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2-041-0205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O五集)  2015/6/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1-020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二十三页第三行,科题,四十八愿最后一愿,第四十八,「现证不退愿」,这一愿还是为他方世界菩萨大众所发的。我们看经文:

  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换句话说,这些菩萨闻阿弥陀佛的名号,都能够『现证不退转』,就是阿惟越致菩萨,圆证三不退。如果不能达到这个境界,法藏菩萨就不成佛,『不取正觉』。法藏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已经十劫,这就为我们证明,他所发的四十八愿愿愿都兑现了,没有一愿是虚愿,统统兑现了。

  下面我们看念老的注解。「第四十八现证不退愿。愿曰」,这愿文说的,「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不退转者」说的是什么?「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略云」,简单的说就是「不退」。「即梵语之阿鞞跋致」,前面注解里头说过,也翻作阿惟越致,阿惟越致就是三种不退转他都证得,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最重要的是念不退。我们接着看下文,「盖以菩萨行愿」,这就一般来说,我们现前都明显的能体会到,体会到什么?菩萨行、菩萨愿「难发」。为什么?要舍己为人,要舍得干干净净,全心全力为一切众生服务,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所以,很难发心,很容易退转。

  「据《仁王经》别教之信位菩萨,名为轻毛菩萨,随风东西」,这《仁王经》上。别教,天台大师所判的藏通别圆,不容易了,别教菩萨,什么地位?十信位,别教十信位的菩萨。这些菩萨们也叫做轻毛菩萨,这是用比喻来形容他,为什么?随风东西。意思就是说随着境界变了,他不是不变,他变了。又南本《涅槃经》,《涅槃经》有两种,一个称南本,一个称北本,南本《涅槃经》里头有这么一段话,「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别教菩萨,也就是说别教十信菩萨他发了心,发菩提心,「见少微缘」,少是很少,微是很轻微,说明外面的缘不是很严重,是小缘,是微缘,他怎么样?动心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便动转。如水中月,水动即动」。像池塘里面的月亮,水中之月,水要有波动,月亮就跟着动。这就是说轻毛菩萨,禁不起考验。

  从这个地方我们要能真正体会到,发心之后修行,在哪里修?一般人说我们要找个清净的环境去修,不能说错,也不能说对。特别是现代这个时代,跟过去不一样。过去,我们不要说远,十年、二十年,现在社会的动乱跟十年比,那十年前比现在好多了;跟二十年前比,二十年前社会就更好,我们能体会得到。现在的社会不是十年十年比,明显的看到问题严重,现在是一年比一年严重,过去要十年十年看到不一样。想到我们初学佛的时候,六十四年之前,那个时候虽然说社会不好,比现在好太多了。人还讲信用,人还有礼貌,小孩还很听话,悖逆的儿女少,已经有了,少,不多,不常见。现在不行,现在小孩都有他的想法、看法,不顺从父母,不尊重老师,这孩子怎么教?没法子教了。

  六十年前,这一甲子,我们在年轻的时候,父母对儿女有体罚,有打有骂,小孩不敢反抗。在学校,老师有体罚,我们都经历过,我们念小学,不听话的时候打手心,罚跪,我们罚跪罚在教室靠墙边,还不错。我们上面一代,李老师,李老师大我三十九岁,告诉我,他们那个时代,罚跪不是跪在平地上,叫你跪在砖头上,多难过。换句话就是说,我们那个时代跟他一代就轻得多了,他们那个时代重,罚得重。所以它社会安定,还有秩序,人人虽然知道,做坏事,还有廉耻的心,还有一点不好意思,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现在社会没有了,没有标准了,不能辨别是非善恶,这还得了!连杀人现在都是平常事情,小孩,不当作一回什么事情,杀人游戏,到这个样子。再十年以后,这个社会变成什么样子?不敢想像。现在不是十年,我刚才说了,一年不如一年,明年是什么样子,不知道了,问题愈来愈严重。谁能解决?佛菩萨不能解决,孔子、孟子到现在这个社会也不能解决。那到最后演成什么?演成感应,感应就是因果报应,作善,降之吉祥,造恶则降之灾祸。这就是讲灾难,灾难从哪来的?不善的心、不善的行为所感召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我们劝人,实际上是劝自己,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四好。好的标准在传统教育里面,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标准;在佛门里面,就是三皈、五戒、十善、六和,标准,都有标准的。与这个标准相违背的就是不善,十善反面是十恶,杀生、偷盗、邪淫,身恶;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口恶;贪、瞋、痴是意恶。如果三业造这种十恶,经上讲五逆、十恶,将来到哪里去?到地狱,地狱的业因。翻过来这就是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身三善。不妄语,就是不欺骗人,说实话;不两舌,不挑拨是非;不恶口,恶口是说话粗鲁,很难听;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这口四善。口是最容易造业的,四条,身三条,意三条,口四条,它最容易犯过失。意,起心动念不贪、不瞋、不痴。这是标准,这个标准要是丢掉之后,灾难就现前。十善造成太平盛世,十恶那社会就动乱了。极乐世界是人的善心善行,四好感应的。

  我们今天的社会,伦理道德全丢了,没人讲了,讲这些东西甚至于别人还耻笑你,这是封建时代的落后的思想,你怎么还会想到这些?他看笑话。欺骗人、杀人、放火他看到正常的,还在旁边欣赏、赞叹,做得好。今天社会到这种地步。我们要明了,要不然佛白学了,古圣先贤典籍也白念了。古圣先贤的这些东西,至少是二千五百年,再往上去,这三千年。三千年是从伏羲、神农到我们现在,三千年,二千五百年从黄帝算起,汉族的老祖宗。汉族这个族群,黄帝的后裔,黄帝前面是神农、是伏羲。所以我们的家谱,第一句话伏羲之后,伏羲的后代,姓氏来源这从黄帝,这有了姓。家谱,家庭历史,一代一代记下来,到我们是多少代。

  我的家谱上记得很清楚,我们这个姓氏,最初的老祖宗是黄帝的第二个儿子昌意,昌意的后代。昌意后面五代,戎,被封在徐这个地方,徐国,这是诸侯国,就是现在的徐州。周穆王灭了徐,我们这个族人就用国做姓,这个在古时候很多姓都是这样来的。从黄帝传到我这一代,一百三十六代,这清清楚楚的。人不知道家庭历史,他对家怎么会爱,这个爱心怎么生得起来?世世代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爱家,爱这个族。那就爱国家了,齐家而后国治,道理在此地。人能够爱家,就会孝顺父母,就会想着祖先,人在世间要做个好人,给祖宗、给父母增光,让父母有面子,这叫孝顺。如果要是做恶事,恶言恶行,纵然在历史上有名,那不是善人,所以遗臭万年,丢祖宗的人,你家怎么会出这么个坏人?怎么对得起父母、怎么对得起祖先?

  古时候的教育,社会上无论是圣贤君子,还是一般贩夫走卒,没有智慧、没有文化、没念过书的人,基本的道德观念都有。他从哪来的?他从日常生活当中学来的。为什么?看别人都遵守,自己自自然然就明白了。小时候父母做榜样,父母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师,那时候父母年轻,他的父母还在,你看父母是什么样子对待他的父母,孩子天天在看,看熟了,自自然然会孝顺父母。所以父母教孩子是身教,不是言教,他太小了他听不懂。《弟子规》不是念的,不是讲的,是要把它做出来给孩子看。小孩一出生,睁开眼睛他就会看、就会听,他就开始学习了,所以父母在他的面前,表现的都是最好的榜样,他就这么学会的。要表演多久?古人所说的,三年,一千天,小孩天天看到,自自然然他就变成很守规矩。《弟子规》他也不认识,但是《弟子规》上一百一十三桩事情他全做到了,而且他能够一生保持住。古谚语有所谓「三岁看八十」,三岁养成的这个习惯,到八十岁都不会改变,不会随风东西,不可能的,根深蒂固。

  现在,我们中国这么好的教育,大概在清朝末年,西洋文化到中国来了,这个风很大,把中国传统文化吹翻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慢慢起了疑惑。到民国初年,信心失掉了,居然有人提出全盘西化,中国东西不要了。非常难得,英国有两位学者,德国也有两位学者,他们对中国文化有相当的研究,有认识,认为全世界二十多种文化当中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他们赞叹、他们欣赏,他们把这桩事情讲清楚、讲明白了,我们看了他的这些资料,对中国文化认真反省,才生起信心。外国,没有圣贤君子,也能让我们看到圣贤君子的教育,这些是聪明人,有德行的人,真正有爱心,爱人民的人,爱天地万物的人,他见到了,他来提倡。我们今天有不少人醒悟过来,受这几位大德的影响,回过头来了。虽回过头来,信心不足,遇到高名厚利还是会动摇,这什么原因?欲望。

  人生在这个时代,都有很强烈的愿望,愿望没有止境,这就说的是贪心,没有止境。认为自己能够贪得的,是自己的本事、自己的聪明智慧比别人强,别人不如我。他不知道那是罪业,那是恶行,在佛法里面是三毒,贪瞋痴。贪瞋痴天天膨胀,天天增长,自己不知不觉。心是贪瞋痴,那行为、言语当然十恶具足。十恶具足的人,大乘经里面常常说到,他将来到哪里去?无间地狱。他现在没见到,他不怕;他如果见到了,他不敢了。

  有人办道德讲堂,效果卓着,七天能把一个恶人转变为善人,把一个贪官转变为廉洁,这很了不起。我向他请教,你用什么方法把他改变的?他告诉我,因果教育。因果在哪里?就在眼前,一般人粗心大意没有看到,就在眼前。他有方法一桩一桩把它指出来,你看这个人,什么因、什么果。举出来都是真的例子,都是眼前不远的例子,给他指出几十种,他没有话说,真的不敢了。圣贤教育,人学多了不好意思造恶,为什么?他有羞耻心。因果彻底,因果教育能叫你不敢造恶,为什么?造作恶,过几年报应就来了,吓住他了,不敢造恶,比圣贤教育的力量还大。

  我们看中国古圣先贤,那个时代,社会安定,人民日子过得幸福,靠什么?家庭从小养成道德的概念,师长认真的教学,社会大众从老到少,没有不遵从的、没有不欢喜的、没有不奉行的,这个效果收到了。所以汤恩比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那就是现前,现在,他为我们提供建议,是中国孔孟之学跟大乘佛法。孔孟讲的什么?我们把它总归四个字,一句话,「仁义忠恕」,这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大乘,「真诚、慈悲」。现在的社会就少了这个东西,如果用这八个字,社会祥和,人人幸福,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过去提到这个,半信半疑,没有信心,现在对于孔孟学说、大乘佛法生起信心,太难得了,这个社会还是有救,不至于毁灭。

  下面,《涅槃经》里头还有比喻,比喻得很好。「又喻曰:譬如鱼母,多有胎子,成就者鲜」,鲜是少。鱼,我们知道,鱼生的子很多,鱼子,鱼子能不能长成小鱼、长成大鱼?很难。为什么?那小鱼都被大鱼吃掉了,漏网的小鱼才能长大。这个比喻我们都看见了,不难懂。下面,又「如庵罗树,花多果少」,这个树是生长在印度,花多果少,花虽然多,有很多花,风一吹,树一摇动,花就落了。佛在经上用这个做比喻,「众生发心,乃有无量,及其成就,少不足言」。真的,众生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这是大慈悲心。初出家的都发这样的心,老师带着,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甚至于天天念,早晚课里头都念这首偈子,天天发心,念了就忘掉了,只是早晚课诵里头念一下,念完就忘掉了。所以说发心无量。及其成就,少不足言,太少了,几个有成就的?为什么不能成就?随着外面的缘转变了,他禁不起小风小浪,何况是大风大浪?今天的社会不是小风小浪,是大风大浪,这个我们都要细心去观察。

  所以佛在经上常说,「鱼子庵罗花,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都是一句话说,禁不起考验,顺境,贪欲增长,逆境,瞋恚增长,他生烦恼,不生菩提。菩提是觉,顺境里面觉悟,要保持如如不动,能够随缘不变,通过了,逆缘亦如是。顺逆境界都不能障碍他,他在一切境缘当中他是慢慢向上提升,他不会堕落,不会受障碍,这能成功。

  佛法的成功是什么,我们不能不知道,佛陀的教育,终极的目标是教导我们回归自性,就叫成佛,成佛就是回归自性。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是手段,这个手段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诲,保证我们回归常寂光,常寂光就是自性,没有一个漏掉的,个个成就。学佛的同学在这个上面生起信心,肯定了,承认了,这叫真智慧,这叫真觉悟。为什么?就是海贤老和尚说的,成佛是真的,回归常寂光是真的,其他的全是假的,包括极乐世界也是假的,极乐世界有生有灭。弥陀建立极乐世界到现在十劫,十劫是时间,十劫之前没有。极乐世界无量寿,十劫说明它很年轻,它刚刚成就不久,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早一点过去。在那个地方,你看它有四土,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常寂光净土,真正保证我们一生圆满成就,跟我们在现前搞六道轮回完全不一样。轮回不能再搞了,往生不难。

  我们看到大概是在两个月前,谢总的父亲,一生没念佛,也不相信极乐世界。往生前两个小时,他儿子念佛,儿子相信净土,心里很着急,父亲要不能往生,随业流转,这多辛苦。最后这个关头,劝他,劝他爸爸,西方有极乐世界,你相不相信?他爸爸点头。不像从前,从前问他他摇头。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你相不相信?点头。他说,那我现在念阿弥陀佛,你跟着我念。念了一个多小时,真往生了。当然这个与他的儿子做好事,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有关系,儿子把所积的功德回向给爸爸,爸爸临命终时才点头、才接受,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往生了,平常不念佛。这些都是给我们做证明,经上讲得不错,经上是这么说,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只要你不怀疑、你真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相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是来度我们的,为我们发的,要这样相信。

  这个世界是假的,你看现在一年比一年严重,社会的动乱,地球上的灾变,你们看新闻、看报纸,你天天看到。你要把这个报纸跟十年前的报纸对比一下你就晓得,十年前报纸上有刊登灾难,很少,不是天天有,再往十年前更少,要这样看法。看到人心在变,不是向善变,它向恶变,向善变好,人天福报;向恶变麻烦,这个世界就变成饿鬼、地狱、畜生。地狱在哪里?在人间,那个人过的是地狱的生活,过的是饿鬼的生活,过的是畜生的生活,这人不像人,你要会看。往后,没有看到减缓,愈来愈严重,这就可怕了。这些事情都在眼前,只要你心地清净,冷静,你就看得到。

  下面又举《十住菩萨断结经》,它节录的。这个时候舍利弗尊者告诉来会的菩萨,《十住菩萨断结经》里面说的。他说我过去,从前,或者从一住慢慢进进到第五住,怎么样?还退堕到初住。这就是修行难,他退转,好不容易十住菩萨了,十信圆满修十住,提升到五住,突然就退到初住。又从初住至五、六住,就是在这个当中拉锯,时时上升,但是时时也退转。「如是经六十劫中,竟不能到不退转」。不退转就好了,不退转就是阿惟越致。这个经上这样讲的,我们马上就晓得这是别教,不是圆教。圆教初住那就证不退转了,明心见性;别教没有,别教要到初地才见性。

  又《宝雨经》里面说,「有世界名娑婆,其国有佛名释迦牟尼。若诸有情闻彼佛名,于阿耨菩提得不退转。由彼如来本愿力故」。这是说我们这个世界,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佛菩萨的名号,实在讲佛菩萨没有名号,中国老子都说,「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没有名是真的,名是假名。因此,诸佛菩萨名号都是属于表法,表现阶段修行之法,表这个意思,你要懂得。他的名号常常换的,换了听众,换了处所,换了不同的环境,他名号就得换。

  在我们现前,名号实在讲就是他教学的总纲领,总的原则。你看释迦,释迦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能仁,能,能不能的能,仁慈的仁。能仁就是他能够爱人,推己及人,这就是爱心。我们学佛了,是佛弟子,你能不能推己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能不能做到?能做到才是佛弟子,做不到不是佛弟子。这是佛教,佛教教什么?就在这名字上。寂默是什么意思?心地清净、平等、觉悟,一尘不染。寂是清净寂灭,断恶不着断恶的相,行善不着行善的相,这叫寂。心里面有什么?心是空空如也,没东西,一尘不染,心是清净平等,它觉,它不迷。这是自性,自性有清净之德,有平等之德,有觉、不迷之德,觉而不迷,那就是智慧;换句话说,真心充满了智慧。真心是什么样子?是清净,没有染污,是平等,没有高下,没有分别。牟尼是这个意思。释迦是仁慈,牟尼是寂灭。

  若诸有情闻彼佛名,真正懂得佛名号的意思,依教奉行,所以于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得不退转。这是什么人?大乘菩萨。什么地位的菩萨?明心见性的菩萨,圆教初住,别教初地,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由彼如来本愿力故,为什么不退转?释迦牟尼佛加持你,释迦牟尼佛照顾你,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学佛,学佛这么多年,怎么都没有遇到释迦牟尼佛?我们这个心,这心有所感,我们这个感力量有限,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达到标准,跟佛就感应道交。像海贤老和尚他做到了,我心里想,他什么时候想见佛佛都现前,他都见到。为什么?他把释迦牟尼佛四个字做到了。我们明白这个意思没做到,我们推己及人还有限;我们的心地清净,比一般人是清净多了,跟菩萨相比差远了。我们不能跟一般人比,要跟佛菩萨去比去,我们才能提升自己,才不至于堕落。

  古代澄宪法师赞此愿为,赞叹「必成正觉愿」,第四十八愿最后这一愿,就是现证不退,「释尊五百大愿之中,最胜愿也」。这就是听到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于无上菩提不退转。听到这个名号的人多,有几个不退转?是不是如来本愿力加不上?不是佛的愿力加不上,是他自己不接受,他不接受,佛就没办法了。所以大乘经教里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无缘?不肯相信,不愿意跟佛往来,不接受,这就是没有缘。虽然没有缘,佛的种子还是给他种下了,他知道有个释迦牟尼佛,阿赖耶识里头有落谢种子。这个种子现在不能现前,要等到缘成熟,这个种子现前,他将来还是由这尊佛号这个种子起作用,他能够修行证果。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句我们要记住,要时时刻刻记住,跟一切众生结佛缘,把佛把菩萨介绍给大家。这是世尊五百大愿当中最胜的宏愿。

  「可见两土导师同发此最胜之愿,正是一路涅槃门也。」这是讲诸佛如来,这一愿是诸佛如来共同的大愿,愿愿都是为度众生,都是帮助众生现证不退转。我们要学,这是学佛人最低限度的愿心,不能舍弃众生,不能不管他,无论这个人是善人、是恶人,统统平等得度。不能有偏爱、有私心,我喜欢这个人,我帮助他,我讨厌那个人,我不帮助他,错了,这个标准错了。真正的标准,他愿意接受就要帮助他,他不愿意接受,那就没办法,就不必去理他。等待他什么时候愿意接受了,什么时候帮助他,这就对了。

  我们再往下面看,「盖以无量菩萨,未到不退之位,虽极勇猛,如救头燃,但以障缘竞来,屡屡退转」。这一段把事实真相为我们说出来,为什么学佛的人这么多,成就的人那么少?在世间法里头,求学的人很多,真正成就学问的人不多,那是什么原因?道理是一样的。现前的关键还不是在会教,会教是老师,问题在哪里?会学,你才会有成就。会教的老师遇到学生不愿意学,老师束手无策,无可奈何。这桩事情,六十四年前方老师告诉我的,六十四年,一甲子了。

  那个时候的学校,我们想到学校去旁听,老师阻止了,不让去,告诉我,现在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要去旁听你会大失所望。那时候老师给我讲这个话我不懂,过了若干年,我才明白,完全明白了。怎么明白的?想想抗战时期我们念中学的时候,在大后方,在贵州,那时候真的师徒如父子,相亲相爱,老师把学生看得比儿子还重,学生对老师看得比父母也重。为什么?患难期间。我们自己离开,失掉家庭,孤儿,那个时候国家办这个学校叫国立中学,就等于孤儿院一样,国家收养这些失去父母、失去家庭的孩子们。所以我们那个学校就是家,校长就是父母,我们对老师有个亲情,老师对待学生真的爱护,不一样。胜利以后,经过十几年,起了很大的变化。六十年前了,六十年后的今天更不必说了,所以学生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谁教他学?没人教了。

  古人守住的原则,几千年不变,「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是中国几千年教学的理念。你果然能守住,你就搞一样,一生就搞一样,有老师教也是一样,没有老师教还是这一样,久久会有悟处,会得三昧,会大彻大悟,这妙不可言。这种教学理念是佛教从印度带来的,这个方法在中国实行有效,所以儒家接受了,汉朝时候道家也接受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变成中国传统教学理念了。在历史上确实有不可思议的人才出现,最著名的,佛教里面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念过书,没上过学。家庭清寒,没有兄弟姐妹,父亲死了以后,母子两个人相依为命。没有念过书,靠砍柴卖柴,古时候的樵夫抗战时期有,抗战以后现在没有了,这个行业没有了。砍柴、卖柴,挑水到城市里面来卖水,这都靠劳力生活,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没饭吃,非常辛苦。

  他有慧根,他听别人念经,他能听懂,这个很了不起,念的人还不懂,被他听懂了,这些事情都记在《坛经》里头。有缘,这些有缘人都是菩萨,为什么?见到这个人能造就,是个人才,读书不读书没关系,他有那么高的悟性,所以要帮助他,成全他,帮他解决困难。大家捐一点钱给他母亲养老,还有学佛的这些同学帮助他照顾他母亲,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好好去学道。他到黄梅八个月,真的,五祖衣钵传给他了。像惠能这样的人,在中国历史上不少,可以找到很多。但是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顿悟,这确实很少,他是第一个例子,找不到第二个。至于开悟,到他那个境界跟他平等的人不少,禅宗《五灯会元》一千七百个人,都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看海贤老和尚的《永思集》,我有很明显的感触,他开悟了,他的境界也是能大师的境界,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圆教初住以上,别教初地以上。所以佛教的教学跟世间教学不一样,目标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方法、理念完全不相同。

  我这次在英国访问,查尔斯的大学,校长是查尔斯王子,这是副校长,实际上他是副执行校长,带了另外一个副校长,两个副校长来看我。我给他讲中国传统这些东西,他们能听得懂,而且非常欢喜,很难得。他希望再跟我见面,希望我们这些理念、这些方法能够融入他大学教学理念上去,这是好事情。所以伦敦我还是要去一趟,他们是真心,真诚热心,我们只要目的能达到,让他去办多好,现成的大学。我们编排课程,介绍老师,介绍学生,这他欢喜,我们就省事多了。我们的目的是培训一些能够读古书的这些学者,专家学者,将来他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面向全世界。他们所学习的范围,就是一部《四库全书》,中国的国宝,中国古圣先贤留下来,对全人类最大的贡献,真实智慧,真实的德能。能够帮助全世界,从个人身心修养,到齐家、到事业,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能做到圆满,都能达到顶尖。社会安定,国家富强,国际之间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共存共荣,这就是世界大同。这个大学历史很悠久,是英国历史上排名第三,牛津、剑桥在他们之前,这最早的大学,它是第三个。下次我到伦敦我就专门到这个学校去,参观考察,跟他们校长、教授们交流,我能出主意,他们好好办学,能救全世界。

  我们再看下文,「盖以无量菩萨,未到不退之位」,没有达到这个地位,就是圆教初住,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没有到这个位置。「虽极勇猛,如救头燃,但以障缘竞来」,像竞争来找你,逼着你不得不退转,进进退退是一种自然现象。底下说,「遂令学道者如牛毛」,比喻多,「得道者如麟角」,麒麟的角,少,这世间已经没有麒麟。「弥陀因地悯其勤苦,发无上愿。以佛威德,令闻名人,即得三忍,证不退转」,这要靠佛力。阿弥陀佛在因地,因地就是法藏比丘,怜悯这些勤苦修行的人,菩萨,就是法藏比丘发无上愿。以佛威德,他成佛了,阿弥陀佛的威德是十方一切诸佛都不能相比的,让这些听到名号的人都能够得三种忍,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前面一愿所说的,都能得三种忍,证不退转,这个愿都成就了。

  我们如何得到弥陀加持?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得到。也都是在愿文里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从上上品到下下品,虽然品位不一样,不是没有,但是待遇平等,都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不退转,圆满证得三不退,位不退,阿罗汉;行不退,菩萨;念不退,法身菩萨。生到极乐世界就得到这三种不退转,三种不退转保证你一生圆满快速成就。你不信就没法子,这个东西要相信。真难信,我给大家做证明,我学佛三十年,对净土才相信,五十年,才把一切经教放下,一门深入《无量寿经》,真难,不是假的。如果我的善根深厚的话,像海贤老和尚,一出家就相信,就一门深入,我今天也可能到圆证三不退了。当中浪费五十年的时间,真难!

  所以看到经文,难信易行之道,我的感触非常深,这个路是这么走过来的,从不能接受,就是勉强接受,勉强接受,我好处就是没有丢掉经教,大乘经没有丢掉。早年广学,真的像黄念老所说的,广学是为了深入,真搞清楚了,别的才放下,才一门深入。过去学习讲的经教也有几十种,很多、很杂。诚信净土,真心求生,八十五岁以后的事情,你就晓得多难。为什么回头?看看过去所学的那些法门,我们这一生想成就,难!几乎不可能。这个法门行,有信心,有把握,别的都放弃了。

  「原在退位,乘佛愿力,唯进不退,疾至菩提,实为大庆」,庆是庆幸,欢喜。我们如果舍弃求生净土这一门,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门都进进退退;换句话说,你不能不退。寿命到了还搞六道轮回,那是大退特退,不晓得退到哪里去了。不是从五住退到初住,不是,那是菩萨,是修行人,我们没到那个地步,一退就退到底了,底是什么?底是无间地狱,不是开玩笑的。「又《会疏》曰:谓难思愿力,一得一切得,不退与三忍,同时具足故。」这个多难得,你说怎么能不求往生?真正往生极乐世界了,一得是你得生极乐世界,一切得,全得到了,三不退跟三忍同时具足。前面讲的三忍,到后面还会细说。于这三种忍同时具足,这句话太难得了,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证得,为什么?得弥陀本愿威神加持。「深显弥陀一乘愿海,究竟方便之妙用」。

  《十住毘婆沙论》这里头有几句话,「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这个称名号就是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那个心要真诚、要恭敬,才会有感应。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们真如本性流现出来的,所以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又《小本》曰: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小本《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已发愿的成就了,都往生了;今发愿的是现在,谁发愿谁往生。要真发愿,发愿,对这个世间还有留恋,对这个身体还有留恋,还舍不得,他去不了;必须身心世界一起放下,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真正发心学佛,一般三年成就。三年是不是寿命到了?与寿命到不到没关系。三年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就是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全放下了,没有了,这个好!这个境界里面就能跟佛感应,所以多少人三年往生是什么?不是寿命到了,功夫成熟了,见到阿弥陀佛,向阿弥陀佛要求,我还有的寿命我不要了,我现在跟你去。阿弥陀佛很慈悲,他就带你走了。《净土圣贤录》可以做证明,《往生传》可以做证明。海贤老和尚如果真求往生,他二十岁出家,二十五岁他就有这个能力,寿命不要了,跟阿弥陀佛走,阿弥陀佛真带他走。他是个特殊的例子,阿弥陀佛要他住世表法,做个榜样给人看,是这么一回事情,要不然早就往生了。所以,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三不退里头的念不退。

  下面又举《会疏》里面说,《会疏》说:「三忍不退,悉摄在名号中。称名时,名义不离,自得此等德。」这一句很重要。三忍,三种忍,三种不退,都在这一句佛号当中,你念这句佛号,就能感得三忍、三不退。「可见凡闻名者,但能信愿持名」,这四个字蕅益大师说的,他把它说到最简单,四个字,这就是净土宗。真信,信有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决定想生,这就是愿;用什么方法?持名就是念佛,你念这句阿弥陀佛你就能往生。这叫三资粮,信、愿,持名是行,信愿行。《会疏》说得好,但能信愿持名,就这么一桩事情,也能,「悉能」,个个都能,一个都不漏,「现证不退」,现是现前,当下就证得三忍、三不退。

  「弥陀一乘愿海,妙德难思。六字洪名,究竟方便」,没有比这个更方便的,没有比这个更简单的。「四十八愿,愿愿摄众生,愿愿显真实」,摄众生是事,显真实是理。分开来讲有四十八,合起来讲就是一法句。什么叫一法句?《往生论》上说得非常好,说得清楚,「一法句者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完全从果德上说。真实智慧是自性本有的,无为法身,不生不灭,是自己的法身,是自己的真身。大乘教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惠能大师听五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性是什么样子?他说出来了,这就是他的毕业论文,他的心得报告。他只说了二十个字,自性「本自清净」,一点污染没有;「本不生灭」,不生不灭,不像我们身体有生有灭,连地球、连星系都有生灭,这科学家告诉我们。第三句,「本自具足」,这个具足是一切具足,具足无量智慧,具足无量德能,具足无量相好。具足多少?整个宇宙,一样都不缺。为什么?它起作用的时候「能生万法」,不是具足它怎么能生万法?万法都是从自性生的。这里头还有一句,「本无动摇」,本无动摇是什么?自性本定,自性从来没动过,从来没摇过。地球还有地震,还有海啸,地震是动,海啸是摇。所以一切法统统都是,只要见性,一切问题全解决了,见了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得大自在。

  往生到极乐世界,等于明心见性,你没有见性,但是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加持,你起的作用跟见性的人没有两样。那不是你修来的,是佛加给你的。久而久之,自己的自性全现出来,不必佛加持,那就圆满功德,这个不能不知道。我们今天活在这个地球上,活在这个环境当中,要认清这是一场梦。最难得的是我们认识了净土,我们知道有个方法能够永远离开六道轮回,就是念佛求生净土。不能不念佛,时时刻刻不要把佛号忘掉,有事就办事,事情办完了,念佛。办事是出力的,不是用心的,办事也可以念佛。让这句佛号不间断,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就有把握了。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这一品经,第六品,是很长的一品,四十八愿。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这不是世尊说的,弥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