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21-186-0002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内部讲话  (第二集)  1994/6/9  达拉斯佛教会  档名: 21-186-0002

  诸位同修,昨天我们将这个道场往后发展的构想,做了一个简单的报告。如果这个理想要能够变成事实,那是要靠我们四众同修的努力,四众就是出家的男众、女众,在家的男众、女众,共同努力。世法、佛法都没有侥幸的,凡是侥幸成功的,都不会长久,长久一定有真实的修持功夫。这是古往今来中国、外国,我们看到许多事实的证明。

  关于修持,佛在经上讲得非常之多,这些原则、方法并不是全部要求我们去做的,只要我们在他的范围之内选几种认真去做,可以说我们一生都受用不尽。至于怎样选择,那在个人,一般说一定是符合自己的根性,也就是说选择自己喜欢修学的方法,这样修学就会感觉得很快乐,感到很自在,而没有一种压迫感,这就是非常好的选择。如果我们自己不懂得选择,在过去,有请老师代选择的,有的同参道友提供我们做参考的,这些例子也非常之多。不过,一切诸佛菩萨,乃至于祖师大德们,劝我们选择净宗这个法门,几乎是异口同音,这里面一定有他的道理。现在我们在净宗也可以说有相当深度的契入,我们明了这个法门确确实实适合于这个时代,适合于这个地区绝大多数的人修学,容易成就。但是这个话虽然是这么说,如果我们把握不住纲领,那还是有问题。说容易,是跟其他法门比较上,它是最容易的,也不是我们想像当中那么容易。

  修行,这个名词术语的含义,是一定要清楚、要明白,否则的话我们的方向、路子一定会走错。修行的意义,是修正一切错误的行为。在净宗,我们很清楚的向同修们提出,我们依据经典的教训,提出日常生活当中五个科目,我们在缘起里面写得很清楚。这五个科目,我们又以儒家的「五德」做为这五个科目的修学基础。这五个科目就是《论语》里面,孔夫子他的涵养,是他的学生几乎公认的,孔夫子有五种特长是超越一般人的,这五种就是温、良、恭、俭、让。我们从这五个字可以看到孔老夫子的为人,他老人家平常处事待人接物,从这五个字当中,我们能够知道一个大概,确实是值得人尊敬。温,温和、厚道,存心厚道,表现在外面,温和。善良,恭敬,这个恭敬里面就有谨慎的意思,无论是处事待人接物小心谨慎,恭恭敬敬的去做,恭敬里面就是认真负责。节俭,在物质生活上一丝毫不浪费。忍让,在处人态度上来讲,忍让。

  我们要以这个五条做为我们入佛门的一个基础,入佛门的一个阶梯,这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不能够疏忽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所修学的是大乘佛法,在过去修学大乘,一定是以小乘为基础。在中国隋唐时代,小乘曾经盛行了一段时期,但是时间不长,唐朝中业以后小乘就没落了。可是小乘的经典,在我们现在《大藏经》里面所收的是相当完整,非常丰富。跟现在南传小乘巴利文藏经做个比较,分量上几乎是相等的,可见得小乘经在当时翻的的确是很认真。小乘佛法为什么会失传了?这么重要,为什么中国人把它舍弃掉?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

  中国从前学佛的这些人都是读过儒家这些经典的,受过儒家、道家的教育(道家不是道教,这个要搞清楚,道家跟道教是两回事情),有儒家、道家的基础,入大乘决定没问题。儒家的基础是什么?给诸位说,归纳起来就是「温良恭俭让」,这是大乘菩萨入世的精神;道家的思想是「清净无为」。儒跟道一配合,的确很像大乘佛法,内心清净,外面圆融,儒是外面,道是里面。所以,以儒、道的基础来入大乘佛法,比小乘确实要殊胜。因为儒道是中国自古以来传统的教学,我们从小就沐浴在这个环境之中,对我们很熟悉,不陌生。

  小乘经从印度翻过来的,小乘经的翻译跟大乘经做个比较,小乘经远远不如大乘。也就是从前翻经的这些法师,在大乘经上是真用心,小乘经上就马虎了一点,所以小乘经翻的文字翻得不好。我们看起来很别扭,很不习惯,翻的没有大乘翻得好。所以,以儒、道的基础入佛就变成中国佛教的一个特色了。以这个基础,今天讲修学净宗法门,净土是大乘,古德对于净土的赞叹,那不仅是大乘,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最圆、最顿的大教,这是隋唐时代这些大德们对于净宗的赞叹。要没有相当的根基,你怎么能够入门!

  在过去,确实,古人讲得没错,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善导大师在《观经》注解里面讲,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往生,一千个人修一千个人往生,一个也不漏。传到今天一万个人修,难得有那么三、五个人往生,这个毛病出在哪里?出在我们基础的条件没有具备,古人具备了基本的条件。也许有人说,古人有很多不认识字的,没念过书的。不但古时候,现在也有,也有很多老太婆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的,居然念佛走的时候站着往生,坐着往生,又不生病,又预知时至。虽然不识字、没念书,但是儒、道的那个精神她真的具足了。你用温良恭俭让,那个老太太虽然不认识字,这五德她都有。看她平常处事待人,你能看出来,她心地清净,对世间名闻利养她都不沾染,这就是道家的精神,她有了。

  可见得儒学、道学的薰修,不在乎要念多少书,要认多少字,不在乎这个,像这些我们都必须要理解的。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念了一点书,也认识一些字,我们存心、待人,跟这些老太太比一比,我们究竟哪些地方能强过她的,认真要比较一下,恐怕许许多多的地方不如人!所以人家念佛有感应,我们念佛没感应,口里念佛,心里头胡思乱想;口里头声声要求往生,对于这个世间名闻利养还一样争权夺利,还样样都放不下,哪里能够比得上那些人,人家心多清净!所以,儒、道的精神确确实实是在中国人心里面、人性里面,这个在佛法里面讲,这叫性德的流露。

  我们今天这个性德不能现前,是儒、道的教育现在没落了,我们听不到了,典籍虽然在,真正肯读、肯研究的人也不多了。而自己烦恼习气很重,社会的诱惑力量太强,这样子叫迷失了自性。这是我们虽然发心好心学佛,而得不到像从前人那样好的效果,原因在此地。所以,五德一定要讲求,「温良恭俭让」,常常拿这五个字来反省、来检点,我们时时刻刻不能把这个丢掉,要做到。每天去反省,每天去实行,这叫修行。我们对人,心够不够厚道?我们态度够不够温和?你每天能够检查一遍,反省一遍,好好的改进,这就叫从根本修,从基础上修学。能够具足这五德,这才能入佛门。

  入佛门修什么?世尊教给我们修三福,「净业三福」,我们在《观经》里面讲得很清楚,讲得很明白。而且世尊明白为我们开示,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诸佛是讲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换句话说,所有一切众生修成佛果,都是以这三条做基础,离开这三条你想证果,不可能。我们知道,净土法门往生就是成佛。你念佛不能往生,你念佛是不是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念佛,那决定得生;离开这个基础,你念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你要问为什么?答案很简单,你看《弥陀经》、《无量寿经》、《观经》上,佛一开口,「善男子、善女人」,你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天天念佛,你不善,你怎么能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这个人不善,你怎么能往生,不相应!

  善的标准是什么?就是这三条,你看佛说得多具体,一点都不马虎,善的标准十一句,你要都做到。三福的基础,就是净业正因的基础,实在讲就在孝敬。所以孝敬是基础的基础,「孝顺父母,尊师重道」。为什么要尊师?是因为重道。道是老师传的,老师传授的恩德太大了,没有法子报答,尊敬之心是自然生起来的,不是勉强的。没有老师,我们怎么晓得有这么好的大道?所以,孝敬是性德。我们今天性德不能现前,性德不彰(彰就是明显),不能明显的显露出来,就迷,迷惑颠倒。

  现在人也讲到孝道,有些人就问:我为什么要孝顺父母?也没人教了。他认为孝顺父母是没有道理的,有这种观念、这种行为,那就是佛经里头讲的「一阐提」。一阐提是没善根的人,不是他真的没有善根,他的善根被迷了、被污染了,一丝毫的作用都不起,等于没有善根。这是很可怕的一桩事情。为什么?没有善根那就无恶不作,他也不怕因果,他根本就不相信因果。他造作,将来有没有果报?决定有果报。等果报现前的时候,后悔莫及!后悔来不及了,那个时候迟了。所以我们晓得,孝敬是性德,唯有扩充性德,才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就是为什么佛对于「孝亲尊师」这样的重视,这样认真的教导我们,道理就在此地。我们明白了,就会很欢喜的去接受,很欢喜的去奉行,能有欢喜心,修学就快乐了,就不难了。真正能生欢喜心,必须把这个理搞透彻,他这样教,对的,完全正确。

  孝这个字涵盖了整个的佛法,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说什么?就是说一个孝字。这一部《大藏经》就是这个字的解释,就这个字的注解。这个字真的其深无底没有止境,广大无边。浅而言之,对父母,深而言之,就是自性,禅家讲明心见性,所以圆满的孝道是自性,就是自性圆满的显露。中国人造字,他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六书」,六书就是中国制造文字的六个原则。孝这个字在六个原则当中是属于会意,叫你看到这个字的形象,体会里面的意思。这个字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老跟子合起来,你体会这个意思。老是上一辈,子是下一辈,在这个字的形象里面,我们一眼看上去,第一个体会就是上一辈跟下一辈结合成一体。外国人没有这个观念,外国人有代沟,老一辈是老一辈,底下一辈他不是一个;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不是这样的,他是一体的。

  再引伸,你去观察,上一辈还有上一辈,下一辈还有下一辈,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真理,决定不能分。所以,中国人祭祖先。过去我遇到外国人,他们很好奇,来问我,为什么要祭祖先?祖先几百年、几千年了,根本就不认识,从来也没见面,也没听说过,为什么还要纪念他?还要供一个牌位去纪念他。他们没有这个一体的观念,一体是性德,竖的无始无终,横的就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是一个整体,就是自性,真如本性。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虚空法界都是自性变现之物,自性是能变。代表这个圆满的自性,就是这个「孝」字,这个符号。这个符号是代表圆满的自性,圆满的性德。不但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的是这一回事,乃至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经论,所说的教诲,也离不开这个事实。所以这一个字就涵盖了全部的佛法,涵盖了一切诸佛所说的佛法,就这一个字。

  孝从哪里做起?从《地藏经》做起,落实在生活上,就是从很浅近的,「孝敬父母」。三福里面讲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从这里做,给诸位说这叫真修。舍弃这个,你说我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念二十万声佛号,想求生净土,只可以说你在阿赖耶识里头种善根而已,这一生能不能去?不能去。什么原因?阿弥陀佛欢迎你去,里头大众不欢迎。为什么?你不是善人,你到我这儿来把我的团体扰乱了,所以你就没有感应。你要真正想这一生当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净业三福要紧!佛在《观经》教韦提希夫人,韦提希夫人想求生极乐世界,你看没有教她念佛,没有教给她方法,先教「三福」。先把基础打好,然后再教给你修行的方法,这才讲十六观,十六观是方法,念佛也是十六观之一。十六观就是十六种方法,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往生。

  我们今天在十六种方法里取最后的一种,念佛,持名念佛,是第十六观里面所讲的。可是你要晓得,它是建立在「三福」的基础上,从这个基础上,我们发愿求生净土,老实念佛,舍离这个基础就不能成功!如果有这个基础,给你说,万修万人去,一个也不会漏掉;没有这个基础的时候,你怎么念也不能去,这个要知道。

  慈心、善行,经上讲「慈心不杀」,举个例子,慈心的慈悲心范围非常广大,而杀害众生是最没有慈悲心的,举一个例子而已。善行,善行的标准,佛讲的十善,「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讲在家的;出家,不淫欲。「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不贪、不瞋、不痴。你看善行的标准都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我们要认真去做。每天拿这些科目来检查我们自己的思想、言行,我今天处事待人接物,我到底做到了几条,违背有几条,拿这个东西来检点,这叫修行。不是说每天念念经,念几句佛号,那是装模作样的,古人讲「喊破喉咙也枉然」。那是形式、是表面,我们常讲功夫得力不得力,表面不得力,认真去做得力,功夫得力一定要认真去做。

  所以慈心、善行是性德自然的流露,诸佛菩萨表现在外面,他自然就是这样的,他没有勉强,他没有去造作,自自然然流露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没有一丝毫的意见。我们今天意见很多,你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一句为什么,就是迷惑颠倒,因为迷惑颠倒才做凡夫,生死凡夫!所以佛也不怪你问,你这一问佛就跟你解释,破迷开悟!要把你这些疑问统统把它消除,你就觉悟了。觉悟之后,这些行为就是自然的,没有觉悟是勉强的。在没有觉悟的时候,勉强去做,勉强做里面最好的就是老实做,不要去问理由,佛教给我们,我们就这样去做。为什么?老实做你更容易觉悟,因为老实人他心定,他心清净。对佛尊敬,佛教给我们这样做一定有好处,不要去问理由,反而成功快速;老是问理由,老是要讲解,反而开悟的时间拉长了、拖长了,慢了。我们讲人的根性有利根、有钝根。问题很多的人就是钝根,什么都不问,老实人利根,这是一般人不懂。

  为什么一个问题没有是利根?他心清净,清净心生智慧;妄想心、分别心里头生烦恼,不是生智慧。所以,老实了不起!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意见一大堆,问题一大堆的,不老实!他天天生烦恼,这个要晓得。所以什么都不问,佛怎么说,老师怎么说就照做,这个人很了不起。你们看倓虚法师的佛七开示,现在已经写出来了,最近印的《念佛论》,我们把它附在后面,是有一个同修写出来的。因为倓虚老法师家乡口音很重,那个录音带我们这儿都有,很多人听不懂,他有一个同乡把它翻出来、写出来了。写出来之后,我删改了一下,现在印出来附在这后面,大家一看就明了了。

  你看他说谛闲老和尚那个徒弟,不认识字的,做锅漏匠出身的。他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教他老实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你看这多简单。他念了三年,站着往生,死了还站三天,等老和尚替他办后事。你说他开悟了没有?他一定开悟了,不开悟哪有这种功夫!这就是老实人的好处。他要意见多多:我为什么要念佛?念佛有好处。到底有什么好处?那他这个好处就没有了。他就是相信老师的话,老师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一点都不怀疑,三年有那样的成就。我们今天三十年都没成就,就是意见多多,就坏在这里!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坏了。这是我们的好榜样,距离我们很近,并不太远,我们要向他学习。

  「三皈」是修行的目标,是修行的方向,是修行的总原则,也是我们修学唯一的希望。三皈的意义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觉正净达到圆满了,就成佛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就是觉正净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所以我说三皈是我们修行人唯一的希望!我们是不是真的希望这个?假如我们希望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个念头超过觉正净,换句话说,这一生学佛就不能成就。学佛有没有好处?有点好处,来生的福报,修一点人天福报,要想出离三界,往生不退成佛,很难很难!这是我们今天,我们是内部讲话对自己同修,句句讲的都是真实话。我们不搞清楚、不搞明白,在这一生要想达到自己想像的那种成就,很难!明白了,了解了,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去做,怎样去修,我们的希望能够实现。

  「持戒」就是守法、就是守规矩,这个意思一定要懂得。不能一看到经上讲到持戒,就想到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那个范围太小了,那只是世尊在守法、守规矩里头举几个重要的例子而已。除此之外,我们应当遵守的太多太多了。佛不需要那样细说,说一个纲领,说一个原则,其他的我们可以触类旁通。所以戒律的精神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原则。什么是恶?什么是善?这也有标准,前面讲的十善就是标准。十善反过来就是恶!我们实在没有办法找到标准,就用这个,这是最低限度的标准,从这开始修!十善我们天天要做,十恶决定不能犯,这就是持戒。

  扩展在生活上,我们现前这个社会、国家的法律,这个地域的人情、世故、风俗、习惯,一些道德的观念,我们都要明了,都要遵守,这叫持戒!所以它是落实修行的功夫,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真实的受用。一个守法的人、守规矩的人心很安,心安,理就得到了,理就明了了。心安,安就定了,定就开智慧、就明理,心安理就明白了,理就得到了!理得到,心就更安了,你的处事待人接物就更圆满了;换句话说,显得更自然,而不是勉强在做,更自然、更美满。

  「发心」,佛教给我们发菩提心,菩提是觉悟。菩提心就是三皈里面的觉而不迷,这个心要常觉!具体来说就是「四弘誓愿」,第一,要知道帮助一切众生,帮助这个社会,这就是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能够舍己为人,努力朝这个方向去做,这是觉悟。不觉的人为自己,迷人为自己,为自己一家,为自己一个小团体,那是迷人;觉悟的人不是的,觉悟的人为一切众生,为整个社会。所以他的想法、看法不一样。我们有这个愿心,有这样的抱负,怎样能真正做到?要从自己本身修养做起。所以四弘誓愿第二个要「断烦恼」,第三个要「学法门」,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高尚的品德;学法门,成就自己的学问、才艺。有道德、有学问、有才艺,你才能够帮得上人家的忙,否则的话那个愿是空愿,那是假的。大家发的这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了,怎么能度别人?所以那个愿是空的,不是真的。要把这一愿变成真实,自己一定要修养品德,要把自己这些烦恼习气统统改正过来。要广学多闻,才能够帮助众生解决疑难,让大家都觉悟。最后才「圆成佛道」!

  这个教学的原则,教学的过程、次第,一定要遵守。现在许多年轻学佛的人,我们不能说他不认真,不能说他不努力,他也发愤努力,但是他错了,错在哪里?四弘誓愿前面两条他疏忽了,他从哪里学起?他从第三条「法门无量誓愿学」,前面两条不要了,他错在这里。他学一生都不会有成就的,他可以成为现代人所讲的佛学家,成为一个佛学博士,他不能断烦恼,他不能出三界,佛法真实的受用他得不到;换句话说,他也不能往生。真正往生烦恼是要断的,不断烦恼怎么能往生!

  净宗法门比其他法门殊胜一点,其他法门烦恼要断得很干净,才能超越三界。我们这里不需要断那么干净,能断少分就行了,不能说一点都不断,那不可以的。所以我们这个叫伏断!能够把烦恼伏住,根还在,叫石头压草,并没有除根,有这样的能力就可以往生了。所以,四弘誓愿是佛教导我们修学的一个次第,我们修净宗,我也常常勉励同修们,在我们这一生当中想广学多闻,非常困难。不但我们现在人会难,古时候大德也难。还是要求专精,专精容易!

  在四弘誓愿,我们只学前面两条,后面两条,见到阿弥陀佛再说,到西方极乐世界然后我们再法门无量誓愿学。那个时候有条件了,第一个条件,寿命长,无量寿,有的是时间,法门再多也不在乎,我有的是时间学。在这个世界我们寿命很短促,没有那么长的时间来修学,到那边老师好、同学好,修学的环境好,没有障碍。所以在这个世界,我们发心断烦恼,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学法门、成佛道那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完成。我们把它分成这么两个阶段,这就容易了,我们的心就定了!否则的话,这个心很难定得下来。

  「深信因果」实实在在是断恶修善,消业障,往生成佛的不二法门,很重要!如果我们自己很冷静、很细心的观察现在这个社会,因缘果报你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善因一定有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而且报得好快、报得好明显,我们能看得很清楚。所以,「功过格」,这是明朝末年就很兴盛,不但学佛的,在家人都用这个来提升自己品德的修养。他们用功过格,每天认真的来反省、来改过自新,依照这个方法成就的人非常之多。因此我们佛门的大德,就是莲池大师,他替出家人编了一个功过格,不过名字不叫功过格,叫《自知录》。《莲池大师全集》里头有,台湾也曾经印过单行本,那是专门为出家人编的,让出家人天天反省,改过自新。

  可是这些东西,真的是五百年前社会所用的东西,他的精神、原则决定不能变更,是可宝、可贵的,里面的那些条文有很多不适合于我们现代社会了。必须依照我们现代社会的状况,大众生活所需要的,在条文上重新修订,能够适合于我们现代人,这个方法才能够推广。我们看到在台湾印得很多,好像我们柜台上我也有看过,但是现在印的是很多,真正照这个做的人没有几个。原因在哪里?就是条文是五百年前的,不适合于现代人。

  至于我们应当怎么做法?不一定是要找一个人来做,实在讲我们四众同修抽一点时间,互相在一块来讨论、来研究,把它的每一条念一遍,我们想想现在这一条适不适用?以它的精神、原则,现在这个条文我们应该用些什么把它修订一下,这就好。尤其这些东西是自己用的,我不是给别人的,我自己用得很得力,别人要模仿,也可以介绍给他,最重要的还是给自己的,不是给别人的。所以莲池大师名字定得好,《自知录》,不是要知人,也不是要人知,自知!这个意思都很好,早晨警惕自己。

  我们的早晚课,早课是警惕,晚课是反省。我们净宗自己定了一个课程,这是跟从前寺院里用的朝暮课诵不一样。因为那个朝暮课诵也是几百年前的社会用的,我们现在念,虽然念,不得力,不晓得是什么意思,念了不起作用,这个收效果就难了!所以必须要依据我们现代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我们重新编一个早晚课。我们所采取的,这是我们修净土的人,我们早课采取《无量寿经》第六品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净宗的核心,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净宗所有的经论都离不开四十八愿。所以我们念这个念久了、念熟了,我们起心动念,想一想我们的心愿,跟阿弥陀佛的心愿,相应不相应?如果跟阿弥陀佛心愿不相应,那念佛也不能往生;假如跟阿弥陀佛的心愿相应,不念佛也往生。为什么?心同愿同,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跟阿弥陀佛真的是同志,否则的话,有口无心,那个不行。

  晚课,我们选择的是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这一段经文里面,诸位一看就明了,都是讲善恶的标准,那就是戒律。我们念了之后反省反省,佛所讲的这些善行,我今天有没有做到;佛所讲的那些恶行,我有没有犯。用这个每天来反省,每天来检点,这就叫修行。所以,经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是在佛菩萨形像面前,真正做改过自新的功夫,这样早晚课就得力,就有受用了。一天能改一个过失,三年,不能说圣人,你也是世间的贤人了,那不一样了!恶的念头没有了,恶行没有了,三年之后,你的身体,你的面貌,决定不一样。在中国俗话常讲「相随心转」,现在人讲改变体质。改变体质从哪里改?从念头上改,你的念头清净,你的念头善良,这个相貌一定非常丰满,非常慈祥。身体一定健康长寿,这是你现在得的果报!

  学佛三年,相貌还是一样,你没功夫!这实在讲从外表一看就晓得,你修行有没有功夫,你功夫得力不得力,这就能看到。体质会改变,相貌会改变,真的相随心转。所以,哪里能够瞒得了人,哪里能够骗人!没有方法去装,化妆也不行,这实在的!所以,朝暮功课是很踏实的修行方法,时时刻刻要认真检点。发现自己的过失,就是觉悟了;一天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一个过失都找不到,那是迷惑,那是迷!一天能够发现自己一、两个错处,觉悟,这人觉悟了。能把这个过失改过来,这是功夫,这就真修。

  所以修行,诸位要记住,不是我一天念多少部经,念多少佛,几十万声佛号,不在那个,那是形式。你的心行一点都没有改变,那都是做样子。必须表里一致,那是功夫,表里不一致那是假的,那是假相,那是没有用处的。就是寒山、拾得所讽刺的,你「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要做真实的功夫。读经就是亲近佛陀,就是亲承佛训!读经的时候,就是在佛的面前,接受他老人家的教训,要用这样的心态,你才会有真实的受用。方式,我跟大家说得很清楚,初学的人求根本智。就是读经的时候,不要分别,不要去思惟,老老实实读,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我读一个小时,修一个小时;读半个小时,修半个小时;读十分钟,就是修十分钟,他真修。没有那么长的时间,每天有个十几分钟、二十几分钟,天天不间断,时间久了就有很好的效果。就怕中断,如果真的不中断,每天时间少不在乎,会有好效果。当然时间长是更好,更难得了。

  第二种,就是这个基础已经很稳固了,往上提升就是我们现在念三皈依的时候,「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就是入那个境界了。真的把经里面所说的意思,跟自己的身心会能结合、融合成一体,那个享受是不可思议了!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会到那个境界,那个境界是佛与大菩萨的境界,那是真实的受用。这是第二个层次的,我们先修第一个层次,然后才能达到这第二个层次。

  「劝进行者」就是弘法利生,可是这个地方自己必须要谨慎、要小心。如果我们误导一个人,那个罪过很重!指他一个正确的方向,那个功德很大!譬如走路走到三叉路口,有个人来问我们,路往哪里走,我们要是指错了,不是害到人家走冤枉路?这个罪过就很重。指给他的路没错,很正确,他不久就到达了,这个功德就很大。因此我们自己必须有真正修证的功夫,在自己修学证明这个道路正确,没有错误,我们很有信心,指的就不会错。如果我们自己对这个道路犹豫、怀疑、不觉,就不可以轻易指给别人。

  我们自己走错了,那没有话说,你教别人走错了,这个对不起人。这也就是说,我们劝别人修学的法门,自己一定要有真正的修学,自己在这里头真正得到受用,得到好处,我们才敢劝人。劝人里面我们也要晓得,功里头有的时候还有过,过里头也有功,当然最好的是有功无过,那是最好的。功里头带过,过里头带功,这种情形都有。最怕的是过而无功,那就是佛经常讲「以盲引盲」,这是邪道,这个自己背的因果责任很重!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头,几乎随时随处我们都会听说,都会看到,最怕的是我们自己也堕落在这里面,那就坏了。好在念佛法门,纯粹念佛法门是诸佛如来劝导一切众生,这个劝导法,劝人念佛求生净土,可以说是功而无过!没有过失。

  我们劝人念佛,这里面还夹杂着别的些经咒,那就功里头带着有过!这些事实、这些道理都要知道。所以我们介绍给别人的,推荐给别人的,一定是真实的,没有一丝毫的虚假。我们对得起佛,对得起祖师大德,对得起别人,也对得起自己。这常讲弘法利生,不能不知道这些事情!这样才能够避免过失。四众同修大家都晓得这些道理,都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彼此在一起互相勉励,切磋琢磨,这个道场一定会兴盛。道场的兴盛,绝对不是说这个地方人多,香火盛,收入多,那是假的,那个不叫做兴盛,那是世间人看到表面兴盛,那不是兴盛。什么叫做真正兴盛?这个道场里面成就的人多,在现前成就道德,成就学问,成就定慧;在将来,成就他往生不退成佛,这叫兴盛。

  所以,诸位要晓得不可以看表面,表面人很多,香火很盛,财富很足,但是这里头道德堕落,没有学风,将来还是搞六道轮回,甚至于堕三恶道,这叫什么兴盛!一定要晓得,我们要重质,要重真实的一面,不重形式,要重实质。真正的解决自己的问题,自己什么问题?生死大事。无论是在家出家,尤其是出家,你为什么出家?就是为了解决这桩大事情的。无量劫以来没有办法解决的,今天遇到这个机会,遇到这个机缘了,要不能把握住,那叫真的空过了,那才叫可惜。这个缘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很难遇到的,常言说得好,「百千万劫难遭遇」,实际上不止!彭际清居士所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这个话都是真实话,不容易遇到。遇到要空过了,说下一次再遇到,那又要过无量劫。所以一定要懂得珍惜这一个机会,珍惜这个缘分,我们要真做,不要搞假的,不要搞这些热闹,不要搞这些表面,我们要真做,要真解决问题,这就对了。

  这次这个时间,我停留的时间很短,因为新加坡那边有一个法会是去年就约定了,所以今年一定要到那边去,赶到新加坡去,预定七月初我就回来。这一次回来之后,我们这边有一位非常热心的同修,对道场尽心尽力的护持,我听说他有病,所以今天上午我去看他。看他很好,气色、精神都非常好,我看到很欢喜。我就告诉他,我说我七月回来,我这里准备讲一部《弥陀经疏钞》,我把讲经的功德回向给你。我说你一定要多住世几年,要协助这个道场,现在不可以往生。真要往生,要向阿弥陀佛请假,要多住一个时候来协助道场。道场,实在讲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计划工作还没有正式开始,我说决定不能走。他也很欢喜,说好!一定多住几年。

  这是人有善愿,佛菩萨一定加持。我们每位同修都一样,有真诚的善愿,自己好好的修,把正法发扬光大。将来我们有计划在这边重新整理《大藏经》,做一套分类《大藏经》。我们是在美国,美国的佛教,将来这《大藏经》,名称可以称为《美国华语大藏经》,这是名实相副。对美国这个国家的佛教,我们做一份贡献,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今天我也告诉他,我说不可以走,这个工作还没有完成,要等这个工作完成之后才可以走。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到这个地方告一个段落,明天我一早就离开,好在一个月以后就回来。谢谢诸位同修,希望我们共同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