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55-028-0067 主講人 : 蔡禮旭老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六十七集)  2011/4/30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28-0067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午安。我們接著看「廉篇」的緒餘,第二段緒餘。我們上一次《瀧岡阡表》,已經跟大家交流完了。我們看經文講到:

  孔子曰。古之矜也廉。】

  這段話在《論語》當中講到,古人有三個缺點,但他這些缺點當中是有點太過了,但他的本質還是有可取之處,就是「古之狂也肆」,這個是原文,「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這個古跟今是孔子那個時候稱今,孔子以前的人稱古。所以孔子講到,他們那個時代以前的古人,縱使性格上比較狂妄,狂人,但是,這個「肆」就是他講話比較敢直言,不會有什麼避諱,有時候可能衝了一點,但是還是比較直率,「古之狂也肆」。當您看到一個人講話有點狂,很直接,你會有什麼感受?首先是考慮自己舒不舒服,還是考慮他講得有沒有道理?諸位學長,你會先感受哪個部分?

  這是個重要的問題!因為在我們這個時代,二、三代人,傳統文化的基礎,都不算是很牢固。所以要求一個人德行上,方方面面都沒有缺點,容不容易?你說,先看看他有沒有溫良恭儉讓,再考慮聽不聽他講。這個時代很難,不可苛刻苛求於人,要要求自己,「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縱使他態度不是很好,「不以人廢言」,只要他講得有道理,我們都應該反思接納。不能說這個人表情我不接受,這個人講話的方式我難受,我就不聽他講話了。這是我們度量太小,修養太差。假如人家態度不是很好,我們就懶得理他,請問我們的態度能服人嗎?人家態度不好,講對了我們還接受,我跟大家保證,兩次、三次之後,這個人對你的態度一定愈來愈好。他態度不對,你還尊重、還接納他,慢慢的他就被你感化了。

  所以人跟人相處不愉快、衝突,怪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你們講這句話的時候,好像有點不大很情願,不過標準答案又是這樣。講出來要是很歡喜講出來,很歡喜照著做。坦白講,真照著做,好不好受?每次要去做,還得深呼吸三次,有沒有?然後撐著,好,就這麼做做看吧。做的時候,一開始是勉強的,「始而勉強,終則泰然」,做久了,你就自然、習慣了。所以一開始的苦,苦在哪?苦在面子拉不下來。這個面子害我們害得很慘,讓我們德行都不能突破。明明自己起情緒了、起對立了,嘴上還要在那裡嘮叨,就是他不對,他態度不好。其實坦白講,一個巴掌拍不響,能發生衝突,俗話講半斤八兩。

  諸位學長,你們聽到實話居然還笑得出來,請受小弟一拜,不簡單、不簡單。聽到實話,一般講的「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苦口的是良藥,逆耳的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改過了,煩惱輕,智慧才能長;還袒護自己的錯誤短處,內心就在墮落了,跟聖賢教誨不相應。大家有沒有經驗,跟我們最親的人給我們講實話,我們很難接受,當下能控制得了脾氣,已經算不錯了。但事後想想,還是很有道理,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人生的德行要提升,《弟子規》這一句一定要紮實的去落實,叫「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處事待人接物,寬以待人,人家講對的話,有可取之處,我們學習,我們聽勸,不要挑人家的一大堆語病、毛病,這就苛刻了。嚴以律己,對人要寬厚,這個XY軸,千萬不能夠偏了,更不能倒了。

  我們複習一下,什麼是X軸?毫無邊際,無限延伸、寬廣,X軸,要寬以待人。Y軸呢?XY軸你們很陌生嗎?我們小學不就學過了嗎?Y軸是上下,往深處一直探,探到心地,不能自欺,那叫Y軸。我們有個習慣,比方犯錯了,人家一看到,首先第一個反應,稍微解釋一下,那個就是習氣。大家想一想,做錯了還要解釋半天,人家服不服?這德就不能服人。可能我們解釋二、三句,人家就開始想睡覺了,聽不下去了。當我們講話講到人家打哈欠的時候,就要稍微思考一下,講的話不中聽,人家有點不好意思說,硬聽一下,我們這麼護著面子,也不好給我們戳破。

  德行要能感人,首先改自己最嚴重的過,能改了,就會讓人家刮目相看。本來我們很會解釋的,現在一遇到事馬上:「對不起,是我不對。」你們有沒有經驗,講對不起的時候,親朋好友突然眼睛瞪得很大:「你沒事吧。」所以中華文化重的是心地的功夫、心地的修養。心地功夫在哪裡看到?在很多生活的細節當中,看到自己的修養。比方我們有事情麻煩別人了,有沒有加一個「請」。或者任何時候,走路、吃飯,您先「請」。這個「請」字,在一天當中出現過幾次?還是現在當領導了,「哎哎哎,幫我那個拿一下」,還有幫,還不錯了,「趕快給我拿過來。」你看,當了官,看起來身分地位高了,德行呢?在往下,對人基本的恭敬沒有了。

  包含在學校教書,也很容易執著。比方在學校教孩子,在班級裡面是孩子,一個小國的國王。回到家裡面了還做國王,叫先生的時候跟叫小朋友差不多,「過來,過來。」其實人不知不覺,他就有執著點,他就有貪著,自己沒有很冷靜的話,看不到。比方跟孩子講話和跟大人講話一不一樣?一不一樣?有一樣,也有不一樣。不一樣是外在的言語,一樣是內在的恭敬、真心,這是真誠心、恭敬心不變。因為你有真誠恭敬,你不可能對大人的時候,用小朋友的話跟他講,你也不可能對小朋友的時候,用大人的話跟他講。我也曾經看到,我們在弘揚中華文化,長期跟大人講話,突然有一天派個特別任務,讓他去教小朋友,他從頭到尾講話就跟大人講一樣,底下的小孩不知道怎麼回應。您看,人隨時隨地你不覺察,都會有新的執著出現。

  很多人都說,跟小孩講話、溝通很容易,怎麼跟大人這麼難。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的分別、執著動。你看孔子也好、聖賢也好、佛陀也好,這些都是人類歷史當中最成功的老師,有沒有聽過他們講,跟小孩講話比較容易,跟大人很麻煩。所以任何境界,不要把責任往境界上推,要回到根本,叫君子務本,要從自己的心地下手。因為跟小孩子講,他執著比較少,然後他完全信任你,當然你跟他講話比較容易。跟大人,他對你的信任基礎跟小孩不大一樣,還沒到;到他完全信任你,那也跟一個小朋友信任他媽媽一樣。信任為什麼還不夠?當然要反思我們的德行,還有我們的言語,我們的善巧夠不夠。至誠感通,有真誠現前,任何年齡,任何行業,你都可以跟他很好的溝通。所以真正用心學傳統文化,叫老少皆宜。這個成語馬來西亞沒有嗎?有,你們怎麼沒什麼反應?老少咸宜。古文班的人,「皆」跟「咸」是通的,上了一年,連皆跟咸都不知道,那個上課的人拖出去。我得拖出去了。

  所以你看檢討別人都很容易,檢討到最後原來還是我自己的問題。古人說得有道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所以古人在這個道理當中,他了解得很透徹。包含古代的聖王,他說到「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我的錯,不可以推卸給任何人,而老百姓任何的錯,都是我的錯。真的,當錯發生的時候,指責來指責去,對事沒有任何幫助,甚至還會有更深的衝突對立。當老百姓錯了,君王馬上、領導馬上是我沒有給他教好。大家看一看,所有的人感受到這分心,心都軟化了。這個犯罪的人、犯錯的人,馬上慚愧心就起來了。所有當官的人,他也不好去指責這個犯罪的人民,連天子都這麼說了,我沒把他教好,我們也應該盡這分心。上一次我們有講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有沒有?有,是古文課,沒錯。「如得其情,哀矜勿喜」。所以人的修養從哪裡看出來,人的成熟度從哪裡看出來?從能時時反省,從能時時包容。成熟度就是看這些態度,能反省,肚量大,能包容,能聽別人的勸,這個都是成熟度。

  孔子說到,在他們之前的古人,雖然有點狂妄,可是性格上是比較直言、敢言。他直言也是為我們好,他直言也是照著道理講,要能接受。練修養,他講十句,有一句對,九句錯,我們都聽那一句。其實在聽那不對的九句的時候,都快憋不住了,你這麼講我、這麼誤會我,忍不住了。修養、成熟度被誤解的時候,能沉得住氣,不急於解釋,這個也是成熟度。「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家誤會了,就難過好幾天,那我執太重,我怎麼能被誤會。聖人都難免會被誤會,我們怎麼可能不被誤會?更何況,坦白講,我們很多做不好的,被人家講也是應該的。

  接著,「今之狂也蕩」,這個「蕩」就是放蕩,沒有依據。他講一些話,他狂妄,可是沒有照著正直、沒有照著對的道理講,一堆歪理,又很傲慢。孔子那個時候就感覺,比較狂妄的人,現在話都亂講。可見得比起以前的人,他的一些缺點愈偏愈厲害了。以前的人,他雖然有缺點,但他缺點當中還有好的特質,現在沒了。他狂當中,他還有比較直率;現在是狂,然後講話都傲慢自大,想怎麼講就怎麼講。所以有學習聖教的人講話要謹慎,每一句話應該要慎重跟經典相不相應,跟經典不相應這個話就不在道中,這個話就要造口業,這個話可能就誤導他人。思想觀念誤導了,假如剛好又是年輕人、是小孩把你的話聽中了,你不是毀了他一生嗎?慎重的人勿使一句話空說,不要講廢話,要講有意義的話,更不能講誤導別人的話。

  接著,「古之矜也廉」,在他們之前的古人,這個「矜」是矜持,就是處世非常謹慎,有點太謹慎了,很矜持。古之矜者,他很矜持、很謹慎,而且他還廉,就是廉潔有守。這個「廉」,我們之前有講到,就是指堂屋的柱子有稜有角,處世比較方正,但是有時候比較不會變通,可是他還是很廉潔,所以「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現在看起來比較嚴謹、謹慎的人,反而很容易發脾氣,自己嚴以律己,但是也嚴以對人,看別人做得不是很好,脾氣就來了,就指責了。所以這個在心態上就偏掉了,變成也以高標準在要求別人。我們反思自己處世的態度,或者看身邊人去觀察,現在的現象,嚴以律己也很容易嚴以律人。甚至於嚴以律己的時候,還很希望別人讚歎肯定。這些修行的功夫,在外面看不一定準,要看心地上的心態狀況。所以嚴以律己,還是要遵循寬以待人才好。你不寬以待人,一嚴格,人做的不如己意,脾氣就很容易上來。

  「古之愚也直」。古代比較愚笨的人,他還有直率、正直的態度。現在比較愚笨的人,卻是無知妄作。這個「詐」就是無知妄作,然後欺騙人而已。我們常講一句話,叫「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在心性的修養上,好像隨著時代一直在往下墮。就是古代的人,他雖然比較愚鈍一點,可是他不失正直;現在愚鈍還欺騙別人,這個就更不好了。所以,這裡「廉篇」緒餘引這句話,告訴我們:

  是言其持守太嚴。】

  就是這些很嚴謹矜持的人,他自我要求嚴格,處世也很講這些規矩,可能會讓接觸他的人:

  雖有不圓和之偏處。】

  可能有不圓融的地方,讓人家不舒服。

  而其勁節不屈。猶不失為廉也。】

  但是他能夠守住這些原則、這些分寸,『不屈』就是面對利誘、面對權勢,他都不會偏離這些原理、原則,所以『猶不失為廉也』,他還保留了這種廉潔的本色。其實我們身邊假如有這樣的親朋好友,你看了會怎麼樣?你應該把他當寶貝看,現在還這麼講原則的人不多了,都是講人情、隨波逐流很多。

  曾經我們聽師長有講到,他有一個長輩,當時好像抗戰時候,周邦道老先生,好像是他們的校長。真的照顧他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甚至於好東西都是先讓學生,自己的孩子排後面,公而忘私。也非常廉潔,單位給他一個電話,處理公事用這個電話,只要是私人的事情,走出家門口,到外面電話亭打電話。諸位學長,假如是你爸,你會怎麼樣?你會不會跪下來,「父親,我們家為什麼有福報,都是因為你有德行,請受兒子三拜。」你會不會這麼做?還是你會在那裡,「拜託,哪有這麼麻煩。」現在假如真正有古人之道風的人出現在我們身邊,我們是會欣賞,還是覺得他老古板。你看我們做人的標準,現在都不知道落到哪裡去了。看到這樣的人,真的是要立正,太有德行!公家的東西,一絲一毫都不可能拿回家;公家給他車,公事才坐這個車,私事坐公車。我們看師長在講這個例子的時候,這些為人師表者,有沒有在他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有沒有?有!就是德,感化,廉潔,仁慈。所以我們身為長輩的,有沒有隨時隨地,我們的言行都在樹立給小孩的風範?所以接著:

  胡瑗原廉篇云。】

  有很多文章,它的開篇都是叫『原廉』,還有「原君」,這些文章。這個「原」字就是推究事物的本源意義,就是「廉」這個字,它根本的意義是什麼。「原君」,這個「君」根本的意義是什麼。因為怕後人對這個道理愈理解愈偏頗了,他寫這篇文章還原這個道理、這個精神。講到:

  夫士子讀書。】

  『士子』是知識分子,讀聖賢書:

  所學何事。】

  諸位學長,我們讀聖賢書,『所學何事』?你們怎麼沒什麼反應?我們讀文言文,「所學何事」?人要隨時回到不忘初心,這很重要,不然都會偏離自己的方向跟目標。諸位學長,你已經結婚的請舉手。好,請放下。你結婚所為何事?學東西要用悟性學,都要還原本來的意義,人往往走到半路,全部走到岔路上去了,全部走到情緒、義氣用事去了。所以這個不忘初心是成熟度。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應該常常這樣去提醒自己,這樣就能有決心、有毅力去達到自己本來的目標。不管是學業,不管是婚姻還是事業,還是弘揚文化,我們時時要回到本源上,要對得起自己的決定。讀書人所學的是真正修齊治平的學問。不是學一些文章詞藻,在那裡炫耀、賣弄,不是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所以讀書明理,效法聖賢,「窮則獨善其身」,在自己的鄉鄰移風易俗;「達則兼善天下」,有機會了,出來當官:

  本欲出而致用。】

  出來可以造福一方,所學的終於可以派上用場。而歐陽修先生提到,「廉恥,士君子之大節」。廉潔有羞恥心,這是讀書人跟君子很重要做人的節度、名節。因為讀書人以後有機會當官了,假如這兩個字沒有守好,不只不能利益一方,對自身來講可能身敗名裂,可能遺臭萬年,還讓老百姓受苦了。因為為官者沒有廉潔,最苦的就是老百姓。比方貪污,就沒有守節,當初讀聖賢書的目的也忘了,陷在物欲裡面。所以有一段話,大家也比較熟悉,叫「爾俸爾祿,民膏民脂」。Hello,Are you sure?沒有講過嗎?沒有講過二十一遍。應該之前在君臣的時候,臣子應該會強調這一點。好,首先檢討,我沒有講二十一遍。再來反思,你們筆記抄回去有沒有看?告訴大家,抄的筆記,回去馬上看,最能持久;回去三天不看,保證以後也不看。最後抄筆記,叫做抄安心的。

  一個公務人員、官員,所有的俸祿都是老百姓納的稅,人民的血汗錢,民膏民脂,你在吸他的血,你還不好好愛他們,還剝削他們、凌虐他們、勞苦他們。「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老百姓處於低位,你可能能欺負得到他,但是上天、老天你不能欺騙得了。而且不清廉、貪污了,這錢是來自於老百姓的血汗錢,你貪污了,冤有頭,債有主。我們在台灣聽到一句俗話,叫「一世為官,九世牛」。一輩子當了官員,沒當好,貪污了,後面九世當牛,還債。所以該還的都得還。像我是屬牛的,我也挺認命的,可能就是以前答應的事沒幹好,這輩子來好好把它幹完。所以這一生,其實人該幹啥跑不掉,歡歡喜喜做,用歡喜心做,功德圓滿,以後有大福報會現前;心不甘情不願的做,念頭裡還怨天尤人,折福。

  我們時時要記得曾子的一句話,叫「出乎爾者,反乎爾者」。整個宇宙,它是一體,你丟出什麼,就回來什麼,它是一體。所以《大學》裡面講,「貨悖而入者」,你用不正當的方法,把財貨拉進來,「亦悖而出」,你很快的就吐去,那本來就不是你的。「言悖而出者」,你憤怒的話、挖苦人的話、毀謗人的話出去了,出去了還會再什麼?回來,回到自己身上,「亦悖而入」。大家有沒有經驗,有一天突然有個同事,無緣無故罵你一頓,你還覺得有點委屈,奇怪了,我今天又沒怎麼樣,他怎麼罵我一頓。回家冷靜一想,可能三年前有得罪他,只是你忘記了,今天剛好機會到了,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結果大家一聽完,回去想想想,這個朋友為什麼罵我,想到最後,頭快破掉了,真的沒有,想不起來,可能是前輩子。所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它是超越時空的定律。

  我們以前學物理,牛頓第一定律、第二定律。請問大家牛頓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對你的人生有什麼影響?考試得二分,是吧。這個會影響你一生的思想觀念,這些定律我們知不知道?「出乎爾者,反乎爾者」,這是定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句話我們信不信?信。你真信了,還會罵人嗎?還會瞪人嗎?還會跟人過不去嗎?會不會?你信了一定不會。信了又繼續傻下去,我們閩南話講「又不是傻子」。懂了,還繼續做錯的,那是還沒真徹底懂,那還習氣很重,順著習氣沒順著真理。所以真明理的人不再造新的罪業,不再造新殃,不再跟人結梁子,跟人廣結善緣。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一百九十頁,《德育古鑑》。「定遠狄令」,這個故事講過沒有?看大家的反應應該是沒有。因為我判斷不準,我上幾種課有時候會錯亂,進修班,禮拜一的課,還有古文課,我最近年紀稍微長了一點。今天有我們大陸來的朋友,說到在潮汕地區,我們馬來西亞有很多祖籍是在廣東潮汕一帶。說有一個九十六的老太太,聽課都記得清清楚楚。九十六歲了,聽了覺得很汗顏。九十六歲的老太太,還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她的孫子找對象,她跟她孫子講,你叫你女朋友先學這個學好,才有可能進我們家的門。老了能這麼清醒,這個都是積善,這個都是聰明智慧的表現,一生做事很嚴謹,不糊塗。

  我們看「定遠狄令」,定遠這個地方,有一個縣令,姓狄。「有富翁死」,當地一個富翁去世了。「而其妻掌家,所遺數萬金」,他的妻子接著掌他們家的家產,留下來的財富有數萬金。「叔欲之」,他的小叔動了歹念想要侵奪。「不與,告縣」,當然這個嫂子不給,這個小叔就告縣衙門。而且「使人密囑曰」,派人給這個縣太爺講,「追得若干,願與中分」,你給我大嫂要到的,我一半都給你。「狄立拘其嫂」,把他嫂子抓起來,拘留。「嚴刑考訊」,嚴刑拷打,「悉追出之」,把她的財產全部都侵奪了。「狄果得其半焉」,這個縣令果然得到一半。「其婦積恨而死」。世間人只重視看得到的,不重視很多看不到的力量是很強的,人家這個怨氣怎麼能消得下來?人家剛死了丈夫,這是多大的人生悲痛,你當一個父母官,還這樣對待子民。

  「後狄罷歸」,沒當官了,回家鄉了。「一日晝寢」,白天睡覺。「忽見前婦持一小團魚,掛於床上」,好像夢中恍恍惚惚看到被他害死的這個婦女,拿著一小團魚掛在他的床上。「倏然不見」,突然就不見了。「未幾」,未幾是過了沒多久。「遍身生疽」,他的身體開始長疽了。「如團魚狀」,長的疽的樣子,就好像團魚狀一樣。這個疽是惡性的膿瘡,「以手按之」,去按這個膿瘡,「頭足俱動」,就好像那個魚會動一樣,「痛徹骨髓」。諸位學長,看到這裡,相不相信這個情況?相信,善根深厚。很多人不能受聖教的利益,就是懷疑心很重,不相信:真的還是假的,是不是編來騙我的。在歷史當中太多這種真實的因果報應,任何朝代都不乏這些例子。

  我們想起漢朝時候,有一個大官、大臣,叫晁錯。漢景帝的大臣,而且還是漢景帝的老師,教他讀書。但是晁錯建議了一個意見,要中央集權,要削弱各個諸侯的權力,他是為整個國家好。可是這些諸侯,他們已經做大了,有權了,不願意,然後就造反。造反還講得很好聽,說我們不是要去指責皇上,我們要指責他旁邊這個晁錯,他是以這個錯誤的思想來影響皇帝,我們要清君側,要把他繩之以法。所以人有時候做壞事,還把理由講得很好聽,明明就是不服從中央的領導。軍隊真的派出來,漢景帝有點招架不住,這麼多叔叔、親戚都派兵來了。結果另外一個大臣看這個局勢,叫袁盎,建議皇上,是不是把晁錯殺了,這些人就退兵了。最後不得已,把晁錯殺了。結果一殺,有沒有退兵?沒有。

  晁錯一心為整個國家朝廷,最後被殺了。所以人生不如意事,得要看開一點,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雖然不被理解,還被誤解、還被障礙,只要你發心純正,功德都是圓滿的。而且你的靈性會不斷提升,善有善報,別擔心,別埋怨。結果,我們想一想,這個晁錯被殺了,當下他是什麼心情?我一心為國,怎麼感得這樣的結果,而且還是那個叫袁盎的,做的建議。所以就記住了這個冤仇,要報復袁盎。這是漢朝的事,漢朝景帝,那個是漢高祖劉邦,接下來惠帝,再來文帝、景帝,都是漢朝初年的時候。文帝、景帝,文景之治,這個大家可能有聽過。從漢朝一直到了唐朝,經過了幾百年,經過了十輩子。這個袁盎做了唐朝時候的國師,叫悟達國師。學問很好,皇帝封他做老師,送他一個檀香做的寶座。這個袁盎看著,那個時候已經是悟達國師了,看著這寶座,起了:我真的很不錯。覺得,你看最高的尊榮,起了這個傲慢心,沒多久,腳的膝蓋長了一個人面瘡。人面瘡,還有眼睛,還有嘴巴,痛得他死去活來,命都快喪了。

  幸好,他之前剛好走過西北一帶的時候,曾經有一個老者病得很重,昏死過去了,全身還長疽,結果悟達國師很慈悲,用嘴巴去幫他吸膿出來。後來這個老者漸漸康復了,就對他講,你以後人生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到這裡來找我。諸位學長,你們有沒有遇過躺在路旁邊的老者,然後他病得很重,說不定他是來給你考試的,考我們的慈悲心。結果悟達國師沒辦法,命都快沒了,想起這個老者,就趕緊去找他。這個老者看他病得很嚴重,找到河邊,就拿這個清水幫他洗傷口。突然這個人面瘡就說話了,然後就把這個典故講出來,我是漢朝時候的晁錯,這個悟達國師是當時候的袁盎,我等了他十輩子,就為了報這個仇。結果他這十世統統都知書達理,旁邊都有神明護佑,我傷不了他。剛好到第十世,還當國師,不過他起個傲慢,護法神走了,機會來了,就抓住這個機會。後來因為這位老者,他有高度智慧,他是佛陀的學生,迦諾迦尊者。趕緊給晁錯,給他引導,「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樣下去無有真正自在解脫的人生,統統是在怨恨當中了」,讓他放下這些習氣、怨恨,才能了脫生死。這一段緣分,在佛家有個《慈悲三昧水懺》,就是根據這個典故編出來的一個懺儀。這個都是真實的,不是編的,尤其佛家重戒不可妄語,怎麼可以亂講話,這佛門的重戒。

  可能有人說,或許是真的,可是那是以前的,現在不一定有。告訴大家我們在網上看到一個外國人,女士,不知道大家看過這個照片沒有?這個人現在在西藏修行,她臉上長了個人頭,還有耳朵,那個人頭還比我有福報,這裡都是下垂的。我們台灣就在最近幾十年而已,在台中商專,有一個女子叫江翠裳,讀台中僑光商專,也是長了一個腫瘤,腫瘤比她的頭還大,那照片我們都看過。你說一個女孩子的臉變成這樣,本來是校花,學校校花,最後變成這個樣子。你看她怎麼活,尤其她的母親、家人比她更痛苦。也都是因為冤結,來報怨的,最後把它化掉了,好好修行化解這個冤業,不要再冤冤相報了。

  所以,諸位學長,跟任何人有過結,放下!人家欠你的,別要了,要債也挺麻煩的。為什麼?要債有時候要過頭了,又變成欠人家債了。所有人對我們的無理、傷害,統統不計較、包容了。沒完沒了的事,傻人才做。所以這個故事都是這些讀書人整理下來,絕對真實。我們老祖宗為了讓我們懂得這些道理,用心良苦。所以他按著這個傷口,「痛徹骨髓。晝夜號呼,踰年而死」。踰是超過,超過一個年左右,他就死了。「凡五子七孫,皆生此疽」,五個兒子、七個孫子全部都長這個疽,「相繼而亡」。你看這個造的孽太重了。「止一孫僅免」,最後只剩下一個孫子沒死,「無立錐之地」,這個孫子根本也活不了,很貧困,沒有立錐之地。

  我們再看一百九十一頁這裡。所以父母官要真正像父母一樣,才沒有造孽。「紹興府一布政」,布政都是滿大的官。「巧於貪饕」,就是很貪心,「積財至數十萬。及敗官歸」,可能有一些問題被人家查出來,他就趕緊回家了。這個貪的人都以為貪到手就是他的,愚痴,橫財、不義之財,拿到了是大禍。「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亦悖而出,不是財貨還給人家就好了,利息什麼統統都要算回去的,包含造成人家的身心傷害,甚至人命都要補回去的。他回家鄉了,因為貪了不少錢,「買良田千頃」,還買很好的田,「富甲一郡」,在這個郡算是最富的了。「其祖父屢見夢,言冥譴將及」,他的祖父好幾次在夢中告訴他,你造了損陰德的事,你要趕緊懺悔,改!「弗信」,不相信。

  從這裡我們看,自己的祖先很慈悲,念念都在護佑著後代。其實我們現在道德淪喪,可能祖先跟聖賢比我們還著急,大家能不能體會到?我們這些子孫還在那不知不覺,他們很擔心,因為他們的見識比我們高太多了。但是,只要有子孫真發心弘揚文化,冥冥當中都得祖先的庇蔭。你做什麼事,就突然怎麼這些力量都出來了。有一句成語叫「如有神助」,真的不是假的。突然缺什麼了,到最後一、二天就出現了,問題就解決了。你們怎麼好像有點信又有點不信的看著我?我曾經跟你們舉過例子,我在海口的時候天氣很熱,我們那個辦學中心又沒冷氣,我正在那傷腦筋的時候,有一個老闆,他太太請我吃飯。後來吃了飯,他先生跟我聊,很高興跟我聊《朱子治家格言》,因為他很喜歡那一篇教誨。所以有時候肚子裡還是要放幾篇文章,碰碰運氣,剛好碰到了,跟他結個善緣。他就很高興,後來一聊,他就把他的飯店有個會議室,冷氣非常強,然後所有的椅子都是很好的木頭做的,剛布置好,就借給我們用了。你看,還在那傷腦筋,突然有人出現,就幫你解決了。後來給人家用了五天,場地不用錢,五天也吃了不少東西,總要去付錢。要去付錢,統統付完了,他太太付掉了。他太太每天都去聽課,聽完說:我兒子都這麼大了,假如小時候他們的小學老師都學這個,那不知道多好。她希望更多的幼兒園、小學老師、學校老師學習,她就把帳結掉了。真的,這個時代做這個事情,老祖宗福蔭,老祖宗的福報在成就這些事。所以一個人能聽祖先的話,有福;違背祖先教誨,這個災就難免了。

  「有一子一孫」,他不聽勸、不改過,他有一個兒子一個孫子,「縱欲嫖賭」,最後「殀死」,去世了。這樣縱欲嫖賭,那個福報也早就折光了。「布政公尋染癱瘓」,他自己癱瘓了,不能動。「子媳孫婦」,他兒媳跟孫子的太太,「頗著醜聲」,就不守婦道,這整個家那就毀掉了。「利其有者,趨之若騖」,因為他有錢,親戚朋友都開始動歪腦筋,要奪他的財產,就趨之若騖,好多人都在打這個算盤。「公猶目及見之」,他等於是看著這些親戚一個一個來奪他的財產,當然當下他一定是痛不欲生,他又不能動。「垂死,家已罄矣」,這個「罄」就是空了,他整個家產全部敗光了,「垂死」就是已經快沒氣了。「臨危」,臨終的時候,「忽張目大呼,曰」,張大眼睛,大聲說到。這個都是告訴我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不過人真正感悟了,不要在最後一刻才懂了一些事。「官至布政不小」,當官當到布政不是小官,「田至十萬不少」,他置十萬畝,因為他買了千頃。「我手中置,我手中了」,這些財富都是他手上拿到的,最後在他一代當中,不到幾十年全部都還完了;不是還掉而己,子孫全部都完蛋。「說畢而死」,講完就死了。

  所以這個故事,其實我們再冷靜想想,當到布政使,當到縣令,這個都是有大福的人才做得到。諸位學長,你們家裡有沒有當縣長的親戚朋友?你看,一個都沒有。所以當縣長要不要福報?要。這麼大的福報,那也是修來的,結果把福變成去造這麼大的孽,你說他冤枉不冤枉,小人冤枉做小人。其實坦白講,他能貪得到,那個都是他命中有的他才貪得到;命裡沒有,你貪也拿不到。你看,有人鋌而走險搶銀行,還沒搶到就被抓了,是不是?有的搶到了,還把錢拿回去。那個搶的時候還沒拿到就被抓了,就是他命中本來就沒有;搶了還能拿回家,那拿得到的是他命中有的。命裡有的,怎麼不用正規的去拿到?最後還得在監獄裡面過一輩子。所以明理重要,弘揚聖教重要,人才懂得人生的財富該是你的,跑都跑不掉,不是你的,強求不來。人一懂,就樂天知命,命運是靠自己去造的,不能觸犯法網。「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大家假如能夠盡力的把《了凡四訓》介紹給親朋好友,那也是功德無量。讓他們了解命運的真相,都是可以靠自己轉變命運。

  所以胡先生講的「原廉篇」,就點出了讀書人學聖賢學問是要利益國家人民。『本欲出而致用』:

  為國家作棟樑。為兆民謀幸福。】

  這是本來的心願。廉潔也是從這分使命,這分利益老百姓的心,很自然會提起的態度。所以:

  急宜廉隅自飭。】

  『急宜』就是最要緊的,就是要品德端正。『廉隅』就是品德很端正。『自飭』,這個「飭」就是很謹嚴,謹慎嚴肅的來對待自己的行為,都可以用這個飭字,其實就是潔身自愛。

  清操自勵。】

  清廉、守節操,自立自強。

  以不貪為寶。】

  不是以財物為寶,以能不起貪心、守住德行,這個才是最寶貴的。

  學古聖賢之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古聖先賢處世都是非常廉潔有守。『一介』,可以當一個,或者跟這個「芥」通,一般草芥,就是很微小的東西,就是一棵小草,連這麼細小的東西都要守住原則。『一介不以與人』,這個「與」是給人,就是再小的東西,也都要來的是符合道義的東西才可以給人。包含我們今天奉養父母,假如我們賺的錢不乾淨,哪怕你拿再多的錢給父母,那是不孝,那是在羞辱自己的父母;都是光明正大,取之有道的錢來奉養父母。『一介不以取諸人』,這一點微小的東西,不符合道義的話,絕對也不收受這個東西,不接受。這個都是廉潔的表現。

  雖貧而不受賂金。】

  雖然再怎麼貧窮,絕不收受賄賂的錢。

  雖渴而不飲盜泉。】

  再怎麼渴都不喝盜泉裡面的水。可能就是剛好這條河取名叫盜泉,這個讀書人,他不只在行為當中戒貪,他在心理上也提醒自己,不可以落這個貪的念頭。不過做法因人而異,最重要的是提醒自己,你可以不喝,你也可以喝。晉朝有一個讀書人叫吳隱之,他剛好要到廣州去當官,還沒到廣州,前二十里路到了石門這個地方,剛好當地就有一條河叫貪泉,名字就叫貪泉。然後當地都傳說喝了之後,人就很想貪很多,要不要喝?結果這個吳隱之就喝了,然後喝完,他就賦了一首詩,他說「古人云此水,一歃懷萬金」,喝了一口以後,就會想要貪千金,這個「歃」就是喝、飲;「試使夷齊飲」,伯夷、叔齊是非常清廉的聖者,「終當不易心」。你看看那種氣慨!「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伯夷叔齊是清廉的人,他們喝了,也絕不可能起貪念。您看古人的心目當中,時時都是效法古聖先賢的榜樣。我們現在都是不跟上面比,都是他也拿了、他也喝了,心態在這裡,差很多。

  諸位學長,你們喝了會怎麼樣?終當不易心。喝了沒有?大家都喝過了,為什麼?整個大的社會是個染缸,你沒喝過水嗎?喝了能不被污染、能不醉是功夫。這一節課先跟大家談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