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2-041-0381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二O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一集)  2016/10/10  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兰彼得校区  档名:02-041-038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八十四页倒数第二行,「中道自然」。请看经文:

  外若迟缓。内独驶急。容容虚空。适得其中。中表相应。自然严整。】

  这个后面还有四个字,是后面的一句,应该放在这个地方的,「检敛端直」,这是一段。检敛端直。

  我们看注解。『迟缓』,「迟者,迟徐、安徐之义」。这个徐就是缓慢,不著急,它跟缓连在一起,意思相同,念老给我们解释,「宽缓之义」,安徐、宽缓。「故迟缓者,即安闲沉稳而不紧张急燥也」,是这个意思。这是表现在外面的。

  修行修什么?不能不知道。修是修正,行是错误的行为、不当的行为,要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行为范围非常广大,佛法把它归纳为三大类,就是身、口、意,行为再多,不出这三大类。身是造作,口是言语,意是念头,我们起心动念错了,要把它修正过来。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大家把圣贤教育疏忽了,古时候在中国,从小就念圣贤书,就懂得收敛,懂得不违犯伦理道德,不违犯父母的教诲,不违犯祖宗所立的规矩,一个家庭从上到下统统要学。古时候中国人的家是大家庭,现在一般人很难理解,什么大家庭,没听说过,没有见过。大家庭是兄弟不分家,姐妹是出嫁了,兄弟不分家。

  我这个年龄,小时候,大家庭还普遍存在,我们自己家就是个大家庭。但是到我出生,我们家已经败了,也就是兄弟分家,不在一起了,中国传统的家就没有了。我父亲在外面谋生,他是公务人员,我们住在乡下,住在姑妈家里,我的姑母,我父亲的姐姐。他们家还没有分家,兄弟十个住在一起,很大的一个村庄,庄园,一家人,上上下下我记得的时候还有将近两百人,住在一起。在中国现在的地图上还能看到,你看到乡下,这一家是王村,那家是李村,那家是张村,那就是一家人,没分家的。抗战以后,胜利以后没有了,抗战期间还有,战后没有了。八年,把我们中国的家毁掉了,再没有大家庭了。

  大家庭规矩很严,所以能管一个家庭,中国古人叫齐家,齐是整齐。你这一个家庭,人虽然多,兴旺的,一个家庭七、八百人,很衰的也有两百人,如果没有规矩,这个家就乱了。所以它有家规,它有家法,有家规、有家学、有家业,家学就是教育。从小,这一家人里面的大人,都要为孩童做最好的榜样,让小孩从小就受家庭教育的薰陶。家教是什么?现在诸位知道有《弟子规》,《弟子规》是家教里面最重要的一门教科书。里面总共一千多个字,内容讲了一百一十三桩事情,都是每个人从小到老都要遵守的,这家教。家学,家人修养,父母尊长,大人做样子给我们看。

  这个地方是讲学佛,我给同学们做过报告,我第一次见章嘉大师,向他老人家请教。我们年轻,不懂规矩,表现出来什么?是心浮气躁,与这个地方讲的完全相反。大师怎么教我?大师看著我,我也看著他,看了半个多钟点,我们那个浮躁的气迟缓了,这个心定下来。老师才说话,只说了一个字,「有」。我们听到有,心里面马上就紧张起来,那个浮躁的动作又出现。这习惯嘛,从小没人教过。这么多年离开家庭在外面流浪,找一份工作,收入只能维护自己最低的生活,日子很难过。佛法也不是那么容易懂得的,因为从小受的教育,除了在乡村里头那段时期之外,看到了伦理、道德、因果,毕竟还是太小,十岁就离开家庭了。那在社会上看的,跟家里讲的不一样,但是家庭那个基础、概念还是有。但是,外面环境影响很大,不能不受影响。所以,经上讲的这几句,我们完全违背了,没人教你。

  章嘉大师这个教学方法,你提出问题,看著你,等到你心平气和,浮躁的样子收敛了,他才肯跟你讲话。为什么?这个时候你的精神集中,这个地方讲『容容虚空,适得其中,中表相应,自然严整』,老师才真教你,你能听得进去,你能够不怀疑、能够接受。如果心浮气躁,不能接受,老师给你讲的真叫这个耳朵进去,那个耳朵出去了,所以讲不在意,那个讲是白讲了。所以章嘉大师的教学方法还守著古人的规矩,心浮气躁,不跟你谈话,到你整个情绪定下来,这时才可以。他说的话,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而且认真去落实,它起作用了。

  我们学会了,求学怎么个学法,学会了。圣贤的学术要用真诚心,没有诚意,不必说,说了没用处,心不清净也没用处,心不尊敬也没用处。所以基本的条件要真诚、要清净、要恭敬,这样接受真得利益,不会忘记,会依教奉行,那就落到修了,就是修行。修行这两个字,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行为很多,无量无边,佛把它分成三大类,第一个起心动念,念头是意业的行为,身口意,就是心,心的行为,这个最重要。第二个言语。第三个身体,身体的造作。不符合伦理道德的,就是错误的;不符合圣贤教诲,这是错误的,要用圣贤的标准。在中国,主要的标准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不多。

  五伦是讲关系,父子有亲,亲爱,把这个放在第一条。宗教里面,大慈大悲,就是亲爱。亲爱从哪来的?大慈大悲来的。西方宗教里面,神爱世人,爱心从哪来?爱心从神那来的,神圣的。第三就是圣贤教诲,特别是宗教教育。中国自古以来,五千年,圣贤教育;西方这么多族群能够延绵到今天,靠宗教教育,社会有秩序。如果都能够遵从,人人都能够接受,从小养成好习惯,这个地球是极乐世界,这个地球就是天堂,你看到每个人都是行善积德,没有过失。现在,我们遇到的这个社会,就是现在这个社会,细心去观察,地球人,生长在地球上的人,他想什么?他说什么?他干的什么?你细心冷静观察就明白了,明白什么?这不是人道。

  人道的标准,在中国传统是五伦、五常。五伦是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现在这五个字找不到了。亲,亲爱没有了;夫妇有别,不同的任务没有了;君臣没有道义,领导与被领导;长幼也不讲;朋友也不讲信用。五伦乱了,五伦乱,天下就乱,社会就动乱。五伦是道,不是哪个发明的,不是哪个创造的,自然的,五常是德,这道德。德,五个字,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现在在社会上看不到了,仁没有了,人跟人的关系就是完全讲利害,不讲伦理道德。义是正当的行为,是如理如法的行为,也就是说,与伦理道德相应的行为叫义。礼,礼没有了,现在谁讲礼?礼没有,社会就乱了。智,无知,现在。末后一个,没有信用,不讲信用,人学会了骗人。仁义礼智信没了。中国过去做人的标准就是五伦、五常,五伦五常丢掉,就不是人了,人跟禽兽没有两样。人比禽兽高的就是懂得伦常道德。

  最后讲到八德,四维是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现在的社会,大家把这些东西丢掉了,没有人学、没有人讲,也没有人真干,所以现在的人苦。

  古时候人乐,快乐,乐从哪里来的?乐从伦理道德里头来的,於地位不相干,於财富也不相干。孔子没有很高的地位,也没有财富,生活勉强可以过日子。学生当中,颜回真的是贫穷,穷到三餐饭都成问题。但是颜回跟孔子,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你看到他都是笑容满面,欢欢喜喜,他那个欢喜从哪里来的?尤其是颜回,箪食瓢饮,那是真正的贫穷,但他乐,孔子学生三千人当中他最快乐的。换句话说,快乐,於贫富不相干,於地位高下不相干,从哪来的?夫子给我们解答了。《论语》开头第一句,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就是喜乐,是从内心里面往外发的快乐,那是真的快乐,那不是假的,那是圣人之乐。古时候读书人羡慕孔颜之乐,孔颜之乐是圣贤之乐、是佛菩萨之乐。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是出生为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继承王位,国王。国王的位子放弃了,让给别人,自己出家去做苦行僧,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晚上休息在哪里?找个树底下打坐。每天休息的时间四个小时,也就是他们休息的时候,他休息是打坐,晚上十点钟到两点钟,这四个小时,叫中夜。中夜是休息的时候,就静坐。两点钟就起来,起来什么?起来用功,有参禅的,有修止观的,有学经教的,学经教是背诵经典,净土宗是念佛。什么时候起来念佛?两点钟就该起来了,拜佛、念佛,念到天亮。

  天亮这个时候,出家人就准备去托钵,托钵是上午,一般八、九点钟就要出去了。出家人住在山上、住在河边,没有房子,起来之后,洗脸漱口,自己做早课,早课完了之后,出门去托钵。所以,他们居住在乡村、都市不是太远的地方,就是托钵方便。午餐是十一点半以前吃的,不能过十二点,过十二点就要破斋了。斋就是日中一食,这是佛的规矩。不能过中,中就是十二点,要在十二点以前饭吃完,钵洗干净。这个时候是释迦牟尼佛教学的时候。

  讲经教学,同学们修学复讲,或者是村庄里面、都市里面有这个法缘,有人请你去讲经。这些弟子们谁有缘谁就去,这是回报斋主,就是信徒。信徒们对於出家人财供养,供养一钵饭,他所需要的;衣服破了,供养一件衣服;生病的,供养他医药。那出家人,出家人供养佛法,讲经教学,帮助他入门,帮助他对正法的了解,帮助他们修行,所以是法布施。出家人对在家人法布施,在家人对出家人财布施。很有秩序,是社会大众的好榜样,这些人都是善人,为什么?他们持戒,他修定。定,不在形式,在没有妄念、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就是定。起心动念,定就没有了,分别执著那就造业了。

  所以这个地方经里头教给我们,外面你看这些出家人、修行人迟缓,干什么都是慢慢的,不慌不张,可是里面不然,「内独驶急」。「驶急」,注解里头说,「驶者疾速」,快,「急者紧急、急速」。那是什么?求道心切。老师昨天讲的,有没有听明白,有没有落实在生活上,那叫真修行。听到佛法,而佛法跟自己的生活不相干,跟自己的事业不相干,跟自己待人接物都不相干,那不叫白学了!学了真管用,你真用上,法喜充满,真快乐!所以无论是讲经、是修观,还是修定,甚至於背诵经典,研究讨论,这些课程大概都是在下午,托钵之后。把这些餐具都洗干净,都放好了,这时课程就开始了。

  世尊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他有次第,首先讲阿含,小乘,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办小学。小学多久?十二年,扎根教育,我们今天小学六年,佛陀的小学十二年。我们的中学六年,佛陀的中学八年,讲方等。再提升,大学。现在的大学教育,本科三年、四年,一般都是这样的,释迦牟尼佛的本科二十二年。最后八年那是研究院。大学,学生称菩萨;中学,学生称阿罗汉、称辟支佛。小学毕业就证阿罗汉果,大学是菩萨,从大学提升到研究所,就成佛,或者我们称他法身菩萨,那都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所以,你要把这个搞清楚搞明白了,释迦牟尼佛是什么宗教?他跟一般宗教不一样,他是教学,他是学校。依照佛的教诲,这就是经律论这些典籍,修正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这意业的行为,心理行为;修正我们的言语、议论;修正我们身体的动作,一举一动合乎规矩。

  最重要的是心清净,我们的经题,上半段是讲的果报,下半段讲修行,先说果,后说因,这是佛法常见的。为什么说果?你喜欢,然后就告诉你,你想得这个果,你应该怎么修。《无量寿经》的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这是果报。大乘是智慧,圆满的智慧;无量寿是德行,最究竟最圆满的德行,无量寿,谁不欢喜?你要不要智慧?你要不要福报?真正的福报是无量寿;庄严是一切都美好,一切都称心如意。学佛有什么好处?好处就在这里,经题上就表现出来。

  怎么修法?「清净平等觉」。清净是阿罗汉,是佛教的小学,重视清净心;平等是大乘,方等、般若,是大定;觉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成佛了。我们也可这样看法,清净是阿罗汉,平等是菩萨,觉是佛,这三个学位。怎么样才拿到这个学位?清净心拿到阿罗汉的学位,平等心拿到菩萨的学位,大彻大悟拿到佛的学位。这是佛教三个学位的名称,人人都可以拿到,人人都应该拿到。要用什么方法?那这段经文很重要,这个里头六句,二十四个字,这很重要。

  我们看念老教导我们的,「外若迟缓,内独驶急」这两句,「指其表现於外者,宽缓安闲,浑若无事」。你看他多自在,这是外面。中国《论语》里头记载,孔夫子,学生对老师的赞叹,是实在的,不是假的,孔子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你看他,你能看出他温良恭俭让。跟这一句对照起来看,表现於外面的,夫子是温和、善良;你看这里,宽缓安闲,浑若无事,若无其事,悠闲自在。夫子讲得更具体,温和、善良、恭敬,对人对事对物你看到他恭敬,节俭、谦让,谦虚,样样都能让人。让是不争,争不好。

  外国人,我早年在美国,看到信徒家里的小朋友上幼儿园,父母都教小孩要竞争,不能落在别人后面。所以,小孩从小压力就很大,父母希望他成绩好,希望他样样都比别的同学强,这个教育不好。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小孩教忍让,从小就要教;忍让再向上提升,谦让,谦虚、谦让;再提升,礼让。从小让到底,没有跟人争的,所以这个社会哪来的斗争?哪里来的战争?不可能。现在斗争、战争到处都发生,处处都是战场,怎么得了!人活在这个世间,争,竞争,多苦,多辛苦!争到又怕丢掉,所以争也苦,不争也苦。

  老祖宗不是这样教给我们的,儒跟道都没有讲竞争,佛也没有讲竞争。如何能在一生生活当中过得安闲无事?於人无争,於世无求,安然无事就得到了。生活所需很少,真正学佛,生活简单,一天吃一餐饭。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看到他老人家一天吃一餐。他告诉我,他从三十岁的时候学佛,一年多他就学日中一食,所以日中一食他几十年,吃得很少。工作量是普通人五个人的工作量,也就是说,他一个人所干的事情是五个人干的,他全包了,没有助手。

  一餐行吗?我跟李老师的时候,我三十一岁,三十三岁出家,我那个时候吃两餐,晚上这餐断掉了,没出家之前就断掉了。所以,从两餐进入到一餐不难,我吃两餐吃了有二、三年,我就吃一餐,学李老师。但是我的一餐比他吃得多,他山东人,喜欢面食,告诉我,学佛的人一天一餐、两餐,面食营养比稻米高,他劝我吃面食。我每天,小馒头要吃三个,一块钱一个,一餐饭要三块钱,老师只要两个,他一餐饭两块钱,台湾钱。台湾钱,美金一块钱换台湾钱好像那个时候三十四块。你就想想,老师一餐饭只要两块钱,一个月六十块钱,六十块钱大概只有美金一块半。你说他自不自在,生活太简单、太容易了,满心的欢喜。我一个月伙食要九十块钱,他六十块钱解决了,这我赶不上他。我是吃到第八个月我才告诉他,老师问我,身体怎么样?我说很正常。他桌子一拍,永远做下去,一生不求人。人到无求品自高,你妄念多,希望得到的很多,那很苦,统统放下,一点点我们生活就能够很正常的活下去,好!

  三十三岁出家,我二十六岁学佛,到三十三岁出家,七年。这七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了十三部经,这十三部经都能讲,这里面有《金刚经》、有《普贤行愿品》、有《阿弥陀经》。所以我一出家就教佛学院,就接受一些居士道场邀请我讲经,讲经,教学相长。受戒之后,感觉到这十三部经不是大经,我再回到台中,跟李老师住满十年,学两部大经。《楞严经》学圆满,从头到尾,我听他讲一遍,我也能讲一遍。以后学《华严》,《华严》是经典里面最大部头的。我听他讲,八十卷我听他讲第一卷,第一卷听完了,后面我都能讲了。我离开台中回到台北,在台北讲《华严经》,一生教学、讲经,乐此不疲。

  没有给人剃度,所以人问我,你有没有弟子?没有,只有听众。尤其是最近二十年,我们用网路、用卫星电视,这个工具好。所以,听众很多,他认识我,我不认识他,我才有清闲自在。这是我学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一生没有给人剃度过,为什么?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末法,人的根性不如过去,善根福德因缘都不能跟古人比,你要剃度你要负责任。所以我这一生只有同修,我们共同来修学佛法,共同来学习净宗,不敢给人剃度。他要能成就,依古人为师就好,这也是李炳南老居士教我的。我们自己真能成就,真有这个缘分,可以;我们没有这个缘分,没有寺庙,没有道场,到处流浪,所以这个事情不能做。我们要自己这一生当中,真正过到诸佛菩萨、古圣先贤这读书乐、教学乐,就好。学生能不能成就,实在讲,只要你具足老实、听话、真干,你肯定有成就。

  印光大师一生没道场,这是我跟他学的,为什么?有道场你要管人、你要管事、你要管钱,就完了,你能不生烦恼吗?你能天天法喜充满吗?做不到。喜乐对人有真正帮助,人一生快乐,喜乐,不容易衰老,健康长寿,念念为人、为正法。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道场,他可以收徒弟,那个时候善根深厚的人多;今天善根深厚的人太少了。跟我,真正发了大心,跟著我,跟个一年、二年走了,很多。我看到这个情形,我还敢给人剃度吗?不给人剃度这正确的。我们要学海贤,这一句佛号认真好好的把它去念,将来往生,不必要人助念,跟他一样,我自己念佛就走了。这是我们的好榜样。

  所以表现在外面的,安闲无事,可是内心里面「精进不已」。怎么精进?「念念相继,心心无间」,心就是念,念念相继,念念不间断。「不令刹那失照」,刹那是念头断了,短短的时间,一分钟、一秒钟,这念头断了,念头断了生什么?妄念起来,这就错了。一定要照顾好,前念灭,后念生,一个念头接著一个念头,绝不叫它暂时中断,这个人叫真精进。这样念佛功夫,三年就能够证得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得到之后,真有戒定慧的功夫。向上提升,事一心不乱,为什么?这个提升,往生到极乐世界品位高,不是生凡圣同居土,而是生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里面,是四果罗汉他们修学的处所。如果再向上提升,提升到理一心不乱,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当然是最好的,生实报庄严土,到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的报身。如果是六道凡夫,功夫成片往生,生凡圣同居土,这地位很低。

  极乐世界确确实实有四土三辈九品,像一个圆满的学校,有研究所、有大学、有中学、有小学。但是无比殊胜的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到那里确实有等级,但是待遇是圆满的,待遇是相同的。生活待遇跟等觉菩萨平等,用等觉菩萨的标准,让每一个往生的人,下下品往生的人都是等觉菩萨待遇,这还得了!兜率内院的待遇,智慧、神通、道力都跟等觉菩萨差不多。所以,他有能力到十方诸佛刹土,去参学、去供佛、去闻法。像阿弥陀佛一样,阿弥陀佛是现无量身,分无量身,到十方世界去接引往生的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有阿弥陀佛的本事,分身,也分无量身,像阿弥陀佛一样,到十方诸佛刹土去供佛、去闻法。这个,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从来没说过,只有极乐世界有。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可以说等於成佛,距离成佛很遥远,等於成佛。佛的智慧、佛的德能、佛的神通、佛的快乐全有,这个太难得了!你真搞清楚、搞明白,你能不去吗?我们今天想去,可是又不愿意离开此地,那就是什么?对此地没认识清楚,对极乐世界也没搞清楚。你要把这两边统统搞清楚之后,态度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再看底下的解释,容容,「容容者,和同之义」,和睦、同心。什么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起心动念,是法身菩萨的同心;如果还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是菩萨的同心,跟菩萨同心;还有分别,没有执著,跟阿罗汉、辟支佛同心。要学,和重要。佛教给我们六和,第一个「见和同解」。这个要学佛,我们对於宇宙,佛法讲遍法界虚空界,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宇宙,万物、万法同体,同是一个自性所生的。谁的自性?自己的自性。这是六和的根本。怎么个和法?同体,从这个地方建立六和,没有这一条,和不起来。你看,六和大家都知道,你就是和不起来,不但跟你家人不和,兄弟不和、团体不和,没有一个地方你能做到和。为什么?你没根。什么人才能修六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有资格修六和。没有诚意、正心,凭什么和?

  怎么样修诚意、正心?那就得看破、放下。看破是《大学》里所说的致知,看破是致知,放下是格物。佛跟儒、跟中国老祖宗、古圣先贤完全相同,所以我说,我们的文武周公、孔孟老庄如果生在印度,印度人称他们作佛陀、菩萨;释迦牟尼佛要是生在中国,中国人称他圣人。两处称呼不一样,他们是同等的层次,他们的大彻大悟是同等的,平等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再回头去看看其他宗教的经典,你细细的看一遍,也是同等境界,这才恍然大悟。

  我在日本讲经,去访问过中村康隆老和尚,那一年是他一百岁,我去看他。见面他就告诉我,全世界所有宗教的创始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给我说这么一句话。他的徒弟桥本,我离开的时候他送我到大门口,告诉我,他说老和尚今天给你说的这句话,一生当中我们从来没听说过,他为什么要跟你说?我在搞团结宗教,他在鼓励我。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所以他说所有宗教的创始人都是观世音菩萨。说得好,说得没错!我们有这种认知才能够入六和敬,你要没有这个认识,对这个事实真相不了解,没法子和。真正晓得遍法界虚空界就一个自性,是体,哲学里面讲的本体,整个宇宙一切万事万物,都是这个体变现出来的。所以,什么关系?同体。经上常讲,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无缘就是没条件,都是爱,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怜悯。悲是怜悯,众生在受苦,众生受苦是自己受苦,众生得乐是自己得乐,这一点确实佛法讲得最清楚最明白。

  下面,念老举后汉《左雄传》里面,《后汉书》里面有这么一句,「容容多后福」。福相就是和同,真正与众生同体,自然就能和睦相处,就能包容。能包容、能相处,能生慈悲心,这个人当然后福无穷。要不要?福里面包括著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这都是福。所以,你要会修福,六和敬是修大福报。搞宗教团结,一定要把那个宗教跟自己的宗教看成一体。为什么会有两个?因为众生根性不一样,他喜欢耶稣,就现耶稣的相;他喜欢观音,就现观音的相。自己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陀就有应。佛陀自己没有动一个念头,我要现什么样身,我要讲什么法,没有,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讲经教学也没起心动念,妙!妙不可言。他讲的话是从自性流出来,自性流出来,我们叫它做真话。我们讲话是从阿赖耶流出来的,阿赖耶是假的;换句话说,我们说话是假话,佛与法身菩萨是真话。这句话好,容容多后福,你要财富,你要聪明智慧,你要健康长寿,你要多包容,你才做到,你不能包容做不到。这一句还不是出在佛经上的,《后汉书》里头的。

  「今经容容虚空,指圣众之心和同於虚空」,虚空是什么?自性,同一个真心,同一个自性。「虚空无边际,故自心无边际。虚空无一物,故自心亦无物。虚空以空无故,森罗万象十方刹土依空而生。虚空建立万物,故自心亦建立万物。无一物,故不落有边,容万物,则不落空边。无一物而容万物,双照空有;容万物而无一物,则空有俱泯,从容中道。故云适得其中。」这段话妙绝了,诸位看了听了,懂不懂?听懂了,恭喜你,你距离大乘不远;听不懂、看不懂,多读,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就把这一段你一开始念上三百遍看看。的确有不少人三百遍、五百遍明白了,通了,为什么?那个三百遍、五百遍是修定。我把这段经文念得清清楚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字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念的当中,不夹杂妄想,没有分别执著,老老实实念下去,一遍一遍,念上三、五百遍,真的,自然就明白了。

  这个境界,每个讲经的人,出家、在家都有,都有这个经验。经文遇到困难,怎么办?查注解,讲的不一样,让我们更难取舍。这时候怎么办?统统放下,一心专念,这就是说我不求用脑,我用禅定。不用脑就是我不用妄心,禅定接近真心,就是「净极」,净到极处,「光通达」,那就是悟处,开悟了,明白了,用这个方法。初学,我们是凡夫,这两种方法互用,应当用思考,用思考,应当用禅定则用念经,念经是修禅定。定与慧等运,平等起作用,能帮助我们体会到。

  这段文说得好,「圣众之心」,圣众两个字是指往生极乐世界的一切众生。为什么?生到极乐世界都是菩萨,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也是菩萨。虽然烦恼习气没断,但是他们的智慧神通道力,得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加持,几乎跟阿弥陀佛差不多,我们凡夫看不出来。所以,心自和同,这四个字要记住,要把它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要把它落实在学佛功夫上。实在讲,佛法不难,特别是净宗,为什么净宗学得这么难?就是你的心跟一切万物不和不同,原因就在此地。如果你真的和、真的同,你契入境界就不难。和同到什么程度?和同到痕迹都不著,真和真同,像虚空一样,这就是自然,中道自然。

  念老用虚空来做比喻,虚空没有边际,我们自己起心动念,那个心没有边际,念也没有边际,自心无边际,虚空无一物,自心亦无一物。我们从哪里看?从电视屏幕看,电视屏幕画面在我们面前,它有没有一物?不会看的人,著相了,有!这画面在动,有说有笑;看透了的人,频道一关,没有了。频道关的时候,色相没有了,音声没有了,屏幕是一片空白。把屏幕比喻作能生能现,频道所生所现,能所一如,能所都不可得。所以,看电视的时候要能够看出屏幕跟频道融合在一起,虽融合在一起,各是各的。你看频道关掉了,不妨碍屏幕,它两个互相不妨碍,一个是如如不动,一个是一秒钟,就是说秒做单位,一秒钟一百次的生灭,这个画面。一秒钟一百次这个频率在波动,我们迷了,也没有在这里头看到如如不动,也没有在不动里面看到动。能生法相的是法性,法性是屏幕,法相是频道。

  所以,真的是虚空无一物,自心亦无物,要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二边不著,中道不存,你真的回归自性了。频道是妄心,屏幕是真心,真心不可得,妄心更不可得。所以世间这一切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佛法是屏幕,世间法是频道。真的,真的东西无一物,什么都没有,妄的东西是百分之一秒波动产生的幻相,它存在的时间是百分之一秒。佛告诉我们,我们现前,眼所见的,耳所闻的,六根所接触的,好像真的摆在我们面前,它存在的时间多长?不是多少年多少月多少日,不是,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这一弹指生灭多少次?三百二十兆,这一弹指。一秒钟能弹多少次?有人告诉我可以弹七次,我相信可能,我一秒钟大概可以弹四次,有比我年轻,体力壮的,弹得快的,弹七次可能。三百二十兆乘七,就是一秒钟,得出的数字,二千二百四十兆,单位不是千、不是万,是兆,一秒钟。概念都没有,它太快了。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相续相,一个一个接著的相,那不相同,相续是相同的,它不同,每个画面都不一样,没有两个画面是相同的。所以告诉你,假相。

  你真正搞明白搞清楚,你才会放下,放下所有的负担,让自己回归到无一物。六祖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什么?连佛法也放下了,你真成佛了。你还执著有个佛法,你还是凡夫,你成不了佛。所以,释迦牟尼佛入般涅盘的时候,把自己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完全否认,说有人说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那叫谤佛,四十九年一个字也没说。我们现在对这句话,有一点概念了。

  性相二边都不能执著,都不可以起心动念,自心亦无一物,这二边不落,双遮双照。真正明了,通达明了,说有说空都没有说错;没有真正放下,说空说有都有问题。所以,中道是菩萨,不落有边也不落空边。这里说得好,无一物,不落有;容万物,不落空。无一物而容万物,双照空有,就是亦空亦有;容万物而无一物,则空有俱泯,空有都不存在。从容中道,故云适得其中。适,指洽合。得,指契会。中,就是讲中道。「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无住,这叫中道。这是什么人?菩萨,这是真明白,真放下了。

  大乘佛法就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上,无住生心,无住是心里头痕迹都没有,生心是起心动念。佛菩萨普度众生,他的本事就是生心同时有无住,这就是他高明处。我们凡夫,生心不能无住,无住不能生心,心里头一定要有住。那些人的功夫,这讲到的菩萨的真功夫,看得清楚,听得清楚,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这是自性般若观照,心里头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我们凡夫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阿赖耶,落印象。阿赖耶里面,就像个仓库一样,储藏室,这个印象就放在里头,永远不会失去,遇到缘它就起现行,无量劫前、无量劫后都在其中,妄心。眼看耳听都收在里头存档了,遇到缘它就起现行,这个缘就是十法界,四圣法界善缘,成佛道,度众生;反面的是恶缘,恶缘就是六道轮回,它就现这个东西。

  我们今天是在它现六道里头的人道。佛对於十法界的人道特别赞叹,为什么?这一道的众生容易觉悟,容易教化。其他道的都难,为什么?执著特重。我们这儿有执著,比较轻,还有机会能够觉悟。其他的,其他道里头觉悟很难,天上人太快乐了,乐多苦少,把这个事情忘掉了,你叫他修行,他觉得很受罪,很苦,他不愿意干;三恶道太苦,都不容易接受。唯独人道,苦多乐少,容易觉悟。所以,佛出现都在人道,天道他也去,三恶道他也去,度化众生,让众生真正有成就,能够超越,人道里头的机会最多。

  《金刚经》我们要学的,这两句话是它的中心、核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什么?无住跟生心同时。不像凡夫,凡夫无住不能生心,生心不能无住,就是他有所住他就会生心,凡夫。菩萨这个本事了不起,也就是说他能放下,凡夫放不下,他彻底放下。无住就是放下,我们一般讲不落印象。凡夫落印象,记在心里,提起来知道;菩萨不放在心上,菩萨的心干净,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这是佛菩萨的心,我们要学。清净,不受染污;平等,没有分别,为什么?一体。一心、一体,有什么好分别?所以他能够不落印象。我们凡夫,见色落色的印象,闻声得闻声的印象,没有办法不落印象。他们的功夫就是不落印象,比阿罗汉、辟支佛高,阿罗汉、辟支佛做不到。

  「中表相应」,中是内心;表,表现於外。「菩萨心契中道,得於中而形於外,故表里一如,自然相应,不必安排造作」,所以叫「自然严整」。自然两个字意思很深,意思很广,人真正到了跟大自然融成一体,其乐无穷,为什么?念头都没有了。我们没有办法跟大自然融成一体,就是有妄念。妄念舍掉,是从根放下了。

  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