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55-028-0040 主講人 : 蔡禮旭老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四十集)  2010/11/20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28-0040

  我們接著來看「諫太宗十思疏」。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好!我們剛剛第一段裡面魏徵大人舉出了兩個譬喻,「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所以都是要從根本去用功夫,才能得到好的一個結果,明哲之人都能夠洞察到這個道理。下愚的人都能知道,更何況是明哲之人!接著講到: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人君』指天子,是『神器之重』,這個「神器」是指地位,他居在天子的地位。而為什麼用神?代表這個地位是天命人心所繫,不是說你想當皇帝你就能當皇帝的。你有那個天命,又得人心,你能夠居這個位置,所謂代天巡化,皇帝叫天子,不是拿了這個地位來享福的。所以這個不可以是用力量可以去爭得的位置,所以用神器。用神這個字來表示這個精神,應該是代天巡化這樣的重任。『居』,這個「居」是擁有的意思,擁有統治廣大的國土。這個『域中』就是指整個國內,擁有統治廣大的國土就是「居域中之大」。

  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

  將達到天一般的崇高,這個『峻』就是高與天齊,其實就是期許天子皇帝,能做出與天齊的功業出來,『將崇極天』,這個「極」就是盡,盡頭的盡,「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永久的能保持,「無疆」是無窮盡,「休」是指美善,或者是福祉,就是永久保持國家無窮盡的美善、安定、福祉,能把它保持下去。所以坐在這個重要的位置,將要幹一番大事業。然後這個事業表現在哪?表現在讓人民長久得到安樂、幸福。但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卻: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有這樣的一個使命跟目標,但是卻不能在安樂的時候去思慮危難,這個就是要有一種防微杜漸、一種危機意識,去憂勞。因為在史書當中有講到,「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所以這裡再提醒,『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憂勞可以興國」,我們以前讀歷史,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臥薪嘗膽,都是憂勞可以興國。我們之前,上個禮拜「岳陽樓記」,也是「先天下之憂而憂」。你要治理好國家人民,你要下功夫,要很用心去教育人民,去做好很重要的一些決策。「逸豫可以亡身」,就是喪家亡身。這個逸就是安逸,過好日子,慢慢的就覺得享福是應該的。所以我們看,很明顯的,在一個國家的歷史當中,開國的人都特別刻苦,第二代、第三代他也沒打過天下,也沒吃過苦,慢慢慢慢的就比較安逸、縱欲,就慢慢衰下來了。逸是安逸;豫是遊樂,到處玩叫豫。所以孟子也說要「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這一生要成就德行、功業,不要享受,享福沒有不墮落的。

  接著提到「戒奢」,要警戒,不可以奢侈,要有勤儉、節儉,用節儉來格除奢侈的風氣,叫「戒奢以儉」。大家現在看這句話是非常重要!這個時代物質發達,物質的享用,在這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算是最享受的一代。但是大家想一想,第一,環境的破壞空前的。科學家都警告,再這樣下去,地球、大自然就完全沒有辦法恢復,之後就不能住人。為什麼這麼糟蹋大自然?哪個字造成的?奢侈,縱欲。每個人的生活消費,假如都像美國人這樣,這就完了。我們以前看好萊塢電影那些生活形態,假如每個人都這麼生活,那全世界的這些資源早就用光了。

  你看我們小的時候開水龍頭,長輩都提醒,開小一點,不要糟蹋水;吃飯,飯掉在地上,趕緊撿起來吃。大家現在有機會到大學去吃個中飯,你就在那邊坐個一個小時,看那些大學生吃飯吃到幾成,有的吃五成,一半就放在那裡,不吃了。一個人福有多大,能這麼樣的去耗、去折福!以前一件衣服穿五年、穿十年,晏子穿三十年。現在的孩子,一退流行衣服就不要了。人家許哲女士到垃圾桶去找的,那衣服都沒破。看到都是奢侈的現象,食衣住行都很奢侈。所以大自然承受不了了,現在天災人禍特別多,「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再延伸到整個世界,金融危機跟奢有沒有關係?有!人就是太奢侈,沒錢裝闊,買房子付不了貸款,之後就連鎖反應,垮了。歐洲那個國家垮掉,那都是貸款一大堆,最後沒辦法。

  中華文化裡面沒錢還借錢去享受叫什麼?叫無恥。一點羞恥心都沒有,做不出來的事,現在變成不這麼做好像落伍了。一個大學生連一塊錢都還沒賺,信用卡好幾張,真諷刺!那個叫信用卡嗎?沒賺錢就花錢的人會有信用嗎?拿誰的信用?拿他爸、拿他媽的信用。大家可以想像,沒賺錢的人花錢不痛不癢,辛苦賺錢的人都知道錢難賺,他不會亂花錢,所以金融危機的根源也在奢侈。老祖宗講的這些話都是金玉良言,勤儉為持家之本,不勤勞、不節儉這個家就沒了,家都沒了還有國嗎?這個國家裡面的問題就愈來愈多了。

  包含大家現在坐在家裡還會接到詐騙集團的電話,有沒有接過?跟奢侈有關。這些人為什麼不好好工作賺錢,都用騙的?因為他花錢花習慣了,都要花大錢,賺來不及了,幹什麼?騙!動歪腦筋,這些風氣都跟奢侈有絕對的關係。其實不要說詐騙集團,因為那個犯法。我們就看人虛榮心、奢侈心起來了,都去買名牌的,其實窮得不得了,回到家都吃泡麵,然後還得要裝得我很有錢,讓人家瞧得起。你說這樣的人生,這種心態累不累?苦!一輩子在那裡為了面子活了一生,所以奢侈之風一定要戒。曾國藩先生提到,一個家族要三代、四代不衰,一定要守住勤儉;要五代、六代不衰,要能夠謹慎樸實,謹慎才能免災禍,一個人有錢、有地位就非常張揚,可能災禍就要來了;要八代、十代以上,要孝悌代代傳家,才有這樣的福報。家如是,國亦如是,要能「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德不處其厚。】

  這個道德德義不能厚積,『不處其厚』就是要能夠不斷的積累德義、積累善行,這個很重要。從一個人來看,從家來看,一定要積陰德,人能積陰德,當凶災來的時候,可以逢凶化吉。所以人生有兩本帳本,一本是金錢的帳本,你在銀行存了多少錢;一本是我們的善行陰德的帳本,積了多少。這兩本帳本不一樣,第一本帳本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而且當凶災來的時候,即使你是全世界最有錢的人,凶災也化不掉,到時候你要再去做好事,來不及了,命沒了。我看到好多企業家,那都是排在全世界財富多少名的,但是他忽略了積德的重點,最後家裡凶災來了,自己或者家人的命都救不回來。廣積陰德,對一個人、對一個家很重要,一個國亦如此。

  情不勝其欲。】

  這個情感,『不勝』是不能克制,欲望,情感不能克制住欲望。所以剛剛講的這幾點,就是「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這些情況都產生的話,又想要整個國家能夠安定昌盛,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假如這些德行的問題都不能夠去重視、不能夠去提升的話,那就好比: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這也就是砍伐樹根而求樹木長得茂盛。

  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堵塞住了泉源,河川的源頭都塞住了,而希望水流得長遠,這是不可能做到的。意思就是假如不好好的修養德行,又要希望國家長治久安,那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用這兩個譬喻來讓皇帝知道積德義,才是治國的大根大本。所以仁君治國,必先積德,這是這一段要點出來最重要的精神。第二段,我們接著來看:

  凡百元首。】

  這古字念博,今念百。凡是所有的國家『元首』,這個『百』指多的意思,基本上指所有的君王。「元首」,元是指頭,元首是用身體來譬喻,一個國家的國君,從人體來看就好像頭一樣,叫元首。一個國家的大臣,叫股肱之臣。這個股是指大腿,人四肢裡面大腿很重要,股是大腿。肱,是指這個肘到腕,這個地方叫肱。《論語》裡面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你們在念《論語》的時候,就要回到春秋,感受一下孔子在講這句話那種自在快活。人家以道義為樂,沒錢有什麼關係,枕頭買不起,手彎起來不就可以當枕頭了嗎?為什麼?良心快樂,對得起道義。「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人生的樂!所以我們整個文化裡面,特別善用人們熟悉的東西來做譬喻。

  承天景命。】

  這是承奉天命。這個『景』就是大的意思,天命,這麼重大的使命。元首是天子,『承天景命』,也等於實質上代老天爺照顧好人民,這是重要的責任。

  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莫不是,『殷憂』是指憂患深重,「殷憂」直接講就是深憂,深深的為了老百姓的生活去斟酌、去思考、去操心,就這個意思,他憂患深重。『而道著』,這個「道」也就是指德義,他這麼用心、這麼有愛心,德義就彰明。這個「著」就是明顯、彰明。我們看到歷史當中,一些開國的君王,他一開始也是非常的憂國憂民,很用心打天下、治理天下,慢慢天下比較安定,他就開始放逸。所以前面「殷憂而道著」,接著『功成而德衰』,功業有成就,德義就開始衰退了。為什麼?功成會自滿,覺得自己了不起,旁邊的人又察言觀色,又溜鬚拍馬、奉承:千古一帝!他就開始覺得自己很不得了。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這是《曲禮》一開始最重要的,一個人的德行一定不能犯這四個問題。但是當我們去想想,一個人功業成就,覺得自己了不起,這四條犯了幾條?全犯了。而我們從這裡就感覺到,這個傲慢的習氣很不容易調伏,而且是很容易滋長。大家現在去觀察一下,小孩子幾歲看起來傲慢就開始長?很容易,衣服是名牌的就長傲慢,吃得比人家好可能就長傲慢,可以講幾句English,他就長傲慢。所以這個慢要很小心!小有成就,不知不覺就傲慢了。大家注意去看,現在長得很帥、很漂亮的人,幾乎找不到不傲慢的。大家注意去看,長得漂亮、很帥的人,眼睛都有點往上飄,你問他地上有什麼,他基本上不大知道;你問他天上飛什麼,他可能知道。所以這個比喻叫眼睛長在頭頂上。其實人習性調伏不了,有什麼好傲慢的,怎麼說?都變成欲望的奴隸了,那還有什麼好傲慢的!

  有一個國王,他聽說有一個人在洞裡面修行功夫很好,他就派他的士兵要把這個人請出來。結果士兵到了這個修道人的地方,修道人不願意去、不肯去,然後就對這個士兵講,你的君王沒什麼了不起,他是我奴隸的奴隸,他有什麼了不起?士兵回去傳話,這個君王非常生氣,大發雷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天下都是我的,你這麼狂妄,我非殺了你不可。親自到了山洞裡面,把刀舉起來,你今天假如不給我講清楚,我一刀就殺了你。接著修道人沒有任何驚慌恐懼,對著這個國王講,國王,你每天財色名食,面對這些欲望,你都沒有辦法自拔,所以你是欲望的奴隸。可是欲望是我的奴隸,它已經控制不了我,被我控制了,所以我說你是我奴隸的奴隸。所以你說人假如明白這一點,有什麼好傲慢的?我們連習氣都伏不住,還是習氣的奴隸,趕緊洗刷恥辱,怎麼可以再滋長習氣?

  所以我們到了佛寺山門,看到的是大雄寶殿,誰是大英雄?能夠息滅煩惱,不被煩惱控制的,能解脫生死的,這才叫大英雄。大英雄要自己做,要下功夫調伏這些習氣,然後提升德行,成就一生的道德學問,這個太重要了。所以剛剛跟大家講到,「傲不可長,志不可滿」。又有一句俗話講,「少年得志大不幸」,為什麼?他的定力還不夠,德行基礎不穩,一下子又小有成就,他就很容易不可一世,天底下沒有我不能做的事,只要是這個心態一定會出狀況,慢慢的他就覺得我最厲害。在全世界的大企業往往垮下來很快,都是因為它的領導者已經恃才傲物,覺得自己很有本事,旁邊的人勸都聽不下去,最後就敗跡已露。大家假如剛好在商業界,注意去留心看這些企業根源處、根本處,還是在一個領導者的德行出了問題,才會延伸出整個家庭跟事業的敗喪。而因為功業成就了,福報就現前,一享福,欲就縱,樂就極,樂極就生悲。你看古人這些話裡面,都洞察先機,看到這個情況,後面什麼結果,就知道了。

  所以《了凡四訓》說,「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看到這個人一言一動,「億而談其禍福」,馬上可以論斷他的禍福。所以也是在《左傳》裡面,齊國的軍隊出去打仗,經過周天子的地方,有個讀書人看到了:必敗無疑!為什麼?看到他們過經過天子地方,那些軍隊士兵都很無禮,驕兵必敗!所以一驕傲,打仗一定敗,學問一定往後退。一個人絕對要常常虛懷若谷,自己覺得自己很不錯了,就已經錯了。Understand?一個人起這個念頭,我挺好的,我挺不錯的,那就麻煩了。一個人怎麼進步?天天察不足,「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則一日安於自是」。安在什麼?我挺好,我挺不簡單。「一日無過可改,則一日無步可進」,改過就進步,沒改就退了,不進則退。

  所以能發現自己過失,叫開悟,我們不再糊裡糊塗了。所以發現自己過失好還是不好?好!那別人把我們過失講出來好不好?聲音就不大一樣了。對!別人跟我們講了,我們又能改,不也是好嗎?所以自知者明,自知的人才能愈來愈明白、愈來愈有智慧。所以功成之後,人假如沒有高度的警覺性,貪瞋痴慢疑統統都出來、都滋長了。所以沒有修養功夫,福報來了是禍而不是福,禍福相倚就是這個道理。

  有善始者實繁。】

  這個『善始』就是有好的開始,實在很多,挺多的。

  能克終者蓋寡。】

  能夠持續堅持到最後的,大概幾乎很少。所以這裡我們就看,享福當中清醒的人不多,或者我們立定向道,成就學問,善始者實繁。發很宏大的願,我一定文言文要背一百篇,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現在半年過去了,還能每個禮拜來上課的,不簡單!看到大家,小弟生起敬佩之心,請受小弟一拜。所以發心容易,恆心難。人時時要發勇猛心,立決定志,決定要做好,決定要做到,這樣才能不退。所以這個現象,接著魏徵大人就設了一個問號。

  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

  這個『豈』就是說難道是,『取』就是創業,就是草創,就是打天下,這就是「取」的意思。有一次唐太宗跟臣子就在討論一件事,是打天下難,還是守天下難。其實這種問題國家要思考,家庭也要思考,一個家庭是有錢難,還是有錢以後家道保持難?所以大家用心去學,治國的道理句句都跟治家有關,道理是相通的。結果房玄齡就說,打天下難。為什麼?九死一生,打了那麼多仗,什麼時候那個箭咻,就沒了。結果魏徵說,守天下難。因為歷代這麼多得天下的人,最後都腐敗了。唐太宗很通達人情,他沒有說是這個對那個錯,他說都對。為什麼?因為房玄齡跟他出生入死,房玄齡最清楚打天下的困難在哪裡。魏徵是協助他治理天下,很清楚治天下太不容易,一個決策不對,影響的人民就是千千萬萬,非常戒慎恐懼。因為魏徵大人都陪我治國,所以他知道治國難。然後接著,這唐太宗確實不容易,就告訴所有的大臣,現在已經是守天下了,你們全部要好好幫助我治理好這個國家,意思就是要效法魏徵,我有不對的要告訴我、協助我。所以這裡設問,是看到「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的情況做了這一個設問,難道是創業容易守成困難嗎?

  昔取之而有餘。】

  『昔』就是當初,取得天下,創業取天下,能力好像還有餘。

  今守之而不足。】

  如今守成能力卻感覺好像不足。

  何也。】

  為什麼?

  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接下來這一句就是點出為什麼「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最關鍵的因素在哪?『夫在殷憂』,這是因為在還沒取得天下的時候,「殷憂」是深憂,是非常用心的在思考、在用功。因為那個時候要取得天下,那是相當不容易的,共患難的時候非常真誠、非常珍惜彼此的情義,所以必定竭盡誠意對待下屬。

  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大家看很多朝代取得天下之後,殺功臣,那真是太恐怖了,不只不記得這些功臣的功勞,太傲慢了,甚至還嫉妒,把功臣都殺了。『既得志』,一旦得志、得天下了。『則縱情』,放縱情欲,放縱欲望。『以傲物』,傲視他人。所以這裡我們就看到這一個心態的轉變就天壤之別,所以造成的結果是什麼?

  竭誠。則胡越為一體。】

  一個人能竭盡忠誠,『胡越』都能夠相處的好,不分彼此。這個「胡」是指北方的外族,一般胡人是指北方的外族;「越」是指南越。這個越其實就是現在越南,在古代都稱南越,南蠻指這些民族。不同的民族因為竭誠,都能夠合為一體。合為一體是不分彼此,就是能同甘共苦、休戚與共。這也是至誠能感通,哪怕語言都不是很通,都能夠團結在一起,也是延伸到雖然關係很疏遠的人,因為真誠也能夠合在一起。

  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傲氣凌人,『則骨肉』,「骨肉」跟胡越就是對比,一體跟『行路』就是對比。骨肉是至親,都變成形同陌路。這個「行路」,就是一般行走在路上的人,我們跟他沒關係。所以至親最後都變成像路人一樣漠不關心、漠不相關。假如之後是『傲物』,骨肉為行路,縱使這個時候用嚴刑峻法,老百姓也是跟他貌合神離。所以接下來講:

  雖董之以嚴刑。】

  這個『董』就是督促,就是用嚴刑峻法來督促管理人民,『董之以嚴刑』。

  震之以威怒。】

  這個『震』就是恐嚇;『威怒』就是用威嚴震怒來恐嚇人民。用這嚴刑、威怒能不能達到什麼好效果?不行。

  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這種方式不是用真誠、不是用德行去感化,反而要加諸於嚴刑峻法跟這些威勢。『終』就是最終,人民最終只是『茍免』,就是苟且求免受刑罰,他也怕受嚴刑峻法,就是求不要被罰而已。比方說,紅燈他就不闖,不是因為他有德行,因為罰錢,一半薪水就沒了。但是假如他一看,沒有警察、沒有照相機,咻,他就過去了。所以這裡也講到一段治理人民很重要的一個道理,就是在《論語.為政第二》裡面講到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你用政治、用法律來整肅人民,他只能免於受刑罰,可是他沒有羞恥心。「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用道德用理智來引導、來教育、來規範老百姓,「有恥且格」,他有羞恥心,這個格是什麼?格正,他懂得用這些道德去修正他自己,你不要求他,他會改自己。堯舜那個時代「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那個時候老百姓會以堯舜為榜樣,這個時候不用人要求他,他自己會修正自己,就有這種格。而格也有來的意思,就是一個人能「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他有道德,很多人願意來歸附,這就是格的意思。來,統統「道之所在,天下歸之;仁之所在,天下愛之」,大舜在那個地方,一下子那個地方就變成都市了,大家很信任他、效法他,覺得跟著他很有安全感。

  人民最終茍且求免於刑罰,『而不懷仁』,一來是不能感懷仁德、仁政,這樣治理人民,人民怎麼會覺得你是仁君?他也不會感天子、也不會感國家的恩,抱怨都來不及了,這是「不懷仁」。另外一個意思,上好仁,下好義;上不好仁,下就不講仁義,他也是不懷仁,領導者沒有給好榜樣。《大學》裡面是講,「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領導者的仁義能把人民的這種善心給喚醒。但是假如領導者都是不要求自己、放縱自己,然後還嚴刑峻法,最後老百姓可能也都會苛刻、都會放縱,不懷仁了。

  貌恭而心不服。】

  外表很恭敬,內心並不服氣,並不是心悅誠服。其實,假如這些老百姓心都不服,慢慢那個怨氣會積累,積積積,積到某種程度「啪」就暴發了。所以最近火山爆發的現象特別多,天地跟人心是相應的,「作不善降之百殃」。「人若不照天理,天就不照甲子」,大自然的這些災害都是人心相應的。所以火山爆發,可能每個人心裡都有很多怨恨,大家要放下怨恨,不然就是火山爆發的元凶,那個壞事我們也有一分,是我們的怨恨心可能就讓那個火山爆發了。

  怨不在大。】

  怨恨不在大小。

  可畏惟人。】

  這個要戒慎恐懼,要敬畏的是什麼?是人心的狀態。很多在亂世的時候歌舞昇平,老百姓都沒飯吃,皇帝還在那每天唱,不是卡拉OK,唱歌、玩樂,你連他的命都不放在眼裡了,他怎麼可能還擁護你。好像有一個外國的國王,有一天他的太太遇到很可憐的老百姓,老百姓說現在都沒飯吃了,結果那個皇后說,那就吃麵包!飯都沒得吃,還有麵包可以吃嗎?所以這個就完全是不知民間疾苦。而且皇帝他們花錢,誰的錢?老百姓納稅的民脂民膏,他還這麼花?鐵定人心一定會怨聲載道。這裡『可畏惟人』,為什麼用「人」,沒有用民?人民,可以用可畏惟民,因為是避諱唐太宗叫李世民,皇帝的名字不可以常常亂用,用人。

  載舟覆舟。】

  這個『載舟覆舟』的典故是從《荀子》的「哀公篇」,《荀子》一書裡面的內容,講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這也是譬喻,「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是出處,「載舟覆舟」的出處是從《荀子.哀公篇》裡面講的。來,大家背一遍,你們要相信自己。「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現在都講「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什麼時候是載舟?你愛護人民,人民擁戴你,所以載舟。什麼時候覆舟?你糟蹋人民,視民如草芥,他當然要起來革命,覆滅,所以叫覆舟。

  所宜深慎。】

  這個『宜』就是應該,所以應該非常的謹慎來治理天下。接著謹慎又做了一個譬喻,謹慎到什麼程度?叫:

  奔車朽索。】

  就好像用腐朽的繩索,駕著奔馳的馬車,那種情境不能有絲毫的鬆懈。《詩經》裡面也做了個譬喻,也很相似,叫「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的心。

  其可忽乎。】

  這個『其』就是怎麼可以,這個「其」是通這個字(豈),豈能疏忽?前面講到要積德,而且積德當中要特別謹慎自己道德不能夠退喪,不能功成而德衰,這些都是很重要的道理。接著具體要怎麼做?第三段就強調一個領導者如何積德義,如何在自己的德行當中下功夫,就從十個角度提供唐太宗反省改過,「十思」接下來就是講這個部分。

  君人者。】

  就是領導者,這個『君』是動詞,領導人民,叫「君人」,其實指的就是國君。而在《晏子》書中講到,君人者寬慈,要寬惠慈眾,寬惠慈眾來點出國君的職責。我們看到這句就想到《弟子規》講的「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都是這個精神。惠民,當然要施恩惠給人民,要愛護人民。所以君人者:

  誠能見可欲。】

  『誠能』就是實在要能夠見到可愛的,這個愛就是想要的東西、想要的人事物,都屬於『見可欲』。

  則思知足以自戒。】

  因為人想要的人事物很多,要適可而止。因為欲是深淵,所以要『則思』,就是反思,『知足以自戒』,自我警戒,自我警惕,不能毫無忌憚、毫無節制的去追求欲望。我們看財色名食這些欲求,它是無底洞,只要財色名食一直追求下去,鐵定德行出問題、國家出問題。所以歷代帝王,只要欲望節制不了,最後都是敗。所以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足的人才不會招來侮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我們面對一些欲望不能自拔,最後一定是感來侮辱,讓人瞧不起,該適可而止的,沒有適可而止,危險就出現了,殆就是危險。所以我們現在在修道、在求學問,面對這些誘惑欲望,要懂得知足、要懂得知止才行,不然道業也會功虧一簣。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立名於一生,失之傾刻之間就沒了。所以:

  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將有所建造,這個『作』是建造宮室,大興土木,則要反思,「知止」就是節制。因為常常這樣大興土木,老百姓會非常的勞苦,老百姓的心就不安,人心不安國家就出狀況。不能把自己的享樂建築在人民的痛苦,這是完全錯誤的。所以「知止」除了不要大興土木之外,也不要窮兵黷武,當領導者常常攻打其他的國家,很多人民就死在外面,這麼多人命都沒了,不只人命沒了,財力大量消耗,這個國家的人心一定會很不安,『則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則思謙沖以自牧。】

  念著自己權利很大、位置很高,是很危險的,是要負很多責任的。『則思』就該想到謙虛,這個『沖』就是虛。『謙沖以自牧』,「牧」就是養,就是自養,自己培養,自養自己的德行。謙虛養好自己的德行,那就不會因為位高反而是傲慢。

  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恐懼自己會自滿、會驕橫。這個『溢』就是驕傲,「溢」就是自滿,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驕盈,盈就是滿出來,驕縱。害怕自己會自滿驕縱,就常常想到,『則思江海下百川』。其實這幾個句子《老子》裡面都有教誨,所以魏大人對老子的智慧深入體會得很深刻。「則思江海下百川」,因為老子講,「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都在百川的下面,所以百川就匯流到江海來,它能低下、能謙卑。其實這十個勸誡,主要的還是勸我們謙卑,不可驕傲;要懂得節制,不可貪婪;要懂得調服自己的情緒、習氣,不可以放縱習氣,這些精神都在裡面。

  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為度。】

  這個字(樂)念要,『樂盤遊』,喜好出去遊樂,尤其這個「盤遊」是指打獵。出去遊玩打獵則想著,『三驅』有二個說法,第一個說法是一年出去三次為限,這個『度』就是節度,放縱了就常常都出去遊玩,就不理國家大事。另外一個,「三驅」是指在圍獵的時候、打獵的時候,圍三面,網開一面,不趕盡殺絕,好生之德,這是第二個說法。這個就是指對欲望要懂得節制。

  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擔憂自己會鬆懈怠惰,則能常常想到要慎於開始,要謹慎於開始,也要謹慎於最終,對一件事情始終保持恭敬、保持用心的去辦、去做。

  慮壅蔽。】

  『慮壅蔽』,這(壅)是念第三聲。這個「壅」是指擁塞,就隔絕了;「蔽」就是蒙蔽。皇帝這些忠言都聽不進來、都聽不到了,都是這些旁邊的小人在作亂。所以假如怕沒有辦法聽到這些忠言,下情不能上達,最重要的要想到:

  虛心以納下。】

  非常虛心接納下屬的諫言,有這樣的雅量,自然下屬就敢進諫了。

  想讒邪。】

  假如顧及到奸人會進讒言,這個對國家的傷害非常大。

  則思正身以黜惡。】

  端正自己,自然這些奸邪小人他就不得其便,他要巴結諂媚皇帝,皇帝不會被他引誘。『正身』,他有正氣;『黜』就是斥退,斥退這些惡人。

  恩所加。】

  就是施恩惠於人。

  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施恩於人,不能因為一時高興就胡亂賞賜,這個就不公平了。被賞賜的人他就愈來愈貪心,沒有被賞賜的人心裡不平,「他又沒有什麼功勞,賞那麼多」,人心不平。付出多的人,他慢慢的就寒心了,就覺得這樣的領導不值得效忠。

  罰所及。】

  處罰於人。

  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處罰。我們剛剛念「出師表」,「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能皇帝自己不高興了,斬!都沒按照法律,就亂了。『因怒而濫刑』,濫用刑罰。

  總此十思。】

  總括這些反省的功夫,就這十個角度來反省自己。

  弘茲九德。】

  弘揚此『九德』,「九」是指多,也指剛剛提到的這些德行把它彰顯起來。另外還有一個說法,就是有九個德行。這個我們下次再來說,這些都講得很細微,對人洞察自己的不足有很大的幫助。

  簡能而任之。】

  選拔賢能的人來用,任用他。

  擇善而從之。】

  聽取他善良的建議、好的建議,從善如流去做,他也很受鼓舞,他就更積極的為國為民來籌劃。

  則智者盡其謀。】

  有才智的人盡力提供他的智謀。

  勇者竭其力。】

  勇武的人,有勇氣、有武功的人,盡他的力量來效忠。

  仁者播其惠。】

  有仁慈之心的人,傳播他的恩德。因為領導帶頭了,老百姓也都在行仁道。

  信者效其忠。】

  信實的人獻出他的忠誠。

  文武爭馳。】

  文官、武官奔走效力於國家。

  君臣無事。】

  君臣之間非常的和樂,相安無事。

  可以盡豫遊之樂。】

  『盡』就是盡情享受;『豫遊』就是遊玩的樂趣。因為國家治理得安定,出去遊玩心情也放鬆。

  可以養松喬之壽。】

  這個『松』是指赤松子;『喬』是指王子喬,這兩個人都是修仙道,都很長命,可能在那個時候都挺有名的,長壽的代表。所以天下安定,治理得都很和順,這個領導(天子)就可以長壽。

  鳴琴垂拱。】

  鼓著琴,垂衣拱手,就是無為而治,挺輕鬆、挺愉快的來治理天下。

  不言而化。】

  不用言教就可以感化百姓。

  何必勞神苦思。】

  前面一段是只要有這個十思、有這個德行,自然能感召智者、仁者、勇者、信者為國效力,天子又不用耗費太多的精神。這裡也強調有德跟用對人才是治理天下的關鍵所在。但是假如沒德又不好好用人,那可能就造成什麼?『勞神苦思』,勞累精神,苦苦思慮,絞盡腦汁,還得代替下屬管理事務。

  代下司職。】

  這個就是不懂得用組織,什麼都要管。

  役聰明之耳目。】

  役使聰明的耳目,『聰』是指耳,耳聰目明,就是他的耳目要非常的勞累,去管這些事情。

  虧無為之大道哉。】

  虧損無為而治的這個大道理了。假如不從修身,然後不注重德行,然後又不會善用組織,用人只是自己耗很多精神,反而不能把天下治理好,反而虧損違反了無為而治的精神。

  好,這節課我們就跟大家講到這裡,這個後面一段的精神,還有它延伸到我們自身,怎麼帶團體、怎麼提升自己的德行,我們下一節課再一起來探討。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