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1-003-0254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五四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254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五0二頁:

  鈔又華嚴十地蓮華文云:琉璃為莖,栴檀為臺,瑪瑙為鬚,閻浮檀金為葉。並稱莖臺鬚葉。而涅槃亦云:譬如莖葉鬚臺,合為蓮華。此所謂臺,皆房臺也。】

  這是大師引用《華嚴》跟《涅槃經》經文上來作證明,佛說蓮臺說得很多,諸經裡面都有說。這裡面說的『臺』,就是我們所說的蓮蓬、蓮臺,這個地方叫『房臺』,就是這個意思。

  鈔即法華甄叔迦寶以為其臺之意也。】

  這是《法華經》上,『甄叔迦寶』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紅寶石。

  鈔觀是,則知觀經華座觀中,先言作蓮華想,次云釋迦毗楞伽寶以為其臺,則華內之臺也。】

  諸經所說足以證明金剛臺、紫金臺都是指蓮花裡面的房臺。『釋迦毗楞伽寶』,這是寶珠的名稱,也都是梵語,是「能勝」的意思,就是這個寶珠非常珍貴,非常稀有殊勝。

  鈔又云:一一金色,處處變化,或作金剛臺,或作珍珠網等,則華下之臺也。】

  華在臺上,華中也有臺。

  鈔故上品中生,先言紫金臺,次云足下亦有七寶蓮華,則紫金臺在華下明矣。】

  這個說法,說的這個臺是華下面的臺。

  鈔華必有臺,臺必有華,言金剛臺,不言華,與言華不言臺,文前後互顯耳。】

  這是我們讀佛經應當要知道的,佛說法以及後人的結集,把這個記錄成文字,文字裡面免不了有修辭,就是中國當年翻譯的時候,一部經完成之後,還要找一些大文學家來作修辭的工作,保持它意思不變,在詞句上美化。我們中國人做這個工作,在我們想像當中,阿難尊者最初結集也應該有這修飾的工作。所以文字互相有顯略,在這個地方說得明顯,那個地方說得簡單;那邊說得明顯,這個地方說得簡單,所以要合起來看,意思才能夠看完整。

  鈔但上上品一生蓮中,即時華開,即時見佛,即時證道;其餘則華開漸晚,見佛漸遲,證道漸遠。以是分別,知上上獨勝,非為無蓮也。】

  這是大師為我們說明這九品勝劣的差別,九品當中只有上上品往生到那個地方就華開見佛,我們在迴向偈上常念「華開見佛悟無生」,悟無生就是證道。無生法忍,果位也有淺深不同。依《仁王經》所說,七地菩薩所證的是下品無生法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如果我們把標準再放寬一點,圓教初住菩薩也可以說「華開見佛悟無生」。無生,用天台家六即的說法,應當是屬於分證,它是部分證得,沒有圓滿的證得。天台家說圓教初住菩薩是分證佛。這是講證道。我們要曉得,同樣是上上品往生,裡面的地位還是有不同,還是有高下之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細分他有四十一個階級,這都是真正證果的。這個位次上的菩薩,即使不需要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他也有能力、也有神通到十方世界去度化眾生,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能現佛身而為說法,這是佛在許多大乘經裡面都說過。這是法身大士,上上品往生的。如果是凡夫去往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凡夫有沒有上上品的分?也有。善導大師說我們遇緣不同,如果遇緣殊勝的話,確實也能夠到上上品往生。即使我們往生品位沒有那麼高,我們的業障習氣很重,這帶業去往生的,生到西方世界下三品往生,到達極樂世界之後,我們的能力幾乎跟上上品是相同的;就是下下品往生,到達西方世界,也能夠到他方世界隨類化身去普度眾生。這個能力從哪來的?這種能力不是自己的,自己沒見性,沒有破無明,沒有見法身,這個能力是阿彌陀佛加持的。諸位要記住,他方世界沒有,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有,就是極樂世界的人沒有破無明、沒有證得法身,也跟法身大士一樣應化十方諸佛剎土,西方稱為第一殊勝就在此地。

  『其餘』就是上中品以下的其他品位,華開時間就比較晚。『見佛』,這個地方見佛是見報身佛;如果講應化佛,那是天天見面的。諸位要知道,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降生在我們這個世界,曾經為眾生說法四十九年,八十歲才入般涅槃的,這尊佛的像就叫應身佛,不是報身;報身佛要是來了,我們也看不見,報身佛那個佛的頭大概比地球還大,你怎麼能看得見?報身佛,我們看不見。西方世界華開見佛是見報身佛,我們在讚佛偈裡面念的,報身佛的像很大,「白毫宛轉五須彌」,古來這些祖師大德讚佛,「須彌」的意思叫妙高,我們這個地區裡面最高的一座山,就是我們這個地方的須彌山。我們地球最高的山是喜馬拉雅山,釋迦牟尼佛正好就出生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面,現在的尼泊爾,是個小國。就以喜馬拉雅山為一個例子,佛兩個眉毛當中有根白毫,這根白毫盤旋起來有多大?有五座喜馬拉雅山那麼大,你們想想看,佛的這個頭豈不是就跟地球一樣大,我們怎麼會看得見?看不見的。我們能見到的、能接觸到的,都是應身佛、化身佛,應化佛在西方極樂世界非常多,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見到,幾乎佛沒離開我們,一天到晚都跟佛在一起,這是應化佛。這個事實,我們明白了,實在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沒有大關係,見報身佛早見晚見不要緊,應化佛也是真佛,不是假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天天見面,何況得佛本願威神加持,智慧、神通、道力幾乎跟等覺菩薩沒有兩樣,這還不滿足嗎?應當死心塌地老實念佛就對了。

  『以是分別,知上上獨勝,非為無蓮也』,《觀經》上品上生只說金剛臺沒有講蓮花,從這麼多經文我們可以推想得到,上品上生一定也有蓮花,經文當中省略而已。

  鈔若以無蓮為勝,有蓮為劣,是薄蓮也,何取於蓮邦。】

  假如說沒有蓮花是最殊勝,有蓮花反而差一等,『是薄蓮也』,我們對蓮花就看輕了。

  鈔而華座觀,明佛坐蓮華,則佛亦劣矣,理云何通?】

  十六觀裡面,第七觀是『華座觀』,觀佛的花座,觀蓮花。佛是住在蓮花裡面,上品上生沒有蓮花,只坐金剛臺沒有蓮花,沒有蓮花為殊勝,那佛也比不上他,哪有這個道理?理上講不通的。這些話無非都是破除我們的疑惑,說明九品都有蓮花,九品都有房臺,都有臺。

  演但上上品下。】

  就是指前面這段文。

  演是明上品殊勝之義。】

  『明』是說明,說明上品上生無比的殊勝。

  演華開漸晚二句。】

  這就是指下面的。我們繼續看底下:

  演上品中生,經宿花開,即得見佛。】

  上品上生到那邊花就開。上品中生的,經宿花開,隔一夜花就開,花開就見佛。這個一夜,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夜,西方世界沒有日夜,沒有年月日時,換句話說,比上品上生晚十二個小時而已。

  演上品下生,經一日一夜,蓮華乃開。】

  上品下生,才二十四個小時,花開了。花開了還沒見到佛,什麼時候見佛?

  演七日之中,乃得見佛。】

  一天一夜花開,花開七天見佛,見到佛的報身。

  演乃至下品上生,經七七日,花開見佛。】

  下品上生是造作惡業的眾生,不過惡造得不太重。經七七四十九天,花開見佛。

  演下品中生,經於六劫,花開見佛。】

  這個時間是真長。

  演下品下生,經十二大劫,花開見佛。】

  這是華開漸晚。

  演證道漸遠者,上中,經一小劫。】

  這個地方講的證道就是得無生法忍。「華開見佛悟無生」是三個階段,不是一次的,一次完成的只有上品上生。花開見佛是同時的,證果就不同時,時間有差別,上品中生經一小劫。

  演上下,經三小劫,得無生忍,住歡喜地。乃至下上,經十小劫,得入初地。】

  得無生忍,住歡喜地,這就說明無生忍的標準是圓教初地菩薩,這個地位確實是很高,證無生忍。

  演下中,經於六劫,發無上道心。】

  他六劫花開見佛,發無上道心。

  演下下,十二大劫,發菩提之心。】

  無上道心跟菩提心是一個意思,都是指圓教初住的地位,別教是初地。也就是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這個地位。這個地位在別教來說,已經修滿一個阿僧祇劫,到第二個阿僧祇劫才證得這個果位。在西方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他只要十二大劫,在他方世界要修一個阿僧祇劫,這不能比。這也就是說明,為什麼一切諸佛菩薩勸我們求生淨土,道理在此地。

  可是諸位如果細細讀這個經文,會有一個疑問,下品上生的,怎麼七七四十九天就花開見佛,他的成就超過中輩往生?此地中輩,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沒說。但是我們很清楚,中輩往生,前面兩種是持戒的小乘人,迴小向大求生淨土的;中品下生的是世間的善人,下品上生是作惡之人,為什麼他往生這個時間還短,成就還快速?這個地方一定要曉得,作惡是一樁事情,根性又是一樁事情。造惡的人他胸襟很開闊,很講義氣,願意幫助人,在這一方面來說,小乘人不如他,小乘人保護自己。江湖豪傑能捨己為人,見人家有危難,他肯拔刀相助,他有這一分豪邁之氣,所以他一回頭生淨土往往成就比別人快速,是這麼一個道理。下品中生,那就不行,下品中生,經上講得很清楚,多半都是出家不守戒律之人。這也是宿世的善根,他還能念佛,修積功德而得往生的。下品下生,那是造五逆十惡,可以說是罪大惡極之人,也是藉著過去生中的善根,這樣往生的。由此可知,九品不是佛菩薩建立的,完全是我們自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修行功夫淺深所感,顯現出來的這個果位。前面曾經報告,我們看這個果位很清楚,西方世界的人對這些事情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事實的真相我們一定要明瞭。因為在西方極樂世界所見到的那個相狀完全是平等,在這個地方我們才了解,「華開見佛悟無生」是自己的性德流露了。沒有見佛、沒有悟無生,他那個受用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給你的。因此,你在表面上看不出高下,完全平等。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這個平等世界也叫我們懷疑,也叫我們難以理解,眾生造的業力不平等,修行功夫不平等,為什麼一切神通、道力、受用都平等?你不平等的那一部分,阿彌陀佛幫助你、加給你,所以你統統都平等了,是這麼個意思。西方世界是真平等。

  下面蓮池大師又假設一個問答,真的唯恐你有疑惑,疑能障道,疑惑要是不除,縱然念佛往生,也生到疑城邊地。這是大師是真實的慈悲,幫我們斷疑生信。

  鈔問:極樂九品,八從蓮生,四明何為有是言乎。】

  四明尊者註《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觀無量壽佛經疏》是智者大師作的,《鈔》是四明尊者作的。四明尊者在《鈔》裡面講,『極樂九品,八從蓮生』,這句話是他說的。他是天台宗一代祖師,難道還有錯誤嗎?所以我們現在選擇《觀無量壽佛經》的註解,我們選善導的,沒有選天台的。你仔細去觀察,善導所解的比天台的《妙宗鈔》解得圓滿,解得好。天台,實在講他還是離不開他的學說主張,要用佛法說,他的成見,他的執著,那就是三止三觀;十六觀法,他解釋的是用天台一心三觀,用這個方法來修觀。《觀無量壽佛經》確實沒有這個意思,硬是把天台那一套方法加到這個地方來用,這樣一來就更加困難,不如善導大師講的這個簡單明瞭。我們看蓮池大師的說法:

  鈔答:四明只說八從蓮生,未說不蓮為是何品。以中下品亦無蓮華故,若果上上不蓮,當必有說,而乃徒開其端,不竟其說者,何也。】

  『八從蓮生』,到底是哪一品沒有蓮花,沒有說明白。這九品裡面,有的說到蓮臺,有的說到蓮花,有的蓮臺跟蓮花一起說,沒有說蓮花的,也並不是只有上上品一種,到底說的是哪一種,四明『徒開其端,不竟其說』,沒講清楚。

  鈔或此八字傳寫之誤,安知不是極樂九品,必從蓮生,俟高明更辨之。】

  蓮池大師這個話說得很圓滿,也許是後人抄寫抄錯,『八』可能是個『必』,也說不定!

  演問極樂九品下,是釋明妙宗鈔或有差誤。】

  所以才叫後人生起這麼多疑惑。

  疏問:下品之外,復有胎生,為實有否。】

  這是《無量壽經》所說的。這個問題提得很好,下下品往生之外的,是不是像經上講的真的有胎生?

  疏答:表信力不堅故,實無胎生。】

  蓮池大師這句話非常的肯定,西方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沒有胎生。邊地是有,也是蓮花化生,不過他是五百年不見佛、不聞法,苦就苦在這個地方。不見佛、不聞法,當然是應化身佛,不是報身佛。應化身佛,五百年不能見,這個五百年也是我們人間的時間單位來計算。

  鈔非胎生者,大本云:佛告彌勒,若有眾生,修諸功德,願生彼剎,不了佛智,志意猶豫,臨命終時,方悔己過,以是生彼,纔入邊地,見七寶城,即便止住,於蓮華生,亦有自然快樂,如忉利天,惟於城中經五百歲,不得見佛,不聞經法,以此為苦,故名胎生。非實胎育如人間也。】

  為什麼會墮在邊地疑城?《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明白。總而言之,歸納它的因素是兩個:一個對於佛的究竟圓滿智慧懷疑,一個對於自己的善根起懷疑。但是他還是信願持名,他要沒有信願持名,根本就不能生;有信願持名,心裡有這個疑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能入品,墮在邊地是這麼一個意思。邊地,諸位要曉得,並不是真的離中心區遠遠的那個地區,不是的,都是比喻。邊地是什麼?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蓮花裡見不到佛、聽不到法,這就叫邊地。可是在裡面快樂就像忉利天一樣、像夜摩天一樣,那裡頭確實自在快樂。不見佛、不聞法,以此為苦,叫做邊地。也許你這個蓮花就在阿彌陀佛旁邊,並不很遠。但是你有疑惑,你就不能感應佛的應化身,可見得佛對一切眾生是公平的,是沒有界限的,是因為你自己有障礙。大經上講,「疑為菩薩最大的障難」,有這種疑惑,使自己見不了佛、聞不了法。註子裡面都出自《無量壽經》。

  鈔又云:如剎帝利,其子犯法,幽之內宮。】

  『幽』就是拘禁的意思,犯法了,坐監、坐牢。

  鈔處以華觀。】

  『華觀』就是華麗的宮殿。幽禁在這個地方,不准自由出入。

  鈔層樓綺殿,好飾奇珍,寶帳金床,服御所資,悉皆豐備。】

  這是說裡面生活非常豪華,一切物質享受都不缺乏,樣樣具足。他是王子,王子犯法坐監牢跟一般人不一樣,幽禁在深宮裡面。

  鈔而以閻浮金鎖繫其兩足,不得自在,即胎生喻也。】

  這是比喻『胎生』的意思,他不能自在,不能見佛,不能聞法。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他得自在,每天他可以到十方世界去供養諸佛,聽佛說法;有時候遇到有緣的眾生,他順便也會以種種身去度化眾生,他得自由自在。生在邊地疑城,五百年他沒有這個自在,這個比喻作胎生,胎就是不自在的意思。

  鈔又云:若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本處,即得往詣無量壽佛所。】

  換句話說,凡是這一類往生的人,五百歲是他的極限,也就是說,頂多五百歲,他就會後悔、就會懺悔,就能把這個疑惑斷除。當然還有很快的,有到那個地方一歲、兩歲他就懺悔,一懺悔就離開了,佛就現前,就能見佛聞法。這也說明墮在邊地時間不是很長,最長不過是五百年而已,以我們這個世間算法。

  鈔又菩薩處胎經云:西方去此閻浮提十二億那由他,有懈慢界,國土七寶,其樂無比,發意欲生彌陀佛國,而染著於此,不能前進,亦疑城邊地類也。如是皆繇信不切故。】

  這是世尊在《菩薩處胎經》裡面有這一段話。這一段話裡面所說的,念佛人有墮懈慢國的,懈是懈怠,慢是我慢,念佛人這些毛病習氣沒有改掉,將來求生淨土找錯了地方,把懈慢國當作極樂世界,那就錯了。懈慢國距離娑婆世界比較近,是在娑婆與極樂世界的當中,還沒到西方極樂世界,看到這個地方,這不錯,大概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了,他就住在那裡不走了,那就錯了。真正念佛人,說實在話不太容易到這個地方,為什麼?阿彌陀佛來接引你,緊跟著阿彌陀佛,哪裡還會有錯?跟阿彌陀佛跟一半不跟他了,那可能就跑到這裡來了,那個麻煩就大了。所以緊跟著阿彌陀佛。何況真正往生,從我們這裡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時間非常短,彈指之頃就到了,哪裡會墮落到這個地方,這不可能的。這個我們大可以放心,但是知道有這麼一個處所。

  疏問:既云七日,彼臨終十念,特俄頃耳,何得往生?】

  『既云七日』是《彌陀經》上說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既然說七日,『臨終十念』,他沒有七天的功夫,這個真的確有其人,像唐朝張善和,他一生沒有接觸過佛法,也沒念過佛,臨終的時候真的十念往生。臨終十念,那只是剎那之間,時間非常短暫,為什麼也能往生?這些問題問得都非常好。

  疏答:正以一心故,如智論中說。又自力他力,如那先中說。】

  經上給我們講「若一日到若七日」,目的是叫你念到一心不亂,『一心』就能往生。念佛的要領,大勢至菩薩說得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真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如果不是淨念,不是淨念就是雜念,摻雜著妄想,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一天念十萬聲也沒用處,念得雖然多,功夫淺。人家這個十念當中沒有妄想,佛號雖然念得少,功夫深。蓮池大師講,念佛講求的是功夫深淺,沒有說念佛號多少,沒有說這個。後來的大德們,要我們剋定功課,一天念一萬、三萬、五萬,為什麼叫我們要這樣念?這是對於我們不善用心人而說的。我們不念佛就會打妄想,念佛總比打妄想好,就是亂心念佛總比不念好,是這麼個意思。但是真正要求往生提升自己的品位,你一定要懂得什麼叫功夫淺深,要懂這個道理。所以要一心稱念。這個「念」,要懂得這個字的真正含義,念是心裡真有,那個叫念;不一定在口上,口裡面雖然沒有念,他心裡真是記念著。我們中國人常講惦記,他心裡真的惦記,時時刻刻都不忘,《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比喻得很好,「如母憶子」,惦記,母親心裡記念兒女,時時刻刻不忘,她並沒有在口裡念,她心上真有。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什麼處所,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他就想著,那叫真念,這就是功夫深了。所以不在口頭上念佛號多少,是你心裡是不是真的有佛,是不是真的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真想見佛,有這個心,那叫做念佛。心愈精愈純,其他念頭都沒有,都放下了,唯此一念,這個功夫就深了。大經裡面教給我們一向專念,就是這個意思。

  鈔智論云:臨死少許時心,何能勝終身行力。】

  這是假設提出這個問題,臨終的時候時間很短,這個時候用心怎能比得上那個念佛人念了一生,怎麼能跟他比?

  鈔答曰:雖時頃少,心力猛利。】

  時間雖然短,可是他用的心非常猛利,換句話說,可以超越一個普通人念佛念一生,他在很短的時間,他這功力能超過他。

  鈔是最後心,名為大心。】

  你要問為什麼?實在說,我們看到許許多多念佛人,念了幾十年、念了一輩子,不見得往生,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我在新加坡,看到李木源去度死囚。新加坡抓到販毒是唯一死刑,死刑是吊死,吊刑。這些死囚犯被抓到之後,自己就曉得哪一天要死,個個都預知時至。李木源居士發這個心很了不起,就到那裡面勸他們念佛求生淨土,他們接受了。死囚接受念佛的,幾乎個個都往生,火化那個舍利子之美之好,我們很少見到。他的時間不長,為什麼會個個往生?人家是『最後心』,他真的什麼都放下!我們念一輩子佛,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樣樣放不下!所以沒有人家那個功夫。坐在監牢裡,一切享受都得不到,所以死心塌地念佛,他就真往生了。所以李木源的功德很大,送不少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所以我覺得新加坡那個死囚的監獄,那叫真正的念佛堂,了不起!新加坡有那麼多人作佛,那個地方功德很大,這是很不可思議。所以人在臨終的時候,萬緣放下,曉得一切都帶不走,這個時候忽然之間覺悟,一切不能帶走,一切放下,一心念佛,這個力量就勇猛,所以他能往生,他能爭取到很高的品位,道理就在此地。所以叫大心。

  鈔當知即是一心不亂故。】

  他一心念,沒有雜念。我們看後面這個註子,解釋最後心跟大心。

  演最後心者,此心之後,更無餘心故。】

  這叫最後心,他快要死了,最後的,或者是幾個小時、或者是幾分鐘的時間,再沒有時間了,這就叫最後心。

  演名為大心者,以垂死之人,必知不免,諦心決斷,勝百年願力,是心名為大心。】

  垂死之人,曉得自己一定要死了。諦心決斷,這個諦是真心,真實心,真心下了決心,把一切妄念捨掉、斷掉,一心念佛,勝百年願力。一般人念一百年,他的心並不健全,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時間雖然長,蕅益大師講的,功夫淺;他這個時間雖然短,他的功夫深,他的心真的是專一,什麼妄念都沒有,是心名為大心。

  演以捨身事急故,如人入陣,不惜身命,名為健人也。】

  捨身事急,到了緊要關頭、迫切的關頭,他什麼都不考慮了。「如人入陣,不惜身命,名為健人」,這就像打仗一樣,在戰場上把生死都忘掉了,這才能夠衝鋒陷陣;如果有顧慮、害怕,腿都發軟,不要衝鋒早就倒下去了。這是做一個比喻。

  演又復大心,亦可即是菩提心。】

  人發這個大心。菩提就是真正覺悟、徹底覺悟。除了阿彌陀佛之外,沒救了,所以要把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抓得緊緊的,一分一秒都不把它放過,這是大心。

  演以此心之後,更無餘心,則是頓入無心三昧,即是頓離念相,豈不為大,豈不即是菩提心。】

  這個說得非常之好。

  演蓋以九品行因,行行通乎九品。】

  這是理論,也是事實。

  演如五逆罪,臨終十念為能消功,屬下下品。】

  功是功夫,臨終十念就能把五逆罪消掉,他就能往生,這種往生是下下品。

  演若能伏惑,即中品。】

  臨終十念能把煩惱伏住,這個人往生就是中品。

  演若根器大利,頓能斷惑。】

  那他就上品。同樣是十念,有的十念消業障,有的十念伏惑,有的十念就斷惑,都是十念,他的品位是下輩往生、中輩往生、上輩往生,不一樣。這個地方舉例子:

  演如闍王重悔,得無根信,即是上三所攝。】

  阿闍世王,《觀經》裡面殺父親,囚禁母親,殺父害母,破和合僧,真的是無惡不作,造的是地獄罪,他在臨終時才悔過,才真正懺悔,他這一懺悔,斷惑了,這個人根性大利,所以他往生是上品中生。一生造那麼大的罪業,往生品位那麼高,這也就是告訴我們,佛門實在是廣大,實在是不可思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兩種人:一種人是積功累德,這樣往生的;一種人是造作一切罪業,懺悔往生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對於作惡之人也不敢輕視,為什麼?說不定他臨終懺悔念佛往生,品位在我上面,我還不如他,這是真有可能。事實真相明白了,才曉得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禮敬諸佛」,有道理!不要分那個人是好人、壞人、善人、惡人,不要去分;要用真誠恭敬心對一切人,對佛菩薩我這樣恭敬,對好人也這樣恭敬,對壞人還是這個恭敬,我的至誠恭敬絕沒有兩樣,沒有差等,那就對了,你這樣做法就完全正確。

  演豈非五逆隨於懺功,自分九品也。】

  這個話一點都沒錯,這是臨終懺悔往生的,他也有九品,絕對不是說他只是下下品往生,不是的;看他悔過的那個心,那個心真的勇猛,真誠懇切,那個品位一下就拉高了。

  演且十念得生,皆是夙有靈根者。】

  這個一定要知道,因此僥倖不得,「臨終懺悔還可以往生,現在多造一點罪業沒關係,臨命終時還來得及」,你要是這樣想法,就大錯特錯,為什麼?臨終時候要具備三個條件。你想想,你將來臨終的時候可不可能有這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心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迷惑不顛倒。你想想看,這一點容不容易做到?很難!我們看到很多人臨走的時候都生病,病得不省人事,連他家親眷屬都不認識,那就完了,那就沒救。臨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諸位要曉得,一個造一身罪業的人,臨終還清楚還明瞭,你就曉得他前生是多大的福報。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這個時候現前,他神智清楚,絕不迷惑。第二個條件,遇到善友提醒他,勸他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三個條件,在這個時候一聽立刻就接受,馬上就懺悔,就念,十念一念就能往生。你想想看,這三個條件多難,一生人家勸他念佛,他都不相信,臨終一勸,馬上就相信,馬上就接受,相當不容易!所以這個事情萬萬不能僥倖。我們還是走老實念佛、積功累德這條路比較穩當,千萬不能僥倖。

  演十疑論云:臨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者,並是宿善業強,始遇知識等。】

  《十疑論》是智者大師作的,為我們解釋得非常清楚,告訴我們不可以僥倖,但是知道這是事實,他是過去生中有大善根大福德,這一生沒有遇到好緣,跟善導大師講的完全相應。這一生當中遇到的是惡緣,沒有遇到善緣,臨終時才遇到善緣,所以這種人叫不定性。我們俗話說: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他會受外面環境的左右,遇到善知識,他就行善;遇到惡知識,他就造惡,是這麼一種性質的人。

  演妙宗鈔云:此雖造惡,已曾修觀。】

  已曾修觀,是過去世的,不是這一生的。過去生中他修積的很厚,這一生當中很不幸遇到惡緣他迷了,是這麼一回事情。

  演故使臨終,善友勸稱十念,定心則成。】

  他臨終才遇到真正的善知識,這個時候一勸導,他立刻就相信,立刻就發願。這是宿世善根的成就,不是普通人。

  演亦是法行。】

  法是法門,行是修行,也是無量行門當中一個行門。

  演乘急戒緩人也。】

  是屬於哪一類?乘急,「乘」是佛法,對佛法研究探討,他喜歡這個。「行」是真正修行,行就是戒定慧。把戒定慧疏忽,不肯認真去修,喜歡研究經論,這就叫「乘急戒緩」。「乘」,我們今天講是學術,「戒」是真修,他對於真修疏忽了,對於佛學是真正下功夫去研究探討,這一類的人。

  演由乘急故,得值善友。】

  教理通達,喜歡研究經教,也喜歡講經說法,與大眾的緣結得多,善緣也結得不少,臨終遇到善友。

  演縱現世不修三昧,亦是宿種今熟,故得往生。】

  這一生沒修行,但是要曉得,人家前生真修,這一生沒修!所以臨終那時候他一懺悔,一放下,那就是修了。可見得與過去生中的修持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演故今大心,說即是菩提大心,亦無不可。】

  合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來說,他這一念迴心可以說是大菩提心。

  演況本鈔文,當知即是一心不亂,若事一心,猶未為大。】

  還不算大。

  演若理一心,豈不即是菩提心。是故名為大心。】

  所以一心是可以頓證,一聽到立刻就證到理一心,這是根性最利的人。換句話說,也是無量劫他修持的功夫到這個時候圓滿成熟了,所以在一生當中證得理一心不亂。這一生當中有漸證、有頓證,這是屬於頓證的,那就真正是大菩提心了。即使是事一心,說實在話還是屬於菩提心,菩提是覺悟,他真正覺悟了,真正明瞭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