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52-118-0027 主講人 : 蔡禮旭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七集)  2005/3/1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52-118-0027

  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阿彌陀佛!我們昨天提到: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當我們能『聞過欣』,我們能謙卑接受別人的諫言,謙則受教有地,可以取善無窮,這些好的同參道友將給予我們很多的提醒跟助力,所以「謙卦,六爻皆吉」。『聞譽恐』,為什麼聞譽要恐?因為一件事情的成就絕對不是單一個因素,單一個人做成的。當我們把一些事情做好了,一定要想到是眾人的力量促成的,所謂讓功於眾,而這個「讓」是真正打從心裡明白事實真相。

  像我跟楊老師到海口推展中國文化,確實為什麼能夠推展這麼順利?最主要的原因是諸佛菩薩跟古聖先賢加持,還有師父上人的威德。因為師父的經教在整個中國已經很多人在學習,當他們了解到我們是師父上人的學生,大家都會竭盡全力來幫忙。除了有眾多的因素在影響這件事情之外,每個來參與課程、來聽課的這些朋友,也都在成就這件事。當我們一開始在講課的時候,來了差不多一、二十個人,人數不多。有些同修從第一次來聽課,之後就沒有再缺過課,他那種專注的眼神、那種慈悲的眼神,給我們在台上莫大的鼓勵。就是有這些朋友的支持,我們才能夠愈講愈好。而一路上又有很多的善心人士不斷的支持,不斷的鼓勵,所以確實是眾人的功勞。而且更重要的我們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因為假如自己的過失,自己起了貢高我慢,可能這麼重要的大事被我們搞砸了,那就愧對祖宗、又愧對子孫。我們要保持謙卑,更重要要能夠小心謹慎,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所以也要時時警惕,不可產生一些不好的心境跟態度。

  同參道友能給我們指正我們非常感謝,但是一個人的過失,是不是要等到別人來指正才警覺到?這樣的情況可能都已經慢一拍了,最好的狀況是當我們起念頭錯了,當我們言語、行為錯了,馬上自己能夠感覺得到。所以修行得力處在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而這個功夫還得靠自己。我們如何達到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就要遵照佛陀的教誨,一定要讀誦受持,為人演說。當我們讀誦受持就能夠領納於心,當這句話不該講,才到嘴裡來,突然經句就衝出來,到我們腦海裡說「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突然要講出來的話又吞回去,這樣就有得力之處。所以過要自己發現,很重要。

  當我們不斷提升自己念佛的功夫,那是最有效的。因為當我們能夠念到心地清淨,就好像一潭湖水一樣,當起了不好的念頭,不好的言語要出來,馬上心裡覺得不舒服,怪怪的。有這樣的警覺性,我們就會趕快提起佛號,把這個錯誤的念頭轉化掉。所以平時如戰時,平常行住坐臥一定要好好練功夫,好好提升境界。我們接下來看下一句,一起念一下: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於無。倘揜飾。增一辜。】

  『無心非,名為錯』,當我們不是有心的,卻可能障礙到別人,這是「名為錯」。比方說有時候遇到好朋友就高興的忘記了,走在路上都並排著,讓後面的行人不方便走過。所以當我們得意忘形的時候,就比較容易「無心非」。

  有個讀書人叫衛仲達,他有一次有個因緣到了陰間去,閻羅王就對這些士卒講到,把衛仲達的善跟惡拿出來秤一秤。衛仲達他的惡好像裝滿了整棟房子一樣多,他自己看了嚇一跳,他說:我才不到四十歲,為什麼有這麼多惡?閻羅王就告訴他:起心動念就是惡,不待造,所以才會惡錄盈庭。我們要了解到,起心動念一錯,陰間都有記載,所以為什麼修行要從起心動念修,這就相當重要。衛仲達的善只有一卷,跟筷子一樣大小,拿上去一秤,這個滿屋子的惡反而比這一卷卷宗還要輕,反而是這個卷宗重。衛仲達自己就很驚訝,那裡面到底是什麼卷宗?是做了什麼事,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力量?後來一打開來,是因為領導人要大興土木,要建三山石橋,他勸誡他,只要做了一定會勞民傷財。衛仲達就說:可是皇上並沒有接受這個建議,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善力?接著閻羅王就告訴他:因為你這一念已是為了成千上萬的人民考慮,所以這個善的力量就特別大。

  從這個故事當中我們也體會到,要時時觀心為要。常常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一有偏頗馬上修正,這樣就不會「無心非」。另外一個重點是只要我們念念都考慮到眾生,考慮到眾人,我們這一生就可以積功累德。當然當我們積了很多功德,還要把它捨出去,能得也要能捨,愈捨就愈得。因為眾生要修行也要有福報,當眾人沒有福報的時候,想修都困難,所謂「富貴修道難,貧賤修道難」,當我們有福分的時候,能夠跟眾生共享,也成就他們修學的機緣。所以一個人要福慧雙修,福德圓滿。

  『有心非,名為惡』。我們已經明明知道這件事情不對,但是還去做,這個就罪加一等。現在人有沒有這種現象?明明知道闖紅燈不對,但是還是闖過去,旁邊的人說你怎麼可以闖紅燈。他會怎麼講?別人也這樣。所以人現在改過的念頭不強,掩過飾非找理由的能力很強。我從自己的學生身上看到,比方說他跟同學起衝突,打架了,我把他找過來:你為什麼打人?學生怎麼回答?老師,他也有。你可不能被他轉移重點,我就一直看著他,很嚴肅:我剛剛問你什麼?他馬上知道老師不是那麼好欺負的,馬上要回歸到自己錯在哪,他頭就低下來了。所以從小要引導孩子勇於認錯才對。

  我們也看到很多標誌上寫著「請勿倒垃圾」,寫是這樣寫,垃圾照丟。在這個時代當中,我們要逆勢操盤,人家忘恩負義,我們要知恩報恩;人家亂丟垃圾,我們要來撿。現在這個時代用言語來勸,力道不大,一定要用身體力行來勸。有一次我們跟一些朋友爬山,去爬深圳的南山,一路上我們就撿垃圾。在撿的過程,有些遊客看到我們經過,他們口裡念念有詞:這些人都是好人。無形當中也讓他們對這個社會有更多的信心。結果那一次有個長者七十歲了,也跟我們一起去,老人家撿得不亦樂乎。記得他看到一隻鞋子,那隻鞋子已經埋在土裡面去了,只露出三分之一,老人家還把土挖開,把那隻鞋子抽出來,撿得真是徹底。這個老人家就好像一個孩子一樣,我們看了很感動,也覺得要效法他。結果已經到了我們停車的地方,老人家還欲罷不能,繼續往前走,還繼續在撿垃圾,撿到了大馬路的旁邊,站在那裡等我們把車子開過去。

  面對這些「有心非」的事情,我們也不要給予太嚴厲的批判,更重要要循循善誘。我們有個老師,他在校門口等他的孩子下課,校門口有很多垃圾,他馬上就自己在那裡撿。第一次撿的時候,出現什麼場面?所有的家長都一直看著他,覺得這個人很奇怪。但是因為他以一個無求的心,也不會在乎別人用什麼眼光看他,所以他第二次、第三次都是這樣默默撿。撿了一個禮拜以後,情況不一樣了,其他的家長也一起撿。家長一撿誰會幫忙?小孩也一起來撿。當我們撿起垃圾,所有看到的人留在他的心中,我們不敢保證他往後會撿垃圾,因為很多人做事考慮東考慮西,「我這麼一撿,別人會不會覺得我很奇怪」。但是最起碼,當他往後要丟垃圾的時候,會有個影像跑出來,會阻止他再丟垃圾。

  我記得我在念國中的時候,記憶很深,我的校長,那天是放假時候,學校沒有人,我剛好到學校,校長彎腰去撿起校園裡面的垃圾。我站在他後面,他根本不知道他的學生在後頭,可是校長這個動作影響了我一輩子,我這一生有沒有可能再丟垃圾?沒有。一來,校長感動了我,二來,我假如再丟垃圾就對不起校長的教導。所以有個學校開會,因為校園太髒,學生都丟垃圾,這些校長跟老師在那裡要討論用什麼方法比較好改善這個情況。諸位同修,你們幫他出出點子,什麼方法?假如那天校長帶頭開始撿,那學生一定會玩得不亦樂乎。所以教育最省力的方法是上行下效。

  為什麼經典教育推展的效應不會很大?因為一開頭的認知不對,都想著誰來學?小朋友學好就好。大人不學好,小孩如何學好?做到以後才說,叫聖人;說了以後能做到,叫賢人;說了以後做不到,叫騙人。大人都不帶頭做,小孩每天想:你自己都沒做,你都騙人。心裡都不服,怎麼可能可以長養他德行的根基?我們到了海口去,小孩的課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家長跟老師的課,絕對不能斷。所以我們大過年,這些課都沒停,繼續都在開課在薰習。

  「有心非,名為惡」,我們只要自己明白這是錯誤的,絕對不能再做。假如常常做這種事,心裡面會覺得很不安、很不踏實,這會影響我們的清淨心,所以不用貪一時之快。我記得我父親在開車當中,最常講的一句話:再快也不會快那五分鐘。父親是個榜樣,孩子就會學習,我們開車就不會貪快。我父親開車也從來不按喇叭,所以上行下效,我們也不習慣按喇叭,「緩揭簾,勿有聲」,會影響到他人安寧都不能做。當我們開車的時候,也儘量不要亂鳴喇叭,反而讓很多人嚇到。所以你不亂鳴喇叭,也是在落實「十善業道」,不惱害眾生。像晚上開車回來,假如整條街都已經在睡覺了,我們要趕快熄掉引擎,以免吵到他人的安寧。然後像一些喜慶當中,比方說你的孩子考上了大學,要不要放鞭炮?縱使要放,時間也要抓對。人往往得意忘形,我就記得有一次,他一接到消息馬上就放鞭炮,結果那時間差不多一、二點,很多一、二歲的小孩好不容易睡著了,結果他這麼一放,炮聲放完以後,接下來是什麼聲音?孩子的哭聲。這都有損陰德。

  現在的人常常會有一種心態,他說「他既然這樣對我,我也要這樣對他」,用這種報復心理。其實當我們用報復心理的時候,我們要回頭想想,我們為什麼生氣?因為對方做錯了,我們才生氣。結果我們現在也要學對方做錯,那我們應該氣誰?氣自己!你當初生氣是他做不對,你還效法他,那你哪有資格生他的氣,你不是跟他一般見識!所以最重要的應該是包容,應該是去轉化,絕對不能報復,因為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而且我們遇到惡緣的時候,一定要生還債想。諸位同修,當你欠人家二十萬,拿了十萬塊去還的時候,你的內心應該舒服多了,慢慢就減輕了。所以隨緣消舊業,愈不跟人起衝突,愈能夠包容,愈能夠在逆境當中提起正念,業障一點一滴就消掉了。

  『過能改,歸於無,倘揜飾,增一辜』。改過相當重要,「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而真正勇於改過的人,他也很容易能夠贏回他人對他的信任跟支持,俗話也說「浪子回頭金不換」。孔夫子也告訴我們修學的三個方法:第一個「好學近乎知」,第二個「力行近乎仁」,第三個「知恥近乎勇」,所以改過的勇氣很重要。一個人要改過,要具備三種心:第一個就是恥心,第二個要發畏懼之心,第三個要發勇心。我們要常常想到佛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不要糟蹋自己,不可自甘墮落。

  我有一次在繞佛的時候,突然悲從中來。諸位同修不要誤會我很愛哭,我就哭的情況都講完了。突然那一次在繞佛的時候,悲從中來,哭得稀里嘩啦,覺得我本來是佛,怎麼搞成這個樣子,在這裡輪轉不已,都跳不出去。所以確實我們要珍惜自己的真如本性,不能再糟蹋。這些聖哲人可以留名青史,我們絕不能一身瓦裂,這一生死了就付諸黃土,那就浪費了這一生的價值,也浪費了祖宗、父母對我們的提攜跟教誨。所以我們要有羞恥之心。

  再來,要發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我們念了《太上感應篇》,就了解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行善一定要及時,不然當我們的厄運現前,你想改也改不了。我們要為自己積福,也為後代子孫積福,因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你的福德可以庇蔭後代,逢凶化吉。九一一事件,我的長官他有個朋友就在那個大樓上班。諸位同修,能夠在那棟金融大廈上班的人,在社會地位上都是很頂尖的,因為那棟大樓裡面大半都是總公司。所以我就跟學生講到:這些在大樓裡面的人,昨天可能還在吃著一餐上百塊美金的食物,他有沒有想到明天就要喪失生命?所以行善要及時,不然可能命運就結束了。

  剛好他的朋友前一天晚上睡覺,怎麼睡都睡不著,後來不知道翻到什麼時候才睡著。當天一醒過來,遲到了!他幾十年工作沒有一天遲到,因為他們受日本教育,中規中矩,結果就那天遲到了。他就奮力趕快去搭地鐵,搭了地鐵走出來,一看大樓垮下來了。按照正常狀況,他已經一命嗚呼。所以人行善絕對不能等。

  台灣有一次非常嚴重的火災,在短短的幾分鐘之內數十條人命付諸一炬,台中威爾康大火。而燒的過程裡面,有老的、有少的,各個年齡層都有,統統走向黃泉路。剛好有個人他的女朋友在這個火災裡面喪生,可是因為沒有每天通電話,所以他不知道女友已經去世了。當天晚上他睡覺,他女朋友來給他託夢說:我已經死了,我們這幾十個人就是在前世一起結夥搶劫,剛好這一世統統都到齊了,一把火燒了。在這個事件當中,也有人是本來要去,突然有事情沒去,逃過一劫,所以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們今天已經聞了正法,但是過去生中也有無量的罪業,要趕快精進改過,這樣才能夠逢凶化吉。而當我們在生命當中,有比較長的歲數也才能夠成就道業,因為我們了解我們的根性必須要長期薰修才行。所以改過一定要趁早,要有敬畏之心,只要生命還沒結束以前,我們能夠勇猛精進,道業一定會有很大的增長。

  第三個要發勇心。要很勇敢,一有發現過失,要趕快把它改過來。在《了凡四訓》上提到「小者如芒刺在身,大者如毒蛇囓指」,面對錯誤就好像你被一隻毒蛇咬到了手指頭,當下你會怎麼樣想?你會不會想,三天以後再說?會怎麼樣?馬上寶劍拿起來把它砍斷。這支寶劍就是智慧,要把煩惱斬斷,不能讓它再污染我們。因為聖狂之分在乎一念,「聖罔念則作狂,狂克念則作聖」,當我們能夠不斷的在念頭上修正,不讓它放逸,不讓妄想踟躅,我們就可以淨念相繼。所以用功夫在一念之間,勇氣也要在這一念之間去用。

  因為有機會看了「三國演義」,在看這齣電視劇的過程,我有兩個很深的印象。第一個,就是看到孔明他已經都在吐血了,還一直振筆疾書,要把他積累的一些智慧傳下來。他的士兵端飯進來給他吃,他愈吃愈少,後來幾乎都不吃東西。他辦公的地方外面掛了兩行字,叫「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當我看到這一幕的時候,也是哭得不能控制我自己。後來我就想:為什麼我會哭成這樣?一定是我前輩子幫孔明端飯,看他都不吃,我內心很難受。

  另外一幕,就是看到趙子龍救阿斗。幾十萬大軍把他團團圍住,他當時候只有一個念頭,什麼念頭?殺出去,保住阿斗。諸位同修,我們現在學道,就要有趙子龍的精神,殺出去。你的目標不是把數十萬大軍殺完,是什麼?殺出一條路來,殺出一條橫出三界的路。我們現在想要把所有的見思煩惱都殺盡,有沒有可能?沒可能。這個時候只有勇往直前,淨念相繼,求佛力加持,讓自己當生成佛。所以諸位同修,誰是阿斗?要抱好!有同修說劉備的兒子。阿斗是我們的自性,我們要殺出去,這一生不能再錯過。你看趙子龍在殺敵,我們在殺煩惱,能不能有絲毫凝滯?能不能有絲毫遲疑?他只要一個念頭說「我休息一下」,馬上本來殺出去的路又統統退回來,又要從頭再來。所以老和尚有一片光碟上面提到,「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這一句師長的提醒叫我們要有勇氣,絕對不能退縮。

  所以「過能改,歸於無」,這個改,從根本的念頭去下手。改過除了對自己有好處,改過也可能能夠讓家庭、讓國家免於蒙羞。在戰國時代,趙國有兩位大臣,一位是藺相如,另外一位是廉頗將軍。因為藺相如完璧歸趙,對趙國有很大的貢獻,趙王把他封為上卿。而廉頗是帶領數十萬大軍的大將軍,他就覺得這個藺相如是書生,都沒有流什麼汗,居然位子在他之上,他心理不平,常常就要去找藺相如的麻煩。藺相如看到廉頗來找他,不想跟他當面衝突,就以生病為理由避開。有時候走在路上,剛好廉頗將軍的馬車來了,藺相如馬上交代他的下人繞道而行。他們這些家人就很心理不平衡,說:大人,你怎麼這麼懦弱?怎麼會怕他?結果藺相如就提到,我個人的這種羞恥沒有關係,假如我跟廉頗將軍起了衝突,國家將會有很大的災難,秦國為什麼不敢打我們?就是有我跟廉頗將軍在。我們不能因為個人的羞辱,而讓國家陷於更大的危難,甚至於產生國家的羞恥,那就更嚴重了。藺相如念念不是想自己,而是以大局為重,想國家人民。

  結果這段話後來傳到了廉頗大將軍的耳裡面,將軍畢竟是有讀過聖賢書的人,馬上生起懺悔之心。所以老人家背著荊棘,負荊去請罪。走到藺相如的家裡面,藺相如一知道廉頗將軍來,也非常的恐慌,趕快衝向前去把老將軍扶起來。廉頗過能改,讓兩個人之間變成了莫逆之交,也讓國家免於災患。所以確實我們個人的羞恥、個人的毀謗是其次,絕對不能因為我們的言語、行為而讓團體的名譽,團體的工作得到損害,那就是更大的恥辱。我們辦事也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倘揜飾,增一辜」,假如不勇於認錯,可能就是罪上加罪,對我們的自性就是更大的一種障礙。很多同修在接觸中國文化的過程,他們會有個遺憾,他說我兒子都十幾歲了、都二十幾歲了,來不來得及?所以障礙不在外,在哪裡?在自己。我們只要從修身做起,那個路子就找對了。只要自己先做好榜樣,這個德風吹下來,上行就下效。不要再考慮一大堆,他也不行,他也不行,都自己自尋煩惱。我記得在天目山講課的時候,有一位七十歲的老先生,他走向前來告訴我們,他說:蔡老師,我七十歲才補第一課。所以你看老人家學習的態度不亞於我們年輕人,非常好學。

  有個高中生,她來聽了五天。第五天她的阿姨跑到我們上課的地點要找我們,結果因為我們已經回去了,她又要到電話跟我們聯繫上。她就告訴我們,她說我的外甥女來上五天,每天回去都有大的變化,五天上下來變了一個人;本來對父母講話都很沒禮貌,現在還會倒茶,還會幫忙盛飯,所以她很感動。她說:我的孩子,一個兩歲,一個四歲,可不可以交給你們教?我們接著說:這位家長,我們是來自海口、來自深圳,比較不方便。她說:沒關係,我的孩子送到深圳去。但是要回過頭來,家庭教育是根本,人不能常常要求特效藥。

  所以從我們推展的過程當中,看到的事例很多。這次在寒假期間,我們辦了第一次青少年營,本來打算招個二、三十個學生就好,也沒打廣告,後來報名人數超過八十個。諸位同修,為什麼?現在的父母一個頭比兩個大,一聽到可以幫他教青少年,大家都怎麼樣?大家告訴大家,都傳遞開來。這五天課上下來,有個女孩二十多歲,二十出頭,她上台來分享。她說:我本來很恨我母親,不過這五天課上下來,也了解到父母的辛勞,所以我往後要孝順父母,而且我也要弘揚中國文化,以這個為志向。所以「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們能夠把道理講清楚,我們能夠以身作則,相信不管是什麼樣的年齡層都可以轉化過來。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古聖先賢的話絕無虛言,都是真實教誨。

  我們進入《弟子規》第五個單元「泛愛眾」。諸位同修,我們剛剛上的「信」部分,它的內容除了言語的信用之外,還包含言語跟人的互動所產生他人對你的信任態度。當你能夠「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事非宜,勿輕諾」,以這樣言語的分寸,就會贏得他人對你的尊敬跟信任。再來「見人善,即思齊;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當你的人生態度是如此,你的朋友對你會相當尊敬跟信任。所以,「信」除了言語之外,也要做出值得人家信任、值得人家尊敬的行為出來。當你處處讓人信任,就是處處在做無畏布施;當你言而無信,別人跟你相處常常都要提心吊膽。

  「泛愛眾」,泛是廣泛的意思,廣泛的愛眾生,這個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都屬於這個範圍。我們引導孩子,是不是馬上引導他要愛萬物,這樣引導他容不容易感受?不容易,也要有次第來引導、來教誨。孟夫子有提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所以引導孩子能夠擴寬心量,能夠充滿愛心,下手處就在孝順父母。當他懂得孝順父母,繼續延伸開來,就懂得「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他就繼續擴展到尊敬一切人的父母、兄長、親人。

  當然孝順父母要具體,他怎麼孝順?當下就從落實《弟子規》開始做,從「父母呼,應勿緩」,從「冬則溫,夏則凊」,所以教學絕對不能不落實,那就空掉了。我們讓孩子立志,怎麼立?一般的人覺得立志就是做總統、做總理,那個太高了,今天你的孩子假如告訴你:媽媽,我以後會買大房子給你住,會買大車子給你開,但是你現在先給我十塊錢。誰最好騙?這個孩子花言巧語,媽媽就相信。他往後能不能孝順,要從哪裡看?現在都不孝順、都不幫忙,你還冀望他以後會買大房子、大車子給你,那就太愚痴。一個孩子假如真有孝心,當下就會幫你做家事,當下就會好好念書讓你安心。

  所以我們引導孩子立志,就要在現前去落實,我們叫他們要當孝子,要當好學生,要當好公民;假如又有學佛的孩子,你說要當好佛弟子。當他有這樣的目標,我們又教他《弟子規》,他就知道孝應該這樣去做。好學生要尊師重道,他在學校也會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再來,好公民。我們也引導他,你在坐公車的當中,看到了老弱婦孺一定要趕快起來讓座。或者是看到紙屑我們要懂得把它撿起來,因為這一片大地是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我們都有責任愛護它、保護它。

  像孩子也會常常把他們學到的去表演出來。有一次剛好他們家族吃飯,這個孩子一喊開動,他馬上就合掌,念念有詞,所有的這些長者本來筷子都要夾下去了,看他這麼專注都停下來。過了一會兒,他就把眼睛張開來,這些長輩說:你剛剛在做什麼?他就說:因為飯前我們要感恩,所以我剛剛在念「感謝父母生我養我育我,感謝老師教我訓我,感謝同學陪我一起成長,感謝農夫辛勤的工作及所有付出的人」。這場飯局還沒吃,每個人的腦袋都吃飽了,這個孩子的一個行為,教育了當場所有的大人。當孩子他做出來的行為能夠影響到眾人的時候,他就會感覺到他跟社會息息相關,他也有能力可以讓社會更好。所以,透過我們引導循循善誘,孩子會很有責任心。

  再來,除了自己的父母要愛護,他人的父母要尊敬之外,我們繼續可以引導孩子,要尊敬每個行業的人。有個小孩,他的母親叫他跟門口的保安人員敬禮,說叔叔好,他怎麼說也不肯敬禮。諸位同修,為什麼一個孩子年齡才四歲、五歲,卻連對一個長者鞠躬都不願意,原因出在哪?一個孩子哪有生下來分別心那麼重,原因在哪?上一輩的人大小眼,長者給他不好的示範。當我們無形當中對那些收入比較不好的人表現出輕慢的時候,孩子就在學。這個母親也警覺到了,所以就在那裡:今天不跟叔叔鞠躬,不能回家。孩子脾氣也是很拗,接著母親就跟他講,她說:所有的人、所有的大人都在為這個社會付出,從總理到保安的叔叔,你看他幫我們守衛,我們的生活才有安全。而最不需要被尊敬的人是誰?就是你!你根本對家、對國、對社會都還不能幫上忙,你還這麼傲慢,應該要感謝這個叔叔。母親也抓住這種機會點,伏孩子的慢心。所以應該對各行各業都平等對待,都從他們的付出,去引導孩子感恩、感謝。這節課我們先講到這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