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tbcollege logo
 
简体 正體
綱目模式
頻次搜索 
AND OR
 
02-040-0008 主講人 : 淨空老法師
             小字號    中字號    大字號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集)  2012/10/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00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一四九页第二行,我们还是看念老的原文:

  「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九、总释名题。十、正释经文」。玄义是前面的九种。「前九门总论全经纲宗部类」,纲是纲领,宗是宗旨,「此与天台宗之五重玄义,大同小异。虽详略取舍稍别,总之,皆将一经纲要,综论于前,发挥明了,使读者先识总体,后研经文,纲举目张,易于领会。此亦类似近代书籍中以概论为首也。今则名为概要。(最后之一门,方依经章次注释经文)」。

  前面这是个交代,解释经。关于介绍全经的纲宗,方法有很多种,在中国这一千多年来,最常用的就是华严跟法华这两家。而特别是法华,因为法华家简单,它是五重玄义,只分为五个条目。那华严用十个,就多了。一般人喜欢简单,都用天台的,除了华严宗之外,很少用十门开启。

  那念老为什么要依十门?这里头的用意跟莲池大师一样。莲池大师出现在明朝末年,那个时候中国佛门里面禅宗非常兴盛,净土衰了,没有人提倡,没有人弘扬,大家也把净土看低了,认为这是老太婆教。莲池大师不得已,用《华严》来注解《阿弥陀经》,把《阿弥陀经》的地位提升到《华严》,这《华严》最高的了。这个用心良苦,这样把净土宗带起来,统统用《华严》来解释《弥陀经》,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念老也是这个意思,所以他以《华严》,以莲池大师《弥陀经疏钞》的例子,《疏钞》用的十门开启,这是第一大经,《无量寿经》当然要以十门开启为妥当,不能用天台的五重玄义。是莲池大师在先,把这个架势已经摆出来了,所以这是很有道理的。尤其彭绍升居士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意思就是说这三部经内容是相同,只是说的有简略不一样。《弥陀经》是略说,《华严经》是细说,那《无量寿经》这分量恰好,不很多,但是也不少。这个说法我们都能够赞同,也都能够接受。

  所以这十个名目开出来,后面做一个解释,前九门总论全经纲宗部类,与天台宗的五重玄义大同小异。天台是五门,第一个它是解释经题。这两个不同的方法,十门开启(华严宗)是把经题摆在最后,而天台宗把经题摆在最前面,第一天就把经题讲给你听,这是不一样的。天台宗第二是显体,显体,体是本体,也就是说理论依据,佛讲这个经是根据什么来讲的。在此地就是本经的体性,这显体。第三个明宗,宗是修行的方法,修行最高指导原则,在华严是一经宗趣。明宗之后是论用,这里也有,方便力用。最后叫判教,判教,在此地有所被根器、藏教所摄、部类差别,这些都在判教里头。所以是开合不一样,华严说得详细,天台说得简单,都是非常之好。

  中国人喜欢简单,所以讲经的这些法师,多半采取五重玄义。现在用这种方法讲经的人少了。一般我们听很多法师,讲经头一天,给他讲一个讲经的因缘,就算是玄义,第二天他就接着讲经文,对于这些他都不谈了。这也有道理,因为现在人心浮气躁,急着要听经文,你想,这个十门开启这么长,听到一个星期还没听到经文,他着急了,他不想再听了,所以现在人连五重玄义也不讲了。这个完全是适应根性不相同。

  我们看第一段,「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我们看一五0页第一行,「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这个大教就是《华严》,《华严》是什么因缘生起的,这个要先说说;也就是说,世尊说这部经的缘由。这里面分两段,「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第二段,「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我们看第一段,「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世出世间一切法,任何一法的兴起,都不是一个单纯的;也就是说,因缘很复杂。特别是《华严经》所说的,它说得详细,无量因缘。实在讲,只为一桩大事,这是《法华经》上说的一大事因缘。我们看念老的注解。

  「《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头一句就把它讲清楚、讲明白了。「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这个一大事因缘就是这一句,佛知佛见,传给一切众生。示是指示,悟是帮助众生觉悟,那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众生迷了,不知道了。「《华严经性起品》: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起正法不可思议,所以者何?非少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以十种无量无数百千阿僧祇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这就是佛出现在世间是无量因缘。无量因缘在哪里说的?那我们就要知道,这一部经是《华严经》的目录提要,不是全文。那全文,龙树菩萨看到的。佛说这部经,是在成佛的时候,示现成佛的时候定中说的。我们凡夫看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哪里知道他在那里讲经。这个入定的时间比较长,一种说法二七日中,那就是十四天;另一种说法是三七日中,那是二十一天。两种说法都有根据,那我们说至少也是十四天。定中没有时空维次,定中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所以一念可以展开为无量劫,无量劫可以浓缩成一刹那,这是不思议的境界。

  佛能说得那么详细、说得那么多,原本是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龙树菩萨一看,阎浮提众生,我们地球上的人,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这种能力,不能接受,太大了。我们中国这套《四库全书》跟它比,小巫见大巫,差太远了。看中本《华严》,有;就好像《四库》有《荟要》,《荟要》是《四库》精选的,最精华的部分,只有全书三分之一,这中本,三分之一也有五百册。龙树菩萨看到之后,我们还是没有办法学习,分量太多,最后看下本,下本应该就是我们讲的目录提要。下本《华严》有十万颂,就是十万偈,换句话说,是四十万句。一首偈是四句,印度是这种算法,不管句子长短,只要四句就称为一首偈,就是一个单位。

  《华严经》分量多大?十万偈,就是四十万句,四十品。龙树说这个行,这地球上众生行,他能学。就把这一部经带回来了。怎么带回来的?他在那个地方念诵,完全能够背出来,所以《华严经》传是这个传法的,不是在那里把经书带回来,不是的,他在那个地方完全念熟了,回来之后再复诵,记录下来。龙树菩萨是初地,很了不起,我们曾经说过他的故事,三个月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全贯通了。这个意思就是说明,一经通一切经通。所以,在今天我们大乘人承认,小乘人不承认,小乘说《华严经》是龙树菩萨他说的,不是佛说,是龙树菩萨造的,冒充佛说的,小乘不接受。我们跟小乘只能讲四时,不能讲五时,华严时他不承认,只能够讲阿含、方等、般若、法华,这没话说的,这是佛在人间讲的。《华严经》在定中讲的,他们没看到。定中讲的,谁能参与这个法会?都是法身菩萨。不是法身菩萨,没有这种能力。你要参加世尊定中的法会,也就是你要有这样的禅定、这个功夫,你入他定中境界,才能参加这一会。所以这一会无比殊胜,也是很不可思议。

  前面这几句,《华严经性起品》里面所说的如来、应供、等正觉,这几句话是佛的十号里面的三种,我们到后面会讲到。性起正法不可思议,这法从哪里生起来的?从自性,完全称性。实际上这桩事情,惠能大师的报告就一句话,他五句话最后一句,「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世尊讲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惠能大师那一句,能生万法。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性起正法不可思议。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跟惠能大师在五祖方丈室的大彻大悟,是同一个境界。那世尊的报告,这个境界是什么样子,他说得详细,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他圆满明心见性的报告,说得很详细。惠能大师说得很简单,只说了五句二十个字,但是这五句二十个字展开来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浓缩就这二十个字,不增不减。谁知道?五祖忍和尚知道,不见性不知道,见性就知道了。换句话说,这五句话细说就是这部经,不是我们这部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而且是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的本子,要把它写成书,我们地球容纳不下,真正不可思议!

  所以,性起正法。所以者何?非少因缘。少因缘不能成就。我们学佛也不能少因缘,《弥陀经》上说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生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是何等的大事,这不是小事,哪有那么简单就能往生!真正能往生的人,无论他是什么方式,他是广学多闻的,还是根本不认识字、无知无识的,只知道这一句,知道信愿持名,他真念、真干,真往生了。那是我们在这个世间看到他这么简单,不知道他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积累功德,成就无比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不知道,佛知道。佛一句话交代了我们,每一个往生的人都是宿世曾经供养无量诸佛,这一生当中遇到这个法门,得到过去无量诸佛威神的加持,所以他能信、他能发愿、他能念佛,他能往生,这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我们看到少,其实不少,少了不行,少了去不了。所以佛成等正觉出兴于世,这就是示现成佛在我们这个世间。

  「乃至广说如是等无量因缘」,把它总起来说,就是「一大事因缘」,就是为这桩事情。大事因缘是什么?「唯欲众生开示佛知见故」,就这么一桩事。因为众生迷了,迷了佛知见,现在因缘成熟了,佛看到了,示现佛的身分来给他讲大乘经,他能懂,能够启发他的觉悟,就是帮助他破迷开悟。这是什么人?上上根人,他听得懂。这个上上根人也是无量劫的薰修,不是简单的,不是一生一世的,一生一世是不可能的事情。佛看到这有一些人,不要说有一些,有一个,他就会示现。为什么?他示现是为这一个人的,其他的那些,那些人沾光,那旁听的。这一个人听了之后,他就大彻大悟,他成佛了,就像惠能一样的,别人是旁听的。惠能的因缘很特殊,他自己开悟了,五祖跟他讲经时没人旁听。我们知道,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人旁听,有,我们肉眼看得见的是一个也没有。半夜三更只召见他,给他讲《金刚经》,所以确确实实是不可思议。

  佛开示,佛对我们只有开示佛知佛见。听的人?听的人要悟入。开示是老师的事情,悟入是自己的事情。老师开示,自己不能悟入,那叫白听。那老师讲不讲?不讲。老师讲,你一定开悟。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佛讲经,学生当中还有讲不到一半就开悟、证果了,就在现前。有得小乘果的,有得大乘果的,像菩萨,有十信位的、有十住位的、有十回向位的,这个都是什么?这都不是究竟,这都是那些沾光的。究竟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完全契入佛知佛见,这个称为当机。经中当机他就是代表,完全接受。

  「夫《华严经》乃世尊最初所创言」,《华严》是佛示现成道之后说的第一部经,是他的报告。他明心见性,他见到些什么,真正叫和盘托出,详详细细为大众做说明。不像六祖那么简单,只几句话。「《法华经》乃末后之垂教」,《法华》里面所说跟《华严》是相同。实在说,古德讲这个经,讲这个大乘经,用比喻说,释迦牟尼佛开悟之后,把悟中境界统统说出来,好像一个珠宝商人,把他所藏的东西,珍宝,统统展览出来,让大家看。可是人看了怎么?看不懂,不识货。那怎么办?收起来,收起来。再拿些小东西逗大家,像玻璃制品、工艺品,大家看了很欢喜,这个好,这是识货了。慢慢的,我还有好的,在那比较,慢慢的拿,到最后把真正珍宝拿出来,他才认识。这个比喻也很好。

  所以你看佛,《华严》收起来了,讲什么?讲阿含,这对不识货的人说。那个经管用,在生活上马上就能用得上,跟我们《弟子规》、《感应篇》是差不多。你看看南传的《法句经》,这分量也不多,四百多首偈子,一首偈四句,完全都是给你讲做人的道理,怎么样做个好人,怎么样能生天,人天佛法。里面讲到最高的是证阿罗汉,证四果,那讲得少,讲做人道理讲得多,一半以上。里面讲的是伦理、道德、因果,也就是净业三福的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里面内容是讲这些。这就是区分阶段来教学。十二年阿含结业了,接着讲方等,方等好比办中学,前面通小乘,小乘提升的,后面接大乘。方等八年,就二十年,然后才学大乘经。大乘是般若,般若是讲诸法实相,讲真相,那就是现在所讲的科学跟哲学,讲了二十二年,是世尊说法的核心。最后八年讲《法华》,又回归到《华严》,把《华严》那些宝藏再搬出来,大家识货了,成正觉。

  所以《法华经》是末后垂教,「自始至终,唯为此大事因缘」,这大事因缘就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就这一句话。开示是佛的事情,悟入是众生的事情,你不能悟入,就给你讲次一等的、再次一等的,不能认真就不讲真的。「亦即欲一切众生开明本心,同佛知见,等成正觉」,这等是平等,目的是教你成佛,目的是教你同佛知见。行吗?行,因为你本来是佛,你自己不知道。换句话说,这一段大意我们就明白了,佛出现在世间为什么?是找那个根熟众生,帮助他成佛,也就是说他成佛的机缘到了、机缘成熟了,佛是以他们为当机的。其他的?其他都是附带的,附带把他们的善根福德提升,他这一生不能成就。一次一次的提升,到成熟了,你就决定成功了。

  但是这个地方要知道,往生净土也是成熟;不是成熟,就不能往生净土。怎么知道我成熟了?我对这个法门,我真信,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弥陀佛,真正相信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的是真的不是假的,我真正想求生极乐世界,我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我的善根就成熟了。所以我善根成熟不成熟,不要去问别人,别人不知道,要问自己。换句话说,自己真正放下了,真正把这一句阿弥陀佛当作自己的命根,他就成熟了。二六时中不离开阿弥陀佛,念念相继,心里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不放;把那个心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什么都不要了,不善的念头清除掉,善的念头也清除掉。你一定要知道,不善的念头惹来的三恶道,善的念头招来的三善道,统统是六道轮回的事情,出不了六道轮回。明白了,善跟恶全清除掉,我统统不要了,我就装一尊阿弥陀佛,我就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我的善根成熟了。

  我能相信这一部经就是佛知佛见,我对这个经一点都不怀疑,我的想法看法跟经上讲的一样,佛知佛见。拿这一部经,我们契入佛知见,往生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你就大彻大悟了。像世尊菩提树下所示现的,惠能大师方丈室里面所开悟的境界,我们见阿弥陀佛,这个境界就现前,我们就入这个境界了,是开明本心,同佛知见,等成正觉,完全是真实的。

  再看下面第三段,我把它分成几个小段,我们看解,念老的原文。「本经兴起因缘亦复如是。《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一部经其实就是《佛说阿弥陀经》,玄奘大师的译本,我们常念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因为玄奘大师是直译的。「即阿弥陀经唐译本」,这里头有这么一句话说,「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这也是诸佛如来出现在世间大事因缘。上上根人听《华严》、《法华》,他能够成佛,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有一类根性的人,他听到这部经,真信真愿,念佛真往生,那个功德跟那个上上根人是平等的。

  古人有一句话,我们也听得多、也会讲,其实意思没懂,这句话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个不移是什么?他不会变,唯上智跟下愚。上智怎么样?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成佛了;下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成佛了。那我们就知道麻烦在哪里?麻烦就中间,中间,中国人称半吊子,上不上,下不下。这种人可难度了,这种人要相当相当长的时间,要无量劫薰习成善根。我们现在看到上上根人跟那个下愚之人,他也是久远劫善根薰成了。薰成,在这一生当中没缘。家庭环境好的,遇到有好的父母教导他、好的老师指导他,他根性利。有些人生在贫穷家里,从小根本没有念书,做粗活,但是过去生中的善根深厚,没有引发出来,遇到这个法门,他真心就引发出来了。

  一切众生决定有过去世、有未来世。印度讲三世因果,佛法承认,为什么?那些修行人统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体验的。印度的宗教没有一个不修四禅八定,四禅八定修成了,对于六道就清楚,他有能力见到,上面见到非想非非想天,下面能看到无间地狱。禅定里面没有空间维次,所以他看得一清二楚。三世轮回的现象,因果报应的事实,这些人太清楚、太明白了。

  所以这个根性,成佛的根性是有两类的人,一类是上上根,一类真的是下下根。下下根对佛,下下根具足两个字是圆满的,孝敬,这两个字圆满了,下下根也是上上根。孝敬有欠缺,那就没办法。这下下根人对佛尊敬、对佛孝顺,圆满的孝顺、圆满的尊敬,他就不怀疑,他就听话,他就真干。你看锅漏匠,谛闲法师给他一介绍,他真相信,他不怀疑,真干,就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其他的全没有了。锅漏匠就这个本事,一切时一切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老师教他,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念。你看,三年就成功,站着往生,预知时至。往生前一天,他从住那个小庙就没出过门,这一天到城里去,看看他一些朋友,那是什么?辞行,见最后一次面。他也不说,看看,寒暄问问好,晚上就回来了。回来,跟照顾他的一个老太太说,明天妳不要替我烧饭了。老太太听了不懂,听不出来,以为师父今天到城里看朋友,大概明天可能有人请他吃饭,不要烧饭。没想到明天他走了,他往生了,站着往生。遗体站在佛面前,还站了三天,等他的师父(老和尚)替他处理后事。站了三天。

  我们知道,在《往生传》、《净土圣贤录》里面看到,有站着往生的,但是往生之后站三天的没听说过,只有这一个人。我们真的要搞清楚、搞明白,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锅漏匠距离我们的时间不远,谛闲法师的徒弟,倓虚法师的师兄弟,是我们的上一辈,距离不远。可见这一句话很重要,这是佛在《弥陀经》上说的话,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诚是诚实、真诚,谛是实实在在,一点都不假。唯度这一类根熟众生,就是念佛往生净土这一类的人,这一类的人多!那个上上根人少,这一类人多。你看,在这个地区成熟了,换句话说,佛到这个世间来,最重要的就是两部经,一个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一个就是这个经。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第四段,看念老的原文。「何以故」,这前面是一句问话。「如《弥陀疏钞》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须遍历三乘,久经多劫」。这就讲到净宗,净宗的殊胜是殊胜无比,我们要相信,这个真的叫难信之法。你看,只要一心持名,你就得不退转。这个不退转里头的含义很深,什么意思?佛在这里没细说,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只有阿惟越致菩萨才不退,往生就是阿惟越致菩萨。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是走这一条路子去成佛的。这一条路子最关键的一句话,就是若能谛信,就这一句话,所以它难信之法。谛信是真信,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他真信。

  你能真信,是何须遍历三乘,你不必经过声闻、缘觉、菩萨这么多阶级,费事,时间好长。你看,证得须陀洹果,到位不退了,还没出六道。什么时候出六道?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才出得了六道轮回。他在这个世间,他绝不堕三恶道,人间寿命到了,生天;天的寿命到了,又到人间来,他就这两道。七次,他就证阿罗汉果,就超越六道轮回。你看这个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多长时间。你现在念佛不过三年,三年你就证得阿惟越致了。他这个七番生死才证得阿罗汉,距离阿惟越致早又早之,你说这个路多长。而且这种修行,每一个阶层都有很多障难,不是一帆风顺,你要经历多少次的考验,哪有念佛这么简单!这么容易!

  这个法门,记住谛闲老和尚那种方法,妙绝了。你念,太自在了。你看,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再念,不分昼夜,你多自在。谛老和尚是给他一个助缘,这真大的帮助,让他住在那里修这个法门。早晨吃东西自理,中午、晚上有一个老太太(老佛教徒)替他烧饭、替他洗衣服,他什么都不要干,就是念佛。三年成功,真正报答老太太护持的恩德,没辜负她。这老太太真做了好事,送一个人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这真正护法。修行人没辜负她、没有辜负老师,老师是谛闲老和尚,替他这样的安排,给他这样的助缘。

  三年有这样殊胜的成就,我们看到谛闲老和尚这两句赞叹,赞叹到无以复加。赞叹他,你成就了,稀有难得,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识比不上你,名山宝刹的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名山宝刹方丈住持是福报,没你福报大,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识是智慧,你看一个福报、一个智慧,弘宗演教大善知识智慧比不上你,名山宝刹方丈住持的福报比不上你。智慧福报圆满了,就作佛去了。这个例子我们要记住,我们要向他学习,这是我们的典型、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模范。你看看,学佛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容易,不需要遍历三乘,不需要久经多劫,只要「不越一念」,你就记住就是一念,不要有第二个念头,这一念就是阿弥陀佛,「顿证菩提,岂非大事」,这不是大事因缘吗?世尊为这一类人,大事因缘多次宣讲,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这一会讲得很详细、很清楚、很明白,《弥陀经》无问自说,说得简单。

  接着往下看,「可见净宗正是直指顿证之法」,这一句要记住,这就是这个法门超过一切通途法门。它是属于直指,直指就跟禅宗一样,直指人心;顿证,它不是渐修的,很快就能证得。「以念佛心,入佛知见」,你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你的知见就是佛知佛见。你在这个世间没事了,全放下了,别人问什么,阿弥陀佛,你就是入佛知见。问你什么,都是一句阿弥陀佛,没有第二句回答。

  夏莲居老居士同一个时代,大陆上有一位慈舟法师,也是一位大善知识,他持戒,戒律非常精严,也留下不少著作。我们听说这个人在世的时候,他专修念佛法门。你问他禅、问他教,他回答你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跟你笑一笑,不多说一句话。为什么?说别的话全是废话,你听懂了是废话,听不懂也是废话,给你一句真言,阿弥陀佛是真话,这不是废话。你不相信,帮助你阿赖耶识种个阿弥陀佛种子。这是什么?慈悲到极处,没废话!

  「净宗之兴起,正由此大事因缘也」。大事因缘,先说释迦牟尼佛出现,为什么?这大事里头又生出一个大事,就是净宗,净宗能够普度末法九千年的众生。愈往后,业障愈重愈辛苦,但是他的善根福德没有磨灭,这个经能够把它引发出来,他就能信、能愿、能念佛,就能往生。这是什么?末法里头的正法。独留此法,此法能帮助人成佛,其他的方法不行。

  下面,「详明本经兴起之因缘」。第一小段里头,「称性极谈,如来正说」。念老注解里头说,「《华严》、《法华》均圆顿称性之教,但其归趣,却在本经」。《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很明显的例子。念老在此地引《要解》的话说,蕅益大师,「蕅益大师赞本经云」,蕅益大师所赞的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跟这部经是同部,《阿弥陀经》叫小本,这个经叫大本,所以赞《弥陀经》就是赞《无量寿经》,它是一不是二。蕅益大师说,「绝待圆融,不可思议」,绝待就是绝对的,不是跟你讲相对的,绝对圆融,这个话意思深广无际。「《华严》奥藏」,奥是奥妙,藏是秘藏,「《法华》秘髓」,大乘经里是以这两部经为最主要的一乘大经。《法华》上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由此可知,佛出现世间,主要就是讲这两部经,接上上根人。「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这个此就是《无量寿经》、小本《阿弥陀经》。

  「故本经称为称性之极谈」,极是到极处了。其他大乘经称性,没到极处,只有这部经到极处了。为什么?只有到极处,只有绝待圆融,它才能普被三根。就是无论什么根性的人,只要能信、能愿、能念佛,统统能往生。人行,畜生也行,饿鬼也行,地狱也行,只要你能信能愿,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个个往生,个个平等成就,这才叫圆融,绝待圆融,不然不能称绝待圆融。所以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这司南就是指针、指南针,指出你一条方向,你要循着这个方向,没有一个不成佛。是故本经称为称性的极谈,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我们接着再看第三段,一百五十三页第五行,「又」,这是日本道隐法师,「于所着《无量寿经甄解》」,这是他注《无量寿经》的经题,《无量寿经甄解》,这里面说,「五浊之世,造恶之时,圣道一种今时难修,其难非一」,这是我们现在遇到的。佛教在中国,唐朝时候有十个宗派,到宋朝时候,只有大乘八个宗,小乘两宗没有了,成实跟俱舍只是留下历史上的名称,实际上都没有了。从唐朝传到日本,一共十三个宗,是这些日本大德回国之后建立宗派。我们到日本多次去观光旅游、讲经,我们了解了,现在正法没人修学了,其难非一,我们看出来了。

  「特此一门,至圆极顿,而且由其简易直捷」,现在也没有人修了。什么原因?没有人讲经了。我认识一个年轻的法师,中西随功,跟我很熟,他是日本佛教大学的校长,我盼望他出来讲经,他也同意,但是现在还没开始。难得这一次发心,他尽了力,把日本古大德《无量寿经》的注解,搜集起来印成一套《无量寿经集解》。这个工作正在进行,我们准备印一千套。总共大概将近三十种,现在搜集的将近二十种的样子,尽量在搜集。这些日本大德都是承传中国善导大师、永明延寿大师这些净宗大德他们所传的法,希望将来能在日本再发扬光大,我们应当要帮助他,不帮助他,他很困难。日本的佛教大学我去看过,他们不是以教理教义为宗旨,而是以佛教历史,研究佛教历史,把佛教当作一种学术来研究,当作一种哲学来看待,所以它变质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世界佛教有六种不同的形式,在日本是宗教的佛教、学术的佛教,现在讲经教学没有了。讲经教学只有在大学,佛教大学,佛教大学讲经教学,不是研究教理,不是指导修行。

  所以其难非一,这一句话的意思深长。难,没有法子修。可是这有个特别法门,这个法门不难。特此一门,至圆极顿。先把这一句告诉你。圆是圆满、圆融,至是到极处,圆融、圆满到了极处,到顶级。而且又极顿,顿是快速。有这么个法门,而且尤其它又简单容易,而且直捷稳当,不拐弯。「则出世之正说偏在斯经」,斯经就是指《无量寿经》。「一代所说归此经,如众水归于大海」。这个确确实实是善导大师的学生,接受善导大师的教诲,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最后都归《无量寿》、都归净土。如众水归于大海,《无量寿经》是大海,佛说其他一切经都是江河,江河的水统统流到大海。

  「由此言之,百万阿僧祇因缘以起《华严》之典,一大事因缘以成《法华》之教」,《华严》跟《法华》,「亦唯为此法之由序」,这一句话说得太好了。这一句话好像梅大士的序文,这长序上引用了这一句话,就是《华严》、《法华》亦唯为此法之由序。由序是引导的意思,统统引导到《无量寿》。我学净土的缘,就是从《法华》、《楞严》、《华严》,读这些经典,发现文殊、普贤,自古以来我们知道的这些大菩萨,没有一个不修净土,没有一个不念佛,让我们感到非常惊讶。

  「盖谓《华严》、《法华》两经只是本经之导引,本经者正是一大藏教之指归」。这个话,绝对不是修净土的人自己夸大、自己赞叹自己,如果我们这样想法,我们的善根就断掉了,我们这一次成佛的机会就丧失掉了,也证明了这部经确确实实是难信之法。什么人才相信?佛说的,宿世曾经供养无量诸佛,今天遇到,得无量诸佛的加持,帮助你,你能信、你能解、你能发愿、你能修行,不是无量诸佛加持你,你做不到。能不能在这一生成就,完全问自己,不要问别人。如果你真信、真愿、真念佛,没有丝毫怀疑,你真能放下,你就决定得生,问别人是多余的。「《华严》经末,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其明证」,真正的证明。

  下一段引用《楞严经》上所说,「圣教如旃檀,片片皆香,法法圆顿,本无高下」,这个道理要懂。佛在《金刚经》说过,「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是真的,任何一个法门都能帮助你明心见性,都能帮助你证入如来地。但是什么?「众生垢重障深,心粗智劣」,高下从这分了。我们的习性,本性相同,习性不相同,习性差别太大了。垢重是讲染污,心不清净,染污。障深,障是障碍,烦恼障、所知障,两种障碍。障碍深,于是心粗智劣,没有智慧。现在人有知识,没有智慧,知识是一种偏见,智慧是圆融,所以知识解决问题,往往都有后遗症,不能真正解决,带来很多麻烦;智慧不然,智慧解决问题,一了百了。有智慧的人、有德行的人,心思细密,大修行人表现得柔软。贤首国师的《还源观》列举四种性德,古代修行人都能够顺从。「随缘妙用」,随缘我们知道,妙用不知道。妙用是不着相,就妙了,放下妄想分别执着,这个用就妙了,这个高。我们今天念佛人的妙用,就学慈舟法师,人家问你什么,阿弥陀佛,笑咪咪的回答他,阿弥陀佛,妙用。这一句话意思无有穷尽,让他慢慢去细嚼,其味无穷。就答一句阿弥陀佛,其他的话统统没有,这真妙。学会了,咱们就得真干。

  这比喻,「饥遇王膳,而不能餐」。饥饿了,遇到什么?遇到国王吃饭。国王吃饭有一定的规矩,有礼节,你什么都不懂,你只能在旁边看,你边都沾不到。「即凡夫心,开佛知见。至于根器浅者,但能至心信乐,愿生彼国,乃至十念,临命终时,蒙佛摄受,便生极乐」,这个法门多殊胜。这部经,信愿持名是易行道,什么人都能修,连锅漏匠都能修;修无师是个泥水匠出身的,什么也不懂,又不认识字,他都能够预知时至,自在往生。

  「《大势至圆通章》曰:净念相继,自得心开」,即凡夫心,开佛知见。这自得心开是开佛知见,只要你能够净念相继。净,不怀疑、不夹杂,这叫净,念就是念一句佛号,相继不能中断。谛闲老法师教的那个,那就是相继,念累了你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念,叫相继。所以一点压力都没有,身心都无事,有事就一桩,就是念佛,除念佛之外没事,什么都不想。生活随它去,样样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你们能吃的,我也能吃,你们能穿的,我也能穿,什么都不要讲究,这就是随缘;心里只有阿弥陀佛,没有其他的第二念,这就叫妙用。那大势至这个《圆通章》的开示全落实了,菩萨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见佛不见佛,不要去打妄想,用不着打妄想,为什么?你真正把道理搞通,你这一声佛号跟阿弥陀佛他就相应。我们这里信号发出去,阿弥陀佛立刻就收到了。收到了,他有反应,我们有感,他就有应。他的应有显应、有冥应。冥应,我们自己没有觉察,也就是佛已经在加持了,很多疑难问题都帮助你解决了,你自己不知道。显应是你自己知道。什么时候会显应?心思细密了,你就知道,冥应你也晓得。这个心粗意乱,佛的冥应你不知道。现在人大多数心浮气躁,心思很乱;换句话说,他身体不好,毛病很多。身心不健康,与念头有密切关系。最好的念头是没有念头。没有念头,难,所以佛慈悲,给你加一个念头,阿弥陀佛,除这个念头之外,不要有别的第二个念头。这个念头要保持,到极乐世界也不舍掉,为什么?因为它好,它是自己的真如本性,所以念阿弥陀佛就是念自性。

  念念回归自性,哪一天真的这一念断了,自性现前,你的功夫圆满了、到家了。所以纵然是根器很浅,像锅漏匠这种人、像修无师这种人,根器很浅,他能够至心,就是真心相信,真心喜欢,愿生彼国,乃至十念,临命终时,佛都来接引,他就往生极乐世界去了。「花开见佛,悟入无生。奇妙疾捷,莫过于是」,这太妙了、太稀奇了、太微妙了,是一切人意想不到的。「一切众生由此得度,十方如来乃称本怀」,十方如来念念是帮助众生成佛,帮助众生回头是岸。

  这个方法最巧妙、最直捷、最快速、最圆满,就是没有人讲。有些人在讲,没讲清楚,没讲明白。我从小,这是父母调教的,养成了一个细心,无论什么事情都认真、负责任,很谨慎、很小心。如果很早我听到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我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我听过《无量寿经》、听过《弥陀经》,没讲清楚,没有听明白。所以经一定要细讲。当然,过去讲经机缘很少,寺庙里头不讲经了。我初学佛,年轻那个时候,六十年前,寺庙里头,大的寺庙,一年可能有一、二次讲经,时间一个星期,好像点缀一下。我在善导寺讲过经,在台北法华寺讲过经,他们邀请我,但时间都短,法华寺讲的时间长,大概一个月,讲《地藏经》,善导寺一个星期,讲《普贤行愿品》。所以很少人讲,不容易听到。

  章嘉大师劝我出家。我在台湾一个人,没有家累,章嘉大师知道,说我出家最合适,劝我学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从三十岁示现开悟,开悟之后就开始讲经,讲了四十九年,七十九岁圆寂,没有一天休息。我在经典上看到释迦牟尼佛的生平,我也很喜欢,这个事好,为什么?教学相长,师资道合,只有教学这个方法能让自己不懈怠,天天要准备功课,天天要提出报告。

  我讲经教学的心态,我不是老师,我是学生,听众是我的老师、是我的监学,我学了,向你们提出报告,请大家帮我改正,一直都是这样的心态。因为真正讲经是要开悟,没有明心见性不能讲经,你会把经讲错。李老师劝我讲经,我不敢上台,自己实在太差了,讲经是诸佛菩萨的事业,是有真修,真修行,真正开悟了,大善知识的事业,我哪有这个能力!老师说,话说的是没错,但是现在没人讲了,我们讲,做一个抛砖引玉。这个有道理,没人讲,法就灭了。讲怎么讲法?所以老师教给我,讲注解,错了,错了是注的人他错,我没讲错。这句话引起我的信心,也引起我的兴趣,我们讲注解,决定不能离开注解,依义不依语,意思完全吻合,言语没有关系,长说短说,深说浅说都行,只要意思没讲错。所以十方如来心愿,就是希望众生早一天成佛,早一天脱离十法界,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