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 (第一OO集) 198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100
第七十三面,倒數第一行: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云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我今不知斯義所屬。】
這是最後一大科,七大。前面的四科,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就是七大中的別相,說明一一法,性是真實的,顯示法法當體是真、是常,說明這個意思。今天起這段經文,七大就是四科的總相,在此地要說明,一一法不但是真、是常,而且是一一周遍法界,顯示出法法圓滿周遍的境界。我們從「四科七大」的文字整個合起來看,才了解《華嚴經》裡面所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知道整個法界就是自己的清淨法身。消息我們是知道了,從經裡面我們得到這個消息,往後要緊的事情就是如何來證得。假如我們不能證得,這個境界依然是諸佛與那些大菩薩們的;如果我們能夠證得,這個境界是屬於自己的。這是我們讀大乘經典,一定要發大心、修大行、證大果。
經文前面這個兩句,阿難對佛所說的,『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緣』,這兩句是舉佛法所建立宗旨的名稱。所以有一些人常講,佛離了因緣就無佛法可談,佛法是什麼?因緣所生法,諸位也常常聽到這個論調。在此地你看看,佛把因緣、自然全都給否定掉,這是什麼回事情?諸位要曉得,佛本來無法可說,不僅無有定法可說,是無法可說。佛之所以說法,那是因為眾生有執著、有邪見,佛以這個方法破除眾生邪見偏執而已,除此之外有什麼佛法?我們要了解一個事實,世尊出現的當時,在印度是宗教最發達的一個時代,宗教裡面著名的,經典上記載有九十六種之多,真正可以稱得上是宗教之國。在這些宗教裡面,尤其是大宗教,勢力大的有六個,六師外道,勢力很大、影響力很大,他們主張一切萬法是自然生,他們認為是自然而有的,這是個錯誤的見解。
實際上講印度這些外道,比起我們今天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都要高明。我們看世間這許多宗教,他們修行的理論與方法,我們很客觀的來看,只可以到忉利天。忉利天以上的,好像在他們經典裡面,理論與修行的方法我們都找不到,所以我們看它的經典,道理、辦法可以到達忉利天。可是印度這些六師外道,他們有很深的禪定,可以能夠修到四禪天、四空天,甚至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實在是了不起。於是這些外道們就把四空天、四禪天的境界認為是永恆的境界,叫它做涅槃。涅槃兩個字並不是佛門裡頭本來有的,印度所有的外道最高的境界就叫涅槃。涅槃的意思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一般所講的永生、永恆,誤會那個境界是涅槃的境界。他們證到最高的境界,在二十五有裡面所說明的,跟佛法比較,實在是佛門裡面所講的無明,他們認為自己這是神我,我們曉得這是末那執第八見分的一分認為自內我,是這麼個境界。
世尊為了破除他們錯誤的執著,才說一切法是因緣所生。說因緣所生就是破自然的執著,佛門裡面講因緣生法之來由是這麼來的,這是大家要曉得。這是從哪裡來的要知道,佛為什麼要這麼說法,我們要曉得。其實這一切萬法是不是因緣生的?如果真的是因緣生的,佛在此地何必要否定?如果不是因緣生的,好,佛用方便法來對治眾生毛病,契機了,契機又不契理,這不是佛說。諸位要曉得,一切法如果說自然而有的,這是錯誤,這是講不通。因緣所生是實在的,實在的佛又為什麼要否認?否認我們的執著,你要是執著一切法是因緣生的,錯了,那又不對。佛法,諸位總需要記住,歐陽大師說得很清楚,破我們執著而已。一切不執著,真常周遍的法界就在面前;換句話說,一真法界顯現在我們眼前,只要我們去掉分別執著。所以這是阿難在此地聽了上面四番的開示,就是四科的開示,提出這個問題。
在每一法裡面佛都說出非因緣、非自然,自然就是和合的意思,此地是提出和合與不和合,和合是因緣,不和合是自然。既然是非因緣、非自然,是不是與從前所講的前後矛盾?這免不了叫這些小乘人發生懷疑,所以在此地提出這個問題。這問的是有道理、問的是沒錯,佛在初期說法確實是以和合因緣為宗旨,為了破除外道自然的執著。下面就是阿難提出的問題,『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怎麼看,是這個道理。「一切世間」,包括自己的根身器界,就是有情世間與器世間統統包括在裡頭。有情世間有生老病死,無情世間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這就是種種變化。而這些變化我們仔細去觀察,不外乎四大和合,四大是指元素地水火風,這些元素在變化。而且佛在早期講經又常常說到,這個世間種種諸變化相都是因四大和合而生的,這種意思、這種論調可以說在《阿含經》的時代是常講,就是在方等裡面也說得很多,所以弟子們都聽得耳熟了。
在此地我又要補充兩句,佛說法的目的是要叫我們開悟,絕不是叫我們執著名相、理解名相,不是,那錯了,那就變成一種死讀書、讀死書的辦法,他是教我們開悟。阿難在楞嚴會上示現的是沒有悟,記得很多,佛以前所講的話他都記得,所以前後矛盾的話他馬上就提出來,這也是代表我們大多數鈍根學佛者。阿難對我們來講是我們的大恩人,如果沒有他當時提出這些疑難來,我們今天碰到了,又怎麼解決?所以這是大權示現。在現前這疑問來了,『云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過去佛常常講,現在為什麼都否定?都把從前所說的那些話排除、擯棄不要了,從前所講的,現在都把它推翻了,這怎麼行?佛所說的話,前面說的,後頭能夠推翻,那佛說的話靠不住,我們對於佛所說的話還敢相信嗎?阿難雖然有這個意思,當然不是真的。為什麼?佛說的法決定前後不顛倒,也決定沒有矛盾之處,不可能的。
但是我們聽起來覺得是這個情形,那是我們的理解不夠,我們沒有悟到這個境界,可以提出自己的問題來。說到這個地方,我們要想想前面佛所講的話,阿難聽到前面四科,一一法佛都說皆是妙明覺性。妙明覺性是寂滅法、是第一義,當然在這裡面不會有因緣,也不會有自然,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因緣是一物,自然也是一物,「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妙明覺性是這樣的,這可以講得通。可是我們講到眼前這個事相,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我們看了這是生滅有為法,生滅有為法不是第一義,是第二義,第二義那當然是屬於因緣生法。講到真如本性非因緣、非自然,我們能相信,不會懷疑;說這四科不是因緣生法,我們確實懷疑。為什麼世尊否定因緣生法,說它也是非因緣、非自然,與第一義的真如本性是一樣的,這就不懂,問題在此地。後頭就把自己疑問說出來,『我今不知斯義所屬』,就是說前面非因緣、非自然雙非的旨趣之所歸,叫我們初學、程度淺的人聽起來不曉得義趣所屬,這才再請求世尊。
【惟垂哀愍。開示眾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這幾句是求佛開示,因為我們自己意思聽了不明瞭,這種發問是有疑,聽了之後有疑提出問題,這是做學生的本分問,應當要提出來,求佛再給我們詳細開示中道。中道就是不執著二邊的意思,這才叫了義。非因緣、非自然是中道,因緣是一邊,自然是一邊,二邊都離開就是中道義。為什麼一一事相我們看起來是有為生滅的都是中道了義?當然這的確是很深的義理,這是諸佛與大菩薩們所親證的境界。我們要研究這一段,必須要回想到佛在以前,就是前面所說的,前面是就事顯理,因為四科所說的是事,從事裡面去顯理,理是什麼?非因緣、非自然。《金剛經》上佛也說得好,「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在此地你能夠在四科七大裡頭見到非因緣、非自然,就是見到諸相非相,你就見如來了,見如來就是見性,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大乘實相,是說如來藏性隨緣不變的『中道了義無戲論法』。在這裡我們要曉得,佛在小乘阿含時期所講萬法因緣生,這是屬於有門戲論法,也就是經上常說的「黃葉止啼」,接引初機。初機給他說圓頓了義中道,他不能接受,所以要用方便法來破除他的執著,漸漸的誘導他趨向了義中道。
阿難在此地所現的現象,他是不悟,反而執著,執著什麼?把佛所說的因緣生法,執著這是了義,這是顛倒,錯誤了。佛在楞嚴會上,尤其在這段經文裡頭剖相出性,相就是事,就是從事相裡面分析顯示出義理來,從事裡頭去悟這道理。然後你在這裡頭會發現,就是覺悟到,性實在是太妙了,它絕不滯於有為,所以佛說非因緣;它也不是無為,我們從性上講不是有為、也不是無為。可是這裡有個難懂的事情在哪裡?我們不管哪一法,隨便捻一法,這是諸位要曉得,學佛的人一定要懂得,我們的觀察最低限度要看三面,這三面是什麼?體、相、用,要看這個三面。體就是妙真如性,相用是生滅法,體是不生滅法,我們舉出一個扇,扇是相,搧風涼是作用,它的體是妙真如性。你要是從這個地方能夠體會到,前面四科的意思你心裡就明白了,佛給我們講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意思在哪裡?意思在相裡頭顯示這個體性。如果從相用上來講,當然百法裡講的那是有為法,有生、有滅、有造作。可是這些事相的體性不但不是有為法,它也不墮無為法,所以佛才說明一一法最後的結論是非因緣、非自然,諸位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
換句話說,一一法從體性上去看,沒有生滅,不生不滅究竟涅槃。所以佛在《華嚴》、《圓覺》裡頭才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是佛說法的善巧,正是所謂「離即離非,是即非即」的中道了義。佛在經上說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我們怎麼會不覺悟?這個不覺悟,實在講是因為我們自己業障太重,障礙了我們的悟門。所以我也常常勸勉同學們讀經,你看《五種遺規》,童蒙教學裡頭就說得很清楚,所謂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個其義自見在佛門裡面來講,就是大徹大悟、大開圓解,這是要功夫深,這個功夫用的什麼?用在定上。昨天還有兩個同修來找我,問我這個事情。他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好像其餘的法門都修定,淨土法門不修定,好像不如其他的法門。這搞錯了,為什麼?他觀念裡頭的定,一定盤腿面壁坐在那裡不動,眼觀鼻、鼻觀心,那叫做定。好像我們修淨土,念阿彌陀佛的,沒有一天是去坐幾個鐘點。我昨天告訴他,我們讀《楞嚴》曉得,念佛法門所修的是楞嚴大定。
可是你是不是真修,那就不一定了。你要是真正的修,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楞嚴大定,一心不亂就是楞嚴大定,這個定沒有出入的,所以叫大定。平常那個修禪的人,實際上盤腿面壁有定,出了定,定就失掉,定有出有入,入的時候有定的境界,出定的時候境界就失掉,這個定是有入有出,這是小定;大定沒有出入,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這叫大定。念佛人二六時中心裡面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謂放下萬緣、提起正念,心裡只有一念,沒有其餘的妄念,這就是定,這不是定是什麼?這個定裡面有止有觀、有靜有慮。從靜、從止上來說,放下萬緣沒有雜念;從觀、從慮上來說,你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了了分明。有止有觀,這不是禪定是什麼!不拘形式,一切事情都可以照做、可以照辦,這個定才有用處。盤腿面壁定在那裡,什麼事都不能辦,必須要出了定才辦事,入了定不能辦。淨土法門,入了定什麼事都可以辦,為什麼?不要出定,沒有出入,這是大定。
大勢至菩薩所修的,有幾個人曉得?又有幾個人知道自己念佛是在修楞嚴大定?修楞嚴大定就是修一心不亂。大家念佛,多數求將來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往生,他不知道修大定,不知道修一心不亂。哪裡曉得你臨命終時,如果功夫不能成就,心還是亂的,還是不定的,還是去不了。能夠往生是要靠臨命終那個時候,「一心不亂,心不顛倒」,要記住這八個字,有這個條件決定往生。所以在一切法門裡面,念佛這個法門殊勝,道理就在此地。可見得我們今天講功夫談不上,沒有功夫,為什麼說沒有功夫?就是你心裡沒定。功夫叫定,不為外境所轉這叫功夫,一切大乘了義經典都是發明這個道理,也都是給我們講求修學的方法。可見得前面這四科,佛所說的句句都是真理,在事相上為我們指出中道了義。而阿難尊者聽了以後沒聽懂,反而認為佛的一切排擯,懷疑是偏空戲論,好像墮落在頑空裡面一樣。阿難雖然是聽得多、記得多,這個記的病就在此地,阿難表演給我們看。
我們中國聖人也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那是害人的。所以學問不貴記誦,而貴開悟,不貴記誦。叫你讀書讀幾千遍、讀幾萬遍,那個目的是把你的心定下來,定下來之後會開悟。如果你把目標轉移,我樣樣都記得,好,真的都記得了,不開悟,悟門堵死了。一個方法運用之妙各不相同,譬如你背書,你的目的是在記,把裡頭東西所有都記住,這是一個目的。阿難用的是這個心,所以他樣樣都記得,但就是不開悟。可是佛教給我們這個方法,叫你背誦經書是叫你開悟的,不是叫你記誦經文。同樣是念書,有兩種不同的目的。但是這兩種當中,記容易,背的時候記東西容易,開悟難。開悟是什麼?開悟是要念到把妄想都念盡,妄想都念沒有了,就會開悟。你這個記誦,還是打妄想,與你第六意識完全相應。所以為什麼要念幾千遍、幾萬遍,才能把你第六意識的妄心伏住,叫它不起現行,才能開悟,妙觀察智才能現前、平等智才能現前。換句話說,阿難沒有明瞭,佛所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的意思,他是完全著相,聽經著言說相,讀誦著文字相,麻煩事情!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教給我們,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這樣受持如來的教法你才能開悟。不但一切妄想我們要遠離,連佛的言說、名字都不執著。要不要?要。我們在《起信論》裡跟諸位說得很清楚,要,我們要名字、要言說,我們天天要講經、天天要讀誦,要而不執著。我昨天因為有幾個同修來談到《華嚴經》的問題,我就仔細算了一下,剛才我還在跟楊居士講,我們講堂講的九十九卷本的《華嚴經》,我們現在差不多已經講了一半多。由過去經驗來看,這一部經講下來大概需要二千五百個小時。二千五百個小時我們仔細算一算,一年可以講得完,而且還有休息的日子。一個星期我們如果講六天,星期天放假,休息一天,一個星期講六天,一年圓滿。一天講八個鐘點,一個星期六天,六八四十八個小時,一年大概是五十四個星期到五十五個星期,二千五百個小時足夠。往年清涼大師在世的時候,一年講一部,他老人家講了五十遍,五十遍一年一遍就要五十年。五十年天天受大經的薰習,在言說、文字裡面要是會用功的,依文字般若(言說就是文字,文字就是言說),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他怎麼不成就?當然可以成就。
阿難就是執著言說、文字,這裡頭沒有觀照的功夫,所以把機緣當面錯過,現在又提出要求,求佛再給他開示中道了義。阿難當面錯過了,再看看我們怎麼樣?我們也跟阿難一樣,當面錯過。阿難的啟請代我們啟請,可是我們得要研究,當面錯過的根源在哪裡?這就好像治病一樣,病根在什麼地方?古人講這個根源大概有三種,第一就是前面所講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從這個地方起了懷疑。這個意思是說,既然是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根塵識這些法一切皆空。這裡頭沒悟過來,不曉得如來所指示我們的是即事之理,不是廢事來給你講理,不是的,就在事上指出理性。前面跟諸位提過,我們看東西一一法裡頭要觀察三面,體、相、用。佛是在一一相用裡面顯示出真如不變的性體,性體就是理,相用就是事,所以不是廢事來跟你講理,是即事裡面跟你講理,理事是離不開的。如果廢事來講理,這是惡取空,這是很可怕的,佛經裡面常講,「寧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執空如芥子」,那真正是要背很大的因果,要多注意,不要墮惡取空。這是第一個。
第二,可以把這個懷疑、這個原因更往前面去推想,在「十番顯見」裡面已經就埋伏懷疑的因素。這個意思是說,「十番顯見」是從見性上來講,見性既然不是覺聞知見,能見、所見豈不就等於像天生的瞎眼睛一樣?前面雖然沒提出來,這個疑問總是懷在心裡,到這個地方才把它整個提示出來。這是不曉得如來所示就在這個帶著病的眼睛,而不是病眼之外再去找個眼睛,我們要體會這個意思。我這樣的講法,恐怕大家還不甚明瞭,「十番顯見」的見是帶妄之真,不是純真。純真怎麼樣?純真就不需要帶眼根。給你講見性,是帶著眼根見性而顯出妙真如性,妙真如性是帶了眼見。正如同我們眼睛害了病,我們看到燈上有圓影、空中有幻花,我們看到這個境界。境界是什麼?是我們的見,眼睛帶著病看,而不是把我們的眼根去掉之後再給你講見性,能不能去掉?不能去掉,為什麼?真與妄不二。
昨天還有幾個道友來跟我談,他們也很客觀的來討論,講基督教、天主教他們講的天堂,又講到道家的陰陽二氣,陰淘汰盡是純陽,道家講純陽,純陽是不是我們佛法裡講的真如法性?他提出這個問題來。名詞不一樣,境界好像是一樣的,我跟他講不一樣。他把純陽就代表性,把陰他就想到是那個無明,佛教不是講無明嗎?無明是陰相,本性是明相,本性裡頭有了無明,就像陽裡起了陰,這講法好像是有道理,實際上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諸位要曉得,剛才講我們帶著病眼看外面東西,病眼跟好眼是一個眼,不是兩個眼,所以真如本性跟無明是一不是二,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真妄不二,這才是真正覺悟。道教裡頭所講的陰陽是二,二就是不覺。佛法裡面講的是不二法門,諸位要是能夠把握這個原則,外面他講什麼東西,他一講你立刻就辯倒他,就曉得錯出在哪裡。
你要是不曉得這個原則,聽到他說的是滿有道理;你真正明瞭了,才曉得他的病在哪裡。佛法是不二法,它是二法,它這個陰與陽是二法不是一。佛法裡面本覺跟無明是一不是二,悟的時候叫本覺,迷的時候叫無明,所以它是一不是二。迷悟是一個法不是二法,都是一個心,一心,迷了心就叫無明,悟了心就叫本性,所以它是一樁事情上起的迷悟,不是有兩樁事情,這我們要搞清楚。這就是講到前面「十番顯見」,佛是舉目眚,眼睛有病見外面的境界相,像我們凡夫所見的。病眼跟好眼,記住是一個眼不是兩個眼,阿難所疑惑的,病眼不是好眼、好眼不是病眼,他把病眼跟好眼看作是兩個眼,這就有疑問。所以我們要曉得佛說法的義趣所在。
第三個原因那是更遠,從我們這部經一開端,講的「七處徵心」,交光大師在科判裡面把它改了,改作「七番破處」。實際上我們仔細看,古人說「七處徵心」,這個意思也能講得通,不是講不通。他說「七番破處」,意思也很好,並沒有矛盾之處,因為處是什麼?心之所在處。所以你講找心,或者找心在哪裡,我看都可以講得通,所以我們不必太計較、太執著,曉得這個意思就行。不管是真心、是妄心,找不到它的處所。但是這個疑還不是在這個地方,在「七番破處」的時候,疑問在哪裡?疑問就是圓影,就是我們講第六意識、妄心。圓影既然不是真心,而因緣、自然,到現在佛都把它排擯,這樣就好像這個妄沒有一個依靠了;妄沒有依靠,佛說有個真,真有什麼憑據?你說這個妄心是假的,我們天天用妄心,這個妄心從哪裡來的?我們原來是以為妄心是因緣所生的,妄心還有個來處、還有個所依。現在因緣也沒有、自然也沒有,妄心等於說沒有了;妄心沒有了,真心你說有,真心在哪裡?我們見不到真心。反而變成什麼?兩頭落空了。有這個疑問,兩頭落空。
說實在話,我們學佛是不用心,你要是用心的話,必然像阿難這樣,一聽佛說,心裡都慌了,這一下不得了,兩頭落空,妄沒有依據,真又沒有憑據,怎麼辦?大問題來了!真用功,你到這時候一定有這個情形,這是什麼原因?佛所指示的實際上就是叫我們「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唯其離一切相,所以即一切法。心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有一法不是。為什麼?「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哪一法不是心?我們舉個例子說,應觀一切書,我們圖書館書很多,你周邊看看一切書,你觀一切書,什麼造的?紙造的。哪一本書不是紙造的?我們把紙比作心,把書比作一切法,心在哪裡?一切法就是心,你到哪裡去找心?你離了法能找到心嗎?連虛空也是心變現之物,沒有一個例外。像這樣你才能真正體會到佛的意思,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在此地也許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世尊在「十番顯見」開示的地方,已經將因緣、自然、和合這些意思,可以說都為我們破除了。前面都講過,阿難也聽得很清楚,也聽得很明白,為什麼在這個地方又懷疑?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前面是就見性而論的,所以阿難他的注意力,只是在體會性體非因緣、非自然,好像聽了之後懂了,實際上並沒有完全懂,他的疑問還在。現在佛在四科裡面所講的是事,由此可知,佛講非因緣、非自然,從體性上講阿難不懷疑,這就是和我們情形一樣,從體性講我們真是不懷疑。你講六根的根性非自然、非因緣,我們當然不會有問題。可是你要講六根、六塵、六識也是非因緣、非自然,阿難懷疑,我們也懷疑,所以問題是從這個地方提出來的。再具體的說,聽了前面四科非因緣、非自然,在這個地方再起疑問,是對於萬法的生起上起了懷疑。前面佛的解釋是在性體上講,他的疑是斷掉了、不疑了,非因緣、非自然、非和合、非不和合,這個問題解決了。可是就一切萬法的生滅上,如果也是講非因緣、非自然、非和合、非不和合,這個問題真的是大了。
我們如果從總相、別相上來說,前面的疑是總相之疑,現在這個疑是別相之疑。這些問題如果不把它搞清楚,我們的疑根不能拔除;疑根要是不能拔除,對於我們開悟,對我們修行、證果,都會造成嚴重的障礙。我們如果想早一天開悟,在修證上一帆風順,這些疑一定要斷除。可是斷疑生信,真的不是一樁容易事情。修行證果,再給諸位說,真是容易。要是不容易,善財怎麼能一生成佛?龍女怎麼能八歲成佛?修證容易,破疑障難。所以我常跟同修們說,這個法門是知難行易,不是知易行難,是知難行易。你看禪宗裡面,往往用幾十年的時間逼著叫你開悟,悟了以後去修證,好像沒多久他就成功了。有很多人修得很苦,很長時間的修行連消息都沒有,原因在哪裡?沒開悟,疑,不懂;換句話說,處處都是疑、都是障。所以古德才講,那個修行叫盲修瞎練,他當然不能成功。
從前寺院叢林裡面,每天八個鐘點講經、八個鐘點修行,他功夫不間斷,所以他能成就。而且利根的人,你們去看《高僧傳》、《禪宗語錄》,三年到五年開悟證果的人多得很,三、五年當中成就了;二十年、三十年開悟的人也很多,根性比較鈍,薰修的時間長。從前叢林裡三、五年能夠開悟,要是在我們現前環境來修行,一生都不能開悟。就像我們講堂裡頭長期講經,你每天都來聽經都開不了悟,一生都不能開悟。什麼原因?一天二十四小時,你在此地聽一個半鐘點經,還有二十二個半小時在打妄想,這怎麼行?太不成比例了。人家從前的二十四小時,他有十六小時心在道上,不打妄想,剩下來的時間,大概妄想也沒有什麼了。為什麼?精疲力竭,趕緊要去睡覺去了,他不打妄想了。想打妄想,沒有時間給你打妄想,這個厲害,這個三年絕不是我們現在三十年能跟它相比,三十年比不了從前三年。
我們將來終極的目標,圖書館在此地是個臨時的,在此地是奠基礎,培福、修福,總希望將來能夠我們有個小道場,不要大,這個我非常的有信心。能夠有個小道場,有幾個志同道合在一起,每天八個鐘點講經、八個鐘點修行,這一生當中自己穩穩當當成就,凡是志同道合的人大家在一起,各個都有成就。遠公大師當年的蓮社,一百二十三人個個往生,沒有一個落空。他能做得到,後人也可以做得到,沒有做不到的。只要你懂得這個道理、曉得這個方法,決定可以做的跟他一樣的圓滿。這是我給大家一個期望、一個信心,決定有成。經文底下這就是世尊的答覆,今天我們時間到了,雖然說得長一點,因為這個疑的來源,從什麼地方疑,一定要搞清楚,下面再看世尊的開示、解答就頭頭是道,不至於疑惑,也能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好,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