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十集) 2014/5/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1-005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二百二十九页倒数第四行:
「《华严玄谈》谓诸法何故事事无碍?」这是一个问题,是个很大的问题。诸法是一切法,为什么一切法会事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出现在实报庄严土,在一真法界。我们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给诸位说,有,我们这个世界跟一真法界、跟实报土无二无别。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实际上就在面前,就在当下。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又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说明佛法是平等法。佛果地上所具足的智慧、神通、相好,这把一切法全包括在其中,佛有,我们人人都有,所以佛才说众生本来是佛。那为什么佛那么大的智慧、神通、道力,我们都没有了?佛告诉我们,不是没有了,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它永远不会失掉。为什么不能现前?是有障碍,把它障碍住了,不是没有。譬如这一盏灯,灯很亮,你把它用纸去包,包一百张、包一千张,一丝毫光明都透不出来。不是它没有光,光在里头,障碍去掉了光明就现前,就能照见万法。
这障碍是什么?佛说有三大类,障碍太多了,无量无边,总归纳成三大类。第一大类叫无明烦恼,总名称就是烦恼。无明,无明就是你不放光了,你照的作用失掉了。放光的时候,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了,全都通达明了。就是无始无明这个东西让我们的光明不现了,不是灭掉,不现了,它障碍了。第二大类的障碍是叫尘沙烦恼,尘沙是比喻多。这个烦恼是什么?分别。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首先是迷,无明是迷,迷了之后就起念头,这个念头是分别。第三种是严重的,最严重的,执着。所以佛在《华严》上告诉我们,无明、尘沙、执着这三大类的烦恼,你要把它统统放下了。
自性里头没有烦恼,烦恼是妄心里面生出来的,妄心就是无明。无明怎么来的?大乘教上佛常说,一念不觉,这一念不觉我们很难体会。学佛,甚至于学了很多年,对这桩事情只有个很模糊的概念,所以它不起作用,不能帮我们破迷开悟。一念,什么叫一念?释迦问弥勒菩萨,说「心有所念」,我们凡夫,六道里众生起个念头,这叫心有所念。佛问这个念头里头有几念?换句话说,单独一个念头你没有概念,多少个念头聚集在一起、纠缠在一起,你心里头有个概念,这叫一念。佛后面还有,几念?这一桩事情;几相?第二桩事情;几识?它的原文是「心有所念,几念几相识耶?」这一句话问了三桩事情,第一个问多少念头,第二个问的是几相,相是物质现象,后面又问几识,识是什么?识是受、想、行、识,是精神现象,与这个念头有关系。问这么一个问题。
弥勒菩萨回答释迦牟尼佛,其实佛菩萨问答都是教我们的,我们问不出来。这个问题佛问出来,弥勒菩萨来解答。弥勒菩萨说「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这一弹指,三十二亿,一百个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这一弹指有三百二十兆个微细的念头纠缠在一起,让我们有一个一念,有个念头的感觉。其实这个感觉还不明显,它太细了。现代的科学用秒做单位,时间用秒做单位,一秒钟能弹多少次?我大概可以弹到五次,四次、五次,有人告诉过我,弹到七次,我相信。年轻体力强,弹得快,一秒钟弹七次。那三百二十兆乘七,二千一百兆,换句话,这一念是二千一百兆分之一秒。一秒钟里面有二千一百兆次的念头生灭,前念灭、后念生,就在面前,我们怎么知道?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这是宇宙的真相。
这个里头,你看,他首先说的念头,然后讲的相,物质现象,物质现象从哪里来的?从念头来的。念头从哪里来?从一念不觉,就是那一念来的。一念没有原因,突然发生的,发生之后它就不会停止,前念灭后念生,念念相续,相续就是佛教讲的行。心理现象有受,受是感受,苦乐忧喜的感受;有想,想是你能想过去、能想未来;行就是前念灭后念生,它不停。前念跟后念不是一个念头,所以它不是相续相。相续,前念跟后念完全相同;前念跟后念不同,就是它不是相续。我们在近处看好像是相续,如果从大面积上看,就知道前念跟后念不一样。不要说太大,我们就整个地球这个现象来,你就晓得,即使是在这样高的频率,二千一百兆分之一秒,前念跟后念不一样。所以大乘经上佛说,叫相似相续相,绝对不是完全相同。
这个问题被现代量子力学家发现了,量子力学家非常感慨的说,科学在地球上被发现四百多年了,一代一代继续不断接着去研究,一直到最近二十年才发现了物质是什么,搞清楚了。宇宙的奥秘,物质到底是什么?物质从哪来的?为什么会有物质?没有想到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已经把这个现象讲清楚了、讲明白了,跟他发现的完全相同。我看到的报告是德国的量子力学家普朗克的报告,他一生专门研究物质,是被他发现的。
八十年前科学家发现原子,认为原子是物质最小的单位。在这八十年当中,科学技术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尤其是观察的仪器愈来愈精密。用这些最新仪器把原子打破,原子不是最小的物质单位,打破之后发现它是由原子核、中子、电子组成的,它不是最小的。现在科学有能力把原子核打破、把电子打破、把中子打破,它们都不是最小的物质,发现有粒子,叫基本粒子,几十种之多。这些东西还有能力把它打破,发现了更小的东西夸克,夸克组成了这些基本粒子。夸克也有七、八十种之多,很复杂,再把它们各别打破,发现更小的物质现象,叫微中子。微中子再打破,物质没有了。这跟佛经上讲的完全相同,佛经上讲物质最小的现象叫极微色,就是科学家发现的微中子。佛叫它做极微色,也叫它做极微之微,这个东西不能分,再分就没有了,物质现象没有了。他们把微中子打破,物质现象没有了,看到什么?看到是念头波动的现象。于是物质真相大白,他们宣布结论,结论是什么?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是假的,物质是从念头生的。佛经上说「相由心生」、「色由心生」,色跟相都是物质,物质从哪里来?物质从念头生的。这个问题解决了。
那念头从哪来的?为什么会有念头?现在科学家只观测到念头生灭,它太快了,我们刚才讲的,这个频率是二千一百兆分之一秒,现在科学的仪器大概可以能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佛那个时代没有这些科学工具,他怎么知道的?今天科学对于精神这个部分,就是念头,还不清楚,只知道它生灭频率非常高,佛经上讲的是二千一百兆分之一秒。为什么会有念头产生?这个还不知道。佛都有说明,佛说,念头是从业相生的,这是佛家讲的阿赖耶的三细相。一念不觉产生无明,无明就叫做业相,业是个波动的现象,整个宇宙都是在波动现象当中发生的。波动现象产生了念头,念头产生了物质,物质产生了宇宙之间一切法。一切法归纳不外乎这三个,佛家的术语叫阿赖耶的相分、见分、自证分。它还有个名词,自证分叫阿赖耶的业相,转相、境界相,境界相是物质,转相是念头,这阿赖耶的三细相。
大乘经上佛说得很清楚,用第六意识,就是思想,我们的想像,这个第六意识的能量非常大,对外能够缘到宇宙的边缘,对内可以能够缘到阿赖耶的三细相。科学家用的是第六意识,阿赖耶的三细相,境界相被他搞清楚、搞明白了。现在是第二步,就是念头,我们相信二、三十年之后,他们会把念头的现象搞清楚。然后,念头从哪来的?这就是宇宙之间的能量。能量是佛经上讲的自性的性德,自性本来具有的德行,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就是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第六意识能缘,缘到阿赖耶的三细相,向内,缘不到自性,佛法里面讲明心见性,它不可能做到。但是明心见性才能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得到受用。科学发现这些东西,也能得一些受用,这个受用不是圆满的,是有缺陷的,这些作用有局限性的,它不是无碍的。你看,《华严经》讲事事无碍,科学还是遇到障碍,不究竟,不圆满。真正究竟圆满是智慧,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现前。
佛家的教育我们叫佛陀教育,佛陀教育的目的最后是教你成佛,成佛才是毕业了,拿到最高的学位。所以,佛法里面的佛陀、菩萨、罗汉,这是什么?是佛陀教育里面三个学位的名称。最高的学位叫佛陀,第二个学位叫菩萨,第三个学位叫阿罗汉,好像现在的大学,学士、硕士、博士,所以它不是宗教。宗教里头承认有一个创造宇宙的神,人不能跟神平等。佛法不是的,佛陀这个学位每个人都可以拿到,只要你把障碍自性的这个东西放下,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这三样东西放下你就成佛了。你自性上的障碍没有了,智慧、德能、相好统统恢复,你本来就是。跟世间教育不一样。
回归自性,恢复性德,性德有无量智慧、德能,于认识字不认识字没关系,于读过书不读书也没关系,它叫你放下。书念得多,字认得多,也是一种障碍,这个障碍不是烦恼,叫所知障。你要执着你这些知识,也成了障碍,不能见性。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表演,我们看他的传记,他十九岁出家。他是王子,舍弃王位的继承权,舍弃宫廷里面富贵荣华的生活,他去当一名苦行僧。知识分子喜欢学习,这个放下就是放下烦恼障,真的去学习,学了十二年。印度在当时是全世界宗教之国,宗教、学术都是世界第一流,他统统学过,学了十二年。知道所学的这些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把它放下,这叫放下所知障。去干什么?菩提树下去入定去了,统统放下。这一入定,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自性里面无量的智慧、德能、相好统统流露出来。出定之后就开始教学,教了一辈子,每天讲经教学,没有一天休息,讲了四十九年。他是七十九岁过世的,我们中国算虚岁八十岁。
他所讲的这一切经,谁教他的?没有人。印度那个时候没有佛教,宗教很多,最著名的婆罗门教。但是当时的印度人,无论是宗教或者是哲学都喜欢修定,他们有相当深的定功,当然释迦牟尼佛也学会了婆罗门的四禅八定。在禅定当中能够见到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没有障碍,定中,现在所说的空间维次全都没有了。空间维次从哪来的?分别、执着来的,定中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这些障碍突破了。各种不同空间维次他全见到,这就是婆罗门教所说的二十八层天,下面还有饿鬼道,还有罗刹、修罗,还有地狱,全都看到了。这现象从哪里来的?都是人自己变现的,实际上完全没有,自性是一片空寂,美妙极了。这种现象都是人造业,业力变现出来的,造的善业就三善道,造的恶业就变三恶道。这才搞清楚、搞明白了。然后我们可以在这个境缘当中随缘自在,不受外面环境干扰。
佛陀教了四十九年,学生里头程度不齐,最优秀的达到跟佛陀差不多的境界;中等的,那就是证得阿罗汉果,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算不错了;还有一部分对于六道有留恋,舍不得放下,那就依旧在六道里面轮回,轮回他有善根、他有善行,只在善道不堕恶道。释迦牟尼佛的教学对于一切众生统统有利益,你喜欢什么他就能帮助你,满你的愿,有这个能力。确确实实像《华严经》上讲到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唯心所现。物质是心现的。大乘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有十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诸天、修罗、人、饿鬼、地狱、畜生,有十法界,十法界从哪来的?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是第一次,变现的是一真法界;唯识所变,变十法界、变六道,识就是分别执着。换句话说,我们对一切法不分别、不执着了,就超越六道,就超越十法界。所以佛教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教我们看破、放下,看破是了解事实真相,然后假的放下,真的掌握住;假的放下,真的就现前,真相大白了。
所以我们学佛之后,把这桩事情搞清楚了,佛教讲的什么。我们可以把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说分五大类,第一个是伦理,第二个是因果,第三个是道德,这是释迦牟尼佛普世教育,就是教化世人的,让世间人都能得到幸福美满的一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是他教学的目的。更高的,就是现在所说的哲学、科学。我学佛从哲学入门。因为年轻受学校教育影响,认为宗教是迷信,所以没有接触过宗教,不相信宗教。早年在台湾,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当代一位哲学家,他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五个单元,最后一个单元佛经哲学。我非常惊讶,我向老师请教,佛教是宗教,宗教是迷信,尤其是佛教。佛教是多神教、是泛神教,高级的宗教只有一个真神,没有那么复杂,多神教、泛神教叫低级宗教,它怎么会有哲学?老师告诉我,你年轻你不懂。他说「释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我们从来没听说过,「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就是跟着他这个入了佛门。
老师告诉我,二百年前,中国的寺院庵堂那些出家人都是专家学者,都有很高的道德涵养,真正的有智慧。他说现在没有了,现在要学佛经哲学,到哪里学?经典里面学,这他指给我的路子。你到寺庙里面去,他们不学了,不研究经教。所以教给我,要从经典,大小乘、宗门教下,从这里下手。要找适合自己程度的,适合自己兴趣的,那就很容易入门。因为佛教是个大学,科系太多,什么都有,内容太丰富了,绝对不是一个人一生能够学得完的。他推荐给我的,法相唯识。佛教在中国,古时候有十个宗派,现在小乘两个宗派没有了,大乘也是有名无实,没有人认真去研究了。研究,在研究的理念跟方法都有问题。
这是我们遇到这个时代,承传如何延续下去,这是当前最大的问题、最严肃的问题,这个道怎么传下去。它跟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佛教到中国来,把中国传统文化大幅度向上提升。佛教教学的理念、教学的方法,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他们的修学以什么为目的?以开悟。能够开悟的学生当然是少数,所以老师,从前是私塾老师,私塾老师教学是个别教学。一个老师教的学生,大概一般不超过三十人,超过三十人应付不了,精神不够用。三十个学生能够培养十个,慢慢再淘汰,当中能有一个开悟就不得了。开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大彻大悟,大彻大悟的少,小悟、大悟不少。
悟怎么开法?悟是自己本有的,不是外来的,自性里头本有智慧德相,哪用到外面?外面没有,外面是知识,不是智慧,智慧是从内里头往外开的,是自性的宝藏,真正了不起,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要从戒,持戒得定就开智慧,所以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定是枢纽,慧是目的,持戒是手段。它的理念,最高的指导原则,「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方法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着重那个自见,自见就是开悟。不是老师讲给你听的,不是别人教你,不是的,自己悟出来的,求这个。自己悟出来之后,再去读书,再去看别人的注解,听别人的讲演。为什么?你一听就明白,他哪里讲错了、哪里讲对了,他的程度悟入在哪一个阶层,你都清清楚楚。
所以龙树菩萨,这印度人,释迦牟尼佛走了以后七百年出生在南印度,这个人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再学习释迦牟尼佛的经典,四十九年所说的经教,他只用三个月全学完了,这一部《大藏经》。我们能相信吗?能。凭什么?中国也有。唐朝时候中国禅宗惠能大师,那也是个开悟的。他不认识字,没念过书,所以他不需要看释迦牟尼佛这些经典,但是这些经典里面意思他全知道。你要不相信,你拿一部经念给他听,你念完了,他讲给你听。
所以叫悟后起修,没有开悟之前是求开悟。这个理念、方法儒、道学去了,把它继承过来了。儒家四书五经也是教你一门,私塾老先生教书是教你一门。但是童蒙的时代他可能教你学很多门,但是一定是一门一门的学。童蒙教你背书,不讲解,背了管什么用?会开悟。背书的目的不是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孔子都不赞成。一定要有悟处,悟处是什么?活的,活的才管用。孔老夫子开悟了,他讲的东西跟佛没有两样。你看,孔子的学生问孝,什么叫孝?什么叫仁?这都孔子常常讲的,孔子答复学生,每个学生答复的不一样。这是什么?活的,它不是死的。现在学校考卷都一样的,标准都一样的,这不行,多少天才被埋没掉。悟得深的人答得深,悟得浅的人答得浅,所以夫子对每个学生,看到他们的根性,你是什么根性给你怎么讲法。学了之后,活学活用,他就落实在生活上、就落实在工作上,处事待人接物他全用上了。
近代我们看到海贤老和尚,去年才往生的,这个人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没有人说,我知道,我看碟片我看出来了。他不认识字,一生的工作是种田,是农民。没有做过经忏佛事,没有做过法会,小庙每天早晚就是拜佛,烧香、拜佛、念佛,没有其他的任何活动。天亮,早饭吃完之后,田里面工作,那工作是什么?修戒定慧、修六度、修普贤十愿,别人看不出来。这个碟片我看了三十多遍,这本《无量寿经》上所说的他全做到了。所以我告诉大家,那个碟片是我们《大乘无量寿经》的总结,要把它当作一部经来看。我劝大家一天看三遍,一年不要中断,每天念一万声佛号,一万声佛号大概要两个小时。每天看三遍,你看上一年,你的心就定了,定生慧。所以,不能知道太多,知道太多东西心是杂的、心是乱的,生什么?生烦恼。清净心生智慧,平等心生智慧。所以中国从前教学生背书是修定,这个意思一定要搞清楚。背书你就不会胡思乱想了,不背书你会胡思乱想,教你背书。那个背熟了,背得很熟那是附带的,那是附作用,正的作用是叫你把妄想杂念打掉,是修定的一种方法。
如果真的能够定上十年,海贤就一句阿弥陀佛,他不认识字,没有听过经,也没有读过经,他什么都知道。师父教导他,不许说,他也很老实很听话,他就不说。偶尔露一点,一般人看不出来,极高明而道中庸。在这个时代,学佛要想成就,用他的方法比什么都好,所以那是修学净宗最好的榜样,真正的模范。住在乡村一个小庙,破旧的房屋,小庙只有四、五个人,都是以务农,务农那个也是修戒定慧,修六和、修六度。他种植的面积,开荒种了一百多亩地,寺庙需要的很有限,拿这个生产所得到的粮食、水果、蔬菜供养乡下的穷人,接受他供养维持生活的成千上万人。教人,就是教人念阿弥陀佛,什么都放下,讲得很清楚,什么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一句佛号念到底,决定临命终时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真有,阿弥陀佛真有。
他念佛九十二年,有人问他,你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你说什么?他怎么说的?我很多次要求阿弥陀佛带我到极乐世界,老佛爷不带我去,说我修得好,要我表法。这话听懂了没有?好多次,那就是他老人家见阿弥陀佛不是一次。九十二年,我们想想,当年慧远大师,我们净土宗初祖,一生见阿弥陀佛四次。你要问我,海贤老和尚见佛多少次,我会告诉你十次以上,不会少过十次。他真有信心,他有耐心,表法真的做出最好的榜样。最后的表法是教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人要和睦相处,就是家和万事兴。在家庭要和,在团体要和,在社会要和,工作里头要和。中国人对个和字非常重视,佛亦如是,佛家讲六和敬,要求每个人都能做到。
没有怨恨心,要知道现在人做错事情,作奸犯科,不能责怪他,为什么?没人教他。《无量寿经》佛说得很好:「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这就是劝我们,看到别人做错了,要原谅他,他的父母不知道,祖父母也不知道,曾祖父母也不知道。大概到高祖父母知道一点,做不到,你怎么能怪他?生在这个动乱的时代,活得多么辛苦,所以要原谅。有机会学习传统教育、学习佛法,佛法是活的,要活学活用,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一切问题。为什么?它是智慧。中国传统教育是智慧,佛的教育也是智慧,智慧能解决问题,没有后遗症。智慧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个不能不知道。
所以,我们要依照传统老方法来学才管用,新的方法只能得到知识。去年我参加斯里兰卡在巴黎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卫塞节,完了之后我们去访问法兰西的汉学研究所。才知道欧洲的汉学,第一个汉学院是法国的,英国比他们要晚三、四十年,他们是最早的。院长、教授还有几个学生跟我们做了三个半小时时间的交流,我们告诉他,我们在马来西亚也创办一个汉学院。他问我们怎么教法,我说我们的教学方法,用中国传统的理念、方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个方法管用。他们非常惊讶。结果才知道,他们把中国汉学拿去当作古代的文化来研究,与现在不发生关系,是研究二千五百年前中国人这些文化。听到我们学了管用,他非常惊讶,现在还管用?我说不管用我学它干什么?你说这古人东西,现在不管用,我们不想学它,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没有那么多的精神。管用,学了马上就管用。这些都是受科学的影响,不但外国人他不知道,中国很多学者专家也不知道。
我们在十几年前,提倡《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就有一些知名的教授来问我,问我提倡这干什么?为什么不去学四书五经、十三经?我举了一个比喻跟他说,我说四书五经、十三经,乃至于《四库全书》,咱们放在天平上,放在这一边,这一边我们就放《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小小三本,我说它是平等的。他感到很惊讶,这怎么能平等?我说夫子教我们,学习要遵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我说那在这一头,后头笃行在这一头。如果那些东西统统学了,你都用不上,跟你生活没有关系、跟你工作没有关系,还不如这个能用得上,这马上管用。这他才明白了。智慧的教学它不是知识,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上。方东美先生讲得很好,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学这个东西我没有得到最高享受,那不叫白学了?这不能不知道,学了马上就管用。
所以,我告诉法兰西汉学研究所的这位老教授,我告诉他,现在要救急,我们要帮助这个地球化解灾难,帮助它化解冲突,带领它走向安定和谐。这个他愿意听。那怎么办?汉学里头有一部书,《群书治要》,我们把全部的精神,我给他讲十年,我们汉学第一个十年落实在这部书上。把这部书学透,把它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统统能落实到生活、落实到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全用上。在家,在自己身,身心修养,健康长寿,家庭和睦,事业顺利,社会安定,国家兴旺,天下太平,我们干这个事。大乘佛法能干得到,中国传统的东西能干到。救急,唐太宗做的这桩好事情,他选的这个东西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精华,六十六部典籍是经典的精华,从这个精华里头再提炼出来,我们现前所需要的提炼出来,精华之精华。
我说这话不是我说的,我们人微言轻你不相信,汤恩比说的,在访问日本时候说的。我看到这个报告我非常喜欢,他的确不愧为一个历史哲学家,对东方、对佛法、对中国传统东西他有深刻的认识。他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就是现代社会,「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说得非常有道理,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生起坚定的信心。我在伦敦访问,给三个学校学生、教授在一起分享的时候,我问他们,他们不敢表态。我说汤恩比,你们英国人,他有没有说错?有没有说对?都不敢表态。最后我说话了,我说我了解你们的心情,为什么不敢表态?汤恩比的名气太大了,不敢提反对意见。为什么不能承认?对这个有怀疑,既然中国东西这么好,为什么中国人不要?我说,不是没有理由,中国人不要了,有它的历史因素。最近二百年,二百年前中国人要,没有人不读古籍,这二百年,西方文化传到中国,年轻人看到西方的科学技术、机械看迷了,把老祖宗的东西疏忽了,这个原因要知道。
你要一深入,愈深入觉得它愈可爱,愈深入愈欢喜。然后第一个救自己。没有学,生活在烦恼、苦恼的世间,学了之后自己会生活在很快乐,每天法喜充满,他就不一样了。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用在你公司行号,你那个公司行号兴旺起来。北京胡小林做到了,苏州吴念博做到了,都把它落实到公司里头去。用《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教导所有员工,大家都要奉行,自动自发。公司欣欣向荣,每个人都把公司当做自己家庭,公司老板把所有员工看做自己兄弟姐妹,关系不一样了。用在社会、用在国家、用在全世界,什么灾难都化解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提早一点下课。我还要准备行李,明天访问印尼。三十一号回来,这个月底三十一号回来。谢谢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