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2-041-0212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一二集)  2015/7/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1-021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三十八页第六行,从第二句看起:

  「法藏者,又名佛法藏,乃法性之理体,亦即当人本具之如来藏性也。」经文是「为众开法藏」,法藏是什么意思?法藏又叫佛法藏,乃法性之理体,就是当人,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本具的如来藏性。着重这个「性」字,如来藏性,这是理体,所以称之为法藏。下面告诉我们,「法性含藏无量之性德」,德是德用,功德无量无边,所以称之为法藏。浅而言之,下面说,「又法藏者,如来所说之教法」,这个说法说得很具体,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印度,一生教学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说的这一切教法,这叫法藏。「教法含藏多义,故名法藏。多法集积」,所以又称之为法蕴,蕴是蕴藏的意思。「其数有八万四千」,八万四千是个圆满的数字,用它来形容法藏。

  「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这个十二部是佛说经所用的十二种体裁,「为人演说」。下面念老引用,《法华经宝塔品》里面说,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又《俱舍论》里面说,「所化有情有贪瞋等八万行别」,这就是佛所教化的众生,指我们这个地球上的居民,有贪瞋痴慢八万行别,行就是行业,别是差别,所做的善恶业因无量无边,说八万行别。「为对治彼八万行故,世尊宣说八万法蕴」,释迦牟尼佛为大家宣说八万四千法门,就这个意思。「是以愿为无量众生,开显法性之真实,复流出八万四千妙法,对治众生烦恼」,佛说法用意就是帮助众生断烦恼长智慧,就是为这个。

  「但于八万四千法门,唯一净土妙法,能惠真实之利,普令一切含灵皆得度脱。故知所开法藏之首要,正是本经」,这就讲到位了。「为众开法藏」,法藏里面包含无量无边,无有穷尽,真正能令众生得利益,一生当中成就,无过于《无量寿经》。这部经讲了三个真实,真实之际,这是从性体上说的;换句话说,这部经是从真实之际流露出来的。真实之际是自性,自性能生万法,是现象;能宣万法,是把现象的真实相说出来。所以这个经上讲真实智慧,真实之利,这个利是利益。真实之利是什么?普令一切含灵皆得度脱,这就是真实利益。普是普遍,一切含灵,灵就是知,一切含灵是指的我们今天讲的一切动物。动物都有灵性,而且非常明显,牠们生活也很辛苦,堕在畜生道,形状跟人不一样,灵性没有差别。所以,有不少动物也念佛求生净土,佛门里有个小册子,叫《物犹如此》,专门记载动物念佛往生,这都不是假的。我们看到,好像是《净修捷要》里头说过,黄念老说过,夏莲居老居士佛堂里打坐常常有一只老鼠,这个老鼠以后往生了。公鸡往生的、狗往生的,这畜生很多很多,牠怎么能往生的?就是一句佛号,牠念不出来,牠的声音那就是佛号。

  由此我们就明了了,为众开法藏,法藏的第一就是这部经。这部经在一切经里头第一经,古德把它称为中本《华严》,《华严》是大经,里面给我们说明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真实相。龙树菩萨在龙宫所见到的,《华严》有三本,有大本、有中本、有小本,他把它带回来,到我们人间来的是个小本,小本是目录提要。这部经分量特大,从印度传到中国,每一次传来都不是全部的,残缺不齐。第一次传到中国来,东晋时候翻译的,六十卷,我们称为《六十华严》。第二次传来的,实叉难陀,在武则天做皇帝时候翻译的。第三次贞元年间,只有一品,《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最后一品,但这品是完整的,前面两次不完整,这一品是完整的。所以有过三次翻译,去掉重复的部分,总共九十九卷。现在看到的《华严经》就是中文翻译本,原本梵本已经失传了,非常可贵。这个里面确实给我们说八万四千法门,净土也包含在其中,最后导归极乐,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三种真实都圆满了。

  所以末后这一句很重要,我们把它念一遍,「愿为无量众生,开显法性之真实,复流出八万四千妙法,对治众生烦恼。但于八万四千法门,唯一净土妙法,能惠真实之利,普令一切含灵皆得度脱。故知所开法藏之首要,正是本经」。这几句非常重要,让我们在这个地方生出真实的信心,不再有丝毫怀疑。

  「广施」是普遍施给一切众生。「普利一切众生,故云广施。所施之物,乃功德之宝」。「功德」,佛法里面最普通的术语,常言说得好,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叫功德。功德是什么?《仁王经疏》上卷有说,「施物名功」,我们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都称之为功,「归己」,这个功归自己,这是德。这两句话我们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像章嘉大师早年教给我的,要养成一个施舍的心。心常常存着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常有布施的心,这是功德。遇到缘尽心尽力去做,自己在积累功德。

  下面,「又《胜鬘宝窟上》曰:恶尽曰功,善满称德」,这两句话说得很好,恶,恶的行为没有了,恶的言论没有了,恶的念头没有了,这是真的功。恶没有了,善就积累了。恶是破坏善的,破坏你的善念、善言、善行。恶要是尽了,简单的说这个恶,十恶,简单的说这个善就是十善,害众生的念头没有了。杀盗淫,这是身的三种恶业,这个恶业没有了,这是功。翻过来,恶断了,不贪、不瞋、不痴,这个善圆满,这就是德。这两个字要认识清楚,我们才知道如何断恶修善,如何积功累德。「又德者,得也」,跟得失的得这个意思相同。「修功所得」,你所修积的功德,恶天天少,善天天多,好事!从根上说就是念头,恶念天天少,善念天天多。善中之善,以称名为第一,所有一切恶念都放下了,一心只照顾到佛号,让佛号念念相续,前念是佛号,后念接着还是佛号,这样好,这是功德里头的第一功德。

  「综上二说」,前面两种讲法,「则利生与去恶名功」。利生是利益众生,这是说的化他,教化众生,帮助众生断恶修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是利生。能够利生当然就去恶了,去恶是成就自己。刚才讲了,恶念、恶言、恶行都离开了,都放下了,这是功。这个功的果就是德。念佛这个功德的果是什么?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果,果德。生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遍法界虚空界是第一善知识,好老师,我们在阿弥陀佛座下一生证得圆满的佛果,那就是圆满的功德。

  下面为我们解释「宝」字。「宝者,本段末后」,这一段就两句经文,「广施功德宝」,这个宝字,念老提醒我们,「应深着眼」,这个字很重要,「诚为画龙点睛之笔。盖开法藏所开显者,即此宝也。广施与众生者,亦即此宝也」。这宝什么意思?很明显的我们能体会到,法宝。所以佛在经上常说,一切布施当中法布施为最,为什么?法能帮助众生开悟,财不能,无畏也不能,法能帮助众生觉悟。下面念老举例,举了三个意思。「宝字具三义:一者美称。如尊佛而名为宝王如来」,这是称赞、赞美,「赞美念佛三昧曰宝王三昧」,这是赞美的意思,「尊佛菩萨之印契为宝印」,这个印契就是印证,像惠能大师求五祖给他印证,证明他真的明心见性了,这叫宝印。这是第一个意思。

  「二者,宝乃梵语摩尼之译名。《仁王经良贲疏》曰:梵云摩尼,此翻为宝。会意翻云,如意宝珠,随意所求皆满足故」,这称之为宝。「又《涅槃经九》曰:摩尼珠投之浊水,水即为清」,这是说摩尼宝珠的作用,放在浊水里头,混浊的水,这个水就清了,有这个作用。又《弥陀疏钞》也有这个话,《疏钞》是莲池大师写的,「明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个四句偈,念佛同学功夫不得力,这四句记住,它能帮助你。为什么不得力?妄念太多了,我一面念佛,妄念总是起来,那就是告诉我们,我们的功夫还敌不过妄念。不要害怕,妄念怎么样?不要去理它,不管它,把精神注意在佛号上,这样念,念久了,慢慢妄念自然少了,功夫就得力了。

  有一些同学,不念的时候,他说我好像没有妄念,一念的时候,把妄念全念出来了。这是一种错觉,不念的时候,妄念多你没有觉察到,你没有注意到,所以你不知道你有妄念。这一念佛,或者一打坐,只要一静坐,它就出现。绝对不是静坐生妄念,念佛起妄念,不是的。妄念本来存在,你不用功你不能觉察,用功发现了,是这么个道理。所以这是正常现象,许许多多人都有,现在人有,古人也有。方法就是不要理它,随它去,你愈理愈多,不要去理它,老实念佛,把注意力都着重在佛号上,时间久了妄念少,智慧就增长。这也正是以宝珠比喻佛号。

  「三者」,《大智度论》第四十七卷有这么一句话,「于诸宝中,法宝是实宝。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益」。「今经中宝字,悉俱如上诸义」,上面讲的三个意思都有。「所说之法是真实法宝,此法至妙无上,故喻之为宝」,这个意思说得很清楚、很明显,真正的法宝是经教,真实法宝是经教。佛所说的、圣人所说的,他所说的道理、方法、效果可以说永恒不变。举很简单的例子说,五戒、十善、六度、六和,这都很简单的例子,它会变吗?它永远不会变,它是真理,它是真实智慧。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过去千万年是正确的,未来千万年它还是正确的,你能依教奉行,你就能修行证果。

  讲到究竟法宝,就这一句名号,海贤老和尚给我们作证,他念了九十二年,这叫没拐弯,拐弯就是换道路,没拐弯就是一直念到底,一句阿弥陀佛。他有什么成就?成就不可思议,他念到功夫成片,他念到事一心不乱,他念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他说我什么都知道,就是不说,师父教导他的,不能乱说,不能说。给我们证明,这句佛号宝中之宝,无上之宝。汤恩比博士所赞叹的,大乘,他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两样东西都在中国,我们要知道,在中国古籍里面,在《四库全书》里面,在《大藏经》里面,宝在这里头。道教有道藏,现在儒家有人在提倡编儒藏,将来编辑成功了,中国有三藏,有佛藏、有道藏、有儒藏。千万年前祖宗留下来真实智慧、真实的理念、真实的方法、真实的效果、真实的经验,是中国古圣先贤对这个地球上所有众生最珍贵的宝物。这个宝物的钥匙就是中国的汉字文言文,你懂得汉字文言文,这个钥匙你就拿到了,就能打开你的宝藏。

  那还要记住中国老祖宗的教诲,如何开这个宝藏?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不能同时学很多门,一门一门的学。譬如我们这里有三个老师,开三门课,老师他自己也有学校,他可以一年到我们这里来教二、三个月,这二、三个月我们只学他一门。第二位老师教的时候,这位老师回去了,第二位老师来,我们跟他学,学他的那一门。我们同时都是学一门,不是学三门。但是在一年当中,三门都学到了,每个老师来讲三个月,这是正确的。而不是每一天上三堂课,那个方法不行,那个方法会把我们扰乱了。我们的精神、精力要集中,集中在一样上。

  古时候教学法是这个办法,古人教学是跟一个老师。有在一个老师这里学了几年,再去拜第二个老师,学另外一门。学三门东西三个老师,但一定是三个时代,不是同时,这一点要特别留意。我们这一天二十四小时,脑子里想一个问题,容易得三昧,容易开悟。如果一个小时里头想三样东西,乱了、杂了,不但不能开智慧,会生烦恼。可能老师讲的不一样,你会有比较。比较就错了,每一条道路有每一条道路的路况,路况并不完全相同。明白这个道理就好办了,自己有主宰,把老师的优点统统吸收了,自己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这个例子很多,在中国历史上我们能看到。明白这个道理,学东西就快乐。

  我们年轻时候不知道,所以李老师,我拜老师的时候,我前面有两个老师,再拜他跟他,他就怕我拿前面老师所教我的跟他来相比较,这就麻烦了。所以他给我的条件,第一条就说,过去你所学的,无论跟什么人学的,我一概不承认,统统作废,你要跟我学,从今天起一切从头学起,以前都得放下,不准再提。这是对的。如果拿前面两个老师来做比较,一事无成。跟一个人跟定了,这才有好处。我在台中,没有出家之前,跟李老师十五个月,一年三个月,我学了十三部经,这十三部经我都能讲,还讲得不错。我出家了,这出家缘成熟了,我出家了,出家之后教佛学院,教了一年,一年两个学期,我才用两部经,我学了十三部,教一年才用两部。自己感觉得什么?不够,因为学的都是小部经。里面最大的是三种,《金刚经》、《普贤行愿品》、《地藏经》,这三个分量比较多一点的。其他的经都不长,小部经,多半从《阿含》、《大集》里面所选的。

  老师教的方法有道理,真得受用。在台中的期间,完全听李老师的指导,他不让我看的书我绝对不要去看,所有的这些法师、大德到台中,在台中讲经,不准去听。为什么?你能专一,专一能得定,定能开慧,就这么个道理。你要是多听,广学多闻,增长知见,心不能得定,不能开悟,道理在此地。我们把这个道理搞清楚、搞明白,心就服了,对老师感恩。那我们遇不到老师怎么办?老师有著作,现在还有光碟,用光碟、用著作是一样的,也是要守这个规矩,一门深入。自己没有开悟之前不看别的东西,要坚持这一点,我们就会有成就。你看一片光碟,能不能看一百遍,能不能看两百遍,这就在你了。为什么要多看?多看就熟透了,多看心是一。我这段时间在听黄念祖老居士的《净修捷要报恩谈》,我已经听了几十遍,有五、六十遍了,我每天还在听,遍数不多不行,遍数要多。听的时候不要有杂念,不要有妄想,就像上课一样。遍数愈多愈好,心是一个,心无二用,这才会有成就。

  凡是功夫不得力都是学得太多、太杂,这个法门好,那个法门也不错,都想学,问题出来了。如果海贤老和尚念佛号,还想念经,还想念咒,他就不能成就,他不专、他不一,一门深入,他多门深入,违背古圣先贤的教诲。古圣先贤的教诲了不得,是他一生的经验,不但是自己一生的经验,集古圣先贤的经验,哪里会错?我们今天怎么样?是对古圣先贤怀疑。也看到有一些人,他学很多门,他都有成就,都还不错,还能触类旁通。那是极少数的,禀赋不一样,我们讲有天才儿童。我们是普通人,普通人要走普通的方法,稳稳当当,不能走那一些,是少数天才,我们不是那个少数人,那学不到的。海贤老和尚表法表得好,老老实实,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自然通达。没有勉强,没有我一定要学到什么程度,没有,完全自然的,这就对了。

  我为什么说这些话?因为现在真正有修有学的人少了,一个个都往生走了,往后要想学没人教了,现在就缺乏师资。如果没有现代的科学技术,这个网路、卫星,这样的媒体传播,我们的教学就有困难,能教几个人?李老师过去告诉我,顶多十个人。学校里面为什么不能出人才?那一班四、五十个人,老师照顾不过来,他没有那样的精神,顶多只能照顾十个人,个个都照顾到。所以从前教学学生并不多,家里小孩多了怎么办?请两个老师,两个老师两个教室。教室叫塾,私塾的塾,塾就是学校,东塾、西塾,大家庭里头不只一个老师。当然有一个老师,专门教小孩的扎根教育,另外大的孩子,十二、三岁以上,他可以专攻一部经,或者专攻史,经史之学,就会请两个老师,这都是我们曾经见到过的。

  《智度论》上这句话,「于诸宝中,法宝是实宝。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益」。法宝要重视,在我们中国,法宝就是指的乾隆所编的《四库全书》、《四库荟要》。它的钥匙,唐太宗所编的《群书治要》,这部书重要。它偏重在行门,帮助我们怎样修身,也就是我们如何得到健康长寿,这是一门学问。《群书治要》能够帮助你,帮助你家庭幸福,帮助你事业成功,帮助社会安定,帮助国家富强,帮助天下太平,你看这是真宝,这可不是假的,在这一部经史子里头汲取精华,用它来治国平天下。另外一套《国学治要》,《国学治要》这个思想的想法的来源,是从《群书治要》来的,看到唐太宗这方法不错,于是他们也编一套。编一套什么?唐太宗那是修身、齐家、治国的,真实受用,这套《国学治要》是做学问的。材料还是在《四库》里头,《群书治要》里头没有集部,集部是文章、文艺,他不要;《国学治要》里头有,《国学治要》是经史子集这四样东西里头选出来的,是为《四库》的入门。

  我要入《四库》,最先是拿到钥匙,钥匙是文字学,《说文解字》,文言文。拿到之后,我们要想做文学、哲学、史学,可以从《国学治要》入门,先对《四库全书》认识它,然后自己喜欢哪一种、哪一个类别,你就专攻,在学问上有所成就。《治要》是在事功上有所成就,性质不一样。两者,《治要》特别切要。我们每个人都想能过到一生幸福,要过一生的幸福,一定要求学,一定要亲近古圣先贤。老师找不到了,可是这本书找到了,我就在这个书上下功夫,下个五年、十年,自己在这一生当中会得到幸福。真正总的,最重要的总纲领,你看有许多,很多地方办论坛,办到最后问题都出来了,最先办的是好事,用心好,最后办多了,都搞的名闻利养,带来很多烦恼,外面受人批评。这什么原因?就出了一桩事情,用心不一样。你最初创办的时候是用真心,最后到以后名利加上去,名闻利养加上去,五欲六尘加上去,你的心不是真心,妄心。妄心干这个事情怎么能干得好?真心要用到底,贯彻到底,不能用妄心,一真一切真。

  我们年轻时候闻到佛法,知道这个东西是宝中之宝,大乘佛法真正不可思议。哪一个法宝都是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不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死问题,这个没办法。宗教能帮助我们生天,能帮助我们避免恶道,不能教我们脱离六道轮回,这一点他没想到,他认为天就是最高的,不像佛法。佛法是真正彻底了解世出世间法的真相,他知道六道是假的,不但六道是假的,十法界也是假的,他教导我们出离十法界,成佛作祖,这才究竟。所谓离究竟苦,得究竟乐,这是大乘。大乘当中,特别是《无量寿经》,净宗法门,我们遇到了,这才能放下一切,连佛法放下了,连大乘也放下了。大乘里头我只取这一部经,我只念这一句佛号,我走海贤老和尚的路子,这是一条光明大道,一生当中圆满成就。它包含不包含世法?当然包含,世出世法最圆满法在这部经里头。我们在一起学习,没有时间限制,细心来品味,法喜充满。

  我们将念老这几句话念一遍,于诸宝中,法宝是实宝,是真实宝。今世后世,今世得利益,后世也得利益,乃至涅槃,这是最高的,能为究竟圆满的利益,帮助我们证大涅槃。「今经中宝字,悉俱如上诸义。所说之法是真实法宝,此法至妙无上,故喻之为宝」,用宝来比喻它,「此法能满众愿,故喻为如意之宝。若切指此宝,则是持名之法」,信愿持名。下面说,「盖念佛之心印,坚固不坏,有如金刚,故称宝也」。海贤老和尚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念佛心印,坚固不坏,有如金刚,海贤老和尚九十二年,一句佛号念到底,时时刻刻未曾丢失,宝!

  「如《观佛三昧经观佛密行品》」,这里头有个比喻,譬如有一个贫穷的人,「依豪贵衣食」,依靠豪门贵族生活。「时有王子出游,执大宝瓶。瓶内藏王宝印。贫者诈来亲附,拿宝瓶逃走。王子觉之,使六大兵乘」,兵乘,这个就是古时候讲的骑兵,「六黑象追之。持瓶人走入空野泽中」,走到旷野池沼里头。「毒蛇自四面来,欲啮持瓶者。惶惧而东西驰走。见空泽中有一大树蓊郁。头戴宝瓶,攀树而上。时六兵疾驰至树下,贫人见而吞王宝印,以手覆面。六黑象以鼻绞树倒之。贫人堕地。身体散坏,唯金印在。宝瓶放光。毒蛇见光四散」。这是举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比喻。

  下面佛说,「佛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比喻宝印不坏,身体坏了,宝印不坏。这个宝印就是这句佛号,这句佛号要真信、要切愿,要加上这两个。没有真信、没有切愿,纵然念到熟透了,他不能往生。我们要记住蕅益大师的教诲,大师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全在信愿之有无。有信、有愿就决定往生,没有愿、没有信就不能往生,所以信愿太重要了。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的浅深,也不是念佛功夫多少,念佛功夫浅深。功夫浅深跟信愿有关系,特别是跟愿。愿是什么?求生净土。对这个世间要淡化,不能留恋,要看破。如果对这个世间有留恋,纵然往生,品位很低,不高。所以讲功夫浅深,不讲念佛多少。当然念佛多少,它是自己用功的方法。

  我们看到黄念老,往生之前的几个月,每天十四万声佛号,追顶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接着念,日夜不间断,睡眠的时间不多,十四万声佛号。这是菩萨为我们示现的,教导我们。我们念几句就忘掉了,念几声就断掉了,跑了,妄念起来了,佛号没有了,这都是烦恼习气太重。如何对治烦恼习气,无过于一心称念。古人也有讲到,为什么念佛不能恳切?是生死心不切。如果真正为了生死,那个心就很切。所以印光大师写一个大的「死」字放在佛堂当中,有道理,看到什么?我就要死了。怎么办?念佛,生死心切,佛号自然就连上了。所以世缘要彻底放下。

  世尊在世为什么不建道场?那我们再回头看看,建设富丽堂皇大道场的那些修行人,几个人临终时能放下。要放不下?放不下就六道轮回。留恋道场?留恋道场,这道场里面没有男女婚配,怎么办?道场里有老鼠、蟑螂、蚂蚁,就投胎这一类的畜生,牠留恋这个地方,牠离不开,多可怜。所以要彻底放下,一定要记住,《金刚经》上所说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事实真相。这教我们什么?教我们彻底放下。人活在世间,八十岁以上就应该要作如是观,活一天算一天,不要想到还有明年,还有下个月,还有明年,错了!一口气不来,这一世就结束了。时时刻刻作如是观,就是生死想,生死心切,念佛的功德就非常明显。我多活一天,多给众生做一天的样子。海贤老和尚时时刻刻想往生,他真想。阿弥陀佛来安慰他,阿弥陀佛来嘱咐他,说他修得很好,表法表得很好,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做好榜样给念佛人看,给学佛人看,学佛念佛就要学他这个样子。

  要讲经教学走大乘这个路子,那就要学释迦牟尼佛的样子。记住,释迦牟尼佛一生不建道场。那个时候的环境,虽然有人聚集在一起,在我们想像当中,释迦牟尼佛,他的这些在家出家弟子,应该有三千人。三千人这么大的一个团体,他们讲经教学,国王大臣有时候都去听讲,对这个团体非常了解,这个团体都是好人,没有坏人,不会扰乱社会安全。护持的人多,护持里头最重要的,就是每天出去托钵,有人供养饭菜。三千多人这个团体都是托钵,都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里头一半,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随弟子,出家人。我相信在家也不会少过这个数字。

  我们现在的社会跟古时候不一样,一定要适应,不适应就不能生存。在现前这个社会,必须把物质生活降到最低,确确实实能吃饱,能穿暖,有个小地方能遮蔽风雨就够了。印光大师告诉我们,道场不要太大,住众不要超过二十个人,好!小道场容易维持,有几个护法就够了,心是定的。心定才能办道,心要有忧虑,心不安,道业不能成就。要懂得随缘,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这是早年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以后我专修净土,加一个念佛。自在很重要,自在,身心安乐,放下就自在,不放下,有烦恼可不得了,修六波罗蜜,修六和敬。我们净宗学会成立,提出行门五科,够了,净业三福、六和敬、三学、六度、普贤十愿,简单明了,这就是持戒。真信切愿念佛,决定得生净土。

  这一段比喻,念老在括弧里头告诉我们,「以上经文,在《宗镜录》九十五卷中有注释」,他就没有把它抄在这里头。我们自己要想了解这个比喻,《宗镜录》,我们这里有,在九十五卷当中你自己去查。「但今应申言者」,引申说明,「则其末后所云」,着重在这一句话上,「佛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这四句很重要,说明念佛心印真宝,不是假的。「故知念佛法门是真实不坏之法宝」,我们要认真学习。「此念佛妙法,心作心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这几句话禅宗上常说的。「自心起念,还念自心,以佛果觉,作我因心,故令因心,顿同果觉。住于念佛,心印不坏,功德之宝,正是此心。故此心印,称为宝印」。这些言语很简单,非常重要,我们要深究,不能含糊笼统念过,为什么?它能帮助我们断烦恼化习气,让我们功夫得力,让我们真正体会到念佛有效果,往生有把握,这一句话重要。

  几个人念佛有把握?我们年轻时候亲近忏云法师,这在台湾是很难得的一个大德,我向他请教,我说老法师念佛,往生有没有把握?他给我们说实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他有个茅蓬,虽然很简陋,里面住了五个人,他也要管人,也要管事,也要跟信徒们应酬,要不然供养没有来源,这些都是他的烦恼。所以我们才想到,道场愈大,烦恼愈多。学佛清净心是第一关口。心不清净修什么?修福,这个可以,修福德,不是功德。福德能帮助你生天,帮助你来生得好报,不能了生死,不能出轮回,还是业力做主,所以它麻烦大。我们如何能把业力转变成愿力,我们就成功了。我们除了自利就是利他,利他还是自利,要明白这个道理。怎么说利他也是自利?将利他这个好事功德回向给求生净土,这就转利他为自利。总而言之,我们的目标、方向就是一致的,决定不改变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重要。所以要知道,把念佛法门称为真实不坏的法宝。

  下面又说明,念佛妙法,它妙极了,九法界众生修这个法门统统得益。九法界上面是菩萨,菩萨推到最高等觉菩萨,念不念佛?念佛,文殊菩萨念佛、普贤菩萨念佛,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上从等觉菩萨,下到地狱众生,只要符合信愿持名,没有不生极乐世界的。极乐世界虽有品位不同,但是那个世界是平等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是平等法界,这就妙了。如果还有,真有四土三辈九品,那就不能称为妙。有四土三辈九品,但是统统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法身菩萨,是圆满证得三不退的菩萨,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种不退转统统得到。心作心是,这一句讲的是道理,《观经》上所说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净土法门的理论就这一句。为什么念佛能成佛?因为本来是心是佛,本来是佛,现在我念佛,是心作佛,当然得是心是佛,不是没有理论做依据。所以信愿持名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是一不是二。性是自性本具,我们迷了自性才要修,修的就是性。阿弥陀佛就是性德,究竟圆满的性德,所以全修在性,这个修就是信愿持名,全修在性,全性起修,是一不是二。

  自心起念,还念自心。这个念佛佛号,是从自心起来的,念的这个阿弥陀佛就是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如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真心就是佛号,佛号就是真心。以佛果觉,作我因心,这句佛号是阿弥陀佛的果觉,究竟圆满的大觉。我今天就念这个佛号,往生极乐世界去成佛,把这个佛号当作我的因地心,心跟觉是一,因跟果不二。故令因心,顿同果觉,顿,当下就是,没有前后,现在就是果觉。信愿念佛,这一句佛号就是果觉。果觉在现前,没有前后,因心果觉一如,不二。住于念佛,心印不坏,念头就住在念佛上,心里头只住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杂念、没有妄想,这就是住于念佛,这个心印永远不坏,一切时、一切处它都不坏。功德之宝,正是此心。故此心印,称为宝印。念老这句话总结得非常好,功德之宝就是这个心,就是念佛的心,信愿持名,一心专念,这就是宝印。

  「弥陀大愿,普度众生成佛,为践此大愿,故大开法藏,广施无尽功德所严无上之宝。即此信愿持名之真实法宝也。」这四个字出现了,信愿持名,信愿持名重要。这几句话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句句是真言,真实语。特别是说出功德之宝是什么?就是这个心。这心是什么心?真诚、恭敬,求生极乐世界的心。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妄心就错了,用妄心就不是功德,福德,那差太大了。福德,充其量生天,生欲界天,色界天都没有指望,这是不能不知道的。欲界天寿命长,忉利天上去夜摩天,夜摩天再上去兜率,再上去自在天,最上面他化自在天。欲界六层天不需要禅定,念佛不求往生,可以达到这上面。但是寿命到了,再往下堕落,不会向上提升,肯定往下堕落。这些因果报应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我们不干这个事情,我们求生净土,求生净土这才真正是宝印。

  下面,弥陀大愿,普度众生成佛,大愿在此地,阿弥陀佛希望我们早一天成佛,为践此大愿,所以大开法藏,广施无尽功德所严之无上之宝。这个无上之宝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用这个方法。西方极乐世界是教学,佛在那里干什么?今现在说法,不是过去、不是未来,现在,他的教学没中断。学生在那里听经,听到成佛,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才会离开讲堂,没有到彻悟他不离开讲堂。那个地方人不需要饮食,方便,无量寿,不要饮食,所以他那个盘腿一坐,坐上一千年、坐上一万年,很平常的事,不稀奇。大彻大悟,他成佛了,成佛他才起座,他离开讲堂;没有大彻大悟,不肯离开讲堂的。你看离开讲堂都成佛了,都彻悟了。所以这个信愿持名,真实法宝。

  「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我们这个念头住在念佛上,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心印不坏。「实为一大藏教之眼目」,那就是一大藏教,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教之眼目,就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有眼目,他才能看得清楚,要没有眼目是一片黑暗,这个眼目是大放光明。「持名念佛时,即是心印放光时,故云:一声佛号一声心」,这句话说得好!「故《大集经》曰: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念佛,要不要再学禅?不需要了。为什么?禅在佛号当中。这佛号不但是禅,是无上深妙禅,超出了禅宗。为什么?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它这个佛是分证佛,不是圆满佛。为什么?无明破了,智慧开了,无明的习气没断。断习气可不是容易事情,为什么?没有方法断,你有方法,就起心动念,就往下堕落。这个时候不起心、不动念,用什么?随它去,时间长了自然没有了。多长时间?三个阿僧祇劫。三个阿僧祇劫,无明习气断干净了,才证得究竟果位。净宗不需要,净宗一下就可以能成就,所以它是无上深妙禅。

  「于上之语」,我们对上面讲的这些话,《宗镜录》所讲的、《大集经》上所讲的,真正能够相信,你看,「若能信受,即是蒙佛深恩,为我开智慧之眼,得光明之身也。上心印之语,亦即是如来心心相印之印,诸祖以心传心之心,闻此宝印,粉身难报」,这个恩德太大了。这一段他所引的经文、引用的祖师的语录非常宝贵,能帮助我们解决大问题,能帮助我们功夫得力,但是要真信。没有真信不要紧,多念,念上一百遍,念上两百遍,念上三百遍,就不一样了,自然能够契入。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