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2-039-0038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十八集)  2010/5/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03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四十面倒数第六行。

  我们把文念一段,「《行卷偈》前,开示大无量寿经之机曰:其机者,则一切善恶大小凡愚也」。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今天接著看,「大师之说,上契圣心,下洽群机,实大有功於净土,故中日诸师多宗此说」。这是黄念祖老居士在此地告诉我们,善导大师所说的,前面都是善导大师讲的,这个话讲得太好了。下面这是他的赞叹,上契圣心,这个圣是诸佛如来,确实诸佛如来说这部经、讲这部经、弘扬这部经,真正的义趣就是普度众生。下洽群机,洽是周遍的意思,所有一切众生统统包括在里面,真的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对净宗法门来讲没有不契机的,没有不是当机的,关键是在众生相不相信、肯不肯发愿。所以善导大师跟以前古来的祖师大德讲法、看法不一样,他的看法,实实在在大有功於净土法门。故中日诸师多宗此说,隋唐那个时候,日本、韩国都派了许许多多出家人到中国来留学,所以净宗在日本、韩国流通多半都遵从善导大师的说法。下面举个例子,「如日《合赞》云」,《合赞》是一本书,观彻法师他的著作。「第十八愿,十方众生,三辈众生,皆是具缚凡夫,是其机也」。日本这些高僧大德,第十八愿所说的,没有说菩萨,也没有说阿罗汉,说十方众生,说三辈众生,这三辈都是凡夫,六道凡夫,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后复云:如元晓云」,元晓是韩国传净土宗的,「四十八大愿,初先为凡夫,后兼为三乘圣人」。换句话说,阿弥陀佛说《无量寿经》,十方如来接受这个法门,普遍的弘传这个法门,其目的是普度业障深重的凡夫。

  佛的心就像父母的心一样,父母对儿女,诸佛对众生,一样的心情,无不是希望一切众生早一天成佛。能成得了吗?答案是肯定的,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为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大乘经教里面佛菩萨常跟我们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本来是佛,只要你现在心里想佛,怎么不成佛?所以凡夫成佛一念之间,真的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问题你肯不肯念?念什么它就变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刹那刹那在变化,它不是定法。世尊在大乘教里常跟我们讲,佛无有定法可说,为什么?整个宇宙刹那刹那在变化,根本就没有定法,所以佛度化众生也没有定法。这变化从哪里来的?什么人来主持这个变化?大乘教里面佛常讲,「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不是讲得很清楚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变化?心能现能生,所现所生这些法它会产生变化,那是识起的作用。识是什么?识是分别、是执著。那你就想想,不要想别人,想自己,我们的分别无量无边,我们的执著也是无量无边,所生的一切法,它不是定法,它是刹那生灭的。所以刹那随著众生的念头,它起刹那变化,即使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六道里面,正如《楞严经》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所以佛也没有定法可说,随著一切众生的变化,佛真的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顺里面有不变的,随顺是变,我们凡夫麻烦的就是随著众生变,随缘随变,这就苦了。佛菩萨高明的地方他随缘不变,那是人家高明,什么缘都能随,十法界依正庄严都能随。不变是什么?不变,他用真心。什么是真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不变,永恒不变。这十个字就是经教常讲的大菩提心,在四圣法界用的是这个心,在人天、在三途、在地狱他还是用的这个心,依正庄严天天在变化、刹那在变化,菩提心不变。凡夫不行,凡夫随缘随著变。怎么随著变?随著外面境界起七情五欲、贪瞋痴慢,这就变了。

  要知道,随缘随变是造业,随缘不变他不造业,佛经上勉强称它作净业,其实如果说是造净业,还是对十法界的四圣法界,那才叫净业。实报土里面,痕迹都没有,染净都没有,那才是自性的起用,没有一样不称性,这是如来的果地。我们要学佛得学这个本事,这个本事在《还源观》里面,就是前面第一句「随缘妙用」,那个妙用就是永恒不变,不著相。不但不著相,确实痕迹都找不到,可以说是自性的起用。自性空有二边都说不上,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所以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说不出的,言语道断,这妙!在起作用的时候,「威仪有则」,也就是完全随顺众生。在随顺里面起作用,起最恰当的作用、最殊胜的作用、最完美的作用,也没有定法。众生自私自利,他起的作用是大公无私,跟你相反的;众生心行念念执著贪瞋痴,他起的作用给你示现的,念念都遵守戒定慧,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回头。回到哪里?回归自性,回到性德,那就是威仪有则,他有原则的。这个原则的标准没有一定,这是因人、因事、因时、因地,他起变化。他有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绝对是利益众生的,决定是引导众生回头是岸的,这个不变。方法八万四千法门,这个净宗念佛也是一个法门。佛菩萨的态度永远是「柔和质直」,所以他在一切众生面前都能够得大家的欢喜心。善人喜欢他,恶人也喜欢他,都不讨厌他,这很了不起。人天欢喜他,饿鬼、畜生、地狱也欢喜他,这做人做得真圆满!这应该学习,这叫柔和。柔是温柔,和是和谐,虽然温柔和谐,他不感情用事,他质直,充满了智慧,一点都不糊涂。

  末后一句了不起,「代众生苦」。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所示现的,一生真的一切都放下了,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讲经教学,没有一天空过,这是代众生苦。四十九年如一日,我们展开历史,千万年来这样一个老师到哪去找?找不到第二个人。世尊希望世世代代的学生都向他学习,他做出榜样来了。向他学习的人才是真正的弟子,他是佛弟子的楷模,他做到了。所以教育者必先教育自己,自己没有学好怎么能教别人?这是真理。我们发心学佛,尤其是发心出家,弘法、护法,你不学佛怎么行?学佛这两个字,学释迦牟尼佛,那叫真学佛。释迦牟尼佛一生不搞名闻利养,连名闻利养的念头都没有,就是教育众生。众生种类不齐,程度高下不等,在这个世间经营的事业又不相同,什么样的难题,你找到老师,老师都能帮助你解决,真的显示出大智慧、大学问。不但解决我们当前生活上一点难题,终极的目标是要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回归自性,成就圆满的佛果,这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佛经上有一句话,这一句话可以翻译,一点都不难,但是没有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佛法追求的终极目标,全是梵文,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不是不能翻,为什么不翻?叫尊重不翻。学佛学什么?就是恢复自己无上正等正觉,这自己本有的,不是从外面来的。现在为什么没有了?你被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了。放下执著,不再执著了,正觉现前;放下分别,正等正觉现前;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起心动念,你成佛了,无上正等正觉现前。一切众生人人都有,放下就是,为什么不肯放下?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要把它想清楚、想明白。佛法,章嘉大师讲得好,「知难行易」。知是把事实真相,佛法里面讲的性相、理事、因果,搞清楚、搞明白,这真不容易;行太容易,行,放下,放下就是。为什么不肯放下?知道得不够清楚、不够透彻,有疑惑,障碍你放下。如果毫无疑问的话,教你放下就放下,那马上就成就了。我们在佛经记载里面看到,在传记里面看到更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真的在一念之间。他在这一念彻底放下了,功夫就成就了,他对於诸法实相真明白、真了解,所以他很容易就放下。

  我们要走近路,要走捷径。《华严经》的分量太大了,真的不容易受持。可是贤首国师的《妄尽还源观》,那是《华严经》修行的精髓,这篇论文文字不多,《华严经》里面的原理原则、修行证果的方法全都在里面。我们在过去学过两遍,修《华严》,走捷径,这部论好。论文一共分六段,前面三段讲宇宙的源起、万法的源起、我从哪里来的,讲得清楚;后面三段是教给我们回头的方法,你想回归自性,想把本来面目找回来,禅宗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你是佛,你再把本来佛找回来。开头修四德,四德是基础,那就是威仪有则;五止是放下,六观是看破,你就成就了。这些话说得容易,做起来不容易,相当之难,为什么?我们的习气太深,迷得太久了。习气太深,很想放下,它就是放不下。可是我们生在这个大时代,学佛成佛得到无比殊胜的增上缘,这个增上缘是什么?外国人拍的电影「2012」,我觉得那是无比殊胜的增上缘,告诉我们,你要想成佛、要想成就,你还有多长的时间?还有三年。三年够不够?足够了。用什么方法?用执持名号的方法,三年时间肯定你成就了。这个缘就是告诉你,三年你能成佛,成不了佛,三年就到三途去了,只有两条路,你怎么选择?我们选择成佛之道。我平常教诸位的十六个字,就行了,我们不用佛家这个高的标准,那个很难做到。咱们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对五欲六尘的贪恋、放下贪瞋痴慢,这样的心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没有一个不成就。障碍你成就的不是别的,就是我讲这十六个字,那是障碍。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个玩意障碍,只要把这个东西放下,你的障碍就没有了,你一生就成就了。我们明白了,我们要真干,现在就干,今天就干,要认真,不再贪恋,不再模糊了。只要真干,不但救自己,你也救了你家、救了社会,救了国家也救了世界,这个功德多么殊胜,无比的殊胜庄严,为什么不干?我们依靠的就这一部《无量寿经》。这一部《无量寿经》展开来,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无边无尽的法门,统统浓缩在这部经上,《大藏》的精华,诸佛菩萨修行成佛的精髓全在其中。我们时间不多了,认真学习这一本经够了,不再想其他的了,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个长时就是三年,肯定成就。善导大师讲得好,「本为凡夫」,就是为凡夫一生当中修行成佛的。

  底下这一小段的总结,「故知净土宗意,本为凡夫,兼为圣人。此说之要妙」,要是精要,妙是玄妙,「在於直显如来度生无尽之悲愿」。佛有没有能力普度一切众生?有。什么能力?持名念佛,就这个法门,能令一切造作极重罪业的凡夫能在一生成佛,这还得了!「扫尽凡夫退怯之心,普令正信此法,发心念佛,乘佛愿力,悉得往生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这个法门无比殊胜,能遇到的,大福德、大因缘。你能遇到,遇到你能不能成就?关键在善根福德。善根是什么?接触到了他能信、能解,这是善根,能相信、能理解。福德是什么?福德是真干,依教修行,一门深入,一生决定成就,这是福德,这人有大福德。遇到之后也有,这是善根福德很薄,遇到怎么?他半信半疑,还想著可能有更好的法门,他还想广学多闻,这是一种。另外一种,事物太多,家庭、亲情、事业放不下,干扰太多,不能专心,这就不能成功。这是什么?没有福报,薄福,因缘纵然殊胜,他这一生不能成就,也就是说他放不下,他看不破。

  现在这个灾难的信息,告诉我们你只有这么长的时间,你想想看哪个重要?应不应该放下?当然生活是第一,只要自己能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足了。我们就像闭关一样,三年,三年念到功夫成片就行了。如果真的亲情、事业、琐碎的东西放不下,没有关系,你就等於说是放三年假,请三年长假,我来闭关。我三年念到功夫成片,或者这个灾难没有了,或者是这个灾难减轻了,我还留在世间,你再去搞亲情、再去搞你的事业去,可以。什么时候到极乐世界去?你生死自在了,想去就去,想多住几年不妨碍,这行,这是真正成就。先把自己往生生死大事办妥,然后还有身体在,留在这个世间帮助众生,好事情,未尝不可,得真有这个本事才行。佛法真的理、事实真相要透彻,不透彻,这么小小一点灾难你就受不了,你就心慌意乱,这个伤害太大了。真正搞透彻之后,别说这些传言,事实摆在面前你也不惊不怖,如如不动,你没有妄念、没有烦恼、没有恐怖,你有智慧,智慧就知道怎样处理,怎样把眼前的灾难给化解。能不能化解?没有化解不了的灾难,问题你有没有定力,你有没有智慧?你只要有这两样东西,问题就肯定解决了。这两样东西,定力是修行人的功夫,智慧是性德之宝。从哪里生的?从定中生的,它不是学来的。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后面有「德相」,所以那个德能,从智慧当中产生的能力、相好都是自性本有的,怎么不能解决问题?哪有这种道理!不但地球上的灾难能解决,太空当中星系的灾难都能解决,太阳系出了问题,银河系出了问题,都能解决,没有不能解决的。

  法身菩萨看这些事情,这平常事、小事,我们要想学这套本事,实在讲佛法教学就是教我们这套本事,这个本事就是我们修学的功夫。修到法身菩萨了,刚才说了,星系出了毛病,你有办法解决它。没这么大的能力,小小一点功夫,那解决我们自身的安全,解决我们的家庭,我们居住的这个社会、这个地区,这就太容易,轻而易举。用什么方法?讲经教学。有效吗?有效。为什么?讲经教学帮助人觉悟,帮助人了解现前事实真相。只要我们不迷,只要我们放下分别执著,我们身心恢复正常了,健康;我们居住的环境,所有一切灾难都没有了,它也恢复正常了。我们中国谚语所说的「福人居福地」,先要把自己恢复到,不造罪业了,他修福,我们这个地区人人都修福,个个都是有福报的人,这个居住的环境当然有福,所以这叫境随心转,风水跟著人心转,你明白吗?风水家常常说的两句话,已经明白清楚的告诉我们了,风水家怎么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这个地方风水不好,有福的人住在这里,三年全变好了。这个地方风水宝地,人心不好,他住在这个地方三年之后,风水就坏了。这是风水家讲的,不是假话,跟佛法里面讲的「境随心转」是一个道理,境是居住环境。所以我们要让自然灾害统统免除,没有别的,修福,人人都修福,修善、修福,问题就化解。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第三段,「丙」,这都是古大德说的。「专接上根,傍及中下。此说从文字表面上,似同於甲而反於乙」,甲是第一段,乙是第二段,好像跟第一段很接近,跟第二段就不太相应了。第一段是「上辈往生,唯是菩萨」,你看专接上根,但是它底下傍及中下,从文字上看好像是这样子的,实际上呢?实际上不同。「实则与乙同」,与第二段同,「本为凡夫,兼为圣人」,跟这个同。「主我辈凡夫均可直登九品。故与甲根本相违也」,与前面一段意思相违,与第二段的意思相同。主张我们这些凡夫都可以直登九品,就是善导大师讲的,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你要是遇到缘殊胜,你就上上品往生。遇缘关系太重要,古来祖师大德常说大福德、大因缘,这个不可思议!你能够认识,那是大智慧;你能把握到这个机会,不把它放过,那是大福报。我们从古人的例子来看到,亲近善知识的,有人是一辈子不离开,释迦牟尼佛那个僧团,他那些弟子就给我们做出榜样。那些人知道世尊是好老师,知道世尊是大善知识,亲近他,不肯离开他。弟子当中有跟他十几年的、二十几年的、三十几年的,有跟他一辈子到释迦牟尼佛往生才离开的,佛住世,一天都不肯离开。我们现在知道,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里面许许多多都是佛菩萨再来。凡夫不懂,他们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怎样才能成就道业?怎样叫护持佛法?他们那些做法就是的,引导人。这里面就像唱戏表演角色一样,有示现聪明、智慧、神通,示现这些的,全都跟释迦牟尼佛学;上上根人,专接上根,都跟释迦牟尼佛学了。有些人示现凡夫,愚痴、钝根,也一生跟著释迦牟尼佛不离开,傍及中下。世尊常随众这一千多人,上中下三根都有。

  下面把这个意思就说出来了,为什么这样说法?这个说法是事实真相,当时僧团确实如此。「但此谓专接上根者,盖恐世间浅见之士,每谓净宗乃斋公斋婆之行,而鄙视之。故作是说,以济之也」。这用意说出来了,怕别人说净土法门是专门接引老太婆的,阿公、阿婆的,有大智慧、大福德的人,他们不学这个法门,那就引起世间人的怀疑,所以自古以来,有多少聪明人,有智慧、有地位、有大福德都皈依净土专念阿弥陀佛,给世间人做好榜样。因为净土经论看起来太简单,这部经这是有注解,要没有注解,光看白文,很薄的一小本,一般人瞧不起。我初学佛的时候,对净宗生起信心差不多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方老师没有介绍这个、没有介绍净宗;章嘉大师也没有介绍净宗;我亲近李老师的时候他才介绍给我,我半信半疑,他用了很多善巧的方法来诱导我,我还是无动於衷。我曾经跟诸位也多次讲过,我对净宗接受了,是讲《华严经》,《华严经》讲了十几年,讲到一半。那个时候讲《华严经》一个星期讲三次,两次《八十华严》,一次《四十华严》,同时开讲,差不多都讲到一半。在《华严经》上看到文殊、普贤都发愿求生净土,而且带著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导归极乐,去向阿弥陀佛学习。我看到这一段经文,深深的在体会它这什么意思?华藏世界不好吗?毗卢遮那佛不如阿弥陀佛吗?这都是我的问题,为什么文殊、普贤要把这些人统统带到极乐世界?这桩事情在《华严经》上出现的,当然这个道理应该还在《华严经》里面,细细再去翻阅《华严经》,明白了。菩萨在华藏世界要把四十一品无明习气断掉,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的时间,这些法身菩萨。如果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在那边修行,像这些法身菩萨,四十一品无明习气就轻而易举短时间就断掉了。这一个动作了不起,把净宗法门一下就提升,不但提升跟《华严》相等,提升超越了《华严》。《华严经》最后的归宿,圆满的成就,是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这回头来真正去读净土五经,对净宗这个信心定了,死心塌地了。所以我想到古人常讲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我自己走这个路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讲《楞严经》、讲《法华经》大意、讲《华严经》,这才认识了净土,不容易!我要没有这些大经的基础,对它还是半信半疑。以后看到这么多的大德,我们真的比不上,望尘莫及,他们都取这个法门,绝对不是愚痴,肯定里面有大道理。让我们接受了,真的接受了,认真学习,把净土五经讲过一遍,连《往生论》也都讲了一遍,以《弥陀经》跟《无量寿经》讲的遍数最多。

  下面引用《弥陀疏钞》,「如《弥陀疏钞》曰:又《起信因缘分疏》」,《疏钞》里莲池大师引用《起信论.因缘分》这一段里面的注解,《疏》是注解。「明信位初心,有四种机」,这是讲众生的根机不同,这是信位初心。「以礼忏灭罪被初机」,这是真的,从哪里入门?从哪里下手?从礼忏灭罪。我们对大乘信心这么难生,原因是什么?业障太重,自以为是,对圣贤也没有看在眼里,我们自己都犯了这个毛病。礼忏是灭罪很好的方法,礼忏是什么?收心。我学佛,我非常感念忏云法师,他虽然没有教给我什么,我在他茅蓬里面住了五个半月。我在茅蓬做义工,茅蓬里面一共住五个人,三个出家人,忏云法师、菩妙法师、达宗法师,达宗不晓得现在在不在?忏云法师、菩妙法师都往生了。另外一个老居士是朱镜宙老居士,那个时候七十岁,我那一年三十岁,年龄我最小。所以我在这个小道场就做义工,道场里面所有一切服务的事情,我一个人担当。烧饭,那是在山上,没有电也没有水,水以后我们是想了个方法,我们用竹子,把竹子竹节打空,从山上有个泉水用这个竹子一节一节引下来。但是山上有野兽,有时候常常把水管碰断,要上去去接上来。烧灶,要去捡柴火,山上树叶、树枝落下来的很多,捡柴火,自己种菜,过原始乡村的生活。我年轻,好在这些事情从小都学过,我照顾这三位法师、一位长者(一位老人)。茅蓬距离埔里的小镇,我也不知道多少里,反正到埔里买一次菜,一个星期去一次,要走一天。走路,从茅蓬走路走到埔里大概要三个小时,回来三个小时,六个小时。两个小时可以购物,每个星期去买一次菜。蔬菜自己种。

  忏云法师教给我的功课是每天拜佛八百拜,早晨起来拜三百拜,中午吃完饭之后收拾收拾,收拾清除之后,拜佛两百拜,晚课是三百拜。在茅蓬里面,因为晚上没有灯,没电灯,所以睡觉大概是八点钟就睡觉了。两点钟起床,起床梳洗之后就拜三百拜,三百拜拜完之后就开始烧早饭。早饭,那时候吃,忏云法师挺讲究的,每天早晨吃豆浆。豆浆要自己磨,晚上睡觉之前把黄豆跟花生混合在一起用水泡著,第二天早晨起来之后磨豆浆,豆浆里有花生就特别好吃。出家要自己能生活,什么都能干才行。这都是抗战期间,我们是流亡学生,都做成习惯了,洗衣服、缝缝补补都行。所以五个半月我在山上拜了十几万拜、磕了十几万个头,消业障!礼忏灭罪,折伏自己的烦恼习气。以后离开茅蓬到台中去学教,这是基础。如果没有这半年认真的修行,在忏云法师指导之下,那个时候在山上,忏云法师修净土的,他教我看《疏钞》、看《要解》、看《圆中钞》,所以我对於这三部注解很熟悉,就是那个时候学的,把这三部书的科判统统用表解画出来。这一画出来之后,我就感到非常惊讶,才知道佛的经典之好,佩服得五体投地。除这个之外,他教我看《印光大师文钞》,这是我在山上半年的功课。奠定这个基础,到台中去学经教,没有空过,得从这里入门,受过基础的训练。我们今天有这么好的环境,为什么修学没进步?原因是大家没有认真礼忏灭罪这个根基。如果从这个根上去扎的话,那情形不一样。认真修行,一天八百拜是最少的,因为我要用很多时间照顾大众的生活,山上服务的人只有我一个人,所以什么事情都要做。

  下面,「以修习止观被中机,以求生净土被上机」。你看看上中下三种根器。「初谓业障众生,中谓凡夫二乘,是知净土是大乘菩萨所修矣」。这是《起信论疏》里的话。「又《弥陀要解》谓持名,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这把上根引出来了。马鸣、龙树,这是古印度的祖师大德,传记里面所记载的,都证得初地的地位,这地位高了,初地菩萨。智者、永明,这是中国的,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祖师,永明延寿是中国净土宗第六代的祖师,佛应化而来的,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净宗这个法门,像他们这种人才彻底,荷担就是承担,他才能承受,不是一般人。这个法门的深妙,破尽一切戏论,这句话就说得重,真话不是假话。一切戏论是说什么?不是说世间的,一切诸佛菩萨说经言教全是戏论,哪有这么麻烦?一句阿弥陀佛不就成佛了吗?还搞这个东西干什么?这句话不容易!为什么?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弯路,这一条路是直路,只教你一句佛号,佛号之外统统放下。多长时间成就?《弥陀经》上说,「若一日到若七日」;我们在中国历史上看到的,执持名号念佛往生的一般都是三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萨,你不就全通了?哪要那么多的时间去学习?这是什么人物?谁能相信?马鸣、龙树、智者之流他们能相信。斩尽一切意见,是不准你起心动念,哪里还有什么分别执著?斩尽一切意见这是断烦恼、破烦恼障,破尽一切戏论是破所知障,这一句佛号两种障碍都破掉了。

  所以下面给我们说,「盖因持名一法,乃至圆至顿无上法门」,我们业障深重,初学的人哪里知道?至是到了顶头,圆满极了,任何圆教不能跟它比,圆中之圆。顿是顿超,顿中之顿,无上法门,它在八万四千法门之上,没有比它更高的,能相信吗?能相信的人,那就是上根;不能相信的人,那是中下根性,这句话是真的。「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故云深妙」。难信之法!权教小乘很不容易接受。在我们一般所谓知识分子,好学的心,那都是障碍,好学是所知障,有所知障不能得定,开不了悟,妄想太多。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给我们做出样子,他十九岁离家外出参学到三十岁,参学十二年。十二年中把印度所有宗教学派里面所修学的那些经典他全都学过,为什么?为以后传法的时候让社会大众有信心。释迦牟尼佛不是一个不学无术之人,他什么都学了,王子的身分地位特殊,这大家相信他。在菩提树下,把十二年所学的东西统统放下了。那十二年所学的是什么?所知障,放下的是所知障。修学过程当中他过苦行僧的生活,那是什么?那是破烦恼障,能把烦恼习气放下。这十二年所学的又放下,把一切所知放下。烦恼障放下了,所知障放下了,这才能开悟,才能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那个表演是给我们后人看的。我们必须要记住,世尊一生是在做表演给我们看的,像唱戏一样。他在《梵网经》里面透露了身分,他这一次到这个世间来示现作佛是第八千次;换句话说,他久远劫就成佛了。弟子当中,甚至於出家护法里面,全都是佛菩萨再来的,来唱这台戏,他唱主角,其他的唱配角,表演给我们看的,为人演说。这个舞台就是他一生的行谊,一生都在表演,让我们渐渐体会到事实真相。

  下面教给我们修学方法,「但蓦直念去」,这蓦直就是一直念去,死心塌地一直念去。「不假方便」,不需要用任何方法来帮助。「不落思量」,你也不能有三心二意。这个法门,「直起直用,自得心开」。这是念佛的秘诀。古大德有提出来正助双修,持名念佛是正修,再用其他方法来帮助,助修,正助双修。莲池大师告诉我们,持名念佛是正修,还用持名念佛做助修,正助全是持名。你要不要持戒?不用持戒了,为什么不用持戒?你二六时中都有一句阿弥陀佛,你还能破戒吗?就圆满了。可以说是三福、三学、六和、六波罗蜜、十愿全在一句名号当中,真不可思议!理如是,事也如是。真能这样修行的人,你能否定他不是上根吗?上上根人才能够做到。底下两句就说到了,「当下破尽戏论,荡除一切计度分别」。破尽戏论,所知障断了;除一切计度分别,烦恼障断了,计度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人家这一句佛号能断烦恼障、能断所知障。

  「故云:如是深妙之法,唯有马鸣等肉身大士,始能直下承当,彻底担荷也」。这哪里是普通人?真的,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念佛人。八万四千法门找不到这样功夫纯净的人,他念念与自性相应。你看惠能大师见性,自性是什么样子,他说出来了。自性是清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自性不生不灭,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无动摇,你看这一句佛号跟这些相不相应?末后还能生万法。所以我们读《四十华严》,看到善财童子参访德云比丘,德云比丘修般舟三昧,给善财童子开示二十一种念佛法门。那二十一种展开,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一切众生所讲的一切法门,一句阿弥陀佛统统包含了。展开就是能生万法,无量无边法门没有离开阿弥陀佛,这还得了吗?

  下面念公把这几位肉身菩萨做个简单的介绍。「马鸣大士,东天竺人」,天竺是印度,现在称印度,东印度人。「传佛心印,为禅宗十二祖」。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教,阿难传的;宗,迦叶尊者传的。所以说大迦叶尊者是禅宗第一代祖师,在教下,阿难是第一代祖师,阿难传教,叫宗门教下。禅宗第十二代祖师,「中兴大乘,造《大乘起信论》。论末劝导众生念佛,求生净土」,马鸣菩萨。「龙树大士,南天竺人,为禅宗十四祖」。开铁塔,见到金刚萨埵菩萨,传授他密法,所以他变成密宗的祖师。「入龙宫,取《华严经》,又为华严宗祖(初祖)。复以广造众论,力宏净土,《楞伽经》悬记云,登欢喜地」,这是说他的身分,他是初地菩萨。「往生净土,故又为净宗之祖。我国称大士为八宗之祖」,前面说了四个,后面有「天台、南山」,南山是戒律,律宗,「法相、三论」,都承认他是祖师。所以龙树菩萨跟大乘八个宗,无论哪个宗都有密切关系,八宗的祖师。他的传记在《大藏经》里有,《高僧传》里面有,诸位可以看看。

  传记里面说,他证得初地,初地是法身菩萨,不是普通人,天台大师讲他真的成佛了,分证即佛。基本上他超越十法界了,他住一真法界。人非常聪明,明心见性了。读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经典,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他用三个月就学完了,这一部《大藏经》三个月他就毕业了。诸位想一想,行不行?这事情是真的吗?我想应该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一个例子,惠能大师见性了,不认识字,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任何经典,你念给他听,他能讲解给你听,不必学。所以龙树菩萨看《大藏经》,这部经要不要看完?不需要,就好像惠能大师一样。你看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有这么一段记载,法达禅师一生受持《法华经》,没开悟。《法华经》念了三千部,我们知道这部经很长,很大的分量,一天顶多念一部,总得七、八个小时,一天念一部。那三千部,得说个整数,肯定超越了三千,十年,十年念一部经也很了不起,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以他到曹溪去参访六祖大师,礼拜的时候头没有著地,向老和尚顶礼三拜头都没有著地。起来,六祖问他,刚才我看到你礼拜头不著地,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就说,他读了三千部《法华经》。现在人讲值得骄傲。被六祖看穿,问他,《法华经》的大意是什么?他讲不出来,反过来问六祖。六祖说:这个经我没有听过,你念给我听听。《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六祖说,行了,不必念了,我全明白了。跟他讲,他开悟了。六祖大师跟我们讲,我们不会开悟,什么原因?没有法华三昧。他十年读这一部经,他得法华三昧,就是说在《法华经》上他得到清净心、平等心,他得到这个。所以祖师给他一讲的时候,他大彻大悟,就明白了。再礼拜他、礼谢他的时候,头就著地了。这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明心见性的人要不要把全经看完?不要,看个几页,看几句就行了、就懂了。那一部经看几句,三个月当然是很长的时间,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的经他全通了。

  所以初地菩萨无始无明破了,还有习气,习气没断,也就像法达禅师一样,有点自以为了不起,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能超过我。初地算是小菩萨,刚刚入门,大龙菩萨看到了,来照顾他,带他到龙宫。龙树菩萨好学,你不是喜欢学吗?广学多闻吗?龙宫收藏的经典太丰富,带你去看看。看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本,完全的本子,释迦牟尼佛二七日中所讲的,多少分量?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这个经要拿到我们地球上装不下。龙树菩萨一看到这个,那一点傲慢的习气马上没有了,才知道自己一生所学的太渺小了。看到大本《华严》,他想阎浮提众生,就是地球上众生,没有一个人能够受持得了,无法学习。再看中本,中本分量还是太大,不契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机。最后看小本,小本是什么?目录提要,就像我们看《四库全书》一样,《四库》是大本,《四库荟要》是中本,小本是目录提要,只有五册,精装五册,目录提要。每本书的书名,什么人著作的,里面的内容大意,简单介绍一下。他说这个好,这个阎浮提众生没有问题。分量多少?十万偈,四十品,四十品,十万偈。印度人算是四句叫一首偈,十万偈就是四十万句。现在我们看的这《华严经》,是《华严经》的目录提要,这是龙树菩萨传到这个世间来的,所以他是华严宗的祖师,《华严》他传来的。在他之前《华严经》在这个世间没有流通,这是世尊二七日中在定中所讲的,讲完之后大龙菩萨把它收起来藏在龙宫。

  所以从这个地方让我们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开悟要紧,明心见性要紧,见性之后全都通了,什么障碍都没有了。这个事实真相,大乘经教里佛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通,一切法门都通,所以教你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每一门都能通到明心见性。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哪一条路都能到家,只要你肯走进去就是,你不要去找岔路。找岔路,那耽误时间,那就很苦了,找不到家了。一门深入,一部经,一个法门,决定得定,定就是三昧。得到定之后,继续往前进,绝不改方向,肯定开悟。悟了之后,就像龙树菩萨一样,学习就很方便,一点困难都没有了,一看,明白了;一听,明白了;一接触,全都明白了,这是佛法里修学的秘诀。不相信的,自以为聪明的,他的路子就走远了,他就有相当的难度。真正听话,依照祖师大德的教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最近的一条道路。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