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55-057-0013 主講人 : 蔡禮旭老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三集)  2011/7/2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13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群书治要》三百六十句,从为君者、为领导者懂得「戒贪」,懂得「惩忿」,懂得能够「迁善」、「改过」这些立身的修养。上次我们有讲到了「敦亲」的部分,所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他对家里人都不能爱护,对下一代都不能好好的教导,而能够去爱人、教导人民,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古圣先贤在阐述人生的道理特别重视务本,要从根本下功夫,本立而道生。所以修身齐家是治国,是治理企业、治理团队很重要的修养基础。上一次《孝经》里面讲到的,「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一个人修养大根大本就在爱、敬二字,从爱自己的父母,到爱家人、邻里乡党,以至于爱社会大众。我们步出社会与人相处,假如有对立、有磨擦,就是我们这个爱敬的心,没有真正从心底里面发出来。真的发出来,真的东西不会变才叫真,会变的叫假的,真则不变,真则不假。

  所以我们看古代孝子,他为官都是仁民爱物,因为孝是仁爱的原点,他的孝是真孝、是至孝,爱心就发出来了。所以我们对人爱敬心不足,还是源头的活水这个孝道有亏。我们常常知道反省很重要,而我们每天跟同事、跟朋友有不恭敬,有不为人设想,有发生磨擦,有心里不愉快,爱敬有问题,而且是从对父母的爱敬心缺乏。就像大夫治病,你得找病根出来,所以我们很多德行上的缺失,很可能都是孝道上的不足,反省从孝反省能找到根本问题。孝心开,百善皆开,我们对父母有没有时时爱敬存心,丝毫没有忘怀这两个态度。而且与人相处不爱敬,跟人家相处有冲突,让父母操心,还怕我们出门在外惹什么事情,跟人闹不愉快。「德有伤,贻亲羞」,只要父母还担心我们的修养、我们处世的不足,就是让父母还在为我们操劳,就谈不上尽孝。所以真正有孝心的,决定不是只有说,拿多少外在的物质去供养父母而已,还要养父母之心,让父母不担心我们,时时放心。还得从修养提升下手,还得除去自己这些不好的习气,所谓贪瞋痴慢疑这些习气。

  其实冷静想想,我们假如会让父母操心,坦白讲,走到哪也让领导操心,为学也让老师操心,这是一定的。人能念念想着父母,不敢有辱父母,不敢让父母操心,他有这样的心境,他到单位去自然就是忠臣,忠臣出于孝子之门,他报恩的心起来了,他不愿给领导担忧。大家有没有想到,上个礼拜我们听郝铁龙董事长,大家记得这个铁字的来源没有?「谦受益」,谦虚符合天道,不能太张扬。您看郝董他读书的动力在哪里?工作的动力在哪里?事业的动力在哪?全部在孝道,我赶紧让我父母过上好日子。而您看他到单位去,他说我一定做到,让我的领导竖大姆指,「亲所好,力为具」。大家不要小看《弟子规》,所有处世最重要的心态,都是《弟子规》这些经句建立起来了,就在家庭每天发生的细节当中。所以在修学的路上,发现自己的过失叫开悟,改正自己的过失叫真修行。

  所以发现问题不是坏事,发现自己的习气、病根不是坏事,假如觉得发现病根很难受,那根还没找到,什么是根?好面子是根。发现问题了,人家指出来还难受,那是我们的面子障住了我们自己,那不是真爱自己。真正明白自己有明德、本善的人,念念想着赶紧对治这些习气、染污。有人告诉我们了感激都来不及,他帮助我恢复我的明德、本善,怎么还会听了不高兴?看他不顺眼,那是糊涂,那是放纵自己。所以修学的路上学贵自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别人提出来你有这个毛病,当场还给自己台阶下,还讲得冠冕堂皇,不肯当下改过,这个对道业都有损。「天下聪明俊秀不少」,真的资质很好的人不少,「所以德不加修」,德行不能提升,道业不能精进,「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有没有遇过别人指出我们的习气,我们说好、好,我改不就是了吗?我们有没有这么样回答?

  听思聪,人家一听这能改吗?不只不能改,当下习气在现前,讲这句话的时候第一瞋恨心起来,第二傲慢的态度起来。所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得从这个心地当中下功夫。所以观心为要,修身最重要的,时时要善观这一颗心,起心动念错了要赶紧改过、赶紧修正,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所以这一句《孝经》的话,提醒我们时时爱敬存心,「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这个爱敬能够坚持一个月,保证大家烦恼轻智慧长,这格物的功夫就大大提升了。人有爱敬存心的时候,就没有瞋恨,就没有傲慢,就没有自私自利。爱是念念为人想,敬是对人尊重不轻慢,所以修身齐家,也都是从这个爱敬的功夫。唯有爱敬才能家庭和睦,进而能够经营好自己的事业;家庭常常吵吵闹闹这个心神都不宁,事业也很难长久。

  而接下来下一句,第十九句是出自《孔子家语.大婚》这一篇,我们一起把它念一遍。我开始念,你们就跟上,预备起:

  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也。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也。伤其本。则支从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修此三者。则大化忾于天下。】

  我们读到这一段,可以厘清一个对我们中华文化,非常严重的错误认知,很多人都说我们中华文化不尊重女人。您看看这是圣人,至圣先师讲的一段话。其实近代都觉得比较尊重女人,形式上看,好像比较尊重女人,女权运动愈来愈多。诸位女同胞,你们觉得被尊重了吗?立了很多法律,女人有从政的权利,有什么的权利立了很多,大家觉得有没有被尊重了?大家冷静去看,法律是很多保障女权,可是女子受伤害的事件有增无减。而虽然在法律当中好像提了很多保障,大家心里想一想,男人是愈来愈尊重女人了吗?这个I don't know,这个得要妳们冷静去想一想。我们又说回来了,我们老祖宗教诲到的,《大学》里面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凡事要从根本下功夫。别人的尊重是要来的吗?怎么来的?自己做出来感召来的,这个才是真实的。

  您看这个时代,人们一直在强调这是我的权利、这是我的权利。愈来愈自私,有一个个案,我们看了摇头,父母亲死了、去世了,只要父母亲有留钱,子女都在抢。可是另外一点父母亲欠人家钱,没有一个人要代父母还。大家看到什么现象没有?有钱你可以继承,欠钱你应该还,这个道理才合法。您看现在法律都是增长人的什么?这个法律要想得很周详,不然您看看都保护人的自私自利,只享权利,不尽义务。这个人性,有时候法律假如制定得不妥当,都在增长人的贪婪。所以其实人应该是道义,而不是去要求,要求来的,事实上都跟真理不相应,因为真理是什么?是招感、感得的,不是强迫别人要来的。所以尊重,也来自于自重,而后人重!您看在百货公司墙上都挂着女人穿得很少,诸位女同胞,妳们有没有去抗议过?妳们觉得那个穿得这么少是尊重女人吗?妳们怎么都不说话了?您看,社会这些表现有没有尊重女人?女人怎么都没有反应?男人每天看这个,你说他会尊重女人吗?男人本来就是比较容易冲动的,大家没有意见吧?这个男女特质不同。我是讲实话,你们不要对我有什么看法,这个时代有时候老实容易得罪人,不过我们都是老朋友,你们比较能够宽恕我。

  所以古人对人性很了解,现在的人都拿着他的思想乱讲,不明白人性,还在那里强调自己的看法是对的,近代很多思潮把人的思想观念都带偏颇掉了。所以应该我们回到自己的人生就好了,我们为什么尊重父亲?因为父亲对这个家庭有责任。我们对父亲的尊重,是父亲要求我们的吗?请问大家,你们的父亲有没有曾经跟你说,你要尊重我。讲不出口!可是为什么我们打从内心尊重父亲?相反的,为什么父母得不到子女的尊重?因为他没有尽本分。所以赢得别人的尊重,是自己尽本分;感不得别人的尊重,是自己自暴自弃、甚至不尽本分感召来的。从历史当中,孔子这一段话就知道对女人尊重,从周朝三太圣母。所以从那个时代开始,对妻子的称呼叫太太,明白告诉世间人,有贤德的母亲、贤德的女子后世才有人才。有贤女子而后有贤妻,有贤妻而后有贤母,有贤母而后有贤子孙。家庭也好,整个国家民族也好,要能承传兴隆,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人才,人才来自于母教,所以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头。

  所以我们老祖先看得很清楚,而一个家庭里面,最重大的事情,无后为大,要有好的后代,这么重大的事情女子负责。男主外,女主内,这是把最重要的事情交给太太,重责大任。大家您看经文当中讲的,『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夏商周三代圣明的君王,必定尊重、爱护他自己的妻子跟儿女,这里的「妻子」是指妻跟儿女,都是非常尊重的。『盖有道焉』,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为什么?『妻也者,亲之主也』。太太是什么的主?我们常说家庭主妇,是这个家庭最重要的人。大家有听过家庭主夫吗?没有吧?为什么是亲族当中最重要的角色?「亲之主」主在哪?从文化当中祭祀祖先,是太太、媳妇去做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采集这些植物来祭祀祖先,祖先一看乐呵呵,为什么?一个好的媳妇旺三代。你看刘苏老师她娶的媳妇很好,她高不高兴?很欣慰。所以这个妻子很重要的角色,她祭祀祖先,照顾父母就是照顾公公、婆婆,照顾、料理好这整个家庭,安定大家的生活饮食。大家看中国字这个安定的安怎么写?一个宝盖,一个家的盖,里面要有什么?女人在家就安。女人不在家就不安了,大家注意谁不安?最明显的小孩的心安吗?不安。

  人一不安心会很慌、很空虚去哪?去找刺激,掩饰他内心的不安。很多小孩回家空荡荡的,母亲不在,家里没人,去打电动玩具找刺激。那个每天泡在电动玩具店里的孩子,你有机会跟他谈话,我们曾经有去跟这样的孩子谈过话,他也不想这样,家里没有人,妈妈不在,我也不知道干什么?他也很痛苦。所以找刺激是要让这个痛苦暂时想不起来,其实解决不了问题。我是从小就觉得妈妈都在我们身边,内心非常的安定,而且觉得充满着爱。到了学校、出了社会都觉得没有什么匮乏,想到的我们能帮人家做些什么。一个家充满了爱,他的人格里面就没有匮乏,他不会去贪求,不会去计较,不会去嫉妒。所以一个母亲陪伴孩子健康成长,对他的人格影响太大了。这是我后来回想,因为我两个姐姐,我们三个人都觉得给我父母当孩子,人生太幸运的事情。而且从我记忆当中,我们三个姐弟没有跟同学计较东西的,出社会也是这样。所以一个母亲的教育、母亲的爱,成就了一个孩子的人格,而人格是伴随他一辈子的,这幸福的大根大本,在他的人格特质。所以料理好家庭、相夫教子,都靠这个主妇,家庭主妇。

  我们这一个时代好像经济富裕了,事实上都是表相的东西。很多人可能不以为然,明明你看吃得愈来愈好,怎么会没有进步?请问大家,现在欠钱的人多,还是以前欠钱的人多?您看大家冷静,现在欠钱的人多。你说有比较有钱吗?再来,你说吃得比较好,告诉大家,人都不冷静,请问大家,二十年前的苹果比较香还是现在?二十年前那个苹果放在二楼,你还没进门就闻到了。现在?摆在面前还得要嗅、嗅才闻得到。整个吃的东西愈来愈不营养,都是看起来不错,现在所有的功夫,都用在表面功夫上,看起来不错。愈吃愈多病有没有发现?人都追求表相上的好,看起来不错。大家注意看,你看现在培养出来的年轻人,比方说男士要找对象,看起来白白净净的,你不要光看,跟她聊几句话你就昏倒,她有没有内涵一交谈你就知道了,不能只有看,又不是当花瓶。妳们女孩子,也不要看他那个头发梳得很像郭富城,妳就很喜欢,不可以看这么表面。但话说回来,现在人看不看表面?是!整个风气使然,你不够冷静,都会受这个社会风气影响。

  所以这里提到的,「亲之主」,太太是主妇,娶妻要娶德,要有贤德才行。这句也让我们认知到,圣贤先王对于一个妻子在家庭当中的重要性,是体会非常深的。接着讲到,『子也者,亲之后也』,孩子是祖先的后代,是整个祖先血脉的延续。『敢不敬与』,怎么可以不恭敬、不尽心尽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是为人父母者把教育孩子,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至要莫如教子」,这要对得起父母,对得起祖先。所以走入婚姻,您看,我们古礼一出门,祭拜祖先,而且是父亲代表祖先敬儿子。您看从婚礼的这些仪式,都流露出来婚姻很重要的,「上以祀宗庙,下以继后世」,启后有好的下一代。所以「子也者,亲之后也」,这个事情要慎重,要非常重视。包含新娘娶回家了,一进门婆婆把家里的钥匙交给媳妇,接下来是她当家,她是主妇了!所以婚礼里面这些仪式,都有很深表法的,表家庭伦常的意义在其中。

  所以接着讲,『是故君子无不敬也』,「君子」对于妻子、孩子,以至于对于人事物,都是常保一个恭敬的心。古圣先贤的学问重要在主敬存诚,时时真诚恭敬的心保持住,这就是真实的学问。所以大家看诚敬对学问,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对人诚敬至诚感通,就人跟人真心相交,这诚敬是真实的学问。接着又讲到,『敬也者,敬身为大』,谈到恭敬,尊重自身,尊重父母给我们的身体,是最重大的事情,为什么?「身有伤,贻亲忧」。以这个身体又做了不道德的事羞辱父母一生,「德有伤,贻亲羞」。所以尊重自己,那是在恭敬当中最重大的事情。接着强调到,『身也者』,我们的身体『亲之支也』,是父母的分支,父母是树根,我们是枝干。父母是我们的根本,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了。而我们是枝干,我们受伤了父母比我们心痛,所以『敢不敬与』,怎么可以不恭敬自己的身体!

  假如不敬自己的身体、行为,『不敬其身,是伤其亲』,让父母担心、伤痛。『伤其亲,是伤其本也』,伤了父母的心就是伤了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夫孝,德之本也」,孝是德之本,不孝就伤害自己德行的根本。『伤其本,则支从而亡』,树根坏了,树干也活不了。我们孝道严重缺乏的时候,看起来我们的身命还在,事实上已经是行尸走肉了,做的可能是禽兽的行为,其实比死还严重,在糟蹋自己在造孽,所以叫「支从而亡」,已经是行尸走肉了。『三者,百姓之象也』,这三个事情尊重太太、尊重孩子、尊重自己身体行为,「三者,百姓之象也」,象是榜样,就是这些古圣先王他们把这三件事做得很好,成为百姓效法的榜样,因为上行下效。古代对父母、对老师、对君王都是非常尊重的,所以对父母、老师、君王的行为,也是非常的推崇、效法。

  这里接着讲到了,『身以及身』,这些先王爱护自己的身体,能够推己及人到爱一切人、尊重一切人的身体,所以这个感同身受、推己及人的态度,这就是仁爱的表现。『子以及子』,爱护、尊重自己的孩子,同时也尊重、爱护一切人的孩子。看到每个孩子都是他的父母、他的祖先的宝贝,你不能虐待他,不能欺负他。『妃以及妃』,「妃」就是指妻子,尊重自己的妻子,也尊重一切人的妻子。我们的学问很重要的,就不断扩大自己的心量,能从对自己的家人扩大到对一切的人,这个人修为就很好,爱心就很宽广,先王也是这个态度推己及人。『君修此三者』,国君能修养好这三件事情,进而给天下做榜样,『则大化忾于天下』,他深远的教化才能普及于天下,当然这个有他的身教、也有他的言教,也是用这些道理在教化老百姓。

  「忾」字,读细是遍及的意思;它还有另一个读音,有一个成语叫「同仇敌忾」,这个字念慨是愤怒。古字里面不同读音,有不同的意思,另外一个念细是遍及的意思。大家知不知道我为什么看你们?我要看有没有注错,你们假如有看见的,就给我闪两下我就知道了,这个叫做人跟人的默契。夫妇之间要有默契,同事之间要有默契,五伦当中要有默契,那无声胜有声。大家看「明王」的教化都落在伦常当中,伦常关系处好和谐了,家庭和睦,每个家又是社会的细胞,家里安定,社会就平安。所以古人确确实实都是务本,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修身,家之本在有好的母教,「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大家了解到这点,教女儿比教儿子更伟大、更重大,所以生女儿的人,天下安危就在你们的手上。有没有人一听以后,说当时候不生就好了。你有这个心态不敢承当,诸位学长们,人生要勇于承担。

  人这一生坦白讲像作梦一样,我们前面这几十年,你觉不觉得像作梦一样?而且我感觉这个梦愈做愈快。小时候都觉得:怎么日子这么慢,我要快快长大,尤其愈大红包愈多。那时候不懂事,都是这幼稚的想法。可是反而成年以后,尤其上了三十岁,好像过一年好快,就像刚不久而已。我最近常常遇到一些朋友,我说又见面了,那个朋友看看我:八个月了!好快。古人提醒我们「一寸光阴一寸金」,真的不是没有道理的,要珍惜。所以这个承担重要,因为人生,你冷静思考,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你有没有看过有一本书结论,这个人的意义,是因为他留下来一百亿,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样的报导?有没有?有没有报导说这个人的意义,就是他坐的马桶是金子做的?他住的那幢房子价值一亿美金有没有?一个都没有。反而是什么?被人家笑这样的人,把钱这么花又带不走。

  《三字经》告诉我们家道的承传原则,「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唯一经」。把圣贤教诲传给子孙,把榜样留给子孙,真正脑筋清楚的人,他很清楚留可以长久留下来的德行跟榜样,家道。范仲淹先生当时候就有信心,他的行为、风范可以让千年以后的子孙效法。「知耻近乎勇」,诸位学长,我们的行为可以让谁效法?眼前的儿子就不效法我们,行有不得,要反省自己,这德风不够,连孩子都不感动。留留得下来的是明白人,带带得走的,请问大家,人最后一刻是什么样子?双手双脚一摊走了,手都是这样放下来的,你还拿什么走是不是?人有时候想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现在还在抢什么,还在执着什么,还在贪求什么,常常这么想,慢慢那个贪求的心就淡了。人几十年寒暑,就为了那些带不走的东西,拼得死去活来,你说这人生值不值?

  而人生只有一件事是真实的,就是灵性的提升,灵性靠什么提升?靠学习圣贤教诲提升,所以我们人生就是学习。诸位学长们,我们在学校读书学得很好升级,学得不怎么样?留级。大家想不想留级?目前我们这一生读书读的状态如何,自己要评估一下,学得太差了降级。所以人生就是不断的学习,但是要提升,不然会降级,灵性一降级,就堕落到三恶道里面去;升级了,你下辈子有好地方去。所以真正有远见的人,决定看到他生生世世的未来,他不会着眼在眼前的享乐、纵欲。那就被欲望给障碍住他的智慧!既然要学,学习最重要的要改过、要突破、要提升,诸位学长,我们清不清楚自己的毛病在哪里?你找到毛病你才可以突破,才可以提升。我发现我们有一个严重的毛病,就是逃避,大家知道我绕这么一大圈要讲什么,我们都有严重的逃避、退缩,不相信自己,不肯承担。逃,逃去哪?逃得过吗?

  《论语》里面告诉我们,「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人要记住这一生曾经发过的愿,不可以开空头支票。告诉大家,怕都怕在哪?都是在那不敢承担,然后一直拖拖拖,怕得死去活来,反而你扛起来那个恐惧就退了。因为我们的整个精神,用在宁为成功找方法,就不会耗一大堆在那里担心、害怕、恐惧、退缩,这一定要突破;只要随顺习气退缩,这一辈子的灵性,又要后退了。凡事都有极困难的时候,对治习气真的也不容易,像扒皮一样,大家有没有撕过皮?痛!都有极困难的时候,打得过的才是好汉。而且人不能只想到眼前的苦乐,要看得远,今天这个习气不突破,生生世世堕落;今天这个习气要突破是有点苦,问题是它只苦一阵子。把习气突破了,随顺性德处世待人,你每天都学而时习之,你们配合一下,你们不配合,我都觉得刚刚讲那段话,你们吞不下去,还是你们陷入非常深沉的思考,假如不能吃这一阵子苦,不突破这些习气,生生世世都变成这个习气的奴隶。人真的把这些道理想通了,他的力量就来了,他明理了,他看破了,他愿意放下习气,他不愿再这么自暴自弃,自甘堕落。

  所以,诸位学长,你假如生女儿就要承担起来,把她教成贤女,就是对国家民族最大的贡献,这个贡献决定大过你出去弘扬文化。为什么?我们出去弘扬文化,自己女儿没有教好,本身就不是弘扬文化的样子。「人能弘道」,这是上个礼拜的功课,你们怎么没反应?「非道弘人」。你看人能弘道,你人要照着伦常、照着本分做,那个行为就是弘道。假如不符合尽本分,口上讲弘扬文化、讲经典,会有流弊问题。古人讲行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他是考虑很深远的。「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

  有时候现在人讲,我要好好照顾我的孩子,我要教育好他们。有人会说,你心量太小,要胸怀天下对不对?有没有道理?你们怎么都笑着看着我?有没有道理?没道理。所以道理都要从经典当中去对照,不然每个人都有一套,听到最后无所适从。大家有没有经验,有一件事情在那里犹疑不决,去问五个朋友,五个人讲的都不一样,请问大家听谁的?都不能听,听经典的。连孔子都听经典的,我们还听自己的、还听别人的?孔子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对古圣先贤没有丝毫怀疑。以至于帮助别人、教化大众都依经典讲,不能依自己的意思讲。《孝经》里有一个处世很重要的态度,大家要铭记在心,「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一个人一定是先依照经典、依照圣贤一言一行处世待人,循规蹈矩久了就内化,不逾越。一开始,不老实跟随经典、跟圣贤的行持,这根基绝对不牢。讲着、讲着自己的很多想法、意见就进来,很危险,误导别人,也有可能误导自己。

  接着我们再看第二十句「敦亲」,这是《后汉书》的一段话,在第四册五百七十六页,在「史弼」这段经文里面。我们来把它一起读一遍:

  帝王之于亲戚。爱虽隆。必示之以威。体虽贵。必禁之以度。】

  我们看一个君王、帝王,他是国家最尊贵的人,也是最富贵的人,富贵到了顶点,他的孩子在这样的富贵当中,假如没有很好的教育,是太容易堕落。大家冷静去看,现在企业家的第二代很多出现严重问题。假如这个企业家没有教育的正确观念,他的第二代非常傲慢、奢侈,叫骄奢淫逸,这淫就是很放纵自己,游手好闲,就是拿钱乱花。所以帝王也好,社会当中有地位的人也好,决定要教育好他的下一代,不然他中晚年一个头两个大,他不知道他的后代会怎么败他的家产,会怎么毁掉他的家族。我们之前读过「才德论」,大家记不记得?国家、家族之所以会毁掉,都是因为培养出了才胜德的人,太聪明了,最后就把家都给毁掉,没有德行的基础。

  我们看,『帝王之于亲戚,爱虽隆,必示之以威』,这非常爱护他的亲人,但爱还要加上智慧,要悲智双运,恩威并施。你有恩慈还要有威严,威严来自于你的德行,来自于你的家规、家道,不可以偏在一边,慈悲、怜悯还要加上智慧。所以《资治通鉴》有一句话提醒我们,对待子女,甚至于爱护我们生命中有缘的人、亲朋好友,都要抓到正确的方法、正确的心态去爱他,不然「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从家庭来看,出一个败家子,其实他的父母,甚至他的爷爷奶奶,以至于他的哥哥姐姐,都要反思有溺爱他的可能性,才会造成这个结果。同样的在团体当中,下属很嚣张、很傲慢,可能也是他的上司给他撑腰,看起来是在疼爱他,事实上是在毁了他。所以这个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这一段里面,这帝王是非常冷静的,非常爱护,但一定有威严不让孩子造次,有规矩。我们从小成长过程,父亲很有威严,我们顽皮、放肆,爸爸马上看我们一下,就收敛了;或者咳嗽一下,我们就乖多了,这就「示之以威」,要守规矩。

  『体虽贵』,「体虽贵」就是他们都是王公贵族,身分是非常尊贵的。但『必禁之以度』,一定规定必要的法度制约这些亲属,否则亲属容易横行霸道。大家去看,历朝历代都有皇帝的儿子,非常嚣张的,就是没有管好,王公贵族最后还欺压百性,造成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帝王教孩子是非常关键。我们看五百七十六页,还有引到历史当中,我们看倒数第五行,「如是」,就是能够「示之以威」、「禁之以度」的话,这样才能够让这个家庭的和睦是延续下去的,「如是和睦之道兴」,因为他懂得恭敬,不会以下犯上。「骨肉之恩遂」,他懂得恭敬,懂得知恩报恩,不会视理所当然放纵欲望。这个遂就是这骨肉之情,才能够不断保持、延续下去。

  马上举到,「昔周襄王恣甘昭公,孝景皇帝骄梁孝王」。这都是历史上的故事,宠爱了他的弟弟,还不是儿子,弟弟,那个弟弟就非常跋扈,犯下大祸,最后哥哥不得不处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大家看孝景皇帝那也是一代明君,但人要做到时时都是很理智,还是不容易,因为人这个习气一不谨慎,它就冒出来。所以我们看很多大儒的母亲,对于孩子的心性发展,特别敏锐,她知道长善救失。比方这个孩子跌倒了,在那耍赖不爬起来,旁边的仆人要去牵他,这个母亲说,不用牵他,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自己负责任。他就不养成依赖的态度。吃饭,今天刚好喜欢吃的拼命吃、拼命夹,又要去盛,妈妈马上咳、咳,提醒他不要增长贪心,这是很冷静的妈妈。大家做得到吗?这明理还要再加上肯做,才受益得了。

  我讲到这里,忽然又想到一件事,就是我跟我妈妈要东西,我想买一个东西,我妈不肯,我在地上打滚吵。你们对我都很清楚了,我就不说那个,你看我这么耍赖、这么闹,我母亲如如不动,连看都不看我,真高招。为什么?看有时候会心软,不看,就看她的书,我吵到最后就觉得挺累的,休息一下,自己就走了。这个方法没用了,我又不是吃饱撑着,下次就不用了,下次就守规矩了!所以父母的规矩要坚持,你的孩子就会循着规矩来做事情。

  唐太宗命魏征大人以及很多大臣,编了这套书,所以他《贞观之治》,是他手不释卷记住这些教诲,然后落实在他的家庭跟他从政当中。贞观十年,李泰是魏王,唐太宗的儿子,而且还是长孙皇后生的,是太子的弟弟,非常聪明绝伦,唐太宗很喜欢这个儿子。大家注意,很喜欢就要冷静,不然就会溺爱!《大学》里面告诉我们,「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很少人办得到。人的烦恼从哪里来?喜欢、不喜欢很强烈,不平等叫爱憎的心太强。喜欢就喜欢得不得了,眼晴看不清楚,他什么都好,看不到他的问题就帮不上他的忙,甚至帮他掩过饰非。这是很多父母做错的事,孩子错了还帮他掩盖,适足以害之也。恶而知其美者,讨厌他就看他什么都不好,还批评得一文不值,这个心都不正,心不正,身就都不能修,修养上不去。修养要上去,首先要把爱憎的心放下,要用理智不能随顺这些好恶。您看后来他的孩子有出问题,都从他宠爱当中衍生出问题来。

  其实不要说一个国家,三、四个孩子,很少父母不犯这个问题的,就有哪个孩子是特别喜欢,哪个孩子就看他不顺眼,这不妥当,那孩子的人格都不健康。你爱得要死的,他有你撑腰,特别嚣张;那被你忽视的,要不就很自卑,要不就对父母有不满、埋怨,最后对社会埋怨。那不健康的孩子,都是这样教出来的,所以父母要平等的爱。我是我们家的独生子,我有两个姐姐,假如我父母重男轻女,你看我的尾巴会翘到哪里去?我不只是独生子,我还是长孙。后来我去曾祖母的墓前扫墓,跪在那个墓碑前面吓我一跳,因为我的名字刻在第一个位置,才知道我是长曾孙,曾孙里面我的辈分是排在第一。大家要了解,在这样的一个辈分,得不得到爷爷辈的宠爱?得不得到叔叔、姑姑辈的宠爱?很得。这个时候我父母是关键,他不把我压下来,我就很嚣张了,你看这爱是很理智的。我很佩服我爸爸这一点,他很平等。

  甚至有一次我爷爷很欢喜:我有一点钱要给你们,分成六份。我爷爷有五个孩子,为什么分成六份?按我们闽南人的习惯,长孙如幼子我也有一份。可是我父亲对我爷爷,还有对我叔叔、姑姑,因为我父亲也是长子,一句话:礼旭,不用了。一句话就解决了,我就什么都没拿到。但是我告诉大家,我当时候听到这个事情,我对我爸爸肃然起敬,「财物轻,怨何生」,而且他也提醒我,你还跟你的叔叔、姑姑要什么?你是晚辈,都是给我的教育。一个家庭不计较钱特别团结,我也从我父亲跟兄弟相处,我觉得领悟很多道理,爷爷奶奶家族需要钱,我父亲从来不会去说,弟弟、妹妹你们也表示一下心意!我没看过我爸爸做过这种事情,都是自己承担下来。都是我叔叔、姑姑发现:不行、不行,这怎么可以都是大哥你做,我们也要做,都争着做。所以长兄你带头,弟弟妹妹就效法你,整个家族不重视钱财。不重视钱财该是你的福还是你的福,哪有说你不重钱财,你就没钱的道理是不?

  这里提到,唐太宗特别宠爱这个孩子,有臣子就抓到这个机会放出流言:三品以上的官员(都是朝廷的大官三品以上),很多都瞧不起魏王。唐太宗最宠爱这个儿子,听到这话受不受得了?很不高兴。而其实传这个话的人,是针对魏征来的,想激怒唐太宗去指责魏征。唐太宗听了很生气,把这些三品以上的大臣统统召集到齐政殿。当然大家也不知道今天是什么事被召来,都站好了,唐太宗一走进来嗅到那个味道了,好像有点火药味,非常生气脸色很难看。说了,我有一句话跟大家要个公道,以前的天子就是天子,现在的天子难道就不是天子了吗?以前天子的儿子是天子的儿子,现在天子的儿子就不是天子的儿子了吗?我看到隋朝时候,大官统统被皇帝的这些儿子打扰,甚至羞辱。当然我的儿子,我绝对不允许他们这么放纵,虽然我不允许他们放纵,可是你们这些大臣,难道就可以轻视他们吗?假如我放纵他们,他们不去羞辱你们吗?唐太宗讲完,脸色很难看。大家回到唐朝没有?房玄龄的那些大臣发抖,全部趴跪下来谢罪:臣等错了。全部趴下来,只有一个人没趴下来,魏征。有时候看到魏征那个正气,不是一般人达得到的,那是真正心里面没有丝毫的欲望,无欲则刚,威武不能屈。

  马上魏征非常严肃的说到,皇上,当今群臣,我保证没有一个人是轻视魏王的。而在礼方面,国家都是制礼作乐,臣子跟你的儿子都是列在这礼仪当中的。而且《公羊传》里面有讲到,天子的臣子虽然卑微,都是跟诸侯列在一起,那是天子的公卿,所以跟诸侯的地位是相同的,不能贬低他们。而且这些大臣都是功在国家,你的儿子应该尊重这些人,这个才能长养他的恭敬心。尊重大臣,这些大臣才会为这国家、以至于为你的儿子效命。刚刚那一段是我补充的。《公羊传》里面就讲,是跟诸侯并列的,诸侯都是王公贵族,这个都是史册里面、经典里面写的。你看魏征讲话引经据典,他也没说我说的。诸侯这些王公贵族,用他们当公他就是公,当卿大夫他就是卿大夫。而且现在这些三品以上的,都是天子的大臣,陛下你应该对他们更加的敬重。而且纵使这些大臣有小的不是,那魏王也不能对他们有所羞辱。假如国家的纲纪已经坏掉了,那这些情况继续发生我也没办法。可是当今圣明之时,你看魏征很厉害,讲真话引经据典,该肯定还是要肯定,皇帝现在是圣明之时,您是圣王,这样魏王更不能这样。

  而且您刚刚说,隋文帝宠爱他底下的孩子,是隋文帝不知礼义,不懂道理。所以他的后代都是无礼,接着这些儿子都出事被罢免、罢黜。所以皇帝,你不能举这种例子,这个例子不足为法,不只把道理讲清楚,皇帝讲错的话还要纠正他。您刚刚举的历史故事不妥当,亦何足道?这不能讲。旁边的臣子在发抖,只有魏征义正辞严把道理讲清楚。唐太宗听完以后,他也不简单,这么生气进来,听完魏征的话笑出来了,喜形于色。然后对着所有的大臣讲,一个人假如讲得头头是道,都在跟经典相应,人听了以后也不得不佩服他。他说我所说的话出于私爱,魏征所谈论的是国家的大法、大纲,纲纪所在。所以刚刚我是有愤怒、有发脾气了,是不符合道理的,而且我所思考的是错误的,现在听完魏征讲的明白了,道理应该是这样才对。所以为人君要常常能接受这些正确的劝告。封给魏征绢,绢是做衣服很高级的布料,绢一千疋,不只欢喜还赏一千疋布料。然后把当时候发抖的那几个大臣,房玄龄那些人全部叫过来骂一顿:我那么凶了你们就怕,我假如最后做错决策,这个国家怎么办?我纵使脾气再大,不对的,你们也要直接指出来。所以这历史公案很精彩,整个君臣之间演出了一场好戏。您看跟这一句里面教得非常相应,还是要有威仪、要有法度,才能教好皇帝的孩子。

  我们接着看下一句,这是在第九册一千一百九十七页。大家听完刚刚那个事例,一个朝代整个人心的向背,往往在皇帝的一念之间。假如当下生气羞辱了大臣,以至于慢慢的,他的皇子气焰愈来愈高,这败相就出来了,「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而难得的是忠言逆耳,唐太宗能接受,所以俗话讲的,「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我们道德要提升,首先「闻誉恐,闻过欣」,很重要,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当中有一段话很宝贵,「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听完忠言还得改。「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人家把这么好的道理告诉我们,不是只有好、好,很好、很好,接着要改,人家进一步才肯再劝我们;我们表面上好,阳奉阴违,以后人家不说了。所以「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好,这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