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1-003-0198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一九八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198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0一頁,這是說十二因緣,緣覺所修證的。

  演束之不出四諦者,若流轉門,無明愛取三支是煩惱道,行有二支是業道,此五支為集諦,識名色等七支為苦諦。】

  雖然十二因緣講得比較詳細,歸納起來還是不外四諦。四諦是講苦集滅道,「集諦」裡面就是起惑造業。「無明」是過去的煩惱,「愛、取」是現在的煩惱,這三支都屬於煩惱,把它歸納到惑業苦,這是「迷惑」,迷惑才有的。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記住,無明是過去世的事情,是無可奈何。現在對於一切法要是生了貪愛,要是想執取,執取就是佔有,要覺悟,這都是迷惑顛倒。

  「行」是過去世造的業,「有」是現在的,是這一生當中造業。既然有業,當然就有果報。「行、有」這兩支就是造業。由此可知,我們這個佔有欲,就是佛門講的造業。善業有善報,惡業有惡報,惡報是在三惡道,善業是在三善道,總而言之,脫離不了六道輪迴,所以業不能造。不造業,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為什麼?起心動念都在造業,這怎麼得了!

  一切法門都是幫助我們斷惑消業、出離六道輪迴。在一切法門當中,最簡單、最容易、最快速、最穩當,無過於念佛法門。我們二六時中,就是一天到晚,心裡面想佛念佛,一切時、一切處都不要把這句佛號忘掉,這也在造業,造什麼業?造淨業,就造念阿彌陀佛的業,這個業還算不錯,為什麼?三界六道裡頭沒有,三善道裡面沒有阿彌陀佛,三惡道裡頭也沒有阿彌陀佛,這叫淨業,造淨業將來往生是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除這條路之外,實在跟諸位說,找不到第二條路好走。我們要造淨業,善惡業都不能造,不但是惡業不造,善業也不為,這樣才能夠出離。

  無明、愛、取、行、有,這五條是集諦;除這五條之外,其餘七條是苦諦。從「識」到「受」是這一生的果報,過去造的因,現在受的果;「愛、取、有」是現在造的因,「生、老死」是來生的果報。你要問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十二因緣給你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流轉門」,流轉是按照這個順序來走,這就是製造六道輪迴。如果反過來:

  演若還滅門,滅前十二因緣之智為道諦,證寂滅理為滅諦。】

  你一下覺悟了,人為什麼有老死?因為有生。沒有生就沒有老死。生有什麼好處?生的後果就是老死。為什麼有生?因為有取。為什麼有取?因為有愛!你反過來往上去找它的原因,這是智慧。十二因緣,十二條裡面只要斷一條,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從哪裡斷?跟諸位說,要從因、緣上斷,果上斷不了。有一些愚痴的人覺得活得很痛苦,他就自殺,自殺是從果上斷,斷不了的,這一自殺,沒幾天又投胎,又來了,還幹六道輪迴。所以自殺是沒完沒了,不能解決問題。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把問題愈搞愈糟,來生比這一生不曉得要苦多少倍,這是做不得的。要在因上斷,因上就是集諦上斷,苦諦上沒有辦法斷的,苦是果。集,我們曉得「無明、行」是過去生中的,過去生你怎麼能斷得了?只有在現在生當中,現在生查十二因緣只有三支「愛、取、有」。愛、取、有這三支能斷一支,或者你把「愛」斷掉、「取」斷掉、「有」斷掉,這三支斷一支就行了,就出離六道輪迴,這叫「還滅門」。你有這個智慧,知道事實真相,曉得從哪裡下手,這叫「道諦」,道是方法、門道,你找到了。真實超越輪迴了生死,那就是「滅諦」,證寂滅理為滅諦。這是說明十二因緣不出四諦。

  緣覺雖然他度眾生,實在講,他跟阿羅漢差不多,他不是主動度化眾生,也是眾生去求他,他才肯教。眾生不去求他,他不會去找人的,不像菩薩作不請之友。所以,他度的眾生不多也不廣。緣覺與聲聞,稱作小乘。如果講三乘,聲聞是小乘,緣覺是中乘,菩薩是大乘。

  鈔算數者。】

  這一段是解釋經裡面所說「非是算數之所能知」,這個地方把『算數』,這是個名詞,做一個簡單的解釋:

  鈔世間算數,盡於九章。】

  『九章』是中國古代的數學,現在的數學比從前進步很多。

  鈔佛說算數,如阿僧祇品,則非世人心力所計。】

  「阿僧祇品」是《華嚴經》上的一品,這一品講的是數學,這個數字太大,我們凡夫沒法子計算。

  鈔今云算數,通世出世間而言也。以其多多無盡,超出算數之外,雖洛閎一行,無所施其巧者也。】

  此地經上講的『算數』,世出世間這個算法都包括在裡面,但是它的數字非常大,要不是很高明的數學家,絕對不是普通人能計算得出來。『洛閎一行』是中國古代的數學家。蓮池大師是明朝人,當然明以後,由於交通的發達,世界上其他國家許多的數學家超過中國。在古代,中國人超過外國人,現在有很多外國人是專精,他一生專攻一門,一門深入,所以出了不少的數學家。這些數學家,對於佛經上講的數字也沒辦法知道。

  演算數九章者。】

  哪九章?這是把九章的名詞說出來,這內容就不能細說了。實在講跟近代的數學也很接近,近代的數學比中國古時候的數學進步非常多。

  演一方田,二粟布,三差分,四少廣,五商功,六均輸,七方程,八盈朒,九勾股。】

  「方程」,我們現在講方程式,「勾股」就是我們現在講開方。這是中國古老數學的名詞。

  演洛閎一行者,洛閎漢武帝時人,精於曆數,漢時改正朔,其所定也。算周天數云:後幾百年,當有差訛,必有聖人出而正之。】

  洛閎是一個數學家。數學是科學之母!數理能推演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大而國家世界,連整個太空星球的運轉都能推算出來。天文學上許多的星球,最先是從數學裡面推出來的,在某個地方應該有星球,然後再去找,果然被找到了;這是看星球的運行,因為它運行彼此互相有引力,從這裡面推演出來,雖然沒發現,知道應當有,才會有這個現象。天王星、冥王星都是先從數理上推演,然後才去把這個星球找到。很多的預言也是根據數理推演出來,但是有的時候有差錯,這是很難避免的,不見得完全正確。如果是在定中所見,見此界他方千年萬世之後的事情,那是現量境界,那一點都不會差錯。這是他算的《周天數》,這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天文,講的星球的運行,幾百年之後,星球的運行速度、角度都有比較大一點的偏差,對於曆法就要加以修正。

  演唐玄宗時,僧一行果出,復定曆數。】

  唐玄宗的時候,有一個出家人,一行法師,精於天文、數學,他也懂這一套。「復定曆數」,重新把曆數修正,這就是中國現在所用的農曆,是依月亮繞地球為標準,也叫陰曆。西洋人的曆叫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來做標準推算的。這些大數學家對於佛經上所講的數量,他也沒辦法推論。

  鈔上言無量無邊,十大數中當其二三。】

  十大數就是在「阿僧祇品」所講的。古印度數字的單位,從基數算起算到最後是一百五十多個單位(中國數目字單位只有二十幾個),而且後面這大數是倍倍相乘,它不是十進法。末後十個大數,我們通常叫「十大數」。第一個是「阿僧祇」,第二個是「無量」。阿僧祇個阿僧祇叫一個『無量』,所以無量是數目字的名詞。無量個無量叫一個『無邊』。十大數量裡面,無量是第二,無邊是第三,所以『十大數中當其二三』。

  鈔是有算數,而今言非是算數所知。】

  「無量」,實在講是有量的無量,不是真正無量,「無量」它是一個數目字的單位。我們經上所講的這個,到底是有量的無量?還是無量的無量?《彌陀經》上沒有詳細說,但是《無量壽經》上講得很詳細。你說它是有量的無量,那麼佛說過了,假使十方世界的眾生統統都證辟支佛果,神通都像目犍連一樣,共同來計算,西方世界有多少人,他們算不出來,阿彌陀佛的壽命他們也算不出來。由此可知,絕對不是此地所講的有量的無量。為什麼?印度的「無量無邊」,我們這邊數學好一點的人還是能計算得出來。現在我們的數學不行,但是利用電子計算機還是能算得出來。從《無量壽經》上觀察,西方極樂世界世尊給我們介紹的無量,可以說是真正的無量。即使是有量,在我們凡夫境界裡也真的是無量。所以,非是算數所能知之。

  鈔故知無量,乃讚歎極多之語,未可以常數泥也。】

  這是特別提醒我們,絕對不能用印度這個數字來衡量它,那我們就錯了。

  鈔如大本云。】

  『大本』是《無量壽經》,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面所引用的大本,大多數都是依據王龍舒的會本,就是《大阿彌陀經》。

  鈔假使比丘滿億那由他百千數量,皆如目連神通,欲共計算彼佛初會聲聞,盡其神力,百分中不能知一,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能知一。】

  『鄔波尼殺曇』,就是《楞嚴經》上講的「優波尼沙陀」,音很接近,因為是梵音音譯的,中國的意思叫「微細分」。微細分都不能知一,何況全體!

  鈔又云,佛告阿難:假使有人,出一身毛,碎為微塵,以一一塵,投海出水,毛塵水多,海中水多?阿難答言:毛塵水多,不及半合,海水無量。】

  一毛塵析為百分之一,這毛已經很細,豎的劈,劈成一百分,百分之一,你想想看那多細!在海裡沾一滴水,佛問:這毛塵沾的水多?還是大海水多?這個比喻就是剛才講的,十法界的眾生都證辟支佛果,神通都像目犍連,他能夠知道極樂世界的數字不過是毛塵水而已,不知道的像大海水。這是極其形容這數量不可思議。西方世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這是蕅益大師所講的,如果不是佛力加持,絕對不是九法界眾生憑自己能力能理解的。

  疏論言二乘不生,今言聲聞者,以慣習小,不久證大,終無小故。如觀疏說:若據變化,小亦無礙。】

  《往生論》說「二乘種不生」,二乘的種性決定不能往生淨土。西方淨土純一大乘種性,就是菩薩種性,沒有二乘種性的。現在這個經上說,西方極樂世界有聲聞,這是什麼回事情?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解釋,『以慣習小』,慣是習慣,在沒有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前,像在我們這個世界,他修小乘法修了很久,現在聽說西方世界,他回小向大,念佛求生淨土,他也能往生。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小乘的習氣很重,小乘習氣還沒斷,我們說他小乘,是說他沒有往生之前他是小乘身分,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上也看到的。蓮池大師這個解釋,不是他自己偏見,有大經做依據。『終無小故』,極樂世界絕對沒有小乘。

  鈔終無小者,觀經疏謂習小之人,本不得生。】

  小乘人確實不能夠往生淨土。

  鈔繇彼臨終,發大乘心,亦乃得生。】

  他的淨土緣分在臨命終之前才成熟,臨命終之前遇到善知識,告訴他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他聽了之後,當然這一定有過去世的善根,善根成熟,他能夠相信,能夠發願,能夠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決定往生。

  鈔以慣習小。】

  因為他小乘修得久,也就是四諦法這種子力量很強,到西方極樂世界,他聽阿彌陀佛、聽淨土依正莊嚴所說的法門,全說的是小乘法門。說老實話,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何嘗說法?佛雖然不說法,那個地方說法始終沒有間斷,這個說法是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你想聽什麼經、什麼法,你聽的那個音聲就是這個經法。這些人小乘習氣很深,他當然一想都是想小乘經,因為大乘經他沒接觸過,不要說經義不懂,經的題目也不曉得。他心裡面所念的都是小乘經典,那麼他聽阿彌陀佛所講的、開導的也是小乘法。

  鈔纔聞苦空無常等法,順其先習,遂證小果。】

  他聽了這些法之後,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斷了等於證阿羅漢果,其實在西方極樂世界是菩薩,絕對不是阿羅漢。我們曉得在圓教菩薩果位當中,見思煩惱斷盡是在第七信位,七信位的菩薩。但是大乘佛法的薰修斷證等於小乘,除斷證之外,他的智慧神通道力絕對不是聲聞、緣覺可以跟他相比的。

  鈔而向大之心已成,況得近佛,自當不久證大,安在其為聲聞乎?】

  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就不會遠離了,常常在阿彌陀佛的身邊。也許你會懷疑,西方世界那麼大,人那麼多,我怎能夠跟阿彌陀佛天天在一起?這是我們世間人的觀念,我們這個世間確實如此,不要說太大,我們台北市,這很小的地方,我們每個人能天天看到李總統嗎?跟他拉拉手,在一塊談談話嗎?不可能。為什麼不可能?他只有一個身。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的化身,所以每個人天天見到佛,天天跟佛在一起。如果李總統有化身,台北市有兩百萬人,他就有兩百萬化身,每一個化身陪一個人,那不就天天在一起了嗎?佛有化身,觀音菩薩也有化身,大勢至菩薩也有化身,我們看《觀經疏鈔》就曉得。不但佛菩薩有化身,到那裡去我們自己也會化身,這個就妙不可言。自己化身也跟佛一樣,化身無量無邊,化這麼多身作什麼用?每天去參訪十方諸佛,不但親近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你每天都可以親近,你說極樂世界好不好?你要不到西方世界去,這個好處你得不到。菩薩要想得到這樣的好處,得七地以上。你什麼時候能修到圓教七地以上,你才有這個能力親近十方如來。西方極樂世界只要一往生,下下品往生都得到這個好處,這是阿彌陀佛神力加持。我們在《觀經》、在《無量壽經》裡面統統看到,你時時刻刻能夠親近彌陀。所以,怎能說他是聲聞?

  鈔是則經舉聲聞,以暫有故。論明二乘不生者,以終無故。】

  經上說『聲聞』有兩個意思,這是在《無量壽經》裡面我們讀到:一個意思講聲聞、講人天,是他沒有往生之前的身分,他是由小乘來往生的,由人天身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稱他從前的身分。另外一個說法,就是從在那裡面斷惑、斷煩惱,如果你見思煩惱還沒有斷,等於他方世界的人天;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無明沒有斷,等於他方世界的聲聞,是這個說法。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統統是菩薩,那個世界是純一菩薩法界。而且我們在經上讀了很多,深深明瞭,統統是普賢菩薩,不是普通的菩薩。我們讀《華嚴經》,唯有普賢菩薩才能成佛,其他的菩薩不能成佛。菩薩要想成佛,一定要修普賢行,一定要把自己變成普賢菩薩,這才能圓成佛道。《無量壽經》跟《華嚴經》「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關係非常密切。下面這一段說得更好:

  鈔小亦無礙者。】

  這個話就說圓了,這的確是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鈔淨土尚容眾鳥,聲聞豈不鳥如?】

  聲聞難到鳥都不如嗎?都比不上嗎?

  鈔鳥既變化所成,聲聞寧獨實有?】

  這幾句話說得太好,的確是圓融到極處。西方極樂世界哪有鳥?鳥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天、聲聞,也可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從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上講,確實是圓融無礙,我們對於這個不必懷疑。

  鈔縱使彼國久有聲聞,亦復何礙。】

  假如那個世界真的有人天、有聲聞,可能也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彌陀神通道力不可思議,這個我們不必懷疑。淨土宗經典,我們所依據的是五經,五經把它歸納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淨宗第一經,《無量壽經》再歸納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親口說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佛轉告我們等於阿彌陀佛自己說的沒有兩樣。我們要以什麼為根據?以四十八願為根據。四十八願就好像憲法一樣,任何一切法不能跟它抵觸,跟它抵觸的都沒有效果。所以,以四十八願為主。

  我常常勸同修們,如果沒有時間讀全經,真正修淨土的人早課念《無量壽經》第六章四十八願,專修淨土,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晚課念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這五章,這五章就是持戒念佛,用這五章經文來反省、懺悔,改過自新。不能讀全經的,就這樣讀法。念完之後,再加一個迴向偈、三皈依,這樣的早晚課就非常圓滿,這是專修淨宗。聲聞眾就介紹到此地,下面介紹菩薩眾。

  ◎二菩薩】

  經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聲聞眾說得詳細,『菩薩眾』就省略許多的言語,但是我們要記住前面的經文,他說「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此地要是照前面這個例子,「彼佛有無量無邊菩薩弟子,非是算數之所能知」。

  疏承上不獨小乘。】

  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天、聲聞數量不可思議。

  疏諸大乘菩薩無不生故。】

  因為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菩薩修行到登地,他知道這個法門殊勝。換句話說,地前菩薩不知道這個法門、不認識這個法門。登地之後才曉得這個法門殊勝,才知道這個法門的好處,曉得這個法門真正的利益,所以沒有一個不信。因此西方世界這些大菩薩的人數,不但不比人天、聲聞少,超過就太多太多了,那邊大菩薩多!

  疏亦復者,亦無量無邊不可算數也。又復具無量無邊功德,如大本中說。】

  《無量壽經》上講,西方極樂世界這些大菩薩功德巍巍,諸佛都讚歎不盡。

  鈔菩薩者,自初心以至地盡,前如教起中辯,後如補處文中所引,甚多無量,何可數計。】

  先說人數,從初發心,初發心就是我們凡夫帶業往生。我們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不容易!圓教初信位的菩薩是什麼樣的人?《彌陀經》上講,一心不亂。所以羅什大師翻「一心不亂」翻得不錯!一心不亂也有三輩九品,我們是下下品的一心不亂。下下品的一心不亂,是什麼程度?五利使斷了,就是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斷掉。我們現在是一品也沒斷,這一往生就斷了,一往生阿彌陀佛來接引,佛光一照,就把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佛光一照就照掉了,就沒有了,這樣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個地位等於小乘須陀洹果。

  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我們自己念,念到功夫成片,念到這句佛號把妄想執著念掉了。這個念掉不是真的斷掉,是妄想執著不起作用,我念阿彌陀佛,一句頂一句,妄想執著滲透不進來,這就是不夾雜。所以功夫要不夾雜、不間斷。煩惱斷不斷不要去理會,不要緊,只要我們做到功夫不間斷、不夾雜就好,這個樣子煩惱不起現行,往生的時候才有把握。佛來接引,佛光注照,這是佛力加持,把我們的功夫提升到初信位的地位。三資糧第一個是信,信願行!不是初信位的菩薩,怎麼能往生?所以要信心清淨、要信心堅固。

  在這個世間修行,尤其在現前這個階段很不容易,自己一定要有主宰、要有把握。什麼叫主宰?不會被人騙了。現在這個世間騙人的人很多,真是現代人聽騙不聽勸,勸他好好的念佛,他不聽;騙他去幹什麼,馬上就去了,這是迷惑顛倒!佛在經論上苦口婆心勸我們,我們不聽;喜歡聽外面這些謠言,那就沒法子,這就是業障深重!學佛要記住,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麼?經典。一切法裡面,我們選擇《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彌陀經》有《疏鈔》、有《要解》,這三部是我們真正皈依處。一生能夠依靠這三部,沒有不了生死、沒有不往生的,不要再搞別的,這才叫真正具足信心,信心清淨。《金剛經》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本性,則生實相就是見性,信心清淨就見性。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證果,小乘是初果,大乘法是圓教初信位菩薩。

  『以至地盡』,「地」是地上菩薩,地上菩薩到盡頭,那是等覺菩薩。『從初心以至地盡』,這就是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所講的「與五十二同倫」,同倫就是同志,志同道合;五十二就是此地所講的從初心到地盡,到等覺是五十一個位次,再往上去妙覺,妙覺就成佛,五十二個位次。這五十二個人,不是五十二個,是五十二類,他們統統是依《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統統是念這句阿彌陀佛成就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他其他的法門都不要,單單一句阿彌陀佛,從初發心到圓成佛道,不要用第二個方法,所以這是淨土宗第一代祖師!諸位要記住,大勢至菩薩是淨土宗第一代祖師,是從哪一方面講的?是從整個法界講的。盡虛空遍法界,念佛法門他是第一個,沒有人超過他的。在娑婆世界提倡念佛法門,第一個祖師是誰?普賢菩薩。釋迦牟尼佛講經,第一部講《華嚴》,《華嚴》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提倡念佛法門的是普賢菩薩,娑婆世界淨土宗的第一代祖師是普賢菩薩。在中國的第一代祖師,是提倡念佛求生淨土的慧遠大師。第一代祖師,三個都是第一代,一個是法界的第一代,一個是娑婆的第一代,一個是中國的第一代。

  數目之多是沒法子計算的,『前如教起中辯』,前面在教起因緣裡面說得很詳細,後面將來到「補處菩薩」那一段還要講,還要述說介紹這些菩薩們。『甚多無量,何可數計』,菩薩數目太多,沒有法子計算。

  鈔功德者,大本佛讚彼國菩薩種種功德,為二十三喻。】

  此地講的『二十三喻』,夏蓮居老居士這個本子在「真實功德」這一章,但是這一章沒有二十三喻,只有十幾喻。二十三喻在哪裡?在王龍舒的《大阿彌陀經》。蓮池大師確實是引用王龍舒的本子。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註解,講到《疏鈔》蓮池大師多半引用龍舒的本子,他說出這個事實也證明會集本是很重要的。因為有些人對會集有成見,蓮池大師是一代祖師,他著《疏鈔》引用得很多,可見得他並沒有反對會集本。此地略舉幾種,沒有完全舉出來,這是讚歎菩薩的功德。第一:

  鈔一、堅固不動,如須彌山。】

  實在講,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他們所成就的功德,也就是我們將來要成就的。我們將來要成就,現在要不修,哪裡會成就?現在要修,不能完全靠阿彌陀佛加持。如果你自己一點都沒有的話,阿彌陀佛想加加不上!你總得有一點,阿彌陀佛才能加得上。這個意思我們在前面也常提醒,彌陀加持是給我們相對的加持,我們有一分力量就會得到他一分的加持;我們有兩分力量就得到他兩分的加持。譬如我們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如果不到這個功夫,阿彌陀佛加不上,加不上就不能往生。所以念佛的人很多,一萬個念佛人難得三、五個往生,什麼原因?就是你自己念的功夫不夠,佛力加不上。必須你到達一個標準,他才能加得上。我們自己念到功夫成片,這一句佛號確實能把煩惱伏住,他來接引的時候,佛力加持就把我們功夫成片提升到一心不亂。

  《彌陀經》上,羅什大師翻得沒錯,確實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不是我們這一生證得的,是彌陀神力加持,往生的時候確實是一心不亂。否則的話,怎麼能入菩薩位?因為你到那個地方一定是圓教初信位菩薩,不可能是初信位不到,那是沒有資格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初信位的菩薩就是下品的一心不亂,因為信位總共有十個位次,從初信、二信、三信到七信位,七信位是事一心圓滿。再往上面,初住就是理一心不亂。

  由此可知,我們念佛不能掉以輕心,不到功夫成片是不能往生!煩惱一定要斷,功德一定要修積。功德是什麼?功德跟福德不一樣。我們今天捨財到處去布施做好事情,那是修福,修福不能往生。往生要功德,功德是什麼?清淨心。我們煩惱是不是真的少了?妄念是不是少了?煩惱妄念天天少,這是功德;憶佛念佛不間斷,這是功德。所以,不間斷、不夾雜比什麼都重要。間斷、夾雜就是又搞六道輪迴,你說這怎麼得了!

  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了解,我們要學菩薩『堅固不動』,信心堅固、願心堅固,這決定能往生。不但世間法要放下,出世間法也要放下,千經萬論都要放下。這些經典它的作用是幫助那些不信的人起信,他們用的;我們已經信的人,不要再用了。我們現在在美國建的道場,我最近又買了四部《大藏經》,我們那邊已經有兩部,講堂那邊我們自己有印的一種《大正藏》,總共有七部《大藏經》,不同版本的,我還繼續在收集。不但收集這個,我還收集《四庫全書》,買了許許多多的書到底是幹什麼?讓給他人悟,不是自己用的!讓給別人悟,他又悟不了,所以我們還要去幫助他開悟,要把這些東西詳詳細細介紹給外國人。

  我們做這工作,先讓外國人悟了,讓外國人歡喜了,然後我們慢慢把這套教材再搬到大陸去度中國人,轉這麼一個彎,先教外國人。所以全心全力在做這個工作。這個工作就是捨己為人,就是《地藏經》上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犧牲自己往生的品位幫助別人,可是這個犧牲是有限度的,那就是下下品往生,就是初信,這是我們一定要做到的。不能搞到自己去不了,那就不得了,那不可以。

  智者大師一生弘法利生,他是天台宗的祖師,往生的時候,學生問他什麼品位,他說:如果我不領眾,也就是不講經說法,不打這些閒岔間斷夾雜,上上品往生;因為領眾,弘法利生,只落得五品位往生。這是犧牲自己的品位,這有價值的,為什麼?犧牲自己品位幫助許許多多的人往生。所以菩薩發心利益眾生,不為自己求利益,只要自己能往生,下下品就好了。所以我們的信心、願心、執持名號要『堅固不動,如須彌山』。

  鈔二、智慧明了,如明日月。】

  法門可以說『智慧』第一。怎麼說智慧第一?文殊菩薩,一切菩薩當中智慧第一,他選擇這個法門。普賢菩薩大行第一,願行第一,他也選擇這個法門。大智大願大行之所抉擇的法門,我們今天也死心塌地選擇這個法門,那你不是大智大願大行,是什麼?你是文殊、普賢一流的人物,這不得了!真正不可思議!如果不是大智慧,不能相信這個法門。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本經表法,小乘是舍利弗,大乘是文殊師利菩薩,都是智慧第一才選擇這個法門。

  鈔三、廣大如海,出功德寶故。】

  智慧比喻文殊,『廣大如海』比喻普賢,普賢菩薩大願大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我們要學的。心量要廣大,要知道我們在這個世界時間很短暫,要知道這個世間什麼都是假的,一樣也帶不去。真正念佛人,在這個世間隨緣度日就好,不要去計較,不要去爭執,一心一意念佛,再過幾天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了。沒有這樣的心量,也是很大的障礙。在這個世間,一切法心裡捨得乾乾淨淨,一切法利益眾生、幫助眾生,幫助他學佛、幫助他念佛,我們能夠盡心盡力圓滿功德。

  我們今天道場雖然小,可是我們的功德確實念念圓滿,為什麼?心與力都盡到了。我們有十分的能力,只用九分,這個不圓滿;我們今天心力統統盡到,這是如法的,心地清淨。有同修跟我說,其他道場都要信徒去化緣、去募捐、做種種好事,跟諸位說,那個功德不圓滿,為什麼?你想想從前龐居士,龐居士是菩薩再來的,不是普通人,《六祖壇經》裡面都有授記,都講後來有二大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重新振興宗門。這二大菩薩,龐居士是一個,他教我們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今天這個世界為什麼這麼亂?好人太多,好事太多!每個好人都要做好事,搞得天下大亂。所以,什麼事是真正好事?無事是好事。有些同修把錢送到這裡來,我們無可奈何,要替他做好事。他要不送來,我們不做不更好!我們兩個道場都守這個原則,簡居士在那邊,一再跟我談得很多,我教他永遠守住一個原則,每個月收入多就多做,少就少做,沒有人送錢來就不做,這個多自在!絕對不要去化緣,絕對不要去問人要錢,那叫攀緣,不是隨緣。有人送錢送多,我們多做好事,眾生有福,我們辛苦;沒有人送錢來,眾生沒有福,我們自在清淨,我們沒事。所以隨緣而不攀緣,身心沒有負擔,這個多快樂!身心沒有牽掛。

  這裡面就出無量無邊的功德寶,功德寶藏就從這裡生的。所以心量要廣大,不要有界限、不要有分別、不要有執著,清淨平等,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覺正淨,三寶!這是「出功德寶」,這三寶就出來了。有這三寶就生無量無邊的功德寶藏,真正的寶是這個,諸位要記住。在《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這是三寶!我們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修什麼?就修這三寶。可是心量窄小,這三寶不能出現,雖然有,露不出來;必須心量廣大,把妄想執著捨掉,自性三寶就顯露出來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