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2-037-0056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十六集)  2011/11/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5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七十八面倒數第三行:

  一切大聖。神通已達。】

  這是第二段,「歎德標名」,這兩句是讚歎與會菩薩的大德。佛說經教學,當年在世沒有課本,也沒有講義。經本的來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弟子們將佛所說的記錄下來,留傳給後世。佛在前面列了一個規矩,就是六種成就,六種成就的目的是為了證信,讓當時、讓後世對佛所說的經不至於懷疑,能夠誠信。所以一開端是「如是我聞」。「如是」是信成就,這兩個字的意思說之不盡,《大智度論》裡頭解釋「如是」兩個字,四卷經文那麼長。這兩個字代表什麼?用現在的話說,代表真理、事實真相。佛所講經的依據,憑什麼講的?依靠什麼講的?依靠事實真相,這大家才能相信。所以經文不是天神降臨的,也不是自己的知見,不是的。佛說的是宇宙萬法的真相,用現在的話說,哲學裡面稱之為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這是佛講經的依據,我們就能相信了。

  第二個是聞成就。結集經藏的時候,複講是阿難尊者,所以這個「我」是阿難自稱,「我聞」,我親自聽佛說的。「如是」也指這部經,這部經是我親自聽佛講的,我們可以相信。在什麼時候講的?這「一時」。今天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時間跟空間都不是真實的,所以「一時」說得是最好,機感相應的時候,老師跟學生師資道合,緣成熟的時候。在佛法裡面講,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的一時,這個緣成熟了。然後在什麼地方講的?講經的處所。再就是聽眾,有哪些聽眾?這個記載就很確實了,像開會記錄一樣。序分裡面主要是講這幾樁事情,其目的無非是教我們對這部經有信心、不懷疑,我們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功德利益。如是也就是自性,用佛法的名詞來說,佛所說的一切法是自性的流露。而自性,我們眾生的自性跟佛的自性是一個自性,是一不是二。所以大乘到最後,肯定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

  佛,眾生覺悟就叫佛,不覺悟就叫眾生,實際上,佛跟眾生是一不是二。《華嚴經》上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又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話說得好!所以教學,第一堂課就把教學主要的宗旨說出來,傳授給學生。中國,古老的中國,佛教沒傳到中國來之前,老祖宗教人,跟佛的想法、看法幾乎完全相同。中國老祖宗教兒童,私塾的兒童,像現在的小學生,首先就告訴他,你看《三字經》上說「人之初,性本善」。這是真實的,不是假的,人性確實是本善。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這個善是讚美的詞,也就是人本來是聖人、本來是賢人。佛教裡面稱佛,就是我們中國人稱聖人,稱菩薩就是賢人。換句話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是菩薩,現在為什麼變成這樣?沒人教!沒人教,隨著風俗去轉,這問題就大了。所以,「茍不教,性乃遷」,我們的習性跟本性愈來愈遠。現前這個社會人心,跟本性可以說是一百八十度相背,所以災難現前。社會混亂,災難現前,我們知道原因之所在。災難能不能挽救?能,沒有不能挽救的災難,問題是,問題大家要覺悟才行。覺悟的人畢竟是少數,可是大多數人要能接受、要聽,問題才能解決。

  美國布萊登博士,這是在前年八月,是不是?在悉尼(雪梨)開會,是去年是前年?去年,去年八月在悉尼(雪梨)開會他做的報告。他要求我們全世界的人,這是個大好的轉機,我們在災難之前真能夠覺悟,從今之後斷惡修善,他叫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社會可以再回到和諧,地球上的災難可以化解。這個話是對的,在佛經上也是這麼說的,我們中國老祖宗也是這麼說的。可是現在沒有人相信,這就問題嚴重了,沒有人肯做。我們是少數人,少數人做,自己得利益,自度而後才能度他,我們也是全心全力希望幫助這個社會。最重要的,我常常講,兩種人可以救世界,也可以毀滅世界,一種是國家領導人,一種是媒體的主持人。媒體負責社會教育,影響太大了!

  中國在過去帝王時代,儒釋道的教育,儒家教育由行政單位來推動。國家有體制,就是禮部尚書,他負責任,禮部尚書就是現在的教育部長。佛教育跟道的教育是皇上他親自管的,所以佛和道的教育效果超過了儒家,就是佛跟道的教育。皇上抓!大家對皇上尊敬,聽皇上的話。所以佛教的寺廟到處都有,道教的道觀也是到處都有,皇上抓的。到清朝滅亡,民國建立,儒釋道的教育統統疏忽了,變成今天這個樣子,這我們很清楚、很明瞭。佛法再要興起,不能不教學,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一天放假。如果放假,這是大事,經典上應該有記載,沒有記載,天天講,樂此不疲。今天宗教問題出來了,它不講經,不研究了,不去學習了,光是做祈禱,我們經懺佛事是屬於祈禱。祈禱不能說沒有效果,它治標不治本。治本,要人心改變,那叫治本,祈禱能暫時產生一點效果,它不是根本辦法。所以講堂比什麼都重要。

  這一句,我們的科題上標的是「歎德標名」,這兩句是屬於歎德。『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上二句,讚諸大比丘之德」,德從哪裡看?從神通看。「一切,乃該羅事物之稱」,一切是普的意思。一切大聖,包括在會的這些大比丘、菩薩們,這是讚歎之辭。「《嘉祥疏》云:游心空理,隱顯難測,故稱聖人」。這是給聖人做了個定義,什麼叫聖人?遊心,這就是我們心中所存的。心裡有什麼?現在這個社會,人心所游的是貪瞋痴慢、自私自利、名聞利養,是這些東西。真正有學問、有德行,他不要這些東西,為什麼?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空、理是真的,這個空字很難懂,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空是有,就是經文一開端「如是」這兩個字,如是確實是空理。為什麼說空?大乘經上佛常說,萬法皆空。《大般若經》六百卷,這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說最主要的一個科目。這個大單元佛講了二十二年,一生教學四十九年,幾乎佔一半的時間,這就是佛當時教學最重要的一個科目。這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相,有是假的,空是真的。

  真假定義是什麼?佛有個標準,凡是無常,變幻無常的都是假的,永恆不變就是真的。永恆不變是什麼?法性、自性、真如,這些東西,這個永恆不變。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這是不變的,會變的都不是真的。現代科學家發現了,整個宇宙都在變化,宇宙好比是彈琴的弦,這就是弦的定律,統統都是動的。物質現象被普朗克發現了,這個人是愛因斯坦的老師,一生研究一個問題,物質到底是什麼。根據他的研究,把物質給它分裂,從分子分裂為原子,分裂為電子,分裂為粒子,現在講夸克,又講到量子,還講到中微子,中微子多大?一百億個中微子等於一個電子。電子我們眼睛看不見,是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大概就是佛經上所講的極微之微,沒有比這個更小的。我們對科學家很佩服,他看到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怎麼回事情?它不斷在變化,非常不穩定。佛經上講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也被科學家發現了。發現物質現象它的基礎是念頭、意念,換句話說,沒有意念就沒有物質現象,意念是物質現象的基礎。那換句話說,物質根本就不存在。

  物質為什麼有這麼多種?有固體、有液體、有氣體,甚至於還有光、電磁,這是波動頻率不一樣。頻率慢的就變成固體,快一點的變成液體,再快的就變成電磁波、變成光,這統統是物質現象,這麼回事情,搞清楚了。跟大乘教裡面佛講的阿賴耶是完全相同的。阿賴耶的業相,現在科學稱它作能量,它從哪裡來的?這個地方講空理,它從空理來的。空理是自性。惠能大師明心見性了,給我們做了個報告,自性是什麼樣子。他的報告很簡單,二十個字,那是他的畢業論文。第一句話說「本自清淨」,自性本自清淨,一絲毫沒有染污。我們現在?我們現在也沒染污,無論你是在人道,或者是在三途,你變成餓鬼、畜生、地獄,你的自性沒染污。染污是什麼?染污是意識,阿賴耶識染污。阿賴耶是妄心,妄心有染污,真心沒染污,所以真心它是真的。第二句話他說「本不生滅」,真心沒有生滅,妄心有生滅。阿賴耶有生滅,迷的時候它出來,圓滿覺悟之後,阿賴耶沒有了,回歸自性,這叫空理。現相,阿賴耶的業相是自然現象,這是能量。從能量變成信息,科學叫信息,佛法裡面講受、想、行、識,就是科學家講的信息,變成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是阿賴耶的見分。從這個東西裡面變成了物質現象,阿賴耶的相分。

  我們得到科學的幫助,如果沒有科學幫助,我們對於阿賴耶的三細相總是半信半疑。除非真正覺悟,不是真正覺悟的話,決定是半信半疑,換句話說,你得不到受用,你還是造業。科學的報告把我們這個懷疑斷掉了,釋迦牟尼佛講這個東西三千年前,三千年後科學家把它證明了,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就是所有一切物質現象、自然現象都是從心想生的,心想就是念頭,意念。今天科學家開發了,知道意念有不可思議的能量,這個能量可以改變自己身心,可以改變星球,這麼大的力量。能改變星球,當然地球上的災難都可以改變,只要我們意志集中,這個話佛也說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佛經上都有。你把心集中在一點,什麼事都能辦,那個能量就非常大。集中在一心那就是定,禪定,禪定裡面生智慧,智慧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沒有後遺症。

  這句話說「游心空理」,我們就曉得這些與會的大聖都是明心見性的人,游心空理是明心見性。「隱顯難測」,他顯示出來的現相,我們能見到、能接觸到,他隱藏的那種智慧、德能我們不知道,他應用自在。隱顯沒有意思,隱顯為的是什麼?感應。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這稱為聖人。「神通已達」,他已經得到了。下面,這部註解是集註,集經論、集古來祖師大德一共有一百九十三種資料。這是黃念祖老居士真實智慧,不是他自己解釋的,引經據典來給我們解釋,我們不能不服,這佛說的、祖師大德說的,都是些開悟的人。「初果已上,悉名聖者」,這佛經上講的,初果是佛教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都叫聖人。他等於《華嚴經》上所說的十信菩薩初信位,十信有十個階級,好比小學一年級,都稱聖人。為什麼?他已經開始覺悟了,雖然覺悟得不多,這樣的覺悟沒有出六道輪迴,決定不墮三惡道,叫位不退。證得這個果位,他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決定證阿羅漢果;不管有沒有佛在世,肯定他證阿羅漢果,證阿羅漢,就離開六道輪迴。所以,他只有往上提升,他不會墮落。但是也有降的時候,有升有降,他不會降到三惡道,他的底限是人道。所以這稱為聖人。

  「以究大阿羅漢」,從初果往上不斷的提升,要提升到大阿羅漢,這位子就高了。大阿羅漢是十地菩薩,從初地到十地,這十個位次都稱大阿羅漢,有時候包括等覺,十一個位次。五十一個階級最高的十一個階級,稱大阿羅漢。阿羅漢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無學,也就是說他所學的東西都學圓滿了,有這個意思。「故名大聖。亦可雖外現聲聞,內秘菩薩之行,故名大聖」。在釋迦牟尼佛這個大會當中,他的身分是阿羅漢,出家的比丘,實際上?實際上他們是菩薩、大菩薩。佛弟子當中,出家的有,在家的也有,有不少都已經成佛了。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這裡示現度化眾生,他們跟釋迦牟尼佛有緣,跟這個地方的眾生也有緣,所以他自自然然應化到這裡,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學,做為影響眾。很多,像舍利弗、目犍連都是,都是早就成佛了,這叫「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就好像唱一台戲一樣,佛是主角,他還要配角,沒有配角這個戲唱不成功。誰來配?諸佛如來,跟他同等地位,來做配角,這個戲才演得好,才演得精彩。目的都是為了觀眾,觀眾是六道凡夫,來度他們。

  「《淨影疏》曰」,這是隋朝慧遠法師的註解,「大有兩義:一位高名大,一德勝名大,會正為聖」。這是解釋大聖兩個字的意思,地位高、名氣大。像文殊、普賢,等覺菩薩,這地位高,沒有人不知道,大家對他都非常尊敬,這是名大。聲聞弟子當中,舍利弗、目犍連,這也是位高名大。德勝,德是他的德行,當然裡面有智慧,沒有智慧哪來的德行?所以德行,行是行為,思想、言語、造作,這叫行為。有智慧的人,他的思想、言行全是正直的,沒有邪曲,所以稱為聖人。沒有智慧,我們的思想、言行肯定錯誤很多。

  智慧從哪裡得來?自性裡頭本有,不是外頭來的。但是如果迷失了自性,我們這個性德就不能現前,用不上!生活上用不上,工作上用不上,處事待人接物都用不上,全都用錯了,這個事情就麻煩了。現在這個社會上普遍都是這樣的。古時候比我們現在好,好在什麼地方?好在教育,它跟自性相應。「性相近,習相遠」,習性跟本性拉得愈來愈近,這就是聖賢教育。今天的教育已經沒有與自性相應的教育,所謂科學、技術的教育,科技教育好像小朋友遊戲,與性德相違背。自性裡頭沒有貪瞋痴慢疑,這個我們要知道,貪瞋痴慢疑是阿賴耶妄心裡的東西,自性裡頭沒有。自性裡面沒有殺盜淫妄,自性裡面沒有怨恨惱怒。佛陀的教育,終極的目標是明心見性。

  中國這個族群,自古以來教學的目的都是以聖人、賢人為目標,所謂讀書志在聖賢,與升官發財、名聞利養不相干。那些是隨順機緣,這就是佛法裡面所說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有這個機會,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服務;沒有這個機會,獨善其身。獨善其身,一定是提升自己的境界,辦班教學,教化眾生,他樂在其中。孔子所謂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說」是快樂。教學的快樂知道的人不多,他沒有契入這個境界他不懂。從前老師有教學的快樂,現在當老師沒有了。你說以前學生對老師多尊敬,比尊敬父母還要尊敬,老師看到學生很安慰,現在學生恭敬心沒有了。中國自古以來,師徒如父子,比父母還親,老師真教你。為什麼?中國古時候的家庭,所以中國這個社會,確實在整個地球上很少有的,它重視教育。誰教?家教,中國古時候的家庭是大家庭。中國人有祠堂,祠堂是紀念祖宗的,世世代代相傳的;家譜是你家庭的歷史,你從哪裡來的,你祖先一代一代追上去。

  我們的家譜可以追到五千多年,大概五千五百年,伏羲氏。那個時候沒有文字,中國文字發明到現在四千五百年,五千五百年,往上去一千年沒有文字。沒有文字不能說沒有文化,它有文化。所以孔夫子,我們很尊重他,他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這個榜樣是真好,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也就是孔子自己承認,他一生沒有創造、沒有發明,他所學的、所教的、所傳的全是過去聖人流傳下來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中國人對老師的尊敬超過父母,所以老師全心全力在教導,把人教好了。而教學的目的,確確實實都是幫助你成為聖人、賢人、君子,這等於是三個學位。佛教教學也有三個學位,佛陀、菩薩、阿羅漢,三個學位,這非常非常難得。

  古時候的家庭大家族,人丁不興旺的,也有二百多人;人丁興旺的,五百多人左右;興旺到極處的,有一家我忘記了,超過一千人,這個家族。這麼大的一個團體,它要是沒有規矩、沒有道德,它就家破人亡。我們今天家破人亡,中日戰爭我們最大的損失,就是家沒有了。在戰前,中國還有家,兄弟七、八個不分家的,都住在一起。你看現在中國農村裡面,那個是王村,那個是張村,那就是一家人。所以中國的家庭是社會組織,是社會的形態,沒有教育是決定不行的。家庭要和睦,家庭要健康,家庭要有發展,教育比什麼都重要。所以請老師,家庭要辦家學,私塾,私塾是什麼?私塾就是家庭子弟學校。我這一家人的小孩,從六、七歲這是可以上學讀書了,到十幾歲,求學的這個時代。所以中國的教育是家庭負責,國家輔導。

  國家設的有考試,考取人才。你們學完之後,可以參加考試。考試等於說給你學位,縣考的學位是秀才,這最低的學位,省考的是舉人,殿試的,就是皇上他主持這個考試叫進士。進士相當於現在博士學位,舉人相當於碩士學位,秀才是學士學位,這就有學位。有學位不錯,國家供養你,你雖然沒有做官,國家補貼你的生活,讓你好好讀書,你的生活沒有顧慮。國家給你是食物,不是錢財,大概你看《了凡四訓》就看到了。袁了凡是個秀才,每年供給的米,大概有九十多石,足夠了,足夠養家。他考試,地位愈高,收入就愈多,國家給的。國家培養人才,希望什麼?希望你從政,為政府服務。所以,了凡先生做到最高的職位是寶坻縣的知縣,這個縣是大縣,歸皇上管的,就等於說直轄的一個縣分,這個地位很高。

  禮請老師,家學禮請老師,全族的人對老師都恭敬。老師請來,開學這一天,家長大概都是祖父、曾祖父這一輩,他們的經驗豐富,見識很廣,知道哪些讀書人真有學問、有德行,聘請他來擔任家學的老師。請他的禮節非常隆重,家族應該是父親、祖父、曾祖父,在典禮的時候都要向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的禮,這個大禮,跟見皇帝沒有兩樣。家長對老師這樣的尊敬,學生敢不聽話嗎?不敢不聽話。老師受人家家長,我們中國人講祖宗三代,真是三代,不是假的,都那樣恭敬你,你要不認真教,你怎麼對得起人家?對不起!所以非常認真教學。有的時候在私塾教,教十幾年、二十年。這是家學。

  所以中國的家,有家道、有家規,《弟子規》是共同的家規,因為家庭經營的事業不一樣,還有不同的條規。《弟子規》是選共同的,裡面一百一十三樁事情,必須要做到,全家人都要做到。所以人都被家教好了,真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好人做好事。現在這種教育沒有了,社會亂了。中國古人說,「家不齊,社會亂了;子不教,人心壞了」,現在社會真是這樣的。現在學校很多,教學的宗旨偏了,從前教學是讀書志在聖賢,現在學校讀書,志在賺錢,這大不一樣了!志在賺錢,肯定增長貪瞋痴慢,從前志在聖賢,肯定沒有貪瞋痴慢,你看教育關係多大。

  《三字經》上的話我們要多念幾遍,「茍不教,性乃遷」,而「教之道,貴以專」,這是老祖宗千萬年的經驗!現在大家不相信了,什麼都要學,好像是廣學多聞,多才多藝,其實錯了。他所學的是知識,沒有智慧,有智慧的人肯定有知識,有知識的人多半沒有智慧。智慧能解決問題,沒有後遺症;知識解決問題有侷限性,有些它確實它不能解決,有侷限性,而且後遺症很多。所以中國教學,自古以來,它的目的是在德行。德行從哪裡來的?德行從智慧來的,人有智慧,就有品德;沒有智慧,品德就很難講。智慧與讀書多少沒關係,中國唐朝惠能大師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他有智慧,心地一定跟清淨平等覺相應。沒有智慧的人,心裡頭不會清淨,心是染污的;心是有高下,就是有傲慢;有迷惑,沒有智慧,有迷惑。佛家講迷邪染,迷失了自性,邪知邪見。自私自利是染污,名聞利養是染污,貪瞋痴慢全是染污,怎麼會好?今天這種負面的教育變成了主流,是個非常強大的主流,真的像大海嘯一樣。所以「空理」兩個字就重要了,那是真理,「會合正道曰聖」。

  我們再看下面。「或從位而言,初果以上稱聖。唯迴小向大,行菩薩道,直趣佛果者,或大權示現者,方名大聖」。這是大乘經,在這一會裡面,確實有小乘初果以上的,但是這些初果都是迴小向大。他的志氣高,並不以小乘為滿足,以小乘為基礎,契入大乘。好像讀書一樣,不以小學畢業為目標,小學畢業了讀中學,中學畢業了讀大學,這才稱之為大阿羅漢,他們的終極目標是要成佛的。你看行菩薩道,直趣佛果,這稱之為大聖。「又淨影曰:神通已達,歎其德勝。所為神異,故名曰神。無壅曰通」,沒有障礙。「所謂身通」,他有「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與漏盡」,這是說身通,五種。「故知神為不測之義」,一般人無法想像,一般人看不到,「通為無礙之義」,他沒有障礙。「達者,嘉祥曰:達者言證,證六通三明等是也」,這證得。可見他們不是解悟,他們是證悟。

  「阿難當時,雖未得漏盡,但以當機,應須並列。」這是怕人懷疑,阿難在這個會上,他的地位是初果須陀洹,為什麼也列入大乘?下面《淨影疏》有解釋,「阿難增上利根,雖居學地,而成無上勝妙功德,故曰大聖」。這是隋朝慧遠大師他的說法,說得很有道理。這個經,上半部的當機者是阿難尊者,後半部的當機是彌勒菩薩,這兩個人在這個法會裡頭是非常重要的,代表什麼人能夠接受,什麼人能夠學習,什麼樣人能夠得利益。這兩個都是了不起的人物。阿難的根性增上利根,所以他聽佛說法,聽一遍永遠不會忘記,都能夠複講得出來。結集經藏完全靠阿難複講。主持這個法會的是迦葉尊者,擔任複講是阿難。這括弧裡說,「未得無學果位」,無學是阿羅漢,阿難沒有證得阿羅漢,而成無上勝妙功德,傳釋迦牟尼佛的法。如果沒有他複講,我們後人就都沒有福報。實際上,阿難也是大菩薩再來,不是普通人,佛法裡頭肯定、承認因果。所以像目犍連、舍利弗都是古佛再來,示現的是阿羅漢身,實際上是佛再來的。「是故阿難亦得名列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底下一段「標名」,分五個小段,第一個是「第一得度」。

  其名曰。尊者憍陳如。】

  憍陳如尊者是第一個得度的。佛經上列的名字有表法的意思,也有代表這部經裡面主要的內容,它有這個意思在裡頭。夏蓮老會集,因為五種本子經文裡頭,所列的人有多有少不一樣,他在這個裡面只列了五個人,這五個人就可以把這部經裡面的內容全部都代表了。第一個憍陳如,這是第一得度的,代表這部經,一切眾生要是得到就是第一得度。我們看很多經典裡面名字,很少把憍陳如擺在第一的。有列他,但是在後面,多半是舍利弗、目犍連,舍利弗代表智慧,目犍連代表神通。本經把這個放在第一,代表第一得度,你說這個經多重要。

  我們看註解,「尊者,梵語阿梨耶」,翻譯成中國稱為「聖者、尊者」,梵語阿梨耶。尊者現在在社會上還有,說尊敬的某某人,加個尊敬的,那就是尊者的意思,這是對一般人的尊稱。阿梨耶的意思多,「謂智德具尊者,乃阿羅漢之尊稱」。有道德、有智慧,這才能稱之為阿梨耶,所以他是四果羅漢,迴小向大就稱為大阿羅漢。「淨影曰:有德可尊,故曰尊者。《會疏》曰:尊謂尊貴,有德可貴,故曰尊者。」我們講尊敬的,現在講尊敬的憍陳如。「憍陳如梵文全名,作阿若憍陳如,阿若是名,憍陳如是姓。譯為華文是了本際、知本際,或作已知、無知。無知之義,非無所知,是知無之義」。他知道無知。了是明瞭,本際就是本性,換句話說,這個名詞裡頭告訴我們,他已經明心見性了,明心見性是法身菩薩。他在這個會裡面示現阿羅漢,把自己的身分降低了。他是來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學的,身分做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像舞台上表演一樣,他表演這個角色。這個姓裡頭有這麼多意思。知本際,「知」跟「了」意思相近,都是明心見性。或者作已知,已經知道了;或者是無知,他知道萬法皆空,知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他真的知道了,所以叫無知,他知道無。

  「淨影曰:阿之言無,若之言智」,阿彌陀佛,阿字都翻作無,彌陀翻作量,阿若憍陳如,阿若是他的名,憍陳如是他的姓。「證無成智,故曰無智。無,是一切諸法本性」,所以叫本際。這個無是空的意思,很難講。無不是什麼都沒有,無中生有;空也不是什麼都沒有,空中也生有。所以佛法這個空跟無,不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照這樣解釋就解錯了。無是體,有是作用,因為自性,在前面我們已經多次報告,它三種現象都沒有,所以說它作無,說它是空。它沒有物質現象,它也沒有精神現象,連自然現象都沒有,所以叫自性空。但是這個自性空它能生萬法,所以這個無不是什麼都沒有,它能生萬法,遇到緣它就生法。

  什麼緣?眾生有感,他就有應,這句話是對已經證果的阿羅漢、菩薩說的。要是嚴格的來說,那就是專對法身菩薩說的,感應道交。法身菩薩真正知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知道。知道他得受用,得什麼受用?在一切萬法當中,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妙用。你看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裡頭,四德第一個是「隨緣妙用」。他能夠隨順眾生,裡頭如如不動,像釋迦牟尼佛,這些在舞台上表演的菩薩、阿羅漢,全都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表演得很生動,表演得很活潑,表演的人如如不動,沒有起心動念。他怎麼表演得出來?他順著眾生,順著眾生的意思在表演,不是他自己的意思,所以他能現身說法。應現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這個應現不是他的意思,是眾生。眾生喜歡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隨著眾生心起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有應,感的人有起心動念,應的人沒有。

  這個話很難講,這個意思很不容易體會。我們今天就用江本勝博士水實驗那個,這是個比喻,不像,還是有差距。為什麼?水是礦物,礦物它有心。現在科學家發現了,發現科學這個三百多年,二分法是錯誤的。把一切法分之為物理、心理,這叫二分法。怎麼是錯誤的?現在才真正發現,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是一體,它不能分割。物質是心現的,如果沒有意念,決定沒有物質,所以普朗克說物質的基礎是意念。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可是我們不懂,現在我們看到科學報告,搞清楚了,沒有懷疑了,以前有懷疑。阿賴耶的三分,業相,業就是動,就是起心動念,從起心動念就產生了信息,就是阿賴耶的見分。見分要見,相分就跑出來了。古人都是這個說法,我們當初學也就這麼學,學得這叫半信半疑。怎麼見分要見,它就跑出來了,相分就出來了?很不好懂。

  當我們看到《菩薩處胎經》,就是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的對話,這個對話太重要了。釋迦牟尼佛提這個問題,心有所念,我們凡夫起了個念頭,這個念頭裡面有多少個細念?所以念頭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問有多少個細念,有多少個現相,就是物質現象,有多少精神現象,就是識。你看釋迦牟尼問這麼個問題。彌勒菩薩回答,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三百二十兆個細念,微細念頭。「念念成形,形皆有識」,每個念頭裡都有物質現象,每個物質現象裡頭都有精神現象,就是受想行識。所以水有受想行識,任何物質都有受想行識。所以布萊登說整個宇宙就好像一個網一樣,他有個報告,這本書叫《無量之網》,我看了三分之一,沒看完。那就是科學描繪的阿賴耶,跟佛法說的是一樣。

  但是阿賴耶從哪裡來的?不曉得。現在物質搞清楚了,這是精神現象,受想行識沒搞清楚。受想行識他們的描繪說,突然蹦出來,立刻就沒有了。這個佛經上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個話被他們印證了。它從哪來?它從自性變現出來,這自性找不到。自性這樁事情,佛說了唯證方知,你要證得了你就知道了,你沒有證得,你永遠不會知道。用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是執著。極限,佛說的極限,它有範圍的,極限就是阿賴耶。佛講的,今天的科學所發現的,那就是到阿賴耶了,它不能再突破,再突破他就成佛了。成佛不能用意識,就是不能用思考,思考是第六意識。因為它是妄心,妄心見不到真心,不用它就明白了。

  幾個人相信不用它就明白了?這在今天是難題。佛告訴我們,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分別、放下執著就成佛了,徹底明白了。比科學家知道得還詳細,你就有能力把宇宙的源起講清楚。釋迦牟尼佛講清楚了,釋迦牟尼佛這份報告我們沒看到,聽說。大龍菩薩把它收藏在龍宮裡面,龍樹菩薩見到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分量有多大?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部經放在地球上裝不下。真講清楚了,講明白了。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我們真的想求,這個智慧是真實智慧,真實永遠不變。這個智慧是每一個人統統都有的,一點都不稀奇,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要怎樣把這個智慧透出來,我們得其受用?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佛講得很清楚,放下執著,你成阿羅漢,六道裡面的事情你全清楚了;放下分別,你是菩薩;再放下妄想,你成佛了。分別執著妄想統統放下,成佛了。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法身菩薩,你超越十法界了,十法界都沒有了。所以十法界也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十法界。

  他底下這兩句話,「證無成智,故曰無智。無,是一切諸法本性」。無是什麼意思?諸法本性沒有現象,我們的六根緣不到。物質現象,我們前五根可以緣到,就是眼耳鼻舌身可以緣到。眼見色,鼻嗅香,舌嘗味,耳聽聲音,身體接觸外面物質現象,所以前五根能緣到物質現象。那精神現象,受想行識,第六意識、第七識可以緣到。它不是現象那就緣不到。自性三種現象都沒有,不是物質現象,前五根緣不到;不是精神現象,第六、第七緣不到;連自然現象都沒有,換句話說,阿賴耶都緣不到。所以佛說,世間人決定緣不到,他怎麼會知道?用科學技術,還是我們六根所能緣到的;六根緣不到,科學技術再高明也沒有辦法。所以這個事情唯證方知,放下就得到了,放下就圓滿了。人就是不肯放下,那你所知道的是有限的,你所知道的是知識。如果你證得的,那就是智慧,智慧自己得受用。得什麼受用?一切放下,得大自在。知識放不下,智慧放下了,放下是德,放不下的是煩惱。所以這個東西不能執著,執著就變成煩惱,不執著它就是功德,無量功德。

  「名為本際,於此本際知見明了,名了本際」。「憍陳如於世尊初轉法輪,度五比丘時,首先悟道」,他是第一個開悟,第一個證阿羅漢果。所以《法華文句》裡頭說,「是釋迦法中第一弟子」。「《增一阿含經.弟子品》中,佛稱之為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這是釋迦牟尼佛讚歎憍陳如的德能。你看這個人,寬是寬宏大量,能包容;仁是推己及人,他有愛心,能愛一切人物;博識,知識豐富。又能夠懂得教化眾生,勸化就是教化。還能夠將養聖眾,將是帶領大眾,養心、養道、養福、養慧,帶領這些大眾。而不失威儀,就是他非常守規矩,戒律威儀他都能做到。

  「今經首列尊名」,這意思就深了,「正表能聞受此經法者,皆是第一弟子」。這是表法裡頭最重要的一個意思。我們能聞受這部經,能接受這個方法,方法就是「信願持名,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人就是世尊第一弟子,這個意思不能不懂。做釋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做阿彌陀佛的第一弟子,都是用憍陳如來表法。「本經《非是小乘品》」裡頭有這樣一段經文,「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這是引經文來作證,前面所說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佛陀教育第一個目標,是要讓學習的學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在一切經中,哪部經能達到這個目標?而且能令一切人都達到這個目標?不論男女老少,不論賢愚不肖,乃至於五逆十惡造地獄罪業,只要一念回頭都能做到,這個人才叫第一弟子。要沒有這樣的功德就不能稱為第一弟子。

  現在這是末法時期,家不教子弟了,社會也不教倫理道德,也不講因果了,這個問題嚴重。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非常有幸遇到這個法門,我們自己要知道,能遇到這個法門就是如來第一弟子,要把第一弟子的使命掌握住,這個使命就是護持正法。怎麼護持?弘法利生,就是教學,不教學怎麼能護持?要教,自己先要做好,自己沒有做到怎麼去教人?所以第一個先度自己。就依照這一部經夠了,這部經裡面所含的內容,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的精華。前面說古來祖師大德舉兩個例子,「華嚴奧藏、法華祕髓」,這還有什麼話說!一切經裡面,一乘法一共三部,《華嚴》是第一部,《法華》是第二部,《梵網》是第三部,《梵網》沒傳到中國來,《華嚴》、《法華》傳來了。《梵網經》是一部大經,傳到中國來的只有一品,叫「心地戒品」,出家受菩薩戒,多半是用這品經。我們只要看到這兩句話,「華嚴奧藏,法華祕髓」,就知道這個經的內容真正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裡頭的第一經。所以多次宣說,這是佛陀無盡的慈悲。

  「非是小乘品」裡面,我們現在要認真的體會經文的意趣。「得聞阿彌陀佛名號」,這一句我們已經有了。「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我們有沒有?真正對它生一念喜愛之心,這個人肯定是萬緣放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人必定得生淨土。「歸依瞻禮」,前面一句是講發心。歸是回頭,依是依靠,從世間法裡頭回頭,我們這一輩子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依這個經為標準,依教奉行,「如說修行」,那就是真正是有喜愛之心,歡喜。所以歸依兩個字不容易,如說修行就更難,真做到了,真正是如來第一弟子,決定得生。

  這都是當前最難做到的事情,為什麼?現在一般人都受過科學的教育,科學提倡廣學多聞。廣學多聞將我們的心力、體力、時間都分散了,我們要學很多東西。這些東西全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不是廣學多聞得來的,這個一定要知道,智慧是一心不亂得來的,一心能生智慧。今天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把意念集中在一處就產生很大的能量。很大的能量到底是些什麼能量?他沒說清楚,可是佛說清楚了。佛在《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果我們制心一處,如來是自性,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透出來了,自性裡面的德能,自性裡面的相好,統統都流露出來。為什麼?沒有障礙了,性德流露,真的回歸自性了。

  我們做好了,給人家留個樣子,就能夠影響人,照這樣去做,人人都能夠回歸自性。佛教不向外求,外面沒有東西,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往內求,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的智慧德相,是在自性裡頭,不是在外頭。一切是自性本自具足的,迷了之後,它還是往外透。它透什麼?變質了,變成愚痴,智慧變成愚痴、變成懷疑,德相變成貪瞋、變成傲慢,變成這個東西,變態了。不是沒有,它起作用。迷的作用跟覺的作用不一樣,覺的作用是實報莊嚴土,迷的作用是六道三途,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覺悟要靠天天薰習,不能天天薰習的時候,很容易就迷了,煩惱習氣很重。只有天天學,學了要把它做到,習是做到。落實在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心心念念不離這個,這才行。離開這個,我們又走回六道輪迴,又走向三途惡道,那就錯了。所以這個人,如說修行的人,他不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這釋迦牟尼佛說的。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