要超过二十个人,个个成就,二十个人往生,二十个成佛,这就很难得了。为什么人不能多?人多就杂、就乱,弊病不能避免。为什么不能避免?帅华居士今天所讲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现在人一个字都没有。怎么办?我们要把它做出来,做个榜样给人看。能够感动一、二个人就不错了,就很难得了,感动五、六个人,那很有成就了。

  怎样才能够挽救世道人心、挽救传统文化?那就是锲而不舍,自己要发心做出牺牲奉献,真的,忍人之所不能忍,吃别人不愿意吃的食物。我们没有福报,也正好什么都不求,做样子给别人看。前世没修福,这一世也没有真正修到福。福从哪里来?学佛之后才尝到一点味道,这福从法喜来。什么都放下了,一天到晚法喜充满。再给诸位说一句话就是修来生福,这是真的,我们这一生修福不享福,来生有福报。这一生修,这一生享掉了,来生还是没福。怎么样懂得修来生福?尽心尽力帮助别人,教好下一代。下一代从哪里教?现在有所谓要从娃娃抓起。中国古人不是从娃娃抓起,是从母亲怀孕胎教抓起。所以我们对于古圣先贤,特别是对中国的这些老祖宗、圣贤人,他们不是凡人,他们有究竟圆满的智慧,那就是佛法说的,那些人都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佛菩萨化身来的,看到东方这块土地,前面是佛菩萨在这扎了根,后面佛菩萨又来了,世世代代都有人才,你看留下来的这些典籍就知道了。这就是所谓孝悌传家,在全世界只有这么一家人,孝悌传家。我们丢掉两百年,赶快把它找回来,要发这个大心。其他的小事,这是大事。

  许许多多人不认识、迷了,批评老祖宗是过了时代,他们没有智慧、没有科学技术,都是一种轻慢之心,养成自己贡高我慢。所以祭祖这个活动很重要。像这些文章,祭祖大典我们时间短,把它讲一遍不容易,可是我们有方法,我们把它做成光碟,这篇东西详细讲一遍,在祭祖这个活动当中可以跟大家结缘。有缘的人看到了,对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怎么个讲法,他想了解一点,他就得受用。不必主动发给他们,摆在那里,提醒大家,你想不想知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这几个意思想不想知道?写个小牌子放在那里,光碟放在后面就行了,就提醒大家请。你们哪个同学发心讲一遍,录成一个光碟。这都是行好事,这都是续慧命,张子所说的「为往圣继绝学」,就要干这个事情,佛法讲续佛慧命。我们自己同学提出来的,值得我们做参考的,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无论哪里的人,甚至于其他宗教,好的东西都应当要学习,都应当赞叹。好,我们看底下第二位。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妙音,今天向大家恭敬汇报的题目是:《国学治要》学习心得报告之二,菁华尽备于斯--《四库全书荟要》

  清代编纂《四库全书》的主旨,在于搜集佚书,是以卷帙浩繁,不易检索。因此乾隆帝颁旨,命在《四库全书》中「撷其菁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例」,专供皇帝御览。且所选图书均为先秦至清代久享盛名的图书精品,完整而少删改。其思想学术、义理辞章俱属上乘,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菁华尽备于斯。《荟要》收录的种类虽仅《四库全书》的七分之一,而册数却为《全书》的三分之一,就原本保存及菁华而言,《荟要》胜于《全书》。

  早年,释净空老教授曾说:「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关心。他们世界书局印《四库荟要》,《荟要》便宜多了,只有《全书》的三分之一,我先后跟他买了七十多套。也是人家送我的钱,够了一部我就买一部,够两部就买两部,统统买这部书。先后好几年,大概有四、五年,买了它七十多套。赠送给国内每个省、自治区跟特别行政区,我选一个大学送给他们,一共送了三十多套。以后北京图书馆知道了,来找我,我送它一套,还有上海图书馆。」

  「我希望全国每一个省都有一套。赠送的对象是这个省里面最好的一个大学,送他们的图书馆。报恩,报土地之恩,报祖国之恩,那孔子书就没有白念,这大乘佛法没有白学。佛法不在嘴皮上,要在行动上。」(图一为当年老教授赠送给国内著名的大学--浙江大学的《景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第一册中的扉页书影)

  老教授近年说:「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向商务印书馆买了一百一十二套《四库全书》,向世界书局买《四库荟要》二百七十多套,这个是赠送给全世界大学图书馆收藏。目的,我们怕灾难。这样分散很多地方,纵然有灾难,这个东西还可以保存下去,不至于会毁灭,不至于失传,我们的目的在此地。」

  《荟要》与《全书》交相辉映,可谓双璧。非仅为我中华文化震古铄今之不朽宝典,亦为我中华民族独步寰宇学术文化思想之结晶。于近代战乱频仍的年代中,摛藻堂之《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之世间孤本得以保存,今再印制流通,可谓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幸事,人类无边之福祉。(图二为《景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每套五百册,每套三十二箱,重量为八百公斤。)

  甲、天壤孤帙 书林至宝

  乾隆三十八年春,高宗尝自记曰:「癸巳岁,始思依经、史、子、集为《四库全书》,并令辑《永乐大典》中散篇成帙。然朕临御已三十余年,亦望七岁矣,斯事体大物博,时略嫌迟。」其意盖恐《全书》卷帙浩繁,岁月久稽,汗青无日。于是同年五月初一日谕云:「《全书》卷帙浩如烟海,将来庋弆宫庭,不啻连楹充栋,检玩为难。惟摛藻堂向为宫中陈设书籍之所,牙签插架,原按四库编排,朕每憩此观书,取携最便,著于《全书》中,撷取菁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例。盖彼极其博,此取其精,不相妨而适相助,庶缥缃罗列,得以随时流览,更足资好古敏求之益。着总裁于敏中、王际华专司其事,书成,即以此旨冠于《荟要》首部,以代弁言。」《荟要》修纂,于焉发其端绪。当时为迅赴事功,乃别设《四库全书荟要》修书处。

  乾隆四十三年岁末,第一分书告成,贮于坤宁宫御花园摛藻堂;次年,复别钞一分,藏之圆明园长春园味腴书屋。

  高宗曾在其书完成之日,大宴群臣,并有联句之作,且在联句序前首先标明:「道资鉴古,搜玉圃以罗珍。理取研精,披金沙而聚粹。文河藻润,兼收众派之流。册府菁华,别挹群言之液。六年详辑,将渐蒇夫全编。两部先成,已统苞其要义。撷词条而擢秀,摛藻如春。咀义府以含英,味腴在道。」可见《四库荟要》,在经过六年漫长艰辛的岁月,始得以告成。

  可惜的是,在咸丰十年,英法联军陷紫禁城,焚烧圆明园,味腴书屋所藏的《四库荟要》化成灰烬,只享八十余天年,就成为了历史陈迹。幸而摛藻堂正本,独在人寰,成为天壤间仅存的珍秘,堪称为书林至宝。

  《四库全书荟要》昔日除了清室及极少数宫监之外,无论何人,都无法涉足。所以当庚子八国联军再陷紫禁城后,国人都怀疑其书或已在若存若亡边缘。直到一九二四年十一月,清逊帝溥仪迁出皇宫,政府组织清室善后委员会,从事清点故宫文物图书,始发现《四库荟要》,依然尘封旧处,安然无恙。一九二五年国立故宫博物院成立,进行宫内文物、图书全面清点及编目的工作。《四库荟要》按原书排架图,一一核对登录,再行插架。其种册函数,不仅完整不缺,而且触手如新,真是书林一大幸事。一九三三年,故宫博物院将《四库荟要》书目并函册数量,公布在所出版的《故宫殿本书库现存目》上册里,首次对外发行的详目。可惜不久,抗日军兴,《荟要》即开始了它颠沛流离的命运。一九六四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又再次将其目录编入故宫善本书目中。一九八五年,世界书局将《四库荟要》影印问世,溯自《荟要》成书二百余年来,迭经丧乱,虽历万劫而尚能完整存留,良可浩叹,诚幸事也。从此,《荟要》化身千百,嘉惠学林,永将传诵。(图三为摛藻堂,在北京坤宁宫后御花园内,《四库全书荟要》原即庋藏于此。)

  乙、遴选专才 最称富丽

  《四库荟要》修纂之初,便立意专供大内检读,储存禁宫,因此修纂馆臣更不敢掉以轻心,多能黾勉从事,书品相当完善精美。不仅校对审慎,错误减至最少,而且字体端严劲挺,纸白墨润,装潢考究,称得上富丽堂皇,灿然大观。(图四为《四库全书荟要》红木书函及原书内页款式)

  《四库荟要》修书处,所网罗的人才,可以说都是一时之选。除直接负责的馆臣以外,誊缮或校对人员,也都经过精心挑选,并且专才专用。譬如最主要的誊缮工作,于楷书良手外,更有篆书监生、绘图监生等专家从事书中绘图或迻录篆书的工作。以《西域同文志》一书为例,此书收录汉、满、蒙、回、西番、托忒等文字,而各种文字的校对及缮写人员,都委派专才。汉字部分,校对官张秉愚及誊录马植基等五位均系汉人;满文部分,校对为七德、誊录为文溥等八人,全系入关清人;蒙古文部分,复校官巴达尔瑚为蒙古人,校对官巴通等四人、誊录福宁等二人,虽系满族,亦通晓蒙文;西番文字部分,复校官为喇嘛巴尔藏佳穆楚,校对官为喇嘛伊史盆楚克等二人,誊录为喇嘛伊史根敦,都是藏人;托忒字及回字部分,誊录为壹八尔西母是新疆回族。由此可以想见《四库荟要》的修纂工作,严谨认真,绝非敷衍草率成事。在专门人才努力工作之下,《四库荟要》手民之误减少,存真性高,又为这部大书提升了不少的学术价值。(图五为《景印摛藻堂四库荟要》第一八三册《西域同文志》卷末,参与工作的各民族先贤名单。)

  丙、萃菁选英 卷帙精约

  《四库荟要》的纂修有寓搜集重要典籍及基本必备图书于一堂的深义。所以它的另一长处便是卷帙精约。以当年负责修纂的馆臣均为一时鸿儒,在他们缜密的选书及丰富的经验下,《四库荟要》这部丛书,所代表的文献类型,自可以「简而能赅」四字加以形容。玆将《四库荟要》收书数量列表如左:

  经部  一七三种 三五七六卷 二一七七册 三八四函

  史部  七O种  六五三五卷 三四四五册 六四O函

  子部  八一种  二八六六卷 二O七七册 三八四函

  集部  一三九种 七八五一卷 三四四六册 五九二函

  总计收书四六三种,二O八二八卷,一一一七八册,二OOO函。此外尚有《分架图》二册一函,《简明目录》六册,也装成一函。从种数言,约为《四库全书》的七分之一;依册数看,则约占《四库全书》的三分之一。种数与《四库全书》相去甚远,而册数则略为接近,其原因是《四库全书》收书在求尽量齐备完整,历代著作,只要是对学术有裨益又值得保存的,都在网罗之列。而《四库荟要》,则在慎选古来图书的精华,凡各类图书,已享盛名,又确能资助好古敏求,足以影响世道人心的,才加以搜集,以方便随时取检及阅览。《四库荟要》撷择历代版本精华,做为誊录底本,不唯传存宋、元秘笈,足以进窥旧版崖略,复足以考镜各代图书递嬗。

  丁、校对核实 足资参证

  中国是一个文化极悠久又发达的国家,自远古以来即特别重视读书风气的培养与图书的收藏。因此一部伟大的著作,往往迭经传诵,也就因为需求的人多,为应需求,使得一种书,常常递经传抄或翻刻。由于抄刻或校书人的学识,有高下优劣的分别,抄刻图书态度又有谨慎疏失的不同,因此同一种书,经过了若干次的翻刊或抄写之后,内容就可能会有所出入。有时甚至于因为编辑方式的差别,导致文字内容及卷次等等的差异。《四库荟要》修书处,为克服只能据一种底本誊缮的缺憾,便在书本抄缮之后,尽量利用各种不同的版本,再加以校勘,而将所得的异同,列出条目,名曰考证,附在各册书末,以方便取阅时参考。吴公哲夫先生曾大略予以统计,《四库荟要》用来校勘的图书,达五百余种之多,计宋刊本六十二种、金元刊本六十三种、明刊本二八八种、清刊本五O种,其他还有道藏本三种、永乐大典本一八种、仿宋钞本七种、稿本一种,不详版本的一五种。从这种现象可以想见当时设想之周全及用心的精勤。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四库荟要》修书处在一本书经过抄缮之后,难免产生鲁鱼亥豕或遗漏衍字等疏失,而《四库荟要》为臻完善,于各书抄成之后,又经过校对、复校、详校等道手续。这样一来,考校核实,错误极少,实具兼综条贯之美,已足考见当年编辑精勤,迥非通常丛脞胪陈之书,可得同日而语者。

  结语

  中国图书,自秦火以后,灾厄独多。在此世变方殷、灾难不断的时代,我们庆幸《四库全书》和《四库荟要》,化身千百,流布四方。

  此二种书,诚为研究中华文化之重要资料。释净空老教授夙兴夜寐,念玆在玆,俾使我中华文化深植人心,吾等当以复兴我中华巍巍文化为我志,以师志为己志。

  释净空老教授说:「纪晓岚费了功夫选了一套《四库荟要》,专门替乾隆皇帝选的,这个分量大概是《四库》的三分之一,分量很大。如果能开个四库学院,就是《荟要》,用《荟要》,这个里头学生专门研究这个,期限十年毕业,十年之后,中国有一部活的《四库荟要》。那个没话说,全世界人大家公认,智慧文明在哪里?在中国。和谐世界在哪里?在中国。幸福美满的人生在哪里?在中国。你说难不难?不难。但这个学习是一代比一代辛苦,因为第一代没有老师教,你要自学。第二代你们教下来,他接着你的,他又提升。我们相信一百年之后,至少传了六、七代,十年算一代,一百年之后,他们的成就会超过古人。这都是可能,不是不可能。」(图六为《四库全书荟要》总纂官纪昀图像)

  老教授说:「老祖宗,我们今天在国外,不说国家民族,说人类、说世界,人类的文明、世界的文化,我们把心量扩大。我在国外,很多人问我,法师,你是哪里人?我说我们两个是同乡,我是地球人,你也是地球人,就很亲切了。我们同住在这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是兄弟姐妹,应当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助合作,我们是一家人。人类的文化,智慧的宝藏,丰富的经验,保存在中国文言文里面是最丰富的,这个大家不能不承认。你到全世界去找,这几千年来中国人对这个看得很重,把它分类,把它编成典籍。《四库全书》、《四库荟要》是全人类的智慧宝藏,不是属于某个国家、某个族群,全人类的,全世界的,人人都应该学习,你要是地球人你就应该要学习。我们用这个方法推动文言文在全世界,希望三十年之后,文言文是世界上通用的语言、通用的文字,大家都有能力读这一套智慧的宝典,《四库》。这个世界就永久的安定和谐,不会再有混乱,不会再有灾难。我这一生,我感到我的使命就是传递这个信息给大家,千万要珍惜。这个世界上有不少仁人君子,真正有慈悲心、有爱心,寻求整个世界的安定和谐,找不到,找不到智慧,找不到方法,殊不知,智慧跟方法与经验保存在中国文言文的《四库全书》里面。第一次的发掘是唐太宗,他在里面挖出了一部分,宝藏,大唐盛世就靠这个东西。希望真正有心人,用个三、五年的时间,就能把文言文学好,就能通达古人所说的意思。让全世界的儿童,从小把这个文字、把这个典籍当作主修的一门功课,社会有救了,世界有救了!」

  以上是惭愧弟子妙音学习《国学治要》的心得报告,仰望各位古圣先贤,弟子战战兢兢,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原则,将师父上人的法语和秦公孝仪先生、吴公哲夫先生、萧公宗谋先生、阎公奉璋先生等诸先生的金玉之言,会集并编辑一处,报告至此,祈请师父上人教诲。若有会集或编辑得不妥之处,恭请各位法师、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老法师:妙音梁居士的报告,在短短的四、五十分钟的时间,把这部书说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很难得。这一份报告,我想全世界的人都应该知道,要把它翻成外国文字,我们在联合国办活动的时候分给大家,让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个认识,这比什么都重要。现在,好像是这几个月,很多报导都说全世界有汉学热,这个风气好,许多国家都很认真在讨论这个问题。台湾世界书局告诉我,《荟要》还有三十多套,我跟他买了二百七十多套,我说好,我凑成三百套好了,你这三十多套我都要。我们也想买来,有些国家、地区真正想学的时候,我们就送一套。我们自己还有剩的一些,我想大概还有五十套的样子。这是真正一部好书,不会再失传了,它的价值是史无前例。

  古人在这上用的心力,值得我们敬佩。我们如何把它完整的保存,认真的学习?我们相信,只要文化这个概念被普遍认知了,就像汤恩比博士所说的,全世界有二十多种不同的文化,其中最优秀的是东亚,东亚主要指的是中国,还有三个卫星文化,这三个就是韩国、日本、越南。汤恩比说,这四个国家要是合作、团结了,就能用文化统一全世界,带动全世界化解一切冲突,促进全球社会的安定和谐。我相信,有可能造成一千年的盛世,这个盛世不是某一个地区,是全球。这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留下的文明,对人类做出最大的贡献。研究中国历史,研究中国文化的人,都有这个信心。中国文化是什么?前面帅华的一份报告说出来了,也都讲清楚了。所以这两份资料很宝贵,值得流通,最好把它翻成外国文,在国外流通,帮助大家认识文化的能量,它确实能够帮助人走向幸福美满。后面还有一篇,开寂法师的汇报。

  学生:《科注》学习班心得报告。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惭愧学生开寂,今天向大家恭敬汇报的主题如下:挑起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使命。

  昨天早晨参加过堂,当行堂的小同学给学生行粽子时,学生才意识到端午节到了,时间过得真快,岁月无常,当勤精进,转眼之间到了六月的中旬。

  一阵阵的糯米之香触动着自己的嗅觉,看着这一个个用新鲜竹子叶包得很严实的粽子,想到了后勤的义工同修们,你们辛苦了,感恩你们无私的奉献,又不知是花了几个晚上,不停的用那双布满裂缝和伤口的粗糙的双手,包扎出这么精致可口的粽子,加上做为礼物送往其他寺院的粽子,又是不下几千个。这个过程真不容易,又要采摘新鲜的竹子叶,又要烹煮糯米,又要制作美味可口的素馅,很是辛劳,食存五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不能空过常住的供养。想到远在他方的摄影棚里,备受冷气煎熬的师父上人和日渐消瘦的大家长,一阵阵心酸涌上心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那是动力的源泉,那是师长的教诲,那是师长的勉励。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衷心的祝福:敬爱的师父上人,敬爱的大家长,以及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佛陀教育事业默默付出、奉献的所有人,感恩你们,节日吉祥如意,阿弥陀佛。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国人为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日子,国人缅怀他忠于自己的国君,忠于自己的国家,不屈服于权贵,当楚国面临灭亡之时,仍然能够保持自己的忠义节气,投江自尽。当时的人民为保全诗人遗骸不遭受鱼类吞噬,将包好的粽子等食物投于江河,此习俗传承至今,久久不衰。简单的节日里透露出中国璀璨的文明,无一不让后代子孙敬佩和敬仰,无不为古老的文明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不久前,听说端午节这个节日已经被某个国家申请了专利,成为联合国承认的一种人文遗产而被继承了下来。欢喜之余,也同时陷入一种哀鸣之中,身为一名中国人,学生感到无比的惭愧,惭愧的不是因为继承这个文化遗产的不是中国人,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哪个国家,都有责任和义务把祖先的文明继承下来和发扬光大。而是五千年的中国文明,祖先为后人留下的智慧结晶不被世人所珍惜和重视,反遭遗弃,实在让人惋惜和痛心。学生身为这一时代的人,理所当然直下承担,要认真的学习,挑起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同时,诗人屈原是楚国的一名忠臣,古代的中国重视家庭的教育,忠臣无不出于孝悌之门。孝是中华文化的根,敬是中华文化的本,孝敬是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

  感恩尊敬的师父上人,年近九旬,为人类的福祉,为呼吁和倡导世界和平,四处奔波,不辞辛劳,默默的以身作则,不断用实践为世人证明。为保留中国的文化不被战争和灾难而遭到遗失和破坏,先后托付商务印书馆和世界书局,重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著《四库全书》一百二十一套,《四库荟要》二百七十多套,《群书治要》和《国学治要》各一万套,如此巨大数目,赠送到各个国家图书馆储藏。同时,为培养人才,学习和继承祖先的文化,谦卑恭敬,到全球各知名大学四处访学,创办汉语学院,不断为人类寻找一条和平、稳定的发展之路。这一思想和英国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他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提出,「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不是中国的军事,也不是中国的经济,而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师父上人更是直截了当,是中国《群书治要》的世纪,这部曾经让唐太宗李世民爱不释卷,带领唐朝走向贞观之治的祖先的教诲,也将带领全球人民走向安定与和平。

  最近学习《发大誓愿》,让学生看到,法藏比丘,阿弥陀佛的前身,因地之时便有如此广大的心量和胸怀,希望度尽尽虚空遍法界的苦难众生,都能离究竟苦、得究竟乐,远离六道的轮回之苦。这是佛菩萨的胸怀,给予众生的真实之惠,愿代众生苦,经历五劫,遍参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总结四十八大愿,会集诸佛刹土尽善尽美之处,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如此美好的道场,帮助众生一生成佛。一遍又一遍的学习坚定学生的信愿,这一生成就佛道,帮助更多更多苦难的众生。

  感恩师父上人和大家长的慈悲,学生才有机会反复薰习,培植自己的德行,改自己的过失。这段时间学生反省自己,发现自己与人相处之时心量不够广大,不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境缘没有现前之时,自我感觉似乎还能过得去,表面上看似乎还比较平静;境缘现前之时,自己那股浮躁之气就会现前,心不够平和,没有在关键时刻把这句万德洪名放在心上。就举个最近的例子:前几天,和几位师兄在小教室里一起整理文字资料,一共就四个人,整理到一半,师兄有事情一声不吭就走出去了,一声招呼没打就出去了,就这么个小事。师父上人常常告诉我们,修行要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中修,人事环境是最好磨练自己功夫的时候,真的是这样。当时我就坐在他的旁边,心里就生起无明的闷气,心里就是不舒服。想想心量也够小的,就这么不能容忍,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最大的「谋」是障碍自己往生净土。遇境逢缘,自己就没过这坎,想想人家走开一下,也没有干扰到你做事情,你生什么气?也不想想,人家是不是怕打扰你做事才不吭气,你生什么气?别人出去一会,就一定要跟你打声招呼吗?你就觉得你比谁都大,就你必须要受别人尊重,你尊重过别人了吗?你今天又不值日。你也不想想,你这颗心是什么心?贡高我慢,爱慕虚荣,贪别人尊重,我还是个修行人吗?心不清净。事情过后我自己就后悔了,就这么没出息,一点小境界你就被考验,真是惭愧。回想起来,这次考验,自己和自己比较,自己还是进步了一些,起码回头得比从前要快,不再一直沉迷下去,反省自己,我应该要好好感恩这位师兄才是!阿弥陀佛。

  师父上人也告诉我们,现在的社会一年比一年动乱,挽救社会动乱必须从宗教团结下手,重视宗教自身的教育。记得刚到鸡足山之时,大家长为实践师父老人家的心愿,披星戴月,兴建道场,创办教育点,团结宗教就从自己这小小的地方开始。每到过年过节,必定亲自走访山里头各个寺院,每到端午节之时更是如此,一串串包扎精致的粽子便成为大家长手中传递爱的信号。师父上人教导的四摄法,佛法的公共关系学,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便渗透在大家长的每一个足迹里。有时更是辛劳,天黑了,伸手不见五指,摸着山道一步一步蹒跚的回来,那时山里没多少平地路,一不小心摔个踉跄。想起大家长,真是不容易,自己怎能蹉跎岁月!如此之事,长年累月,从不间断,看到大家长就这样一步步的坚持着,逐渐逐渐感动了山上山下的寺院,大家开始互相礼尚往来,彼此之间变得愈来愈和睦融洽。和谐从我开始,和谐从我心开始,感恩大家长这些年来为正法默默付出,护持正法,培育英才,奉献自己的身和心,激励学生不忘师志,不忘这一生的使命,一定要以身作则,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大乘佛法继承和发扬。

  同时,今天也是父亲节,谨以此寥寥数语,勉励自己不忘恩德,常念四重恩,不忘今生以成就道业为真实报恩者。衷心祝福: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大家长,以及全天下的父母,节日吉祥如意,阿弥陀佛。

  以上是惭愧学生开寂粗浅的心得报告,肯定有诸多错误之处,恳请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慈悲批评指正,学生乐意接受,至诚顶礼感恩,阿弥陀佛。恭祝尊敬的师父上人:法体安康,六时吉祥,久住世间,光寿无量。惭愧学生开寂顶礼敬呈。

  老法师: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后头这两句话说得好,有过失很快能觉悟,觉悟之后就能改,这样我们自己就会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向上提升。要常常反省,早晚课,早课用意是提醒,晚课用意是反省。所以反省之后,明天不犯今天的过失,这就是圣贤。圣贤人跟凡夫不一样的,凡夫不知道反省,不知道自己有过失,圣贤知道自己天天有过失,天天反省,天天改进。真改就好,不改能反省也还不错,但是希望能改。反省不能改是习气太重了,这个可以原谅的。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学佛,都是半路出家的,都不是从孩童时候学起的,所以没扎那个根,要知道慢慢来填补,填补的方法就是忏除业障,多多的反省,多多的改过,这样就好。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