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第五十集) 2012/2/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02-037-0185集) 檔名:29-265-005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五0九頁倒數第六行,「辛四」,第四十願「無量色樹願」。請看經文:
【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道場樹高。四百萬里。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
這是第四十願,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章」,這一章有兩願,「從亦能了知以上」,我們剛才念的,是第四十願「無量色樹願」;「欲見以下」,這是第四十一願「樹現佛剎願」。
我們看註解。『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無量色樹,指國中一切寶樹,七寶化成,榮色光耀,行行相值,莖莖相向,是諸寶樹,周遍其國,樹高或百由旬乃至或千由旬」。這個寶樹確實是我們無法想像的,經典上用不可思議來形容。這樹之高,印度用由旬做長短的單位,長度的單位,「一由旬者,此方四十里至六十里」,前面有註解,我們學習過了。小由旬四十里,中由旬五十里,大由旬六十里;也有的地方說,小由旬四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大由旬八十里。這個說法不一樣,我們能夠理解。印度在佛陀出世那個時候,幅員那麼大,國家沒有統一,像中國一樣許多的小國,即使是大國王,十六大國王,那個國也大不了多少。跟中國春秋時代差不多,是那種情形,釋迦牟尼佛出世比孔子稍為早一點。所以每個地方、每個國家的由旬長度不一樣,這是我們可以了解的。中國的度量衡統一是到秦始皇,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首先做的事情就是度量衡的統一。這是形容樹之高大,實際上這是極樂世界,在我們這個世界沒有這麼高、沒有這麼大的樹。
「又道場中,更有樹王,名道場樹,即菩提樹。西域前正覺山之西南,行十四五里,有畢缽羅樹,佛坐其下成正覺,故名菩提樹」。這是在印度。『道場樹』,在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講堂前面的大樹,樹的高度,這個地方講的是『四百萬里』,四百萬里當然是我們這邊的數目字。經典上這些地方,爭議的人很多,究竟極樂世界佛現的身相有多高?這些樹木花草跟我們這個世間是不是有相彷彿的比例?這是許許多多經典裡面說法也不一樣,我們看古大德的註疏。這個地方所說的,西域前正覺山之西南,古時候對於輿地的測量沒有現在這麼準確。佛成道是在印度,因為那個時候到印度去,都要經過西域,所以把西方都稱之為西域,這個西域在現在什麼地方,不能確定。《佛學大辭典》裡面有一段記載,「前正覺山,地名」,這是在印度,不是在西域,「摩竭陀國尼連河的附近」。這個古蹟還在,《西域記》第八卷,《西域記》是玄奘大師作的,他所旅行的日記,「缽羅笈菩提山」,中國人說前正覺山。「如來將證正覺先登此山,故云前正覺」,他先上這個山,然後在這個山上畢缽羅樹下面入定,在這裡開悟的。所以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就成佛了,見性成佛,在這個地方。這是世尊示現成道的所在。
畢缽羅樹也有個簡單的資料,這種樹產於中印度及現在孟加拉這個地區,屬於「桑科常綠喬木,類似無花果樹」。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樹下入定、開悟的,所以一般把它稱之為菩提樹。《大唐西域記》卷八有記載,「金剛座上菩提樹者」,這就是畢缽羅樹。過去佛在世的時候,「高數百尺」,十尺是一丈,百尺是十丈,數百尺那是幾十丈,這個樹就很高了。會有這麼大的樹嗎?這個地方就要曉得,古時候尺比我們現在短,弘一大師在《律學三十三種》裡面有一篇「周尺考」,他做了個考據。周朝時候,那個時候中國的尺,一尺大概相當於我們現在市尺六寸,所以它尺比我們現在短很多。我們常常看到,佛的身高是一丈多,一丈多要用現在的尺來量,大概也就是一百八、九十公分,是個大個子,高不了多少,很正常,不是很奇怪的。佛站在那裡,兩個人那麼高,那就很奇怪了。所以那個時候的尺比現在短。同樣一個道理,我們相信那時候所講的里比現在也小,這個說起來都得要去考據,我們才知道個大概。這是佛坐在這個樹下成道的,所以以後就稱這個樹為菩提樹。這個樹好像現在還在,現在的高度沒那麼高了,大概還有四、五丈。四、五丈這個記載是唐朝玄奘大師的記載,那也是一千四百年前的事情,現在可能連四、五丈沒有了。我沒有去過,在我估計當中,大概就二、三丈吧,應該就是這樣的。玄奘大師記的值得我們做參考。
佛坐這個樹下「成等正覺」,就是開悟了,「因而謂之菩提樹」,菩提樹是從這兒來的。這個樹「莖幹黃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凋」,它那個地方是熱帶,熱帶地區,「光鮮無變」,是很難得。「每至如來涅槃之日」,佛入滅的日子,我們中國記載的是農曆二月十五,釋迦牟尼佛滅度。每遇到這一天,「葉皆凋落,頃之復故」,這一天樹葉都落光了,但過幾天它又長成了,又長好了。所以,樹木花草還是有靈性、有感應。類似這種感應的事情有,在中國也有,所以玄奘大師記載這個事情可以相信。
這底下念老引《維摩經.菩薩行品》僧肇大師的註解,有這樣一段話。「佛於樹下成道,樹名菩提,此樹光無不照,香無不薰,形色微妙,隨所好而見」。隨所好,隨著眾生喜歡,每個人喜歡不一樣,所以看到也不一樣。總而言之,你看到會生歡喜心,因為它能夠隨人的心念產生變化。「樹出法音,隨所好而聞,此如來報應樹也」,這是如來果報應化的樹木花草,「眾生遇者,自然悟道」。「本經成就文中」,「菩提道場品第十五」裡面有這麼一段話,「復云:復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這是說極樂世界的菩提樹,阿彌陀佛講堂前面的道場樹,這個道場樹就無比殊勝。眾生見到這個樹,都能夠得定,都能夠開悟。
三種忍第一個是「音響忍,由音響而悟解真理」。風吹樹葉發聲音,聲音說法,聞法的人開悟了,由音響而開悟。第二「柔順忍」,比前面更高,「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前面是悟解,這個地方能隨順,隨順就是落實,落實在自己身心,落實在自己生活。第三種「無生法忍」。古來許多祖師大德以這個為標準,無生法忍七地以上才能證得,七、八、九這三地,七地所證的下品,八地所證的中品,九地是上品。如果第三種是無生法忍,那前面的兩種也就是,我們就知道,柔順忍是四、五、六地,音響忍是初、二、三地,十地菩薩境界。見菩提樹能有這樣大的成就,這不可思議。「無生法忍,證無生之實性而離諸相」,無生法忍是真正證得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這是「悟道之至極」。無生法忍再上去是寂滅忍,那就是十地、十一地跟妙覺,妙覺如來上品寂滅忍,等覺菩薩中品寂滅忍,十地菩薩是下品寂滅忍。《仁王經》上跟我們講五忍,這是如來所證得的。
在極樂世界,阿彌陀如來講堂前面的菩提樹,你能夠見到、能看到、能接觸到,有這麼大的好處,這真不容易。樹木花草沒有一樣不說法,沒有一樣不表法,所以極樂世界是個修學最殊勝、最圓滿的處所。我們發心出家學佛,目的何在?目的就是要成佛,這是我們唯一的一個目標。這一生成佛可能嗎?可能,你修學淨宗就保證你可能。世尊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也就是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成無上道。法門雖然平等,眾生根性不平等,所以有些法門我們學習容易,有些法門修學就比較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世尊開這麼多的法門,接引不同根性的眾生,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性,選擇的法門跟我們的根性相應,我們修學就非常容易;如果跟自己根性不相應,那修學起來就困難。
一般來說,八萬四千法門,每個法門都講到要斷煩惱、要消業障,從來沒有一門說不要消業障、不要斷煩惱就能夠成就的,這沒有聽說過。連小乘都得要斷見思煩惱,小乘初果須陀洹必須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他才能證得初果,不是容易事。小乘初果只是剛剛入門,沒有證得這個果位,是在門外,沒入佛門,佛門小乘的標準。大乘,《華嚴》是大乘圓教,菩薩位次最低的是十信位,十信十個階級,十信位的初信,十信好比是小學,初信是一年級。標準是什麼?跟須陀洹一樣,要把八十八品見惑斷掉,你才能證得初信位的菩薩。他們斷煩惱、消業障是相同的,但是小乘跟初信位的菩薩,智慧、神通、道力不相同,那比小乘殊勝太多了,小乘趕不上,只是斷煩惱、消業障是平等的。這個事情古時候就不容易,現在更難了,有幾個人能做到?做不到,那就是學了一輩子佛,還要搞六道輪迴,這是無法避免的。
大概這樁事情,不只是娑婆世界有,十方諸佛剎土像我們這種情形應該是很多的。所以彌陀在因地苦修的時候,前面有他的歷史介紹,法藏比丘,阿彌陀佛的前身,在世間自在王佛面前發願要幫助這些苦難眾生。苦難眾生是哪些人?就像我們這些人,真苦!煩惱、習氣、業障很重很重,我們想消消不掉,煩惱想斷斷不了。讓法藏比丘想出一個,不要斷煩惱、不要消業障也能成就的法門,這就是念佛求生淨土。他發四十八願,五劫時間修行,願願都圓滿了。所以,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之所成就,願願都兌現了。
只要我們具足三個條件就能往生,這三個條件裡面沒有斷煩惱、沒有消業障。三個條件第一個,真相信,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一點懷疑都沒有,這頭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真正發願求生淨土,我這一生什麼都不求,我就希望能往生極樂世界,這第二個條件。第三個條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你看信、願、持名。具足這三個條件,唐朝善導大師,我們淨土宗第二祖,他老人家說「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真的,不是假的。世尊在《大集經》裡面也說得很清楚,末法時期,我們現在是末法,說億億人修行,罕有一個得道的,罕是稀少,一個得道的都見不到。只有依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能在一生成無上道,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個法門最殊勝的經典,這是幸運當中的幸運。
諸位如果看過《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你就明白了,為什麼要會集。第一次的會集,是在宋朝王龍舒居士做的,這個本子叫《大阿彌陀經》,流通也非常廣。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所引用《無量壽經》的經文,完全是這個會集本,王龍舒的會集本。這個本子收在《龍藏》,《龍藏》裡頭有,日本《大正藏》都有。第二次的會集,是清朝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這個本子沒有入藏,但是這個本子確實比王龍舒的本子好,但是還是有瑕疵,沒有會集到盡善盡美。因為這個原因,夏蓮居老居士在民國初年作第三次的會集,把前面兩次會集不圓滿的地方都修正了,成為《無量壽經》五種原本會集本最好的一個本子。就是我們現在所採用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個經題也是會集的,真叫妙極了。這個本子是抗戰前才做成功的,所以流通不廣,知道的人不多,我們非常有幸能夠遇到。
這些年來我們極力提倡,我用這個本子過去講過十遍。黃念老這個註解是這部經的集註,什麼人來註解?諸佛菩薩來註解。引用諸佛菩薩的經論八十三種,引用歷代祖師大德的註疏一百一十種。所以這個註解,是八十三部經論、一百一十位祖師大德的註疏共同來註解的這部經典,無比的殊勝。會集殊勝,註解殊勝,真是太難得,我們能遇到真的是有福報。如果你不信,你不想往生,那就沒法子了。你要真信,從這個註解,可以把西方極樂世界搞得很清楚、很明白,幫助你斷疑生信,幫助你堅定求生的大願。能把這句佛號當作我們這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一樁大事去辦,真正做到像古大德跟我們說的「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你決定能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你決定成佛,不要等第二生,一生成就。
我們今天的信心生不起來,願心不切,念佛常常夾雜、常常中斷,這什麼原因?我們對於現前居住的世界、跟西方極樂世界都沒有搞清楚,對極樂世界無知,對我們現前這個世界貪戀,問題就在此地。這部經論給我們做了兩個世界的比較,你好好去讀它,慢慢就明白了。讀經要有耐性,要有誠敬,印光大師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讀經、誦經沒有誠敬心得不到利益,為什麼?只有誠敬心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我有十分誠敬心,我就得到十分加持;我有一百分的誠敬心,就得到百分的加持;你有一萬分的誠敬心,你一遍、二遍你就成佛了。印祖說的話也是真的,不是假的,誠敬心難發,學佛先學這些基礎的東西。
我們要把妄心放下,把我們的真心找回來,誠敬是真心,真心修學就有感應,妄心沒有感應,這是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擺在我們面前的現象,念佛的人很多,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的只有二、三個,什麼原因?沒有真誠恭敬。所以我們要學,真求往生,要用真心生活、待人接物,這很重要。我用真心,別人用假心,他來欺騙我,我不是吃虧、上當了嗎?大家不願意吃虧、不願意上當,你欺騙我,我也欺騙你,這是輪迴心,輪迴心所造的一切這叫輪迴業。口念阿彌陀佛,我們的心、行為都在造輪迴業,你說怎麼能往生?真求往生的人不造輪迴業了,他騙我,我不騙他,這才行。我們跟大家相處,吃虧、上當沒關係,我到極樂世界去了。這些聰明伶俐人,欺騙別人、控制別人、佔有別人的這些財物,他會有好處嗎?現在得一點小利,來生果報在三途,欠命的要還命,欠錢的要還錢,因果通三世。你要真看清楚、真看明白,佔別人便宜真正是自己吃虧。不跟任何人計較,不怕吃虧、不怕上當,這種念佛人肯定能成就。你想想看,我們是繼續搞輪迴好,還是到極樂世界去好?這個帳總得把它算清楚,這個事要看明白,我們才真正能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一切得失,恢復自己的清淨心,用清淨心、用平等心去念佛就有感應。我們在經上看到這些不可思議的境界,這段就是屬於這一類。
我們繼續往下面看,「此樹功德真是無上希有,微妙難思,故知此樹實是阿彌陀願王祕密莊嚴心之流現」。這個樹不是人栽的,也沒有人管理,從哪裡來的?阿彌陀佛願力變現出來的。變現出來幹什麼?幫助極樂世界的眾生,早一天開悟,早一天證果,早一天成佛,是阿彌陀佛教學的一種設施。「此心乃密教所判之第十住心」,這是密宗講的十住心,「乃究竟佛果第十一地如來之所證」,這用密宗的講法,這是修行人最高的果位。「故能究竟惠予眾生真實之利」,惠予就是給人,給人最真實的利益,這三種忍是最真實的利益。「樹德高遠,彼國菩薩中,善根劣者,本難知見,是以彌陀垂慈,大願加被,悉令了知」。這樣不思議的事情,我們讀到經文很難相信。真正能相信的兩種人,一種是覺悟了,一種是真正善根深厚,他沒有懷疑,他完全接受。不懂他也沒有疑惑,沒有疑惑就是他沒有障礙,有疑惑就是有障礙。一切眾生最難度的,不是上上根,不是下下根,上上根跟下下根都好度。上上根悟性高,你給他說他全明白了;下下根他善根深厚,他不希望知道多,給他一個簡單的方法,他就執著,他就不放鬆,那就成就了。所以古人有所謂「唯有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兩種人心是定的,他不動,很容易得度。
最麻煩的就是中等的,中等所謂知識分子,他的疑問很多,不真正搞清楚不相信。那要浪費很多時間、要很多的精神,追根究柢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他才會接受、才會相信。我跟同學們報告常說,我相信佛不容易,真是一樁難事情,這是虧了方東美教授,我要不是遇到他,不可能入佛門,難信。從方老師的教學當中認識佛教是高等哲學,我們年輕學哲學的,裡面有高深的哲理,從這入門的。不相信念佛往生淨土,不相信這個。而是自己在講經講了十幾二十年,才接受淨土,我跟同學說過,我接受淨土是講《華嚴經》。在這個之前,講過《法華經》、講過《楞嚴經》,這些大經大論的基礎,以後在《大方廣佛華嚴經》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才醒悟過來。原來文殊、普賢、善財統統都是修念佛法門,目標都是往生西方淨土,我從這裡才相信淨土。這要幸運,如果壽命短的話,淨土還沒有相信,壽命到了,學這一點佛就都變成福報,還依舊搞輪迴,變成人天福報。得人天福報未必會繼續學佛,這個緣很不容易遇到!現在這個世間,有福報的人有多少?有大富大貴,那些人裡頭有幾個人學佛?這是我們看到的事實。我們看清楚、看明白了,這條路是險道,不能走。平平穩穩的,決定是要往生極樂世界,一生成就,成就之後才能得大自在。在六道、在十法界隨類現身,不再搞業報身,業報身很苦,不再造業了。
經上講三種真實,真實之際、真實智慧、真實之利,如果我們嚮往這三種真實,這部經就重要了。學佛,我們這一生當中,別的經論都可以放下,這一部經就成功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八萬四千法門,我們到極樂世界再學習,穩當,有好老師指導,阿彌陀佛親自指導,有好的同參、學長幫助我們學習。諸上善人,諸上善人是指誰?全是等覺菩薩、補處菩薩,這些人來幫助、來輔導。阿彌陀佛親自指導,到哪裡去找?找不到,我們今天有緣遇到了。有緣遇到這部經典也不是簡單的事情,大乘經論裡面告訴我們,這一生有緣遇到,能信、能願、能行,皆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這一生遇到的時候,得諸佛如來威神加持,讓我們能信,發願求生,不容易!希望我們要認真努力,這一生不要空過,不辜負過去生中供佛的福分,不辜負這一生當中得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要相信自己,不要懷疑,決定得生淨土,這真實之利。
樹德高遠,樹的德高,樹的德大。凡是生到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四十八願第二十願所說的。善根劣者,凡聖同居土的根性都劣,尤其是下輩下下品、下中品、下上品,這都是善根劣者。本難知見,你在菩提樹下,你不了解它、你不知道它,你見不到它的好處、利益。但是阿彌陀佛慈悲,他老人家加持你,你已經成為阿惟越致菩薩,所以你統統都能夠了知。你對於道場樹這個樹的功德,所了解的跟法身大士沒有兩樣,你全知道。我們再看後面這一段,第四十一「樹現佛剎願」,這真不可思議。
【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寶樹』裡頭會現相,現什麼相?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裡頭有很多畫面。我們現在電視頻道是不多,大概一、二百個頻道就是最多的了。我是五十年沒看電視了,不曉得現在多少頻道,不知道。早年在美國,我知道美國的頻道有一百多,可能是最多的,你按哪一個頻道,畫面就出來。在西方極樂世界,在道場樹下,你想看什麼它就現什麼。不用按頻道的,你動個念頭,我們是從地球上去往生的,到那裡去想到:地球現在怎麼樣?樹上馬上就現出來,想看什麼地方你都能看到,稀有。想看他方世界,乃至於想看六道輪迴,統統你看到。
我們現在看念老的註解,「第四十一,樹現佛剎願。今此願文,樹現佛剎,同於《觀經》第四寶樹觀」。《觀無量壽經》,這是淨土三經之一,這個三經,《無量壽經》是概論,對於極樂世界方方面面做詳細的介紹。《觀無量壽經》裡面,裡面討論兩樁事情,一個是理論,一個是方法,西方極樂世界根據什麼理論建立的,這個很重要。沒有理論做依據,怎麼可以取信於人?理論講得很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極樂世界的理論。肯定像世尊在《華嚴經》上所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跟《觀經》上講「是心是佛」是一個意思。因為你本來是佛,現在一心想作佛,哪有不成就的道理!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就幫助你是心作佛,你本來是佛,現在你要想作佛,阿彌陀佛就幫助你、成就你。這個心是真心,人人都有!我們現在把真心迷了,現在用的心是妄心,不是真心,這個心在大乘教裡面說的八識五十一心所,你用的是這個心。這個心是從真心裡頭變現出來的,怎麼變的?一念不覺,迷了,迷了真心,真心就變出來一個妄心。諸位要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妄?佛講的一個標準,我們要認真能體會。真心離念,真心沒有念頭;換句話說,有念皆妄。這是讓我們把真跟妄辨別出來了。我們會起心動念,前個念頭滅了後念又生了,前念滅了後念不生,成功了,就成佛了!但是那個後念就斷不了,麻煩在此地。
佛教我們用什麼方法把妄念斷掉?佛告訴我們,斷見思煩惱就成阿羅漢,在佛法修學算是有成就,小成就不是大成就,超越六道輪迴了。證得阿羅漢,六道沒有了,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的。再能斷塵沙煩惱,破一品無明,你就超越十法界,你就往生到實報莊嚴土。一般人往生到哪裡去?往生到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如果善根深厚,遇到淨宗法門,他就往生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可是你自己要知道,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就是自己自性裡本有的實報莊嚴土,是一不是二,這個一定要清楚。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是我們自性本具的華藏,我們跟佛是一體,是一不是二。我們跟阿彌陀佛也是一體,這個要承認,經裡頭常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淨土跟彌陀都是真心裡面的東西。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過,「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們自性裡頭,本自具足極樂世界,本自具足阿彌陀佛,也本自具足華藏世界,本自具足毘盧遮那。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離自性,全是自性變現出來,我們現前這個身也沒有離開自性,現前居住的這個地球也沒有離開自性,全是自性變的。我們現前這個現象,自性迷了變的,華藏、極樂是自性覺悟變現出來的,迷悟不同而已。所以學佛沒有別的,學佛就是要求開悟,用什麼方法開悟?開悟就是放下。
我學佛二十六歲,第一天跟出家人見面,是章嘉大師。一個朋友,也是個長輩,看到我學佛了,很歡喜,他是佛教徒,他是章嘉大師的弟子,帶我去見章嘉大師,我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我就向他老人家請教,我說我從方東美先生那裡知道,佛學是大學問,是高等哲學,佛法裡頭有沒有一個方法,讓我們很快就能夠契入境界?我向章嘉大師提出這個問題。大師看著我不說話,我也看著他,等他的開示。我們這兩個人對看,看了大概半個多小時,他沒有說話,我等他,半個小時之後他才說了,有。我們的精神馬上振作起來,有,豎著耳朵要聽,他又不說話了。大概停了六、七分鐘,告訴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這兩句話很簡單,為什麼他早不說?要我跟他靜坐那麼長的時間?我到十幾年之後才體會到,老人教學的一種方法。我們年輕人心浮氣躁,心浮氣躁給你講話叫耳邊風,你聽了不見得記得。半個多小時靜坐的時候你定下來了,像入定,這個時候給你講才管用。你看他說個有,我們馬上精神一提,就又動了,所以再讓我坐個六、七分鐘,心再定下來,他才跟你講。章嘉大師我跟他三年,我的佛學基礎全是他老人奠定的。我們那次見面就跟我約定,每個星期天見面一次,時間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每次見面說話都不多,但是分量非常非常重,讓你永遠不會忘記。
所以,學佛要想提升境界,放下就是。我們學佛不能成就,就是因為你放不下,沒有別的。沒有人障礙你,誰都障礙不了你,障礙你的是你自己。從哪裡放起?哪個毛病重就先對治哪個,先對付最嚴重的,最嚴重的毛病放下了,其他的小毛病就很容易,就不困難。譬如你對財看得很重,就先放下財;色看得很重,先放下色;名利看得很重,先放下名利,哪個最重你就先在哪裡下手。我學佛六十一年,講經五十四年,得章嘉大師的利益太多了。他老人家所講的都是真實話,言語非常簡單,用意很深、很遠。我這個行業,出家也是個行業,是他替我決定的,老人要我出家,要我學釋迦牟尼佛,我聽話。教我第一部讀的書,《釋迦方志》、《釋迦譜》,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傳記。告訴我,你要想學佛,你先對釋迦牟尼佛認識,你對他不認識,你會走很多冤枉路。你一定要認識他,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照著這個榜樣來修學,不難。這種教學的方法,我們在佛門裡頭沒有遇到過,只有這麼一個老師,他的教學方法很特別。
十多年之後我明白了,古時候這些老師教學統統都是這個原則,這個原則不是他獨有的,都是這個原則。學生心不定,心浮氣躁,不能教,教了沒用處。古時候,特別是讀書人,心是定的,從小培養成的,你們看看《弟子規》裡頭所說的,你就知道了。童蒙,小孩七、八歲,他的舉止、言談都端莊、都穩重,像個小大人一樣。這是現在人不喜歡看到的,小孩為什麼教成這個樣子?一點活潑都沒有了,他們喜歡外國的方法,外國小孩是活活潑潑。中國小孩在從前就像小大人一樣,不一樣,他心定,心清淨,生智慧不生煩惱,他能夠吸收聖賢教育。西方人這種小孩教學,聖賢教育對他們一點用都沒有。我們現在的小朋友,也變得用西方教學法,聖賢教育對他們也不管用了。他們,你教他會背,他記憶力好他很會背,背得很好,他做不到,他習慣了浮躁,習慣了好動,這就難了。所以,現在要恢復傳統文化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事情要做,但是一定要知道我們這一代人看不到。到什麼時候看到?總得兩百年之後,大概五代、六代,看到了。疏忽、丟掉了兩百年,再恢復也要兩百年,欲速則不達。
我們繼續看《觀經》第四觀寶樹觀這段經文,念老沒有完全節錄,簡單的節錄。「此諸寶樹,生諸妙華,涌生諸果,有大光明,化成幢幡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於中現」。這段經文跟本經第四十一願相應,四十一願也說到,在寶樹間能夠見到諸佛國土。《觀經》裡面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這些寶樹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之所變現,所以境界不可思議。這些樹生諸妙花,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身、法性土,一切法都是常住不滅,全是化生。怎麼化生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念頭一起,眼看就有變化,真的是像《楞嚴經》上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有花、有果、有光明,在這個裡面它還能夠變化成幢幡寶蓋,這些都是菩薩們拿著這些供養具,到十方世界供養諸佛。諸位要知道,供佛是修福報,聞法是開智慧,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菩薩每天幹的什麼事情?真的是消業障,增福慧,每天供佛、聞法這是他們的功課。供佛聞法,業障全沒有了,煩惱全沒有了,不斷自己斷,不消自然消除,福慧天天增長,所以成佛很快速。
每一個往生的人,宿世今生所積累的善根福德不一樣,到極樂世界統統起作用。善根福德厚的,前面讀過,極樂世界不是一地一地往上提升,他可以跳班,從一地跳到十地,有這種情形。所以他成就特別快。這就是什麼?遇緣不同。極樂世界跟他方諸佛世界不一樣,他方諸佛世界,念書好像一年級、二年級慢慢升上去。極樂世界可以跳班,可以不必一級一級,有人一下就跳到頂上去。什麼道理?我們懂,放下不就跳上去了嗎?只要你肯放下,馬上就跳上去,放下起心動念就成佛了。所以到極樂世界快,真明白了、真肯放下,那個成就特別快速。
在寶蓋當中,寶蓋裡頭現相,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應該是對我們說的,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教化眾生,是三千大千世界。換句話說,我們回頭看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大千世界裡頭教化眾生,你全都看到了。三千世界多大?首先我們要知道,單位世界,這一個單位,一個小單位。黃念老告訴我,很多人把佛講的單位世界認為是太陽系,這個觀念錯誤了。實際上單位世界是銀河系,因為日月繞須彌山,須彌山在哪裡?銀河系的中心。現在科學家發現是黑洞,星系跟黑洞都是天體名稱,太陽是繞這個來旋轉的。一個銀河系是個單位世界,這個世界範圍就大了,一千個銀河系這稱為一個小千世界;以小千世界為單位,集一千個小千世界,這叫一個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為單位,集合一千個中千世界,叫一個大千世界,這是一尊佛的教區。實際上是一個大千世界,因為它一千個單位,一千小千、一千中千到一個大千,稱為三千;不是三千個大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它裡頭有小千、有中千、有大千,這個意思。
多少個銀河系?十億,釋迦牟尼佛教區十億個銀河系。我們要往生到極樂世界,統統可以看見,佛在這裡教化眾生,分身、化身無量身相,不是一個身相。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沒有一定的形相,實相無相,他沒有形相,他能現一切形相。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所說的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都是釋迦牟尼佛。你歡喜佛身他就現佛身度你,你喜歡菩薩身他就是菩薩身來度你,你喜歡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度你。他自己本身沒有身、沒有相,能夠隨眾生的喜好現相,你才喜歡。給你說什麼法?完全依照你自己過去、現在所修學的法來幫助你。為什麼?你很久就學習過了,你很容易。所以叫契機契理。佛教化眾生的現象,你在極樂世界就都看到了。除這個之外,還能看見十方佛國亦於中現,他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你看他們是怎樣教化眾生,你都看到了,你都學到了。
極樂世界學習快,成就也快,學了之後馬上就管用。為什麼?到達極樂世界,就得到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你的智慧、神通、道力突然提升了,跟法身菩薩平等。那些法身菩薩能夠到十法界去教化眾生,你也能。淨土往生的人,我們有理由相信,到極樂世界去,對我們地球,從地球上去的、從娑婆世界去的,對於關懷娑婆世界的習氣一定很深。所以肯定是頭一個就想看本師釋迦牟尼佛,你就看到三千大千世界的佛事,佛事是教化眾生的事,都叫佛事。所以,佛事是教育,不是現在的這些經懺佛事,不是這個,這在經典裡面我們都沒看到。我們所看到的,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三十歲開悟的,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參學,學了十二年,三十歲,把參學放下,在菩提樹下入定,開悟了。這都是表演給我們看的,十九歲離開家庭是放下煩惱障,三十歲放棄求學是放下所知障。二障放下了,入定才會開悟,二障沒放下,入定也開不了悟。都是表演給我們看的,我們要會看,你會看你就會學了。沒有一樣不是放下,不放下不能成就,要成就決定要放下。然後才會想到十方世界、十方諸佛,就愈看愈遠、愈看愈廣,統統能看見。
「《觀經》此觀」,這一觀,「正此願之成就」,《觀無量壽經》這段經文所說的就是樹現佛剎願的成就,真的兌現了。「極樂國中,寶樹無量」,不只是阿彌陀佛講堂前面的菩提樹,道場樹,不止。所有的寶樹統統都能現這個境界,所以「一一樹光化現寶蓋無量,一一寶蓋,中現十方佛國,明淨清晰,如同明鏡」。就像鏡子照見一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實在就像我們今天看電視一樣,地球上每個地方的近況,我們都能在鏡頭上看到,但是鏡頭有侷限,只能照這個地方,它不能全部照到。極樂世界寶樹沒有侷限的,你全部都能看到,任何一個小角落都不會漏掉,統統看到,這不可思議。「見他方佛國,明了清澈,如對明鏡,自觀本面」。就好像我們對鏡子照自己面孔一樣,那麼樣的清晰,你能夠看到十方諸佛剎土。
「可見極樂國土,含攝一切佛剎,相入相即,不可思議」。這個四句話非常重要。這是不思議的境界,《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法界決定是含攝一切法界,一切法界不離一法界,這是《華嚴》十玄,《華嚴》十玄在哪裡?極樂世界全具了。念老這個註解,在玄義,他不叫玄義他叫概要,裡面就把本經的十玄說明白了。真正明瞭之後,十玄在哪裡?十玄就在我們現前,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知道了就入華嚴境界,知道了就入極樂境界。華嚴、極樂在哪裡?就在當下,就在當處,就在現前,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為什麼見不到?我們迷失了自性。極樂世界同居土的菩薩,我們去往生大多數都是同居土,同居土沒開悟,同居土能夠像開悟的人一樣的智慧、德能,這是阿彌陀佛加持的。阿彌陀佛加持真管用,不是不管用,真起作用。不但讓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發現你所看到的跟你有緣的人,宿世今生你的家親眷屬你看到了,不管他現在在哪一道,不管他現在在哪一個佛國土,你都看到了。佛門常講,佛度有緣人,這些人都是有緣人,你肯定去找他們,把淨土法門介紹給他。為什麼?只有這一門快速成就。
所以我們要愛護家親眷屬,希望他們離苦得樂,有沒有辦法?有辦法,只有這一個方法,我們自己到極樂世界,就能夠把所有家親眷屬統統引導到極樂世界。不只是這一世,生生世世我們統統都見到。我們起這種念頭、發這樣的心,阿彌陀佛歡喜,阿彌陀佛的本願,是希望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六道眾生,統統都到極樂世界去修行、去證果,這是彌陀的本願。我們不發這個心,沒有這個願,阿彌陀佛也歡迎我們去,去到之後慢慢來,讓你親自看到這些境界,自然發心。為什麼?看到別人發心,你看別人把他的有緣人全都引導到極樂世界,跟我有緣的人我能袖手旁觀嗎?我能不幹嗎?沒這個道理。
所以這曉得就是極樂國土含攝一切佛剎,這一切佛剎,這個地方給我們說的,都在寶樹間見。寶樹就像一個極樂世界的媒體一樣,像我們這個世間電視。但是你在寶樹上見到是立體的,我們今天的電視是平面的。我們在電視上見到,他看不到我,我看到他,我們不能彼此對話;極樂世界可以彼此對話,沒有一絲毫障礙。我們今天的科技跟極樂世界相比差太遠了,極樂世界的科技真正是,我們不是講登峰造極,是究竟圓滿。沒有任何機械的設備,你想看,樹木花草之間全能看見。相入相即,一切佛剎都入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裡面也入一切佛剎。說明什麼?說明整個宇宙是一體,從來沒有分離過,這是不可思議的,這是諸佛如來他們的境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