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O八集) 2015/7/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1-020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二十九页,从第三行第三句看起,第三行第三句:
又《宗镜录九十五》,《宗镜录》有一百卷,这是第九十五卷,有这一段文,「曰:以无法财,名为贫穷。故知普济贫苦,即须法财并施」。念老引《宗镜录》上一段话来解释经文,『大施主,普济诸穷苦』。布施有财布施、有法布施,《般若经》上讲三种,还有无畏布施,这才圆满。这里面财法很重要,众生没有修福,果报就贫穷,贫穷物质生活往往欠缺,带来苦痛。有财富,没有聪明智慧,这也是贫穷,在智慧上贫穷。物质上他富有,智慧上贫穷,人生很难得圆满。财法两种布施,果报得到的是财富满足,智慧也圆满,这是佛陀教化众生的。九法界众生都离不开这两样东西,所以菩萨普济贫苦,救物资欠缺的人、救智慧缺少的人,这两种人都要救,那就是财法并施,两种布施都做。
故「积功累德品」,这是本经「积功累德品」里面说,「恒以」,恒是不间断,生生世世不间断,时时刻刻不间断,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说明了菩萨日常生活他行什么?就是行六度,这六种叫菩萨行。菩萨必须要将六度之行表演出来给大家看,这是属于身教,不是言教,言教是课堂上课,身教是一切时一切处他就是这种做法,这是菩萨的行为。看到别人缺乏的,他自自然然就伸出援手去帮助他,缺衣服的就布施衣服,缺粮食的他就供给粮食,缺什么他就帮助你什么,他真干,喜欢干。布施,佛告诉我们,愈施愈多,愈多愈施,愈施愈多。
人的财富从哪来的?算命看相确有其事,不是完全骗人的,遇到高明的人的确很准确。你看袁了凡先生家训里头他自己叙说,他小时候父亲过世,母子相依为命,读书,大概家庭经济有困难,所以她就叫她儿子去学医,学医可以救人,也能够维持自己生活。你看看选择这行业救人,想到自己,也想到苦难的众生,这心善。有一天,他到山上去采药,遇到一个算命先生,孔先生,看他的相,就告诉他,你是读书人,是个做官的命,为什么不读书?他就把家境困难的情形告诉孔先生。孔先生给他算命,算得很准确,他就带孔先生回家见他妈妈。他妈妈就请孔先生给他算终身的流年,就是一生的命,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孔先生劝他妈妈,这个孩子是做官的命,官做得不怎么大,最高的是在四川一个小县分当县令,知县。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到五十三岁那一年,就应该辞职回老家,寿终正寝。给他算的终身流年,每一年,因为读书要参加考试,考试考多少名都给它记录下来。这就上学了,明年去参加考试,考试的名数跟孔先生算的完全一样,好像是年年都参加考试,年年都给他算,二十多年。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了,为什么?命运注定的,想也是妄想,也没用处,所以他就万缘放下。
二十年之后,三十五岁,他遇到云谷禅师。云谷是参禅的,在现在的南京栖霞寺,这很有名的。了凡先生跟云谷禅师在禅堂坐禅,三天三夜,没有一个念头。云谷禅师很佩服,不容易,凡夫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觉得这功夫不错。向他请教,你这是从哪里学来的?他说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二十年,每一年收入(国家给他的俸禄)、考试的名次完全都准确。他说我相信了,既然都是命定的,什么都不想,我想它也没用处。云谷禅师听了之后哈哈大笑,他问:你笑什么?我本来以为你是圣人,你有禅定的功夫,原来你还是个凡夫。他说为什么?只有凡夫的命才会被人算定,真正圣人的命,他自己会改掉,随着他修行功夫深,他的命运天天不一样。你二十年被孔先生算得一点都没算错,你是个标准凡夫。这些都是事实真相,了凡先生不会说妄语,他所讲的句句是真实话,真话。
所以他就问,命运能改吗?云谷禅师说,怎么不能改?怎么改法?如果你能够断恶修善,你的命运一年比一年好;如果你造作恶业,你的命运就一年不如一年,教他。他听懂,他也是很聪明的人,就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个心一发就真干。发心做三千桩善事,自己用功过格记下来,我这天做了什么好事,记录下来。明年去赶考,孔先生算他考第三名,他却考第一名,这就不对了;国家给他的粮食也增加了,跟命里算的都不对了,果然有效。三千桩好事做圆满,做了十年,三千桩好事做圆满,请法师诵经给他回向。又发愿做三千桩好事求儿子,他命里没有儿子,果然他有个儿子,很好的儿子,这家就传下来了。他的后人现在都还不错,现在家里这些后人跟我有联系,很难得。所以命可以改,命是自己造的,这一生富贵贫贱都是过去生中所修的因,这一生中得的果报。
我的命也改了,老师帮助我们改的。我们年轻的时候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佛,我那一年三十岁,老师开了一个经学班,培养讲经弘法的人才,同学有二十多人。老师曾经告诉我,这二十多个同学,有六、七个,你看相貌很薄,不是一个富贵相,也不是一个长寿的相。老师很清楚,对每个人都清楚,这人福报不够,寿命短,劝他出来讲经。讲经是改造命运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讲经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都具足。财是什么?是内财,我要用身体,我要用精神,自己的身体、精神叫内财,钱财是外财,内财比外财功德更殊胜。讲经也能增长智慧,为什么?你要去读经,你要去研究,这本经拿到手上该怎么讲法,怎样讲得叫听众欢喜、叫听众开悟。这是一桩好事里头没有比这个事情更好的。
所以你要晓得释迦牟尼佛聪明,他不聪明,他怎么会干这种好事?他是王子的身分,他要不出家,他继承王位做国王。十九岁舍弃王位的继承权,离开家庭,舍弃宫廷里面富贵的生活,他出家去修行,去当一个苦行僧,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为什么?为解决人类生老病死的问题。这些修行人真的他们生活好像很苦,但是很快乐,这个乐从哪来的?所以他发心去学道。他是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喜欢广学多闻,所以他那个时代印度是宗教之国、是哲学之国,哲学的学派很多,宗教很多,他统统都去学习,学了十二年。放下了,为什么放下?不能解决问题,用佛家的话来说,出不了六道轮回,所以放下了。这都是做榜样给我们看。十九岁离开家,放下烦恼,那是烦恼障;三十岁,学了十二年,放下了,不学了,放下所知障。那些是什么?那是知识。知识不能解决问题,要智慧,所以知识这个东西不学了。在毕钵罗树下入定,在定中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叫见性成佛,开悟了。
开悟之后,这一开悟真的就什么都知道,开始教学。到鹿野苑找他以前五个同伴,先把他觉悟的讲给大家听,这五个人当中,憍陈如就证阿罗汉果。一直到七十九岁过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三十岁开始到七十九岁,没有一天中断。生活的方式是托钵乞食,日中一食,每天吃一餐就够了;晚上树下一宿,规定,这就是戒律,定的规矩,不能在树下住两晚上,不可以,你只能住一晚,明天另外选择一棵树,不能在同样的树下。怕什么?怕起贪心,这棵树大,很荫凉,坐在这里不错,明天再来,后天不想走,这就麻烦了。你就起贪心,就有分别执着。所以总是叫你远离烦恼,方法巧妙极了。
他选择这个,他不做国王,不做国王做什么?做法王。世出世间一切法都通达明了,教学,教化众生,没多久学生就上千人。我们估计跟着他的,有临时来的、短期的,有长期的,一生都跟着佛,不离开释迦牟尼佛,他到哪里去跟到哪里去的,这个团体至少有三千人。在中国,孔子有弟子三千,有七十二贤。释迦牟尼佛也是弟子三千,学生里面有证阿罗汉果的,有证菩萨果位的,很多,有在家的、有出家的,四众弟子。所以世尊选择这一门教学,我们学佛学了六十多年了,大小乘经里面我们看了不少,总结什么?所有的佛、菩萨、罗汉,他们的事业全是教育,没有从事其他行业的,没有从政的,没有做官的,没有做生意买卖的,连做医生这一行也没有,医术他们懂得,做附带的,他们的正业就是教书。
教书这个行业在中国是非常受人尊敬的,中国古时候一般人民最尊重的是教书的,三家村教私塾的受人尊重,为什么?教书是义务,没有收学费的。收学费,你是开店,你做生意买卖。所以教书先生不收学费的,没有收学费的,生活怎么办?学生家长逢年过节送一点礼物供养老师,学生家里富有的多送一点,家境清寒的少送一点。所以孔夫子讲,最少就是束修,束修是什么?是腌的腊肉,切一小条,也就半斤、一斤,做为供养老师的礼物,这少的。老师不能说要钱的,完全是义务教学,而且把学生当作儿女一样看待,认真教学,这受人尊敬,不要钱的。第二个,行医的医生,医生给人治病不要钱的,病治好之后,家里富有的多供养一点,家里清寒的就不必了,药费都不要。这两种人是救人的,老师是救人慧命,医生是救人身命,没要钱的。不像现在,现在学医是为了赚钱的,在从前没有的。所以这两种人,虽然他身上一文没有,走到哪里都有人招待他,吃住都有人管,为什么?尊重他。
释迦牟尼佛选择的是教学,你要把他的传记翻开来一看,他是个非常伟大了不起的社会教育家。他的身分,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个义务的教育工作者,他不收学费。学生来求学,不分国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只要你来,我都会教你。这经典上可以看到,现在讲的多元文化义务教学,怎么能收人钱?供养只限四种,这四种之外不接受,第一个是饮食,每天出去托钵,人家供养一碗饭,这个可以接受;衣服破了,人家送一件衣服能接受;卧具,晚上睡觉有一块布垫到地底下,佛教里面叫具,卧具,就是睡觉的时候用的,现在变成拜垫拜佛了;第四样,医药,生病的时候,人供养医药可以收,其他的没有。后世在中国,佛法到中国来之后,施主是帝王、是大臣,供养土地、供养寺院,你看佛弟子也接受了。戒律上是不许可的,也接受了,这是什么?在中国有必要,中国人尊师重道,老师出去讨饭,这个弟子大不孝,这还得了!所以佛教好在哪里?它尊重本土化、现代化,它不是墨守成规,它是随时随地很活泼的,它能够适应。所以到中国来,生活方式跟中国人完全相同。但是那个时候不是有私人财产,国家供养的土地,这个土地是给农民耕种,收租,粮食就没有问题了,寺院经济问题就解决了,不需要靠信徒供养。国家给你盖的道场,你住不成问题了,不必树下一宿了。这种适应的能力,所以它能够流行这么广。
佛陀过世之后,弟子们四面八方弘教,讲经教学。有些地方,一、二百年没有了;有些地方,五、六百年没有了。像印度尼西亚,我们去参观的时候,古时候是佛教,大概有七百年没有了。什么原因?多半是战争、战乱。唯独传到中国来这一支,二千多年没有衰,这是中国国家护法,国家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一提起来,儒释道,它已经完全中国化了,变成中国文化主流里面的一支,儒释道的一个支派。所以衣服,穿的衣服,我们在外面这一件有格子的,这是佛教的袈裟,里面的海青是我们中国汉朝时候的礼服,读书人的礼服。我们外面披一件袈裟,表示纪念,表示不忘佛陀的恩德,是这个意思。
到中国来,素食的运动是梁武帝时候提倡的,梁武帝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读大乘经,经上有菩萨慈悲不忍心吃众生肉,他看了很受感动,他就带头素食,号召寺院里面统统素食。所以素食运动是中国大乘兴起来的。所以诸位看看西藏,他们不是素食,外国的佛教也都不是素食,只有中国佛教是素食。因为佛教过去托钵,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没有选择的,托钵是没有选择的,不能说我要素食,人家吃什么就给什么。所以它适应的这种文化很普遍,便利佛教的弘传。素食确实是健康的,也是积功累德,不食众生肉,不跟一切众生结冤仇,是非常好的饮食方式,这个值得宣扬。
所以这种布施得要做出来,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欢喜财布施,欢喜法布施,法布施就是讲经教学,讲经教学是出家人的本业,在家人也可以干。你看夏莲居老居士,在家居士;黄念祖,在家居士;李炳南,在家居士,他们几乎把这个当作自己的正业。因为他们有工作、有收入,生活能过得去。所以除了工作之外,他就做佛教事业,组织念佛同修们做一个莲社,做一个居士林。李炳南老居士,台中佛教莲社,他创办的、他领导的,每个星期,天天念佛,星期天讲经,大家有空来听经,星期天讲经。以后又办,我到台中,他刚刚创建了一个慈光佛教图书馆,这是佛教文化机构。图书馆每一个星期讲一次经,星期三的晚上。所以喜欢听经的,每个星期三到图书馆,一定那边讲经。所以他也不要打广告,大家都知道,星期三晚上。以后我们搞大专讲座,也在这个图书馆,也是用星期天,星期天办大专讲座,图书馆讲经是星期三,星期三晚上。星期天全天是大专佛学讲座,上午三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中午供给素食。所以学生中午在那边吃饭,下午三个小时课完了,再回去。大专学生能够一个星期有一天佛学课程,统统没有收学费的,大专讲座,中午这一餐饭,图书馆供应、供养,有信徒捐助供养。寒暑假,对全台湾各个地方的人都可以报名参加,图书馆考虑宿舍能住多少人就收多少学生。台中地区的,可以来听经,下午下课之后可以回家去,那就报名参加,这个不限制。这个事业做了十几二十年,老师往生之后,现在有没有我就不晓得了。慈光佛学讲座,我参加了十几届,所以早期的学生,我都认识,很难得。
所以在家出家,我们都要干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无畏布施,素食就是无畏布施,放生是无畏布施,众生有苦难,你去帮助他,让他得到安稳,这属于无畏布施。佛告诉我们,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三样东西,你都需要,你都想要得到,怎样才能够得到?修三种布施得三种果报,要真干,欢喜干。章嘉大师教给我,要有布施的心、有布施的念头,这样就好。遇到缘的时候,尽心尽力就是功德圆满,这一句话说得好。我们没有很多的钱,没有很多的钱,一毛两毛、一块两块都是圆满功德,为什么?你只能出这么多。个个都能修圆满功德。佛门好,它讲道理。
持戒,持戒就是守法,佛的戒律。我们学净土的,净土法门,早年在美国的时候,美国净宗学会成立,我写了个缘起,缘起里面提到行门的五个科目,这就是戒律。第一个,「净业三福」,三条。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第一条。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学佛了,前面是世间法,没有学佛都应该要遵守。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就是弘法利生,劝进行者就是讲经教学,给社会大众做好榜样,要劝导大家,帮助大家进步。行者就是修行人、就是佛门弟子,给他们做好榜样。这是第一门课。
第二门,「六和敬」。四个人在一起就是团体,团体要修六和,和为贵,中国人讲和为贵。「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大家在一起,人人都需要遵守的根本戒,这叫僧团,这是佛教团体。如果这个佛教团体里头没有六和敬,那是假的,那不是佛教团体,佛不承认。团体必须要修这六条,这是佛门佛弟子的团体,无论大小统统都要遵守。第三个是「三学」,戒定慧三学,一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就是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概念,我们一般讲理念,学习的理念、学习的方法,这是佛传过来的。在中国汉朝的时候,儒采取了,承认了,道也承认了,所以儒释道三家都讲求戒定慧。再第四个科目就是「六波罗蜜」,这里所讲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最后就是「普贤十愿」,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你看这里也有广修供养,普贤行里头,忏悔业障。普贤行愿是大乘菩萨所修的,他跟一般菩萨有不一样。普贤两个字非常重要,普是普遍,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什么是境界?遍法界虚空界是我修学的对象、礼敬的对象、称赞的对象、供养的对象。遍法界虚空界,这心量大,一般菩萨没有那么大的心量。所以净土是修普贤行的,你看这部经四十八品,第二品「德遵普贤」。所以净土宗是普贤行门,到西方极乐世界人人都修普贤行,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下面讲到持戒,这是我们净宗五科就属于戒律,我们一定要把它做到。持戒是功德,布施、持戒都是功德。忍辱,忍辱能够保持功德,如果不能忍辱,一发脾气功德全消掉了,火烧功德林,瞋恚之火把你功德全烧掉了。功德不容易,积累功德尤其是难。积累功德要大慈大悲,要像海贤老和尚,一生没有发过脾气,没有批评过哪个人,这是修忍辱波罗蜜。唯有忍辱才能精进,精进是向上提升,唯有精进才能得定,唯有得定才能开智慧。这叫「大施主」,干这些事情叫大施主,自己认真修学做出榜样给别人看。
所以底下说,「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这个道就是菩提道、就是戒定慧之道。不做是假的,不是真的,要去做这才是真的。这叫法施,统统是法布施。我们自己认真做,一切时一切处,众生看到了,生欢喜心、生效法的心,也学着去做。佛门讲表法,表法要尽善尽美,不能表错了。经中又说,「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这是财施。法施里头有财施,特别把财施拈出来,提醒我们不能偏在一边,法施为主,财施是补助,必须也得要有财。尤其是接引初学,老师有善巧方便。李老师每个星期三在慈光图书馆讲经,晚上讲经,我们学经的,经学班的同学二十几个人,派我们去跟人结法缘。怎么结缘?讲堂有两个门,我们站在门口当接待,替听众找座位,替听众拿经本,今天从哪里讲起,页数翻过来,告诉他们。除这个之外,老师讲了,如果你们有零钱,买一点花生米,买一点糖果,来的时候,一个人给一个,结缘,将来你讲经听众才会多。这都是我们学来的,老师教。为什么同学有人法缘很好,听众很多;有人法缘差一点,听众十几二十个?所以教我们结缘。
广结善缘,我们学会了。所以我的法缘好,许多出家的法师都赞叹。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师,这老法师,讲经教学,著作很多,大我十岁。有一天请我吃饭,他就问我,你的法缘很好,你怎么修的?我就告诉他,老师教的。走向别人道场,一定要上大殿拜三拜佛,那个三拜佛是结法缘,第一拜,跟道场结法缘;第二拜,跟常住结法缘,就是常住里面的法师,道场住众;第三拜,跟信徒结法缘,这道场的信徒。我们要到这来讲经,大家都生欢喜。到这来磕三个头,不能白磕,心里要发愿,我要有机会到这讲经,我的法缘就殊胜。如果真的邀请你去讲经,保持法缘永远殊胜不衰,那怎么样?劝信众对自己的师父,就是寺庙的住持,要有恭敬心、要听他教诲,我们劝他,他会相信。第二个,这信徒要皈依三宝,我们可以代他传三皈,皈依证一定要老和尚发,是皈依他的,不是皈依我的,这他高兴,不把我的信徒带走。第三个,所有的供养一分不能带,全部交给老和尚,供养常住。你的法缘就胜了,大家都喜欢请你来讲经。你要是又收皈依徒弟,又把钱包都带走了,下一次再不能请他。这人情一定要懂,法缘殊胜就从这来的。所以任何地方,居士地方亦如是,道场那个地方,人家送的红包供养都要给常住、给这个道场,算是我供养他们的,这就对了。所以大家欢喜,请我讲经,我们一分钱不要,远地方,旅费我接受你的,你给我买机票、船票,交通工具,你们负责任;到你们那里住多少天,饮食、宿舍你们负责。钱不要,一分钱都不要,这才行,信徒供养的这些钱统统要给常住,决定不能带走。这个就是僧赞僧,天下道场是一家,没有人不欢喜。
手中常出无尽之宝,我们把它说清楚、说明白,就是信徒所有的供养,还有庄严之具,这都是在供养里面的,我们都不要。道场庄严之具,我们没有道场,你供养我,我没地方放。有的供养佛像、菩萨像,供养最多的是弥勒菩萨(欢喜佛),马上就转供养,这个要懂得。道场以清净为庄严,印光大师道场非常简单,就供一尊阿弥陀佛像,像也不高,小尊的雕像,旁边一对蜡台,点蜡烛的,一杯供水,一个香炉,一个引磬,一个小木鱼,其他的什么都没有。我就看老和尚的关房,佛像后面写了一个大字,印祖自己写的死字,天天想到我要死了,死了怎么办?死了到哪去?这都是要常常放在心上的,跟道才相应,就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住在此地,这个地方不是道场,念佛的同学十几个人,每个人买一栋房子,产权是属于他自己私人的,我们住在一起,互相照顾,这个方法好。在这个地方,确实有四面八方来的学佛的同学、客人,天天不断,从各个地方带来的礼物,吃的、用的,还有带来的钱财。钱财,我们在银行注册了一个基金会,统统归这个基金会管。基金会五个董事,干什么?做佛陀教育。基金会名字是他们给我起的,用净空两个字,「净空多元文化教育基金会」,这么个名称,在香港政府注册,后面还有个「有限公司」,这是香港的规矩。这个钱拿来干什么?在全世界就是多元文化教育,包括所有的宗教,我们这钱有多的,它们有缺少的,我们都可以帮助它。现在我们这边的汉学院,汉学院也有个基金会,我不知道那边收入情形怎么样,这是我们最近的一个单位,我们要支持它的。另外,与我们有关系的,真正做这个事业的,马来西亚有个汉学院,印尼他们要成立,好像现在还没有正式成立,他们也想做汉学院,现在我们在欧洲想建一个。我们的财源从这来,这样好,很干净、很俐落,自己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妄想。
我们再看下面经文,「故知大施主必须财法二施」,有财施、有法施。「如《会疏》曰:以财济世贫,以法周无福。故曰大施主」,这两句话好。财济世贫,世间贫苦的人,没有钱财,过着贫穷的生活,要帮助他。以法呢?法布施,布施给谁?没有福报的人。有财,如果没有智慧、没有福报,这个财用这一世完了就没有了,他带不走,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他如果是发财还吝啬、还有贪心,贪而无厌,没有满足,没有福报,来生财就尽了。他命里头的财库到此为止,后面虽然有,他没有这个福去消化它,他享不到这个福。那怎么办?要用佛法去帮助他,让他开悟,他有享不尽的福报。福是有,寿命没有,死了之后,还留了很多。如果有智慧就赶紧布施,为什么?来生的福报更大。这一生要不知道布施的话,财就有也等于无了,很可惜,这要有智慧。所以财跟智是不能够欠缺的,有财要有智,有智要有财,才能够行菩萨道,才能够像菩萨一样做大施主。「盖谓以财施救济世间贫穷困苦之人,以法施普利无福闻法之士」,这士就是有知识的读书人,「故名为大施主也」,这大施主从这么来的,这是前面两句。
当中两句,『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长夜是比喻「众生之沉沦生死」,就是六道轮回,出不了六道轮回,这真叫长夜。我们在六道多久了?论劫数算,不是论年,不是千年、万年、万万年,不是,论劫算,无量劫,无量劫堕落在生死轮回出不去。既然在六道,佛在经上讲的不错,是真话,决定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这个话是真话,不是假话。我们自己很冷静的反省,观察自己从早到晚起心动念,动的是善念多,还是恶念多。如果恶念多过善念,来生下三途去了;善念多过恶念,三善道,生天堂,到天道去了。天有二十八层,地狱也有十八层,十八层是一般说的,实际上不止,很复杂,你造什么业它就有什么地狱,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它不是一定的。心想太厉害了,不能说我心里想的我还没做,地狱已经形成了。
后面这两句,长夜,「常云生死长夜。夜表冥暗无光,众生无明复心(覆是盖覆),昏迷不觉,沉生死海,枉受诸苦。为令永离一切忧悲苦恼,出生死长夜,故予财法二施」。佛菩萨为什么修财法二施?财法二施是手段,目的是帮助你脱离生死轮回,慈悲到极处。所以要觉悟,不能再昏迷,迷是根,昏是起作用,昏是没有智慧。这个宇宙到底怎么回事情?科学家在研究,但是最后,那个第一个因,科学做不到的,达不到。大乘经上告诉我们,科学家的能力登峰造极,是看到阿赖耶的三细相,这佛经上有的。那就是今天我们讲,物质现象是什么,这个揭穿了。念头,起心动念,念头是怎么回事情,现在科学家在研究这个命题,现在还没有结论。我们希望二、三十年之后,这个秘密揭穿,然后再揭穿最后的一个,阿赖耶的业相。
业相就是不觉,一念不觉,怎么会一念不觉?一念不觉才有无明,无明就是阿赖耶,妄心出现。觉悟的时候没有妄心,阿赖耶是假的,不是真的,是一念不觉变现出来的。为什么有个一念不觉?这佛叫我们自己证,佛没有说穿。自己证行不行?行。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自证的;惠能大师听五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明白了。那就是一念不觉断了,他才能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一念不觉,叫根本无明,什么时候破?等觉菩萨就断这个,这个东西断掉之后,就证得妙觉果位了。因为科学用的是机器、机械、仪器观察,他得不到受用,他能讲得清楚,他不能得受用。受用是什么?受用是开智慧、是了生死出三界。科学家尽管他完全三细相搞明白了,用科学的技术探索搞明白了,他也没有办法脱离轮回,脱离轮回一定要靠戒定慧,他不是用戒定慧方法发现的。
佛用什么方法?戒定慧的方法。这个东西管用,这个东西自己自性的本能现前,本能第一个是智慧,无量无边的智慧不是外头的,是自己本有的,真心,用真心就是本有;德能,德、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技术、能力、技巧,没有一样不会;第三个是相好,都是自性里本有的,谁都喜欢。相好是性德,性德是最圆满的,不是外来的,所以向外求求不到,要向内求。有个证明,你看心好,相貌就好,心安身就安,心里面喜悦,他就快乐。它不从外来,它从内来,所以佛法叫内学,是向内不向外。向外求来的是知识,那是不圆满的智慧,所以它有后遗症,它有局限性。不像智慧,智慧没有局限、没有后遗症,能解决问题。
所以佛教、东方的文化着重开悟,着重在其义自见,这本经书意思自己明白了,它重这个。自己真明白了,那是真的,一点不假,你明白的跟诸佛所说的完全相同。所以诸佛如来可以帮你做证明,你开悟了,诸佛菩萨点头,没错,真开悟了,给你证明。其义自见,妙极了!我们要相信,要相信向自心求。你看这个世界,世界上灾难有一定的吗?没有一定的。佛法给你讲理,不跟你讲事。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天天想灾难,灾难就来了,心想生;你天天想和平,和平就实现,出现了。你为什么想恶不想善?中国老祖宗都是开悟的、都是明心见性的,不是凡人,要不是开悟,他怎么能说得出来本性本善?他说不出来。人性本善,中国老祖宗说的,《三字经》上放在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人的念头应该是纯净纯善,教育是回归本善而已。《大学》的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明心见性,明德是自性,明德就是佛法讲的无量智慧。它起作用,「在亲民」,亲民就是佛法普度众生,亲是亲爱,亲是亲近,民是众生,我智慧开了,要为这些众生服务、要帮助众生开悟。「止于至善」,止于至善不就回归自性吗?所以《三字经》前面这两句话,「人之初,性本善」,就把中国传统教育教学宗旨说出来了,教的是什么?教的是回归自性,自性本善。
神圣之爱,上帝之爱,真主之爱,佛菩萨大慈大悲,就是亲民,跟亲民意思是一样的。要帮助众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从个人身心修养到整个世界安定和谐,统统都要止于至善。那是什么?那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止于至善,阿弥陀佛做到了。我们要肯做也能做得到,不是做不到。一切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就是止于至善,至善当中的至善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怎么成就的?我们前面学过,阿弥陀佛所做的非常合乎逻辑,他是参观考察一切诸佛刹土,取长舍短,好的,他统统都要,不好的统统不要,这样造成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是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美好的精华,是这么造成的。所以诸佛称赞他,「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有道理。
我们再往上去看,这是讲用财法两种布施,帮助众生脱离轮回、脱离十法界。「而其中慈悲至极者,则为令其出生众善根,成就菩提果」。这是慈悲到极处,这两句话就是佛教教学终极的目标,最后的希望,帮助众生善根出现。善根是本有的,现在迷了,出不来,善根是什么?经上讲的三善根,不贪、不瞋、不痴,三善根。贪瞋痴的念头永远断掉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帮助众生、成就众生,他没有贪瞋痴,他显示出来大慈大悲。所以成就菩提果,菩提果就是无上菩提,证得究竟的佛果。「令一切众生,离究竟苦,得究竟乐」。在这部经、在净宗法门,脱离十法界是离究竟苦,脱离六道轮回还不行,四圣法界还有苦,这个要知道。脱离六道是小乘阿罗汉,大乘菩萨脱离十法界,离究竟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究竟乐。
下面第三段,「闻名俱生」,这四个字,太殊胜了。我们看到这四个字,对阿弥陀佛感恩无尽,他真了不起,太伟大了。脱离十法界靠什么?靠一句名号。我们看经文: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你看,这还得了吗?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但欲令众生出生善根,成就菩提,则莫若持佛名号,求生极乐」。这话是真话,佛法八万四千法门,这个地球上的大学,我想没有一个大学能有它那么多的科目、那么样丰富的智慧,比不上。佛的经典,你看这部《大藏经》;你看中国这部《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让一个人来读,就算你能活一百岁,你一出生就会读,一天念八个小时,念一百岁还没有念完,念一遍念一百岁没念完,真正叫大学问。几千年来,无数的圣哲,他们的智慧、理念、方法、经验累积在这部书里头,世出世间一切法应有尽有。乾隆皇帝是虔诚佛弟子,对佛菩萨特别尊重恭敬,没有把佛经放在《四库》里头,单独编一套,叫《龙藏》,就是佛经。佛经单独编一套,不跟《四库》混在一起,道合在里面,道在《四库》里头,《四库》里头没有佛经,这特别尊重。所以讲《四库》还要把佛经提上才圆满,漏掉佛经就不圆满了。这个东西,乾隆有大功德,做了一桩大好事,就是编纂这套书,用了十年时间,集合全国的专家学者,做出这么一桩大事情。这个大事情是贡献给全人类的,能帮助全人类,帮助全人类能得到止于至善。这个地方,这四句偈就止于至善了,佛经上就这四句,中国传统文化圆圆满满在四句当中。
我们看注解,「但欲令众生」,只要用这一样东西,不需要多,简单明了,帮助一切众生,教导一切众生,「出生善根」。这是什么?这就是一句名号,这一句名号就能出生善根、就能成就菩提。所以净宗法门,蕅益大师说得好,《弥陀要解》里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全在信愿之有无。你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条件就具足了。真信,一点怀疑没有,愿意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来接引你,不可以有丝毫怀疑。从哪里显示?从万缘放下,这才是真的。这个世间还有一样东西没有放下,不叫真信,你的疑根还没断掉。彻底放下,连诸佛菩萨也放下,就是一尊阿弥陀佛、就是一个极乐世界。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只有极乐世界就行了,恭喜你,你成功了。这首偈子所说的,你完全掌握住了,你就能够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你到极乐世界去了。去到那里干什么?去作佛。
所以他下面说,就是说这首偈子,『我若成正觉』,法藏比丘,成正觉就是成佛,他成佛了,他的名号叫『无量寿』,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完全是梵语音译的,意思呢?意思就是无量寿、无量光。光明是说空间,光明普照;寿命是讲时间,过去现在未来,讲时间,我们现在讲时间、空间。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代表时间、空间,时间空间都是无量的、都是没有边际的,无量无边的时空,阿弥陀佛名号就代表这个。『众生闻此号』,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俱来我刹中』,他就来接引。所以我们要晓得对于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深信不疑,佛哪有骗人的道理?哪有说妄语的道理?
我年轻的时候很难接受,李老师劝我很多遍,至少也有六、七遍,我都没有接受。最后一次劝我,说到我自己都笑起来了。他说就算阿弥陀佛说的话是假话,这二千年来多少修行人,有大学问、有大定、有大福,他们都受骗了,我们就受他骗一次也无所谓。老师讲出这样的话,劝我相信。我尊重老师,知道老师爱我,我还是不肯,为什么?年轻,喜欢大经大论。我入门是方东美先生教导的,他还介绍一部经给我,《大方广佛华严经》,他叫我学这部经。所以我这部经的印象就非常深。《华严》三次翻译,有《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我都得到了。这部经我跟同学们讲,《八十华严》,这其中一个,这分量最大的,九十九卷。这部经从头到尾讲一遍要二万个小时,我讲了四千个小时,五分之一,太难了。最后看到文殊普贤,这是我们心目当中最敬仰的两位菩萨,看到这两位菩萨说法,他们怎么成就的?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成就的,我这才死心塌地了。我们这么多年来追随,搞《华严经》,就是追随文殊普贤,结果文殊普贤是念佛往生的。所以我这才下定决心把《华严》放下,专讲《无量寿》,专学《无量寿》。李老师劝我的,我终于肯定了,他也就放心了。不是看到文殊普贤这两首偈子,我的心没死。死心塌地,这个条件重要。
所以这四句经文,「乃大愿之心」,四十八愿的核心,「全经之眼」,整个《无量寿经》的眼目,太重要了。这四句话,「十方如来度生之妙手,一切众生出苦之宝筏。四十八愿全是此四句之开演」,这四句话展开,演出来,表演出来、说明出来,就这四句,必成正觉。「如善导大师所谓愿愿皆标念佛」,这个是很难得。善导大师,唐朝时候人,传说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日本人相信,我在日本,我问日本人,你们相不相信?他们都相信,他们相信善导是阿弥陀佛,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所以他们对这两个人比什么都重视。善导大师这一句说得好,愿愿都标念佛。
「阿弥陀圣号具无量义:无量寿、无量光、无量清净、无量庄严、无量智慧、无量菩提,乃至无量之无量。无量寿表常住法身,故以无量寿摄一切。如来名号,普闻十方。闻名众生,俱来我刹。以称名故,即多善根」。所以我们要修善根,念阿弥陀佛就修善根,修无量无边的善根,念佛的人跟三善根不贪、不瞋、不痴完全相应。「得生净土,必证菩提。殊胜圆满,究竟方便」,在这首偈子里头讲尽了。「弥陀大愿,所以超世,并号愿王者,正在此也」。这一句念老讲得好,文不长,意思明显,一般人都能看得懂。句句是实话,我们千万不能疏忽,这句名号的功德是真正不可思议。所以这部经要细讲,跟《华严》一样,也能讲上二万个小时,经的意思太丰富了。所以古人称它为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我们要珍惜。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