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2-042-0154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學習班學生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果清法师、因缘生、开弘法师  (第一五四集)  2015/7/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2-0154

  老法师:果清法师的。

  学生:「岁次乙未年中元祭祖专刊—感怀两位老恩师」。释果清敬述。二O一五年七月四日。

  雪公老恩师

  简介生平事迹

  师讳艳,字炳南,号雪庐,法号德明,别署雪僧、雪叟,姓李氏,籍山东济南。生於清光绪十六年(公元一八九O),岁次庚寅,腊月七日。师自幼颖悟好学,淹贯诸经,兼及子史法学医学,尤工於诗。尔后入佛,学唯识於梅光羲大士,修净则皈依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又从明师参禅学密,最后无论自行化他,专崇净土。

  师尝为仕於莒,有德於民,功昭於世。曾与庄太史心如同纂莒志,事成,应聘入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府,旋晋主任秘书。

  岁次己丑春,师随上公浮海渡台,遂寓台中,达数十年,全心弘道。每以佛典儒经诗文医术,接引群机,同修净业。次第兴建台中佛教莲社、慈光图书馆、慈光育幼院、菩提仁爱之家、菩提医院。设立国学班、念佛班、男女青年弘法团、明伦社、大专佛学讲座、内典研究班、论语讲习班、社教科、国学启蒙班、明伦杂志社等,暨各种文化慈善事业基金会,弘化日广,影响至巨。

  师在各道场弘扬佛儒,并应聘至大专院校,讲授诗礼医学,数十年如一日,昼夜讲说,无疲无厌。传授儒经,以道德仁艺为纲,注重伦常礼教,期望学者,乐天知命,修己安人。宣扬内典,必遵祖注,契理契机,导归净土,劝以深信因果,俾令当生成就。又能以身作则,生活节约,物有定处,动物归原。感人至深,度化无数。匡庐净业,大弘此域。人心向善,世风日淳。不但佛日增辉,夫子之铎,亦远振他方矣。

  公元一九八六年,岁次丙寅,夏历三月五日寅时,师应前一年预示,法缘已了,安详示寂,春秋九十有七。临走之际,犹嘱助念诸弟子,一心不乱。七七日后荼毗,得诸舍利千余颗。诸弟子将其生前著述敬编为《李炳南老居士全集》,流通於世,利益未来。

  亲近因缘

  公元一九六七年,愚考入国立中兴大学中文系。大一即加入智海佛学社,始闻知恩师之名讳,然大一、二时,亲近机会较少。迨大三、四当干部,住进旧台中佛教莲社,亲近机会增多。有时参加国学班,恭聆老师讲解古文,暨於课余恭请老师批改书法。有时参加寒暑假大专佛学讲座,颇感法喜充满。有时遇到期中考或期末考,明日即将考试,然而今晚适逢老师有讲经法会,仍然躬诣法席谛听法音。此时逐渐好乐佛法。

  公元一九七一年大学毕业后,服预官役东引一年回来,承蒙老师介绍於开明中学任教,旋转入立人高中,二年后,欣闻老师将办内典研究班消息,乃辞教职,承蒙老师慈允,乃得预入学生行列。时维公元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八年,共研习四载结业。同学八位,老师各为取一字号,分别如下:李荣辉(和光)、简金武(智果)、刘国荣(诚达)、李子成(思齐)、吴聪敏(希仁)、陈雍泽(任弘)、连淑美(志道)、吴碧霞(省常)。六男二女。开学典礼时,雪公恩师代表家长亲率八位学生,恭向诸位授课师长,行拜师礼,此之一幕,至为感人,然后每位师长一一训勉,真是获益非浅!研究班每月颁发奖学金,每人各三千元新台币,颇为优厚之待遇。经费来源:前二年由旅美沈家桢大德施舍;后二年由荣富基金会发心。讲授之师长及科目如后:

  班主任雪公老恩师—《弥陀要解》、《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等。

  空公老恩师—江味农老居士所著之《金刚经讲义》。

  会性老恩师—有关天台教义,诸如《法华经》、天台三大部等。

  周家麟老师—《大乘起信论》暨尺牍等。

  徐醒民老师—有关唯识学,诸如《唯识简介》、《大乘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因明入正理论》、《唯识三十颂》等。

  王礼卿老师—教授古文。

  课程包括性相显密,应有尽有。讲授方式:以直接由师长上法座教授为主,兼采复讲为辅。除了班上课程之外,老恩师应外大专院校上课暨晚上道场之讲经法会,八位同学,咸皆常随谛听。尤其老师特别注重品德之陶冶调教,是以四载之培育之下,八位同学,德学日进,结业之后,皆能弘化一方,不负诸位尊师之辛勤化育也。

  出家因缘

  愚於上内典研究班时,即已萌生出尘之心。课余常与几位男同学谈及出家之事。研究班结业后,服务於慈光育幼院,任文书之职务。空暇常为教保老师及院童,讲演佛法暨指导书法。有一天一位高雄大社故乡之老朋友颜君,特地请一部《楞严经》暨一顶斗笠来探望愚,并道:「您不是说要出家,为何现在还不出家?」又说:「这部《楞严经》送汝,斗笠与汝将来做行脚之用。」说完就走了。愚即刻大有感触:忆及《楞严经》中,阿难尊者遇到摩登伽女之梵行难缘,而开启斯经。愚今处女众多之育幼院,何异阿难尊者之处境?於是提出辞呈,并於公元一九八一年腊月,恭诣台中南普陀寺请示广化老和尚。请问:老师还在能出家否?答:出家要快!安可待老师不在方出?!又问:弟子想在男众又能持午之道场出家,未知何处适宜?答:水里莲因寺、埔里圆通寺、并本寺,不妨去住,何处住的相应,即在何处出家。请示毕,拜谢而归。依照老和尚所指示,即於同年农历将过年时,到了圆通寺,见一老和尚在佛堂扫地,乃上前道:「弟子帮忙扫」,彼不肯,仍续扫也。又诣附近茅蓬—光明院,拜见一老法师,尊号明镜,拟供养之,然唯剩四元,乃先请示道:「弟子想供养您老人家,但款项少可否?」彼答:「要在诚敬心,不在多少。」乃四周巡访,知此处幽静乃回。於是写信恭呈雪公老恩师,信中表明弟子决志出家於男众能持午之道场,信中语气颇为坚定,乃蒙慈允,於是办妥辞职手续,乃於公元一九八二年四月初八,带著斗笠,先到台中莲社,时众莲友正忙於浴佛节游行,己则搭车迳往埔里圆通寺,预备出家。蒙法师带往拜见了上圣下观老和尚,问明来意,初不肯留单,后问从何处来?答:弟子从台中李老师处来。一听到李老师之名,乃肯留单。后来常常谒见请益,彼此谈得投机,乃蒙慈允收为徒弟,乃择定於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正式剃度,赐法名为果清,字号为正因。年底受三坛大戒於树林海明禅寺。翌年夏安居,依止上道下海律师五年学戒,尔后每年结夏,至今年夏安居圆满,即三十三夏矣。而每年夏安居中,不是听戒,就是自己学讲戒,总离不开学戒持戒。

  感恩戴德

  果清有今日之处境,全仗雪公老恩师暨诸师之栽培,方能对净土法门,颇具不退之信心,且於教理奠定坚固之基础,尔后更应恪尽本分,好好持戒念佛,自行化他,以报师恩於万一。

  贰、空公老恩师

  简介生平事迹

  师俗姓徐,名讳业鸿。生於公元一九二七年三月十八日(岁次丁卯年阴历二月十五日),出生地安徽省庐江县。二十岁接触基督、伊斯兰二教,思考宗教问题。二十七岁亲近方东美教授,方知佛经哲学是世界哲学之顶峰,学习佛教哲学是人生最高享受。稍后,拜章嘉大师为师,大师教导六字「看得破、放得下」,嘱以六年学此六字。每亲近毕,辞驾时,大师送至门口,常嘱一句「戒律很重要」,直至大师圆寂。三十二岁,经朱镜宙老居士介绍,到台中拜雪公老恩师为师。前后共十年。三十三岁於台北市圆山临济寺剃度出家,法名觉净,字净空。得李老师亲手赠送之会集本《无量寿经》,上有老师的眉注。并担任「中国佛教三藏学院」教师,讲授佛经。三十四岁,应明训法师邀请,赴台东佛教莲社,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每晚两小时,为时一周,此为首次外出讲经说法,直至今年八十九高龄,几乎年年讲经说法,席不暇暖,悲心广大。依止经典,述而不作。奉行财、法、无畏布施,改变命运。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忍辱礼让,量大福大。代众生苦,行六和敬。爱国护教,拥护领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曾讲过《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金刚经》、《六祖坛经》、《永嘉禅宗集》等。晚年导归净土,弘扬净土五经一论,最后专弘《大经科注》。法音遍及全球,众生获益无穷。印赠《乾隆大藏经》、《四库全书》、《四库荟要》、《国学治要》、《群书治要》等。保留弘扬,佛儒圣教,不遗余力,利益群生。团结宗教,拯救世界。重建宗祠,提倡祭祖,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力倡三根,孝亲尊师,修身为本,教学为先。振兴弘扬中华文化,恢复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无量功德,叹莫能尽。

  亲近因缘

  愚於公元一九七四年,入於李老师所办内典研究班。第一学年上半期,即亲近空公老恩师。恩师为诸同学讲解江味农老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课余命同学将全书制成科表暨每段内容之讲表。愚与和光同学专攻《金刚经》,曾完成此作业,奉交研究班存档。有时要同学复讲,然后恩师做讲评,同学感觉获益良多。

  公元一九八二、三年间,愚利用剃度恩师赴香港之空暇,曾有一个月时间,上台北华藏讲堂,亲近恩师暨日常老法师。晚上每逢恩师讲经於景美华藏图书馆时,即与悟道法师(当时尚为沙弥)陪行前往恭听法音,颇觉法喜充满。

  公元二O一二年十二月份,因常明师恭向香港佛陀教育协会代请二部《四库荟要》,各别赠送正觉精舍、圆通寺各一部,要愚亲自函谢。愚乃亲函恩师道谢,函中赞叹恩师讲经弘法功德无量。稍后於同月二十日,恩师赐谕「若得闲暇,欢迎莅港一叙」。愚乃於是年农历腊月二十至二十四日共五天,与五位道友,前往拜谒恩师於香港大埔精舍。师生阔别三十年重逢,欢喜无量。约有三天半恭聆恩师讲经法音於摄影棚,法喜充满,亲见恩师每讲前至诚恭敬礼佛三拜,并恭向净宗历代祖师、曾受教泽之师长、慈母、护法至诚三问讯,此之一幕,令人感动。恩师知恩报恩之身教,堪值众弟子效法。

  回台之时,恩师嘱咐其弟子定弘法师前往正觉精舍依止愚学戒。彼非常用功,学到做到。目前日中一食,手不捉金,学修头陀行:托钵乞食、冢间坐等,令人欣慰。

  尔后每年除夕之前,愚与几位道友皆前往香港大埔精舍恭向恩师拜年,并谛听开示。

  公元二O一三年四月十三日,恩师一行数十人驾临敝精舍,先於大殿接驾,次恭请上法堂升座为众开示,然后迎请莅临斋堂供斋。精舍蓬荜生辉,大众欢喜无量。

  数月后,恩师命其弟子悟平法师曾两次光临精舍,邀请愚等至澳洲净宗学院讲戒传戒事宜。愚乃安排於公元二O一四年九月份赴澳弘传戒法,以满师愿。

  感恩戴德

  果清早年承蒙恩师教授般若空慧,最近几年较常亲炙,深受其身教言教之薰陶,启发良深。效法恩师对众生视为一体,尔后更应恪尽僧人本分,持戒念佛,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以报师恩焉。

  最后恭祝老恩师光寿无量,广度众生!

  老法师:今年中元法会,在这个月底举行,以后尽可能的,希望每年这个法会做三次,清明、中元、冬至。为什么要做这个法会?目的是提倡孝道。我们大家都知道,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孝敬是传统文化的根本。佛法建立在世法的基础上,《观经》里面净业三福,佛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三福第一福,就是世间我们今天讲的传统文化,「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佛法的大根大本。现在人不孝,佛法根没了,要想佛法兴,必须先把这个根扎好。所以我们想想藉每年这三次祭祖大典,唤醒中华民族的儿女,回归祖宗,恪尽孝道,佛法的基础才真正奠定了,才会能落实。所以这孝道很清楚。

  果清法师的这篇文章,完全是叙旧,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这么多年了,很多事情我都忘了,记不得了,看到这篇文章感慨万千。他在求学的时候,我们还算年轻,我是三十三岁出家,那个时候就住在台中慈光图书馆。剃度之后在临济寺住了一年,我又回到台中,跟定李老师,我们旧的约定是十年,回来之后住慈光图书馆。这个地方以前,慈光图书馆成立,我就到这个地方了,在这个地方做义工,做图书管理员。

  老师收我这个学生,是约法三章。从这约法三章当中,大家能想到我的为人,总是不够老实、不够听话,也不够真干,所以才有这三章。第一个,你过去所学的佛法,无论跟谁学的,其实过去我两个老师,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他说:我不承认,完全作废,到我这个地方来,一切从头学起,这第一章。第二呢?从今之后,只能听我一个人讲经教学,任何法师、大德,或是在台中长住,或是经过台中,他们在这里,无论是讲经、讲演都不准去听,只能听他一个人的。第三个条件,从今天起,你看文字,无论是经典,或是世间的典籍,要经过我准许,我要没有准许,你不能看。这三条能不能接受?能接受,我就收你这个学生;不能接受,你另请高明。我冷静大概考虑了二、三分钟,我还是接受了。接受了,老师说很好,有期限的。我听有期限的,期限五年,我就想起来了,佛门里头有所谓五年学戒,大概就是这个戒律,不是佛经里头戒律,就是老师跟学生约定这三条,这就照办了。

  三个月,我向老师报告,我说:老师,这三个月我遵守得有心得。他说:怎么样?我说:心地清净多了,妄想杂念少了,常常生智慧,不生烦恼。为什么?你不能看了,也不能听,只能专听老师一个的,外面的知见统统拒绝了。半年之后,就是六个月之后,我就很喜欢,这个方法对我来讲很有效果,我非常得受用。五年到了,我自动跟老师说,这五年很受益,我希望还守五年。老师哈哈大笑,好!所以我守老师这三条戒是十年。所以我看的东西、读的东西、学的东西,都向他报告,都得到他的同意。在台中十年,佛法的根扎下去了。

  我出来讲经,最初出来讲经,一个小时,我要准备二十个小时。那个时候,讲经大概就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没有讲两个小时的。所以听众也很欢喜,不是坐在那里时间坐得很长久。我的法缘很殊胜,所以讲经没有中断,学习不中断。一年之后,慢慢熟了,讲经大概讲一个小时有二个小时、三个小时准备就够了。两年以后,大概是讲一个小时有一个小时准备就行了。这样子,我记得大概在六、七年的时候,讲台有六、七年的时候,我准备一天八个小时可以讲一个星期。所以这样一来,读书的时间就多了,应付讲经就很方便了,愈讲愈熟,这是我走过来的一条路。一开头一定要认真,一定不能含糊,要对得起听众。所以经愈讲愈熟,愈讲启发的地方愈多。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小悟,大悟彻悟很难,但是小悟常常有,不能说天天有,大概一个星期有个二、三次。所以很欢喜,叫法喜充满。不能中断。

  在台湾自己有个小道场,讲经不中断。到外国就不行了,外国人生活非常忙碌,工作要认真,不认真公司就不要你了,就把你开了。但他们一个星期有两天休息,星期六、星期天放假。所以在外国讲经,只有星期天、星期六。讲经的时间是两个小时,有翻译两小时,没有翻译,我也讲两小时。平常怎么办?那个时候有录音机了,在家同修送我一台小的录音机,可以随身带的。虽然小,大概也有咱们这本书这么大的样子,有这么大的,那就算很方便了。我每天对录音机讲两个小时,讲完之后我自己听,这样保持天天讲经不中断。这一定要要求自己,所以要读经、要研究,写一点资料,不多,我不写讲记,不可以中断。这样一年一年下来,到今年五十七年了。现在年岁大了,跟年轻的时候想法不一样了。年轻的时候,确实,老师嘱咐的,佛教衰了,我们有使命,要把佛教兴旺起来。这么多年走过来,愈来愈艰难,很不容易。

  但是在全世界各地结的缘很广,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缘分。这个缘分,是一九九九年,一九九八年、一九九九年这两年,我在新加坡,我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这最后的两年,在那边有缘跟许多宗教接触。听说新加坡有宗教联谊会,已经有不少年了,有五十年了,但是这个宗教联谊会有名无实,每年只过年这些宗教领袖们在一起吃一餐饭,见见面,平常没有往来,没有活动,所以实际上没团结起来。我去之后,我每一家拜访,把他们真正团结起来了。他们的重要活动,通知我,我参加,我们有重要的活动也邀请他们。这样一来,这些宗教领袖们常常见面,每个星期都要见面。最后,我们居士林开放,邀请每个宗教到居士林来讲经,我们佛教徒也来听,其他宗教徒也来听,真搞团结起来。新加坡的政府很欢喜,曾士生先生他是新加坡的高级部长,到居士林来看我,问我:你用什么方法把宗教团结起来?我告诉他,我没有方法,佛有方法。他很惊讶,佛有这个方法?我说是,有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叫四摄法。我简单把四摄法介绍给他,我说四摄法,就是现在我们所谓的公共关系法,或者是交际法。这个法好,这法用在家庭里头,家庭和睦;用在团体里面,团体会兴旺。

  这个方法,四摄四条。第一个,「布施」,这个布施,跟六度布施意思不一样。六度的布施是要把自己贪心放下,用这个方法达到我们放下,对於欲望舍弃了。欲望不是个好东西,适可而止,这是烦恼的根源。这个东西要不放下,贪的膨胀是没有底限的,一定要把这个人拖到地狱、饿鬼里去了。首先教我们放下这个。但是四摄法不是的,四摄法的布施,就是我们世俗讲的请客送礼,这个大家欢喜。你跟人往来的时候,多请客、多送礼,礼多人不怪。不一定要很重,我们尽心尽力,随著我们本分,这样才能够把人情维系住,所以多请客、多送礼。第二个,「爱语」,爱语是我们谈话一定是关怀他们的话、帮助他们的话,这人听了欢喜。第三个,「利行」,我们所作所为,对他们都有利益,他不知道,我们把它讲清楚、讲明白。最后一个是「同事」,最后希望就是我们共同来做弘法利生的事业。用现在的话来说,我们社会迫切需要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谐,这个事业我们共同来做,尽我们宗教的本分。

  宗教要回归教育,宗教要讲学,宗教要天天教大家,教自己,也教大家,不断的提升自己,不断的帮助大众。它教学的内容是伦理、是道德、是因果,再加上圣贤的教诲。如果宗教要脱离教育,不搞这些,去搞形式,会引起社会大众的怀疑,宗教搞迷信,宗教对人类有什么贡献?他们讲得很现实。所以我们的仪式要不要做?要做。但是教育是仪式的根,仪式是等於舞台表演,真正的内容是你要把所表演的搞透彻、搞清楚、搞明白,知道自己怎么去表演。佛法讲表法就是表演,所有仪式都是表演,表演给别人看。像我们这个祭祖大典是表演,效果是让人家知道孝道,在这受教育。今年我们这个祭典很丰富,我们有专刊,专刊里头非常精彩的报导,很好的教育。你说一年三次,编三次专刊,有这么多好的东西发表,人家拿到之后会好好学习、会好好的传播。我学好了,我就要劝别人,这好事情。

  所以我们看到果清法师这篇,他讲得很详细,有的地方我都忘掉了,他给提起来。这些日期,我忘得干干净净,他讲得这么清楚,很难得。真的我们底下这一代他是最杰出的一个,我们老师在台中教学三十八年,真正出色的人才,大概就十几个人,有人能传就好,多不可能。还是这个办法,如果不是用这种办法的话,出不了人才。

  所以老师给我这三个约定,不是他独有的,原来我以为他独有的、是他独家的,咱们没听说过。我在一九九八年到新加坡讲经,常跟演培法师在一起,这是老朋友。我学佛的时候,还没出家,听他讲经。这是讲经的法师,他大我十岁,讲得很好。在新加坡,我们就常有机会见面,我就把我跟李老师这个因缘讲给他听。他哈哈大笑,我做小沙弥的时候,谛闲老和尚给他,也是这三条。我们这才恍然大悟,这是祖祖相传的,所谓五年学戒,不是他们发明的,中国在过去,老师收徒弟就是这个方法,他才能教得出来。尤其是像我们这种年轻人,老实、听话、真干是有一点,不够他的标准。像海贤老和尚,海贤老和尚那是标准的老实、听话、真干,真有标准,不必嘱咐。所以他成就大,我们赶不上。我们这才晓得,古人师生是什么个关系,当中有什么约定,这才明了。

  但是演培法师还不如我,我还真的遵守,老师要五年,我还加了五年,十年。他怎么样?他偷偷的溜了,听说太虚法师在厦门办佛学院,他舍弃谛闲,到厦门去跟太虚法师去了,这个走错了。太虚完全是新的学派,他的佛学院,完全照一般大学这样开课的,请很多老师,排很多课程,不是一对一的这样教法。所以他是学了不少东西,但是我是感到他的损失很大。如果他要不离开老和尚(谛闲老和尚),谛老是天台宗的祖师,他能够继承老和尚的法脉,也是天台宗的祖师。新的东西很能诱惑人,年轻,小沙弥,还不到二十岁,就溜单,跑掉了。这都是我们看到的。我得一点好处,就是在老师那里受到这个利益,我感到好,有道理,我能遵守。

  果清能有今天的成就,确实他老实、听话、真干,他具足这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不具足的,能成就的人很少,成就是虚名,假的不是真的,真成就一定要有这个底子。我们再看下面一篇。

  学生:「岁次乙未年中元祭祖专刊」。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大德仁者: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因缘生今日恭敬报告的主题是「《荀子.劝学》导读」

  「劝学」是荀子留给后人的珍宝,字字可以显现出荀卿子对后世子孙的无限慈悲之心。此篇详细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学成后的效果,对我们的修学大有裨益。

  一、学习的重要性

  《礼记.学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诸葛亮《诫子书》云:「非学无以广才。」明儒郑晓曾教诫子弟曰:「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三字经》更是毫不留情的指出:「人不学,不如物。」这些都是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在「劝学」这篇文章中,荀子是怎样阐述学之重要?荀子告诉我们「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於物也」,比喻修身需要藉助於学习;「神莫大於化道」,神奇之事莫过於因学道、受道之教化而彻悟於道。既然学习如此重要,我们当然要有重视学习、勤於学习的自觉。

  二、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为使学习具有成效,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荀子在文章中告诉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选择善缘

  普通人定力和智慧不够,在学成之前,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荀子告诉我们:「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又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这是在告诫我们要选择良善的环境,与品德高尚之人交友,从而亲近正直之士,免受品行不端者的影响。

  (二)要慎修己德

  童蒙教材《小儿语》中有「德行立身之本」的训示,孔门以德行为四科之首,圣贤人是在告诫我们修学的本末。荀子说「荣辱之来,必象其德」;「怠慢忘身,祸灾乃作」;「邪秽在身,怨之所构」。这是在告诉我们个人的荣辱祸福都是因果使然、自我感召。既然「言有招祸,行有招辱」,我们必须「慎其所立」,时刻谨言敬行,抓紧自己德行的修养。

  (三)要用心专一

  谚云:「世上无难事,只怕心不专。」《佛遗教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可见用心专一的成效。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又举了正反两个例子证明:「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是在教诲我们,要想获取显著的成就,必须有坚如磐石的意志,必须「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四)要明白始终

  《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论及学习,我们应从何处开始,学到哪里结束?荀子告诉我们,就学习的内容而言,读诵经典应从《诗经》、《尚书》开始,到《礼经》结束;就学习的意义而言,应从做个有道德的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贤人结束。荀子进一步劝勉我们:真诚的积累善行,长时间力行圣贤教诲,便可深入其中而获得法益;学到尽此身命方可停止;学习的课程虽有尽头,但切不可须臾偏离所学教义,只有这样方可称之为人。

  (五)要为己而学

  《小儿语》中曾讲到:「读圣贤书,字字体验,口耳之学,梦中吃饭。」就是告诉我们口耳之学不能滋润身心,於己於人毫无真实用处。也就是荀子所说的「小人之学」。荀子告诫我们,为学要做到「君子之学」。不图外在名利,为了成就自己的德行和智慧而学习,能将圣贤教诲内化於心、外化於行,进而正己化人,言谈举止皆能垂范世人,这就是荀子所讲的君子之学,是为己之学。

  (六)要亲近良师

  学习有没有捷径可走?答案是肯定的。荀子告诉我们「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益友更便捷的途径了。若能通过亲近良师益友来学习圣贤学问,然后在日常待人处事接物中去体悟、落实所学到的圣贤教诲,则德行和智慧就会不断提升,利己利人。

  (七)要尊师崇礼

  「孝」是中华文化根,「敬」是中华文化本。尊师崇礼是学人必须具备的首要态度,是求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所以,荀子告诉我们,若论求学之道,没有比尊师更要紧的了,其次是尊崇礼法。如果上不能尊师,下不能尊崇礼法,仅仅死记经文而不解其意,充其量只是一个学识浅陋、缺乏修养的书生而已。若能尊崇礼法,对圣贤学问即使不能透彻明了,也不失为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假如不尊崇礼法,即使明察善辩,只是一个无真实修养的学人罢了。这些都是在强调尊师崇礼的重要性。

  (八)要观机待人

  学人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色人等,也不可避免的会与他们打交道。如何进退应对,这需要智慧。荀子告诉我们,遵从仁义之道的人,方可与之交往;不遵从仁义之道的人,要回避他。因此,对於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其谈论道的方向;对於言辞安定的人,才可与其谈论道的理念;对於态度诚恳、乐意接受的人,才可与其谈论道的精深义蕴。总之,要观机待人,不能浮躁,不能吝法,不能盲目。

  (九)要力求善学

  荀子劝勉我们要做到善学。何谓善学?有两个标准。从事理上讲,要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此才叫善学。从心上讲,荀子说「仁义不一」,则「不足谓善学」。也就是说善学之人要时时保有仁义之心。要像孔子讲的那样「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就是说无论外缘如何变化,在善恶境界中都要能始终坚守仁义之心而不被境转。达到这两个标准,就是善学之人了。

  三、学成后的效果

  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又能做到以上若干要点,能收到什么效果?荀子告诉我们,「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活著遵从礼义,至死依然遵从礼义,这是有真实德行而又能操持。其结果是「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成人」者,成就之人也。内心智慧开显而能够回应外物,如此便已入圣贤之流。古德曰:「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可见圣贤都是学出来的。此「劝学」一篇,就清楚的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学习而成就圣贤,所以我辈当不负古圣先贤的良苦用心,勉力於圣贤之教,今生一定志在圣贤!

  以上是惭愧弟子因缘生恭敬整理的「岁次乙未年中元祭祖专刊」文稿,如有不妥之处,诚请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大德同修惠予批评指正,无尽感恩,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因缘生顶礼敬呈。

  老法师:因缘生虽然很年轻,读书好像没有读到学位,但是他对於传统文化、对於中国的这些古籍,确实有他很好的心得之处。我看过他的《大学》讲义,那不是一个一般博士班的指导老师能够写得出来的,我看了很佩服,很难得。在这个时代,懂得学习,认真学习,而有使命感的人,这就是中国古人讲的圣贤君子。圣贤没有达到,君子,这是受之无愧,是个很好的老师,我们有一些同学要认真跟他学习。

  我们这个地方创办了这个小型的学习班,汉学院,用这名称用得很大,实际上我们是很小的学习班。我们有好的几位老师,在这边天天讲学,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个根扎下去,我们相信将来一定有成就。跟他这篇「劝学」的导读所说的一样,我们有方向、有目标,我们能够洁身自爱,对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我们有高度的警觉性。如何不受物质的引诱,不受外面人事的动摇,我们所学的才会有成就?我们有成就了,希望一生从事於教育工作,教育,待遇微薄,比较清苦,我们要学苦行僧,代众生苦,与众生乐。我们的心行、我们的言语能丰富众生的精神生活,佛说「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真的。没有说资源丰富,科技发达,离苦得乐,没有说这个。古人所说的话,跟今人所想的、所说的不一样。破迷开悟才真正得乐,生活再清苦,他也得乐。孔子的弟子颜回是一个好例子,他那样生活,一般人感觉得很苦,哪来的乐?颜回他真乐,他真有受用、有享受。他天天提升,入圣贤境界,他怎么会不乐?我们要努力向这个方向去学习。

  这篇文字虽然不多,他讲的学习的重要,学习应该注意的,举了很多例子,最后讲到学成以后的效果。我们只希望祖宗所留下来的这些典籍,不至於在我们这一代断送了,我们要承传下来,再传给后世,我们这一生到世间来就干这桩事。自己生活状况如何,不放在心上。能把这件事情做好,我们尽了孝道,我们也不辜负老师。希望在这个时代,有这种志愿的人愈来愈多,我们相信有人,我们还没遇到。我们做好榜样给人看,这就是我们招生广告,我们做好了,很欢喜,会有人看到,跟我们聊天,我们把我们的愿望告诉他,志同道合的,他就来了。大家做出牺牲贡献,非常值得牺牲的,我们要乐此不疲,向圣人、向佛陀、向菩萨看齐。他下面还有一篇。

  学生:「岁次乙未年中元祭祖专刊」。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大德仁者: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因缘生今日恭敬报告的主题是「言至意尽教与学」

  《礼记.学记》是世界最早的教育哲学论著,是中国先贤留给后世子孙无比珍贵的教育遗产,是振兴传统教学的最重要指导纲领,是教育工作者人人必读的宝典。这篇经典之作系统阐述了为什么要教学、如何教、如何学等,其智慧与原则用於今日仍具宏效。

  一、为什么要教学

  教学的必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首先,古人读书志在圣贤,成为圣贤就要学为人师、言为世则、行为世范,也就是要做到正己化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可见,从读书人的角度看,要想实现化民成俗的抱负,则务求修身、必自学始。这是强调为什么要「学」。其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见,从国君的角度看,要想实现教化国民的目标,必须开展教育。这是强调为什么要「教」。最后,「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是从「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进一步强调「教」与「学」的必要性。

  二、如何教

  施教,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首先,教学的目标。古人教学,一年、三年、五年、七年、九年等各阶段均有相应的教授侧重点和希望达成的目标。尤其是达到九年大成的境界,「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学至大成之后,就会德行坚固、智慧开显,臻於「大学之道」,此时便可教化大众了。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目标。其次,教学的原则。必须要做到「教之七伦」,开学时祭祀先圣先师以示尊师重道;练习诗歌以劝勉学生立志爱国;击鼓警众后再打开书箱以警醒学生用谦虚谨慎的心来学习;以戒尺和教鞭来警策学生;使学生有充足时间发展志向;对学生相机而指导,使其自发自强;遵循教学的次第。这是施教者必须熟知的大道理。最后,教学的方法。施教者要顺时序而教,如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学生上课和放假时各有课业,学生退席后也必须有常学。为人师者要用心听取学生的学习心得,然后顺其心志所趋而导之以方;要善於启发和引导,应随其所问而告之原委,问小则答之以小,问大则应之以大;要掌握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和根性,懂得因材施教;要注重身、言、意三教,身教须以身作则、言教须简要详明、意教须诚意正心。

  三、学须有明师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老师是要教导学生成就至尊之人,唯有明师方可胜任,所以为学须择明师。什么样的老师才能称得上是明师?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要明白教学兴盛的原因和教学失败的原因。教学兴盛的原因有四点,即防范私欲乃成自然、教适时宜、授不躐等、与善友切磋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教学失败的原因有六点,即不能降服私欲、失去最佳学习时机、不论次第杂乱施教、无善友切磋观摩、心失诚敬、容易受外界纷扰诱惑,「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其次,要明白学生的四种常见过失,即多学寡要、不能贯通、傲慢轻忽、畏难懈怠。对於学生的过失,为什么「教者必知之」?因为「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这里谈到了教育的本质,「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最后,要能和学生以心相感而心意相通,即「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如此则学生受教之后而易化,这是教学的高境界。

  四、如何学

  求得明师之后,应如何学习?首先,尊师为要。君主不以臣子相待的人有两种,其中就有自己的老师。君主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人?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尊师重道是学有所成的核心原因。其次,学贵立志。老师教学生以孝慈友悌之道,若无师长教诲,则五服眷属之间便无亲爱之情。孝悌是人之根本,不知根本何谈做人做事,更何谈立言、立德、立功?可见教育何等重要!所以,读书人要立志学为人师,常存希圣希贤之心,发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了志向,学习就会有持续的动力。最后,学须力行。「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学者切莫陷於记问之学的误区,而应把所学到的知识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在学习、实践、体悟中提升真实智慧。要劳逸结合、勤修身心、开朗豁达。要像良冶之子、良弓之子、始驾马者那样好好的把握学习的次第,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用心专一、长时薰修,以期水到渠成。要像夏商周三王先祭河神后祭海神那样,知所先后、务求根本,以期本立而道生。

  总之,这篇文章思想深邃、含义隽永、内容丰富、脉络分明,把教与学都讲得了了分明,可谓教育学的巅峰之作。实为经典中之经典、瑰宝中之瑰宝,是解决个人、家庭、团体、社会、国家、世界一切问题的金钥匙,值得人人推崇、全球学习、万世弘扬。

  以上是惭愧弟子因缘生恭敬整理的「岁次乙未年中元祭祖专刊」文稿,如有不妥之处,诚请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大德同修惠予批评指正,无尽感恩,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因缘生顶礼敬呈。

  老法师:因缘生写的这两篇文章,把中国传统的教育,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希望,看看这个时间来得及来不及,这两篇文章,要让他给我们详细讲一遍,把它做一个详细的讲记,再翻成英文。现在英国威尔士大学校长要来访问,他对於中国汉学很有兴趣。汉学真的,怎么学、怎么教?如何发扬光大?让大家得到实际的利益,那就是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幸福,事业的成功,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富强,世界和平。我们让它在全世界大学里,首先要这些主持教育的工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认识,不但认识,要深入理解,生欢喜心。如果大家都能接受,我们相信未来的世界是地球上的承平盛世。盛世从哪里来的?教学为先。所以首先要把教学讲清楚、讲明白,不能只是一个概念,要深入、要落实,我们要能把它做到,人类才会有前途、才会有光明,地球才会有盛世。所以我们最好请因缘生老师辛苦一点,早一点把讲记完成。好像他有个稿子是吧?没看到?有,有,好像有稿子,在稿子上再修订一下,使它尽善尽美,这篇内容非常有价值,太难得了!好,下面还有一点时间,还有两篇。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各位法师大德,惭愧弟子甘肃骊靬古城金山寺佛学班开弘汇报的题目是「信愿念佛,求生净土」

  甲一、法门殊胜

  经云:诸佛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为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而释迦世尊讲经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普令群生返妄归真,复本心源。

  印祖《文钞》云:众生根机有大小之分,迷悟有深浅之别。如来慈愍,以种种法药,各随机宜,令彼得益。所说之法,多如恒河沙。但其中至圆至顿、最玄最妙,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上中下根,统摄一切诸法,上圣与下凡共修,大机与小根同受者,莫如净土法门之殊胜超绝也。又云:「一切法门,虽则顿渐不同,权实各异。皆须修习功深,乃得断惑证真,出离生死,超凡入圣。是谓全仗自力,别无倚托。倘惑稍未尽,则仍旧轮回矣」。「惟有净土法门,不论富贵贫贱、老幼男女、智愚僧俗、士农工商一切人等,皆能修习。由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娑婆苦恼众生,是故较余门得果为易也」。净土方便之法,既可以免除断惑之困,又不必费多劫长修,但办肯心,当生成就。此乃人人可修,个个能成之大道。又其他法门,唯靠自力断惑证真,方可出离生死,似蚂蚁上於高山,既困难又费时。净土他力法门,仰仗弥陀慈父大悲愿力,不必断惑,带业往生。如风帆扬於顺水,稳当且迅速。

  《文钞》又云:「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法门。故华严入法界品,善财蒙普贤加被开示,已证等觉,普贤乃令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复以此普劝华藏海众。而《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乃五逆十恶将堕阿鼻地狱之人,蒙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但数声,即便命终,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观此,则上至等觉菩萨,不能出此法外,下至逆恶罪人,亦能入此法中。「皆承弥陀接引之力,皆为净土所摄之机。可见法门广大,了无弃物,佛愿宏深,等视众生」。实上圣下凡,上求下化,速成佛道之一条捷径。诸佛诸祖,善度众生之一只慈航。「於此不生信心或信不真切,便是业障深重,不合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永世永劫在此世界,常轮六道,无有出期。纵得人天,为时甚少,如客邸寄居。一堕三途,则其时甚长,如安住家乡。每一思及,衣毛皆竖,不惜苦口,恳告同人」。印祖常有联曰:「舍西方捷径,九界众生,上何以圆成佛道。离净土法门,十方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

  古德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中国难生,明师难遇,生死难了。我等今幸得人身、闻佛法、生中国、遇明师,不幸者,自愧业障深重福薄慧浅,无力断惑,速出轮回,了生脱死。然而又幸得闻,我佛如来彻底悲心,畅显本怀,道出心声,所说之究竟圆满方便,令博地凡夫带业往生之净土法门,又遇到夏老会集的《无量寿经》,大慈念老的《大经解》,师父上人讲的《大经科注》,和海贤老和尚之殊胜表法,实在是莫大之幸。若非宿植善根,怎能闻此不思议法,遇此殊胜因缘。当顿生真信,发愿求生净土。

  甲二、信愿持名

  《大经科注》云:「当今末法,众生福慧浅薄,垢障深重。唯赖此方便法门。但凭信愿持名,便能功超累劫,往生极乐,径登不退。若无如是微妙法门,凡夫何能度此生死业海,而登彼岸?故大悲慈父,两土导师,悯念我等,开此净土法门,妙显苦乐二土,激扬沉迷众生。此大火聚,彼清凉池,宝莲在前,刀山在后。於是自然生起胜愿,厌离娑婆,求生极乐,既生信愿,更持名号,便得度脱」。

  乙一、真信切愿

  印祖《文钞》云:「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三法具足,决定往生。若无真信切愿,纵有真行,亦不能生。蕅益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也。」

  何谓真信?蕅益大师云:深信吾人本有心性,清净广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无量虚空微尘世界,皆吾心性所现之物,但以无量劫来,迷惑颠倒,遂致枉受轮回诸苦,今苟一念回心,决定往生自心本具之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深信释迦如来必定不说诳语,弥陀世尊必定不发虚愿,十方诸佛之广长舌必定不至二言,是故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虑,是名信他。深信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其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何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深信已生净土之清净海众,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吾人念佛,决定功不唐捐,是名信果。深信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实实在在有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实实在在有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决定不是寓言权说,是名信事。深信十万亿佛土,并不在吾人心外,以心无外故,又深信心作心是,西方一切依正主伴,皆吾心之所现,如是我心遍,佛心亦遍,一一众生心亦遍,重重交摄,圆融无碍,是名信理。

  印祖云:「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娑婆之苦,无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丐,各皆有之」。专修净业,求生极乐。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则莲花化生,无有众苦,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名尚不闻,况有其实?追随圣众,亲侍弥陀,水鸟树林,皆演法音,「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皆是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身有大神通,心有大智慧。「故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莫能喻。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

  何谓切愿?即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蕅益大师云:以深知娑婆五浊众苦充满,生死海深,三途劫长。五欲六尘,皆为造恶之诱饵;三苦八难,无非亲遭之现报。是故知苦断集,誓度众生,誓断烦恼。乃於娑婆深生厌离,更无贪恋。所谓但求一日之速脱,不欲须臾之暂留。是名厌离。由深信极乐清净,诸善聚会,长生不死,受诸快乐。鸟鸣树声,水流花香,皆是弥陀化身说法。不退补处,多有胜进功果。是故慕灭修道,誓学法门,誓成佛道。遂於极乐,切愿欣求,更无二志。所谓求生之心已定,虽万牛而莫挽。是名欣求。印祖云:「既知娑婆是苦,极乐是乐,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又云:「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

  乙二、一向专念,净土正行

  印祖云:「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以吾人一念心性,犹如虚空,常恒不变。虽常不变,而复念念随缘。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之缘;不随三乘之缘,便随六道之缘;不随人天之缘,便随三途之缘。由其缘之染净不同,致其报之苦乐迥异,虽於本体了无改变,而其相用固已天渊悬殊矣。譬如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虽虚空之本体,不因云日而为增减,而其显现障蔽之相,固不可以同年而语也。如来以是义故,普令众生缘念於佛,故曰: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又曰念佛一法,「乃如来果地所证之无上觉道。由其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从果起修,直趋觉路,「即生作佛,转凡成圣」,「超过一代时教一切法门之上」。

  经云:「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弥陀要解》云:「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於一切念佛法门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又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大经科注》云:「一心专至,称念弥陀,则易使熟处变生,生处变熟」,「方有可能於临终苦迫之际,提得起这一句佛号。感佛接引,而得往生也。是故善导大师示曰: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者,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念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

  为何不念别佛而要专念阿弥陀佛?师父上人讲到:释迦本师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应当依从本师教导,顺应释迦本怀。又阿弥陀佛四字是梵语,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合起来就是无量觉。盖一切诸佛皆是觉者,是故念阿弥陀佛即是念一切诸佛。又经云:阿弥陀佛,又号无量寿佛,又号无量光佛。《弥陀要解》云:「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古德所谓:「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即念佛是也。

  海贤老和尚自从二十岁出家,师父教授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嘱其一直念去,九十二年没拐弯。老人家常说:「阿弥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又说「世上无难事,只怕心不专」。老人家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自在往生,圆满功行,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证转。

  丙、结语

  大慈念老云:「倘不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一向专念。而欲往生,无有是处。敬祈当世行人,慎莫初闻净宗易行,便生轻慢,信心虚浮,志愿弛缓,口谈净业,心恋尘缘。如是求生,当待驴年。」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窃谓徒悲,究有何益?须知生死大事也,信愿念佛大法也。既知死之可悲,当於未死之前修此大法。则死不但无可悲,且大可幸也。何以故?以净业成熟,仗佛慈力,直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渐次修习,直至成佛而后已」。

  惭愧弟子初学,无德无能,幸蒙齐老师慈悲接引,不弃冥顽。能和众师兄们一起学习《大经科注》,恭聆师父上人谆谆教诲。此恩此德,弟子唯有老实、听话、真干,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方能报答师父上人谆谆教诲和齐老师慈悲护持之恩於万一。

  以上是惭愧弟子粗浅的学习报告,定有许多错误之处,敬请师父上人和诸位法师、大德批评指正,不胜感恩,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开弘顶礼叩呈。

  老法师:开弘法师的报告,是一篇最好的念佛开示,引用祖师大德的教诲,把净土信愿行三资粮,讲明白、讲清楚、讲透彻了。这个很难得,所以这篇东西也可以大量流通。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