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7-001-0041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楞嚴經  (第四十一集)  198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7-001-0041

  請掀開經本《楞嚴經正脈科會》第三十一頁第七行:

  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這是十番顯見第五番「顯見無還」最後一段的結論。這一段經文我們講了好多次,也說得很詳細,這對於我們修學的人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在修學過程當中,最重要的事情無過於辨別真妄,佛菩薩無量無邊的的方便門,都是教我們辨別真妄的方法。凡是真實法我們應當要取法,凡是不真實的法我們就要捨棄,有捨棄還有要用的,這要看時節因緣,當用的時候我們要用它,用過之後要能放下。像這些事實的例子,我們在《大智度論》裡面是看得不少,底下一段,《大智度論》裡面講十八不共法,裡面又有許多的例子,我們必須要明瞭,同時有些地方是值得效法的,有些地方是我們目前做不到,做不到的要知道,做得到的要取法。八還辨見也是《楞嚴經》裡面很著名的一段,這就是在實際事相裡面叫我們辨別哪是真、哪是妄。懂得這個原則,我們在日用平常當中就可以運用這個法則來辨別真妄。凡是虛妄的,我們就不應當計較、不應當執著;凡是真實的,那我們一定要取法,重要性就在這個地方。

  在這段結論裡面,『則知汝心本妙明淨』,這個「心」就是指見性,統指六根根性。但是在這段經文裡面,是就見性做例子來講,所以我們把它看作單指見性就可以。「本」這個字是貫下面三個字的,本妙、本明、本淨,「妙明淨」是見性本來具足的。換句話說,妙淨明心是我們本有的,並不是修了以後才有,本來有的不必修,佛有、菩薩有,我們也有。何為本妙?從來沒有為諸塵所染,這就叫本明;本來具足,用不著修的,這是本妙的意思;一塵不染,這是本明;我們所講六塵緣影也礙不了它的事,這就叫本淨。這是見性的形相,在什麼地方?就在我們眼前。見性是本妙、本明、本淨,聞性、覺性、嘗性、知性無不如是,這就是禪家所謂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這是自己真正的主人公。而我們怎麼樣?現在是迷而不知。雖然迷而不知,我們的妙淨明心還天天在用它,並沒有說哪一天你不用它,天天還是用它;天天用它,用而不覺。佛底下有責備的話,『汝自迷悶』,由於我們自己昏迷不能夠覺悟,所以不認識賓中之主。什麼是賓?眼根是賓、是客。眼根裡面的見性是主人,這才叫做「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這都是前面世尊責備阿難尊者的話,實際上有沒有失掉?並沒有失掉。佛所講的性心失真、遺失真性,是說我們不認識真性。

  今天早晨我們在《八十華嚴》裡面讀到普賢菩薩的方便,普賢菩薩無量的方便,大原則上教我們六個字,這六個字非常的重要,一個是「妄想」,一定要離開的,一個是「妄念」,一個是「邪見」,這三種都必須離開。我們想想,這個想,心就是指的念,跟見解,只要有了都叫虛妄。我特別引唯識的道理,因為想、心、見,全是屬於有為法,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大乘佛法裡面,了義經論裡面,無不是叫我們去這三樣東西。宗門提倡離心意識參,跟《華嚴經》裡面講的這三句沒有兩樣。想是屬於意,心是屬於識,八個識都叫做心,我們可以單指心是阿賴耶,想是第六跟第七識,見解包括六識以及相應的心所。可見得《華嚴》裡面、唯識裡面,以及宗門所提出的是一樁事情,說的雖然不相同,事實是一樁事情。《楞嚴》裡面講得詳細,說明其所以然的道理,十番顯見這麼長的經文,如果我們對這個道理再不明瞭,那真是無可奈何。明白之後我們信不信?相不相信六根根性是我們的真性?六根根性是我們本來人,六根根性具足無量功德,決定真實不虛。諸位果然相信、認取,我們試問問,還有沒有生死?你找生死就找不到。再問問,有沒有煩惱?妙淨明裡面,這三個字諸位找找,哪個字裡頭有生死?哪個字裡頭有煩惱?

  可見得生死煩惱正如紅爐點雪,立見消融。這是古人的比喻,宗門的比喻,像爐子裡頭燒得紅紅的,溫度很高,你拿雪花逼到那個爐子邊上,立刻就化掉,生死煩惱就像雪花一樣,六根根性就跟紅爐一樣。從這裡可以勘驗自己,如果我們還有生死、我們還有煩惱,聽了這麼多、讀了這麼多,有的時候也點頭,雖點頭不相信。或者有那麼一點點信,半信半疑決定不敢認取,好吧,還是生死凡夫,還要幹六道輪迴。什麼時候你認識、認取,這個時候你就成佛,你當下認取你就立地成佛,你現在就成佛;你明天認取那你明天成佛,你明年認取那你明年成佛。你這一生都不認取,來輩子再認取,這一生你不能成就,來生你再成佛,成佛之道真是講絕了!換句話說,要不要成佛、要幾時成佛,這事情操之在自己,只要你肯捨妄證真,誰也障礙不了你。如果我們還是認物為己,就像經裡面比喻不肯認真月,真月是比的見性,而去認水中的月影,那就是佛在此地講的「汝自迷悶」,與哪個都沒有干涉。你要是起心動念怪別人,錯了,那真是錯到底。

  『喪本受輪』,「本」就是前面講的本妙、本明、本淨。凡夫對於本妙、本明、本淨不相信,不肯承當,而妄認緣影之心,就是第六意識,以為這是自己的真性,這大錯而特錯。不但第六意識不是、第七識不是,第八識也不是,第八識的見分,我給諸位講,是第二月,還不是真月。我們今天講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這是帶妄之真,阿賴耶的見分。阿賴耶的見分,你要直接用這個見分,直接用見性,還不能帶阿賴耶的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統統要離開,這個時候才是見性見法性,這是到了百尺竿頭,把這一分虛妄再離開那就是純真無妄。我們這個經文講到最後「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這是純真無妄。第九以前所講的都是帶妄之真,最後一番是講純真無妄,明心見性的道理、方法,十番顯見就講完了。諸位說佛法難,實在講佛法不難,說不難你又放不下,你放下就不難,不放下那是難極了。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心,《華嚴》裡面教給我們的,放下妄念、放下妄心、放下邪見。記住《金剛經》裡頭說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放下是正確的,不放下是錯誤的。

  不放下,誤認第六識為真心,這才『於生死中』長時期的攀緣妄想,漂流沉溺,永無出期。「輪」就是輪迴,六道裡面輪迴,這都是自己取得的,並不是有人主宰的。佛菩薩不能給你做主宰,上帝、閻王也不能給你做主宰,六道輪迴是你自己造成的。造成的第一個因素,就是你錯認了心,你把妄心當作真心,這是根本上的錯誤。會修行的從根本上修,不要從枝葉上,枝葉太瑣碎、太麻煩,永遠也搞不清楚。根本上修什麼?只要認定這個能夠思惟、想像的是妄心,六根根性是真心。我現在見色我用見性見,我也不要用眼識,我也不要用第六識;我聞聲我用聞性聞,用聞性聞跟觀世音菩薩一樣,「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今天我在此地也特別奉勸諸位,我們眼看這個世界上劫難一天一天迫近,諸位在報紙雜誌、廣播裡面都看到了,這些學科學的以科學分析來觀察,這個災害是一天比一天嚴重,不會減輕的。學佛的人從因果上說共業所感,因素是什麼?邪知邪見。現在是局勢、思想大混亂的時代,境隨心轉。你看今年的氣候,可以說有史以來所沒有的。我們同修們發起祈雨,星期一九點鐘舉行,我們祈雨的方法我也考慮了很久,我們還是採取印祖的教訓。我們是個念佛人,學佛的目的是在一心不亂,平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有病了,我們念佛求遠離病苦,凡是所求都以念佛這個法門。不必要「我病了,病了我求藥師如來」,阿彌陀佛就不能治你的病,還要去求藥師如來?這都是對世俗人說的,對佛法不懂,迎合世人講的;真正懂佛法,一門深入才能感應道交。大難降臨的時候,印祖教給我們,每一天除了認真念佛之外,加持一千聲的觀世音菩薩聖號,這是特別為世間人求的,不是為自己,為世間人求消災免難。所以圖書館這個道場,將來所有一切祈求法會,我們都念觀世音菩薩。所以這個祈雨法會,我們念《普門品》、念觀世音菩薩,中午我們上供,以這個功德迴向來求雨,不做另外的儀式。因為另外那些儀式大家也不熟,儀規不熟,做起來就不如法。誠心誠意才靈,那個不熟,心怎麼誠得下來?定不下來,所以做了就不靈。印祖給我們講得很有道理,他說念佛人心是定的,就用念佛這個方法,靈極了,誠則靈。

  修行的方法,真正修行是愈簡單愈好。蓮池大師當年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教念佛法門,就有人問他,你老人家教人家念佛怎麼念法?「我教人家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你老人家自己怎麼念法?「我只念阿彌陀佛,念四個字。」別人就問他,為什麼你教人六個字,自己念四個字?他就說出個道理出來,南無這兩個字不是名號,南無翻成中國意思是皈依、禮敬的意思,加上這兩個字,皈依阿彌陀佛、禮敬阿彌陀佛,這是教一般人跟阿彌陀佛結個緣。為什麼?他不一定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客氣一些。他說,「我決定求往生西方,不要加這個客套,用不著客氣。」四個字比六個字容易攝心,這是諸位必須要曉得的。

  真正講修行,方法愈簡單愈妙,才容易得到一心,千萬不要搞得太多。念佛人早晚課誦是一樣的,你看看歷代祖師,一卷《彌陀經》、七遍往生咒,再接著就是佛號,沒有其他的囉哩囉嗦東西。而我們現在怎麼樣?唯恐阿彌陀佛還不靈,力量還不夠,還要加大悲咒、十小咒,怕《彌陀經》力量還不行,還要加上《普門品》,又加上《金剛經》。我曾經遇到一位在家的同修,他一天早晨要念六、七部經,再念佛號。他跟我講,兩個小時,趕得忙得不得了,要趕著上班。天天這麼趕,那兩個鐘點早課心裡是亂七八糟,那有什麼用?他來問我,我就教給他,「你什麼都丟掉,都捨棄掉,那些佛菩薩不會怪你的,你就專門念《彌陀經》、念阿彌陀佛。」我跟他講的他半信半疑,大概我是半路出家他瞧不起我,他不能深信,跑到台中去問李老師,李老師也是這麼告訴他的。他回來說:法師,我到台中見李老師,李老師跟你講的是一樣。我說:你相信不相信?他說:我現在相信了。實際上這是不是李老師教的?不是的。也不是我說的,歷代祖師都是這麼教的。再說為什麼要念一卷《彌陀經》﹖是因為我們心散亂,一卷《阿彌陀經》是收心的。如果你心要是不散亂,二六時中四個字洪名就行了,什麼都不要加。淨宗祖師大德一天十萬聲佛號,他也沒有咒、也沒有經,為什麼?他心是定的。心不定,佛號不得力,所以這一卷《彌陀經》、七遍往生咒是收心的,這樣一念下來心定了,然後這個佛號才有力量。如果心很定、不散亂,那《彌陀經》跟往生咒也可以不必,諸位要懂這個道理。心清淨,念的佛號就管用,就能起感應道交的力量;心散亂,什麼法門都沒用處。諸位要真正想修行功夫得力,你得要記住這個法子,不要把自己攪和到那些麻煩裡面去。

  佛門裡面那些儀規,那是要適合一切大眾。從前寺院叢林並不是大家在一塊專修一個法門,不是的,它好比是個大學,各種科系都有,每個人所學的法門不一樣。這共同的功課,就是每個法門裡都要有一點、都要涉及一點,道理是在此地。對於專修的那就不必要。我們現在所流傳的課誦本,都是叢林裡面流傳下來東西,所以在今天我們專修淨土的人,有許多都不適用。所以我們這個道場,凡是超度我們只選一種,大蒙山,我們不做其他的佛事。因為這個儀規大家都很熟悉,心都能夠定得下來,一定有殊勝的效果。一切祈求的佛事,求消災、求什麼,統統念觀世音菩薩,念《普門品》、念觀世音菩薩,與我們這個講堂可以說是完全相應。《楞嚴經》裡面頂重要的觀世音菩薩這一章。觀音菩薩的三經,我們現在都在講,《法華經》裡面「普門品」,我們這裡講《法華經》;《四十華嚴》裡面「觀世音菩薩章」,我們現在正講到一半,長行文快講完了,下面有很長的偈頌。所以確確實實對我們道場來講,是感應道交。我們應當求一個行解相應,這樣才能夠自利利他。

  末後一句說,『是故如來名可憐愍』,可憐愍就是認假不認真,六道輪迴實在是冤枉,本來沒有六道輪迴,自己製造個六道輪迴,作繭自縛。在這一大段文裡面,第五段經文講完了。如果把這段比喻與實際如來法說,給它對照對照,前面所講的大講堂就是比喻妙明心如如不動,講堂是不動的。八種相,明相是比喻智慧,諸位要記住,八種相都是有還的,都不是真實的。智慧的相能不能著?不能著,佛在《大般若經》裡面講得非常徹底,「般若無知」。僧肇大師就這個理論他寫了一篇文章,就是《肇論》裡面有一篇專門來討論這問題,「般若無知論」。作用是無所不知,理體是決定無知,為什麼?它有還。暗相比喻無明。通相比作六根,六根通達、八面玲瓏;塞的相,比喻我們常講心胸茅塞、障礙。分別比喻善惡、邪正、是非等等,拿現在來講是相對的;頑虛比喻無記。鬱「土+孛」比喻昏迷,澄霽比喻覺悟。

  這正顯示種種幻化都是如來本妙明淨心中之物,也能顯示出真性大用無方,明來見明、暗來見暗、通來見通、塞來見塞,這是顯示出大用無方,見明、見暗、見通、見塞,能見的都是見性。所以先借見性來顯示不還,然後再顯示出妙明元心的本淨,這就是到最後佛所講的四句話,「見見之時」,真見,見到妄見之時,這個妄見是什麼?就是第二月。真見是講真性,第二月是帶妄之真,不是純真,見到那一分帶妄的。「見非是見」,真見不是妄見。「見猶離見」,真見還要離妄見,妄見是什麼?就是阿賴耶的見分。「見不能及」,那個見是什麼?就是我們現在眼見之見、眼識之見,五俱起意識之見,那怎麼能相比?我們再說到現前末法時期,凡夫情識俱在,動不動就以為自己見了道,以為自己了不起,眼睛長在頭頂上,瞧不起別人。如果他讀《楞嚴經》讀了這一段,他真正明瞭了,是不是應該生慚愧心?如果他沒有慚愧心,我們可以斷然肯定的說他對於經義沒有看懂。真正看懂,這要流眼淚,確實是如來所說的可憐愍。請看底下一段經文,第六番「顯見不雜」: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阿難尊者提出這個問題,你看看,緊接著前面佛所講的好像都懂,可是疑情未斷;換句話說,對如來所說的道理並沒有徹底的了解,如果是徹底了解不會再有問題。懂是懂了,不敢接受,不敢承當,雖然明瞭見性的功能不與諸相俱還,不像那八種相各有所還,可是好像這見性常常與外面境界混雜在一起。譬如眼見,我們見到山,諸位想想,見性跟山是不是合一?我們見到水,見性是不是跟水又合一?如果見性沒有跟它合,如何能見?果然跟它合而為一的話,那究竟哪是山、哪是水、哪是見性?這些疑惑確實相當微細,粗心的人還提不出來。可是諸位要曉得,有這一層疑惑就障礙見性,不敢認見性為自己,這是阿難疑慮之處。所以底下說,『云何得知是我真性』,既然這樣混雜難分,怎麼曉得這是我的真性?在這一章經文裡面,世尊就要給阿難指示出來,叫阿難辨別哪是見性、哪些是物相?阿難之問問得好,實在講是代我們解除微細的疑障,一定要把見性分辨得清清楚楚,就像我們眼前之物相一樣,顯然而不迷惑。

  阿難這個疑惑也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實在講妙淨明心,我們聽到這個地方,也悟了一個大概。阿難尊者比我們聰明得多,同時又是一個博聞強記之人,還是一個已經斷八十八品見惑的須陀洹,我們要望他遠不如,這比不上人家。我們念到此地,都已經悟到個大概,難道阿難尊者還迷惑嗎?尊者這一問是利樂有情問。疑在什麼地方?前一科明明說這是第二月,這就是疑問。第一月在哪裡?「云何得知是我真性」,真性是第一月,不要第二月。但是第一月講不出來,能夠言說、能夠思惟想像的到了頂頭,這是第二月。這是我們介紹唯識的時候給諸位說的,性是離言說相、離心緣相,沒有法子講,不得已而求其次,講一變為阿賴耶,這講唯識。識可以思議,可以言說;性不可以思議,不可以言說。但是識講到究竟處,轉識就是真如本性,阿賴耶就是真如本性帶一層迷惑,帶一層無明,我們叫它做阿賴耶;它要是去盡無明,那就是真如本性。阿賴耶我們一般叫它真妄和合,去了妄它不就是純真了嗎?帶了妄的時候我們叫它做第二月,去了妄就是真月。這個疑是從這裡來的,尊者既然提出問題,佛當然給他解答。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得無障礙。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

  我們一小段、一小段來介紹。阿難尊者還是示現在初果有學的地位,所以說『未得無漏』,得無漏是四果阿羅漢,他距離阿羅漢還相當的遙遠。初果已經有天眼通,證得初果這個六通裡頭有兩種,有天眼通、有天耳通,初果就有,雖有,能力不大。能力不大,所以說天眼還見不到太遠,必須要藉如來的神力加持,他才能見到初禪。在一般正常的人,什麼人才能夠見到初禪?一般小乘經裡面講四果羅漢,他的天眼能夠見到初禪天,初果有天眼見不到,沒有這個能力。初禪天,諸位要曉得,一個單位世界的頂是初禪天,小千世界的頂是二禪天。這個能力在我們看當然是了不起,我們人間哪有這個能力?在小千世界,要以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就算是一個太陽系吧,我們今天誰有能力把太陽系裡面這些星球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阿羅漢就有這個能力。但是這阿羅漢裡有個特別的,就是阿[少/兔]樓馱,此地是阿那律,這個人的天眼那是加工特別修成的半頭天眼,他是天眼第一,哪一個阿羅漢也比不上他,他特別修的。

  『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阿那律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無貧,貧是貧窮,無貧就是不貧窮,這個名號是從果報上建立的。佛在經上說,這位尊者他在過去世中因為修布施、修供養,這也算是他的因緣殊勝,他供養一尊辟支佛,果報得九十一劫不受貧窮之果,所以此地才有這樣一個稱號,生生世世他的福報享不盡。所以諸位要曉得,福報是自己修得的,不是憑空掉下來的。我們自己要不肯修福,哪裡會有福享?所以一個懂得因果報應的人,念念之中無非修福。他曉得這樣修福生生世世果報不虛,這福報永遠都享不盡。財不能積,佛在經上教誡我們,「積財喪道」,積財而不肯修福,福享盡後面就不能繼續,一定要受苦報。修福,經上也常講,盡心盡力就是圓滿之福。我們再問一問,阿[少/兔]樓馱他老人家在過去生中供養辟支佛,他供養什麼?一缽飯。供養多少次?一次,就得這麼大的果報。我們要遇到,天天供養他好不好?諸位要知道,當時他自己也很貧窮,他不是個富有之家。他那一缽飯得來也不容易,自己寧願受餓,把這一缽飯供養這位出家的道人,所以是盡心供養,是圓滿的供養。並不是他家裡很富有,隨便輕慢心供養的,那也有福,沒有這麼大。我們修福一定要以恭敬心盡心盡力去做,果報決定不虛。

  他的天眼就特別,「見閻浮提」,閻浮提只是一個小世界裡面的一洲。剛才講這一位尊者天眼又特別,要按理來講,他是觀大千世界如掌中菴摩羅果,這就很好講。但是講閻浮提行不行?也行,大千世界裡頭有多少閻浮提?一個單位世界有一個,一個小千世界裡面就有一千個,一個中千世界裡頭那一千再乘一千,一個大千世界裡頭那再乘一千,十億個閻浮提。此地應當說是,「見閻浮提」是見大千世界裡頭十億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菴摩羅果是什麼?從前我們中國沒有,翻譯經的例子五不翻之一,中國沒有,只有音譯。可是現在交通發達,中國沒有的,外國很容易就進口,而這個東西在台灣本身就有,在大陸確實是沒有。是什麼東西?諸位現在常常吃的芭樂,就是菴摩羅果,這個產在熱帶,印度有,我們台灣也有,大陸上沒有。菴摩羅果放在手裡頭很近,當然看得很清楚,這是比喻尊者天眼看十億閻浮提,就像看手中菴摩羅果一樣,一目了然。這位尊者跟釋迦牟尼佛關係很親密,他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跟阿難都是堂兄弟。出了家之後,這是貴族出家的,佛講經,他常常在講堂裡面打瞌睡,因此被佛呵斥一頓。佛說他,把他比作螺螄蚌蛤一類的,「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可是尊者聽到佛責備之後,他就勇猛精進,不敢墮落,這是很了不起,值得我們效法。七天七夜沒有睡眠,這樣一來把眼睛搞瞎,失明了,這是精進過度,眼睛壞了。於是佛才教他專門修一種定,這個定的名字叫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教他修這種定。定修成,他不要用眼可以見,他半個頭都可以見,所以就成為著名的僧團裡邊半頭天眼。

  說不用眼見,頭能見,這個我們聽了很不可思議!可是諸位要記住,前年在日本就有一個女孩子,新聞上登著她有三隻眼,第三隻眼是什麼?是鼻子。這個小孩,我在香港講經的時候報紙上登著她有照片,這段新聞我剪下來,不曉得貼在哪一本書裡頭,我現在一時找不到。十四歲的一個女孩子,今年大概有二十歲,許多人給她做試驗,把她兩個眼睛遮住,鼻子露出來,她看得清清楚楚,外面什麼境界她說得一點都不錯。這鼻子一遮住,她就看不見,證明她除了眼可以見之外,鼻也能見。鼻能夠見,頭怎麼不能見?確實不用眼可以見,所以這個地方不是說的神話,是說的事實。而他所見的功能,這是講阿羅漢裡面天眼最大的,能夠見到大千世界。因為在我們這個世界講娑婆世界,這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是阿那律尊者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下面說:

  諸菩薩等。見百千界。】

  『菩薩』天眼比阿羅漢更高,阿那律半頭天眼也比不上菩薩。此地講的『百千界』,這個「界」是指大千世界,菩薩能見一百個大千世界、一千個大千世界,而阿[少/兔]樓馱只能夠見一個大千世界,阿那律尊者。什麼樣的菩薩見一百個大千世界?在經裡面講是圓教初地菩薩,登了地他的天眼能見一百個大千世界。二地就能見一千個大千世界,你看從初地、二地,我們看只一級之差,而這一級之差,那個天眼的能力是十倍。到十地菩薩,見無量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由此可知,「百千界」是從初地講起,而三賢菩薩,是從一個大千世界到一百個大千世界,各個不相等。但是就是講十地菩薩見無量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還是有數字、還是有量的。這個無量是個數字,阿僧祇個阿僧祇就叫一個無量,所以十地菩薩所見的還是有限。這底下說:

  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

  這是講如來地,如來地見量是圓滿、是究竟的,是真正的無量,我們常言說「佛具五眼三智」。『窮盡』,這就是無有限量,世界數如微塵沒有法子計算。佛眼清淨,所見的國土無不清淨,『清淨國土』。這是從阿難本身須陀洹,一級一級的說到如來果地上的天眼,這個見量皆有差別等次不同。

  眾生洞視。不過分寸。】

  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一切眾生。『分寸』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說隔一分一寸都看不見,在這一張紙,這一張紙還不到一分厚,遮著眼睛就看不見,『不過』就是不能透過。另外還有一個意思,就是見的境,你看一個小畜生、小的動物,牠也有眼,但是牠見的也只能夠見一分、一寸遠的樣子。所以這一句可以說把一切眾生之類全都包括了,佛說了這一番話,做為下面開示的引言。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段的義趣,我們下一個星期六再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